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孔子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

孔子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1-12 05:52:07

① 孔子教學態度和原則

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倡導樂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② 孔子的教學方法

1、學、思結合

孔子認為,要使一個人成才,就必須通過培養,使他既善於佔有資料又勤於對資料進行獨立的思考,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教好學生。

2、因材施教

孔子能夠正視學生資質上存在的差異,根據學生自身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有選擇地施以不同的教育。《論語·由膽大,欠考慮,孔子怕他冒失惹禍,就教他遇事要退一步想,孔子就是用這種揚長避短的方法來完善弟子們的德業修養的。

3、善於啟發,循循善誘

孔子主張教育學生不能簡單地採取灌輸的方式,而應該以學生為主,在學生思考後仍不得要領時再開導他,在學生想表達自己思想而苦於說不出來的時候再啟發他說出來。另外,如果學生僅停留在對知識的了解,而不能內化為自身的能力,就不要勉強教下去了。



軼事典故

義利之辯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孔子的另一學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獲救者為了表示感謝送了他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③ 教學原則與教學方法

一、教學原則

(一)教學原則概述

1.教學原則的概念

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而制定的對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指導教學活動的一般原理。

2.教學原則與教學規律的區別

教學原則不同於教學規律,它們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教學規律是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是教學過程中固有存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人們只能發現、掌握、利用規律,而不能取消、改造和製造規律。而教學原則是由人們制定的,是屬於主觀意識形態的東西。

教學規律是制定教學原則的客觀依據和基礎,科學的教學原則是教學規律的體現和反映。

(二)我國目前教學原則有:

1.直觀性原則

(1)定義: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過教師用形象語言描繪教學對象,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

(2)貫徹直觀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直觀要與講解相結合;ƒ重視運用語言直觀

(3)觀點:

誇美紐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過事物本身來學習,應該盡可能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圖像呈現給學生。

烏申斯基也指出,兒童是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

2.啟發性原則

(1)定義: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貫徹啟發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②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③讓學生動手,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④發揚教學民主。

(3)觀點:

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學記》: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蘇格拉底:助產術。

第斯多惠: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叫人發現真理。

3.鞏固性原則

(1)定義: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再現出來,以利知識技能的運用。

(2)貫徹鞏固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②重視組織各種復習。③在擴充改組和運用知識中積極鞏固。

(3)觀點:孔子: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烏申斯基:復習是學習之母。

4.循序漸進原則(系統性原則)

(1)定義: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2)貫徹循序漸進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統性進行教學。②注意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的教學。③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

(3)觀點:

《學記》:」學不躐等」、」不陵節而施」。

學不躐等意思是:學習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近及遠、由簡到繁,不能跳躍。

不陵節而施是指不要超越學生所能接受的程度實施教學。

5.因材施教原則

(1)定義: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

(2)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有區別的教學。②採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6.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1)定義: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繫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

(2)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書本知識的教學要注重聯系實際。②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③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的關系。④補充必要的鄉土教材。

7.量力性原則

量力性原則又稱可接受性原則,是指教學的內容、方法、分量和進度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是他們能夠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難度,需要他們經過努力才能掌握的,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8.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原則

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原則是指教學中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知識,同時結合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二、教學方法

(一)教學方法概述

1.教學方法的概念

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採用的辦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

2.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①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②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③學生特點;④教學時間、設備、條件;⑤教師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

3.教學方法的特徵:(1)注重啟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智能;(2)注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揮教師的主導性;(3)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總結和指導;(4)注重學生的心理及其學習動機的激發;(5)注重多媒體教學手段及網路資源平台的運用;(6)繼承和借鑒國內外優秀的教學實踐經驗。

(二)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

(1)定義: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

講授法可分為講述、講解、講讀和講演四種方式。講述是教師向學生描繪學習的對象、介紹學習材料、敘述事物產生變化的過程。講述講解各有側重,但在教學中常結合使用。講演則是系統全面地描述事實,深入分析和論證事實並歸納、概括科學的結論。

(2)講授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講授內容要有科學性、系統性、思想性。②注意啟發。③講究語言藝術。

2.談話法

(1)定義:談話法也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談話法可分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復習談話是根據學生已學教材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通過師生問答形式以幫助學生復習、深化、系統化已學的知識。啟發談話則是通過向學生提出未思考過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他們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識。

(2)談話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准備好問題和談話計劃。②提出的問題要明確,富有挑戰性和啟發性,問題的難易要因人而異。③要善於啟發誘導。④要做好歸納、小結。

3.演示法

(1)定義: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範性實驗或採取現代化視聽手段等,指導學生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演示的特點在於加強教學的直觀性,不僅是幫助學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識的手段,也是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重要來源。

(2)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備。②要使學生明確演示的目的、要求與過程,主動、積極、自覺地投入觀察與思考。③通過演示,使所有的學生都能清楚、准確地感知演示對象,並引導他們在感知過程中進行綜合分析。

4.練習法

(1)定義: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知識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並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2)練習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要有明確的目的與具體的要求。②要有周到的計劃與適切的步驟。③要有恰當的分量與適當的難度。④要有科學的時段與有效的方法。⑤要有正確的態度與良好的習慣。⑥要有及時的檢查與認真的總結。

5.實驗法

(1)定義: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一定的儀器設備,通過條件控制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知識的方法。

(2)實驗法的基本要求是:①明確目的,精選內容,制定詳細的實驗計劃,提出具體的操作步驟和實驗要求。②重視語言指導,重視教師示範的作用。③要求學生獨立操作,及時檢查結果。

6.討論法

(1)定義: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偽以獲取知識的方法。其優點在於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

討論法的基本要求是:①問題要有吸引力。②要善於在討論中對學生啟發引導。③做好討論小結。

7.參觀法

(1)定義:參觀法是教師緊密配合教學,組織學生到校外一定場所進行直接觀察、訪問而獲得知識或驗證知識的方法。

(2)參觀的類型:①感知性參觀。②並行性參觀。③驗證性參觀。④總結性參觀。

(3)參觀法的要求:①參觀前,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和現實條件,確定參觀的目的、時間、對象、重點和地點,並在校內外做好充分准備。②參觀時,教師要根據不同參觀類型提出不同的具體要求,組織學生全面看、細心聽、主動問、認真記。③參觀後,教師要根據教學要求和參觀計劃,指導學生座談收獲、整理材料、客觀評價、寫好報告。

8.讀書指導法

(1)定義: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和課外讀物獲取知識、發展智力的方法。它既強調學生的」讀」,又強調教師的」指導」。

(2)基本要求:①指導學生精心閱讀教科書。②指導學生善於閱讀參考書。③指導學生寫好各種形式的讀書筆記。

9.實習法

(1)定義:實習法是教師指導學生根據教學要求,組織學生在校內外一定場所從事一定的實習實踐工作,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綜合運用理論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稱實習作業法。與實驗法、練習法相比具有更強的實踐性、獨立性、綜合性和創造性。

(2)實習法的基本要求:①實習前,教師要向學生講清有關的理論知識、實習任務與操作規則,落實實習場所,備妥實慣用具,分好實習小組。教學實習要搞好試講。②實習中,教師要加強具體指導,做好操作示範,把握實習進程,檢查實習效果,及時查漏補缺。③實習後,教師要指導學生寫出實習報告,評定實習成績,開好總結大會,並為每個學生寫出公正、客觀的評語。

10.發現法

(1)定義:發現法是教師通過提供適宜於學生進行」再發現」的問題情境和教材內容,引導學生積極開展獨立的探索、研究和嘗試活動,以發現相應的原理或結論、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方法。

它是由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在20世紀60年代根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結構發展理論並總結了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活動的經驗教訓所提出

④ 孔子的教學原則有哪些

編者按:孔子不但在德育方面總結了育人的原則,在教學也提出了自己的教學原則。他的這些教育教學理念對今天的教育教學影響非常巨大。

教學方法知識的來源是認識論的根本問題,歷史上曾存在不同的認識路線。孔丘本人的自學過程和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經驗,表明了人後天學習的重要性。實際上,他遵循的是「學而知之」的認識路線,他的教學方法論是以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認識路線為基礎的。

(一)學、思、行結合

「學而知之」是孔丘進行教學的主導思想,學是求知的途徑,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學,不僅是學習文字上的間接經驗,而且還要通過見聞獲得直接經驗,兩種知識都需要。

他提出「博學於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於古代文化、政治知識這些前人積累的間接經驗。他提出「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要多聽、多看,還要多問,擴大知識的來源和范圍,以獲得一些直接的經驗。學習知識的來源是多方面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深化。

他主張「學而時習之」,對學習過的知識要時常復習、練習,才能牢固掌握。他要求弟子每天檢查所傳授的知識復習了沒有。在他影響下,弟子們很重視復習。曾參就把是否復習作為每天反省的三方面內容之一,子夏則說:「月無忘其所能。」各人的學習安排雖有不同,但重視復習卻是一致的。

孔丘提倡學習知識面要廣泛,在學習的基礎上認真深入地進行思考,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在論述學與思關系時,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只是讀書記誦一些知識,而不通過思考加以消化,這只能是抽象的理解,抓不住事物要領,分不清是非。如果光是左思右想,而不通過讀書學習以吸收實際知識,那也會心中疑惑,不能解決問題。

單純的學或單純的思,都存在片面性。在學習過程中,必先掌握豐富的知識材料作為依據,才可能憑借這些材料進行有效的思考。因此,在學與思兩者關系中,學習居先,它是基礎,是主要方面。在有了知識材料的條件下,需要進一步思考,才能使認識深入和提高,抓住事物的本質。學習和思考兩者應當結合起來,這種見解符合人的認識規律,已初步揭示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

教師根據學思結合的要求,不僅要鼓勵學生努力學知識,而且還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思維能力,對所學習的事物,要多問幾個為什麼;要弄清事實和形成這種事實的原因,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樣去思考問題,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孔丘還強調學習知識要「學以致用」。如學《詩》,不僅要學懂記牢,還要能實際應用在政治上、社交上。如果不能應用,學得學得再多也沒有意義。學習道德也一樣,知道社會道德規范,就要體現於生活實踐中,如當仁不讓、聞義能徙、擇善而從、知過能改等便都是積極的行動。把自己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實踐統一起來,這才是孔丘所要求的躬行君子。他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誇誇其談而言行脫節是可恥的事。他要求學生們說話謹慎一些,做事勤快一些,「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應當更重視行動。學是為行服務的,能夠行,也就證明已有學。他的弟子子夏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這里體現的就是能夠行等於已有學的觀點。

從學與行的關系來看,學是手段,行是目的,行比學更重要。由學而思而行,這是孔丘所探究和總結的學習過程,也就是教育過程,與人的一般認識過程基本符合。這一思想對後來的教學理論、教學實踐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庸》把學習過程分為學、問、思、辨、行五個階段,顯然是繼承孔丘學、思、行結合的思想並加以發展的。

(二)啟發誘導

孔丘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的教育家,比古希臘教育家蘇格拉底(前469—前399年)提出引導學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結論的「助產術」早幾十年。

孔丘認為,不論學習知識或培養道德,都要建立在學生自覺需要的基礎上,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自己對問題能加以思考,獲得切實的領會,才是可靠和有效的。為了幫助學生形成遇事思考的習慣,培養善於獨立思考的能力,他提倡啟發式教學。他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憤與悱是內在心理狀態在外部容色言辭上的表現,朱熹《論語集注》說:「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物之有四隅者,舉一可知其三,返者還以相證之義。復,再告也。」孔丘說這段話的意思是:在教學時必先讓學生認真思考,已經思考相當時間但還想不通,然後可以去啟發他;雖經思考並已有所領會,但未能以適當的言辭表達出來,此時可以去開導他。教師的啟發是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進行的,啟發之後,應讓學生再思考,獲得進一步的領會。比如一個方的東西,已說明一個角的樣子,如果這個學生不能類推其餘三角的樣子,這表明他未開動腦筋去思考或者是他的接受能力還不夠,教師就暫不必多講,否則就是包辦和硬灌,難於達到培養學生思考能力的目的。

這種啟發教學包含三個基本要點:

第一,教師的教學要引導學生探索未知的領域,激發起強烈的求知慾,積極去思考問題,並力求能明確地表達;

第二,教師的啟發工作以學生的積極思考為前提條件,其重要作用就體現在「開其意」、「達其辭」;

第三,使學生的思考能力得到發展,能從具體事例中概括出普遍原則,再以普遍原則類推於同類事物,而擴大認識范圍。

孔丘在日常教學中注意訓練學生的思考方法,他提出:「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簡稱為「由博返約」。博學以獲得較多的具體知識,返約則是在對具體事物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歸納,形成基本的原理、原則與觀點。博與約兩者是辯證的統一。學生具有了這種思考能力,對掌握知識就能起重要作用,最明顯的就是能把復雜的知識系統化,把握住知識的核心。孔丘問子貢:「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子貢答:「然。非與?」孔丘說:「非也。予一以貫之。」所謂「一以貫之」,是在多學廣識之後,綜合各事物的本質特徵形成一個基本的思想觀點,然後又以它為指導,貫穿於一切處事接物的言行中。顏回所以能「聞一知十」,就是他善於思考,掌握基本觀點並能運用推理方法來說明同類現象。

孔丘還提出「叩其兩端」的思考方法,從考察事物的不同方面辨明是非,進而解決問題。他有應用這種方法的實際經驗,「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他用反問的方式,引導對方從事物正反兩方面進行分析,找出解決矛盾的答案。孔丘常用這種方法來訓練學生的思考能力。他曾和子貢討論對人進行評價的問題,子貢問:「鄉人皆好之,何如?」孔丘說:「未可也。」子貢又問:「鄉人皆惡之,何如?」孔丘又說:「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評價一個人不可簡單片面,盲目從眾,失去准則,「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把握好人的准則,從正反面考察,只有全鄉的好人喜歡他,全鄉的壞人痛恨他,才能證實是好人。這種思考方法注意事物的對立面,在分析其矛盾的基礎上作出正確的判斷,是合乎辯證法的。

孔丘善用啟發式教學法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廣為學生們稱贊。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孔丘能循序漸進、巧妙誘導啟發人思考,不僅使學生學習廣博的知識,又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思想觀點,在學習上不斷前進。顏回的好學和很強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啟發式教學是分不開的。

(三)因材施教

孔丘在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創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並作為教育原則,貫徹於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取得了成效。他是我國歷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因材施教的提出,有其客觀的歷史條件。孔丘適應社會變革對人才的需要,開辦私學。其眾多學生的情況頗為復雜。就年齡來說,多數是青年,也有部分是成年,年齡差距較大;社會成分也各式各樣,貧民、小生產者、商人、地主、貴族都有;又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素養、性格特徵存在很大差別;要求也不一致,有的請教幾個問題就走,有的則長期追隨左右,流動性很大。在這種情況下,要進行集中統一的教學是不可能的,只有從各人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個性特點和具體要求來進行教育,才能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因材施教是適應這種需要的最好方法,有利於加速各種人才的成長。實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條件是承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並了解學生的特點。孔丘了解學生,最常用的方法有兩種。

第一,通過談話。有目的地找學生談話,有時個別談,有時二三人或四五人聚集一起談,方式較為靈活。他了解學生的志向,就是通過與幾位學生自由交談而得到的。

第二,個別觀察。注意從學生的言論來了解學生思想特點是重要的,但也要避免單憑言論作判斷的片面性,因此要「聽其言而觀其行」;只憑公開場合的行為表現作判斷有片面性,要「退而省其私」;只憑一時的行為作判斷有片面性,還應對行為的全過程進行考察,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說,要注意學生的所作所為,觀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傾向,這就可以把一個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徹。他在考察人的方面積累很多經驗,認為不同的事務、不同的情境都可以考察人的思想品質。通過了解,孔丘熟悉了學生的個性特點,並作出了評價。

(四)好學與實事求是的態度

孔丘認為,教學需要師生雙方配合協作,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是教學成功的重要條件。

1.要有好學、樂學的態度

學生好學應當表現於實際行動,他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求學的人對於吃住問題不必過多計較,重要的是要勤敏做事,慎於言論,向有道德學問的人學習,這才算得上是好學。好學還不夠,進一步還應樂學,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道學問有用而學的人,不如為了愛好學問而學的人;為愛好學問而學的人,不如以求學為樂的人。以學為樂的人有強烈的求知慾,對學習存在濃厚的興趣,名利引誘不能動其心,對飢寒威脅

⑤ 論述孔子的教學方法與意義

孔子作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生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作為一份珍貴的教育遺產,至今對我們後來的教學者仍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一 、學思結合

在《論語·為政》中,孔子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精闢見解。一個人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孔子提倡獨立思考,遇事多問幾個為什麼,他說過:「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知之何也已矣。」(《論語·衛靈公》)並教育學生要「多聞闕疑」,敢於發現問題,以培養思考能力。一個人苦思冥想,就會陷入瞎想的境地,孔子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不益,不如學也。」而且他提倡要「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要「不恥下問」,要放下架子,甘當學生,要「學而不厭」,向人學,向書本學。

二、因材施教

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

也》)這句話意思很清楚,對於智力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跟他講高深的學問;對於智力中等以下水平的人 ,則不可以跟他講高深的學問。根據這個原則,進行教育活動,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不同的學生進行「因材施教」。通過深入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志趣,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施以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方法,勢必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孔子善於了解學生們不同的習性和興趣,循循善誘。他很注意對自己學生的觀察了解,諸如「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論語·雍也》)。在此基礎上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孔子認為一個人不僅應該知道學習的重要性,而且要樂於學習,「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只有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自覺主動地去學習,不會感到厭倦。

孔子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辦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例子,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來比喻節操,用「逝者如斯夫」來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學生珍惜時間。孔子的這種教學方法,受到學生的稱贊,顏回總結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論語·子罕》)孔子對學生耐心誘導,使學生自覺主動進行學習,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很值得借鑒。

三 、觸類旁通

孔子提倡啟發式教學。孔子不要求學生死讀書,而貴在觸類旁通,即所謂「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在《論語·述而》中,孔子指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認為教育學生不應採取灌注式的方式,而要結合教學去誘導學生主動思考,學生想說出自己意見又說不出來時,要啟發他自己去說出來。要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孔子這一教學方法是很高明,現在還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 、教學相長

《論語·學而》中記載孔子和子貢師生之間互相討論問題的兩段對話。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孔子與他的弟子在教學上是互相啟發,取長補短的。他認為只有師生之間互相啟發,才是最好的教學方法。他樂於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對於不肯提意見的學生反而要責怪。顏回是孔子最欣賞的弟子,對孔子的話句句唯從,從不提意見,孔子責怪說:「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悅。」(《論語·先進》)孔子提倡「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鼓勵學生主動求學,發揮主體作用。孔子在教學上是民主的、開放的,這對於我們這些後來的教學工作者,還是有重要的啟迪和示範意義的。

⑥ 孔子關於教學原則和方法的觀點有哪些

1、因材施教:

釋義: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

出處:戰國 孔子《論語·先進篇》

原文:

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白話譯文:

子路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么?」

孔子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

冉有問:「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么?」

孔子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

公西華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麼相反呢?」

孔子說:「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三思而行。」

2、有教無類

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白話譯文:

孔子說:「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

3、溫故而知新

出處:《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白話譯文: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又能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憑借這一點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4、舉一反三

出處:《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白話譯文:

孔子說:「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裡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也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了。」

5、學而優則仕

出處 :《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白話譯文:子夏說:「「事情做好了,可以總結經驗,從中學習,取得進步;學習學好了,就可以把這些知識應用到日常做事中。」

⑦ 孔子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教育思想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無類」,認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權利。在教育實踐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應該「誨人不倦」,「循循善誘」,「因材施教」。他認為學生應該有好的學習方法如「舉一反三」、「溫故而知新」;學習還要結合思考「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好學「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習態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啟發和教育的重要意義。
美學思想
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並且孔子認為,一個完人,應該在詩、禮、樂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學思想對後世的文藝理論影響巨大。

⑧ 孔子的教育主張,教學方法和影響

1.孔子在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2.教學方法孔子在教育上有三大創造和貢獻:

一是春秋時期,王官之學衰微,孔子首開私人講學之風,設杏壇講學授徒,整理並以《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為教材,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教育內容;

二是打破教育上貴賤貧富的等級,提綱「有教無類」,使人人享有教育的平等權利,學生眾多,史稱「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三是主張尊師重道,「三人行,必有吾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和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的教學原則及「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等等,至今為人所稱頌和沿用。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職業教師,也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他也由此被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3.影響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西周社會以血緣氏族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崩潰瓦解,而基於文化認同的「諸夏」民族共同體正在形成。這是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最初發生的年代,古典成為時尚,一些人開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問題,原先由貴族所壟斷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漸流入民間。孔子正是這時代精神的代表人物與集大成者,遂開戰國諸子百家之先河。 《論語》是了解其思想的主要著作。

⑨ 孔子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

我來試試,希望滿意!

孔子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從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許多有才乾的學生,在教育實踐中取得了豐富經驗,《論語》一書對此有較多的概括。

其一,關於教育指導思想。
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衛靈公》),即受教育者不應分貴賤、賢愚,應該機會均等。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擴大了教育對象,使教育擴及於廣大平民,這在當時無疑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

其二,關於教育的基本方法。
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說對於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以於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為貫徹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對自己學生的觀察了解,諸如「由也果」、「賜也達 」、「求也藝」(《雍也》),在此基礎上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辦事畏怯,所以要鼓勵他;子路膽大過人,自以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即:「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孔子還重視誘導式的啟發教育,不要求學生死讀書,而貴在觸類旁通,即所謂:「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子夏談詩「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從而體會到「禮」應該以忠信仁義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稱贊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與信《詩》已矣。」(《八佾》)能啟發我的人是子夏啊!現在我可以與你談論《詩經》了。顏淵聽老師講學後「亦足以發」(《為政》),子貢也說他「聞一以知十」(《公冶長》),所以孔子特別稱贊顏淵的聰明好學。這正是啟發誘導式教育的必然結果。孔子特別強調「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時,我不去啟發他,不到他想講而講不明白時,我不去開導他。例舉一個道理而他不能類推出三個道理,我就不再教誨他了。孔子還強調在實行啟發誘導的基礎上,必須注意循序漸進,即:「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子罕》)這種使學生竭力鑽研,「欲罷不能」的情狀,正是對循循善誘啟發教育的寫照,在我國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其三,關於教育的基本內容。
孔子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貴族學校所用的六藝,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子所雅言,《詩》《書》執禮。」(《述而》)「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季氏》)由此可見,孔子是以詩、書、禮、樂為普通教材教育學生的。至於「易、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進行研究並付諸教學的內容,所以孔子說:「五十以學《易》」(《述而》)。也可能因為《易》、《春秋》是比較精深的學科,只有少數高材生才能學習,所以說「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那麼,在這些教學內容中孔子最為重視的是什麼呢?從《論語》的許多思想中可以看出,《詩》《禮》是孔子教學的主要課程。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季氏》)「誦《詩》三百,授之以政。」(《子路》)「《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為政》)又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八佾》)「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為政》)這些思想說明,孔子不僅重視《詩》《禮》的教育,而且重視這些內容的總結挖掘與研究,它對中國古代教育內容的豐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其四,關於教育的培養目標。
在孔子看來,進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義禮凈化人們的靈魂,協調人們的社會行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於培養具有仁義之心的「仕」、「君子」,以為當時的社會服務,這就是他著名的「學而優則仕」思想(《子張》)。正因如此,當季康子問他的弟子仲由、子貢、冉求能否「從政」的時候,孔子滿口答應可以「從政」(《雍也》)。事實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門生中,從政者為數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對參政。這說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養目標與當時的社會需要是相統一的,體現了教育的社會價值。當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體現著階級屬性,但作為社會的人,孔子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所倡導的許多思想,本身具有符合人類共性的成分,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應予以辯證地分析和揚棄。

再說關於學習————————————————————————
《論語》中關於學習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鑒。這些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關於學習的態度。
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孔子贊揚的顏淵就有這種發憤好學的樂觀精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雍也》)其次,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述而》)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孔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讀書的人要立志於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為 世俗所累。同時,他還認為追求學問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敢於知難而進,「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雍也》)針對冉求在學習問題上認為自己能力不夠的思想,孔子認為所謂能力不夠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來,你現在以能力不夠劃地自限,實際上是沒有堅持到底的緣故。在這里孔子勉勵冉求要知難而進,只有這樣才能得道。事實上孔子自己就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述而》)。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這說明學無常師,作為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孔子提倡和贊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度。
2、關於學習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於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另外,孔子還非常重視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對一知半解,淺嘗輒止。
3、關於學習的內容。
孔子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這四項內容對於自己和別人都具有重要意義。孔子在重視博學的同時,也強調學習要抓根本的東西,孔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這里孔子在回答子貢的問題時,說明自己的「多學」是相對的,在多學的基礎上,我是用一個道理來貫穿自己的學說的,這個道理就是學習的根本,學習重在抓住根本。這里孔子間接地說明了博與精的關系,值得借鑒。

4、關於學習的目的。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也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在於「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關於這一思想,在孔子的學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現出來。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子路》)也就是說當官時有餘力就應該學習,學習後有餘力就可以做官。這一思想實質上也體現了學與用的關系,要想當好官必須學習,學習的目的應是更好地當官,體現了學習與應用的關系,也體現了孔子辦私學的目的,即通過教育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讓他們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師培養政治人才,當然在孔子看來,學習的目的也在於對道義、真理的追求,「士志於道」,「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

⑩ 孔子的教學原則和方法溫故知新

孔子在教學上,強調「學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學思並重、溫故知新、以身作則等教育教學原則。

閱讀全文

與孔子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快速止咳嗽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212
電導率測試筆使用方法 瀏覽:759
下咽癌張口訓練方法 瀏覽:595
硬筆書法教學方法總結 瀏覽:165
分析歸納的研究方法 瀏覽:868
修手機的方法與技巧 瀏覽:554
菌菇水使用方法 瀏覽:741
電腦主頁字體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81
膝蓋康復鍛煉方法視頻 瀏覽:250
三角函數的解題技巧和方法 瀏覽:440
上肢鍛煉方法無器械 瀏覽:50
茶枯洗頭的正確方法 瀏覽:746
海外並購風險分析方法 瀏覽:271
水閥漏水解決方法ppr 瀏覽:166
靶向代謝組學分析方法 瀏覽:999
定量研究常用方法 瀏覽:16
怎麼才能祛痘小方法 瀏覽:727
黃褐斑用什麼方法治療 瀏覽:973
高考英語聽力訓練方法 瀏覽:868
兩個月快速長胖的方法 瀏覽: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