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

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1-12 05:22:46

❶ 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

原則由方法來貫徹,方法運用體現原則。貫徹原則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種。不知道可不可以這樣理解。例如貫徹啟發性教學原則的可以有講授法、談話討論、情境創設法等,都能很好貫徹啟發性教學原則。僅供參考。

❷ 教學原則和教學規律有何區別

1、定義不同:

教學規律教學規律是指教學現象中客觀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穩定性、普遍性的聯系。對教學活動具有規約作用,是制訂教學原則的重要依據。教學現象中的一系列聯系有不同層次。

如教學與社會系統外部條件之間的聯系;教學內部各因素、環節之間的聯系;各教學因素、環節自身存在的聯系等。各層次間又有交叉關聯。各國學者對教學規律的認識、提法各異。教學原則它既指教師的教,也指學生的學,應貫徹於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和始終。

教學原則反映了人們對教學活動本質性特點和內在規律性的認識,是指導教學工作有效進行的指導性原理和行為准則。教學原則在教學活動中的正確和靈活運用,對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發揮著一種重要的保障性作用。

2、意義不一樣

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原則是人們制定的,在制定和貫徹執行中總有主觀意識的參與。

3、關系不同

由於對同一客觀的教學規律認識不同,因而提出的教學原則也不相同。

❸ 誇美紐斯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是什麼

在《大教學論》中,誇美紐斯提及的「原則」很多,其中的教學原則多達37條。這些「原則」並不完全是教學原則,含有可以稱為原理和其他的具體規則在內。前者如「自然適應性原則」。從現在意義上所謂教學原則的含義出發,可以歸納出誇美紐斯的教學原則有如下幾點,這些教學原則都有其對應的教學方法。

(一)啟發

要求教師努力調動兒童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促使他們自內向外地發展。為此,要在遵循自然的基礎上採用直觀教具,並充分利用表揚、獎勵等多種方式,

(二)直觀

誇美紐斯認為知識是從感覺而來,只有通過感覺器官,才能得到真實可靠且難以遺忘的知識。對某些不可能直接感知和觀察的事物,也要採用取代的辦法。

(三)量力

誇美紐斯要求教學應適合兒童的年齡特徵和身心特點,強調選擇學習材料時要適當,要求學生在學習時只需掌握最重要的內容,其他內容則只需領會即可。

(四)因材施教

誇美紐斯既強調人的自然的平等及可受教育性,又重視人的個別差異。主張教育者必須研究兒童、了解兒童、掌握不同兒童的特點,並能夠就兒童的不同特點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措施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五)循序漸進

誇美紐斯主張學習應當分階段地進行,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務必使前面的學習為後面的學習奠定基礎、掃清道路。誇美紐斯主張教與學應當貫徹徹底性原則,即學習過的知識要保持長期不忘。為此他主張教給學生有用的知識,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直觀地進行教學,課程安排要有系統,要訓練和培養記憶力,強調復述和練習的作用。

道德教育

德育理論在誇美紐斯的教育思想體系中占據次要地位,並且宗教色彩較重。

在《母育學校》中,誇美紐斯詳細地闡述了學前兒童的道德教育問題,強調給予兒童有關德行的初步知識,尤其應當注重節儉和勤勞等良好品質的培養。在《大教學論》中,他主張學校應當培養兒童「持重、節制、堅忍與正直」的道德品質,即以理智指導行動,在日常生活、游戲工作等各方面要適量,自我剋制,以及坦誠地為他人和社會服務,等等。

在德育的方法上,誇美紐斯強調預防、榜樣、實踐、恩威並用、教訓與規則、紀律與懲罰等,主張在運用紀律與懲罰等方法時,對於極端做法要謹慎行之,不可濫用。

誇美紐斯

❹ 教學方法原則

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

教學原則:

教學原則是根據教育教學目的、反映教學規律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師的教,也指學生的學,應貫徹於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和始終。它反映了人們對教學活動本質性特點和內在規律性的認識,是指導教學工作有效進行的指導性原理和行為准則。教學原則在教學活動中的正確和靈活運用,對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發揮著一種重要的保障性作用。

當代教學原則體系:

(一)教學整體性原則

它包含著兩重含義:一是教學所承擔的任務具有整體性,教學任務的完成應是完整的,全面的,不能有任何方面的偏廢;二是指教學活動的本身具有整體性,教學是由一系列教學要素構成的一個完整系統。

(二)啟發創造原則

這一教學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從而使學生在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的同時,充分發展自己的創造性能力與創造性人格。

(三)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這一教學原則是指教學活動必須堅持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和統一,用理論分析實際,用實際驗證理論,使學生從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中理of the reform of distribution system, link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goals, tasks, benefits, payroll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approach, effectively mobilized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aff. Meanwhile, strengthened cost management, focus on staffTraining, employee skills, service quality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saving

❺ 教學原則與方法

教育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原則:是指教學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授予學生科學知識,並結合知識教學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品德和正確人生觀、科學世界觀教育。其實質是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把教書和育人有機地結合起來。
貫徹此原則的要求:保證教學的科學性;要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通過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思想水平。
2、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應使學生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中來理解和掌握知識,並引導他們運用新獲得的知識去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培養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原則是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的教學規律在教學中的體現。
貫徹此原則的要求:重視書本知識的教學,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注重聯系實際;重視引導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加強教學的實踐性環節,逐步培養與形成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進行「第三次學習」;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能力訓練的關系;補充必要的鄉土教材。
3、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盡量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的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比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識。這一原則是根據人類的認識規律、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相統一的教學規律提出來的,也是由中小學學生的年齡特徵所決定的。
貫徹此原則的要求: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教學手段;將直觀教具的演示與語言講解結合起來;重視運用言語直觀。
4、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通過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原則是在吸取中外教育遺產的基礎上提出的,是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規律在教學中的反映,同時又是由我國教育目的所決定的。
貫徹此原則的要求:加強學習的目的性教育,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設置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讓學生動手,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將知識創造性地運用於實際;發揚教學民主,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5、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師要嚴格按照科學知識的內在邏輯和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進行教學,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貫徹此原則的要求:教師的教學要有系統性;抓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知識體系化、系統化;按照學生的認識順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地進行教學。
6、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時候,能夠准確無誤的呈現出來,以便於知識技能的運用。
貫徹此原則的要求:要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加強知識的鞏固;組織好學生的復習工作,教會學生記憶的方法;通過擴充,改組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來鞏固知識。
7、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要從課程計劃、學科課程標準的統一要求出發,面向全體學生,同時又要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此原則既為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也受我國的教育目的制約。
貫徹此原則的要求:要堅持課程計劃和學科課程標準的統一要求;教師要了解學生,從實際出發進行教學;教師要善於發現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並創造條件,盡可能使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長都得以發揮。

8、量力性原則:是指教學的內容、方法、分量和進度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使他們能夠接受,但要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他們經過努力才能掌握,以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此原則是為了防止發生教學難度低於或高於學生實際程度而提出的。
貫徹此原則的要求:了解學生的發展水平,從實際出發進行教學;考慮學生認識發展的時代特點。

❻ 孔子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

我來試試,希望滿意!

孔子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從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許多有才乾的學生,在教育實踐中取得了豐富經驗,《論語》一書對此有較多的概括。

其一,關於教育指導思想。
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衛靈公》),即受教育者不應分貴賤、賢愚,應該機會均等。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擴大了教育對象,使教育擴及於廣大平民,這在當時無疑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

其二,關於教育的基本方法。
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說對於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以於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為貫徹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對自己學生的觀察了解,諸如「由也果」、「賜也達 」、「求也藝」(《雍也》),在此基礎上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辦事畏怯,所以要鼓勵他;子路膽大過人,自以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即:「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孔子還重視誘導式的啟發教育,不要求學生死讀書,而貴在觸類旁通,即所謂:「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子夏談詩「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從而體會到「禮」應該以忠信仁義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稱贊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與信《詩》已矣。」(《八佾》)能啟發我的人是子夏啊!現在我可以與你談論《詩經》了。顏淵聽老師講學後「亦足以發」(《為政》),子貢也說他「聞一以知十」(《公冶長》),所以孔子特別稱贊顏淵的聰明好學。這正是啟發誘導式教育的必然結果。孔子特別強調「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時,我不去啟發他,不到他想講而講不明白時,我不去開導他。例舉一個道理而他不能類推出三個道理,我就不再教誨他了。孔子還強調在實行啟發誘導的基礎上,必須注意循序漸進,即:「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子罕》)這種使學生竭力鑽研,「欲罷不能」的情狀,正是對循循善誘啟發教育的寫照,在我國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其三,關於教育的基本內容。
孔子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貴族學校所用的六藝,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子所雅言,《詩》《書》執禮。」(《述而》)「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季氏》)由此可見,孔子是以詩、書、禮、樂為普通教材教育學生的。至於「易、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進行研究並付諸教學的內容,所以孔子說:「五十以學《易》」(《述而》)。也可能因為《易》、《春秋》是比較精深的學科,只有少數高材生才能學習,所以說「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那麼,在這些教學內容中孔子最為重視的是什麼呢?從《論語》的許多思想中可以看出,《詩》《禮》是孔子教學的主要課程。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季氏》)「誦《詩》三百,授之以政。」(《子路》)「《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為政》)又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八佾》)「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為政》)這些思想說明,孔子不僅重視《詩》《禮》的教育,而且重視這些內容的總結挖掘與研究,它對中國古代教育內容的豐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其四,關於教育的培養目標。
在孔子看來,進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義禮凈化人們的靈魂,協調人們的社會行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於培養具有仁義之心的「仕」、「君子」,以為當時的社會服務,這就是他著名的「學而優則仕」思想(《子張》)。正因如此,當季康子問他的弟子仲由、子貢、冉求能否「從政」的時候,孔子滿口答應可以「從政」(《雍也》)。事實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門生中,從政者為數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對參政。這說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養目標與當時的社會需要是相統一的,體現了教育的社會價值。當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體現著階級屬性,但作為社會的人,孔子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所倡導的許多思想,本身具有符合人類共性的成分,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應予以辯證地分析和揚棄。

再說關於學習————————————————————————
《論語》中關於學習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鑒。這些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關於學習的態度。
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孔子贊揚的顏淵就有這種發憤好學的樂觀精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雍也》)其次,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述而》)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孔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讀書的人要立志於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為 世俗所累。同時,他還認為追求學問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敢於知難而進,「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雍也》)針對冉求在學習問題上認為自己能力不夠的思想,孔子認為所謂能力不夠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來,你現在以能力不夠劃地自限,實際上是沒有堅持到底的緣故。在這里孔子勉勵冉求要知難而進,只有這樣才能得道。事實上孔子自己就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述而》)。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這說明學無常師,作為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孔子提倡和贊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度。
2、關於學習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於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另外,孔子還非常重視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對一知半解,淺嘗輒止。
3、關於學習的內容。
孔子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這四項內容對於自己和別人都具有重要意義。孔子在重視博學的同時,也強調學習要抓根本的東西,孔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這里孔子在回答子貢的問題時,說明自己的「多學」是相對的,在多學的基礎上,我是用一個道理來貫穿自己的學說的,這個道理就是學習的根本,學習重在抓住根本。這里孔子間接地說明了博與精的關系,值得借鑒。

4、關於學習的目的。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也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在於「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關於這一思想,在孔子的學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現出來。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子路》)也就是說當官時有餘力就應該學習,學習後有餘力就可以做官。這一思想實質上也體現了學與用的關系,要想當好官必須學習,學習的目的應是更好地當官,體現了學習與應用的關系,也體現了孔子辦私學的目的,即通過教育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讓他們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師培養政治人才,當然在孔子看來,學習的目的也在於對道義、真理的追求,「士志於道」,「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

❼ 教學原則與教學方法

一、教學原則

(一)教學原則概述

1.教學原則的概念

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而制定的對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指導教學活動的一般原理。

2.教學原則與教學規律的區別

教學原則不同於教學規律,它們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教學規律是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是教學過程中固有存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人們只能發現、掌握、利用規律,而不能取消、改造和製造規律。而教學原則是由人們制定的,是屬於主觀意識形態的東西。

教學規律是制定教學原則的客觀依據和基礎,科學的教學原則是教學規律的體現和反映。

(二)我國目前教學原則有:

1.直觀性原則

(1)定義: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過教師用形象語言描繪教學對象,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

(2)貫徹直觀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直觀要與講解相結合;ƒ重視運用語言直觀

(3)觀點:

誇美紐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過事物本身來學習,應該盡可能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圖像呈現給學生。

烏申斯基也指出,兒童是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

2.啟發性原則

(1)定義: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貫徹啟發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②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③讓學生動手,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④發揚教學民主。

(3)觀點:

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學記》: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蘇格拉底:助產術。

第斯多惠: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叫人發現真理。

3.鞏固性原則

(1)定義: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再現出來,以利知識技能的運用。

(2)貫徹鞏固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②重視組織各種復習。③在擴充改組和運用知識中積極鞏固。

(3)觀點:孔子: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烏申斯基:復習是學習之母。

4.循序漸進原則(系統性原則)

(1)定義: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2)貫徹循序漸進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統性進行教學。②注意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的教學。③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

(3)觀點:

《學記》:」學不躐等」、」不陵節而施」。

學不躐等意思是:學習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近及遠、由簡到繁,不能跳躍。

不陵節而施是指不要超越學生所能接受的程度實施教學。

5.因材施教原則

(1)定義: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

(2)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有區別的教學。②採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6.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1)定義: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繫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

(2)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書本知識的教學要注重聯系實際。②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③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的關系。④補充必要的鄉土教材。

7.量力性原則

量力性原則又稱可接受性原則,是指教學的內容、方法、分量和進度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是他們能夠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難度,需要他們經過努力才能掌握的,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8.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原則

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原則是指教學中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知識,同時結合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二、教學方法

(一)教學方法概述

1.教學方法的概念

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採用的辦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

2.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①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②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③學生特點;④教學時間、設備、條件;⑤教師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

3.教學方法的特徵:(1)注重啟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智能;(2)注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揮教師的主導性;(3)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總結和指導;(4)注重學生的心理及其學習動機的激發;(5)注重多媒體教學手段及網路資源平台的運用;(6)繼承和借鑒國內外優秀的教學實踐經驗。

(二)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

(1)定義: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

講授法可分為講述、講解、講讀和講演四種方式。講述是教師向學生描繪學習的對象、介紹學習材料、敘述事物產生變化的過程。講述講解各有側重,但在教學中常結合使用。講演則是系統全面地描述事實,深入分析和論證事實並歸納、概括科學的結論。

(2)講授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講授內容要有科學性、系統性、思想性。②注意啟發。③講究語言藝術。

2.談話法

(1)定義:談話法也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談話法可分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復習談話是根據學生已學教材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通過師生問答形式以幫助學生復習、深化、系統化已學的知識。啟發談話則是通過向學生提出未思考過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他們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識。

(2)談話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准備好問題和談話計劃。②提出的問題要明確,富有挑戰性和啟發性,問題的難易要因人而異。③要善於啟發誘導。④要做好歸納、小結。

3.演示法

(1)定義: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範性實驗或採取現代化視聽手段等,指導學生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演示的特點在於加強教學的直觀性,不僅是幫助學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識的手段,也是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重要來源。

(2)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備。②要使學生明確演示的目的、要求與過程,主動、積極、自覺地投入觀察與思考。③通過演示,使所有的學生都能清楚、准確地感知演示對象,並引導他們在感知過程中進行綜合分析。

4.練習法

(1)定義: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知識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並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2)練習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要有明確的目的與具體的要求。②要有周到的計劃與適切的步驟。③要有恰當的分量與適當的難度。④要有科學的時段與有效的方法。⑤要有正確的態度與良好的習慣。⑥要有及時的檢查與認真的總結。

5.實驗法

(1)定義: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一定的儀器設備,通過條件控制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知識的方法。

(2)實驗法的基本要求是:①明確目的,精選內容,制定詳細的實驗計劃,提出具體的操作步驟和實驗要求。②重視語言指導,重視教師示範的作用。③要求學生獨立操作,及時檢查結果。

6.討論法

(1)定義: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偽以獲取知識的方法。其優點在於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

討論法的基本要求是:①問題要有吸引力。②要善於在討論中對學生啟發引導。③做好討論小結。

7.參觀法

(1)定義:參觀法是教師緊密配合教學,組織學生到校外一定場所進行直接觀察、訪問而獲得知識或驗證知識的方法。

(2)參觀的類型:①感知性參觀。②並行性參觀。③驗證性參觀。④總結性參觀。

(3)參觀法的要求:①參觀前,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和現實條件,確定參觀的目的、時間、對象、重點和地點,並在校內外做好充分准備。②參觀時,教師要根據不同參觀類型提出不同的具體要求,組織學生全面看、細心聽、主動問、認真記。③參觀後,教師要根據教學要求和參觀計劃,指導學生座談收獲、整理材料、客觀評價、寫好報告。

8.讀書指導法

(1)定義: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和課外讀物獲取知識、發展智力的方法。它既強調學生的」讀」,又強調教師的」指導」。

(2)基本要求:①指導學生精心閱讀教科書。②指導學生善於閱讀參考書。③指導學生寫好各種形式的讀書筆記。

9.實習法

(1)定義:實習法是教師指導學生根據教學要求,組織學生在校內外一定場所從事一定的實習實踐工作,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綜合運用理論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稱實習作業法。與實驗法、練習法相比具有更強的實踐性、獨立性、綜合性和創造性。

(2)實習法的基本要求:①實習前,教師要向學生講清有關的理論知識、實習任務與操作規則,落實實習場所,備妥實慣用具,分好實習小組。教學實習要搞好試講。②實習中,教師要加強具體指導,做好操作示範,把握實習進程,檢查實習效果,及時查漏補缺。③實習後,教師要指導學生寫出實習報告,評定實習成績,開好總結大會,並為每個學生寫出公正、客觀的評語。

10.發現法

(1)定義:發現法是教師通過提供適宜於學生進行」再發現」的問題情境和教材內容,引導學生積極開展獨立的探索、研究和嘗試活動,以發現相應的原理或結論、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方法。

它是由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在20世紀60年代根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結構發展理論並總結了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活動的經驗教訓所提出

❽ 教師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

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任務、遵循教學過程的規律而提出的教學工作必須遵循的和指導原理。 這一概念表明: 1、教學原則的合目的性。教學活動永遠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學目的進行的,教學原則要能夠促進有效教學,必須有利於目的的實現。 2、教學原則的合規律性。教學規律是客觀存在於教學活動中的,一般來說,正確的教學原則必然是真正反映了教學規律的,這樣才能給予教學工作正確的指導。 一般地說,教學活動越是能夠符合教學原則,教學活動就越是容易成功。反之,教學活動脫離了教學原則的要求,教學活動就越是可能失敗。 歷史上的教育家們提出了無數的教學原則,今天在國內外各種各樣的教學實驗和教學改革中,人們又不斷地提出新的教學原則,各種各樣的教學原則,其適用范圍和有限性總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教學原則是人們從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如《學記》中便總結了教學相長、啟發誘導、長善救失等教學的寶貴經驗,屬於教學原則范疇,只不過未加科學論證。公元前6世紀,孔子就提出教學中要經常復習和進行啟發等要求。在西方,公元前5世紀,希臘智者派普羅塔哥拉提出練習和稟賦同樣需要,學習要有相當的深度等要求。到了近代,教育家們明確提出了教學原則的概念,制定了一系列教學原則。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1632)中提出37條教學原則,並試圖給予論證。第斯多惠在《德國教師培養指南》(1834)中,總結了33條「教學規律」與「教學規則」。 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Л.В.贊科夫從教學促進學生一般發展著眼,提出了高難度、高速度、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使全班學生包括差生都得到發展等教學原則。巴班斯基運用系統論的整體觀點提出了13條原則。美國J.S.布魯納依據認知派的結構主義心理學,提出動機原則、結構原則、程序原則、反饋原則,等等。

這里所要講到的教學原則是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

(或稱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結合原則) 教學的整體協調原則,是指從教學所承擔的任務來講,要使學生在德、智、體等幾方面都得到發展,不能偏廢任何一方面;從教學對象來講,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反對面向部分,以充分體現「教育機會人人平等」的義務教育宗旨和原則;從構成教學活動的基本要素來講,要充分發揮各要素在達成教學目標過程中的整體作用。 我國自古以來提倡文以載道,並有教書育人的好傳統。在教學中貫徹教學整體協調原則的基本點是:實現科學性與思想性的統一。即教學要求向學生傳授反映客觀實際的真理性知識和實際有用的知識技能,使教學內容具有嚴密的科學性,並結合知識技能的傳授,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教學具有教育性,並將二者有機結合。一般來說,科學性是思想性的基礎,不講科學性,把錯誤的思想教給學生,就是誤人子弟,根本談不上思想性;思想性又是科學性的靈魂,沒有思想性就影響了科學性,因為只有以正確的思想觀點和方法,才能建立起科學的知識體系,形成正確的概念。

❾ 教學原則及方法

教學原則
(1)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過教師用形象語言描繪教學對象,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

(2)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4)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

(5)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再現出來,以利知識技能的運用。

(6)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繫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

(7)量力性原則又稱可接受性原則,是指教學的內容、方法、分量和進度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是他們能夠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他們經過努力才能掌握的,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8)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原則,是指教學中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知識,同時結合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考點 5:教學方法

(1)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

(2)談話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3)演示法,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範性實驗或採取現代化視聽手段等,指導學生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4)練習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知識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並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5)實驗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一定的儀器設備,通過條件控制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知識的方法。

(6)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偽以獲取知識的方法。

(7)實習法,是教師指導學生根據教學要求,組織學生在校內外一定場所從事一定的實習實踐工作,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綜合運用理論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稱實習作業法。

❿ 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與方法的聯系是什麼

教學,是在國家教育目的規范下,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活動。學生通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積極引導和培養,主動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發展能力,增強體質,陶冶品德、美感,從而促進他們自身全面發展的過程。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對教師本身教學能力的考察越來越重視。尤其在教學原則、教學規律、教學方法的應用上,關注理論與實際相聯系,更好的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來梳理一下教學規律、教學原則與教學方法之間的聯系,方便大家在案例分析題中結合實際更好的來應用。
1.教學規律、原則與方法的關系
教育規律是在對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得出的有關教育教學的概括性的認識。教學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我們只能認識和發現規律,不能創造規律。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對教學過程規律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准則。教學原則既指導教師的教,又指導學生的學。而教學方法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採用的辦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的方法。
4.教學規律、原則與方法的聯系
首先,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的規律與直觀性和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
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統一,其中直接經驗就是學生在探索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體悟、感知和概括出來的經驗。間接經驗是人類在文明史的演進歷程中所積累起來的人類一切經驗,主要表現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文化成果,是個體通過交往等活動獲得的前人、別人的經驗。學生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但不是說直接經驗就毫無用處,學生學習間接經驗要以直接經驗為基礎。這就是要求我們處理好直接感知與間接接受之間的關系,將二者結合起來。那麼在教學原則中需要我們貫徹直觀性教學原則。
直觀性教學原則是指教師應該盡量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與已有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全面地掌握知識。這個原則主要強調直接經驗對於我們認識外部世界和掌握理論知識的重要作用,正所謂百聞不如一見。那麼在教學方法中需要應用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也就是演示法和參觀法。
演示法是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範性的實驗或採取現代化視聽手段等指導學生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參觀法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和要求,組織學生對實際實物進行實地觀察、研究,從而在實際中獲得新知識或鞏固、驗證已學知識的方法。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和應用,如果在案例分析題中,如果教師應用了演示法的教學方法的話,那麼就貫徹了直觀性教學原則,體現了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的規律。
其次,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的規律與啟發性教學原則和談話法。
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去學,學生是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中的學習主體,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起主導、指導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於組織者的地位,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於學習主體的地位,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在教學過程中要建立合作、友愛、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關系。教學過程是師生共享教學經驗的過程,師生共同明確教學目標,交流思想、情感,實現培養目標。這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貫徹啟發性的教學原則。
啟發性教學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學原則。那麼在教學方法中往往需要應用啟發性談話來幫助實現學生主動積極、生動活潑的學習。
談話法,也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新知識或鞏固舊知識的方法。啟發性談話能照顧每個學生的特點,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並通過談話直接了解學生的學習程度,及時檢驗自己的教學效果,並且有針對性的做出相應的調整,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能夠自覺主動來回答問題。
也就是說,如果在案例分析中教師採用了談話法,那麼就要留心是否是啟發性談話。如果是啟發性談話就貫徹了啟發性教學原則,體現了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的教學原則。
最後,教學規律與教學原則、方法之間的聯系還有很多,在中公的課堂上,我們能夠更好的將更多知識之間建立聯系,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實現更加高效的學習。期待在中公教育遇到更好的你。
牛刀小試:
【單選題】在教學中,教師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的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體現了( )的教學規律。
A.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 B.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
C.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 D.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
【答案】C。解析:啟發性教學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學原則。這體現了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的規律。故本題選C。

閱讀全文

與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肩胛下肌鍛煉方法啞鈴 瀏覽:525
鮮花如何種植方法 瀏覽:713
如何用下定義的方法誇人 瀏覽:615
25乘36用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370
頸椎突出如何鍛煉方法 瀏覽:508
樁基聲測管檢測方法 瀏覽:750
用什麼方法來豐胸 瀏覽:556
小西瓜的養殖方法視頻 瀏覽:259
鑒別合金和金屬的方法 瀏覽:493
8cm方管計算方法 瀏覽:276
裝修公司貸款計算方法 瀏覽:749
銷售快速推銷方法 瀏覽:701
吸奶器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701
漏腸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887
216x24寫出三種計算方法 瀏覽:123
如何變成幸福的方法 瀏覽:458
江西香菇種植方法哪裡有 瀏覽:439
綠豆苗怎麼種植方法 瀏覽:19
含量測定方法收載在葯典哪裡 瀏覽:671
第一次學簡單的勾鞋方法 瀏覽: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