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叩齒吞津」
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各器官由成熟逐漸走向老化,其功能漸漸衰退,牙齒也不例外。對中老年人來說,牙齒的健康與否至關重要,切不可掉以輕心。在這里向廣大糖尿病患者及中老年朋友介紹一些牙齒保健的方法——叩齒吞津保健法。
功法要領:1、叩齒:早晨醒來後,先不說活,心靜什凝,摒棄雜念.全身放鬆.口唇徽閉,心神合一,閉目,然後使上下牙齒有節奏的互相叩擊,鏗鏘有聲,次數不限。剛開始鍛煉時,可輕叩20次左右,隨著鍛煉的不斷進展,可逐漸增加叩齒的次數和力度,一般以36次為佳。力度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此為完成一次叩齒。
2、吞津:從傳統中醫養生之道來看,叩擊結束,要輔以「赤龍攪天池」,即叩擊後,用舌在腔內貼著上下牙床、牙面攪動,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後下,先內後外,攪動36次,可按摩齒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牙齦部的營養血供。當感覺有津液(唾液)產生時,不要咽下繼續攪動,等唾液漸漸增多後,以舌抵上齶部以聚集唾液,鼓腮用唾液含漱(鼓漱)數次,最後分三次徐徐咽下(咽津)。
3、時間及次數以上為完整一次的「叩齒吞津保健法」,每當做時以十次為佳,一天當中早、中、晚各叩齒十次,多做更佳。其中早晨叩齒最重要,因為人經過一夜休息,牙齒會有些松動,此時叩齒即鞏固牙齦和牙周組織,又興奮了牙神經、血管和牙髓細胞,對牙齒健康大有好處。
據文獻記載,一千四百年前梁武帝時的醫家陶弘景,年過八旬,齒緊完好,身體健壯,他的主要健身方法就是叩齒法,他認為「齒為筋骨之餘」,叩齒則會筋骨健壯,精神爽快。唐代名醫孫思邈主張「清晨叩齒三百下」。明朝有位長壽者叫冷謙,史載活了一百五十歲,他的長壽經驗就是:「每晨睡醒時,叩齒三十六遍。」宋朝大詩人蘇東坡也有叩齒健身的習慣,他曾說:「一過半夜,披上上衣面朝東南,盤腿而坐,叩齒三十六下,當會神清氣爽。」乾隆皇帝是清朝在位最久、壽命最長的皇帝,他的長壽秘訣之一也為「齒宜常叩」。古諺語曰:「晨起,叩齒三百響,齒堅固」。由此可見,叩齒吞津是傳統中醫重要養生術之一,對於我們的保持身體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
「腎主骨」,這是腎的主要功能之一。牙是什麼東西?牙是腎的花朵,你看這人腎好不好,看他牙就夠了。你看他長了一口特結實的牙,這人肯定腎好。你再看挖出來的死人屍體,他什麼都沒了,還剩兩樣東西,就是骨頭和牙。骨頭和牙齒都是腎主管的。所以,骨頭上的病,包括牙病都跟腎有關。你要想鍛煉腎氣,就得常叩齒常咬牙。叩齒怎麼叩?叩齒是這樣的,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先別撒尿,一撒尿全身代謝就全起來了。所以要躺在床上先叩齒,叩完齒以後,口中會生出津液,這些津液你徐徐地分三十六口咽下。你要把這功夫做好了,那你這壯陽的任務就完成一大半了。但一般人都是咕咚一口全咽下,做不到三十六口……叩完齒後,再按摩全身,再摩臉,最後五指梳頭。反正就是在床上折騰一個夠,再起來尿尿,這樣就能壯陽。
2. 叩齒標准做法
叩齒一.什麼是叩齒:叩齒就是空口咬牙,是一種較常見的牙齒保健方法,現代醫學認為這樣可增加牙齒的自潔作用,發揮咀嚼運動所形成的刺激,增強牙體本身的抵抗力。以往的養生論述各有出入,總之,叩齒每日早晚各作一次,每次叩齒數目多少不拘,可因人而異。叩齒的力量也不求一律,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但必須持之以恆,從不間斷,方可見成效。
有一種說法叫"叩齒三十六",就是每天早晚起床睡覺前叩齒三十六下,同時將產生的口水咽下,從小堅持一直到老,可以使牙齒堅固,不生牙病,相傳這還是達摩祖師傳下來的方法。現代科學認為叩齒能興奮牙體和牙周組織的神經、血管和細胞,促進了牙體和牙周組織的血液循環,增強其抗病能力。
二.叩齒與咀嚼的區別:叩齒主要目的是健齒、固齒,屬於保健性質;咀嚼主要目的是利用牙齒將食物研碎,屬於生理功能。如果不正確使用牙齒和使用過大力量,就會造成牙齒損傷,如咬瓶蓋、咬筷子等。叩齒與咀嚼的區別主要有兩點:
(1).力量不同:叩齒是輕微的力量,叩齒震動牙根周圍的組織,有利於提高牙根抵抗疾病的能力。咀嚼力量可大可小與咀嚼的食物種類、軟硬度有關;
(2).作用效果不同:叩齒效果是健齒、固齒,減少疾病發生,具有預防效果。咀嚼不具有叩齒效果,如果長期使用一側牙齒咀嚼可產生牙合創傷。
三.什麼情況不宜叩齒:有些醫家認為,叩齒法對已患牙病者可能不合適,主要中叩齒力大,恐有損傷牙齒.如明代傑出的醫學家張介賓在《景岳全書》中介紹了他親自實踐的護齒、健齒經驗:古有晨昏叩齒之說,雖亦可行,然而穀穀震動,終非盡善之道。余每因勞因酒,亦嘗覺齒有浮突之意,則但輕輕咬實,務令漸咬漸齊,或日行一二次,或二三次,而根自固矣。又凡欲小解時必先咬定牙根而後解。則腎氣亦賴以攝,非但固精,亦能堅齒,故余年逾姑息,而齒無一損,亦大得此二方之力。張氏提出的咬齒,可視為叩齒法的一個輕量級的改變方法,是用力刺激的程度不同而異。叩齒與咬齒,都屬於牙齒的自我按摩運動。他通過自己親身實踐,提出牙齒保健經驗,值得重視
3. 叩齒的正確做法和作用
一、叩齒的正確做法
叩齒並不是簡單的咬咬牙就完事了,正確的叩齒是需要在時間、叩齒數量還有叩齒力度上下功夫,首先叩齒之前就需要將牙齒清潔干凈,每天早起刷牙之前可以進行叩齒動作,全身要保持放鬆,嘴唇微閉,先把下頜骨往前移動,讓上下門牙能夠咬合住,之後稍微用點力進行叩擊,然後把下頜骨收回來,這樣就會讓上下臼齒咬合住,在進行上下輕輕的叩擊,會發出這種咯咯的聲音。要注意叩齒的頻率不能太快了,要有節奏感,一般每次可以叩齒20-36次最佳。叩齒的力度要注意不能太大了,要防止咬到舌頭。
二、叩齒的注意事項
叩齒的好處雖然很多,但是要注意18歲以下的青少年因為牙齒還沒有徹底的發育完善,所以是不適合做叩齒動作的,其次就是叩齒的力量也需要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還有如果有的人牙齒有了疾患,那麼叩齒的力度也不適宜過大,比如有口腔潰瘍或者口舌糜爛的情況下就需要暫停叩齒的動作,等口腔完全痊癒之後再進行叩齒的動作。
如果你也覺得叩齒這種保健方式還不錯的話,那麼就現在還是著手操作起來,叩齒建議早上起床後進行,叩齒的動作並不是咀嚼那麼簡單的,叩齒需要注意諸多事項,只有嚴格按照正確的方法來操作的話那麼堅持一段時間的叩齒就會發現自己的牙齒會變的越來越健康。
4. 如何正確的叩齒
正確的叩齒方法主要有三,即輕叩、重叩、輕重交替叩。一般牙齒好者重叩,牙齒不好者宜輕叩或輕重交替叩。
叩齒時要求心靜神凝,自然閉口,先叩臼齒36次,次叩門牙36次,再錯牙叩犬齒各36次,最後用舌憩牙周三五圈即告結束。每天只需花兩分鍾的時間,即可收到強身健體的功效。當然,古人提及晨起叩齒36次的方法,應用中在何時做均可,次數也不用限制在36次,適當多些更好。
在大小便時叩齒,還對排泄功能有所裨益,因此時叩齒會使注意力轉移,降低了腸道和肛門括約肌的緊張度,使其功能更自然和通暢。另外還有一種緊齒法,即在小便時閉目屏息,上下牙緊緊咬合,這也叫「閉天門」,能使牙齒緊固,還有助於尿液的順利排出。
5. 叩齒的正確做法視頻
叩齒是我國古代保健牙齒的有效方法,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的食物也日趨精細,結果使得咀嚼器官不能充分發揮作用,牙周組織不能得到適當的生理刺激。而叩齒正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它可以增加恰當的生理性刺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從而增強牙周組織的抵抗能力。叩齒的方法,是在每日早起和晚間,空口咬合數十次,要叩擊得鏗鏘有聲才能奏效,且應長期堅持。
6. 叩齒的方法怎樣做
1 先將下頜骨向前方稍推移,上下門牙的咬合面能靠接,使上下牙列相互扣擊,力度自定以舒適為度,擊動上下門牙20~100次。
2 再使下頜骨後縮,上下臼齒的咬合面能靠接,使臼齒部互相擊動20~100次。
7. 「叩齒吞津保健法」如何做
步驟:
1.叩齒:
早晨醒來後,先不說活,心靜什凝,摒棄雜念.全身放鬆.口唇徽閉,心神合一,閉目,然後使上下牙齒有節奏的互相叩擊,鏗鏘有聲,次數不限。剛開始鍛煉時,可輕叩20次左右,隨著鍛煉的不斷進展,可逐漸增加叩齒的次數和力度,一般以36次為佳。力度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此為完成一次叩齒。
2.吞津:
從傳統中醫養生之道來看,叩擊結束,要輔以「赤龍攪天池」,即叩擊後,用舌在腔內貼著上下牙床、牙面攪動,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後下,先內後外,攪動36次,可按摩齒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牙齦部的營養血供。當感覺有津液(唾液)產生時,不要咽下繼續攪動,等唾液漸漸增多後,以舌抵上齶部以聚集唾液,鼓腮用唾液含漱(鼓漱)數次,最後分三次徐徐咽下(咽津)。
3.時間及次數
以上為完整一次的「叩齒吞津保健法」,每當做時以十次為佳,一天當中早、中、晚各叩齒十次,多做更佳。其中早晨叩齒最重要,因為人經過一夜休息,牙齒會有些松動,此時叩齒即鞏固牙齦和牙周組織,又興奮了牙神經、血管和牙髓細胞,對牙齒健康大有好處。
(7)叩齒一般用什麼方法擴展閱讀:
「叩齒吞津保健法」是傳統中醫重要養生術之一。古人認為齒健則身健,身健則長壽。據文獻記載,一千四百年前梁武帝時的醫家陶弘景,年過八旬,齒緊完好,身體健壯,他的主要健身方法就是叩齒法,他認為「齒為筋骨之餘」,叩齒則會筋骨健壯,精神爽快。唐代名醫孫思邈主張「清晨叩齒三百下」。
叩齒吞津所發揮的的養生作用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 健脾: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李東坦《脾胃論·脾胃盛衰論》)。叩齒能健脾胃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叩齒能健齒。齒健,則食物易被嚼細,胃負減輕,從而養胃;二是脾「在液為涎」與胃相表裡,涎為口津是唾液中較輕清稀的部分,具有幫助食物消化的功能。叩齒催生唾液,咽之有助於胃「腐熟水分 (飲食物 )」和脾的「運化、升清」(把水谷化為精微物質並將之「灌溉四旁」、布散全身),減輕脾胃的負擔,達到健脾胃的目的。
2 補腎: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叩齒健腎的機理有二:一是「齒者,腎之標」(《雜病源流犀燭·口齒唇舌病源流》),由腎中精氣所充養,腎中精氣充沛,則牙齒堅固而不易脫落;腎中精氣不足,則牙齒易於松動,甚至早期脫落。牙齒健否是腎健否的標志之一,叩齒能健齒、充腎精,故可健腎。二是腎「在液為唾」,唾為口津是唾液中較稠厚的部分,叩齒催生唾液,是謂「金律」,又稱「玉液」,「津」通於「精」,為腎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養腎中精氣的作用,故可健腎。
3 強骨益腦:腎主骨,「齒為骨之餘」。齒與骨同出一源,為腎精所養。叩齒能健腎,充盈腎精,利及骨骼,持恆進行,能致骨堅,故可健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腎生骨髓」,而腦為髓海,腎中精氣充盈,則髓海得養,腦發育健全,就能充分發揮其「精明之府」的功能;反之,腎中精氣虧虛,則髓海不足而失養。叩齒能健腎,使腎中精氣得充,故可健腦。
4 聰耳明目:《靈柩·脈度》說:「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腎中精氣充盈,髓海得養則耳聰;腎中精氣虛衰,髓海失養則耳鳴甚或耳聾。又「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素問·上古天真論》),「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靈柩·大惑論》),精氣充盈則目能辨五色。叩齒能充盈腎精,故可聰耳明目。
5 美顏榮發:叩齒可活動面肌,加強面部血液循環,改善面膚的營養,進而美顏。發的生長賴於精血,精血充盈,則發長而光澤;精血虛衰,則發白而脫落。腎藏精,「其華在發」,叩齒可使腎精充盈而榮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