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五華客家人喝酒劃拳猜碼口訣
你好你你想知道五華客家人喝酒劃拳猜拳的猜碼的口訣這個的話應該是先出包袱再出剪刀再出拳頭然後這個意思可能是當時客家人經常進行的一種交流方式也有的是在小青年表白中說我愛愛你的意思。
㈡ 數字猜拳的方法
客家人酒令,具有豐富的知識性。猜拳的數字從零到拾,如猜中雙方所出的手指合計數,即為勝方。如雙方同時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採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時叫「一品高升」;猜「二」時,叫「兩家和好」;猜「三」時叫「三星高照」;猜「四」時叫「四季發財」;猜「五」時叫「五子登科」;猜「六」時叫「六六順心」;猜「七」時叫「七巧成圖」;猜「八」時叫「八仙慶壽」;猜「九」時叫「九久長長」;猜「十」時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語。
㈢ 自製正宗的客家老酒的做法
准備材料:糯米80斤、紅曲5斤、水100斤
製作步驟:
1、前一晚將80斤糯米用水泡好。
㈣ 搞笑酒拳的順口溜
搞笑酒拳的順口溜
搞笑酒拳的順口溜。現在很多人都會去和朋友喝上兩杯,在我們國家喝酒也是一種文化,一些搞笑酒拳的順口溜能促進彼此的感情。接下來就由我帶大家了解搞笑酒拳的順口溜的相關內容。
1、拳對來、拳對手、對得住、抓住手
相傳古代都是以武會友,比武之間都不帶攜帶武器,以拳頭進行較量,故「拳對來」因此得名,但在南寧本地開始有稱兄弟之間沒有對著來的意思,漸漸有人也不出對拳的碼了。
2、一錠粽
端午節為了紀念屈原,都把涼粽做成銀子一樣一錠錠的,稱為一錠粽
3、二妹靚二二個條
一般家裡有兩姐妹的,二妹都比較漂亮,也許是比較得照顧得寵。叫二時也有叫麻將中二條的。
4、三文雞、三點頭
想當年我們買三黃雞的時候才三塊錢一斤(本地白話三文雞),於是猜碼的時候就開始有叫三文雞的。而三點頭來源於「鳳凰三點頭」是茶藝道中的一種傳統禮儀,是對客人表示敬意,同時也表達了對茶的敬意。
5、四紅粽四環素
古時以紅燒肉、紅豆、紅糯米、紅糖、做成的粽子稱四紅棕,暗指四季發財,紅紅火火,現在已經演變成為綠豆粽。叫四還有叫四環素等。
6、五回首
音:我(吾)回首,當如花回首的那一瞬間,我們就知道有多麼的痛心疾首,所以本地沒人出回頭碼,猜碼要大方,輸了都要向前,別回首。
7、六叔公落蚊帳
傳說陸游的後人,清朝年間曾獲乾隆頒發的猜碼金匾,此人在村中較為年長,俗稱「陸叔公」。「落蚊帳」是後期繁衍出來的叫法,意指下完蚊帳好辦事。
8、七巧來
小時候中央電視少兒節目常播的七巧板節目。
9、八匹馬
徐悲鴻以畫馬著稱於世,其中《八馬奔騰圖》為眾人所知,眾人所常見。
10、九粉腸
九粉腸並不是說「狗」的粉腸,而是指粉腸長又長,共有九道彎,所以叫「九粉腸」。
0到10的`酒拳順口溜
1、一聽
2、哥兩好
3、三多多
4、四季(發財)
5、五魁首
6、六六(順)
7、七(個)巧
8、八匹馬啊(八色)
9、你吃酒啊
10、滿堂(紅)
各個地方0到10的酒拳順口溜
【漳州劃酒拳0到10喊法】
0、「突、突」或「不出」,1、「當朝」;2、「兩葵首」;3、「三來」;4、「速戲」;5、「五魁」或「魁五」;6、「順來」或「六六」;7、「七巧」(喊「七巧」則是「乞巧」之訛音);8、「八仙」;9、「快到」;10、「滿探」。
【泉州劃酒拳0到10喊法】
1、單操(一品「當朝」之訛音); 2、兩響; 3、三來(指福祿壽三星在天,喊「三伸」則是三星之訛音); 4、四洪; 5、五魁; 6、六連; 7、七竅(指人臉上的七種器官); 8、八仙; 9、九怪; 10、十(全來、滿)。
泉州人怎麼看?如有出入請正港的泉州人糾正。
【客家酒拳0到10喊法】
客家人飲酒也盛行猜拳。通常猜的是「頂載拳」,即「一品高升,兩人要好,三星高照,四季發財,五子登科,六六順,七個巧,八大仙,九九長,寶一對,滿堂紅。」
【四川方言酒拳0到10喊法】
1:幺姨妹,2:兩兄弟好,3:三岔路,4:四季財,5:五魁首,6:樓高高,7:七巧妹,8:八匹馬兒跳,9:酒酒你喝,10:全打開。
0到10的酒拳順口溜拓展
1、山河大地白日夢,多少英雄白忙乎。
2、不知是布補鼓,還是布補虎?
3、常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可鬼不這么想,難道推磨不該給錢嗎?錢亦不這么想,錢給鬼不會禍害人,給人就不一定了。
4、愛誰都是心碎,幹啥都是倒霉,心裡那個慚愧,好似地上煙灰,無奈倒頭大睡,醒來再醉一回,誰料那個床腿,是個半截殘廢,摔的不夠崩潰,恰巧坐到改錐,媽呀!我的大腿!
5、如果你還在堅持上班,你是一名戰士;如果你還敢滿世界溜達,你是勇士;如果我發的簡訊你沒回,你就是烈士;如果你堅持要請我吃飯—那你就是紳士。
6、以科學發展觀的態度對照自身,有則發展,無則實踐!
7、男人四貨: 二十歲的男人是期貨, 三十歲的男人是搶手貨, 四十歲的男人是現貨, 五十歲的男人是跳樓貨。
8、大刀對單刀,單刀對大刀,大刀斗單刀,單刀奪大刀。
9、四大閑: 大款的老婆, 領導的錢, 下崗職工, 調研員。
10、我去炸 學校,老師不知道,拉了隱線我就跑,轟隆一聲學校炸飛了!
11、粉紅牆上畫鳳凰,鳳凰畫在粉紅牆。紅鳳凰粉鳳凰,紅粉鳳凰花鳳凰。紅鳳凰,黃鳳凰,紅粉鳳凰,粉紅鳳凰,花粉花鳳凰。
12、稍稍打扮一下,說你象個姨媽;不弄吧,又說你不修邊幅;
13、錢財多的回家少,美貌多的穿衣少,想法多的成事少,勞累多的收入少,權力多的時間少,情人多的安寧少,朋友多的困難少,鍛煉多的疾病少。
14、結婚叫入網,重婚叫一卡雙號,婚外戀叫呼叫轉移,情人多叫移動夢網,離婚叫銷號,分居叫停機留號,女人再婚叫過戶。男人再婚叫補卡,互換叫聯通。
15、考場風光,千里信飄,萬里眼瞟;望考場內外,一片大好,交頭接耳,手勢更妙,大家互比誰更高;不愧時代驕子,考試作弊出新招;俱往矣,數作弊高手,還看今朝。
16、如今世界真是怪:染色饅頭都能賣,更有所謂「綠色菜」,添加劑里有能耐,炒菜用油不用買,地下溝里拽一拽,奶牛吃草產毒奶,你都感覺不意外。
喝酒的順口溜
1、寧可胃上爛個洞,不叫感情裂條縫。
2、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感情厚,喝不夠;感情薄,喝不著;感情鐵,喝出血。
3、一兩二兩漱漱口,三兩四兩不算酒,五兩六兩扶牆走,七兩八兩還在吼。男人不喝酒,枉在世上走
4、只要心裡有,茶水也當酒
5、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
6、東風吹,戰鼓雷,今天喝酒誰怕誰!
㈤ 客家酒文化
福建客家人盛情好客,遠近聞名。客來必以家釀酒娘相待,自古至今。飲酒必到盡興,歡樂而散。
福建客家酒娘源於何時?相傳一千多年前,中原漢人因避飢荒、戰亂,大舉南遷。一君婦女徙步越過千山萬水,進入福建,累得再也走不動了,一個個昏睡在深山野嶺之中。不知過了多久,一陣清風夾雜著一種特別的香味沁人心間,一位年長婦女慢慢蘇醒時,見一位滿頭銀發、紅光滿面的長者,用竹製的杓子,從容器中舀出清澈透明的液體,遞給老婦說:「喝下去吧!」老婦輕輕呷了一口,剛聞醇香濃郁的氣味,頓覺心曠神怡,隨即疲累全消。老婦按照長者的指點,給每個姐妹嘴裡灌了一口,轉眼個個蘇醒,精神煥發。望著婦女們驚奇的目光,長者哈哈大笑說:「這是用糖米釀成的酒娘。」接著向大家介紹了釀造方法,之後,揚長而去。這群婦女找到她們先來的家人,就在石壁定居開拓,生息繁衍。後來,石壁成了客家人的祖籍地,客家酒娘也世代相傳。傳說是否屬實,未做考證,但可以肯定,福建客家酒娘起源古老,製作獨特。
客家先民原居中原,北方漢民素嗜白酒,南遷來到福建,何以黃酒盛行?此中原委,一是北方盛產高梁、小麥,此是釀制白酒的主要原料;而福建閩西是稻作產區,盛產糯稻,糯米是製作黃酒的原料,取材便利。再則閩西地處山區,山高林深,地下泉水,潔凈甘味,水質特好,適於釀造米酒。而米酒釀造簡便,家家戶戶都可以自己釀造。只要將糯米洗凈浸透。置飯甑內充分蒸熟。釀酒行家說:「釀酒無功夫,只要糯飯蒸得熟」,說明糯米飯蒸熟、蒸透,是釀酒的重要環節,不能忽視。糯飯蒸熟後,將其撒在簸箕內攤涼,或直接將飯甑置於木架之上,用冷井水將糯飯淋涼,此叫「淋酒」,將酒餅(酒麴)研碎成末用冷開水調勻,此叫「蒲水」。把攤涼(或淋涼)的糯米飯盛入酒缸中,撒上「蒲水」,用手反復攪拌均勻,此叫「台酒」(土音)。再將缸中拌勻的糯飯壓平,中央挖一「酒井」,加蓋保溫三天,即見酒井中酒娘滿井。一般每缸用糯米一斗(約十五一十七斤),可釀酒娘七壺左右(約十六斤至十八斤)。寧化酒娘用途廣泛,除平時自飲和待客外,烹飪調料、配葯治病都要用酒;還可做禮品饋贈親友;娶親聘禮中都要講定酒多少壇;媳婦生孩子,要備雞公一隻,酒娘六壺,向外公外婆家報喜,稱為送「姜酒」。外公外婆則要把酒分送親友鄰居,每人喝一小杯,叫「喝喜酒」。此外,民間還有說法是北方地寒,人體質多虛寒,宜飲白酒;而寧化地處熱帶,人體質多屬熱性,更適宜飲用米酒。由於上述諸多因素,寧化客家酒娘,戶戶皆有,四時不斷。
福建客家酒娘,味美香醇,含酒精度低,一般酒娘含酒精25度左右,水酒含酒精18度左右,甘甜可口,不易酒醉,飲用的人很廣,男女老少皆飲。每逢賓客好友,或婚娶喜慶,用錫壺盛酒更佳。客家人性格豪爽,此時,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高興勁兒,難於言表。
米酒質量好壞,一靠水好;二靠釀造技術,但更關鍵的則在酒餅(酒麴)。據傳,福建客家人用的酒餅源於畲族。福建畲家歷來善於釀酒,戶戶家中都存有陳年老酒。其酒餅主要成分是草葯,如酒餅草、金櫻子等,曬干碾成粉末,以谷粉做基,經發酵,做成拇指大的小圓團,每缸酒用六、七粒即可。客家人學得了這一技術,並有人專制酒餅出售。經長期實踐和不斷改進,有的成了家傳秘方,流傳也不廣。例如淮土的酒餅就是釀制特產黃酒的材料,極受歡迎,但製作這種酒的奧秘卻成了淮土人的專利。由此可知,畲族酒文化對客家酒文化影響之一斑。
福建客家酒文化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改進、發展、提高,豐富多彩。在酒的名稱方面,因含酒度不同而各有所稱:剛釀造出缸未加水的叫釅(濃)酒子;釅酒子存放時間長了則叫酒娘;酒娘兌入30%至50%的冷開水,腌浸三、五天,榨去酒糟,燒開澄清後即為水酒。因釀制季節和存放時間不同而酒的名稱亦有別。自家釀酒多在秋冬季節,尤其在「冬至」前後釀酒的最多,其酒名為「冬酒」,存放時間為一年,至次年冬季開缸飲用的稱「隔冬酒」;存放多年的稱「陳年老酒」;釀造時加入滋補葯物的稱「補酒」。泉一帶民間還有釀制「雞補酒」。其製法是,選用健壯結雞(閹公雞)一隻,宰殺放血,拔毛開膛去內臟,洗凈瀝去水分,再選用當歸、黨參、黃芪、杜仲、牛夕等十幾味滋補中葯,藏雞腹內,將雞置酒壇底,上壓拌好酒餅的糯米飯,密封壇口,存放一年時間,開壇時,雞及酒糟均已液化,撈去雞骨、葯渣,盛錫制酒壺內煲開,每天喝一小碗,精力倍增,幹活特別有勁。
福建客家人飲酒很普遍,男女老少皆會飲,有時以酒代茶,因此,除農家自釀自飲外,還有專門釀酒賣酒為業者,鄉村到處都有酒店,清康熙版《寧化縣志》載:「啟禎之交」(1627-1628年),汀州縣城「孟夏龍舟水過,多以小舟代園館,魚縷清醪,必以水濱是問」。可見當時汀州縣城酒店之普遍性。
由於飲酒在客家人心目中佔有重要地位,酒,成為各種宴賓筵席的代稱,如新年期間,家家都請「新年酒」,小孩出生,三朝要請「三朝酒」,滿月要做「滿月酒」;子女畢業要請「畢業酒」;訂婚請「訂婚酒」;結婚請「結婚酒」;建新房遷屋要請「喬遷酒」;老人壽誕請「賀壽酒」。這說明「做酒」並非單指釀酒、制酒,而是一種酒文化現象。
福建客家人飲酒也盛行猜拳。通常猜的是「頂載拳」,即「一品高升,兩人要好,三星高照,四季發財,五子登科,六六順,七個巧,八大仙,九九長,寶一對,滿堂紅。」還有連喊帶唱的「叮當拳」。猜輸的人喝酒,每到酒席散時,則共同舉杯吆喝一聲「滿堂紅」,各將自己碗中酒一飲而盡,充分體現了客家人盛情待客的一片衷情。
㈥ 梅州客家釀酒製作過程是什麼
梅州客家釀酒製作過程:
1.選料:黃酒選取糯米為原料,晚季稻更好;
2.浸泡:把糯米浸泡一天左右,夏天半天即可;
3.蒸米:入甑進鍋蒸,黃酒又稱蒸酒,蒸米環節很重要,先用大火加熱,沸後再用文火,將米蒸熟蒸透,而又不糊不焦(如果米粒焦糊,黃酒將有殘味,制酒失敗);
4.冷卻:將蒸熟的米起鍋攤開晾涼;
5.加入酒麴:在糯米內拌入酒麴,據說這種酒麴演變自畲族,由一二十種葯材配製而成,相當於天然菌類;
6.發酵:將拌好酒麴的糯米放入陶器壇中發酵,大約24小時後,壇內溫度自然上升,澱粉開始轉化為糖份,冬天則用棉被或者稻草包裹壇子保溫。自然發酵七日左右後轉入大缸中,封好口放置兩三個月。(其實發酵兩周左右就可以取酒,但為了讓糖份更好轉化為酒精,保存稍久酒質會更好。)
7.取酒:壓榨酒糟,分離汁和酒糟,把酒汁盛入壇中,用碗蓋住,再用另一個碗反扣,以防雜物落入。
8.炙烤:在壇子四周圍上谷糠或者稻草,陰火炙烤一天,把酒煮沸,既滅菌又讓酒的口感更醇香。
9.封壇飲用:自然冷卻,放置一周後,淘汰沉澱物,封好酒壇放置,待隨時飲用。
㈦ 龍岩春節習俗
春節是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民間稱「過年」、「新年」。正月初一日,各家擇定吉時開門,放爆竹,焚香點燭,敬拜祖宗,男女老幼全新打扮,互道吉利話。家族聚居的大樓里,先請最有福氣的人開大門,說「開門大吉」;走出大門又說「腳踏四方,方方得利」,燃放長掛鞭炮;然後,家家打開廚房門,放鞭炮,說好話。早餐普遍為素食,團圓湯丸、紅棗、花生、糯米甜飯。人們不打掃,不洗衣,不挑水。孩童放鞭炮取樂,大人走家串戶賀喜。各家為招待前來拜年的親朋,大多擺出糖果、花生、甘蔗、金桔、甜棗、話梅、葡萄乾等。客家備有肉丸、雞肉、瘦肉、茶蛋、黃酒餉客,稱為「食湯糝」,以勸酒至醉為熱忱。
建國後,在當地政府和各種社團組織下,集體敲鑼打鼓,向烈軍屬拜年。各機關單位舉行團拜,洋溢著熱烈、喜慶、文明的氣氛,近年人們多盛行放鞭炮,或逛游公園、游樂場,攬勝拍照,或圍聚欣賞樂曲和廣播電視節目。
初二回娘家走親戚,岳家熱情款待。龍岩、漳平始以荷包蛋、粉干作點心,再行宴請。若是新親,則更隆重。
初三,興起民間游藝活動,龍岩城鄉表演採茶燈、舞獅。客家盛行舞獅、船燈、龍燈、鼓吹、鬧鑼鼓和民間藝人的「打新年鼓」。家家戶戶、機關單位以鞭炮相迎,觀賞表演,再以紅包、鞭炮歡送。這一天,客家人將過年敬神敬祖宗的「歲飯」煮吃掉。是日又稱「送窮日」,即把家裡垃圾看成「窮鬼」清掃出門。家人不願出門,也不歡迎賓客。
初五,龍岩、漳平稱「初五隔開」,客家稱「開小正」。開始「祈神」,祈求全年平安發達,燒去懸掛在大門的簾紙,上杭城廂從初五至初十,擇日全家團聚飲宴,各食一盤紅蛋,以吉利話互勉。是日,可以挑尿捅,做小農活。有些地方開始傳統的迎神活動。
連城流傳民諺有「初一祖、初二郎、初三初四野婿郎(指初三初四拜年遲了),初五初六,有酒無肉(指為時更遲)」之說。事實上人們游樂時間常常至正月中旬。客家俗語雲:「有吃無吃,聊(玩)到正月二十」。
㈧ 客家米酒製作方法
客家糯米酒(又稱客家酒娘)是一種傳統名酒,客家人民利用糯米,通過洗凈、浸泡、瀝水、蒸制、淋水、發酵等工藝釀造出的一種水酒。 客家糯米酒在剛釀好時呈蜂蜜色味甘甜,但當釀好的酒陳的時間長了以後酒又會呈暗紅色,其色濃厚味道香醇,是客家人待客之上品。這期的美食教程,天健美食坊就准備給大家分享客家糯米酒的做法,想學的朋友們就趕緊圍觀吧,喜歡美食的朋友們也別忘了給我點個關注哈,我每天都會更新分享不一樣的美食教程的,相信總有一道會是你想學的菜餚!
在開始製作之前,我們需要准備以下食材:
糯米 X 5斤
酒餅 X 2個
山泉水,井水或者礦泉水 X 適量(千萬別用自來水)
食材准備好之後,我們開始進入製作階段,首先把准備好的5斤糯米,倒入大盆中,倒入清水,提前浸泡一個小時,等糯米泡好之後,我們准備個木製蒸籠,把所有泡發好的糯米裝入蒸籠裡面,再蓋上蒸籠蓋,用毛巾包起來,把糯米蒸熟成糯米飯,在蒸的過程中為了防止不上氣,可以用筷子在糯米中間插幾個小孔,讓蒸汽順利的往上升!
等糯米蒸好之後,我們准備兩個較大的盆子,然後把蒸好的糯米飯倒入到盆裡面,分均勻一點,這樣糯米飯涼得比較快!
接著,我們用煮水壺煮一大壺的,井水,山泉水,或者礦泉水,這個水大家切記一定不能用自來水,因為自來水裡面含有漂白粉,這個物質很容易讓我們在做糯米酒的時候,發生質變,使我們的糯米酒做出來發酸!
在擱涼的過程中,我們把酒餅放到碗里,用擀麵杖,把酒餅細心的敲碎成粉末,這個酒餅越粉越好,當然了,如果你有更好的辦法也可以用自己的辦法哈,我們最終目的都一致就行,那就是把酒餅搗碎成粉末!
接下來是最重要的步驟了,大家一定要記住,等糯米飯和煲的水基本放涼之後,我們把搗碎的酒餅粉末撒到糯米飯上面,然後用你干凈的小手撈勻,撈勻之後,我們加入涼白開,一邊加入,一邊攪拌,直到把所有的糯米飯都拆分成一粒一粒又不會水分太多,弄好之後,我們把糯米飯鋪平,再在糯米飯的中間挖個洞,這樣可以使糯米飯發酵成酒的時候更加的均勻!
糯米飯處理好之後,我們給糯米飯蓋上一個蓋子,然後放到籮筐里包著棉被,或者溫度較為溫暖的陰涼乾燥地方,發酵三天!三天後即可開蓋,這時你會發現酒香撲鼻,酒糟已經變甜,直接用湯匙試試,估計你都能夠吃一大碗!當然了,我們客家的糯米酒吃法可也是很多的,可以拿來煲豬腳,煲雞肉,煲清補涼等等,同樣也是滋補美食,酒精度不高,老人小孩孕婦吃了對身體特別的好,喜歡的朋友,如果你有時間的話不妨做來試試看吧!
㈨ 猜拳的起源
酒拳俗稱「劃拳」,乃民間普遍之飲酒游戲。酒拳源自酒令,蓋以勸酒助興為目的。酒令起源甚早,《韓詩外傳》記載:「齊侯置酒令,曰:後者罰一經程,酒令之名始此。」
中國古代飲酒游戲可概分動態與靜態兩種,動態的酒戲古書有記載者如:投壺(以矢投於壺中,負者飲酒)、釣鰲竿(以釣魚牌為戲)、勸酒胡(或稱捕醉仙,以木雕偶人削尖底部,力搓使它旋轉,待偶倒下視其所指席位,受指者飲酒)、投瓊(即擲骰)、猜枚(席間任取可計數之物,如瓜子、花生置於掌中握住,然後任出其中一拳,使人先猜其單數或雙數,再猜其數量,後猜其顏色,凡三猜而決勝負,負者飲酒)。靜態的飲酒游戲即酒令,是以文詞為內容,筵席中之文人雅士,各憑智慧學識,依詩詞、字匯、經學、節令等出題應對,辭窮者飲酒,目前這種以文詞為對的酒令已鮮有所聞。
酒拳乃唐代手勢酒令的余緒。手勢酒令原是由行令者口述,參與者按其口令作手勢,比錯手勢者罰酒;現今酒拳則通常以兩人對劃,且邊喊邊比動作,增添了豪邁的聲音是當今酒拳最大的特色。
【酒拳的形式與種類】
片崗嚴所著《台灣民俗志》與吳瀛濤著《台灣民俗》,書中對台灣酒拳曾有作簡略介紹,然而兩書所搜集的酒拳種類之中,除「官話拳」(即今所謂台灣拳)、三國拳、毛蟹拳(螃蟹拳)之外,其它酒拳已不再流傳。現今官話拳、三國拳、毛蟹拳的劃拳形式與拳語內容也與書中記載大異其趣,由於酒拳的表達是以口傳的方式,因此它的變化性大且拳語內容容易產生以訛傳訛的現象;另一方面由於酒拳具有自由、開放的性質,因此舊有時宜的種類不斷的被淘汰,新式酒拳也源源而生。
台灣時下流行的酒拳可分為單向式、雙向式和多向式三種。所謂單向式是指劃拳時由單方猜測對手所出的手勢、指數或動作,不中則換另一方再猜;雙向式是指劃拳之雙方同時出拳或出聲,猜測兩人所出指數的總和或與對方所喊內容比較勝負;多向式酒拳是三人以上同時進行的飲酒游戲。酒拳內容繁多且因地域、語言、習俗的不同而各異其趣,本文僅就台灣地區目前流行的酒拳種類、劃拳內容與一般約定成俗的規矩作一概略介紹。
〔單向式酒拳〕
劃拳之前雙方先以剪刀、石頭、布猜拳,決定喊拳順序。隨即雙方同時出拳,並由猜拳贏者先喊拳猜測對方所出的手勢、指數或動作,猜對則繼續再喊,凡連續兩劃皆中為勝,如兩次皆中但內容相同則須再劃第三次,又猜對才算贏。這項規定是要防止已猜中一次者瞬間再喊,使對方來不及變換內容而設定的。如果喊拳者未猜中或僅猜中一次則換對方繼續再喊。
單向式酒拳目前較盛行的有:
1、帕拉言:以猜拳之剪刀、石頭、布規定「布」為「帕」或「帕來」;「剪刀」為「足」或「足奇」;「石頭」為「毋」或「嗯得」或「毋地」。帕拉言系以日語發音,拳語中只有主音「帕」、「足」、「毋」是律定的,尾音則各有不同,比如「帕」有喊成「帕來」、「帕得哩」、「帕三」等;「足」也有喊成「足奇」、「足來」等;「毋得」也可喊成「毋」、「嗯得哩」、「毋得哩」、「毋來」等。台灣各地區發音皆有差異。
2、士拉言:又稱「日本拳」,通常以日語發音。劃拳方式是光猜拳,由贏者出拳並同時喊一數目,猜雙方所出指數總和,但指數只能出零、五、十、十五、二十等整數,不得出其它指數。
3、問將拳:「問將」乃是日語司機(運轉手)之意。「問將拳」分為三個動作。雙手在前交叉上下繞轉代表「問將」(意為駕駛);兩手肘不斷輕拍側身表示「堪得桑」(表乘客);右手握拳左手張開,以右拳背不斷輕拍左手掌為「足奇桑」(表車掌)。劃拳時雙方同時比動作(大部份采立姿),並由猜拳贏者先猜對方動作,猜對再喊,不中則換邊,連續兩中為勝。
4、老鷹拳:又作「鴟鴞拳」,只是將其中的「老鷹」改為「鴟鴞」而已。老鷹拳也有三種動作,兩手張開上下擺動作飛翔狀象徵老鷹(或鴟鴞)張翅;右手五指捏攏呈鳥啄狀,並上下晃動,表示小鳥啄食;兩手掌交叉左右擺動代表沒啥事情。劃拳時雙方同時比動作,並由輪到喊拳者喊出拳語「老鷹(或鴟鴞)在展翅」或「鳥仔在啄米」,或「沒什麼代志(事情)」。
5、撇仔魚:「撇仔魚」是台語魚名的一種。劃拳手勢分別以剪刀、石頭、布作象徵。布代表「撇仔魚」;剪刀表示「兩只須」;石頭表示「結歸?」。劃拳方式與「帕拉言」相同。
6、啞吧拳:啞吧拳顧名思義是以不出聲音為名,動作分為五種。劃拳時兩手握拳,拳眼拳拇上下相疊,將重疊的拳頭放置在額頭、鼻子、下巴或左耳、右耳任一部位;劃拳時喊拳者以「嗯」作口令,雙方同時移動拳頭位置,如果被猜的一方與猜拳者所放置的部位相同即算輸,未中則輪對方發令;啞吧拳通常以一拳決勝負。
7、甩手拳:甩手拳與啞吧拳都是只有動作沒有拳語。劃拳方式是雙方先猜拳,贏的以手掌甩向上、下、左、右任一方向,猜拳輸者則同時仰頭、低頭、轉左或轉右,如果所作動作與對方甩手的方向相同則算輸,如動作與方向不同則重新猜拳一次,再依此循環。
〔雙向式酒拳〕
雙向式酒拳又分三種類型,一為猜雙方所出指數總和;二是按雙方猜拳結果比方向;三是由雙方所喊拳語內容比勝負。其中台灣拳、螃蟹拳、三國拳、外省拳、客家拳形式相同,皆在拳語字首冠上一個數目;劃拳時雙方同時出拳,並喊出一句字首帶數目的拳語,各猜兩人所出指數的總和,猜中為贏,一拳決定勝負。雙方皆中則不計勝敗,皆未中則繼續再劃,直到分出勝負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