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教學方法國外研究現狀

教學方法國外研究現狀

發布時間:2022-08-29 08:25:32

A. 關於提高英語口語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關於提高英語口語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如下:

1、從發展趨勢上看,口語研究呈穩步上升趨勢;
2、從研究方法上看,實證研究已經超過非材料性研究,占絕對優勢地位;
3、從研究對象上看,對本科生的關注高於其他群體,對英語專業的關注多於非英語專業;
4、從研究上看,口語表達結果、口語教學、口語測試類研究較多,而口語表達過程、語境因素等研究甚少。
提高英語口語的方法:
1、多聽原聲磁帶,看國外英語版的影片與電視,這對提高英語口語有很大的幫助。
2、有條件的話,可以用收音機收聽VOA,BBC,CIR, 堅持下來,就肯定的到意想不到的收獲。不要怕聽不懂,起碼營造營造氛圍,找找感覺也可以。
3、就是要多閱讀,看多了,語感就來了。
4、練習口語一定要跟老外交流才行的,最好是去培訓機構,美聯英語就不錯,上面學習的比較專業,基本都是外教一對一。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英語口語的相關信息,推薦選擇美聯英語。美聯英語,專注體驗式英語教育服務,是美聯國際教育集團旗下重要的產線品牌,一直提倡「你越美好,世界越友好」。多年來,美聯英語一直秉持體驗式英語的教學理念,以輕松靈活的教學方式,每年為想要學英語的學員提供專業、高質量的英語教育。【免費領取英語試聽課】

B. 諧趣英語教學法在國外的研究現狀如何

現在在美國,加拿大,澳州,紐西蘭等國的幼兒園到小學,都採用平衡的讀寫教學法.Balanced Literacy
它包括:Read aloud大聲朗讀.(老師讀課本,學生討論)
集體閱讀,Shared reading可以是老師讀,也可以是學聲跟著一起讀,通常是用一本大書,小朋友圍在老師旁,讀書.老師通常會就某個語法或是思考方法來傳授學生.
引導閱讀Guided Reading,老師把學生按小組分配好,每天跟一個或是兩個小組學習.讀的書本是小故事,每人都有一本,讀完了,學生可帶回家去跟家人閱讀.老是在跟小組教學時,其它小朋友在寫作,玩電腦或是靜靜地看書,玩游戲等.
獨立閱讀Independent Reading---讓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書閱讀.
示範寫作Model Writing...老師構思一個故事,然後示範寫作
集體寫作Shared Writing...老師,學生一起來構造一個故事,學生說,老師把故事寫下來.
交流寫作Interactive Writing--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構思一個故事,然後學生你寫一句我寫兩段把故事寫下來.
獨立寫作Independent Writing---學生單獨寫作.
這種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老師只是起到輔助的作用.分程度學習,不讓一個小孩拉下.教學是在一種輕松的,沒有競爭的環境中學習.學習好的學生不會覺得悶.不好的學生不會覺得有壓力.不好處就是學生課外作業少,老師准備工作很多,因為閱讀程度不同,教案就不可能單一.有時不是很好管理.好在國外一個班的學生少,(約20多個),還算應付得過來.
http://t4.jordan.k12.ut.us/Balanced_Literacy/reading_components.htm
http://cananline.about.com/od/balancedliteracy/index.htm

C. 開放式實驗教學體系的國內外研究狀況

3.國內外開放式實驗教學的研究現狀

目前,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已經成為教學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筆者在中國知網期刊網、優秀碩博士論文資料庫中進行模糊搜索,以「開放式實驗教學」為主題鍵入,有2657篇學術期刊、459篇碩士論文、28篇碩士論文。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發現「開放式教學」在計算機、醫學、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中應用較多,在中小學階段的應用比大學階段的應用多,在普通本科院校的應用比高職院校的應用多,開放式實驗教學在高等學校專業教學中的應用具有極大的探索和實踐意義。

3.1國外開放式實驗教學的研究現狀

國外對開放式實驗教學的研究,始於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才開始逐漸被接受。20世紀60年代初,當時美國的物理實驗教學改革十分活躍,出現了許多實驗改革方案中都不同程度的蘊涵著開放實驗的思想。近年來,開放式實驗在國外很多高校得到不同程度的倡導與實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為實驗教學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明尼蘇達大學機械工程系開設的項目設計課程,它的教學目標是給學生提供專業的練習機會,體驗開放式設計的過程,要求學生開發出一個新的產品。項目指導老師將回答學生提出的所有問題並給予指導,但對設計中遇到的問題,不會提供一個詳細的解決方案,只是起到指導作用。學生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方案設計和製作產品,這就留給學生無限的想像空間和創造力。在教學方法上,注重講授專業最基本、
最核心的內容後,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空間,鼓勵學生「從做中學」,即在「做」的過程中學習,通過「做」達到「學」的目的。

英國高校的實驗課程沒有固定教材,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是教師提供的講義和閱讀資料,實驗內容和實驗方法更加靈活,教師可以結合科技發展、工業應用,隨時對講授內容進行調整。學校為學生提供不限時的實驗室,學生只要刷卡就可隨時進入實驗室,實驗時間沒有硬性規定。

日本大學非常重視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日本高校的實驗教學中,以設計性、綜合性實驗為主,主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日本大學的實驗課程學時與理論課程學時的比例,就可以看出日本大學對實踐的重視。如東京大學的大學物理理論課學時為2學時/周,相應的實驗課程為2個下午/周;早稻田大學的大學物理理論課學時為1.5學時/周,相應的實驗課程為1個下午/周。日本大學的實驗室全部實行開放,沒有時間限制,基礎實驗室面向學部或全校開放,在課程計劃外的空餘時間,進行預約開放;專業實驗室面向學部高年級學生、
研究生和教師完全開放,可以隨時來實驗室做實驗。

3.2國外開放式實驗教學的研究現狀

在國內開放式實驗教學是隨著改革開放逐步提出的,開放式實驗教學在物理、化學、生物、電子等理工科的應用十分廣泛,也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效果。1979年黃嘉豫教授首次提出在高校實驗教學中開展「開放實驗」的倡議。他指出現在世界各國實驗室都是開放式的,學生除了在規定的時間來實驗室做實驗外,還可以利用業余時間來做,這樣做有很多優點。他還指出開放實驗
「雖然從目前的設備條件、佔地面積來看,還較難做到,但應注意,這是發展的方向」。全國各地高校,尤其是重點院校在90年代初就開始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改革工作。

1994年,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的王金發教授就已在國內率先探索「開放式」的實驗教學模式。此後,又創立了「開放式、研究性」的實驗教學模式,並榮獲1997年廣東省教學成果二等獎。「開放式、研究性」實驗教學模式在教學原理、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任務、教學過程和教學組織形式、操作樣式和教學策略上都更符合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電工電子實驗中心以開放實驗教學為基礎,培養學生的基本自主學習能力和基本工程素質,實行「分層培養、啟發創新」的教學思路。實驗教學內容具有創新性、綜合性、研究性的特點,如開設了「工程設計」和「系統綜合」的必修實驗課,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取消實驗指導書,採用實驗任務書,實驗內容是教師從科研和工程實踐中提煉出來的問題,將實驗分為「基本命題」和「擴展命題」,分層次培養,為學生留有發展個性、開拓思維的空間。實驗室將實驗資源在網路上公布,每一個實驗只規定最後完成的時間,學生可根據資源的空閑狀況和自身的條件安排實驗時間。

綜上所述,開放式實驗教學的研究已成為世界性的熱點,許多專家學者對開放式實驗教學理論和實踐進行了大量研究,普遍認為開放式實驗教學是整個教學體系的開放,是不同教育理論的兼容並包,不僅是指時間和空間上的開放,還涉及理念的開放、內容的開放、方法的開放、評價的開放、管理的開放等等。近年來,國內一些重點高校進行的開放式實驗教學改革,其中不乏一些好的做法。但就我國高等院校的總體水平來說,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研究,開放式實驗教學還都處於探索階段,基於創新能力培養的開放式實驗教學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意義。

D. 國內外幼兒語言教育研究現狀

首先,幼兒園語言教育普遍存在著教育理念落後的問題。很多幼兒園教師在語言教學中不重視幼兒之間的個體差異,依然按照傳統的語言教學模式進行學習,針對所有的兒童開展統一的語言教學方法和模式。幼兒的個性已經基本形成,有的孩子活潑開朗,有的孩子文靜內向,對於這兩種兒童教師應該採取不同的語言教學方法,但是目前大多數幼兒園依然採取一刀切的語言教學方法,使得孩子的語言能力難以得到發展,一刀切的語言教學模式會讓原本活潑開朗的幼兒更加愛表現、愛參與,使得原本文靜內向的幼兒更加沉默甚至自卑。另外,很多幼兒園教師認為教學依然應該以教師為主導,尤其是針對幼兒開展的語言教學。這導致了幼兒的語言運用能力難以得到提升,很多教師依然採取滿堂灌、一言堂的課堂教學模式,不給幼兒創造一個語言交流和溝通的生活情境,導致孩子的語言學習止步不前。甚至有的幼兒園教師拒絕接受新的教學觀念,不願意借鑒和掌握新的幼教方法,不能開展吸引幼兒注意力的語言教學,使得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緩慢。
其次,幼兒園教學方法單一、枯燥。我們在提倡新的幼兒園語言教學理念時依然承認傳統的幼兒園教學在促進幼兒的語言能力提升上是大有幫助的,但是傳統的幼兒園語言教學理念方法過於單一,我們所熟悉的傳統的語言教學方法大多是講故事、看圖說話、組織談話活動等。我們不難發現不管是講故事還是看圖說話,其載體大多是靜止的,難 以適應幼兒的心理需求和要求。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他們更喜歡直觀的、有生命力的東西,如果教師一味地採取聽故事或者看圖的方式進行語言教學會使孩子產生厭煩和厭倦心理,幼兒的好奇心如果不能得到激發,他們自然就沒有興趣進行語言學習。目前來說,很多幼兒教師掌握多媒體的能力不是很好,製作出來的課件或者呆板、無趣,或者過於花哨和形式,導致幼兒的注意力難以集中或是模糊了語言教學的重點。
最後,幼兒園語言教學在實際教學中誤區重重。在幼兒語言教育中,很多教師會遇到孩子發音不準確的問題,有的教師過分注重引導孩子進行正確的發音,他們認為如果幼兒沒有掌握正確的發音,那麼就是沒有真正掌握語言知識,所以他們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引導幼兒進行正確的發音,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會受到打擊和挫傷,長此以往,幼兒會變得不願意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對語言學習喪失信心。

E. 國內外情景教學法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學界對英語口語情景教學的研究比較多。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世界外語教學步入後教育時代,情景教學法作為其中一種重要的成果受到廣泛關注。在我國,這種教學方法雖然目前還沒有獨立開來作為一種系統的教學法,但在情景中掌握語言知識,從而理解和表達,培養交際能力,這已是外語教學中使用相當廣泛的一種教學模式,而情景在交際語言學中顯得更具優勢,體現了現今所提出的新課程理念。在國外研究中, Richard, J.C. 和Rodgers, T.S.等學者對情景教學法的理論和實踐有初步的探索,其後,在眾多學者的研究中,以Brumfit在其著作 The Functional-Notional Approach :From Theory to Practice中對情景教學法有更深一步的分析最具代表。在國內,學者常林在《中國大學外語教學中的命題教學與素質教育》中明確引進這一重要的教學法並提倡運用,教育工作者劉勇,孫書霞等對其進行運用的探索和實踐,並取得一定成效。

F. 課程改革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內外課程研究:課程實施的核心是主體參與
一、主體參與是現代課程場的關鍵因素

現代課程不再是靜態的內容,而是實現學生發展的動態場。傳統課程論一般都是從靜態的角度對課程進行分析研究的,這嚴重影響了課程實踐的豐富性、生動性。課程一旦發生,就是一個動態化的過程。生動活潑的課程形態是由理解、溝通、主體參與、互動這四個活性因素構成的。它們既是形成課程機制不可或缺的因素,又是課程形態的基本內容,同時,它們也是對現代課程的一個總體描述。

(1)理解。課程的運行是建立在對意義符號理解的基礎之上的。理解貫穿於課程的全部過程,決定著課程的一切形態。意義不通過個體的心理實現個體的內化,就不能達到課程主體對它的理解,課程的指令、反饋、調控、評價等也將無從發生。理解發生在課程主體的自身內部,它是單個主體在課程運行中的心理行為,是課程實施的心理學前提。

(2)溝通。只有個體的內顯的理解行為,課程還是不能發生的。主體際的信息、情感的交流,即溝通是課程的發生學前提。這是因為沒有溝通,主體際的理解就無法實現相互傳達,課程也就不可能發生。溝通是理解的重要途徑,是實現理解相互轉換的重要機制,它實現了課程內容的主體際交流。其實,從主體性的角度理解課程,課程就是意義在師生、生生中創造與分享的一個過程。

(3)主體參與。課程作為一種發展性活動,必須人人主體參與才能順利完成。參與是課程實施的起源性機制,個體如果不參與課程,課程就不會對其產生任何影響。課程運行中的主體參與強調學生個體的能動性,凸顯學生個體在課程運行中的地位、作用才能使課程變得更具人文關懷,更具有效性。

(4)互動。互動指主體行為的因果性、依存性、共振性,課程就是主體間多元互動的結果。師生、生生互動會形成一個有利於學生發展的課程場。現代課程強調每個課程主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任何一個學生的游離都不利於互動的形成。

只有學生主體參與於課程系統中,才會有他們對課程內容、對活動等的理解;溝通是個體以主體參與為基礎,在活動中的一種交流;互動首先需要個體學生的主體參與。因此,在理解、溝通、主體參與、互動這四個因素當中,主體參與居於核心地位,它是課程場產生的根本。

G. 幼兒舞蹈集體課國內外研究現狀如何撰寫

幼兒舞蹈集體課國內外研究現狀評析。
1、國內研究現象的評析:
國內對於幼兒舞蹈教育發展狀況的研究已經有很多,都是從幼兒的角度出發不斷地完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但仍存在不足,例如男幼兒學舞蹈現象的稀少等方面關注度比較少,對於幼兒舞蹈發展的研究還需要不管的完善,全面的思考,讓幼兒舞蹈事業越來越輝煌。
2、國外研究現象的評析:
國外一些發達國家教育理念先進,對於幼兒舞蹈教育接近於一種理想化的狀態,而一些不發達的國家,教育理念落後,對幼兒舞蹈的發展就會出現諸多的問題,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逐步認識到幼兒舞蹈的重要性,讓全球的孩子能夠享受舞蹈藝術美的熏陶。

H. 義務教育國內外研究現狀誰知道啊

二戰以後,美國實行12年免費義務教育。美國教育經費來源呈現多元化特徵,除政府撥款、學費外,社會捐贈、學校服務社會的收入也佔有很大比例。美國是一個地方分權國家,全國沒有統一的教育行政系統,教育的責任多在州與地方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對教育政策的制定、經費的投入負有直接而重要的責任。

農村義務教育投資主體是地方學區

美國的農村指鄉鎮。美國對教育按學區進行獨立管理,學區是各州內為管理、監督、檢查學校教育工作的需要而劃分的特別專區,州政府授權學區委員會管理學區內的學校教育。學區的設置在城市大體與市相當,在農村大體與鄉鎮相當,不過兩者的界限不一定完全相符。但無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為教育而劃分的區域被統稱為學區,並實行城鄉一體化的管理體制。

在美國,教育是各州的保留權力。中小學教育行政權屬於各州而不是聯邦。而在美國的實際教育制度中,州又將中小學運行的管理權交給地方學區。因此,在美國,農村義務教育的主要管理責任和投資主體在基層地方政府即學區。學區擁有獨立征稅權,財產稅一度成為學區義務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的比例也較大。

州政府成為農村義務教育的最大財源

二戰後,在歷史傳統和現實發展的相互作用下,美國農村以學區投資為主、過於分散的義務教育財政體制發生了很大變化,其趨勢是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加大了對地方學區財政撥款的力度。1979年以後,這一趨勢進一步發展,州政府對學區基礎教育的財政支持開始超過學區徵收的財產稅,成為農村義務教育的最大財源。

義務教育地區差異較大

綜觀美國義務教育財政體制改革的過程和現狀,存在這樣幾個問題:第一,聯邦與各州之間在控制和反控制方面諸多的矛盾和戒備,影響了在教育投入方面許多問題的解決,包括投入的規模和特別扶持政策等。第二,由於各州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城鄉之間也存在差異,所以義務教育的投入水平存在不平衡現象。第三,由於義務教育的投資渠道是多方面的,投資水平與程度是不標準的、起伏不定的,這給地方乃至學校的預算決算帶來一些不穩定因素。第四,由於美國義務教育經費很大比例是由學區承擔的,而學區教育經費來源又主要是依靠本地區居民的財產稅,因地區貧富不平衡而出現的資金差異和民眾負擔成為實際的困難和問題摘要
隨著國家課程改革的進行,對校本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引起基礎教育理論界以及學校方面的重視。本文以生物學實驗教學為主題對我校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中的若干問題進行了初步研究:依據課程理論和生物學學科特點確定了生物校本課程的課程目標、課程主要內容、教學組織方式以及適於本課程特點的考核評價方式,並在教學實踐進行了相應的嘗試。此外,對高一年級生物選修課結果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 校本課程 生物學實驗

一. 概述
近年來,隨著國家課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課程進入學校,對校本課程以及校本課程開發的有關問題引起許多學者的關注,一些學校的領導和教師也參與到這一領域的研究和實踐活動中。
1. 校本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的概念
校本課程與校本課程開發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對於校本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述,目前國內學者大多接受以下的觀點。
校本課程是指學校在保證國家和地方課程的基本質量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課程資源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崔允 郭,1999)。校本課程通常是由學校的校長、教師來決策,採取「實踐——評估——開發」的課程開發的模式,實施「問題解決」即「自上而下」的政策,以滿足不同社區、學校、學生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適應性與參與性(崔允 郭,1999)。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所不同的是,校本課程主要集中體現「以學校為本」的理念,強調課程的開放性、民主性、參與性,強調交流與合作。
校本課程開發是指學校根據自己的教育哲學思想,結合教育教學實際,自主進行課程開發的行為。校本課程開發涉及學校教育經驗的各個方面(崔允 郭,1999)。也有學者(徐玉珍,2001)從新課程開發的策略、課程管理制度的變革、課程改革的新模式、構建學校特色以及國家課程開發的補充等方面對校本課程開發的概念做了更明確的界定。認為校本課程開發「是在學校現場發生的,以國家及地方制定的課程綱要的基本精神為指導,依據學校自身的性質、特點、條件以及可利用和開發的資源,由學校成員自願、自主、獨立或與校外團體或個人合作開展的,旨在滿足本校所有學生學習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課程開發活動,是一個持續動態的課程改革的過程。同時,徐玉珍強調了校本課程開發的兩個基本點和兩個必須。兩個基本點是「學校為本」與「課程開發」。兩個必須是指在課程內容方面必須考慮到校本課程所隱含的新的教育理念和課程假設,必須考慮我國的國情、語言習慣以及中小學教育的實際。
2. 國內外校本課程的發展與現狀
自從近代學校制度建立以來,課程開發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傳統。
一種是以法國和德國為代表的典型的國家課程開發傳統。法國自拿破崙統治的時代開始,一直是由中央政府頒布指令性教育計劃與課程時間表以及全國考試涉及的范圍。德國在18世紀末對學校課程設置進行了詳細的研究,提出了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義務教育課程計劃,具體規定了義務教育的科目以及各科目教學所需的課時,闡明了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閱讀作業。在這樣的指令性課程標准與統一的外部考試制度下,學校的教學工作受到了嚴格的控制,教師很少有自由行動的餘地。
另一種是以英美兩國為代表的非集中制的課程開發傳統,這種課程開發形式把部分甚至全部課程決策權下放到學校。美國的教育屬州政府的職權范圍,在課程方面,課程決策的所有權力都屬於地方,地方有賦予學校在課程事務上的自主權。由於學區和學校的自主權很大,校本課程一直是課程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英國的教育制度一直秉承學校自主的傳統。由於法律規定課程設計的權力歸地方教育當局和個別學校團體所有,在很長一段歷史上,中央教育機構很少介入課程事務。
從西方國家近兩百年的課程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國家課程的開發傳統是與其課程行政體制有關的,課程行政體制決定了國家、地方和學校之間課程決策上的權力分配結構。兩類課程體制各有利弊。國家課程開發在解決課程的基礎性與統一性方面具有優勢,而校本課程開發則利於尊重學校環境和學校師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
50年代末,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教育系統都推行了由國家發起的大規模的課程改革——新課程運動,由國家組織各方面專家協同開發真正高質量的課程,其目的是實現課程的標准化、統一化。新課程運動具有這樣的基本教學教育理念:教學的基本主題是學科結構,經過科學地組織的學科包括了社會需要的全部知識。與原有課程包含大量使用知識不同的是,新課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個包含最新信息的、邏輯嚴密的學科全貌,其內容強調作為學科結構基礎的關鍵性概念和清晰觀點,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獲得現成知識的同時,學會探究新知識的方法,並通過科學發現活動增加對科學家工作的興趣。(崔允 郭,1999)
在這一課程運動中,英美兩國表現尤為突出,兩國課程開發者都認同了新課程運動的基本理念,認為過多地把課程權力交給學校與教師是導致教育質量下降的根本原因之一,而真正高質量的課程應該由國家組織各方面的專家協同開發。西方的新課程計劃由專家研究課程制度,新課程開發所涉及的教材等由中央教育部門等組織力量集中開發。
但這一改革由於種種原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除了教師方面的種種原因外,「新課程運動」暴露了國家課程開發的缺陷,其中主要是由於課程開發集權引起的。這種模式使課程開發系統與課程實施系統隔離開來,作為課程實施者的教師無法清楚的了解新課程的意圖和課程目標中每一個細微的革新因素。而新課程的推行要求課程實施者改變他們的教學習慣,對課程重點、學習空間,乃至自己的行為方式等進行一系列的重新組織。這一過程涉及許多實際問題,課程開發者往往與實施者缺乏交流、合作,無法把隱含在課程中的一些基本假設、價值取向傳遞給實施者,並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提供有利於實施的建議。
70、80年代,非集權化課程決策在許多國家再次得到重視。80年代以來,學校所處的環境日益復雜化,其變化速度日益加快。學校要適應急劇變化的環境,發揮自己應有的功能,需要對環境做出最敏銳的反應。校本課程恰好能夠適應這一要求。一向實施國家課程開發模式的國家,也開始意識到需要提供地方和學校層次在課程事務上的主動權,紛紛出台了有關的課程政策。
我國建國後,為保證基礎教育的共同質量,便於管理和評價,採用的是原蘇聯三、四十年代的中央集權的課程管理模式。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課程引起教育界許多理論工作者的關注,校本課程開發也受到一些辦學條件較好的學校的重視。這些學校意識到校本課程對學生的發展、學校辦有特色以及教師的培養提高都有重要作用,因而積極對適於本校的校本課程或對原有的選修課、活動課進行改造完善,形成自己學校的特色。目前,我國在這一方面的研究與實踐仍處於起步階段。
3. 校本課程開發的必要性與意義
(1)從課程結構改革認識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
如前所述,國家課程(包括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各有利弊。為了學生的發展和國家對人才的需要,一個國家的課程需要幾類課程恰當的結合。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要「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討論稿)提出在課程管理方面要「改革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傾向,建立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政策,既保證基礎教育的基本質量,又提高課程的適應性」。對於課程、教材的管理與開發,指導綱要規定了教育部、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學校所應承擔的職責,其中學校的職責為「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基礎上,依據教育部頒發的《學校課程管理與開發指南》,從實際出發,參與本社區學校課程具體實施方案的編制,同時,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和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學校有權力和責任反映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所遇到的問題,同時建立學校課程的內部評價機制,以保證學校課程的實施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在目標上的一致性。」
中央、國務院、教育部的有關文件明確了今後若干年中基礎教育的課程管理與開發模式,它不僅對於學校課程管理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也為學校以及教師參與課程改革提供了方向。但是由於校本課程開發在我國起步較晚,對校本課程的認識以及有關理論還很貧乏,學校對開發校本課程更缺少實踐經驗,所以,對校本課程有關問題深入研究,有利於我國校本課程的發展。這一工作需要教育理論工作者的努力,也需要學校一線教師的參與。
(2)校本課程有助於學校的發展和學生的發展
各個學校由於辦學的歷史、辦學的條件、學生的來源、教師的水平等因素的差異形成了學校的差異。學校在組織課程時,既應該體現國家的意志,也應該盡可能滿足學校的差異性和特點,使不同類型的學校具有各自的特點。
學生在發展中會形成各自不同的特點,不同的興趣愛好使學生表現出其差異性。現代教育要求尊重學生的差異,教育要以學生發展為本,盡可能為學生提供適合其發展的條件和機會。
校本課程直接指向差異。校本課程開發是以學校為主體,學校可以根據本學校教育資源以及學生發展需求開發多樣化的課程,開發課程的內容、教學方法可以根據授課教師的特點和課程特點進行調整。校本課程可以彌補國家課程的不足,滿足學校差異、學生差異對課程的需求

閱讀全文

與教學方法國外研究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天解決一本書的方法 瀏覽:239
沂蒙山楂的食用方法 瀏覽:179
系統思維的訓練方法 瀏覽:41
組合數計算方法高中數學例題 瀏覽:305
如何用物理方法卷發 瀏覽:194
穿絲襪的正確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220
簡單鍛煉方法視頻捂臉 瀏覽:274
如何喚醒孩子的方法 瀏覽:567
雙開雙控插座安裝方法視頻 瀏覽:704
gps手持測畝儀使用方法 瀏覽:152
有什麼方法可以安眠 瀏覽:215
種大蒜的視頻種植方法 瀏覽:172
什麼樣的方法能瘦下來 瀏覽:429
蟲牙打洞治療方法 瀏覽:889
糖尿病檢測方法題 瀏覽:528
2012年汾酒鑒定方法及技巧 瀏覽:119
如何自己製作竹子的方法 瀏覽:854
面部混合痣的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361
中種發酵方法和技巧 瀏覽:407
中學生物教學方法ppt 瀏覽: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