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質的研究資料的搜集方法以什麼

質的研究資料的搜集方法以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28 09:03:05

什麼是「質的研究方法

質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又稱為質化研究或定性研究,是社會科學領域的一種基本研究範式,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步驟和方法之一。
隨著心理學界後現代主義思潮與本土化運動的發展,定性研究方法越來越受到重視。20世紀70年代以後,後現代主義心理學思潮形成,主張採用自我參照的現實性來代替客觀的現實性;他們引用新物理學派的觀點來否定因果律,認為人們的觀察方式會不同程度地影響觀察的結果,提出有必要重新考慮因果決定論的普遍性和預測性;他們重視人的高級心理,提倡用歷史文化學的研究方法對人的思維、創造性、人際關系、共存意識等高級心理進行多信息源的綜合性研究,使心理學真正成為指導人發展的實用科學。同時期,心理學的本土化運動也在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心理學所研究的問題、創構的理論以及研究方法常常受到一定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心理學許多問題的研究也必須紮根於本土。在這種背景下,人們開始重新對定性的研究方法進行發掘和充實,形成了新型的定性研究——質的研究方法。
國內的陳向明將其定義為「以研究者本人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國外學者費舍(Fischer)認為「質化的心理學研究探討的是性質,即人的經驗和行動的獨特的、本質的特徵。質化研究是一種反思性的、解釋的和描述性的努力。它從特定情景中的參與者的角度來理解和描繪人的經驗和行為。」
特性:
1、自然性
即強調在自然情境中作自然式探究。質的研究對研究的情境不進行操縱或干預,它運用各種辦法去收集與現場自然發生事件(即研究對象)相關聯的一切資料,然後從其中的關系結構中去發現事件發生的緣由和意義。在研究者的眼中,現場發生的每一件事情、每一個細節都是重要的,都可能是一條線索,有助於更廣泛地了解所研究的對象。現代錄音、攝像技術的進步又使質的研究較傳統的定性研究更趨於客觀和現實。
2、描述性
即以豐富的資料來描述心理現象和過程。質的研究依靠的是文字或圖片的描述。研究中收集到的資料,諸如現場記錄、訪談記錄、官方文件、私人文件、照片、錄音帶、錄像帶等,都是描述性資料,結果的呈現也是以文字來表述。
3、解釋性
即以了解研究對象自己的觀點為目的。質的研究以解釋為己任,它不期望尋找到普遍規律,而求再現所研究心理現象的實質;努力從當事人的視角理解他們行為的意義和他們對事物的看法,而不作任何價值判斷。
4、互動性
即正視研究者對研究的主觀影響。質的研究不迴避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不可避免的心理上的互動,並且主動地將研究者本人作為重要的研究工具,認為研究者的個人特徵,如研究動機、角色意識、個人經歷、視角等,不僅會對研究產生一定影響,而且可以為其他研究者提供豐富的信息,以對研究的可靠性作出判斷。它強調研究者對這一類的研究背景材料要進行反省,有清醒的認識,並寫入研究報告中。因此,80年代以前的定性研究報告大都採用第三人稱形式,以確保報道角度的客觀性,而近年來用第一人稱撰寫的研究報告越來越多。
5、動態性
即研究過程是開放、變化的。質的研究逐步發展出了一套操作方法和檢驗手段,其研究過程包括:確定研究現象、提出研究目的、了解研究背景、構建概念框架、抽樣、收集材料、分析材料、作出結論、建立理論、檢驗效度和推廣度、撰寫報告。這些步驟在形式上與定量研究的相似,但其運行順序、所含內容、操作手段都不盡相同。在質的研究中,以上這些環節是彼此重疊、互相滲透、循環往復的,它要求研究者是具有彈性、易適應的人,能根據現場的情況積極調整研究程序,包括研究方向和焦點。因此質的研究方法是不完全規則的,不可標准化的。

❷ 搜集資料的途徑有: 搜集資料常用的方法有:

1、調查法

通過訪問信息收集對象,與之直接交談而獲得有關信息的方法。它又分為座談采訪、會議采訪以及電話采訪和信函采訪等方式。

2、觀察法

通過開會、深入現場、參加生產和經營、實地采樣、進行現場觀察並准確記錄(包括測繪、錄音、錄相、拍照、筆錄等)調研情況。

3、文獻檢索

文獻檢索分為手工檢索和計算機檢索。

手工檢索通過信息服務部門收集和建立的文獻目錄、索引、文摘、參考指南和文獻綜述等來查找有關的文獻信息。計算機文獻檢索,文獻檢索的計算機實現,其特點是檢索速度快、信息量大,是當前收集文獻信息的主要方法。

4、網路信息收集

通過計算機網路發布、傳遞和存儲的各種信息。收集網路信息的最終目標為給廣大用戶提供網路信息資源服務,整個過程經過網路信息搜索、整合、保存和服務四個步驟。



(2)質的研究資料的搜集方法以什麼擴展閱讀

社會研究所搜集的資料一般可分為數據資料和文字資料。前者為通過結構化的調查問卷及訪問表格得來的,它涉及大量調查對象,對此可進行統計分組和匯總;後者多為無結構的觀察、訪談材料和文獻資料,一般是少數典型或個案的材料。這兩類資料的整理過程大致相同,但整理方法不同。

在社會調查研究中,定性資料基本上都是文字資料,因此一般也把文字資料整理稱作定性資料整理。由於文字資料在來源上存在差異,所以其整理方法也略不同。但是通常情況下可劃分為審查、分類和匯編三個基本步驟。

在資料的整理階段,為了便於得出正確的調查結論,需要對數據資料作進一步的處理,其一般程序包括數字資料檢驗、分組、匯總和製作統計表或統計圖幾個階段。檢驗,主要是對數字資料的完整性和正確性進行檢驗,以確保更加准確的研究結果。

❸ 質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的區別是什麼

一、性質不同

1、質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訪談、觀察、實物分析),對研究現象進行深入的整體性探究,從原始資料中形成結論和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2、量性研究是指先規定收集資料的方法,通過數字資料來研究現象的因果關系。

二、研究的目的不同

1、質性研究的目的在於描述和理解,是用系統的、互動的、主觀的方法來描述生活經驗,並賦予一定的意義。強調對研究對象有重要意義的觀點和事實,而不是對研究者有重要意義的結果。質性研究著重探索現象的深度、豐富性和復雜性,有助於護理理論的發展以及發現新知識。

2、量性研究的目的是預測和控制。這種方法主要用來描述變數,檢測變數間的關系,決定變數間的因果關系,可用於驗證理論。

三、結果呈現方式不同

1、質性研究以敘述性的文字報告結果,將提煉的各個類別或主題內容描述出來。注重從參與者的自身感受出發來描述,常引用研究對象的原話,以支持類別或主題的內容。

2、量性研究的結果以數字資料為主,強調統計分析的正確性、數據的准確性和客觀性。

❹ 質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區別和聯系

一、區別

1、研究原理不同

定量研究用數學的工具對事物進行數量的分析;質性研究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訪談、觀察、實物分析),對研究現象進行深入的整體性探究。

2、研究方法不同

質性研究通過視覺分析、論述分析方法來經常研究;定量研究通過調查法、相關法、實驗法來經常研究。

3、著眼點不同

定量研究著重事物量的方面,重在對研究對象進行數量化測量。;質性研究著重事物質的方面,重在確定研究對象的性質。

二、聯系:質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經驗研究(empiricalresearch)的范疇。

❺ 各國的蔬菜種質資源的收集與保存方法是什麼

蔬菜種質資源搜集與保存是整個蔬菜種質資源工作的基礎,只有通過廣泛的收集與科學的保存,擁有相當數量的種質資源,才能更好地開展種質資源的評價和利用。

蔬菜種質資源的搜集方式主要有:一是通過國家行政部門或主管科研單位組織相對應的地方部門或種質資源研究單位,採用行政的(政府部門有組織的)手段對各地的蔬菜主產區、育種中心地區,進行廣泛的收集;二是通過科研協作的形式,根據徵集的目的和要求,進行經常性的徵集;三是有關部門或單位組織人員對蔬菜作物起源中心地區、沙漠和沿海等邊遠地區,進行野生、野生近緣種質資源的考察和搜集;四是通過各種方式的國際交流,進行國外引種工作。在上述種質資源的徵集過程中,對徵集工作有統一的要求,對徵集來的種質資源填寫統一的表格,並將徵集到的種子(苗)上交主管單位(方智遠、李錫香,2004)。

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蔬菜種質資源的考察搜集工作。1920年始,蘇聯植物分類家瓦維洛夫(Н.И.Вавилов)組織考察隊到60多個國家,進行了近200次考察,搜集到包括蔬菜在內的各種栽培植物15萬份。由他創建的全蘇植物栽培研究所到1985年共搜集保存農作物種質材料35萬份左右,其中蔬菜(包括瓜、豆、塊根類)種質材料6萬份以上。美國從建國開始,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已經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種質資源收集、研究、保存、利用的體制、機構和管理制度。美國原有的農作物種質資源貧乏,19世紀中葉開始組織出國考察搜集栽培植物種質材料,現已擁有世界各地栽培植物種質材料43萬份以上,其中包括馬鈴薯、菜豆、豌豆等多種蔬菜作物。日本原有的蔬菜資源有限,許多蔬菜從古代起陸續由中國等國家和地區傳入,近代則進一步搜集了世界各蔬菜起源地區的種質材料。除上述國家外,1974年成立的國際植物遺傳資源委員會在促進世界各國考察搜集和保存栽培植物種質材料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1974—1984年10年間建立並推動世界栽培植物種質搜集網搜集了各種栽培植物種質材料10萬份以上(劉紅,1990)。

目前,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蔬菜種質資源的收集和保存。

表1-4列出了世界各國代表性蔬菜種質資源搜集份數(含重復),包括長期保存和未獲長期保存的種質。

表1-5列出了美國種質信息網路(GRIN)中常見的蔬菜種質份數(方智遠、李錫香,2004)。

表1-6列出俄羅斯的情況。

表1-4 全世界代表性蔬菜的種資源質搜集份數

表1-5 美國GRIN資料庫中主要蔬菜種質份數

表1-6 俄羅斯VIR收集保存的蔬菜種質資源

總的來說,俄羅斯收集和保存的豆類作物種質資源約有42000餘份,包括15個屬,160種。蔬菜和瓜類作物種質資源49000餘份,包括282種。

中國對蔬菜種質資源的搜集保存工作十分重視。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開展了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蔬菜地方品種的調查搜集工作。據1965年的不完全統計,共搜集到88種蔬菜1.73萬份種子,但因「文化大革命」而幾乎全部丟失。1979年,農業部和國家科委聯合發出《關於開展農作物品種資源補充徵集的通知》,1980年開始再次進行補充調查徵集,至1985年底,全國已徵集蔬菜地方品種125種,16187份。並從1982年開始,由當時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牽頭,組織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編寫《全國蔬菜地方品種資源目錄》。在全國蔬菜品種資源調查、徵集基礎上,吉林、天津、安徽、山東、江蘇、四川、河南、陝西等省(市)先後編制了本省(市)蔬菜品種資源目錄。甘肅、吉林、江西、四川、湖南等省編寫出本省蔬菜品種志。1986年開始,國家把種質資源工作列入國家重點科研計劃,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組織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蔬菜科研單位進一步進行了蔬菜種質資源的全面搜集、整理。並對雲南省、西藏自治區、湖北神農架地區和海南省等地進行了蔬菜種質資源考察搜集,首次發現了一些有開發利用價值的蔬菜植物新變種、新類型和野生近緣種。如1979—1980年對雲南省13個地(州、市)的31個市、縣進行了考察,共收集種質材料400餘份,制蠟葉標本100餘份。鑒定出國內外尚無報道的苦茄、西雙版納黃瓜、涮辣、大樹辣、辣椒瓜和紅茄等。考察查明了雲南省辣椒、黃瓜和瓜類的種類、類型、品種及其分布地區、不同海拔高度和生態環境。1981—1984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參加了由該院品種資源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主持組織的西藏作物品種考察隊蔬菜考察組。共考察訪問了39個縣、市,搜集蔬菜種質材料655份,蔬菜種子285份(含根莖類),分屬栽培蔬菜20個科60多個種,野生蔬菜種質資源23個科32個種,基本摸清了西藏自治區蔬菜種質資源的家底。其後,又於1986—1990年進行了神農架地區蔬菜種質資源考察,涉及鄂西和川東地區22個縣(市、林區),收集蔬菜種質資源3497份,分屬38個科159個種、亞種或變種。並對蔥、蒜、菜豆、胡蘿卜、辣椒、菠菜等蔬菜進行了重點考察,尤其對多種野生蔬菜進行了收集和研究(杜武峰、劉富中等,1991)。此後,在「九五」期間,四川、重慶等省(市)的蔬菜科研單位,還進行了三峽庫區的蔬菜種質資源考察,收集到蔬菜種質資源959份,鑒定編目710份,初步篩選出25份優異種質資源(滕有德等,2002)。在此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繼續組織全國有關科研單位收集保存主要蔬菜地方品種、國外種質和野生蔬菜種質,共計達2005份。「十五」期間,依託國家基礎性工作項目「蔬菜種質資源的收集和保存」,國家基礎性工作項目「無性繁殖蔬菜種質資源的收集整理與利用」等,繁殖入庫有性繁殖蔬菜種質538份,無性繁殖和多年生蔬菜種質資源計70種776份。

國外引種也是搜集種質資源的一種重要途徑。隨著對外開放政策的落實和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通過多種途徑由國外引進了大批蔬菜種質資源,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總計已引入20000餘份。在引入的種質資源中,如蘆筍、青花菜、結球萵苣、黃秋葵、菜薊、辣根等,作為新、特、稀蔬菜已在生產上推廣應用,有效地豐富了國內栽培的蔬菜種類。又如番茄品種強力米壽、特羅皮克,西芹品種冬芹、夏芹,菜豆品種供給者、優勝者等從國外引入試種後表現優良,已直接用於生產;在直接引入的種質資源中,有的則是重要的育種材料,如抗煙草花葉病毒的番茄材料瑪納佩爾Tm-2,已用作親本並育成了中蔬4號、西粉3號、蘇抗9號等多個番茄優良新品種或一代雜種,成為生產上的主栽品種之一(尚慶茂等,1999)。

到目前為止,中國已收集的蔬菜種質資源共35580份,涉及214個種(包括變種,除去庫圃重復收集的種類)。進入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保存的計31417份,涉及21個科70屬132個種(變種)。其中以菜豆、豇豆、辣椒、番茄、茄子、蘿卜、大白菜、白菜、葉用芥菜、黃瓜、南瓜居多。無性繁殖的水生蔬菜計1538份,分屬11個科12個屬28個種和3個變種。其他以營養器官繁殖的蔬菜如蔥蒜類、薯芋類和多年生蔬菜種質資源776份,分屬70個種(李錫香,2006)。

表1-7 中國入庫保存的蔬菜種類和種質份數

表1-7 中國入庫保存的蔬菜種類和種質份數(續)-1

入圃水生蔬菜

入圃水生蔬菜(續)-1

如上所述,經過廣大蔬菜種質資源工作者幾十年的努力,基本上已把全國各地現存的較易收集保存的蔬菜種質進行了整理、繁殖入庫和入圃。

關於種質資源的保護工作,國內外都十分重視。目前,國際上植物種質資源保護的方式有以下幾種:一是原地保存,就是在自然生態環境下,就地保存野生植物群落或農田中的栽培植物居群,任其自我繁殖更新,如森林、草原、荒漠、濕地等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世界上第一個自然保護區是美國建立的黃石公園。近年來,自然保護區的發展很快,日本天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有700多個,總面積560萬km以上,占國土面積的15%以上,為亞洲第一;美國的天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占國土面積的10%左右;中國至1982年底已建立自然保護區106個,面積390萬km2,占國土面積的0.4%,保護了大量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李錫香,2004)。二是異地保存,是指將種子或植物體保存於該植物原產地以外的地方,主要形式有植物園、種質圃、種質庫及試管苗庫,還有超低溫保存的營養體、花粉、細胞等等形式。

中國對蔬菜種質資源的保存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一是低溫種子庫保存。國家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原品種資源研究所建立了溫度在-18℃的國家低溫長期種子保存庫和青海省的復份庫,進行種子的長期保存,蔬菜種子也入庫保存;在國家級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建立了溫度在0℃左右的中期庫,進行蔬菜種子的中期保存,並供國內外交流應用,在北京、上海、廣東等地有條件的蔬菜(園藝)研究所(中心)也建有中期庫。二是種質圃。主要保存不能用種子繁殖方式保存的水生蔬菜、營養繁殖蔬菜等。在水生蔬菜的保存方面,中國「國家種質武漢水生蔬菜資源圃」在湖北省武漢市蔬菜研究所建成,保存了來自全國二十多個省(市、區)百餘縣的水生蔬菜種質資源1700餘份(含重復),它們分屬於14個科30個種或變種(孔慶東,2005)。在河北省廊坊市中國農業科學院國際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建立了保存蔥蒜類蔬菜、薯蕷類蔬菜、野生蔬菜和多年生蔬菜種質的「無性繁殖蔬菜種質資源圃」已保存了70餘種蔬菜700餘份種質。三是離體保存。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新建了一個25m的組培操作間及培養室,2個約30m的離體保存庫,庫溫分別為1~3℃和16~18℃。對收集的大蒜、生薑、百合等種質進行了復份保存。還探討了大蒜和百合種質資源的超低溫保存技術,並獲得了成功。大蒜莖尖液氮凍存後最高成活率可達100%,再生植株遺傳性穩定。不同基因型大蒜種質莖尖的凍存後成活率有一定差異。大蒜分化芽凍存後最高成活率為50%。百合組培苗莖尖液氮凍存後最高成活率可達52.6%。相關技術已經用於有關種質的保存實踐(張玉芹等,2004;王艷軍等,2005;李錫香等,2006)。

❻ 質性研究的方法及怎麼樣去做研究

一、質性研究方法的定義及特點

「質性研究」這個詞在台灣、港、澳地區用得比較多,在大陸有的稱其為「質的研究」、「質化研究」;還有的為將其與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比較,稱為「定質研究」。

  1. 質性研究的定義

  2. 所謂質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3. 2.質性研究的特點:

  4. 1) 自然主義的探究傳統

  5. 質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直接接觸,通過面對面的交往,實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狀態和過程,了解被研究者所處的環境以及環境對他們產生的影響。自然探究的傳統要求研究者注重社會現象的整體性和關系性。在對一個事件進行考察時,不僅要了解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事件發生和變化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對該實踐與其他事件之間的聯系。

  6. 2) 對意義的「解釋性理解」

  7. 質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對被研究者的個人經驗和意義建構作「解釋性理解」,從他們的角度理解他們的行為及其意義解釋。由於理解是雙方互動的結果,研究者需要對自己的「前設」和「偏見」進行反省,了解自己與對方達到理解的機制和過程。

  8. 3) 研究是一個演化的過程

  9. 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研究者要不斷調整自己的研究設計,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建構理論的方式。因此對研究的過程必須加以細致的反省和報道。

  10. 4) 使用歸納法,自下而上分析資料

  11. 質性研究中的資料分析主要歸納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資料的基礎上建立分析類別和理論假設,然後通過相關檢驗得到充實和系統化。因此,「質性研究」的結果只適用於特定的情境和條件,不能推廣到樣本之外。

  12. 5) 重視研究關系

  13. 由於注重解釋性理解,質性研究對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關系非常重視,特別是倫理道德問題。研究者必須事先徵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對他們所提供的信息嚴格保密,與他們保持良好的關系,並合理回報他們所給予的幫助。

  14. 「質性研究」就是一種「情境中」的研究。質性研究的特點決定了這是一種非常適合教育領域的研究。

如何選擇研究的方法

從實際操作的層面看,研究方法主要由如下幾個方面組成:進入現場的方式、收集資料的方法、整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建構理論的方式、研究結果的成文方式。

❼ 護理質性研究常用的資料收集方法有哪些

次序大體上按照開展一項研究的時間順序安排,並根據新手們在一個完整的質性研究過程中面臨的實際情境一一講授。第一部分針對的是剛讀研究生的學生。第二部分著力於做研究設計時會出現的基本問題:如何選擇論題、如何運用理論和選擇方法、如何選擇案例、如何撰寫研究計劃書等。第三部分集中處理收集和分析數據時可能面臨的問題:如何進行初步分析、如何運用計算機進行資料分析,以及如何評估質性研究的優劣。第四部分討論了做研究記錄、處理田野中的各種關系,以及如何獲得研究反饋等問題。第五部分是關於質性寫作的。

❽ 列舉四種收集數據的常用方法:_、_、_、_.

抽樣 整群 抽樣 觀察法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O(∩_∩)O,互相幫助,祝共同進步!

❾ 課題研究中怎樣搜集整理資料求解

1)逆時性。搜集材料時首先要重視材料形成的時間順序,越是近期的、現時的材料、信息就越新,適用性就越大。逆時性原則,就是在時間上使用倒查法,沿時間的航標獲取最新的東西。
2)選擇性。搜集資料要精選精用,把材料的選擇限制在課題所必須的范圍內,選取必需的資料。
3)直接性。為了保證真實性和准確性,應親自搜集第一手資料,而盡量避免轉手資料,以求去偽存真。
4)比較性。搜集資料要重點搜集為自己課題研究所需的觀點與事實的材料,同時,也要拓寬思路,了解和掌握那些觀點不一致或與自己構思相對立的資料,這樣,才能全面的比較研究、對照分析,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3、搜集資料的方法: (1)通過檢索性工具書,通過書目、文獻、索引搜集。
(2)通過參考性與資料性工具書。
(3)通過文獻資料與情況資料。
(4)通過開展各級各類的活動原始材料。
(2)資料內容。包括思想、觀點、事實、依據以及自己的評語、意見、受到的啟發、點評等。記錄要便於分類、排列和查找;簡明扼要;准確無誤,具體明確。
5、材料的整理。為了便於對材料的分析研究,把搜集來的材料根據研究任務和材料的不同性質,採用核對數據,挑選淘汰、匯總統計加工的辦法進行整理。
6、分析材料方法 (1)邏輯分析方法。將豐富的現象材料,經過思維過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形成概念和理論系統。

閱讀全文

與質的研究資料的搜集方法以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365天鍛煉方法 瀏覽:378
rnw使用方法步驟 瀏覽:504
怎麼賺錢方法 瀏覽:213
用什麼方法可以把肉弄成熟 瀏覽:446
小孩脾虛出夜汗怎麼調理食補方法 瀏覽:682
毛衣雞心領大了改小的簡單方法視頻 瀏覽:433
物理中減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895
常用的有機物分析方法 瀏覽:334
人類有什麼打鬥方法 瀏覽:806
人物分析描寫方法 瀏覽:791
皂角刺如何食用方法 瀏覽:566
研究問卷的方法 瀏覽:830
古箏琴碼的安裝方法 瀏覽:579
國外大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瀏覽:424
手上雞眼的圖片症狀和處理方法 瀏覽:70
梔子的種植方法和圖片 瀏覽:604
癬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瀏覽:422
黛珂白檀乳液使用方法 瀏覽:849
考科二坡道定點停車方法視頻 瀏覽:542
獨詞式標題選材常用方法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