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鄉土中國每章核心觀點與論證思路是什麼
鄉土中國每章核心觀點與論證思路如下所示:
第一章在東方的鄉土社會中,最主要的是「克己復禮」——這是道德體系的出發點。鄉土社會中的道德和法律依據私人間的關系親疏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縮。孝、悌、忠、信都是私人關系中的道德要素。
第二章鄉土社會中缺乏「團體」,也就難以產生「團體」的道德,由於團體是超越個人的存在,鄉土社會中也就沒有產生「超人」的道德。
主要優勢:
剖析了鄉土社會的結構及其特點。書中不作空泛說教和簡單類比,一切以時空條件為轉移,從結構、道德、法律、家庭、權力等方面來看中西文化差異。
《鄉來垍頭土樤中國》是學界共認的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理論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② 《鄉土中國》的大概內容
《故鄉》是李箕永的作品,李箕永,生於1895年,卒於1984年,是朝鮮現代文學和無產階級文學的優秀代表、傑出的創始人之一。《故鄉》,反映了「卡普」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作,也是朝鮮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品,在朝鮮文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二地主安承學是《故鄉》中反動勢力的代表。他是日本帝國主義的忠實走狗,也是地主閔判書的凶惡管家和爪牙。他靠高利貸和收租而成為村裡的暴發戶。他剛剛來到元德村時,本是一個毫無所有、一貧如洗的流浪漢。由於狡猾詭詐,善於鑽營,在郡里弄到了一個雇員的差事。
接著,這個人人唾罵的壞蛋又得到了地主閔判書的垂青和信任,讓他成為地主的代理人。他到處催租逼債,為非作歹,人面獸心。他認賊作父,同日本警察勾搭起來,又是一個奴顏婢膝甘當洋奴的民族敗類。
《故鄉》的藝術成就,也是十分突出的。
首先,他塑造了符合於時代要求的新型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金喜俊,這是具有開創意義的。金喜俊是作家早期創作同類革命知識分子的繼續和發展。作家曾說過:「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給『卡普』作家們提出了創作與運動的新形勢相適應的主人公的光榮任務。《故鄉》就是這一課題的回答。」應該說,這一光榮任務,首先由李箕永勝利地完成了。
其次,《故鄉》中生動地展示了朝鮮農村的民俗風貌。如:農樂隊的歌舞、婚禮的歡慶和生日的祝賀以及其他民間習俗的描繪,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顯示了與眾不同的民族特色。
再次,善於利用景物描寫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借景抒情,把人物精神面貌和感情活動,通過自然景物生動而形象地展示在讀者面前。如:抗租斗爭勝利的一章中的黎明的描寫:
……灰黑色的雲彩已經開始在天空的一角漸漸地散去,它彷彿向人們預告:光明就要來臨……」這種景物描寫是寓意深刻的,使人們清楚地意識到:斗爭的勝利就在眼前。
③ 鄉土中國中有用到文獻調查研究法嗎
沒有。
《鄉土中國》作為我國社會學研究先驅,雖未在文本中明確,但卻使用了大量社會學研究方法,現今仍可借鑒。鄉土中國中的中科學社會正應該是研究很多的一些許可證,應該認為在研究很多的方面能考進研究。
《鄉土中國》是上世紀40年代後期,由費孝通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所講「鄉村社會學」一課的內容整理而成。該書深刻影響了社會學和法社會學研究。本文在概括書籍內容的基礎上,對書中涉及的社會研究方法予以展示。並據此對當代信息時代的「無訟」予以進一步分析。
④ 鄉土中國社區分析的科學性體現在哪方面
為何中國沒有科學?對於這短短一句話,能帶來的爭議肯定是非常多的,所以這句話應該改成:「為何近代科學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可是爭議還是沒有解決,因為:「當我們說『科學』時,指的又是什麼?」這個提問能牽涉到的層面是很復雜的,但大致上我們可以舉出科學的三項特色:第一,在本體論上具「客觀性」的特色,相信存在獨立於研究者的事物,而科學的任務便在於接近該事物。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具可重覆性或可偽證性,例如統計學中的假設檢定或實驗法。因此如果有這樣一種宣稱:「上帝存在。」但這個宣稱是無法證偽的,因為即使翻遍了地球,並且宣稱根據觀測地球不存在上帝,但反對方還是可以繼續問:「那麼會不會在火星上?」根本沒有任何證偽的可能性,因為解釋權永遠在對方那裡,而任憑他怎麼說都是對的。這是為何在波普爾的思考里,可偽證性是構成科學很重要的一部分。
第三,研究結果必須具普遍性,例如牛頓的經典物理學定律,人們證明無論是在地球或月球均有重力,因此牛頓的物理學定律是具普遍性的,可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不具普遍性的,因為這句話對中國人才有效,對西方人而言,他們會覺得中國人很奇怪:「中國人居然可以不信上帝就遵循著道德! 」尼采之所以稱康德「柯尼斯堡那個偉大的中國佬」的原因就是在這里。這樣的科學性一直是現代性社會學科的特色。
從這個意義上看來,中國是沒有科學的。當然,中國還是出現過一些科學的能人,他們的著作也有保留下來,比如《天工開物》及《九章算術》,但從整個中國歷史的角度而觀,這群人的價值終究不如孔子、老子、莊子等諸子百家在中國人的耳中如此響亮。從諸子百家的經典來看,無論是對自然或是對政治的態度,中國哲學都會不由自主地往「個人」的方向解釋,比如為什麼沒有達官顯赫?這是個人不努力才會如此,而不是科學性解釋。究竟為什麼中國會是產生這樣的思想而不是其他?這一點就必須尋根溯源、找找看一開始中國社會的形態以及生產方式是怎樣的,這個問題才有可能有所解答。
⑤ 如何評價《鄉土中國》的意義書中的理念過時了嗎
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這本書不會過時,書中的理念也不會過時。《鄉土中國》的意義十分深刻,這本書討論了中國社會的本質,而且是從最基本的層面討論的。《鄉土中國》這本書不是在圍繞著理論思辨論述的,而是運用了多種研究模型、研究方法,並深入鄉村之中進行研究。這本書不是一本專著,而是費孝通先生為報紙寫得文章集合而成。全書圍繞著一個中心討論展開——中國的鄉土才是本色,中國的氣息是鄉土氣息。
《鄉土中國》是一本參考價值、研究價值極高的書,值得我們每個人去讀一讀。
⑥ 鄉土中國援引了許多社會學的研究內容
摘要 內容提要:費孝通的《鄉土中國》是對中國鄉村社會的經典研究。其描述、解釋性研究方法仍可用於研究復雜信息時代的新問題,研究結果也在當下有所延展。以「無訟」為例,描述性剖面研究,發現復雜性和主體間性從代碼上增加了訴訟難度;解釋性個案研究表明,電子證據難題也增加了訴訟成本。但「無訟」不等於無序,反而生發出「鄉土」的糾紛處理機制。
⑦ 《鄉土中國》是什麼樣的學術創作
《鄉土中國》是中國社會學家費孝通著立的一套社會學創作,是一部研究中國農村的作品,首次出版於1948年。
費孝通先生一生的研究課題,就是尋找一條最適宜的中國城鄉發展之道路,他用近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走南闖北,在我國的鄉間地頭、田間浩野,無數次的考察調研,為中國的城鄉建設提出了即符合實際又關聯全局的發展思路與策略。
中國的根在農村,城鄉發展城市建設離不開根的輸送、滋養和繁衍,當我們掐斷這種根的連接或者選擇忘記根本,那麼我們的城市建設就是空中樓閣。
費老貫穿歷史,連接中外,融通城鄉,課研地理,超越思想,理清脈絡,為我們探灼了一條中國城鄉發展核心致遠的道路,他從農村的「土氣」入手,以土地滋生出來的氣息,衍生出這片鄉土上的人文氣質,社會結構,權利分配,道德法禮以及血緣和地緣等各方面作出深度解析,而這種解析並不滯留於那個時代,同時還一直影響著這個時代的改革和創造,城市是鄉村血緣分裂和地緣分裂的的延續,同樣那種社會結構和權利影響以及道德法禮一直游拽在我們今天的城市空中,當我們不負5000年的古國文明,又要超越西方成就時,《鄉土中國》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這種參照隨時隨地不能迴避。有時是頑固存在於我們的腦海里和不知不覺的行動中,只是取捨和繼承,轉化和利用,要靠我們後人的努力。
⑧ 鄉土中國核心概念和主要觀點是什麼
鄉土中國核心概念和主要觀點如下所示:
第一章在東方的鄉土社會中,最主要的是「克己復禮」——這是道德體系的出發點。鄉土社會中的道德和法律依據私人間的關系親疏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縮。孝、悌、忠、信都是私人關系中的道德要素。
第二章鄉土社會中缺乏「團體」,也就難以產生「團體」的道德,由於團體是超越個人的存在,鄉土社會中也就沒有產生「超人」的道德。
作品簡介
《鄉土中國》是當代社會學家費孝通創作的社會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48年。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國農村的作品。全書由14篇文章組成,涉及鄉土社會人文環境、傳統社會結構、權力分配、道德體系、法禮、血緣地緣等各方面。
在《鄉土中國》中,作者用通俗、簡潔的語言對中國的基層社會的主要特徵進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現了中國基層社會的面貌。全書主要探討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別、家族、血緣和地緣等。該書語言流暢,淺顯易懂。
《鄉土中國》是學界共認的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理論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⑨ 急求:《鄉土中國》使用的調查方法,基本內容以及結論,明天交,大神速進,跪謝
拜讀了費孝通先生的代表作《鄉土中國》一書,感觸頗深。在對於本書的閱讀過程當中,我一度是感到相當困惑的,以至於在第一遍的閱讀過程中,我一口氣囫圇吞棗般地看完了以後,雲里霧里的,對於書中的內容,竟是一點兒感覺和想法也沒有。無法,我去找了一些別人寫的有關鄉土中國的分析和書評,看完了以後,再去閱讀原書,這才有一點自己的感悟與理解。在寫自己的這篇讀書報告的過程中,我在寫到相關章節的內容時,又把原書翻了一翻,發現不同時候,看同一內容,我的理解與思考也是不同的。所以,這篇讀書報告,也許格式上會略顯鬆散,而因為是個人讀書的心得體會,一些理解和思考也許會不盡正確,懇請老師指正。
第一部分,本書脈絡梳理。
說實話,如果說費先生的另外一部代表作——《江村經濟》是他關於微觀社區調查研究方法的實踐應用,那麼《鄉土中國》則是依據實踐的經驗所總結出的總體框架。該書代表了他研究方法的轉向,從微觀的視角中跳出來,進而從宏觀的角度審視整個社會,分析社會的整體架構,提出自己的普遍模式理論。因此,《鄉土中國》的閱讀,我感覺一開始是有點晦澀難懂的,裡面涉及到的很多是理論方面的東西。所以首先,有必要對本書的脈絡進行一個梳理。
《鄉土中國》共有十四章。論述了中國鄉土社會中種種現象,根深蒂固的觀念與傳統,以及這些東西對於社會,人的反作用。
一.中國社會的鄉土性。
作者在第一章《鄉土本色》開篇一句就是「從基層上看,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由此定下了本書的核心論斷。以後的內容,無不是圍繞著中國社會的「鄉土性」這一特徵來講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中國傳統社會,農業佔主導地位,農業的發展需要土地,所以人口就以土地為中心而聚集。而土地是不可能移動的。由此,就決定了鄉土社會里,人口的流動必然是不頻繁的。進一步說,依靠農業生存的人們是粘著在土地上的,因此鄉土社會就具有穩定性。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不像美國,實行的是機械化管理,精耕細作、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據著主導地位。這樣,就決定了傳統的鄉土社會,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每家每戶都能夠自給自足,商品的交換與買賣就顯得多餘了。所以,在後面的內容里,作者依據鄉土社會穩定性與獨立性的特點,進一步論證得出,商業在傳統的農業社會,難以得到充分發展。
鄉土社會的穩定性與獨立性,其顯著表現形式之一,就是,生活在這個圈子裡的人,互相都是熟悉的。一個家裡有個什麼婚喪嫁娶啊之類的,左鄰右舍都是知道的,要做人情的。
與此同時,生活在這個圈子裡的人,他們對於自己生活的環境也是熟悉的。而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和對鄉土社會的沖擊,原先生活在鄉土社會里的人有些會離開自己所熟知的鄉土社會,進入到城市生活當中,因為他們對於城市環境的不熟悉,也許會做出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於是,進城的人們,就會被譏笑為「土氣」,是「鄉下人」。
作者在第二章《文字下鄉》和《再論文字下鄉》中,從鄉土社會的層面來批駁推行「文字下鄉」的人所持的認為鄉下人不識字是因為「愚」的觀點,進而根據第一章所述的生活在鄉土社會里的人,對於他們生活圈子裡的人和事都是熟悉的這樣一個論斷,推導得到,在鄉土社會里,很多時候,文字的使用有其局限性。我個人看來,《文字下鄉》和《再論文字下鄉》這兩章與後面的內容聯系並不十分密切。也許是作者插進去講的一個關於鄉土文化推廣層面的個人抒懷。
二.鄉土社會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結構。
很多人認為,費先生在《鄉土中國》一書中一個新的概念——「差序格局」的提出,是一大創舉,是對中國傳統人倫關系的一種精妙的概括。作者在《差序格局》一章中,將中西方社會進行了對比。他將西洋社會的類型稱為「團體格局」,若幹人組成一個個團體,就像一捆捆紮起來的木柴;將中國鄉土社會的類型稱為「差序格局」,每個人都以自己為中心,像一個水波紋一樣,按親疏遠近向外擴開一圈圈的社會圈子。這種差序格局中的個人與他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不像團體中的分子那樣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紋一樣,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愈推愈薄。作者把社會關系的這種一輪輪波紋之間的差序稱為人倫。中國人講究人倫——君臣、父子、夫婦、長幼……講的是一種差等關系,這種種差等關系各自有它們應該遵守的規則。在這種差序格局裡,個人與他人的交往便是以「人倫」為基礎的。當個人以自己為中心,「推己及人」,形成一圈圈的社會圈子時,這圈子是可大可小具有伸展性的。人們往往根據其實際需要而相應擴大或縮小其圈子的范圍。正因如此,在中國的鄉土社會中,家的概念是模糊的,小的時候父母子女是一個家,大的時候可以囊括伯叔等,甚至大至整個家族。但是無論這圈子如何伸展收縮都只局限於父系一方的范圍內,這是中國傳統父系社會的特點。
將焦點從人際關系轉向社會群體上,我們會發現在中國的鄉土社會中,家族是一個很顯耀的社群,在鄉土社會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家族從結構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庭也可以等於家族。它不但承擔生育的功能,而且也擔負著政治、經濟、宗教等其它社會功能。
三.鄉土社會的秩序維持。
鄉土社會秩序的維持,很多方面和現代社會秩序的維持是不相同的,鄉土社會是一個「禮治「的社會,這里的禮,並非所謂的「文明」,「慈善」,「善良」等等,而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合於禮就是說這些行為是對的。而在鄉土社會里,這些禮是怎麼來的呢?我們可以認為是經過一代一代的傳承而遺留下來的,人們已經慣於遵守的並被認為是對的一些傳統。禮的推行並不依靠暴力和權力而是依靠教化。禮治的可能必須以傳統可以有效地應付生活問題為前提,因此,在一個變遷的社會里,傳統的效力是無法保證的。而作者一開始就已經說了,鄉土社會相對來說是靜止的,變遷很慢,這也就為禮治提供了存在的溫床,並且生生不息。
鄉土社會自有自身的一套禮治秩序。長期的教化把外在的規則轉化為了人們內在的習慣,人們遇到問題,習慣於從傳統道德中尋求解決的途徑,而非是法律。而在傳統鄉土社會里,人們是本能地抗拒打官司,以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的。這在我們看來,似乎是不可理喻的,甚至會認為鄉土社會里的人簡直是野蠻,抗拒現代文明。但是,作者在這里給我們闡釋了這樣一種「無訟」的觀念存在的合理性。在鄉土社會里,必有一些人和事不容於傳統道德,但是隨著新的司法制度的推行下鄉,這些本來不容於鄉土倫理的人和事卻從此找到了一種新的保障,他們可以不服於鄉間的調節而訴諸於法律。這個時候,法律制度就成了包庇這些敗類的保護傘了,這與鄉土社會是格格不入的。最後,作者的結論是,要推行司法下鄉,務必要使民眾做好思想和心理上的接受與准備。
四.鄉土社會的政治結構與政治權力。
在《無為政治》,《長老統治》,《名實分離》和《從慾望到需要》這四章中,作者向我們介紹了四種權力類型,它們分別是橫暴權力,同意權力,長老權力和時勢權力。橫暴權力,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專制,」「獨裁」等,它體現的是權力的壓迫強制性。這里,我們可以將傳統社會里的皇權理解為是橫暴權力的一個表現形式。而同意權力,我們不妨認為它體現了權力的妥協性。從社會分工的層面上來說,人們共有著應有的權力和應盡的義務,但是,別人的權力對於我來說就是應盡的義務。這就存在著矛盾。而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社會分工的平衡必須得以維系下去,就要有權力做保障,同意權力就是人與人之間為了維系社會分工的平衡所做出的相互妥協。中國的鄉土社會並非是一個富於抵抗性的組織,於是就容易成為皇權的發祥地;另一方面來說,橫暴權力的發生需要經濟基礎,而農業的帝國是虛弱的,沒有辦法為皇權的繼續發展提供相應的經濟基礎。似乎這個時候,就應該是同意權力發生作用的時候了,但是,同意權力是在社會分工越發達的情況下才會越擴大,而傳統的鄉土社會是自給自足的,社會分工並不發達。於是,傳統社會的統治者們為了皇權的維持,在天高皇帝遠的鄉土社會里,採取了「無為政治」的統治法方法。這里所說的「無為政治」,是對於統治者而言的,在鄉土社會內部,人們認為這是長老統治。這里就涉及到了第三種權力——長老權力。長老權力,我們也可稱之為是教化權力,顧名思義,它是通過教化人們而得以實現對鄉土社會的統治的。這里就和我們前面所說的鄉土社會的禮治秩序發生了聯系。長老往往由年齡長的人來擔任。因為在鄉土社會中,年輕人是循著年長人的足跡一步步地向前走的,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最可行的辦法是詢問年長的人。年長的人在詮釋傳統,在教化晚輩方面具有無可非議的資格和權力。而平時生活中產生的一些糾紛,一般也是由長老作為權威的評判者。德高望重的長老們,就是禮的象徵,是正確的行為範式,是道德標准。鄉土社會注重禮治,注重傳統,相對穩定,變遷不快,這也為長老權力的存在和發展提供條件。
第四種權力,時勢權力,這是在社會變遷較快,傳統難以適應社會變遷時產生的一種類型,鄉土社會變遷十分緩慢,時勢權力在中國的鄉土社會中並不是那麼顯眼。
第二部分,關於《血緣與地緣》一章的一些理解與思考
我讀的是這個版本的,北大出版的
之所以把這一章獨立出來講,是因為在看這一章的時候,有蠻多的感悟和思考,也是比較隨性的。
費先生在這一章里,闡述了血緣社會的實質以及血緣社會與地緣社會的關系和區別,最後指出,隨著社會的發展,血緣結合到地緣結合的轉變是社會性質的轉變,也是社會歷史的轉變。
鄉土社會因為它的相對靜止性,因此,極易因為血緣結合而形成血緣社會。實際上,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鄉土社會的經濟基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造就了它的相對獨立性和靜止性,或者,我們可以說是穩定性;另一方面,血緣結合加固了這種穩定性。而作者對於地緣的解釋,雖在文中沒有明確指出,我的理解是,鄉土社會盡管穩定,但還是會流動的,人口會增長,而土地不見得會增長,於是,人口就發生了遷移——為了尋求可供開墾的更多的土地。這些人群遷移到另一個地方,與其它的一些原本陌生的,從別的地方遷移來的人住在一塊,從陌生到熟悉,於是,就形成了地緣結合。就好像現在的「唐人街」一樣。但是,作者指出,在穩定的社會中,地緣實際上不過是血緣的投影,因為穩定的社會鮮少有人口的流動。這些人因為血緣結合,然後又形成了地緣結合。再說道上面我舉的「唐人街」的例子。實際上,雖然對於唐人街離得人們來說,他們沒有實質上的學院關系,原先也是互不認識的,但是,在更深層次地推。他們都是炎黃子孫,身上留著華夏民族的血液。從這個層面上來講,地緣不過是血緣的延伸。
關於血緣與地緣的分離,這在中國的鄉土社會中,是相當困難的。作者在書中舉了「客邊」、「新客」等例子,我這里想補充一個例子。我家所在的浙南小鎮龍港,我們家所在的社區教新度村。我們家是後來才搬來的,所以可以說是所謂的「新客」了。這個社區里的本地人都姓孔。他們根據每家每戶人口,男丁的多少,輩分的高低,不同程度地擁有這個社區的所屬的土地、房產。而當屬於這個社區的土地或者房產需要拍賣時,允許認購的對象也僅限於同族人,外姓人是不行的。
作者在這一章里還講到里關於鄉土社會里商業的發展問題。因為傳統的鄉土社會主要是依賴於血緣關系而結合的,所以相互之間,一般都是熟悉的。中國有句老話叫「親兄弟還明算賬。」話雖說得輕松,但實際上是很難講得清的,這其中涉及到血緣、親情、人論道德等諸多方面。而鄉土社會里的交易是以人情來維持的,是相互饋贈的方式。比如我表姐上高中的時候,我媽媽么包了一個紅包給她,而等到我上高中時,我姑姑也包了一個紅包給我。這樣的交易很具有局限性,普通的情形就是在血緣之外建立商業基礎。對於我來說,你是毫無血緣關系的陌生人,這樣,我們之間的貿易往來就會顯得輕松簡單許多,沒有了人情的負累,帳也很好算清。而我們說,鄉土社會的變遷不快,外鄉人想要融入一個鄉土社會中也不容易,人跟人之間都相互熟知,這樣的環境下,商業的發展緩慢也就不足為奇了。
費孝通先生自己說:「這里講的鄉土中國,並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搞清楚我所謂鄉土社會這個概念,就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具體的中國社會。」《鄉土中國》一書,實在是我們了解和研究中國社會的經濟、文化的必讀之作。
轉自:http://www.douban.com/note/63433704/
⑩ 鄉土中國第一章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鄉土中國》第一章運用了類比論證法。《鄉土中國》是當代社會學家費孝通創作的社會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48年。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國農村的作品。全書由14篇文章組成,涉及鄉土社會人文環境、傳統社會結構、權力分配、道德體系、法禮、血緣地緣等各方面。在《鄉土中國》中,作者用通俗、簡潔的語言對中國的基層社會的主要特徵進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現了中國基層社會的面貌。全書主要探討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別、家族、血緣和地緣等。該書語言流暢,淺顯易懂。
《鄉土中國》是學界共認的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理論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