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華嚴經》主要講的是什麼
《華嚴經》主要講的是佛經,從全經內容看,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是講毗盧遮那佛依正庄嚴境界;第二是闡明了如何從凡夫到成佛的歷位,需要圓滿哪些行願;第三部分以善財童子南遊,一生成辦,入普賢三昧,證入毗盧性海。
《華嚴經》為大乘佛教重要經典之一,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於菩提樹下為五比丘僧及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所宣說,經中記載佛陀之願行果德,並開顯種果無盡,事事無閡之妙旨。
(1)華嚴經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華嚴經》漢譯本有三種
一、東晉佛馱跋陀羅的譯本,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為區別於後來的唐譯本,又稱為"舊譯《華嚴》",或稱為《六十華嚴》。
二、唐武周時實叉難陀的譯本,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又稱為"新譯《華嚴》",或稱為《八十華嚴》。
三、唐貞元中般若的譯本,也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簡稱為《普賢行願品》,或稱為《四十華嚴》。
B. 圖解華嚴經的內容簡介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現廣為流傳的一共有80卷,為唐朝實叉難陀翻譯。這部佛經在漢傳佛教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歷年來有「經中之王」的美譽。那麼,它的特殊之處都有哪些呢?
第一,它是釋迦牟尼成佛後宣講的第一部經典。
第二,它義理豐富、邏輯嚴密、准確無誤,用佛教的話說,便是「了義、圓融無礙」的經典。在《華嚴經》中,有一個妙喻貼切地表達了「圓融」的概念,這便是「帝釋天之網」。它取材於印度神話,說天神帝釋天宮殿裝飾的珠網上,綴聯著無數寶珠,每顆寶珠都映現出其他珠影。珠珠相含,影影相攝,重疊不盡,映現出無窮無盡的法界,呈現出圓融諧和的絢麗景觀。
第三,它直接導致了一個宗派的興起。唐朝時,對《華嚴經》的傳播和研究空前地興盛起來。從杜順和尚開始,「華嚴宗」開始倡導;而賢首大師,即法藏法師將其發揚光大,集「華嚴宗」之大成。從此,「華嚴宗」成為漢地八大宗派之一,綿延至今。
第四,從文學角度講,《華嚴經》體系宏博,意蘊深刻,氣勢恢弘,妙喻紛呈,機語雋發。而在某些章節中,更是有著空靈美妙的語句,令人讀之如嚼青欖,回味不盡。
第五,從哲學角度講,在《華嚴經》基礎上形成的華嚴宗,構建起四法界、十玄無礙、六相圓融等哲學體系——這成為華嚴宗最大的特色。
除此之外,《華嚴經》還有諸多特點,如膾炙人口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故事,以及廣大浩渺的「普賢行願」,等等,但諸如此類的妙處實在難以在短短的篇幅中一一說盡。如果讀者有興趣,大可以搜尋原文來閱讀,相信一定有極大收獲。
正因為《華嚴經》是這樣一部偉大的經典,在編著這本書的時候,如何能擷取其中的妙理而整理成通俗的文字以饗大眾,就成為一個艱難的問題。因此,我們勉力去參照了許多資料,也參訪了一些善知識,來虛心請他們指教。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梳理了12卷本《華嚴經》的內容,濃縮其中精華,形成了這本《圖解華嚴經》的基本框架。
首先應該闡明的,自然是對這部佛經的來歷,以及與此書相關的菩薩、論師以及論著等的介紹。其次,便是對《華嚴經》的原經文結構做一展示:七處九會三十九品。每個地方說了什麼,主旨是什麼,作了一個簡略的介紹。
《華嚴經》中的世界,是毗盧遮那如來的「華藏世界」,這個世界由無數的蓮花構成,重重疊疊,其中佛國無盡、剎海無盡。那麼,《華嚴經》中的世界觀就成為一個值得闡述的主題。
成佛之路,可以分作三個階梯: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見。這便是常說的「三主要道」。而《華嚴經》中,從文殊菩薩宣說四諦,再到菩薩十信、十住、十迴向……最終到十地,乃至究竟成佛。這些便可分作三個部分:超世觀、菩薩行、空性見。
最後,便是《華嚴經》中,最為大眾津津樂道的「五十三參」故事以及「普賢行願品」。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的故事,既膾炙人口,又暗合東方的尊師文化;而普賢菩薩的廣大行願,則在一千多年中感動了無數人,甚至其中的偈頌被單獨抽出來,成為漢地早晚課誦的念誦內容。
本書不僅在內容上作了如上整理,以求通俗易懂;更在編輯手法上,採用了當下最流行的圖解手法,以豐富的精美手繪插圖、簡潔的圖表來解讀這部深奧的佛經,生動活潑,自然貼切。因此,這本《圖解華嚴經》既不失經典的權威,又有嶄新的裝幀設計,力求為讀者提供更加舒適的閱讀享受。
在這里,我們特別感謝遼寧的法稱法師和曲世宇先生。這兩位熟知佛法義理,在此書寫作過程中,給予了耐心的閱讀點評。
最後補充一點,《華嚴經》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對印度、漢地和藏地的佛教均產生過極大影響。希望讀者若有閑暇,能再讀一下《華嚴經》原文,相信一定會有更大收獲!本書在附錄中,摘錄了部分佛經原文,以供大家欣賞。
C. 華嚴經中的 —法界緣起— 具體是怎麼樣的緣起
法界緣起,佛教術語,是四種緣起之一。
緣起,就是:事物之待緣而起也。一切之有為法,皆自緣而起者。
法界緣起,這是華嚴宗所說的緣起,又稱法界無盡緣起。此說是以現象界的一切法,都屬法界,法界之一切事法,無論有為無為,色心依正,過去未來等,盡為一大緣起,而無任何單獨存在者,故以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成一法。就諸法之勢力而言,具有一多相入之義;就諸法之體性而言,具有一多相即之義。華嚴宗以此相入相即之義,闡釋法界萬有相融無礙之至理。
另附四種緣起,增長見聞:
一、業感緣起,眾生由惑造業,由業感果,由果又起惑造業,所以一切萬法皆由業力的招感而生起,這是小乘教之主張;
二、阿賴耶緣起,是說阿賴耶識含藏萬法的種子,遇緣便生起現行,一切根身器界,皆由其生起,這是大乘始教唯識宗之主張;
三、真如緣起,又名如來藏緣起,是說由於真如隨緣,隨染緣而現六道,隨凈緣而出四聖,這是大乘終教之主張;
四、法界緣起,是說法界之一切萬法,有為無為,色心依正,過去未來盡成一大緣起,以一法起一切法,以一切法起一法,法法都脫不了相互的關系,無一能單獨成立者,這是一乘圓教華嚴宗之主張。
願發菩提心,同生極樂國!
D. 佛教的《華嚴經》講的什麼
在佛教里,如果能明了華嚴經,就是得到佛的全身。若是明白楞嚴經,就是明白佛的頂。若是明白法華經,就是明白佛的身。但這還不算完全,若能融會貫通華嚴經的道理,便將佛的全身和慧命都明白了。華嚴經譬如大海,而其他經如河流,小小的河流如何與大海可比呢?現在世界上能講華嚴經的少之又少,有人學佛法學了一輩子,連華嚴經的名字也沒有聽過,是何等可憐!這部華嚴經不要說講,就是能念一遍的也很少,念一遍最快也要二十一天。
法界是什麼呢?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法界。所以,一切法沒有不是從《華嚴經》流出來;一切法也沒有不是歸回來到《華嚴經》這個法里邊來。所以這是法界之法。法界之法--包羅在法界里邊的一切法。學《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法,也就是學我們自性里邊的法。《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法界之法,它沒有離開我們的自性。我們自性和法界是一個的。所以,我們人學佛法,必須要學《大方廣佛華嚴經》,因為它是法界之法。
[概況〕
佛教經典。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另稱《雜華經》。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華嚴經》的編集,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大約在公元2~4世紀中葉之間,最早流傳於南印度,以後傳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有人認為,在梵本《樹嚴經》及《大方廣佛華經》(第58卷)中都提到 ysa 一字,這是於闐文而不是梵文。因此,該經出現的年代和傳播的地區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譯本 漢譯3種:①東晉佛陀跋陀羅譯,60卷34品,稱《舊(晉)譯華嚴》或《六十華嚴》;②唐實叉難陀譯,80卷39品,稱《新譯華嚴》或《八十華嚴》;③唐貞元中般若譯,40卷,稱《四十華嚴》,為經中《入法界品》的別譯,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此外,傳譯該經中某一品或一部分的亦不少。從東漢支婁迦讖譯此經別行本《兜沙經》(《如來名號品》)開始,至唐時止,據法藏《華嚴經傳記》所載,這類別行譯本有35部之多。各譯本中,以唐譯《八十華嚴》品目完備,文義暢達,最為流行。其中重要的有支謙譯《菩薩本業經》(光明覺品)1卷;聶道真譯《諸菩薩求佛本業經》(凈行品)1卷;竺法護譯《菩薩十住行道品》(十住品)1卷;祗多蜜譯《菩薩十住經》(十住品)1卷;鳩摩羅什譯《十住經》(十地品)4卷;竺法護譯《等日菩薩所問三昧經》(十寶品)3卷;竺法護譯《度世品經》(離世間品)6卷;聖賢譯《羅摩伽經》(入法界品)3卷;地婆訶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1卷。藏文大藏經丹珠爾中亦有《華嚴經》,共45品,原本來自於闐,譯者勝友、智軍,校者遍照。
《華嚴經》的梵文本目前只發現《十地經》(相當於《十地品》)和《樹嚴經》(相當於《入法界品》)。在印度,這兩本經是單獨傳播的,在尼泊爾則列入「九法」之中,中國也有單譯本。
[編輯本段]〔內容 〕
主要發揮輾轉一心,深入法界,無盡緣起的理論與普賢行願的實踐相一致的大乘瑜伽思想。漢譯實叉難陀的80卷本,主要講菩薩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法門行相和修行的感果差別,以及依此修行實踐證得廣大無量功德等,最後宣說諸菩薩依教證入清凈法界、頌揚佛的功德海相等。中心內容是從「法性本凈」的觀點出發,進一步闡明法界諸法等同一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盡緣起等理論。在修行實踐上依據「三界唯心」的觀點出發,進一步闡明法界諸法等同一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盡緣起等理論。在修行實踐上依據「三界唯心」的教義,強調解脫的關鍵是在心(阿賴耶識)上用功,指出依十地而輾轉增勝的普賢願行,最終能入佛地境界即清凈法界。所提出的十方成佛和成佛必須經過種種十法階次等思想,對大乘佛教理論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此經在隋唐時弘傳極盛,終於出現了專弘《華嚴經》教觀的華嚴宗。7世紀中,新羅僧人義湘來唐受學於智儼,回國後成為朝鮮華嚴宗初祖。8世紀中,此經在日本已有流傳,後有唐道睿東渡弘傳《華嚴經》,為日本華嚴宗初祖。
[編輯本段]〔簡評〕�
圓融和諧的絢麗世界: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現廣為流傳的一共有80卷,為唐朝實叉難陀翻譯,這部佛經在漢傳佛教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歷年來有「經中之王」的美譽。那麼,它的特殊之處有哪些呢?
第一, 它是釋迦牟尼成佛後宣講的第一部經典。
第二, 它義理豐富、邏輯嚴密、准確無誤,用佛教的話說,便是「了義、圓融無礙」的經典,在《華嚴經》中,有一個妙喻貼切地表達了「圓融」的概念,這便是「帝釋天之網」,它取材於印度神話,說天神帝釋天宮殿裝飾的珠網上,綴聯者無數珠寶,每顆都映現出其他珠影。珠珠相含,影影相攝,重疊不盡,映現出無窮無盡的法界,呈現出園融和諧的絢麗景觀。
第三, 它直接導致了一個宗派的興起。唐朝時,對《華嚴經》的傳播和研究空前地興盛起來。從杜順和尚開始,「華嚴宗」開始倡導;而賢首大師,即法藏法師將其發揚光大,集「華嚴宗」之大成。從此,「華嚴宗」成為漢地八大宗派之一,綿延至今。
第四, 從文學角度講,《華嚴經》體系宏博,意蘊深刻,氣勢恢宏,妙喻紛呈,機語雋發,而在某些章節中,更是有著空靈美妙的語句,令人讀之如嚼青欖,回味不盡。
第五, 從哲學角度講,在華嚴經基礎上形成的華嚴宗,構建起四法界,十玄無礙,六相圓融等哲學體系——這成為華嚴宗最大的特色。
[編輯本段]〔註疏 〕
在印度有龍樹的《大不思議論》(一部分漢譯為《十住毗婆沙論》),此外有世親的《十地經論》和金剛軍、堅慧的《十地品釋》等。中國的註疏甚多,最主要的有隋吉藏《華嚴經游意》1卷,杜順《華嚴五教止觀》1卷;唐智儼《華嚴搜玄記》10卷、《華嚴孔目章》4卷、《華嚴五十要問答》2卷,法藏《華嚴經探玄記》20卷、《華嚴經旨歸》1卷、《華嚴經文義綱目》1卷、《華嚴經傳記》5卷、《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又稱《五教章》)4卷、《華嚴經問答》2卷、《華嚴策林》1卷、《華嚴經義海百門》1卷、《華嚴游心法界記》1卷、《修華嚴奧旨妄盡還原觀》1卷,澄觀《華嚴經疏》60卷、《華嚴經隨疏演義鈔》90卷、《華嚴法界玄鏡》2卷、《華嚴心要尖門》1卷,宗密《華嚴原人論》1卷、《注華嚴法界觀門》1卷、《注華嚴法界觀科文》1卷、《華嚴心要法門注》1卷等。此外還有新羅元曉、太賢、表員等人的註疏。
閱讀地址:http://www.hhfg.org/fjyj/f119.html
E. 佛教各類修行方法詳細介紹分類
佛教修行的基本方法:
(一)布施
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通常說,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無錢也無力的人從旁用嘴說兩句好話好了,我若有能力一定去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滿心歡喜。
(二)持戒
持戒不僅僅是守清規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該做的壞事應該戒除,已戒除的壞事不應該再做;沒做過的好事應該去做,已做過的好事應該持續不斷地做下去。總而言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三)忍辱
忍辱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而且要忍受一切痛苦,更要忍受所得到的快樂。
(四)精進
精進是為了我們肉體的生命和佛法的法身慧命。
(五)禪定
禪定,分成三個步驟,也可說分為三個階段,而達到三種不同的境界。第一是身心平衡,第二是物我合一,第三是物我雙亡。
(六)智慧
智慧包括有三個項目:聞慧、思慧及修慧。
聞慧是經由眼耳所見所聞的一切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啟悟。
思慧是看到、聽到,或學到東西以後,加以慎思明辨的工夫。
修慧是從修行前面所說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及禪定的五種方法中所得的悟境。
(5)華嚴經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對修行者而言,一位高明的師父是不可缺少的,他可使你少走許多冤枉路,更不致走錯了路。在修行的准備工夫而言,節制五欲,是很重要的。這是由於五官的媒介而產生的種種不好的心理活動。
這些由五官反應而生的種種是修行的障礙。所謂五官的反應,是指眼所見、耳所聽、舌所嘗、鼻所聞、以及身體所觸,而使心裡產生了喜怒哀樂種種情緒,這就叫做五欲。因此,修行的人,對日常物質上的生活要淡泊,不可被聲、色等五欲所迷亂,然後才能講到主要的修行方法。
大乘菩薩的主要修行方法,叫做六度。六度是用六種方法由有生死有煩惱的凡夫這一邊,到無生死無煩惱的那一邊去。也就是從生死的苦海到達涅盤;從煩惱的凡夫轉成菩提。就如乘坐一艘具有六種器具設備的船,航向對岸成佛的路上去,這就叫六度。
(一)布施
六度第一是「布施」,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通常說,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無錢也無力的人怎麼辦呢?那你從旁用嘴說兩句好話好了,啞子呢?那就只要心想這是好事,我若有能力一定去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滿心歡喜。
可是如果有人,不出錢出力,專門叫人去做好事、幫忙人,是否也算得是布施?事實上他勸人為善的行為,即是出力的布施。
世界上行善布施的人,並不全是富翁,甚至所謂同病才能相憐,自己有痛苦有困難,覺得需要人家幫助,因此見到別人有痛苦困難,便也希望有人去幫助。
有人厭惡不肯出錢做善事、布施的富人,而稱之為「為富不仁」。其實富人的錢,如果不是橫財,原是由於捨不得用錢,把一個錢一個錢省下來,積聚而成富人;如果把錢全用了出去,他就成不了富翁。所以我們應該勸富人布施,但不可挖苦他。布施有二個對象:一是布施貧窮的人,即是幫助需要救濟的人。
另一是布施宗教團體,即是佛教說的佛、法、僧三寶。我在紐約曾對學生說,你們要多多布施給三寶,有一個學生嘻嘻笑起來,我說:「你笑,是不是因為我是三寶中的出家人,我要你們布施,要你們不可貪心,結果把錢都給了我?」他說是的。
諸位有沒有想到為什麼要布施三寶?佛教說布施三寶比布施窮人功德來得大。我們用錢救助人,是希望以一個錢救十個人,還是希望一個錢救不了一個人?
布施給三寶,三寶所做的事是,幫助所有需要救濟的人得到佛法。因為人類的真正痛苦,不在於缺少物質。佛教的重點是幫助人們在心理上解決痛苦、解決煩惱,這是徹底解決痛苦的方法。布施給三寶,三寶可以幫助更多的人解決重大的問題,所以布施三寶比布施窮人的功德來得大。
也有人說,出家人不做生意,也沒有錢布施給人,是不是也修布施功德?告訴諸位,布施並不全是用錢,而且,用錢財布施只是小布施,用佛法智慧布施才是大布施。因為救濟人身的困難是小布施,救濟人心而得解脫生死的痛苦是大布施。昨天與今天,我在此地就是做的大布施。
(二)持戒
第二「持戒」,持戒不僅僅是守清規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該做的壞事應該戒除,已戒除的壞事不應該再做;沒做過的好事應該去做,已做過的好事應該持續不斷地做下去。總而言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三)忍辱
第三「忍辱」,忍辱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而且要忍受一切痛苦,更要忍受所得到的快樂。如果能忍受痛苦、忍受快樂的話,就是我昨天所說的「八風吹不動」的境界了。
(四)精進
第四「精進」,精進是為了我們肉體的生命和佛法的法身慧命。所謂肉體的生命,是指血肉之軀的生活現象;佛法的法身慧命,則是我們的信仰所賴以延續的活動現象。
為了神聖的悲願,我們要花最大的努力,不灰心、不退縮地做下去,便是精進,假若沒有精進的精神,便可能凡事虎頭蛇尾,或者一曝十寒。那麼,無論是對日常的生活,對身體的維持,以至信仰生活的修持,不是半途而廢,便是萎靡不振,無法達成預期的目的。
(五)禪定
第五「禪定」,我教禪定,分成三個步驟,也可說分為三個階段,而達到三種不同的境界。第一是身心平衡,第二是物我合一,第三是物我雙亡。
(1) 身心平衡,就是使我們有健康的身體和健全的心理。做到了,我們便是正常而健康的人。
(2) 物我合一,是一般宗教經驗所希望達到的境界。即是我和世界萬物合而為一,凡是中西歷史上的大哲學家及大宗教家,都可能達到這一階段。
(3) 物我雙亡,只有禪才能達到這一目的。禪,就是教你達到「無」的境界,無,並非等於沒有東西,而是沒有之中,一切都存在,可又並不等於物我合一。
物我雙亡是到了真正開悟之後,覺得我們這個世界完全是假的,雖然是假的,世界還是照常
1.身心平衡是小我的階段。即是平常所感到的正常心理狀態之下的平靜安逸的自我感。
2.物我合一是大我的階段。此我的存在和宇宙萬物的存在合而為一,不管上帝在我心裡或我在上帝裡面,都是大我的觀念。
3.物我雙亡是無我的階段。既無小我,也無大我,只是清楚地、自然地、活潑地、無礙地存在。
諸位不要以為修禪定必須要坐在那裡的。修禪定有許多方法,靜坐只是一種基本方法而已,禪的開悟,並非只靠靜坐,只是開始時,需要靜坐的基本訓練。
實際上念佛、誦經、懺悔、禮拜、祈禱,無非是要使心力集中,而禪的初步工夫,便是如何訓練你的心力集中。所謂「誠之所至,金石為開」,「誠」;便是心力集中。
心無旁□,只有一個念頭,集中在一個念頭,這就禪定的初步工夫。所以諸位不可把禪定的范圍看得太狹小,禪定是包括一切修行方法在內的,禪是通於大小三乘及顯密二教的。
(六)智慧
第六「智慧」,智慧包括有三個項目:聞慧、思慧及修慧。聞慧是經由眼耳所見所聞的一切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啟悟。思慧是看到、聽到、或學到東西以後,加以慎思明辨的工夫。修慧是從修行前面所說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及禪定的五種方法中所得的悟境。
以上六種修行方法,是一體的,其重心則在智慧上。不過,想要得到真正的智慧,則必須兼修其他的五種方法。如果撇開其他五種,僅修其中一種,譬如說老是打坐的話,縱能開悟,悟也不會深的。
為什麼六度把智慧放在最後,因為佛教的一切修行方法,無非希望修行者的最終目標是智慧,得到了智慧,即是開了悟,開悟可使人們擺脫煩惱。
如果想得到智慧,一定要解除自己的煩惱,煩惱解除了,智慧自然出現,智慧出現了,煩惱便解除,這是循環而互為因果的,所以修行越深悟境越高,智慧越深煩惱越薄。
F. 怎麼研究佛學
研究佛學的目的和方法
魏 艾
在談本題之前,先要說清什麼是佛學。佛即覺義,佛學即覺悟之學。覺悟系從智慧中來,也可以說佛學即是智慧之學,智慧達到圓滿高深的水平,即是成佛。智慧的海洋,深不可測,寬廣無涯。學習的次第,當依生得慧,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一、菩薩為度眾生而學
通常所見,研究佛學的目的,大約有三種不同。第一種人,是把佛學當作一般學問來研究。眾所周知,佛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問。沒有信根,沒有實踐,縱有生花之筆,懸河之辯,但對佛說的道理不會有親切感,也得不到真實受用。第二種人,是從厭離心出發,著重了生死。雖也學了少量經論,似懂非懂,不求多聞。專重信仰,缺乏智慧。一心求佛菩薩的感應,整天在死字里翻斤斗。如解放前某法師寫一死字掛在牆上,兩隻眼睛整天盯著死字。從純正的大乘佛教觀點看,這兩利人學佛學的目的都失之偏頗。第三,研究佛學的正確目的是什麼呢?《華嚴經》上說得好:「菩薩為度眾生而學」。也就是說,我們應該為著人類的幸福、社會的進步、國家的昌盛、民族的和睦,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於善知識處,精勤學習。為了達到正確的學習目的,必須堅持「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的原則。
在研究佛學中,如能堅持正信,堅持實踐,堅持理論與實踐一致的原則,既有別於第一利人的淺薄,又不同於第二種人的消極。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菩薩為度眾生而學的目的,於佛學領域,才談得上登堂人室,得到親切的受用。
二、打好文史哲的基礎
有了正確的學習目的,還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佛學是屬於意識形態范疇的學問,同文史哲的關系很密切。因此,在學習佛學之前如果具備語文、歷史、哲學、邏輯等方面的豐富知識,對於閱讀佛書、掌握佛學的思想體系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唐義凈法師在《南海寄歸傳》里說:「學法次第,先學聲明。……必先通文字,而後方能了義」。如舍利弗未出家前,即通達吠陀經典。出家後聞佛言教,信解不疑,為眾說法,契理契機。佛贊嘆他「智慧第一」,「善入法界」。佛滅後,使大乘佛教思想理論化、體系化的馬鳴、龍樹、提婆、無著,世親等大論師,都是當時的著名學者,他們對於流行的吠陀經典和十八部大論等,都有很深的造詣。出家後,精通三藏,深究群說,創立了中觀學派與瑜伽學派。再如我國佛教史上的道安、慧遠、僧肇、智顗、慧皎、道宣、法藏等人,對外學都有很深的造詣,才能在佛學研究上立一家之言,將印度佛教中國化,在我國佛教史上放出絢爛的異彩。再如近代提倡老實念佛的印光法師為無數信眾所推崇,被尊為蓮宗第十三祖,他不但有篤實的凈土實踐,淵博的儒學佛學知識,還能寫一手好文章。由此可見,屬於生得慧的文史哲知識是研究佛學的基礎。《瑜伽師地論》說:「菩薩求法,當於五明處求」。明,即是智慧和覺悟的同義詞。試問沒有知識,怎麼能深入三藏,分別性相?又怎麼能分辨邪正,教化眾生?但遺憾的是近代僧伽教育,忽略了基礎知識的教授,培養出來的學僧,不是文理不通,就是井底之蛙,成才者稀。我們現在搞研究佛學的人,應該認真吸取這一嚴重教訓。
三、學好主要著作
佛教三藏典籍浩如煙海,如何以最少的時間,取得較大的收益,這就要對幾種主要著作,反復研討,領會運用。哪些書是佛學的主要著作?唐義凈法師在《求法高僧傳》里說玄照去印度求學是「沈情《俱舍》,清想律儀。後之那寺,就勝光學《中》、《百》,寶師子學《瑜伽》」。智弘在印度求學是「既解《俱舍》,後善《因明》。至於那寺,則披覽大乘」。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地區,藏地佛學研究,主要是五部大論:《因明》、《戒律》、《俱舍》、《中觀》、《現觀庄嚴論》。這與義凈所見基本相同,唯一的差別,是以《現觀庄嚴論》代替《瑜伽論》。這一佛學研究的優良傳統,曾為佛教培養出成千上萬的人才,是一條學習的捷徑,應該繼承下來。現在向有志於研究佛學的人推薦幾本書。
主要著作:
(1)《俱舍論頌疏》三十卷唐圓暉著
(2)《中論》四卷龍樹造青目釋鳩摩羅什譯
(3)《攝大乘論釋》十卷世親造玄奘譯
(4)《成唯識論》十卷護法等人造玄奘譯
(5)《因明入正理論疏》三卷窺基述
(6)《大乘起信論》馬鳴造真諦譯
(7)《入中論》月稱造法尊譯
參考書:
(1)《菩提道次第略論》宗喀巴著法尊譯
(5)《佛教常識答問》趙朴初著
(3)《中國佛教》(一)(二)中國佛教協會編
(4)《印度佛學源流略講》呂澄著
(5)《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呂澄著如果化上幾年時間,學通上述七種主要著作,則三藏十二部的要義,盡攝其中。
在學主要著作時,還要解決用什麼觀點來進行研究的問題。太虛法師的學習經驗,還是值得參考的。他1935年5月在南京大學講《優婆塞戒經》時說:「非佛書之研究者,不為專承一宗之徒裔,無求即時成佛之貪心,為求菩薩發心修行者」。(見《優婆塞戒經講錄》)中國佛教從隋唐宗派興起後,都以自宗為至頓至圓,至高至妙。唐以後見性成佛的禪宗,又幾乎取代了整個佛教,明清稱名念佛的凈土宗,則獨步一時。近代研究佛書的學者,日漸增多,但他們是「非羅什、玄奘之譯不讀,非龍樹、無著之論不求」。森嚴的門戶知見,遮住了人們的視線。有些人研究了一輩子佛學,錯把祖師教,當成佛教,從而看不到釋迦思想的真面目,必須申明的是,我毫無反對祖師教的意思,祖師教也是佛教的瑰寶。我只是反對祖師教中是自非他的門戶知見。
太虛法師說他「非佛書的研究者」,是指近代一批國內外佛書研究者,對佛教缺乏正確的信解,把佛書當成世俗學問來研究。動輒說:某經為偽,某論是中國人所造,聳人聽聞、製造混亂。
「不為專承一宗之徒裔。」應該肯定印度的三期佛教,中國的大乘八宗,各有其特勝,亦各有其偏頗。專承偏宗,會造成有各宗而無佛教整體的後果。太虛法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序》說:「中國至清季,除參話頭、念彌陀外,時一講習者,亦禪之《楞嚴》,凈之《彌陀疏鈔》,及天台《法華》與《四教儀》,或《賢首五教儀》,附《相宗八要》而已。……空疏媕陋之既極,唯仗沿習風俗以支持。學校興而一呼迷信,幾潰頹無以復存。」可見宗派佛教的門戶知見是一條死胡同,危害匪淺。我們應該超出宗派,從釋迦學說的本源,來研究佛教的整體,才能識得廬山真面目。
「無求即時成佛之貪心」。密宗的天色身的幻身佛,凈士宗的極樂世界,與大心菩薩的「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的悲願相比,不足為訓。實際上佛道是由無量阿僧祗劫所修因行而成就的,佛道長遠,菩薩道難行,非是小因所能承當的。
「為學菩薩發心修行者」。即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不忘「為度眾生而學習」的正確目的,不為一時令人眼花撩亂的空華所惑亂。
四、通達基本思想
研究佛學力求弄懂佛教的原理和基本思想。如緣起論、四諦、業與輪回、三無漏學,性空無我與因果循環、十八界、三法印、中道等。緣起論是佛法分析一切問題的基本觀點,應該牢牢地掌握,不斷地運用。三法印是佛學的中心思想或根本原理,是衡量法與非法的尺度。對每個佛學研究者來說,它是一面鏡子。我們的知見是否純正,只要拿三法印一檢驗,便了如指掌。三法印又是照妖鏡,對一些披上神秘外衣,說著動聽言詞的人,只要拿它一照,無不原形畢露。所以說:三法印是個寶,研究佛學少不了。三法印的主要內容是:(1)諸行無常:諸行是物質與精神一切法,無常是生滅、運動、變化的異名。諸行無常,即一切法永遠處於瞬息萬變的運動之中。佛教的無常觀,除了說明運動是事物發展的規律之外,沒有任何別的附加意義。(2)諸法無我:印度哲學中「我」被認為是主宰一切、自由自在的意思。「無我」是說明宇宙間事物的產生與消亡、都是依賴因緣(條件)的聚會。世間上找不到離開因緣而獨存的至小無內、至大無外的實體。使人們從事物的個體中看到事物的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不能單獨的存在與發展。佛教的無我觀,是說明相互作用是事物存在的規律(3)涅槃寂靜:我們看到宇宙間一切事物,千姿百態,斗芳爭艷,起伏綿綿,矛盾重重。究其實質,不過是無常與因緣兩大規律的作用而已。透過事物生機盎然的表層,窺見其無自性空,涅槃寂靜的實質。
五、如理思維——四依
佛法提倡智慧,反對愚昧;提倡信解,反對迷信;提倡獨立思考,反對盲目崇拜。如何研究佛教,最根本的還是佛說的四依。
1.依法不依人:修學次第,首先是親近善知識,但善知識的知識,不一定百分之百是善的。加以佛教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地區廣泛,難免羼雜異說,或傳譯失實。這就需要用三法印的原則對善知識的知識加以抉擇。
2.依義不依語:在學習中反對生搬硬套。那種不顧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一味地重文輕義、執文害義的學習方法是要不得的。我們要求系統地、完整地、深刻地領會佛學的原理和基本精神,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捨本逐末的缺陷。
3.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陀一生說法四十多年,都是因機設教,有了義與不了義之別。因此在研究佛學時,必須弄懂什麼是了義的,什麼是不了義的,以了義抉擇不了義。
4.依智不依識:規律性的認識叫智,現象的認識叫識,佛法以正覺的解脫為目標,要遠離一切取相的分別妄識。惠能大師在《壇經》里說的「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即在觀察一切事物時,以離相的無分別智,做到法隨法行。
以上就研究佛學的目的和方法,談了五個問題,是否可行,僅供參考。
G. 華嚴經的精髓是什麼
《華嚴經》的內容,整個體系以一佛三菩薩就可以說明,這就是《華嚴經》的精髓,不單有理論,而且要結合行。信解行證是相應的,教理行果也是相應的。《華嚴經》的要義,講體用因果,以毗盧法身為體,以文殊菩薩妙智為用,因智起行,普賢菩薩妙行為因,行竟則一生補處彌勒菩薩為果。
《華嚴經》八十一卷,不出信解行證,不出教理行果,都是有系統的,研究它必須從這方面著手。應慈和尚講的「教宗華嚴,行在禪那」,而且提出「出世而入世的菩薩行」,都是要注重行動,不注重行動,光口說沒有意義。
華嚴經的核心思想
主要教理為法界緣起說。認為宇宙萬法、有為無為、色心緣起時,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圓融無礙,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並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門,來闡明無盡緣起的意義。
《華嚴經》歷來被大乘佛教所推崇,被譽為「經中之王」。由於其直接彰顯佛陀廣大圓滿、無盡無礙的因行果德,加上華嚴是經中之海,無所不攝,因而它所展示的境界更是巍巍壯觀,不可思議。
H. 華嚴經主要講什麼為什麼不同的法師對華嚴經的解釋不同呢
佛教經典。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另稱《雜華經》。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華嚴經》的編集,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大約在公元2~4世紀中葉之間,最早流傳於南印度,以後傳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
主要發揮輾轉一心,深入法界,無盡緣起的理論與普賢行願的實踐相一致的大乘瑜伽思想。漢譯實叉難陀的80卷本,主要講菩薩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法門行相和修行的感果差別,以及依此修行實踐證得廣大無量功德等,最後宣說諸菩薩依教證入清凈法界、頌揚佛的功德海相等。中心內容是從「法性本凈」的觀點出發,進一步闡明法界諸法等同一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盡緣起等理論。在修行實踐上依據「三界唯心」的觀點出發,進一步闡明法界諸法等同一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盡緣起等理論。在修行實踐上依據「三界唯心」的教義,強調解脫的關鍵是在心(阿賴耶識)上用功,指出依十地而輾轉增勝的普賢願行,最終能入佛地境界即清凈法界。所提出的十方成佛和成佛必須經過種種十法階次等思想,對大乘佛教理論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此經在隋唐時弘傳極盛,終於出現了專弘《華嚴經》教觀的華嚴宗。7世紀中,新羅僧人義湘來唐受學於智儼,回國後成為朝鮮華嚴宗初祖。8世紀中,此經在日本已有流傳,後有唐道睿東渡弘傳《華嚴經》,為日本華嚴宗初祖。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位法師的修為不同,對法理的理解也不同。
I. 華嚴經是龍樹所作為什麼還被列為佛經呢
四依四不依
言四依四不依者,乃是世尊為後世學人所確立的修學佛法所應遵循的原則標准。若人能依此修學,則能遠離爭論擾亂,順趨大乘正道。雲何四依四不依?如《維摩詰經•法供養品》中雲:「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
一、依於義不依語
雲何依於義不依語?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為令學人破迷開悟了達諸法離言法性,故特假借語言文字方便善巧開顯諸法實相。若諸學人不達真義,著於文字,則難免不被語言文字所束縛,猶如以指指月,迷者不見月,反執指為月,如此則不能了知佛法的真實義。是故,應依於義,而不依語。如《金剛經》雲:「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此句經文告訴我們,佛所說的文字教法譬如過河的船筏,諸法實相譬如涅盤彼岸,若不依船筏不能到彼岸,若不舍船筏同樣不能到彼岸,於此般若大法尚不可執著,何況那不能引導眾生令得解脫的外道之法。又如《法華經》雲:「若人散亂心,立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此句經文是佛陀慈悲方便,勸諸眾生念佛名號,與佛結緣,種下善根,由此為因將來能招感被佛陀度化的果報,非指念一句佛號便可成佛道。又例如通常所說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同樣是勸人止惡修善的,決不可以為真的立地便可成佛。
二、依於智不依識
雲何依於智,不依識?智謂無分別智,唯出世大乘聖者具有,有此智者能夠如實了達諸法自性共相,能隨順無我律及因果律,能夠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令諸眾生得究竟解脫,乃至成就無上佛道。識謂虛妄分別,乃是世間凡夫所有,依於虛妄分別的識不能明辨邪正是非,不能通達宇宙人生的真實相,不能隨順自然規律,不能破我法執,令諸眾生得究竟解脫。只能使有情流轉生死,沉淪苦海。因此,學習佛法最重視的就是破迷開悟,而修行的過程就是轉依的過程,成佛即是圓滿轉依,只有轉舍有漏的八識轉得清凈無漏的四智相應心品,才能成就無上大菩提。故言依智不依識。
三、依於法不依人
雲何依於法不依人?羅什大師雲:「法謂經教也,當依佛陀所說之經教,不可以人勝故,背法依人也。」謂佛弟子修學和宣說佛法,當以佛經為依據,以三法印、大乘一實相印、三時判教、四依四不依為依據,若如是者名依法不依人,反之,則是依人不依法。在當今的中國佛教界,依人不依法的現象非常普遍,例如在《解深密經》中,有佛陀親自認可的三時判教,可是在中國佛教界卻有種種不同的判教,並不依佛所說;又例如佛法中講,一切法皆是緣起性空,這是佛法的不共法,與其他的宗教哲學皆不相同,可是,在佛教界卻時常能聽到有人高唱:「儒、釋、道三教同源或儒、釋、道三教是一家。」這樣的謬論。是故,欲弘揚正法,光大聖教,當依法不依人。欲自利利他,普度眾生,當依法不依人。
四、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雲何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首先應該了知何為了義經,何為不了義經。還應了知依了義經有何功德,不依了義經有何過失。這樣才會自覺地依了義經學法修行。根據經中佛陀親自認可的判教,當知佛陀初時所說的聲聞教法阿含類經及第二時所說的大乘教法般若害經皆不了義經,唯第三時所講的《解深密經》是真了義經。該經所講的教、理、行、果四方面皆屬究竟了義,無上無容,非諸爭論安足處所。此經共八品,除序品外其餘七品全部被《瑜伽師地論》所引用,單從這一點上就可說明一生補處的彌勒菩薩對此經的重視程度。例如從教理來講,初時教本著我空法有宣講業感緣起;二時教本著我法二空宣講受用緣起;三時教則是本著非有非空的中道宣講阿賴耶緣起。又初時、二時教唯說前六識,未建立七、八二識,更未建立三自性和三無性。因此依於初時二時教法,不僅不能說明宇宙人生產生的原因,也不能揭示其究竟實相,甚至連三世因果也說不明白。了義教中所說的教理是究竟圓滿的,同樣,其中所說的修行方法及佛果境界也是究竟圓滿的。而不了義教中所說的內容,只是了義經中的一部分,是故佛陀告誡學人應依了義經不應依不了義經。
問:何為了義經,何為不了義經?了義對不了義而言,若是公開顯了宣說究竟真實之義者,謂之了義教。未了未盡之說,謂之不了義。了義乃是真實之說,不了義乃是方便之說。又具足三義者屬了義,否則為不了義。三義者:一者盡量,謂盡所有性一切性;二者如理,謂如所有性真實性;此二是就所說法而言。三者顯了,謂公開顯了而不隱言密語,此是就佛說法的方法而言。
問:依了義經有何功德?《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中雲:「勝義生菩薩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如來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盤,所說甚深了義言教,聞已信解,書寫、護持、供養、流布、讀誦、溫習,如理思維,以其修相,發起加行,生幾所福?』說是語已,爾時,世尊告勝義生菩薩曰:『勝義生,是善男子或善女人,其所生福,無量無數,難可喻知,吾今為汝略說少分,如爪上土比大地土,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算數計喻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或如牛跡中水比四大海水,百分不及一,廣說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如是於諸不了義經,聞已信解,廣說乃至以其修相,發起加行,所獲功德,比此所說了義經教,聞已信解,所集功德,廣說乃至以其修相,發起加行,所集功德,百分不及一,廣說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
問:雲何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謂佛陀說法有方便說(權教),有真實說(實教);有究竟圓滿公開顯了的了義教,也有隱言密語對機宣說的未了義教。舉例來說,佛陀初時,唯為發趣聲聞乘有情說阿含教;佛於二時,唯為已舍小向大的初發大心的不定種性的有情說般若教;佛於三時,普為發趣一切乘的有情說方廣教。其中初時教、二時教,皆是對機而說的密義言教。三時教乃是究竟圓滿的了義教。因為我空法有和我法二空皆是非有非空中道當中的一分;而於第三時所說的阿賴耶緣起中不僅包括業感緣起,還包括受用緣起,更有自性緣起,可以說宣說緣起法至此已究竟圓滿,無上無容。又初時二時唯說前六識未曾建立七、八二識,由未建立八識,雖說緣起但不能建立種現熏生的深妙正理——究竟圓滿的阿賴耶緣起。由未宣說三自性故,雖依緣起說如幻有,但未能具體說明遍計所執性唯是凡愚妄執而有,依他起性如幻假有,圓成實性真空妙有。由未宣說三無性故,雖依性空說諸法空,但未能具體說明遍計所執性是體相俱無的空,依他起性是有幻相而無實體的空,圓成實性是勝義無自性的空。故初時二時皆方便說,皆不了義教,其中所說的內容只是了義教當中的一部分,是故應「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又例如《涅盤經》中雲:「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而《解深密經》中卻說:「法是一乘,種性有別。」《欏伽經》中也說:「法是一乘,種性有五。」又例如:有的經中說「初發菩提心,即成無上覺。」而了義經中說「從最初發心,直至成佛,需要歷經三大阿僧祗劫。」諸如是等,佛於諸經中所說的觀點各不相同或自相違當如何處置?當知諸經中所說雖有如是種種差別,並非如來自語相違,而是佛陀大智大悲為度化眾生,方便善巧,對機施教,眾生根機不同,故佛說法有異,正所謂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病,佛有八萬四千種對治法門。佛陀說法既有方便說,那方便說就必有其合理性和存在的理由,因為眾生的根機有種種差別,這是不爭的事實。是故,於佛所說,應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也就是應依了義經的觀點去受學一切不了義經,但不可以實廢權或以權代實。
總之,四依四不依是所有的佛弟子都應遵循的原則標准,若不依此標准,人們便會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生門戶之見、宗派之爭,這必然會影響佛教內部的團結,也必將成為佛教興旺的一大障礙。願同志者,都來依此原則標准學法弘法、自覺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