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教學主體特徵分析的方法

教學主體特徵分析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08-27 09:14:23

❶ 主體多樣下的有效教學評價類型有哪些

教學評價的類型分析
教學目標的系統性、層次性以及達成教學目標所經歷的教學歷程,決定了教學要准確的把握不同階段的教學要求在廣度、深度和難度上的層次性。由此,進行評價的方式就應是多種多樣的,而且必須根據各類教學活動的特點靈活的加以運用。依據教學評價實施的作用、標准、工具以及對象等因素的不同,可將教學評價劃分成不同的類型。
一、 按進行評價資料的處理方式分類
1、 常模參考評價
常模參考評價是以學生團體測驗的平均成績即常模為參考點,從而比較分析某一學生的學業成績在團體中的相對位置和優劣。常模參考評價對學生學習的解釋採用了相對的觀點,著重於學生個人間的比較,主要用於選拔(如升學考試、技能測試)或編組編班。
2、 標准參考評價
標准參考評價是根據教學目標所確定的作業標准為依據,從學生在試卷上對題目的多少來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標准參考評價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解釋採用的是絕對標准,即學生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所規定的學習標准,以及達到的程度如何,而不是比較學生個人之間的差異。具體實施時,就是以考試分數為標准,
100分代表著學生的學習已完全符合教學目標的要求,而60分代表著及格。同樣,如果一個學生得50分,盡管這個分數是全班最高成績,該成績仍是不及格。當然,標准參考評價是否有意義,取決於教師在編制測驗試題的代表性與難度是否符合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的要求。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麼,標准參考評價就能很好地診斷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在學校教學評價中,一般採用標准參考評價的模式。
二、 按教學評價的功能分類
1、 准備性評價
准備性評價又稱配置性評價或診斷性評價,是在教育、教學或學校活動開始前,為使其計劃更有效地實施而進行的預測性,測定性評價,或對評價對象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作出鑒定,目的是為了了解評價對象的基礎和情況,為解決問題搜集必要的資料,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以便進行指導。診斷評價的主要功能在於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新學習任務的准備程度,同時也有助於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找到最佳的教學起點,設計出可以排出的障礙的最佳教學方案。在教學進行過程中的診斷性評價也是常見的,它主要用於對學生不能從教學中獲益願因的診斷。
2、 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又稱過程評價,是在教學或學習過程中評價活動本身的效果,用以調節活動過程,保證目標順利完成而進行的評價。其目的在於檢驗前一段教學的效果,找出存在的問題,為進一步改進教學提供依據。形成性評價採用非正式考試或單元測試來進行。測試的編制必須考慮單元教學中所有重要目標。
3、 總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又稱結果性評價,是在某項活動完成後對一個完整的教育過程的最終成果作出價值判斷,是對教學全過程的檢驗。其目的主要在於檢查、總結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評定教學的學業成績,證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預言學生在後續學習中成功的可能性。此外,這種評價也能起到形成性評價的某些作用,為教學提供反饋信息,有利於下一輪教學的改進提高。
三、 按參與教學評價的主體分類
1、 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就是指教學活動實施者作為主體的評價,即被評價者對自己的教學活動或發展狀況進行自我鑒定。其實質就是評價對象對自我教學行為過程及結果的反思。評價對象積極參與到評價活動中來,不僅有助於評價對象及時發現自己的問題並及時改進,
而且有助於評價對象與評價者之間可能產生的逆反心理,從而是評價結果更容易被評價對象所接受。
2、 他人評價
他人評價就是由教學活動實施者之外的評價者作為主體的評價。評價對象的性質不同,他人評價的主體就不同。對於學生來說,教師、家長對其學習情況的評價是他人評價,對於教師來說學生對其教學情況的評價是他人評價。相對於自我評價,他人評價一般都有統一的評價標准,一般說來評價結果更為客觀一些。
四、 按教學評價的方法分類
1、 定量評價
定量評價是根據預先設定好的評價內容,採用一定的數學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資料,對被評價者做出定量結論的評價。如對一個教學班學生學習狀況的評價,首先確定學生的學科學習為評價內容,然後收集學生的考試分數,以統計的方法檢驗其成績的優劣。
2、 定性評價
定性評價指不採用教學的方法,而是根據評價者平時的表現、現實的狀態或文獻資料的觀察和分析,直接對被評價者作出定性結論的價值判斷。
五、 按教學的對象分類
1、 教師教學評價
教師教學評價是針對教師在教學上的表現作出價值判斷決定的過程。其步驟是依據教師是依據教師表現的標准收集一切有關信息,其目的在於了解教師教學表現的優劣得失及其原因,從而協助教師改進教學或作為相關人事決定的依據。
2、 學生學業評價
學生學業評價是指依據教學目標對學生知識、技能、能力、品德等發展狀況進行測量分析,以鑒定學生的發展進步性而對教學實施價值判斷的過程。對學生學習經歷與行為變化的信息進行測評,應力求從多個發面去評價學生的發展狀況。
以上這些各種界定都是從不同角度、側面揭示了教學評價內涵的某些特徵,各有側重,而且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總而言之,教學評價是指評價者通過收集教學過程中的信息,進行判斷和決策,反饋和調控的過程。他不僅能為教師調整和改進教學提供充足的反饋信息,而且是學校、家長和社會了解學生學習情況,鑒別學生學業的主要方式。

❷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新課改背景下,教學主體逐漸由教師轉變為學生,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其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及合作學習等方式完成學習要求,進而不斷提高自身能力。本文闡述了學生主體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並提出發揮學生主體性的策略。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主體性,就是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各種學習方式完成學習任務,提高教學質量,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培養自身的綜合能力。要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就需要教師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徵,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激發其學習興趣,不斷開發其潛能,使其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一、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主體性的意義
無論做什麼事主動和被動總是有一定區別的,學生學習也是如此。傳統教學過程中都是教師占據主體地位,「上講下聽」是主要教學模式,教師講什麼學生聽什麼,教師讓怎麼做學生就怎麼做,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學生完全處於被動狀態,不利於學生發展。就我國小學數學教學現狀來看,大部分地區仍然是教師佔主導地位,很多教師認為數學是一門科學性學科,教師可發揮的空間很小,只能依照教材進行教學,學生只要學會各種數學技能就可以。在這種觀念引導下,教師只是一味地進行講解,完全不理會學生的學習狀態,即使學生不想聽不願學也是強行灌輸,不但教學質量低下而且學生易產生逆反心理。因此,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調動其參與積極性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在教學中認識到學生主體性,教學的開展就會圍繞學生展開,以學生為中心和重心,從而選取恰當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性實施策略
1.轉變觀念
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只有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將學生放在主體位置,才能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掌控,通過合適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進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轉變傳統教學觀念要堅持「兩個凡是」:凡是學生可以獨立進行思考探究的教師絕不大包大攬;凡是學生能夠通過自主學習及合作學習取得成果的教師絕不提示。例如在學習「千克與克」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從生活經驗入手,以問題的形式逐步引導學生明白兩者之間的關系。「同學們平時都有去超市買東西吧,在你買水果時,你怎麼知道它具體多重呢?」學生就會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回答:「上面標簽有寫。」教師接著問:「那上面寫的是什麼呢?是多少克還是多少千克呢?」學生回答「都是寫的多少千克。」教師可以繼續提問:「那大家想一想千克和克有什麼區別呢?」學生就會開始想並積極回答:「千克比克大」,「大家都喜歡千克不喜歡克」……教師要對每一位學生的想法作出肯定,並引導學生想一下千元和元有什麼區別,這樣學生就可以明白兩者之間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並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知識,而是通過設問的形式逐步引領學生自己得出答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
2.營造氛圍
學生在學校學習是一個集體行為,不是憑借個體力量就可以完成的,學生周圍生活的環境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主體性就需要教師為學生營造完全自由獨立的學習氛圍,以此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營造自由獨立的學習氛圍就是要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想說、敢說,勇於表達自己的看法,並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增強自身能力。教師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就要做到一視同仁,保證每一位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並且教師要對學生提出的看法表示肯定,以此不斷增強其自信心,促使更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例如在學習「平行和相交」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平行線與相交線的特點,然後說:「老師發現我們黑板上下兩個邊就是兩條平行線啊,你們沒有發現吧,老師觀察得仔細吧!」看似是一個簡單問題,但是教師以小學生也有的「炫耀」口氣來說,學生就會「不服」進而就會被「激將」,主動尋找和思考身邊存在的平行線。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激將」學生主動思考,進而提高了教學質量。
3.創設情境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比較強的學科,小學生邏輯思維還不成熟,很多時候比較抽象的知識學生想像不出來,這就需要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去」,不但可以更好地理解學習,而且教師只是引導者,學生才是主體,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在教學「負數」這一概念時,教師可以設置情境:我們都有五個蘋果,老師吃了一個,老師與你們相比蘋果數可以怎麼說呢?學生就會回答我們比您多一個或者是您比我們少一個。教師接著問:大家都知道夏天溫度高冬天溫度低,那冬天溫度都是怎麼表示的呢?學生會回答零下多少度。師:那如果將蘋果換成溫度的話應該怎麼說呢?這時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教師此時向學生解釋負數這一概念。情境的設置可以將抽象不易理解的知識更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便於學生理解和學習。
三、結語
新課改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教師真正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真正認識到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並根據學生特點選取合適的教學方式,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❸ 教學的主要方法及技巧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同一種 教學 方法 不一定能夠適應各種不同的教學內容,以下是我整理的2022教學的主要方法及技巧,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目錄

教學的方法有哪些?

如何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的主要技巧是什麼

教學的方法有哪些?

1.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這種教學方法是教師通過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它包括講述、講解、講讀、講演等具體形式。講授法是一種最常見的教學方法。講授法具有傳遞知識信息和控制學生的認識活動兩方面作用,通過這些作用可以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處於積極的狀態中。他們一邊在緊張的思考,一邊又在感受求知的樂趣。教師在講授中既可通過分析和比較、歸納和演繹、綜合和概括,又可通過講重點、講關鍵、講難點、講思路、講規律、講方法等多種形式來促進學生掌握知識、認識知識的價值,並將其內化為一種學習的動力。

(2)談話法。又稱問答法,是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和 經驗 ,通過師生間的問答對話而使學生獲得新知識或鞏固知識、發展智力的教學方法。談話法分為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形式。談話法可使教師直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有利於學生獨立思考,並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一般來說談話法花費的教學時間較長,對學生知識准備情況要求較高,所以,在一堂課中,談話法一般與 其它 的教學方法配合使用。

(3)讀書指導法。這種方法是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和參考書以及課外讀物,使學生獲知識、發展能力的一種方法。它包括指導學生預習、復習、閱讀參考書、自學教材等形式。讀書指導法是加深理解和牢固掌握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很好的方法。在使用此方法的時候,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同時交給學生讀書的方法。當學生讀書完畢後,教師還要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學生相互交流,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2.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

(1)演示法。這種教學方法是教師通過展示各種實物、直觀教具或作示範性實驗和動作,使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知識或印證所學書本知識的方法。演示法分為三種形式。第一,為了使學生獲得對事物的感性認識,主要通過實物、掛圖、模型等演示。第二,為了使學生了解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主要使用幻燈片、投影儀、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媒體。第三,教師身體力行的示範性動作,例如體育課中的示範性動作。演示法是通過視覺刺激完成的,所以要養成學生有目的的知覺習慣,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發展。使用演示法,要依賴一定的物質條件,同時作為一種輔助性的教學方法,要與講授法、談話法等方法結合使用。

(2)參觀法。這種教學方法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組織學生去實地觀察學習,從而獲得知識或鞏固、驗證已學知識的方法。參觀法有準備性參觀、並行性參觀、 總結 性參觀三種形式。參觀法可使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豐富感性經驗,開闊視野,又可以在實際中受到生動的思想品德 教育 。在參觀過程中,為了防止學生偏離參觀目的,教師要在參觀過程中對學生加強指導,參觀結束後要安排學生討論參觀心得,或布置與參觀相關的作業。

3.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

(1)實驗法。這種教學方法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利用一定的儀器設備,進行獨立操作,通過觀察研究獲取知識,培養技能、技巧的方法。實驗法可分為感知性實驗和驗證性實驗兩種形式,被廣泛應用於中學理科教學,如: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學科的教學中。實驗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實習作業法。這種教學方法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在校內外的一定場所,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實際操作或其他實踐活動,以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實習法的特點是感性、綜合性、獨立性和獨創性,在自然科學和技術學科中佔有重要地位,如數學的測量實習,物理、化學的生產技術實習,生物課的植物載培和動物 飼養 實習,地理課的地形測繪實習,勞動技術課的生產技術實習等。實習法有利於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和工作技能。

(3)練習法。這種教學方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練習法分為各種口頭練習、書面練習、實際操作練習、模仿性練習、獨立性練習、創造性練習等形式。練習法以一定的知識為基礎,具有重復性特點,在各科教學中被廣泛使用。它不僅能使學生鞏固和運用所學的知識,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而且還有利於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毅力、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等優良品質。

4.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

(1)討論法。這種教學方法是教師指導學生以小組或班級的形式,圍繞某一中心議題發表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從而獲得知識的方法。通過討論可以使學生們集思廣義,取長補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增長新知識,有利於活躍課堂氣氛,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民主協商的人際關系技能及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2)研究法。這種教學方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獨立地探索、創造性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的方法。使用研究法時,教師要為學生獨立思考提供必要的條件,選擇正確的研究課題,讓學生可以獨立思考與探索問題。

<<<

如何提高教學效率

一、實施分層備課

做到因材施教備課是教學活動的第一步,也是 高效課堂 教學的保障。由於學生基礎能力的差異性,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注重因材施教,進行分層備課。

在備課之前,教師首先要認真研讀教材,把握教學內容的目標,根據學生所處層次的不同設計不同的學習目標,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實際需求,促進學生共同進步。

比如,對於基礎較好,能力較強的A層次學生,教師要將教學重點放在 創新思維 的培養上面,鍛煉學生創新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對於B層次的學生,教師要在基礎知識的掌握上鍛煉學生知識應用能力,提高學生實踐應用能力,提高學生數學素養;對於C層次學生,要將重點放在基礎知識的學習上,讓學生牢固掌握數學概念和定義,在此基礎上嘗試掌握解題技巧和應用技能,為深入學生數學知識打好基礎。

以「平行線的性質為例」在學習「平行線的性質」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在備課過程中,綜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生認知水平出發,制定了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

首先,對於A 層次學生而言,不僅要掌握平行線性質,還要掌握其推理過程,鍛煉學生 逆向思維 的能力,讓學生能夠熟練運用平行線性質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對於B層次學生而言,不僅要掌握平行線性質,還要能夠熟練運用平行線性質解決實際問題;對於C層次學生而言,要求掌握平行線性質,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嘗試運用平行線知識解決數學問題,進行簡單的計算。

總之,備課時制定的目標一定要切合實際,難度控制在學生能力范圍之內,符合學生認知水平,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增強成就感和自信心,實現高效課堂教學的目標。

二、優化教學過程

提高教學效率離教現象通過實踐教學發現,在數學課堂上經常出現「離教現象」,所謂「離教現象」指的是在教學中學生偏離或違背了教師的教學要求,導致師生之間發生矛盾和沖突,這顯然不利於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精力不集中,有的學生課後不完成作業,對所學知識不復習不鞏固,最終導致「難以聽懂」的局面。那麼,怎樣在教學過程中避免出現「離教現象」,已經成為廣大數學教師不斷探究和深思的問題。

要想擺脫這一現狀,就必須深入研究教材內容,正確把握教材特點,掌握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全新的教學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

例如,在復習「有理數」這一部分時,有的學生認為這節課比較簡單,再加上是復習課,所以就產生了「輕視」的心理,為此,教師可以將本節課分為三個部分:概念部分、法則部分、運算部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通過討論探究的方式,找到打開關口的通道,讓學生充分認識每個關口應該注意的地方,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探究能力。

比如,概念部分包括:正數、負數、數軸、相反數、絕對值的意義等;法則部分包括:結合律、分配律、異號兩數相加的法則;運算部分主要強調:一步錯、步步錯,以引起學生的重視。分組討論之後,可以在班級中選出一名學生,讓他走上講台講解,最後由教師進行總結和歸納。這樣的復習方式新穎有趣,不但幫助學生鞏固了所學知識,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了復習效率。

三、利用現代手段

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等現代教學手段的力量來優化教學課堂,藉助多媒體技術將抽象、晦澀的數學知識直觀、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保證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

將無形的數學知識形象地表現出來,就是讓學生在多媒體技術的演示下對理論知識形成畫面感,例如在學習三角形旋轉知識時,可以藉助信息技術逼真地演示三角形的旋轉效果圖,讓學生對三角形在旋轉中的各個形態有了直觀的認識。

教師在教學初中數學的重點難點時,應善於把知識直觀化,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例如在教學函數概念時,可以藉助多媒體技術以聲音、畫面的形式來演示函數效果。在教學幾何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動態展示教學內容,刺激學生的感官。

其次,運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興趣。在多媒體條件下,教師合理設計圖像、聲音、文字、動畫等創設更直觀、形象的教學情境,例如在教學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時,教師可以引入海上日出的場景,在海平面這一直線背景下,太陽這個圓不斷移動,從而讓學生直觀認識到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

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學生主動活躍,興致高漲,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總之,為了進一步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不斷創新,努力改革,探索高效教學途徑和教學策略,讓數學課堂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

教學的主要技巧是什麼

1 抓住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是課程需要把握的重要內容。其實,每一個學科或每一門課都應有教學重點。什麼是教學重點?要求學生們掌握什麼問題?作為 任課 老師應該明確。教師在授課時,應該通過板書或者投影把其顯示出來,並積極引導學生去把握它,絕對不能含糊不清或不知所雲。如果教師不指出教學重點,或者強調所教內容都是重點,每個章節都是中心,那麼,你講的課既沒有重點,也沒有中心。連教師本身都不是很清楚的問題,要求學生們去把握它就更難了。因此,筆者在授課時摒棄平鋪直敘的、面面俱到的教學方法,始終抓住教學重點不放。比如,筆者在講授《中共黨史》這門課時,凡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成功的經驗或失敗的教訓等,都要求學生重點把握,並作為考試考查的重點。而對一些不是很重要的問題,課堂上則少講或不講,不講的內容列入學生自學的范圍。這樣一來,重點突出,主次分明,易學易記,教學效果很好。

2 理論聯系實際

書本知識是理論對實踐的概括和總結,它具有系統性、理論性,但缺乏直觀性等特點。教師授課時,如果照本宣科,即使你自以為講得很好,也會顯得枯燥無味。講課不生動,就沒有吸引力,學生就沒有興趣去學,教學效果就不理想,它是環環相扣的。所以,筆者認為理論課要達到講授生動的效果,很重要的技巧就是理論聯系實際。盡量做到理論的闡述與生活的廣度密切結合。比如,在講授《法律基礎知識》這門課時,把學習法律條文、法學理論與現實生活中的違法犯罪案件聯系起來,並布置一定數量的安全分析作為練習,讓學生們去討論分析。其中有一個案例是這樣的:女青年李某下夜班返家途中,遇到某男子持刀阻攔,強行非禮。李某極力反抗,她抓住男子的刀把盡力推擋,不料刀尖剌入對方的心臟,該男子當即死亡。試分析李某的行為是否屬於正當防衛?是否要負刑事責任?多數學生認為李某的行為屬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但也有少數學生認為:李某殺死了人,屬防衛過當,要負刑事責任。課堂上筆者對案例進行了講評:「李某受到不法侵害,她有防衛的權利;她是在受到不法侵害時實施防衛的,防衛行為適時;她是針對歹徒實施防衛的,防衛對象特定;盡管她在推擋時意外地剌死了歹徒,但防衛結果仍屬適度。試想,假如她制止不了歹徒的不法侵害,她自己必定會被奸或被殺。結論是:李某的行為屬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通過分析,不但統一了認識,提高了法制觀念,而且使學生牢固地掌握了正當防衛的概念和必備條件。

3 運用啟發式教學

教師的授課方式通常有兩種類型:一是灌注式。無論學生理解與否都講,多多益善、廣種薄收。這種方式的顯著特點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灌輸,至於是否會運用似乎無關緊要,這就窒息了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興趣。表面上看該講的都講了,完善無缺,但實際上教學效果並不理想,平時人們談論較多的所謂「書獃子」、「高分低能型人材」就是通過這種灌注式教學培養出來的。二是啟發式。所謂啟發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認識水平。我國古代偉大教育家孔子對啟發式教學曾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述而》)。按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答其詞。」可見,孔子關於「啟」與「發」的表述,是一種相輔相成的因果關系,沒有學生的求知慾,教師不啟;沒有教師的「啟」,就沒有學生的「發」。

那麼,教師如何運用啟發式進行教學呢?首先,要善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工作涉及到教與學兩方面,教師是教的主導,學生是學的主體,是一種互動活動,只有教師的積極性顯然是不夠的,你講我聽,就會變成「獨角戲」;或者你講我不聽,就會變成「對牛彈琴」;教師在課堂上高談闊論、滔滔不絕而沒有引起共鳴,曲高和寡,學生看課外書,或竊竊私語,或昏昏欲睡,那麼你的講授算是失敗了。要改變這種狀況,就需要營造一個師生相互配合,積極探討的氛圍。比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去組織材料,作出解答;或者將學生分成正反兩個小組進行 辯論 。通過辯論,分清是非,既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和口才,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這樣,課堂氣氛更為活躍,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更為深刻。

其次,要善於選材。要啟發學生的思維,就必須要有可供思維的材料,因此,應特別注意選材的典型性、生動性和時代感。典型事例可以啟發學生透過現象提示事物的本質,具有開拓思維,豐富閱歷的教育意義;取材的生動性和時代感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我在講《哲學》中關於「規律」這一問題時,既注意講清規律的概念,更注重啟發學生通過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得見的現象去理解規律的本質。規律是隱藏在事物內部的一種必然聯系,人們通常不易直接看得到,這就造成了規律的神秘感。於是,我運用十六世紀波蘭籍偉大天文學家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即地球自轉形成的晝夜更替和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形成的四季更替的規律,進一步啟發學生們去認識和把握其他的規律,例如: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價值規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於生產力狀況的規律等等。這樣就收到了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良好效果。

最後,要善於提問。教學過程對於學生來說是向未知欲域的探索過程,教師授課則起到類似向導的作用,由此引發學生去思考。如果教師把什麼問題都講得「明明白白」,沒有疑問,課堂上也從不提問,學生也沒有問題可問,這不利於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把握。表面上沒有問題,但實際上學生不一定理解和把握,問題可能還多著呢。因此,筆者在授課時很注意設置疑問並經常提問。比如,世界的本源是什麼?事業與愛情的關系怎樣?前蘇聯為什麼解體?祖國統一大業能否實現等等。通過提問和解答,師生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答案,有利於學生拓寬視野,對問題的認識由淺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實現認識上的飛躍。

教學技巧的綜合運用是一種實踐和探索,教無定法,教師只有辛勤耕耘,開拓進取,精心設計,注重積累,巧妙地運用各種教學技巧,才能不斷地提高教學質量。

<<<

教學的主要方法及技巧相關 文章 :

★ 常見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 常用的教學方法及識記技巧

★ 教案中常見的幾種教學方法

★ 常見的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 教學方法的種類和手段有哪些

★ 教學手段和方法

★ 課堂教學方法與技巧

★ 教學方法有哪些

★ 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❹ 教育學中歸納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錯誤句型歸納分析
反意疑問句
歸納分析、語法真題重點歸納.分析.
修辭法歸納分析
(一)教育研究資料的整理——1.含義:
資料整理
是指運用科學的方法,將調查所得的原始資料按調查目的進行審核、匯總與初步加工,使之系統化和條理化,並以集中、簡明的方式反映調查對象總體情況的過程;2.意義:是對調查資料的全面檢查;是進一步分析研究資料的基礎;是保存資料的客觀要求;3.資料整理的步驟:①審核,確保資料的質量,真實性,准確性和完整性;②分類;是整理的核心工作;確定
分組標志
,進行整理和統計;③匯總,把分散的資料集中起來;(二)教育研究資料的定量分析——1.概念:主要採用
數學方法
(主要是
數理統計分析
),對獲得的資料和研究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和處理,以揭示所研究事物和現象的數量關系,掌握數量特徵和數量變化,進而確定事物和現象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2.定量分析的方法:①數據描述。主要用於特徵分析,通過一些概括性量數來反映數據的全貌和特徵;分為
集中量數
(如平均數、
中位數

眾數
)、
差異量數

平均差
、方差和
標准差
)、地位量數(百分等級分數、
標准分數
、T分數)、
相關系數
;②數據推斷。主要是用抽樣的方式對樣本進行研究,並從
樣本統計量
對事物的總體做出統計的推論和估計;分為
參數估計

點估計和區間估計
)和
統計檢驗
;(三)教育研究資料的
定性分析
——1.概念:是對資料的質的
規定
性做整體分析,主要採用邏輯方法,同時還要求對分析結果的信度、效度和客觀度等可靠性指標進行檢驗和評價,以便對研究對象有整體性、發展性和綜合性的把握;2.過程:①按照研究課題的性質確定定性分析的目標及分析材料的范圍;②對資料進行初步的檢驗分析;③選擇適當的
定性分析方法
,確定分析的維度;④對資料進行歸類分析;⑤對定性分析結果進行信度、效度和客觀度的評價;3.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因果分析、歸納分析、比較分析、系統分析;

❺ 教學分析包括哪些內容

教學分析也可稱為教學設計的前期分析,包括:學習需要分析、學生特徵分析、學習內容分析三項內容。

1、學習需要分析:學習者目前狀況與期望達到的狀況之間的差距,也就是學習者目前水平與期望學習者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距。

2、學生特徵分析:包括學習特定內容時其具備的基礎知識和能力、認知能力和認知結構、生理心理一般特徵、學習風格和動機;其中,學生所具備的基礎知識和能力、認知能力和認知結構反映的是學生學習的准備狀態,也成為初始能力。

3、學習內容分析:也可以稱為學習任務分析,是以學習結果為起點,以學習起點為終點的逆向分析過程;可以理解為以學習目標為出發,分解所學內容的范圍、深度、廣度。

創新:

傳統教學的關注點在「知識」,教學的目標是把知識「學會」,強調的是認知結果。傳統教學使學生深陷「死記硬背」及「題海戰術」的泥潭,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機械重復」中走向厭學!

而由華東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思維可視化教學實驗中心,劉濯源主任團隊研發的創新型教學是「思維可視化」教學,教學的關注點在「思維能力發展」上,教學的目標是通過「知識」這個「媒介」讓學生學會學習,強調的是認知過程(學習方法及學習體驗)。

思維型教學遵守「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思維訓練(激發思考——學會思考——運用思考——享受思考)為主線,通過對知識的學習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所謂「思維可視化教學模式」就是將思維可視化技術與思維型課堂教學理念整合起來,形成的「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思維能力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模式。

❻ 教學內容分析方法有哪些

分析教學內容的基本方法有歸類分析法、圖解分析法、層級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和使用卡片法等。
1.歸類分析法
歸類分析法主要是研究對有關信息進行分類的方法,旨在鑒別為實現教學目標所需學習的知識點。例如:一個國家的省市名稱可按地理區域的劃分來歸類,人體外表各部位的名稱可由上向下,按頭、頸、軀於、上肢、下肢分類等。確定分類方法後,或用圖示、或列提綱,把實現教學目標所需學習的知識歸納成若干方面,從而確定教學內容的范圍。需要說明的是:從形式上看,該示意圖與後面將討論的層級分析圖相似,但在歸類分析中,各知識點之間本質上不存在難度的層級關系。
2.圖解分析法
圖解分析法是一種用直觀形式揭示教學內容要素及其相互聯系的內容分析方法,用於對認知教學內容的分析。圖解分析的結果是一種簡明扼要、提綱摯領地從內容和邏輯上高度概括教學內容的一套圖表或符號。如歷史教學中,可以用幾條帶箭頭的線段及簡潔的數字、符號來剖析一次著名戰役的全過程,其起因、時間、地點、參戰各方人數、結果等都被反映在圖解之中。這種方法的優點是,使分析者容易覺察內容的殘缺或多餘部分以及相互聯系中的割裂現象。
3.層級分析法
層級分析法是用來揭示教學目標所要求掌握的從屬技能的一種內容分析方法:這是一個逆向分析的過程,即從已確定的教學目標開始考慮:要求學習者獲得教學目標規定的能力,他們必須具有哪些次一級的從屬能力?而要培養這些次一級的從屬能力,又需具備哪些再次一級的從屬能力?依次類推……。可見,在層級分析中,各層次的知識點具有不同的難度等級--愈是在底層的知識點,難度等級愈低(愈容易),愈是在上層的難度愈大;而在歸類分析中則無此差別。
層級分析的原則雖較簡單,但具體做起來卻不容易。它要求參加教學設計的學科專家、學科教師和教學設計者熟悉學科內容,了解教學對象的原有能力基礎,並具備較豐富的心理學知識。
4.信息加工分析法
信息加工分析法由加涅提出,是將教學目標要求的心理操作過程揭示出來的一種內容分析方法。這種心理操作過程及其所涉及的能力構成教學內容。例如求算術平均數的解題過程即反映了這種信息加工過程。
圖1.8顯示的是求算術平均數的計算過程。可以看到,用信息加工分析法能夠清晰地說明當學習者掌握了教學目標規定的技能以後,將能夠做什麼。
在許多教學內容中,完成任務的操作步驟不是按"1→2→3→…→n"的線性程序進行的。當某一步驟結束後,需根據出現的結果判斷下一步怎麼做。在這種情況下,就要使用流程圖表現該操作過程。流程圖除直觀地表現出整個操作過程及各步驟以外,還表現出其中一系列決策點及可供選擇的不同行動路線。
信息加工分析不僅能將內隱的心理操作過程顯示出來,也適用於描述或記錄外顯的動作技能的操作過程。
5.使用卡片的方法
教學內容分析的工作細致復雜,常有必要對分析結果進行修改,補充或刪除一些內容。因此,需掌握一種計劃技巧,較有效的計劃技巧是使用卡片。具體方法是,將教學目標和各項內容要點分別寫在各張卡片上,對它們的關系進行安排,經討論修改後,再轉抄到紙上。使用卡片的主要特點是靈活,便於修改及調整各項內容之間的關系;另一特點是形象直觀,便於討論時交流思想。下面是使用卡片時的一些具體技巧:
1. 每張卡片寫一個要點(如一個單元目標或一項從屬技能),便於增刪內容、調整位置。 2. 使用彩色卡片,同一層次或同類的內容用相同色彩的卡片,這有助於分類。例如,概念用白色、規則用黃色等。
3. 製作一種專用的展示板,用於輔助分析並展示分析結果,使參加討論者對教學內容分析的結果一目瞭然。磁性白板就是一種有用的展示工具。
4. 建立一套卡片編號系統,便於理順各張卡片之間的關系。有利於分析結果定稿後的記錄整理。

❼ 如何在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一、改變教學方式,營造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環境
「環境造人,環境育人」。 現代教育研究表明,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求知,必須在民主的、平等的、和諧的師生關系基礎上,創造愉悅和諧的學習環境。通過創設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學習氛圍,有利於激勵學生學習潛能的釋放;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當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時,不是自上而下地給予,而是「蹲下來」與學生一起去探索,在主觀上「分享」他們尚未獲得的經驗與知識,鼓勵、信任學生。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眼神、手勢、姿態以及適當的口語等方式去表達對學生的尊重、關心和愛護,要通過這種語言和非語言的表達方式去建立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主體地位的體現創造有利的條件。
二、賦予學生各種權利,調動學生課堂參與意識。
現代課堂是一個開放的課堂,一個開放、高效的數學課堂需要講究師生的互動,更需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課堂權利。
1、要讓學生享有參與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並留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在操作、實驗、計算、推理、想像中,去發現問題,發現規律,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
2、要讓學生享有討論權。討論是調動全體學生進行自我探索的有效手段,有利於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可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3、要讓學生享有質疑權。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質疑的勇氣,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並堅持自己正確的想法,帶動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使學生能主動地去學習。
4、要讓學生享有反駁權。在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教師就必須打破因循守舊的教學形式,鼓勵學生敢闖、敢冒、標新立異。
三、通過數學活動,提高學生課堂參與質量。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個體的認識起源於活動,活動在個人智力和認識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個體只有投身於各種活動之中,其主體性才能得到良好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個活動的情景,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讓學生自己決定這個活動的內容,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通過觀察、思考、討論等教學形式,誘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形成、發展的全過程,促使學生眼、耳、鼻、舌等多種感官並用,在活動中積累豐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進行比較、分析、概括等數學思維活動,進而真正參與到知識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中。
1.在數學活動中讓學生多觀察
數學學科雖不同於一些實驗性較強的學科,能讓學生直接觀察實驗情況,得出結論。但數學概念的概括抽象,數學公式的發現推導,數學題目的解答論證等數學活動的過程,都可以讓學生多觀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2.在數學活動中讓學生多思考
在課堂教學中,概念的提出與抽象,公式的提出與概括歸納,題目解答的思路與方法的探尋,問題的辨與析,知識的聯系與建構,都需要學生多思考,並在思考中使學生得到培養和鍛煉,進而體現主體作用。
3.在數學活動中讓學生多討論、多交流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巧設質疑、精心安排的討論、對問題怎樣解決等,可讓學生通過相互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達到相互間交流、共同提高的效果。此外,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練習、提問、板演等方式,增加學生討論與交流的機會,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空間。
四、授之以漁,培養學生的課堂參與能力。
為了確立學生課堂參與的主體意識,我們必須在研究「學」法的基礎上探索「教」法,從而使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均符合數學學科的認識規律。學習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很多,類比、數形結合、轉化等等,但在具體做題時許多學生還是不能很好地運用。這在很多時候限制了學生思維,不能從宏觀角度看問題,局限性很明顯。其實數學問題很多地方思想方法是雷同的,適當的學習思想和方法效果顯著。要想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真正發揮主體作用,掌握相應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是必要的。 「授人魚,供一餐之用;授人漁則享用不盡」的說法就充分說明了方法的重要性。在知識經濟時代,教師不僅要使學生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掌握方法、探索規律,學習並掌握簡捷的思維方式和科學的學習策略。學生也只有在掌握了科學有效的方法之後,才能更有效地體現自己的主體地位,自覺主動和科學有效地學習。

❽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方法有哪些

教學設計也稱教學系統設計,是教育技術學科的重要分支,形成發展於20世紀60年代。它包括宏觀設計和微觀設計,主要是運用系統分析方法,解決教學 問題,以優化教學效果為目的,以傳播理論、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具有很強的理論性、科學性、再現性和操作性。課堂教學設計屬於微觀教學設計的范疇。 教學設計是把學習者系統作為它的研究對象,所以教學設計的范圍可大到一個學科、一門課程,也可小到一堂課、一個問題的解決。從整體上教學設計可概括為以下三個層次:以系統為中心的設計、以課堂為中心的設計、以產品為中心的設計。鑒於我國目前的教學組織是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堂教學設計是教學設計中運用 最多的一個層次,而且從研究范圍上講教案只是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教學設計與教案的層次關系是不完全對等的。 教案是「課堂、教師、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思想的體現,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師怎樣講好教學內容。教案的編寫很重視對學生進行封閉式的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卻常常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的後果是便於學生的知識增長,而不利於他們的能力培養。 教學設計不僅重視教師的教,更重視學生的學,怎樣使學生學得更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是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所以對學習者進行特徵分析是教學設計不可缺少的步驟,體現了現代教學理論的鮮明性。它強調教師地位和學生主體地位的辨證統一,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教學設計非常重視對現有媒體的設計和充分 利用,以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效果,少數教師圍繞媒體而展開課堂教學的設計活動。教學設計也非常重視教學目的和教學評價的設計,因而從傳播學的角度上看,制定教學目標和實施評價教學系統分別具有前瞻和反饋的作用,是教學信息傳播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❾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1.轉變教育觀念,確立主體意識和主體思維方式

首先,必須轉變教育只為升學服務的目標觀,樹立教育為提高國民素質,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的目標觀。其次,轉變以考試分數為唯一標准評價學生的質量觀,樹立綜合素質提高,個性特長充分發揮的教育質量觀。再次,轉變只重視少數尖子學生,而輕視大多數學生,重知識灌輸而輕能力培養的教學觀。樹立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知識學習和潛能發展相統一的教學觀,並落實到教育實踐中去。用主體性發展去衡量學生的發展,用主體性思想來設計教育中的全部工作,使學生真正做到自主、自立、自覺、自信、自強,做學習的主人。只有轉變教育觀念,才能為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和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和提供可能。
2.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情感關系是實現學生主體參與的前提
要給學生更多的平等和情感。教師要改變「高高在上」的傳統觀念,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思想。在工作中要真摯地關心和幫助每一個學生,經常與學生進行溝通,和學生進行平等交流的過程中,做到既是他們的老師同時也是他們的朋友。教師要充分發揮「期待效應」,對學生採用激勵式教育,對其點滴進步或成績,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千方百計地去發現每個學生的優點,並以各種形式(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話語等)給予表揚。
要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平等的師生情感關系還體現在教師要敢於把講台讓給學生,把結論置後,讓其思維並充分展示才華。如讓學生板演、讓學生矯正、讓學生實驗、讓學生歸納總結等。
3.改革優化課程體系
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應該從優化課程體系做起。要改革過去教學內容單一的學科課程,形成以必修課、活動課、選修課和研究課三大板塊的課程體系。
4.改革教學模式,實施綜合模式教學
教學過程本身的復雜多變性及學生主體發展的豐富多樣性也決定了教學模式不可能是單一的,普遍適用的。如啟發式、探究式、自學輔導式、復習課的研究性復習模式、講評課的雙研式模式、各種課型的教學模式等。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模式,不僅會使教學結構豐富多樣,課堂生動活潑,而且可以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有效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豐富完善學生的主體人格。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無論運用哪一種教學模式,教師都要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教學內容組織教學,使課堂教學結構與教材的知識結構、學生的認知結構相一致,以利於學生接受、內化知識,形成新的認知結構,並通過知識的運用,外化為能力;都應特別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情景的設計、學生多感官乃至全身心的參與,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的 「動」起來、「活」起來,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5.實施分層教學,促進主動發展
教師充分考慮到學生中存在的差異性,區別對待地設計和進行教學,有針對性地加強對不同類別學生的學習指導,以便使每個學生得到最優化的發展。或理解為,分層次教學就是在班級教學中,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從優、中、差各類學生的實際出發,規定不同層次的要求,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給予不同層次的輔導,組織不同層次的檢測,使各類學生學習人人有興趣,個個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內」得到充分的發展,圓滿地完成學習任務,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6.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能提高課堂效率,優化心理環境,優化思維過程,優化信息反饋,優化教學效果和節奏。使豐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側面地傳輸給學生。變靜態為動態,變抽象為具體,變重結論為知過程,大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中,將教學內容內化為意識材料,促進思維活動,不斷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7.構建多元評價體系
評價應做到:①有彈性,答案不能限制太死,只要合理就應肯定。②不僅評價活動結果,而且更要評價活動過程。尤其是對活動中學生的積極參與、發揮的主觀能動性及表現出的良好個性品質給予評價、鼓勵。這樣,更能發揮評價的教育與激勵作用。③變學生評價的客體為評價的主體。對課堂上學生的活動情況及結果不僅僅是教師去評,還可以讓學生自評或互評。

閱讀全文

與教學主體特徵分析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肺部內膜結合臨床治療方法 瀏覽:708
挽回方法是什麼 瀏覽:204
充電線電阻測量方法 瀏覽:184
如何用簡單方法製作皮凍 瀏覽:852
在家快速止咳緩解的方法 瀏覽:455
牛的注射方法有哪些 瀏覽:567
筆記本愛奇藝全屏卡頓解決方法 瀏覽:860
如何養好賽鴿的方法 瀏覽:854
qq電腦皮膚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47
案例有什麼分析方法 瀏覽:784
499x32十32簡便方法 瀏覽:752
電子支付器怎麼使用方法 瀏覽:586
365天鍛煉方法 瀏覽:378
rnw使用方法步驟 瀏覽:504
怎麼賺錢方法 瀏覽:213
用什麼方法可以把肉弄成熟 瀏覽:446
小孩脾虛出夜汗怎麼調理食補方法 瀏覽:683
毛衣雞心領大了改小的簡單方法視頻 瀏覽:433
物理中減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896
常用的有機物分析方法 瀏覽: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