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史料教學研究方法

史料教學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8-27 08:53:26

『壹』 淺析如何運用史料進行歷史課堂教學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新的課堂教學方式不斷出現,猶如一夜春風,呈現出了「千姿百態」的教學模式。而對於歷史課堂教學來說,無論是哪一種課堂教學方式或所謂的模式,都離不開對「史料」的運用。因為無論對於歷史這門學科,還是對於歷史課堂教學來說,史料的價值是至關重要的。而如何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好史料,尤其是面對連史料的概念,都不是很了解的初中學生來說,歷史教學就顯得更難開展,然而沒有史料的歷史教學,肯定是空洞的、無力的,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更是無從談起。所以初中歷史教學必須要重視史料的作用,以及史料的運用和技巧。如何在初中教學中運用史料教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弱水三千」,現僅從以下幾個方面,粗略談一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幾點看法。
一、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在實際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了大量的史料,方式方法也變化多樣,藉助多媒體技術和新的教學模式的運用,使課堂絢麗多彩,聽者目不暇接。然而無論怎樣運用史料,必須要有一個宗旨,那就是史料教學的運用必須緊扣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課堂教學如果是教師帶領學生行駛的一艘木船的話,那麼它最終航行的目的就是到達核心素養的彼岸,教學方法的春風再溫暖舒適,也不能脫離核心素養這個目的,縱然風再大,也只能在「蘆花淺水邊」。所以在實際的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選擇和運用必須體現核心素養的五個方面,即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價值觀。如果史料教學中體現不了這些素養的話,那麼課堂教學再絢麗,也只是「綉花的小船」,行之不遠。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恰當的運用史料教學,充分體現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比如在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下第四課《經濟大危機》這一課中,要把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充分體現,就需要合理恰當的運用史料教學。在這一課的教學中,可以首先利用圖片史料,展示「美國汽車長龍」 、「交易所前的擁擠人群」等圖片史料,讓學生了解美國經濟危機爆發前的社會狀況,用圖片史料讓學生感受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美國社會的狀況,利用直觀的圖片史料,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然後教師結合這些史料分析,得出所謂「繁榮」的背後蘊藏的危機,在此基礎上,展示「1929-1945年美國失業率」的圖表史料和「英國失業者街頭求職」的照片史料,讓學生討論思考,從這些史料中分析危機爆發前,那種所謂的「繁榮」其實是虛假繁榮,從而讓學生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證據,並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在此基礎上再次展示發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一個美國煤礦工人家母女的「對話史料」以及1920—1929年美國貧富分化,以及各階層工資比例的兩段文字史料,然後同學生一同探討出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從而讓學生利用歷史情境形成合理的想像,更好地感悟和理解歷史上的各種現象,同時能夠客觀論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理解、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當然除了這些素養外,要讓本課主旨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就需要利用史料滲透歷史價值觀核心素養,所以這一課,可以展示羅斯福的生平史料,以及他面對經濟危機所應對的措施,讓學生意識到羅斯福在美國歷史上所起到的關鍵作用,讓學生們意識到只有把個人的價值同祖國民族的利益相結合,才能實現自己最大的價值。讓學生們對歷史事實、人物的判斷與價值判斷相統一,從而在對歷史真實和歷史意義的追求中,凝練出來正確的價值取向。所以史料教學的運用方式方法多種多樣,但必須有的放矢,始終要圍繞著歷史核心素養這個目的,只有這樣,在「蘆花淺水邊」的這艘課堂教學的木船才會行的穩,駛的遠。
二、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作為一線的歷史教師都知道,史料教學的運用必須圍繞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在此基礎上我們就需要慎重的選擇史料了,可以說史料選擇的類型和角度,直接關繫到一堂歷史課教學的成敗,而面對浩如煙海的史料,我們如何選擇,如何把選擇的史料運用到實際的教學中,更好的為課堂教學服務。這就需要歷史教師有扎實專業的素養,和敏銳的史料意識。而這種素養和意識不僅來自專業的學習,更源自於實際的教學經驗。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歷史教師同仁都會感到,往往一堂課的知識點,都會有大家最熟悉的史料,我們一上某一課,要用史料教學時,第一時間也會想到這些「經典」的史料,可以說在這些
「經典」史料運用後,往往課堂教學效率高、氣氛好,事半功倍,讓其他史料黯然失色,教師會有一種「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感覺。再用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下第四課《經濟大危機》為例,如果讓你用史料表現經濟大危機下,資本主義國家的表現,那麼課本上的「等待領取救濟麵包的長龍」的照片、「英國失業者街頭求職」圖片、「1925—1945年美國失業率」的圖表,這些史料雖然直接來自課本,但它們能從不同的角度,反應出經濟大危機下資本主義國家的真正表現出的危機。相信只要上這一節課的教師,運用到史料教學,都繞不開這三個史料,它們就是《經濟大危機》這一課的經典史料,所以一堂歷史課史料的運用,不在於史料多麼與眾不同、多麼標新立異,而在於是否符合一堂課的主旨和教學目的最佳完成,從一節的實際出發,這些史料就在我們身邊,它往往就是我們教學過程中的「滄海」和「巫山」。關鍵我們要學會選擇,這個選擇,這個「曾經」和「除卻」的過程,就是我們教學經驗積累和升華的過程.
三、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正確合理的選擇了史料後,不意味著就一勞永逸了,因為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不一樣,他們的基礎、理解能力和智力水平都會有所差異,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要利用史料教學,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面對班級全體學生,採取不同的史料教學方法。而這個目的的實現,可以通過不同類型史料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來實現。再以《經濟大危機》一課為例,面對「後進生」,我們可以用「淺種稻」的方式,展示經濟大危機下的圖片史料,讓他們回答經濟大危機下,究竟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既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又可以讓他們參與其中和其他同學一起探究後面的歷史知識。面對「中等生」,我們可以用「不深不淺種荷花」方式,出示有關經濟大危機原因方面的史料,讓他們和不同層次的學生分析經濟爆發的原因,既可以把他們的潛力充分挖掘出來,又可以利用「中等生」這一班級最大的群體,中間帶兩頭,活躍整個班級的課堂氣氛。面對「學有餘力」的學生,就可以用「深處種菱」的方式了,展示羅斯福本人以及羅斯福新政內容的有關史料,讓學生思考羅斯福新政的特點及其影響,並讓他們學會評價羅斯福,這種史料的運用,一方面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學有餘力」學生真正的「餘力」,同時也能帶動其他學生的積極思考,從而通過不同史料的運用,以及史料角度的不同運用,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讓不同特點的學生在課堂的「湖面」上茁壯的成長。
綜上所述,史料教學法是初中歷史教學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種的教學方法。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慎重的選擇史料,並注意結合課堂教學實際,最大限度的把所有學生的潛力發揮出來,讓史料教學的方法發揮到最大的限度。讓教師和學生經過「種菱、種稻、種荷花」的耕耘後,經歷了「滄海」和「巫山」,能在「蘆花淺水邊」欣賞課堂最美的風景!

『貳』 談談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幾種教學方法

史料教學:文物,史書記載,口述歷史,學者觀點,教學歷史,客觀公正是基本原則,中學歷史課堂基本教學方法 1.講述法:是教師運用口語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包含敘述、描述、概述三種具體的類型.通過教師的講述,可以使學生掌握比較系統的歷史發展過程知識,從而為培.養想像力、創造力、分析綜合能力奠定基礎 2.講解法:是對歷史名詞、概念、觀點和規律等內容進行解析論證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包含解釋法、比喻法、分析綜合法、比較法等具體的形式.3.敘述法:歷史教學中,教師按照歷史事件發展或歷史人物活動的時間順序,對歷史事實進行全面系統地講授的教學方法稱為敘述法.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完整清楚地交代整個歷史事件的全過程.4.概述法:教師使用簡練、概括性的語言,對歷史知識中非重點內容進行大概介紹的教學方法.適用於歷史教學中雖屬次要,但又必須交代清楚的歷史事實教學.5.談話法:歷史教學中,師生之間通過口語交流,進行教學與學習活動的一種教學方法.

『叄』 歷史教學方法有哪些

歷史教學方法有哪些?

史觀教學:文明史觀,全球化史觀,近代化史觀,革命史觀,。。。。
史料教學:文物,史書記載,口述歷史,學者觀點,
教學歷史,客觀公正是基本原則,

中學歷史課堂基本教學方法
1.講述法:是教師運用口語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包含敘述、描述、概述三種具體的類型。通過教師的講述,可以使學生掌握比較系統的歷史發展過程知識,從而為培.養想像力、創造力、分析綜合能力奠定基礎
2.講解法: 是對歷史名詞、概念、觀點和規律等內容進行解析論證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包含解釋法、比喻法、分析綜合法、比較法等具體的形式。
3.敘述法: 歷史教學中,教師按照歷史事件發展或歷史人物活動的時間順序,對歷史事實進行全面系統地講授的教學方法稱為敘述法。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完整清楚地交代整個歷史事件的全過程。
4.概述法: 教師使用簡練、概括性的語言,對歷史知識中非重點內容進行大概介紹的教學方法。適用於歷史教學中雖屬次要,但又必須交代清楚的歷史事實教學。
5.談話法: 歷史教學中,師生之間通過口語交流,進行教學與學習活動的一種教學方法。包括師——生、生——生、師——生——生之間對話等多種形式。

『肆』 談談幾種歷史課堂教學方法

史料教學:文物,史書記載,口述歷史,學者觀點,教學歷史,客觀公正是基本原則,中學歷史課堂基本教學方法
1.講述法:是教師運用口語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包含敘述、描述、概述三種具體的類型.通過教師的講述,可以使學生掌握比較系統的歷史發展過程知識,從而為培.養想像力、創造力、分析綜合能力奠定基礎
2.講解法:是對歷史名詞、概念、觀點和規律等內容進行解析論證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包含解釋法、比喻法、分析綜合法、比較法等具體的形式.3.敘述法:歷史教學中,教師按照歷史事件發展或歷史人物活動的時間順序,對歷史事實進行全面系統地講授的教學方法稱為敘述法.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完整清楚地交代整個歷史事件的全過程.4.概述法:教師使用簡練、概括性的語言,對歷史知識中非重點內容進行大概介紹的教學方法.適用於歷史教學中雖屬次要,但又必須交代清楚的歷史事實教學.5.談話法:歷史教學中,師生之間通過口語交流,進行教學與學習活動的一種教學方法.

『伍』 高一歷史課如何加強史料的教學

史料是再現歷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據,也是歷史教學的基礎,歷史的無窮魅力也在於它包含了大量豐富的史料和內涵。離開了史料,歷史知識就成了無本之木。近年來,隨著新課程理念和教材的日益推廣,高中歷史試題更加突出了對材料處理能力的考查,以各種材料為載體的高考試題不斷增加,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也越來越普遍,史料運用的有效性也就備受關注。因此,本文試圖從史料教學的角度出發,分析如何以此更好地推進高中歷史有效課堂。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 適當、准確的選取史料
教學的有效性包括教的有效性和學的有效性,課堂教學行為對教學效果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成功的教學依賴於教師有效的教學行為。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有效課堂應該是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所以對於教師來說,如何適當、准確地指導學生選取史料尤為關鍵。
一般來說,教學史料形式上大多以文字史料為主,圖片、數字史料、視頻等多媒體資料為輔,實物史料由於受條件的限制,課堂教學中基本不常見。史料在教學中的運用價值就在於為歷史事實提供例證,有助於學生真實地、近距離地感知歷史,從而真正理解歷史知識的本質。
1.鼓勵學生嘗試獨立搜集、選取史料
在歷史學習中,史料的選擇和搜集是提高歷史認知水平必不可少的。獨立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表現。學生嘗試獨立的搜集資料、探究資料則是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途徑。學生經過獨立思考之後提出真正屬於自己的問題,才能真正體現出學習的主動性。因此,從搜集資料出發,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但面對浩如煙海的史料,學生自己獨立搜集時,究竟該如何展開?而且在中學階段的歷史學習中,學生最重要的角色是歷史知識的學習者,並非專業的歷史研究者。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好引導作用,根據學生實際程度和教學內容的需要,讓學生學會查找、辨析史料的方法。例如,如何充分利用各種文獻資料的書目、索引?如何利用網路查找和檢索史料?如何判斷作者的立場和時代性?如何把各種資料進行分類歸納和整理?如何判斷所選史料的准確性和客觀性?這些都是學生進行歷史學習必須具備的基礎能力和素養。
2.充分使用教材中補充的史料
從文字史料角度來看,在人教版三本必修教材中,本身就帶有思考題的「學思之窗」部分,共有74處(其中必修一26處,必修二24處,必修三24處),還有很多史料直接在「歷史縱橫」、「資料回放」以及課後「探究學習總結」中的「學習延伸」部分給出。這些史料基本上是圍繞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選取的,與正文內容相互補充,具有典型性和啟發性。
教師在備課時應結合教材內容,充分分析這些史料,以促進難點和重點內容突破。除了以此對書中現成史學觀點進行解釋和論證,還可以開發其更多的價值。在具體授課中,教師引導學生在讀懂、讀通的基礎上對歷史事實進行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逐漸學會學習、認識歷史的基本方法;鑒別、處理史料的基本技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識。如果能把不同章節的應用史料重新組合,不僅提高了分析運用材料的水平,而且有助於形成對知識的整體認識。如把人教版必修一中古希臘民主政治的史料和必修三中蘇格拉底思想、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和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結合起來,則可以更好地認識古希臘人文主義思想起源與發展的整體歷程。
人教版新編歷史教材的史料的種類十分豐富,除了一般常用的文字資料外,還有歷史人物畫像和照片、地圖、名勝古跡照片、漫畫、數據表格等。雖然這些插圖只是輔助資料,但也能形象生動地說明了教科書中的有關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因此,也不能忽視這些歷史地圖、插圖的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更要注意挖掘插圖中的隱性知識。
3.有針對性地適當補充教材外史料
教材中的史料受篇幅的限制有限,但有些重點內容艱深難懂,或只有歷史結論而沒有說明過程,使學生難以接受,教師可結合課堂教學的需要,有針對性地補充一些課外史料,相應地培養學生分析閱讀史料的各項能力,努力做到論從史出。補充史料,關鍵是有針對性,有針對性的史料重點在選擇,這就要求教師廣泛閱讀,平時注意積累。
不過要注意的是,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有限,史料也不能無原則地堆砌。教材外的補充史料,一定要反復篩選,緊扣課程目標、教學目的,選擇最具代表性的史料;同時要確保史料真實可信、長短適宜,難易度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如果學生不了解相應的歷史背景,即使材料很典型,學生也很難真正理解材料本身,也就很難最大限度地挖掘史料的內涵,更別提用史料來分析問題了,效果當然也會大打折扣。節選加工材料時,可對原始材料進行編輯和改寫,刪除無關的內容,提取材料中最為重要的信息,形成文字或圖表。不過要注意材料所屬的前後語境,以保證其原意的完整性。如人

『陸』 歷史探究的基本方法是什麼

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
「論從史出,史論結合」
探究歷史的方法:
1,基本的方法:史料的搜集、考證和編訂;
2,重要方法:結構分析和階級分析;
3,其他方法:社會學方法、心理學方法、計量分析方法、基因分析方法、考古學方法、理學方法、人類學方法、民族學方法、民俗學方法以及自然科學的方法。

歷史學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理解、歷史敘述、歷史觀點和歷史評價。

『柒』 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研究內容包括有哪些

史料是再現歷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據,也是歷史教學的基礎,歷史的無窮魅力也在於它包含了大量豐富的史料和內涵。離開了史料,歷史知識就成了無本之木。近年來,隨著新課程理念和教材的日益推廣,高中歷史試題更加突出了對材料處理能力的考查,以各種材料為載體的高考試題不斷增加,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也越來越普遍,史料運用的有效性也就備受關注。因此,本文試圖從史料教學的角度出發,分析如何以此更好地推進高中歷史有效課堂。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 適當、准確的選取史料
教學的有效性包括教的有效性和學的有效性,課堂教學行為對教學效果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成功的教學依賴於教師有效的教學行為。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有效課堂應該是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所以對於教師來說,如何適當、准確地指導學生選取史料尤為關鍵。
一般來說,教學史料形式上大多以文字史料為主,圖片、數字史料、視頻等多媒體資料為輔,實物史料由於受條件的限制,課堂教學中基本不常見。史料在教學中的運用價值就在於為歷史事實提供例證,有助於學生真實地、近距離地感知歷史,從而真正理解歷史知識的本質。
1.鼓勵學生嘗試獨立搜集、選取史料
在歷史學習中,史料的選擇和搜集是提高歷史認知水平必不可少的。獨立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表現。學生嘗試獨立的搜集資料、探究資料則是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途徑。學生經過獨立思考之後提出真正屬於自己的問題,才能真正體現出學習的主動性。因此,從搜集資料出發,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但面對浩如煙海的史料,學生自己獨立搜集時,究竟該如何展開?而且在中學階段的歷史學習中,學生最重要的角色是歷史知識的學習者,並非專業的歷史研究者。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好引導作用,根據學生實際程度和教學內容的需要,讓學生學會查找、辨析史料的方法。例如,如何充分利用各種文獻資料的書目、索引?如何利用網路查找和檢索史料?如何判斷作者的立場和時代性?如何把各種資料進行分類歸納和整理?如何判斷所選史料的准確性和客觀性?這些都是學生進行歷史學習必須具備的基礎能力和素養。
2.充分使用教材中補充的史料
從文字史料角度來看,在人教版三本必修教材中,本身就帶有思考題的「學思之窗」部分,共有74處(其中必修一26處,必修二24處,必修三24處),還有很多史料直接在「歷史縱橫」、「資料回放」以及課後「探究學習總結」中的「學習延伸」部分給出。這些史料基本上是圍繞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選取的,與正文內容相互補充,具有典型性和啟發性。
教師在備課時應結合教材內容,充分分析這些史料,以促進難點和重點內容突破。除了以此對書中現成史學觀點進行解釋和論證,還可以開發其更多的價值。在具體授課中,教師引導學生在讀懂、讀通的基礎上對歷史事實進行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逐漸學會學習、認識歷史的基本方法;鑒別、處理史料的基本技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識。如果能把不同章節的應用史料重新組合,不僅提高了分析運用材料的水平,而且有助於形成對知識的整體認識。如把人教版必修一中古希臘民主政治的史料和必修三中蘇格拉底思想、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和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結合起來,則可以更好地認識古希臘人文主義思想起源與發展的整體歷程。
人教版新編歷史教材的史料的種類十分豐富,除了一般常用的文字資料外,還有歷史人物畫像和照片、地圖、名勝古跡照片、漫畫、數據表格等。雖然這些插圖只是輔助資料,但也能形象生動地說明了教科書中的有關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因此,也不能忽視這些歷史地圖、插圖的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更要注意挖掘插圖中的隱性知識。
3.有針對性地適當補充教材外史料
教材中的史料受篇幅的限制有限,但有些重點內容艱深難懂,或只有歷史結論而沒有說明過程,使學生難以接受,教師可結合課堂教學的需要,有針對性地補充一些課外史料,相應地培養學生分析閱讀史料的各項能力,努力做到論從史出。補充史料,關鍵是有針對性,有針對性的史料重點在選擇,這就要求教師廣泛閱讀,平時注意積累。
不過要注意的是,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有限,史料也不能無原則地堆砌。教材外的補充史料,一定要反復篩選,緊扣課程目標、教學目的,選擇最具代表性的史料;同時要確保史料真實可信、長短適宜,難易度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如果學生不了解相應的歷史背景,即使材料很典型,學生也很難真正理解材料本身,也就很難最大限度地挖掘史料的內涵,更別提用史料來分析問題了,效果當然也會大打折扣。節選加工材料時,可對原始材料進行編輯和改寫,刪除無關的內容,提取材料中最為重要的信息,形成文字或圖表。不過要注意材料所屬的前後語境,以保證其原意的完整性。如人教版必修二的第八單元《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一節,為了更好地解讀「中國入世的利弊」,可相應補充如下材料:
材料一:經濟全球化趨勢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產物,給世界各國帶來了發展的機遇,同時也帶來嚴峻的挑戰和風險,向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出了如何維護自己經濟安全的新課題。經濟全球化趨勢要求各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但各國在擴大開放時應根據本國的具體條件,循序漸進,注重提高防範和抵禦風險的能力。經濟全球化趨勢使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國家和地區發生經濟危機,不僅發展中國家會深受其害,發達國家也難以置身其外。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性的合作。① 材料二:我國將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這是我國
改革開放進程中具有歷史意義的一件大事,也是進一步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的重要契機,對經濟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符合我國根本利益,有利於改善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可以直接參與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維護我國的權益;有利於我國平等地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經貿活動,促進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實施,更多地擴大出口;有利於完善國內相關的法律法規,改善投資環境,加強外商對我投資信心,更好地利用外資;有利於促進國內經濟體制改革,推動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技術進步,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②
二 加強對學生運用史料的指導
從學生的角度來講,有效課堂就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課堂,是學生對所學內容主動實現建構的課堂。新課程倡導的史料教學,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培養學生歷史學科能力。因此,高中歷史教學中,根據教學的需要,有目的地指導學生在讀懂、讀通史料的基礎上對史料進行分析,最大限度地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也就更重要了。
從歷史研究的程序來說,史料在史學中的地位體現為先有史料而後有論點。新課標的「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等學科能力要求也是為了學生「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意識與思維的培養。因此,選好了材料,還得用好材料,材料只有在恰當地使用中才能發揮其效用。
1.引導學生採用批判性思維分析史料
一般來說,文獻史料是人類對社會的一種認識,經過了人們的加工與改造,總是受作者的主觀目的、政治立場、知識水平等因素的制約,因此,史料是存在主觀性的東西,錯誤也在所難免。
批判性思維包括質疑、假設、對比、推理等,領悟表面文字背後所隱含的意義,從而得出最後的結論。採用批判性思維來分析史料,對其可能存在的不足進行質疑,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史料中的有效信息,以追求史料的合理性,從而提高史料的使用價值;也有助於學生擺脫教科書的束縛,養成獨立的歷史思維習慣,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學校教育的目的也不是讓學生一味地背誦教材上的評價或結論,而是讓他們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要學生盡量從材料分析中形成自己的判斷,通過材料的分析來加深理解,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也正是適應了這樣的教育需要。
2.引導學生「精讀史料——分析問題——歸納概括」
無論是教材史料還是補充史料,教師都應首先梳理透徹,並在教學中指導學生讀透、讀懂,例如對於文言文中的個別生僻字詞可以以注音釋義,或將其翻譯成白話文,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史料所蘊涵的意思,使學生掌握一般的精讀和辨析史料的方法。補充與呈現史料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更為重要的是精心設計富有啟發性、規律性且與史料和教材內容相關的問題,促使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
有時教材選取的史料並沒有設置問題,為了便於學生理解史料,提取有效信息,還應根據學生已有的歷史知識與史料本身特點,設計相應層次的問題。補充的課外史料更需要設計相關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用好、用足史料,促使學生思維向新情境的縱深推進,以更好地理解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內容。設計的問題應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不能過於簡單,設計的問題應能促使各層次學生進行思考,使他們通過思考有所得並提高能力,激發學生閱讀史料的興趣。問題的解決必須依賴於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問題的解決既是史料研讀的目的,也是理解史料的一種途徑。如人教版必修二第40頁「歷史縱橫」有一段史料:1845年,福州官員奏稱:洋貨「充積於廈口」。洋棉、洋布,「其質既美,其價復廉,民間之買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復暢銷」,「閩產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根據材料的信息可以設計這樣幾個小問題:為什麼1845年左右,洋貨會「充積於廈口」?洋貨暢銷、土布滯銷的原因是什麼?這對當時的中國產生了什麼影響?這樣的提問和回答就把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有機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重難點。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讀懂問題,再帶著問題去讀史料,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尋找史料中相關的內容,尤其是尋找相關的關鍵詞,從而提取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有效信息,也就相應地提升了學生提取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好了對史料的研讀和問題分析後,教師應指導學生分析、比較不同的理解和認識,並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歸納、概括從史料中獲得的認識,最後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整個過程體現的就是「論從史出」的意識。
3.精選試題中的材料分析部分進行精煉
在獲得了以上的學習經歷之後,就可以精選一些習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當然,在具體選取題目時也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和教學要求,明確訓練學生哪一方面的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程度。材料題型基本以文字史料為主,要求學生在掌握一定歷史知識的前提下,通過在閱讀、思考、理解的基礎上,結合材料本身聯系相關的背景和史實,結合已掌握的史料分析方法,回答題目設置的問題。它主要考查學生閱讀、提取有效信息並對此進行整合的能力;考查對相關史實的識記、理解和歸納,知識的遷移和運用以及概括和文字表達等多方面的能力,有助於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練習時可以對學生具體做題方式指導如下:首先,認真讀題,看清楚其中的有效信息和重要提示,如分析共有幾問、各自分值、相互之間的內在關系,做到回答時避免盲目性;然後帶著問題分析所給材料,找准其中的關鍵詞語和提示語,如材料中的時間概念、出處或作者姓名、特殊符號(雙引號、省略號)等,有助於正確作答。最後,結合所學知識,理清思路,列出答案提綱。
三 史料教學中避免出現的問題
由於史料的種類繁多,來源廣泛,史料本身存在多樣性、復雜性和主觀性等,加上一些教師並沒有對史料教學給予充分理解或很少利用,中學課堂史料教學上仍存在不少問題,這不僅無法提升課堂實效,還出現課堂效率低下甚至無效的現象。因此,我們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應盡量避免出現以下現象: 1.史料的具體選用不恰當
在史料的選擇上,或是大量的史料堆砌;或是史料本身沒太多思維含量,沒有圍繞課程的重點與難點,與主要歷史知識關聯不緊密,這會讓學生無所適從;或是史料過短,無法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思維空間;或是史料過長,學生閱讀所需時間長,從而影響歷史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成。
在史料的具體運用過程中一般可以遵循:精讀史料,分析史料,得出結論三步驟。基本需要按此步驟實行,否則就可能出現偏差。比如說很多史料中的文言文部分,許多學生就是因為在考試中讀不懂史料,產生錯誤理解造成失分。這就談不上提取有效信息,最後也只能是聽由教師給出思路或答案;或是史料中問題的設置難度過大,不能引發學生的思維沖突,學生無法著手分析,不能達到知識的應用和升華;或是根本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這樣的史料教學基本上只是一種形式,當然也就無法提升課堂教學實效,甚至走向反面。
2.史料教學過程中缺乏史學方法的指引和培養
運用史料時沒有發揮史料的相應功能,沒有顯明歷史學本身特性,只把史料教學當成興趣激發的工具。史料運用的重點是在學生的興趣被教師所引史料激起後,能否提升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或者史料教學只是被當成呈現教材中各種敘述的證據,以證實教材所言的真實性,學生並沒有真正從中獲取任何史學方法和歷史學科能力。那麼這種教學即便是運用了史料,也達不到歷史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標。
運用史料並不是僅僅為了補充教師所講內容,或者為了應付考試而進行的相關題型訓練,而是為了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3.對史料的運用不夠規范、嚴謹,史料失真、失准
現代信息技術確實為史料的查找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也存在著潛在的問題。特別是在網路資源的使用上需要注意,這就需要使用者進行嚴格的甄別,如果史料有誤,則會給予學生錯誤信息,也就形成錯誤的歷史情景。
史料是學習與研究歷史的依據和基礎,學習歷史必須建立在全面、真實的史料基礎之上。也許史料的採用確實給課堂帶來了「高效」,但歷史的底線是真實,如果為了解決某個問題,牽強附會、斷章取義、生搬硬套進行材料分析,必然會引發新一輪的問題與迷惑,效率反而更低。因此,落實在教學中,對史料的選擇和使用一定要遵循嚴謹、真實原則。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學習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由此可見,新課標已將史料在教學中的運用,作為開展歷史新課程改革、實現歷史課程目標的重要媒體和途徑。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史料教學給高中歷史教學帶來了無限生機,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思考空間。因此,作為歷史教師,不僅要充分認識史料運用的必要性,同時也更要思考如何發揮史料教學的最大效益,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捌』 教育科學的歷史研究方法名詞解釋

一、含義
歷史研究法:藉助於對相關社會歷史過程的史料進行分析、破譯和整理,以認識研究對象的過去,研究現在和預測未來的一種研究方法。
教育科學的歷史研究法:是以歷史研究法來研究教育科學。是通過搜集某種教育現象發生、發展和演變的歷史事實,加以系統客觀的分析研究,從而揭示其發展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
二、基本特點
1.歷史性:首先表現在研究對象上,歷史研究法主要研究對象是過去發生的教育事件,研究目的是通過對教育事件的歷史發展實際過程及具體內容的考察,藉以探求教育發生、發展、演變的歷史規律,並對它未來發展的基本趨勢提出科學預言。其次,在研究過程上,按照歷史的時間順序和空間范圍再現歷史的全過程,包括它的每個發展階段。
2.具體性:歷史研究是在豐富而具體的文獻資料基礎上,揭示研究對象發展過程中的一切歷史形式、全部豐富的內容以及各種相關因素,從中探尋基本規律,所以必須把握最能說明問題的史料。
3.歷史研究是以邏輯分析方法為主。
三、局限性
正是由於歷史研究法本身的特點所決定,在用於教育研究時存在以下局限性:
1.歷史是年代順序,經歷了一個時間空間錯綜復雜的發展過程,而歷史文獻常常是滯後記載,歷史史料十分零散,很不系統。由於搜集和考證分析這些史料的困難,影響到歷史研究可靠性問題。
2.歷史文獻的理論內容,是經過「加工」的抽象形態,留存著加工者們的主觀認識;而歷史研究過程對史料的分析取捨,又受研究者主觀因素的影響,包括研究人員的學識、能力、價值觀、對史料的掌握程度以及方法論水平等,很容易造成失誤。
3.歷史研究中無法做精準的量的分析。
四、歷史研究法在教育科學研究中的適 用范圍
1.對各個時期教育發展情況的研究
2.對歷史上教育家們的教育思想理論觀點的研究
3.對一個時期教育流派、教育思潮的分析研究,以及對不同教育流派理論的比較研究
4.對一定時期教育制度,如法令、計劃、政策等的評判分析
5.對外國教育發展狀況的分析
6.開拓新的研究領域
五、歷史研究的一般程序
1.分析研究課題的性質、所要達到的目標以及有關的資料條件
2.史料的搜集與鑒別
3.對史料的分析研究
六、歷史研究法運用中的幾個問題
1.注意歷史研究中資料來源及分析鑒別
(1)歷史研究的來源
*第一手信息資料(原始來源)
*第二手信息資料(間接來源)
(2)教育史料的鑒別考證內容和基本方式
*辨偽考證
*年代考證
*地點考證
*作者考證
*文獻原

『玖』 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合理運用史料教學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運用也越來越普遍。適當合理地運用史料,不僅可以減少學習課程中的枯燥感,同時還可以借古論今,引發人們對現代問題的思考。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將史料引申到課程中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史料知識 歷史課堂 初中教學
史料是歷史課程的靈魂,歷史這門學科在史料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沒有真實的史料,歷史課如同空殼一般,無法真正發揮教育學生的作用。學生學習歷史,目的不僅僅是了解歷史上真正發生過的案例,更是通過學習的過程,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以史為鑒,可以明智。因此,教師應加強對史料的重視,並在課程中合理運用,從而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史料在初中歷史課程中運用的現狀
(一)在課程中所佔比重不合理
很多教師都知道該將史料融入到課程教學中,然而,在「用多少」「怎麼用」上卻沒有進行合理設計。一些教師為了給學生多講解些知識,往往選用大篇幅的史料內容,而忽視了與教材間的平衡性,導致學生學習任務繁重,壓力過大。另一些教師則是把重點完全放在教材上,對史料的提及並不多,甚至是沒有,致使很多學生對所學內容理解不透徹,提不起興趣,從而耽誤了學習。
(二)引用史料的方式不當
歷史是初升高必考的一門科目,因此很多教師都把教學重心放在學生的成績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會引用史料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但往往都是單方面口述的方式,採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形式呆板、單一,導致很多學生對歷史不感興趣,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影響了學習積極性。所以這就需要教師順應新課改的要求,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激發其學習熱情,提高教學質量。
二、在初中歷史課程中合理運用史料的作用
(一)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初中生學習主動性不強,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應當注意知識的傳授外,還要加強對學習興趣的培養。史料都是由一個個真實的故事組成,含有曲折的情節、復雜的人物,學起來充滿趣味性。同時,當學生對一件歷史事件感興趣時,會自發尋找與之相關的其他信息,不知不覺中培養了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
例如,在講到武則天創造的大唐盛世時,很多同學都會產生疑問:武則天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她到底經歷過什麼?又是憑借著哪些能力,才能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至今唯一一位女皇帝?……教師可以解答這些問題,也可以建議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這種教學方式可以真正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熱情,培養其學習的主動性。
(二)培養學生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
歷史上發生的事情都是真實存在且不可更改的,學生在學習歷史時就應當認識到這一點。尊重歷史、接受歷史,並要從中領悟歷史經驗教給我們哪些道理。如,當教師講到清朝末年,清政府由於昏庸無能,被列強逼迫著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致使百姓民不聊生,流離失所時,學生就應該聯想到,現如今的祖國雖已足夠強大,但是還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每一個國人都應為祖國富強而作出努力,讓喪權辱國的情況再也不會發生。同樣,當學生了解了孟母三遷、岳母刺字這樣的歷史故事時,也要學著從中吸取有價值的信息及經驗,古學今用,這是學習歷史最大的價值所在。
(三)鞏固課內所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歷史是傳承而來,每一部分看似獨立,卻也是由之前的歷史故事延伸發展而來,同時也是後續歷史的鋪墊。學生閱讀課外史料,對歷史會有更深的理解,也容易掌握課內所學知識,強化記憶。如,當學生學習了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之後,由於生性殘暴,迫害了很多無辜百姓,致使秦國很快滅國時,就會很自然地理解為何漢高祖劉邦在治國時如此重視百姓之基。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正是有了前朝之鑒,才使得漢朝統治如此深得百姓之心,從而建立一代盛世。
三、將史料合理運用到課程中的實施要素
(一)運用鮮活史料,激發學生興趣
史料的選擇應當以課本教材為載體,在難度和內容上適合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才能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符合教學目標,順應新課改的發展。例如當教師講到三國時期的歷史典故時,可以聲情並茂地講述那個時期的戰役、謀略、人物等。同時,還可以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去搜集資料,盡可能詳細了解自己最喜歡的一場戰役或一個人物,用一堂自習課的時間請每位同學介紹自己搜集到的內容。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擴大學生知識面。
(二)根據教材選擇內容
史料不僅在內容上要進行仔細斟酌,在課程引入時也要進行合理設計。一些教材內容晦澀難懂,通過史料來幫助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加深學生理解和掌握。但是一些歷史課文本身就具有極強的趣味性,再引入史料未必會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可能還會帶給學生更大壓力,加重負擔。
(三)注意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徵
初中生處於智力發育階段,更易接受直觀的、表面的教學形式。因此教師在選擇史料材料時,應盡量避免直接從名著典籍中摘選,如《史記》《左傳》就超出了中學生的能力范疇,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甄選材料時應偏向語言直白的文章、圖片或者視頻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達到教學目標。
(四)注重自身對史料的積累
學生在課堂上常常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而教師作為教學路上的引導者,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才可以隨時解答學生的各種疑問。這就需要教師不僅僅在備課時對所教授的內容做好充足准備,更要在平時生活中多學習、多看書、多思考,不斷提升自己的歷史知識水平,這樣才能在課程中從容應對學生的各種問題,並為學生樹立榜樣,用自己的教學魅力感染學生,讓學生對歷史充滿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歷史,鍛煉自主學習能力。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課程中增加史料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形成愛讀史、會讀史的良好習慣。同時,學校和教師在教學課程中也應當注意合理設計課程內容,使史料既不會過多,破壞了教材的主體地位,也不會太少,使其達不到相應的效果。而在史料的選擇上,也需要教師多費功夫,不能晦澀難懂,也不能太過於簡單,而且要符合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通過史料,能大大增加學生對於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從而有助於其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拾』 歷史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基本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幾種:

1、考據法,即搜集和考證材料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2、計量史學,通常通過一些統計的數據進行計量,然後得出一些結論

3、口述史學方法,也稱口碑史學、口頭史學等,是運用現代化的手段收集人們口述的歷史資料,用來研究歷史的新學科。口述歷史學是歷史學與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等注重田野工作即實地調查的學科相結合的產物。

4、比較史學,是通過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歷史現象的比較來加深、擴大和驗證對歷史的認識的一種方法。

5、心理史學方法,又稱「心理歷史學」,西方「新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汲取心理學的某些理論、原則和方法,探究世界歷史進程中人類的各種活動,從「心理」的視角豐富和完善歷史認識的能力,提高歷史研究的科學認識水平。由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所開創。

6、跨學科史學方法,跨學科學是以學科間有關的共同問題為研究對象,運用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探討解決問題的途徑,促進學科技術全面協調發展的新學科。現代科學發展的突出特點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一方面,學科劃分越來越細,分支越來越多;另一方面解決日益復雜的許多重大問題又需要多學科的配合和綜合,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相互結合,不斷涌現與傳統學科分類迥異的新學科。

(10)史料教學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歷史研究是一種很有意義的研究方法。這一方法具有其他方法不具備的優勢。譬如,人們通常對過去的事情感到有興趣,而興趣對於研究者來講,是不可缺少的。另外,歷史研究有彈性,也就是說,它無需固定的時間,也不受人事因素的限制。

它能充分結合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因而有利於研究的開展。但是,歷史研究也有局限性。因為歷史具有不可復驗性。因而無法確定在新的情況下是否會有同樣的結果發生,是否會得出與舊情況下相同的結論。此外,歷史資料往往難以搜集完整,其本身的有效性難以判斷。這些局限性恐怕是與人自身的局限性相關的。

參考資料:歷史研究法-網路

閱讀全文

與史料教學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辣椒缺銅施什麼肥施肥方法 瀏覽:110
電腦調試攝像頭方法 瀏覽:779
帕薩特18t發電機漲緊器安裝方法 瀏覽:932
筆記本電腦耳機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9
win7恢復語言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07
無資料地區水文研究方法 瀏覽:687
肺部內膜結合臨床治療方法 瀏覽:708
挽回方法是什麼 瀏覽:204
充電線電阻測量方法 瀏覽:184
如何用簡單方法製作皮凍 瀏覽:852
在家快速止咳緩解的方法 瀏覽:455
牛的注射方法有哪些 瀏覽:567
筆記本愛奇藝全屏卡頓解決方法 瀏覽:860
如何養好賽鴿的方法 瀏覽:854
qq電腦皮膚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47
案例有什麼分析方法 瀏覽:784
499x32十32簡便方法 瀏覽:752
電子支付器怎麼使用方法 瀏覽:586
365天鍛煉方法 瀏覽:378
rnw使用方法步驟 瀏覽: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