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肢體殘疾
內容
編輯
1987年4月全國第一次殘疾人抽樣調查定義為:因四肢殘疾或四肢.軀干麻痹.畸形等,導致人體運動系統不同程度的功能喪失或功能障礙。
包括:1.上肢或下肢因外傷.病變而截除或先天性殘缺。2.上肢或下肢因外傷或病變或發育異常所導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礙。3.脊椎因外傷.病變或發育異常所導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礙。4.中樞神經.周圍神經因外傷.病變或發育異常所導致軀干或四肢的功能障礙。
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定義為:人體運動系統的結構.功能損傷造成四肢殘疾或四肢.軀干麻痹.畸形等而致人體運動功能不同程度的喪失以及活動受限或參與的局限。
包括:1.上肢或下肢因傷.病或發育異常所致的缺失.畸形或功能障礙。2.脊柱因傷.病或發育異常所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礙(脊柱側彎45度以上者)。3.中樞.周圍神經因傷.病或發育異常造成的軀干或四肢的功能障礙。
訓練方法
編輯
小兒腦癱常用的康復訓練方法
小兒腦癱是
由於出生前、出生後或嬰兒期,控制運動的部分腦組織受到損害,導致肌肉控制失調引起的身體運動困難和體位困難。小兒腦癱一經醫療機構診斷確定以後,就應及
早開展康復訓練。首先是正確的抱姿,即將小兒雙腿騎跨在康復人員的腰間。為了加強小兒頭的控制,可使其俯卧位雙手支撐抬頭、抬胸或仰卧時雙上肢伸展,將其
緩慢自仰卧拉至坐位。當小兒坐在床面上時,應誘發其向前方、側方伸手取物,逐漸出現各方向的保護性反應,以增強坐位的穩定性。
對不會翻身的小兒,在其仰卧時,將翻動側的下肢屈曲,並輔助屈曲腿帶動身
體旋轉或握住翻動側上肢使其伸展,內收,帶動軀干翻身。學會爬行是行走的先決條件之一。小兒需雙上肢伸展支撐,下肢以膝關節支撐使軀干與大腿成90°。姿
勢保持穩定後,可在小兒面前放置帶有聲響、顏色鮮艷的玩具,誘發其向前交替伸手抓取,同時可向前推動小兒足底,輔助其前行。對站立時足跟不能著地的小兒,
訓練者可在其仰卧時,四指握住足跟,以手掌壓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背屈,足背與小腿之間角度盡量小於90°。還可以穿戴足踝矯形器,以利於矯正尖足、穩定踝關節,
更好地進行站立、行走訓練。有的小兒雙手握拳,不會抓物,訓練者要堅持做被動手指伸展活動,將其大拇指外展伸開,其它手指就容易伸開了。在運動訓練的同
時,也要加強語言訓練。以顏色鮮艷的玩具吸引小兒的注意力,力爭其模仿訓練者的發聲、發音。創造良好的言語環境,及時糾正異常的發音。對於四肢肌肉張力明
顯增高或四肢不自主的運動妨礙了患兒的活動時,可考慮使用解痙或控制徐動的葯物,如:安定、力奧來素、安坦、美多巴等。中醫按摩可減低痙攣肌肉的張力,擴大四肢關節活動范圍;針灸可採取頭針在運動、語言區,以改善該區功能。
偏癱常用的康復訓練方法
偏癱的治療除了必要的葯物介入外,主要的康復訓練方法包括:運動療法、作業療法、語言治療、心理治療、文體治療、傳統的物理療法、祖國傳統醫學等。運動療法:是通過主動運動、被動運動來改善運動障礙的治療方法的總稱。主要內容包括關節活動度訓練、增強肌力訓練、姿勢矯正訓練和神經生理學療法等。腦血管病患者約有80%遺留不同程度的運動障礙,主要是偏癱痙攣模式,也就是我們常看到的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痙攣模式。在腦血管病卧床期,主要進行體位轉換、被動運動、保持良肢位、起坐訓練以減少壓瘡、關節攣縮等並發症,為日後康復訓練打好基礎;在離床期應進行坐位訓練、平衡訓練、起立訓練等促使患者肢體功能得到提高;在步行期則主要以步行訓練改善步態為主。為了增進運動功能進行的運動訓練,常採用多種治療技術的綜合方法及運動再學習療
法,以達到恢復肢體運動的目的。作業療法:是運用有目的的、經過選擇的作業活動為治療手段來改善和補助患者功能的方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自理、
工作、休閑等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質量,是有利於患者回歸家庭和社會的理想方法。它主要包括機能障礙的評價與訓練、認知和知覺訓練、日常生活能力的評價
訓練、自助具的選擇製作、環境改造的設計和指導、開具輪椅處方等等。它和運動療法的理論原則是相同的,所不同之處在於它將肢體需要的運動設計成一項作業活
動,比如說利用陶藝製作來訓練手指的精細動作,這不僅提高了患者的興趣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語言治療:約有22%-32%偏癱者伴有語言-言語障礙,
因此,語言訓練必不可少。語言訓練人員應先根據患者的語言情況和病變部位診斷出障礙類型,然後運用不同的方法,通過聽覺、視覺、觸覺等多途徑的刺激引發並
強化患者的正確語言反應。心理治療:身體的殘疾和功能的障礙常引發患者焦慮、抑鬱等心理障礙,並且疾病本身也會造成記憶力、注意力及定向能力等方面的認知
障礙。有效的心理治療能增強患者的學習能力和主動參與精神,主要方法為支持性心理治療、理性情緒療法和行為療法等.文體療法:是採用體育運動項目及娛樂項
目對患者進行訓練,使患者的身體機能得到改善、提高,並且可以改善其不良心理狀態的一種方法。這對於提高身體運動素質,增強體質和創造良好的心理狀態有著
不可低估的作用。輪椅技巧、偏癱體操和各種球類是主要內容。傳統的物理療法:對偏癱的康復也有特殊的作用。尤其水中運動療法是通過水的浮力等作用,使患者
的肢體在水中更容易完成正確的運動。祖國傳統醫學早已用於治療偏癱,特別是利用針灸配合肢體運動具有獨到之處。
截癱常用的康復訓練方法
--物理療法:徒手或藉助器械,綜合應用水療、電療、光療等手段,改善全身各個關節的活動范圍,提高殘存肌力,增強肌肉耐力,
恢復協調和平衡能力,使截癱病人學會翻身、起坐和床與輪椅之間及輪椅和廁所之間的轉移動作。作業治療:根據患者的功能障礙特點,從日常生活活動、生產勞動
或閑暇活動中有針對性地選取一些作業活動,對患者進行訓練,提高患者身體的綜合協調能力和精細動作能力,使患者掌握進食、穿衣、入廁等日常生活動作,並學
會一些基本的職業技能,在出院後能適應個人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勞動的需要。康復工程:
為患者定做一些必要的支具或矯形器,藉助雙杠、助行器或拐杖,使患者恢復站立能力,並能在小范圍內步行。文體治療:選擇患者力所能及的一些文娛體育活動進
行功能恢復,如輪椅籃球、檯球、網球、乒乓球、射箭、擊劍、輪椅競速、游泳等,一方面恢復其功能,另一方面使患者得到娛樂。文體活動的好處在於可提高運動
功能和改善體質,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除此之外,參加文體活動可以分散對自身殘疾的注意,許多文體活動可以和健全人一起進行,對他們積極參與和重返社會十
分有利。中醫治療:利用祖國傳統醫學,進行針灸、按摩、電針、中葯離子導入等治療,有助於截癱病人殘余肌力的恢復和大小便的功能改善。另外,採用中葯內服、外用,對治療截癱並發症也有一定效果。
截癱者康復的主要環節--一般截肢手術完成後約在14天左右拆線,拆線後
即需進行殘肢彈力綳帶包紮。為防止殘肢水腫及促進殘肢成熟,要進行殘肢的拍打,使殘肢皮膚增厚,提高殘肢耐受力,為安裝假肢做好准備。同時應根據截肢的不
同部位進行針對性的康復訓練:大腿截肢患者主要進行髖部的肌力訓練及預防畸形發生,具體方法是:患者俯卧位後伸大腿訓練臀部肌力,卧位向上抬腿,訓練大腿
外側肌力。注意保持髖關節的正常位置,不要長期坐位,防止出現髖關節屈曲畸形。小腿截肢患者主要訓練膝部肌肉力量,進行患肢的伸膝及屈膝肌力訓練。注意保持膝關節的伸直位和防止膝關節的屈曲畸形。上肢截肢後的患者,首先應進行利手交換訓練,配合健側上肢完成日常生活活動。並活動肩肘關節等
關節,進行殘存肌肉的肌力訓練。安裝假肢後,要先學會熟練的穿脫假肢,然後再進行使用假肢的訓練。下肢假肢訓練從站立平衡開始,到扶拐或步行器行走,到獨
立行走及適應各種不同路面的行走訓練及保護性訓練。上肢假肢訓練主要有開閉手、屈肘、鎖肘、開肘鎖、物體的拿放移動、日常生活的穿脫衣服、開門、寫字、打
電話等。
『貳』 手指康復訓練
1.手指關節康復訓練的早期:
在手指關節受傷後短時間內,手指關節會出現:腫脹、疼痛、容易發生二次移位,早期的康復訓練其主要作用有助於手指關節的血液循環,可起到消腫止痛的作用。康復訓練主要形式是:手指關節做有節律的收縮和放鬆,直白來說也就是張合的動作。
2.手指關節康復訓練的中期:
傷後中期,手指關節腫脹會逐漸消失,疼痛也會出現緩解,手指關節端還會出現纖維連接,在此期間還需要進行肌肉收縮訓練,可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去做一些手指關節屈伸活動,防止肌肉萎縮,避免手指關節出現僵硬甚至導致功能障礙,要配合理療方法,進行合理的手指關節康復訓練。
3.手指關節康復訓練的後期:
後期手指關節已經有了一定的支撐力,但鄰近關節活動度下降,可能導致肌肉萎縮等功能障礙,所以在此期間康復訓練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加手指關節的活動度,增加手指關節的肌肉力量,使各關節功能迅速恢復到正常活動范圍和正常力量,注意全身功能訓練的協調性以及步態訓練。同時結合訓練目的和病情變化配合理療方法。
二:智能手指關節康復訓練輔助設備:
格美氣動手康復設備是目前針對手指痙攣、麻痹、癱瘓等症狀,最有效的康復治療設備。氣動手關節康復系統又叫手關節輔助機器人,是以空氣壓力作為動力,自動驅使手指抓、握、伸展等被動訓練,由於手部功能結構復雜,手指功能靈活,因此手關節康復訓練對康復領域有著特殊而又非凡的意義。氣動手關節康復系統可以有效的抑制手指的痙攣,增加手指關節活動度,改善血液循環,達到手指關節松動的效果,又能通過手部訓練反射於腦部神經及血管,促進腦部損傷或神經損傷保守治療和手術後的康復,可增加患者康復信心。
格美氣動手康復
格美手康復手套
以上經驗分享希望大家按時做康復訓練。手指關節康復訓練輔助神器在某寶、某東、某多多搜索 格美氣動手康復 都是可以找到的,但是至於是否購買,還請大家深入了解產品後自行決定。當然了,我也希望全天下的偏癱手功能障礙患者都能夠恢復有尊嚴的生活,大家要保護好自己的手指關節,以免受傷受到疼痛的折磨。手指受傷是非常痛苦地,做康復期間也要多吃對手指關節有好處的食物。祝大家早日康復。
『叄』 截癱患者怎樣鍛煉尋求有同樣經歷的患友或醫生幫忙指導!!!
一:卧床者康復鍛煉:
患者在卧床階段,患者肢體力量可能仍十分軟弱,有時甚至連轉身也要別人幫助,不少家屬在照顧患者時也感到吃力,甚至束手無策。其實患者在卧床階段也有不少的訓練可以進行,以增強參與日常生活中的自理動作的能力,從而減輕照顧者的壓力,同事也利於日後的康復。
被動式訓練
對於患側完全沒有控制力的患者,預防患肢痙攣萎縮是首要的重點。
進行被動式運動時需要注意的地方:
1.為被伸展者選擇舒適的位置以減輕肌張力。如仰卧。
2.為被伸展者除去阻礙伸展運動的衣服。
3.囑咐被伸展者放鬆以配合。
4.替別人做伸展運動時,應慢慢將需要伸展的肢體伸展至最盡處(即患者可接受的痛楚范圍到達了可伸展的盡處),停留10~15秒,再慢慢返回原處。
5.切勿伸展的太快或不規則地伸展。
6.每進行一次伸展運動後,被伸展的部位理論上可以有活動能力上的改善,所以在進行另一次伸展時應可以伸展更多。
7.每次進行3~5次為一個循環,每次2~3個循環。
8.進行期間,注意被伸展者的面部表情,並詢問痛楚程度,要適可而止,不是越痛越有效果。
進行被動式運動的禁忌症:
以下情況不適合做被動式運動:
*新近的骨折
*新近的關節移位
*發炎症狀,如紅,熱,腫,痛
*傷口,組織損傷或血腫。
*與伸展運動不成比例的痛楚。
二:坐立者康復鍛煉:
患者到坐立階段,患側肌力已開始或多或少有一定程度的恢復,至於有多少的恢復則視乎嚴重程度以及康復潛能。可以肯定的是坐立者腰部力量已開始恢復,可以較平穩地坐在椅子上,並能開展難度更高的康復訓練,包括預備站立訓練及步行訓練。
這些常見的姿勢對他們康復大大不利:
1. 健側長期受壓,容易導致褥瘡。
2. 頸扭向健側,視線受影響,不能看見患側,久而久之頸部肌肉更會僵硬,令頸部活動受限。
3. 忽略患側,拖慢患側肢體康復過程,最後肢體肌肉變得僵硬,活動受限。
4. 中心由於長期傾向健側,學習站立和走路時更加困難。
5. 導致脊骨及附近肌肉不平衡,繼續變成長期痛症。
在坐立階段時,患者對需要轉變姿勢時的坐立平衡仍信心不足,例如很多患者仍未有信心彎腰進行一些如穿鞋,穿襪子的日常生活動作。下面將有一些訓練可以幫助患者重拾平衡力,肌力及預備步行的動作。
訓練坐立的穩定性
軀干肌肉是支撐人體的重要部分,是四肢活動的起點。有研究發現當人舉起手時,背部支撐身體的肌肉會先行收緊,使身體穩定,才完成舉手動作,足見軀干對人體活動的重要性。軀干肌肉長時間缺乏訓練,會造成廢用及不協調。影響肢體動作,造成不良姿勢及長期疼痛等。所以患者的肢體活動固然重要,但也絕不能忽視軀干肌肉的控制和練習。
訓練坐立動態平衡
不少患者到坐立階段時,對於彎腰等動作仍缺乏信心,害怕彎腰時會導致跌倒。其實,如果患者能進行適當的坐立平衡訓練,加上腰部肌肉力量訓練,患者便會發現「彎腰」沒有難度!
在坐立階段,患者的上肢一般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復原,當然也要視乎嚴重程度及康復進展。如果上肢進展良好,可以開展更多的上肢肌力及控制力訓練,否則需要進行多一些伸展運動及基本訓練。
下肢肌力訓練
當患者已經到達坐立者階段,下肢肌力已有進一步復原,在此階段,患者及家人需加強下肢肌力及控制能力的訓練,幫助患者可以穩定地站立,為站立及步行訓練做准備。
三:站立者的康復鍛煉
站立者康復訓練
患者由坐立階段進步至站立階段,上下肢的肌肉力量及控制能力都得到進一步恢復。可以去挑戰另一個新的階段了。
站立的程序
以下將站立的過程進行分解,介紹。
站立的幾個階段
1. 將膝部屈曲成直角。
2. 由頭部開始,身軀向前屈,將整個人的重心放在膝部之前。
3. 臀部離開椅子,雙腳發力站起。
4. 背肌發力豎起背部。
5. 身體保持平衡及伸直。
站立平衡訓練
如果家中沒有穩固的傢具,可用作進行訓練時支撐身體的工具。建議患者在家中空曠地方的牆面安裝扶手及一面大鏡子,以便在訓練時由鏡子提供視覺上的反饋,讓患者知悉自己的站立姿勢及進行訓練時是否合乎要求。
基本站立平衡訓練(一)
1. 面向或側向扶手,患者健手扶著扶手站立(如沒有扶手,可以扶著穩固的傢具)
2. 治療師站在患者患側背後(因患者如果跌倒通常跌倒患側)
3. 提示,協助患者保持站立時的平衡。
4. 盡量長時間的保持平衡(視乎患者的疲勞而定)
基本站立平衡訓練(二)
1. 面向扶手,患者健手扶著扶手站立(如沒有扶手,可以扶著穩固的傢具)
2. 治療師站在患者患側背後。
3. 治療師扶著患者的盆骨位置,向左向右前後將重心移動。
4. 每次約進行10~20次(視乎患者的疲勞程度而定)
四:步行者康復鍛煉
如果患者已到達可步行階段,下肢肌力已恢復至不錯的水平。至少可以與地球吸引力抗衡。至於患側上肢有可能仍沒有太大進展,因為上肢與步行能力沒有太大的關系。不少患側仍乏力的患者也能平穩地步行。然而,不少步行階段的患者步行時步姿仍不是太理想,所以繼續進行優化步姿及步履平衡的訓練是需要的。
當患者學會由坐至站起後,就需要開始訓練站立平衡及改善站立的姿勢了。站立平衡分為靜態站立平衡和動態站立平衡:靜態站立平衡是指站立時沒有身體擺動的平衡,這是能站起來的最基本的能力;動態的站立平衡是指站立時有身體擺動的平衡,包括前後及左右各方向的重心轉移能力,是步行及日常生活如伸手取物及位姿轉移所必需的。
一般物理治療師都會採用貝氏平衡力測試去評估平衡力,56分為滿分,一般在45分以上的人跌倒的風險較低。
步行平衡能力訓練
步行平衡能力訓練,其實是站立平衡能力訓練的延續。
靜態站立平衡:
雙腳站立
單腳站立
動態站立平衡:
向外伸出平衡訓練
踏步訓練
輕蹲訓練
腳尖站立訓練
平衡板
步行訓練:
患者經過訓練,平衡力達到一定程度,便需要進入另一個階段----步行平衡能力的訓練。而訓練者在真正進行步行訓練前,可先嘗試「橫向步行訓練」及來「回步行訓練」。
常見的患者步姿問題:
患者在步行階段會有很多不同的步姿問題,要優化患者的步姿,物理治療師會先評估患者在步行時所出現的問題,一般來說可分為「肌張力上升型」及「肌張力下降型」。而在個別的類型中也可再細分為不同的成因,以下為部分常見例子:
肌張力上升型:
患側腳站立時屈曲性痙攣狀態:
有屈曲性痙攣狀態的患者,大多數患者側腳都較難受力及著地,故他們的重心都會傾向健側腳及助行工具。
下肢屈曲性痙攣狀態包括下面這些情形:
盤骨——提起及後縮
髖關節——外轉及外旋
膝關節——屈曲
踝關節——伸直及內翻
正確的步行方法:
軀乾的肌肉及盆骨的控制能力對步行時的重心轉移及平衡有很大的幫助,上肢的擺動對平衡身體亦有幫助。患者及家人需認識如何協助患者進行正確,安全的步行訓練。
步行平路的步驟:
1. 將助行器放前約一步的距離。
2. 將患側腳放前,盡量以正確的步姿踏出患側。
3. 健側腳踏前。
4. 繼續重復以上步驟。
這個步法可能需要一定時間去適應,但這是最有效,最安全及最能模仿正常步姿的方法,為患者日後獨立步行奠定基礎。
上下樓梯的方法:
患者能夠上下樓梯,對他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他們可以借著這個技巧去到更遠的地方和參與更多的活動,例如復診,到老人活動中心,出外玩樂等。雖現在很多地方建有適合殘障認識的斜路,但患者偶然也需要上下一兩級台階,而上下公交車等更加需要熟練的上下樓梯的技巧,下面先看看如何上下樓梯:
上樓梯的方法:
上樓梯時,需要有力的健側大腿作起動。在有助行器及患側腳支撐時,健側腳要先放上樓梯作為升起整個人的動力。
下樓梯的方法:
由於下樓梯時需要有力的健側大腿作蹲下的動作,故此先把助行器及患側腳放下。最後才放下健側腳。
截癱患者藉助康復器材鍛煉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關康復輔助器材: 韓國大星空氣波壓力治療儀,站立床,髖關節矯正器 踝關節矯正器 減重步態訓練器,中頻理療儀等。
『肆』 高位截癱的康復訓練怎麼做
康復是西醫手術後無能醫生治療恢復受損的脊髓神經推患者出院做的一種減少合並症之鍛煉。對恢復受損神經是沒有多大幫助的(並會延誤黃金治療時間遲發缺血性神經變性壞死而不能恢復導致終殘)。只有通過正確治療使受損脊髓獲得再生修復才能恢 復神經以支配調節運動,二便等各種功能。且治療時間非常有限,機會只有一次,延誤治療和治療不當,受損脊髓會因缺血時間過久發生變性壞死,遺留症狀會終生 相伴。高位截癱因治療缺乏導受損脊髓再度受損後的早期病理改變會發生抽筋,僵硬等。
治療方案1、採用中葯增強改善脊髓血液循環,使受損神經得到充分的血供。2、中西醫結合營養神經。3、並興奮激活受損後麻痹休克的神經使受損神經獲得再生修復才能獲得二便,運動等功能最佳恢復。4,合理鍛煉設計和膀胱訓練指導。提示,治療時間有限,機會只有一次。需幫助發來術前後磁共震照片為你指導。
『伍』 痙攣性截癱怎樣鍛煉
第一種方法:要進行肢體的康復鍛煉,要進行他的心理上的干預,好多人得這個病,因為它是這個病得的不是四五歲才犯病的,大部分都是青少年時期就犯病了完了之後越來越重,病人就背負著很大的心理負擔,他就不想動了很早就卧床了,但是實際上這個病進展是相對還不是說太快的,一般要幾年或者十幾年才會進展到完全動不了的,這個時候我們要給予病人的心理安慰,要讓病人鼓起生活的勇氣。
第二種方法:就是在專業人員的輔導下的特殊的鍛煉,不是你自己回去之後,他說我鍛煉得很好我天天鍛煉,我也信心很足我的病能治,你知道他咋鍛煉,就天天這樣窩著腳在那這樣走他腳是這樣內翻的,所以他總是拿外足背鍛煉著力的,走的時間長了,把小指的骨頭都走斷 ,時間長了把這個踩斷。這種情況下要在專業的人士下把它矯正過來,告訴你這個斷裂的步態是怎麼斷的,甚至我們要加理療加按摩把肌肉鬆弛下來,甚至還會給特殊的葯物肌松劑,把恢復到功能位在功能位上的適度鍛煉這是很關鍵的,要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
第三種方法:要藉助特殊的支具,還是講內翻足腳內翻之後,要給特殊的矯形鞋,在專業機構做得訂做的矯形鞋,先把腳恢復到正常功能位的情況下再做鍛煉,如果還有支具他走路不是剪刀步態,這個時候我們要做一些,這些輔助性的移動的這些支具,可以有輔助他的鍛煉的功效。
高位截癱康復目標有兩個,一是利用現在上肢僅有的屈伸功能學會翻身和床輪椅的轉移。還有一個長期目標是去醫院進行針灸還有感覺等刺激盡可能的是脊髓損傷節段下移一兩個節段,恢復手指功能,盡可能的完成生活自理。
康復訓練的目的,主要是防止肌肉萎縮,通過合理鍛煉,調動或激活神經,逐漸恢復身體的基本機能。
『柒』 偏癱感覺上肢怎麼訓練
你好,偏癱的上肢訓練可以採用以下方法
1、雙手張開、張緊:
動作:站立、平坐或者仰卧,全身放鬆,雙手隨意輕松地放在體前或者身體兩側,之後對手掌和手指進行訓練:在手掌和手指充分放鬆以後,努力使手掌和手指都逐漸張開、張緊(無論有沒有張開、張緊都努力這么做),連續張緊不放鬆,並逐漸越張越緊,這樣每一次張緊為一個節拍,持續張緊1~2個8拍後開始逐漸放鬆,連續放鬆1~2分鍾。
2、雙手握固(拇指在內,四指在外):
動作:在手掌和手指充分放鬆以後,將手掌變拳逐漸握緊,連續握緊不放鬆,並逐漸越握越緊(無論有沒有握緊都努力這么做),這樣每一次握緊為一個節拍,持續握緊1~2個8拍後開始逐漸放鬆,連續放鬆1~2分鍾。
作用:對手指、手掌、手腕等部位進行連續張緊、握緊以及連續放鬆的訓練,使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和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和雙手的皮肉筋骨等組織都得到一緊一松的牽拉,有利於這些經絡的暢通和氣血運行,能增強和改善雙手的功能,提高雙手的靈活性,對預防和改善雙手的肌肉及筋骨萎縮、雙手無力、雙手的功能部分喪失等狀況很有幫助。
『捌』 上肢及手功能的康復鍛煉方法
1、握球練習
握壘球大小彈性小球,緩慢用力握緊保持10秒,放鬆2秒為1次。此練習主要加強握力,鍛煉手屈肌肌力,日常生活中可練習拿蘋果、饅頭等。
2、握棒練習
握住香蕉粗細的硬質或彈性小棒,緩慢用力握緊保持10秒,放鬆2秒為1次。此練習主要加強握力和對掌功能,日常生活中可練習握笤帚、拖把、門把手等。
3、側面捏握練習
桌上放一張硬紙片,從側面捏起再放下為1次。日常生活中可練習捏名片、鑰匙,擰鎖等。增強手的內在肌肌力等。
4、指尖捏握練習
桌上放一細小物體,如牙簽、針或豆子等,從桌面捏起再放下為1次。此練習主要加強手精細功能練習。
5、手指捏握練習
可以通過正確姿勢握筆即用拇指和示指遠端指腹握筆,練習寫字。以及正確姿勢握筷子,練習使用筷子。此練習主要加強手靈活性,及協調性。
(8)截癱手指訓練方法擴展閱讀:
腦梗死部位臨床分類
(1)腔隙性梗死 腦梗死的梗死面積小於1.5厘米,表現為:亞急性起病、頭昏、頭暈、步態不穩、肢體無力,少數有飲水嗆咳,吞咽困難;也可有偏癱、偏身感覺減退,部分患者沒有定位體征。
(2)中等面積梗死 以基底核區側腦室體旁丘腦、雙側額葉、顳葉區發病多見。表現為:突發性頭痛、眩暈、頻繁惡心、嘔吐、神志清醒,偏身癱瘓或偏身感覺障礙、偏盲、中樞性面癱及舌癱、假性延髓性麻痹、失語等。
(3)大面積梗死 患者起病急驟,表現危重,可以有偏盲偏癱、偏身感覺減退甚至四肢癱、腦疝、昏迷等。
『玖』 偏癱患者如何進行康復鍛煉
(一)頂天立地 (二)雙手訓練 (三)雙腳訓練 (四)咬牙訓練(五)閉目養神
(一)頂天立地
動作:自然站立(兩腳與肩同寬)、平坐或者仰卧均可,呼吸自然,全身放鬆,兩臂自然下垂或者雙手扶著固定物,雙目微閉,稍用意想著臍腹部。然後慢慢調整身體的重心至左右腳平衡,到感覺身體左右平衡後逐步使身體越站越直,頭向上頂,雙腳踏地平實,整個身體越站越有勁,同時腳掌踏地漸緊、牙漸咬緊、會陰部稍向內提緊,並用身心靜靜地體會頭頂青天、腳踏大地的感覺(平坐練習時,努力使身體越坐越直,頭向上頂;仰卧練習時,努力使身體越躺越直,頭和腳向兩端越拉越直,使頭部、頸椎、脊椎和雙腿都盡量綳直成一條直線,並注意使左右雙腳的用力盡量保持均衡)。本節動作練習時間以身體感到有一些累為宜。然後,全身逐漸放鬆1~2分鍾。
作用:本節是全身性鍛煉的動作,對全身的經絡和皮肉筋骨等組織都進行了主動的、有力的牽拉,有利於全身的經絡暢通和氣血運行,能增強和改善體質、提高雙腳的功能和靈活性,對預防和改善頸椎與脊椎的疾病以及行走不穩、頭重腳輕、偏癱、截癱、肌肉萎縮、肌無力等狀況都很有幫助。
(二)雙手訓練
1、雙手張開、張緊:
動作:站立、平坐或者仰卧,全身放鬆,雙手隨意輕松地放在體前或者身體兩側,之後對手掌和手指進行訓練:在手掌和手指充分放鬆以後,努力使手掌和手指都逐漸張開、張緊(無論有沒有張開、張緊都努力這么做),連續張緊不放鬆,並逐漸越張越緊,這樣每一次張緊為一個節拍,持續張緊1~2個8拍後開始逐漸放鬆,連續放鬆1~2分鍾。
2、雙手握固(拇指在內,四指在外):
動作:在手掌和手指充分放鬆以後,將手掌變拳逐漸握緊,連續握緊不放鬆,並逐漸越握越緊(無論有沒有握緊都努力這么做),這樣每一次握緊為一個節拍,持續握緊1~2個8拍後開始逐漸放鬆,連續放鬆1~2分鍾。
作用:對手指、手掌、手腕等部位進行連續張緊、握緊以及連續放鬆的訓練,使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和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和雙手的皮肉筋骨等組織都得到一緊一松的牽拉,有利於這些經絡的暢通和氣血運行,能增強和改善雙手的功能,提高雙手的靈活性,對預防和改善雙手的肌肉及筋骨萎縮、雙手無力、雙手的功能部分喪失等狀況很有幫助。
(三)雙腳訓練
1、張緊腳趾:
動作:平坐或者仰卧,全身放鬆,雙手隨意輕松地放在扶手或者身體兩側,之後對腳趾進行訓練:在雙腳充分放鬆以後,努力使腳趾都逐漸張開、張緊(無論有沒有張開、張緊都努力這么做),同時,努力使雙腳都伸直,逐漸使腳趾越張越緊、雙腳都越伸越直,這樣每一次張緊為一個節拍,持續張緊1~2個8拍後開始逐漸放鬆,連續放鬆半分鍾左右;
2、勾腳尖:
動作:在雙腳充分放鬆以後,努力使腳尖向內勾緊(無論有沒有勾緊都努力這么做),同時,努力使雙腳都伸直,逐漸使腳尖向內越勾越緊、雙腳也都越伸越直,這樣每一次勾緊為一個節拍,持續勾緊1~2個8拍後開始逐漸放鬆,連續放鬆半分鍾左右;
作用:對腳趾和腳腕等部位進行連續張緊、勾緊和連續放鬆的訓練,使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和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和雙腳的皮肉筋骨等組織都得到一緊一松的牽拉,有利於這些經絡的暢通和氣血運行,能增強和改善雙腳的功能,提高雙腳的靈活性,對改善老年人因筋骨萎縮造成的行走不穩、頭重腳輕、中風和腦癱造成的下肢偏癱與截癱、下肢肌肉萎縮與肌無力等患者的身體狀況都很有幫助。
(四)咬牙訓練
動作:自然站立、平坐或者仰卧均可,呼吸自然,全身放鬆,然後嘴逐漸張開、張緊,稍停,嘴逐漸放鬆閉合,稍停,牙漸咬緊,稍停,逐漸放鬆。如此,一次張緊——放鬆——咬緊——放鬆為四個節拍,重復這一動作,共做四個八拍。
作用:張嘴—放鬆——咬牙——放鬆,使頭部的皮肉筋骨和經由頭部的手三陽經、足三陽經、任督兩脈等組織都得到一緊一松的牽拉,有利於這些經絡的暢通和氣血運行,能增強和改善頭部和頸部組織的功能,對改善腦癱、面癱以及頭部的其他疾病很有益處,同時還有提神、醒腦、固齒的作用,能增強和改善記憶功能。
(五)閉目養神
動作:自然站立(兩腳與肩同寬)、平坐或者仰卧均可,雙目微閉或閉合,呼吸自然,全身放鬆,雙掌相疊捂著臍腹部,然後稍用意去體驗輕輕呼吸的時候整個身體靜逸舒適的感覺,本節動作練習時間不限。
作用:全身放鬆,閉目養神,輕輕地用身體去體會呼吸的感覺,讓全身的氣血更好的運行,這對恢復和改善身體的機能很有益處,同時,對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很有幫助。
注意事項:
1、在進行上述各動作的鍛煉時,呼吸應盡量保持自然呼吸,不要憋氣用力,以免出現不適。
2、鍛煉時松和緊都很重要,松的時候要身心都放鬆,緊的時候應用內力漸緊,即用力要柔軟均勻,不要用僵勁,這樣才能剛柔相濟,內外渾圓,收到更理想的康復訓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