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小龍是如何訓練的
李小龍訓練方法1、基本腳力(由准備好的位置)
(1)向前移動與落回:用以練習前進的步法與移後的步法。如前滑步、沖刺步與後側步等等。
(2)向左右移動與落回:用以練習側移的步法,如側閃步與斜進步等等。
2、側踢(放鬆腿部性質的動作)
3、熱身:熱身是身體各組織在做劇烈運動前,欲使身體適應狀況,產生敏銳的生理改變時所必需的過程,但此過程通常未能引起足夠重視,這跟汽車剛起動時直接加到五檔一般,對你的車將是一種極大的損害。
4、踢擊:重點發展你的特踢法。
5、移動踢擊:練習步法與腿法的協調一致,例如前移踢擊、側閃踢擊與移後踢擊等等。
6、指戳攻擊:亦即標指,這是武道中最兇狠的一招。
(1)在發出「嘶」聲的同時進行准確攻擊。
(2)前移的同時進行攻擊並回復戒備式。
(3)移後的同時進行插擊並連接其它連續的反擊手段。
裝備需要:
1、空氣腳靶:用以練習腿擊的勁力,且不會挫傷持靶人。
2、紙片:用拳打或腳踢紙片來練習攻擊的准確度與自控能力。
3、拳腳靶:用以磨煉攻擊的力度、速度與准確性及連續攻擊能力。
挑選測驗:
1、敏捷性。
2、腿法攻擊的多面性:測踢、勾踢、前踢及弧度較大的旋踢。
3、用拳猛擊:直拳的各種用法,鉤拳的各種用法。
防守的解釋: 放鬆,防守的同時進行反擊,防守後移的同時進行反擊。
步法的意義: 是否已將此作為一項犀利的武器去運用。
2. 李小龍如何習武
一跑步:李小龍曾說過,跑步是最好的訓練方法。一般來說,長距離的慢跑主要練習耐力,而短距離的沖刺跑主要練習腿上的爆發力以及出腿攻擊時的頻率(即出腿的速度)而李小龍常用的方法是兩者的綜合,即變速跑。這樣就可以使耐力,爆發力同時得到提高,也充分的鍛煉了練習者的心血管功能。他還強調跑步時應該時刻保持兩手高抬的姿勢,以養成時刻保護頭部的習慣。 他還常常在跑步的同時出拳踢腿,以達到全面鍛煉的目的。
二前臂肌力訓練:李小龍當年以寸勁拳聞名於世界。他強壯的前臂更是讓人嘆服。他的妻子曾回憶說,李小龍當年對前臂的訓練簡直到了發狂的地步。為什麼李小龍要這么重視前臂的訓練呢?讓我們分析一下吧。根據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總是等大,反向,共線的。當你擊打目標的同時,你也會受到一個向同大小的反作用力。你擊打用的力越大,所受到的反作用力也就越大。如果你的前臂不夠強壯,便會被強大的反作用力震傷!因此你必須經常的鍛煉自己的前臂肌肉,以承受自己擊打時所受到的反作用力。李小龍常用的訓練方法有負重卷腕,杠鈴卷腕,啞鈴卷腕,靜力訓練等等。
三腹肌訓練:在劇烈的搏擊對抗中,你必須擁有很好的抗擊打能力,而不能過分的依賴自己的防守技術。即使你的防守技術再好,也難免被對手擊中。腹部便是對手的主要攻擊目標。強壯的腹肌可以減輕對手拳腳對你的傷害,有效的保護自己的內臟,使自身更安全。李小龍常做的腹肌練習有,仰卧起做,仰卧舉腿,懸垂舉腿,升旗練習等等。
四直拳訓練:直拳是所有武術中最基礎,最簡單得拳法,亦是拳擊中得主要拳法很多人在學習了一些難度較大得拳法後,就忽視了對這一拳法得練習。認為它太簡單了。但是李小龍在成為一代宗師後,還是每天堅持這一最基礎拳法的練習。在他高峰時,每天光練習直拳就達到了幾千次!他曾說過,適應是一特定反應的過程,重復的刺激動作最後將在神經系統造成一種反應的模式。則刺激一現就可使此特定的反應發生,此種動作可謂是無意識而且是瞬間的動作也是有效的反擊不可或缺的。李小龍的直拳可以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發出。這就是生物上說的條件反射。
五控腿訓練:這是一個容易被大多數習武者忽視的訓練。很多人認為,靜止不動的練習並不能提高你腿部的攻擊力。其實並非如此。控腿練習可以極大的提高你的平衡力,打擊目標時瞬間直腿的爆發力。同時對你的腿部力量也是一個極好的考驗。如果你再實戰中踢腿都無法保持自身平衡,那麼你有怎麼能保證不被自己踢腿時的反作用力擊倒呢??另外,標準的控腿動作對腿部,腰腹部的力量要求也很高。李小龍常用單雙腿起蹲,負重單雙腿起蹲等來提高腿部力量。
以上就是李小龍生前最喜歡的幾個練習。但是要提醒讀者。李小龍並不是是做這幾個練習就成為一代宗師了。他只是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著重練習這幾個內容。如果時間充裕,最好不要放棄任何訓練。因為注重整體是最重要的。希望大家可以從宗師的訓練中汲取一些經驗,以制定出適合自己的訓練計劃
3. 李小龍的肌肉訓練法!
一個完全的健身方案應當包含吃(飲食),練(訓練),睡(睡眠)三個方面,而練則由心肺,力量,柔韌三個主要部分組成。有鑒於此,本人給出的訓練計劃是:開始時用5-10分鍾有氧熱身,最後用5-10分鍾拉伸放鬆,中間是40-50分鍾的力量訓練。力量訓練主要有:1)背部:引體向上(頸前下拉);2)胸部:平板卧推(坐姿推胸);3)腿部:杠鈴深蹲(史密斯蹲);4)肩部:杠鈴推舉(啞鈴推舉);5)臂部:杠鈴彎舉(啞鈴彎舉);6)腹部:仰卧起坐(仰卧舉腿)。
訓練備註:訓練一周3次,隔天進行,每次1小時左右,練全身,每個部位一個動作,括弧里的動作備用,一個動作3組,每組8-12次,動作與動作之間間隔2分鍾,組與組之間間隔30-60秒,用力時呼氣,放鬆時吸氣,動作要穩要慢。必須用逐漸增加重量來使肌肉的適應力增大,從而對訓練產生反應。使用自由調節重量的器械進行訓練。這可以使肌肉對器械產生的反抗力起到更好的反應。因為它可以使更多的肌肉都能參與到運動中去。做動作時,無論是舉起還是放下,都要控制好動作,這樣就可以集中用力,避免借力。
飲食方面:少吃多餐,適量多攝入蛋,奶,肉。每日食譜為:適度的蛋白質、較少的脂肪、高含量的碳水化合物。3種主要營養素的比例應為25∶20∶55左右。饅頭、面條、米飯等主食及山芋、燕麥、土豆等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非常高,可作為首選。蛋白質是肌肉增長最重要的營養源,健美訓練者蛋白質的攝人應以非脂或低脂食品為主,如脫脂牛奶、蛋清、魚、去皮家禽、牛排等。
睡眠方面:每天晚上最好睡足8小時,中午若有時間可再午睡30分鍾。對了,訓練時間盡量安排在下午至傍晚時段,因為人體在此時段體力和柔韌性都處最佳狀態。最後祝您早日健身成功!
增大肌肉塊的14大秘訣:大重量、低次數、多組數、長位移、慢速度、高密度、念動一致、頂峰收縮、持續緊張、組間放鬆、多練大肌群、訓練後進食蛋白質、休息48小時、寧輕勿假。
1. 大重量、低次數:健美理論中用RM表示某個負荷量能連續做的最高重復次數。比如,練習者對一個重量只能連續舉起5次,則該重量就是5RM。研究表明:1-5RM的負荷訓練能使肌肉增粗,發展力量和速度;6-10RM的負荷訓練能使肌肉粗大,力量速度提高,但耐力增長不明顯;10-15RM的負荷訓練肌纖維增粗不明顯,但力量、速度、耐力均有長進;30RM的負荷訓練肌肉內毛細血管增多,耐久力提高,但力量、速度提高不明顯。可見,5-10RM的負荷重量適用於增大肌肉體積的健美訓練。
2. 多組數:什麼時候想起來要鍛煉了,就做上2~3組,這其實是浪費時間,根本不能長肌肉。必須專門抽出60~90分鍾的時間集中鍛煉某個部位,每個動作都做8~10組,才能充分刺激肌肉,同時肌肉需要的恢復時間越長。一直做到肌肉飽和為止,「飽和度」要自我感受,其適度的標準是:酸、脹、發麻、堅實、飽滿、擴張,以及肌肉外形上的明顯粗壯等。
3. 長位移:不管是劃船、卧推、推舉、彎舉,都要首先把啞鈴放得盡量低,以充分拉伸肌肉,再舉得盡量高。這一條與「持續緊張」有時會矛盾,解決方法是快速地通過「鎖定」狀態。不過,我並不否認大重量的半程運動的作用。
4. 慢速度:慢慢地舉起,在慢慢地放下,對肌肉的刺激更深。特別是,在放下啞鈴時,要控制好速度,做退讓性練習,能夠充分刺激肌肉。很多人忽視了退讓性練習,把啞鈴舉起來就算完成了任務,很快地放下,浪費了增大肌肉的大好時機。
5. 高密度:「密度」指的是兩組之間的休息時間,只休息1分鍾或更少時間稱為高密度。要使肌肉塊迅速增大,就要少休息,頻繁地刺激肌肉。「多組數」也是建立在「高密度」的基礎上的。鍛煉時,要象打仗一樣,全神貫注地投入訓練,不去想別的事。
6. 念動一致:肌肉的工作是受神經支配的,注意力密度集中就能動員更多的肌纖維參加工作。練某一動作時,就應有意識地使意念和動作一致起來,即練什麼就想什麼肌肉工作。例如:練立式彎舉,就要低頭用雙眼注視自已的雙臂,看肱二頭肌在慢慢地收縮。
7. 頂峰收縮:這是使肌肉線條練得十分明顯的一項主要法則。它要求當某個動作做到肌肉收縮最緊張的位置時,保持一下這種收縮最緊張的狀態,做靜力性練習,然後慢慢回復到動作的開始位置。我的方法是感覺肌肉最緊張時,數1~6,再放下來。
8. 持續緊張:應在整個一組中保持肌肉持續緊張,不論在動作的開頭還是結尾,都不要讓它鬆弛(不處於「鎖定」狀態),總是達到徹底力竭。
9. 組間放鬆:每做完一組動作都要伸展放鬆。這樣能增加肌肉的血流量,還有助於排除沉積在肌肉里的廢物,加快肌肉的恢復,迅速補充營養。
10. 多練大肌群:多練胸、背、腰臀、腿部的大肌群,不僅能使身體強壯,還能夠促進其他部位肌肉的生長。有的人為了把胳膊練粗,只練胳膊而不練其他部位,反而會使二頭肌的生長十分緩慢。建議你安排一些使用大重量的大型復合動作練習,如大重量的深蹲練習,它們能促進所有其他部位肌肉的生長。這一點極其重要,可悲的是至少有90%的人都沒有足夠重視,以致不能達到期望的效果。因此,在訓練計劃里要多安排硬拉、深蹲、卧推、推舉、引體向上這5個經典復合動作。
11. 訓練後進食蛋白質:在訓練後的30~90分鍾里,蛋白質的需求達高峰期,此時補充蛋白質效果最佳。但不要訓練完馬上吃東西,至少要隔20分鍾。
12. 休息48小時:局部肌肉訓練一次後需要休息48~72小時才能進行第二次訓練。如果進行高強度力量訓練,則局部肌肉兩次訓練的間隔72小時也不夠,尤其是大肌肉塊。不過腹肌例外,腹肌不同於其他肌群,必須經常對其進行刺激,每星期至少要練4次,每次約15分鍾;選三個對你最有效的練習,只做3組,每組20—25次,均做到力竭;每組間隔時間要短,不能超過1分鍾。
13. 寧輕勿假:這是一個不是秘訣的秘訣。許多初學健美的人特別重視練習重量和動作次數,不太注意動作是否變形。健美訓練的效果不僅僅取決於負重的重量和動作次數,而且還要看所練肌肉是否直接受力和受刺激的程度。如果動作變形或不到位,要練的肌肉沒有或只是部分受力,訓練效果就不大,甚至出偏差。事實上,在所有的法則中,動作的正確性永遠是第一重要的。寧可用正確的動作舉起比較輕的重量,也不要用不標準的動作舉起更重的重量。不要與人攀比,也不要把健身房的嘲笑掛在心上。/ /
4. 李小龍鍛煉身體方法
李小龍,是世界武道變革先驅者、 武術 技擊家、武術哲學家。可大家知道的他平時是怎麼鍛煉身體的嗎?下面我整理了關於李小龍鍛煉身體 方法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小龍鍛煉身體方法
頸部
兩腳自然開立,十指交叉抱於頭後,平穩用力將頭向前下方壓,頸部則施以適當的抵抗力,不讓手將頭壓下。保持此“僵持”姿勢8~10秒或稍長時間,然後放鬆。 練習時,應挺胸收腹,不得弓腰駝背。
右手置於頭右側,將頭向左側壓下,頸部則施以適當的抵抗力,不讓手將頭壓向左側。保持此“僵持”姿勢8~10秒或稍長時間,然後放鬆。再換方向練習。 練習時,上身應保持正直,不得歪向一側。
胸部
俯卧撐屬於動力性練習,下面介紹一種靜力性俯卧撐。做俯卧撐,當身體下降至胸部將要觸及地面時,胸大肌極度綳緊,保持此靜止姿勢8~10秒或稍長時間,然後放鬆。
面對牆站立,兩臂前平舉,以指尖將觸而未觸牆為度。全身挺直,上身前傾,兩手掌扶牆,指尖朝上。屈肘,上臂與前臂成90度角,上身用力靠近牆,兩臂保持屈肘姿勢撐住上身,不使身體靠牆,胸大肌極度綳緊,保持此靜止姿勢8~10秒或稍長時間,然後放鬆。
肩部
打開房門,站立於門框內,兩臂下垂松握拳,手背朝前。隨即兩臂朝兩側分開,以拳抵住門框,好像要將門框撐開一樣,三角肌極度綳緊,保持此靜止姿勢8~10秒或稍長時間,然後放鬆。
背部
立姿或坐姿,兩手叉腰,背闊肌綳緊,向兩側張開,保持此靜止姿勢8~10秒或稍長時間,然後放鬆。
臂部
坐於桌前,兩手托住桌子下沿,上臂與前臂成90度角,好像要將桌子托起一樣,肱二頭肌極度綳緊,保持此靜止姿勢8~10秒或稍長時間,然後放鬆。
直立,兩臂自然垂於體側,兩手鬆握拳,手背朝後。兩臂直臂朝後上方抬起,上身可略前傾,兩臂抬至不能再抬為止,肱三頭肌極度綳緊,保持此靜止姿勢8~10秒或稍長時間,然後放鬆。
立姿或坐姿,兩臂下垂,兩手握拳,手背朝後。手腕盡力彎起,前臂肌肉極度綳緊,保持此靜止姿勢8~10秒或稍長時間。然後放鬆。
腹部
仰卧,腳踝部固定,上身坐起,上身與下肢間的角度大於90度,腹直肌極度綳緊,保持此靜止姿勢8~10秒或稍長時間,然後放鬆。
仰卧,下肢和上身同時翹起成“V”字形,腹直肌極度綳緊,保持此靜止姿勢8~10秒或稍長時間,然後放鬆。
腿部
半蹲,大腿保持水平,上身盡可能與地面垂直,兩臂交叉抱於胸前,股四頭肌極度綳緊,保持此姿勢8~10秒或稍長時間,然後放鬆。
坐姿,腳尖點地,腳跟盡量抬起,小腿三頭肌極度綳緊,保持此姿勢8~10秒或稍長時間,然後放鬆。
李小龍的日常鍛煉
1.仰卧起坐
李小龍進行仰卧起坐的目標是鍛煉上腹部肌肉與肋間肌。他堅信,要達到腹肌練習的最大效果,必須完成相當多的重復次數(每組15到20次)。進行仰卧起坐時,你需要專門的斜板或腹肌板。躺在仰卧起坐板上,雙腳固定在末端皮帶下,膝部微屈,上身彎起,讓胸部緊緊壓住膝蓋。保持這個充分收縮的姿勢1或2秒,然後上身慢慢放低,恢復到開始姿勢。李小龍還會將雙手置於腦後進行轉體仰卧起坐,用左肘接觸右膝,下一次用右肘接觸左膝。李小龍認為轉體起坐比普通的仰卧起坐更有效果。
2.舉腿
在鍛煉腹肌時,李小龍非常喜歡舉腿練習的效果。仰卧在平凳上,握住豎架(用來放置杠鈴的支架)。雙腿舉起,高於水平線大約18英寸(約46厘米),然後在肌肉的控制下放低,恢復到開始姿勢。(使用平凳做練習,李小龍就能在開始時讓雙腿高於地面,這就意味著當他放低雙腿時擁有非常大的動作范圍。)盡可能多地重復這一練習。李小龍還會懸掛在引體向上杠上進行舉腿練習,雙腿綳直,然後舉起至與身體成90度角,放下,恢復到開始姿勢。另外,李小龍有時會在最後一次練習時保持舉腿姿勢,雙腿來回做交叉運動。
3.轉體
這項練習可以採取坐姿,也可以採取站姿,但李小龍的首選是後者,他認為站姿轉體有更大的動作范圍。李小龍通過轉體動作來鍛煉腹外斜肌(位於腰部兩側),練成結實、緊收的腰身。進行這一練習時,雙腿挺直,雙腳分開與肩同寬,直立。握住一根長棒或輕重量杠,置於肩上頸後,在保持舒適的前提下盡量彎腰俯身。由此姿勢開始轉腰(髖部保持不動),盡量讓長棒的左端去觸碰右腳。然後立刻站直,再次重復這一動作,這次是用長棒的右端去觸碰左腳。李小龍認為最少要重復50次。
4.蛙踢
這個練習在第2章介紹過。蛙踢據說是由約翰·西格爾發明的,他曾於1960年代在賓夕法尼亞州約克縣的約克杠鈴俱樂部工作,聲稱“蛙踢能夠改善腰部的力量和形狀,同時消耗掉下腹部的多餘脂肪”。這個練習的動作很簡單——懸垂在引體向上杠上,提起膝部,接觸胸部。重復15到20次。它非常簡單、有效,據說對治療腰傷非常有幫助。
5.體側屈
像站姿轉體一樣,體側屈也是鍛煉腹外斜肌的。雙腳以較寬的距離分開,雙手置於體側,其中一隻手握一隻啞鈴。雙膝保持挺直,上身向握鈴一側屈體,直到啞鈴垂到膝關節的高度。然後慢慢恢復到直立姿勢,上身可略超過身體垂直線向另一側微傾。在練習過程中,肘部與膝關節都要保持挺直。向一側重復2到4組,每組15到20次,將啞鈴換到另一隻手,重復同樣的練習動作。李小龍認為,應在屈體時呼氣,在恢復直立時吸氣。
腹部訓練的提示與要點
1. 動作迅速,但要全神貫注
2. 當你無法做大幅度練習動作時,繼續做小幅度動作,“燃燒”能量,使腹肌更加發達、線條分明。
3. 每次訓練結束前,保持一段時間的腹肌緊張(如靜力收縮)會非常有效。
4. 腹肌訓練的組數和次數不需要比 其它 肌肉訓練的次數更多。腹肌訓練並不會減脂——只有科學的營養和最少休息間隔的訓練才能幫助你減脂。
李小龍告誡他的弟子:把腹肌訓練當作減脂的手段是一種錯誤觀點。它無法達到這個目的。腹肌訓練只能鍛煉肌肉。要想減掉堆積的脂肪,你必須嚴格注意自己的營養習慣,進行跑步練習。
李小龍的人物評價
李小龍一直認為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還有更多的事要做。對於中國人來說,他們要向世界所展示的也只剛剛開始而已。他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而感到自豪,他希望通過電影向世界展示中國的部分 文化 。(李小龍妻子琳達評價)
當代詩人黃莽在《懷念李小龍》中寫到:梨園子弟詠青春,跨海猶平拳道真。一掃病夫龍骨傲,唱他萬遍警來人。
沒有李小龍就沒有我(成龍評價過)。 李小龍是我的榜樣(李連傑評價過)。
李小龍是我的偶像,小時候在戲院里看的平生第一部電影就是他主演的,接連又看過幾部他主演的電影後,我立志做一個武術家或是一個演員,如今我努力為之奮斗的一切都是因為他。他在香港電影的歷史上是一個特例,是萬中無一的人,他有武功天分,又有天時地利人和。對我來說他不僅是武術家,還是創意人,他對武功的想法與之前任何一個門派都不一樣,總與別人不同,很多地方都是開創歷史性。還有就是他的遠大眼光,想想看,在他之前,功夫除了本土市場,其他地方並不知道,但是因為Bruce Lee,讓中國功夫和功夫電影風靡全世界,他是第一個看到功夫未來發展趨勢的人,一個真正的先行者。(周星馳評價)
李小龍的出現打破了之前功夫動作片的虛假以及香港明星氣質的萎靡,開創了華人進軍好萊塢的先河,讓西方人認識和學習中國功夫,同時令動作片成為香港電影的主流片種之一。在世界上有很多電影名人這樣評價李小龍,他的電影愛憎分明,正氣凜然,充滿愛國情義,道出了大多人的心聲,通過電影向世界展示中國的部分文化。他被譽為“當代中國武術及電影史上的奇才”、“發揚中國武術最有成效的人。”美國人贊譽他為“功夫之王”,日本人稱他為“武之聖者”。盡管過世已久,李小龍依然是功夫代名詞。他的才華,他的正氣,他的輝煌,都已成為一份無法拷貝的神話。李小龍電影有個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有李小龍,李小龍的武功,全世界只有他一個人才能做得到。他可以不用電腦特效也能做出難以想像的動作。巴西柔術之神Rickson Gracie認為李小龍、阿里和泰森是三位搏擊史上最偉大的格鬥家。(新浪網評價)
李小龍對現代技擊術和電影表演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主演的功夫片風行海外,中國功夫也隨之聞名於世界。許多外文字典和詞典里都出現了一個新詞:“功夫”(kung fu)。在不少外國人心目中的功夫就是中國武術,李小龍也成了功夫的化身。很少有一位東方武術家能像李小龍一樣突破國家、種族的領域,並且死後在全世界范圍內聲威依然不減。李小龍的出現,一改“中國人”在外國人眼中“光頭、長辮、旗服”的形象,很多西片都把中國人作為武術高手出現,使得西方人以為中國人個個都會功夫,甚至遠來中國學武。(網易網評價)
李小龍的武術觀極為實際,目標是實戰中取勝,1969年他就說,他走的習武路線是講求實效的街頭打鬥,所有招式都能派上用場,一切招數都可以為他所用。因此他甚至會用一些近乎無賴的打法,而這么做也並非是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在對手說話時搶先出擊,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無禮行為。現實化的表現,還包括躡手躡腳的神態,靜如處子、動如脫兔似的機警。這是現實生活里一個武者所必需的,遠不是別的電影里角色們大搖大擺、毫無防備的樣子。
李小龍逝世後仍被美國時代雜志選為“21世紀廿大偶像人物”之一的李小龍,對世界影壇有著非同凡響的影響力,沒有他也就沒有後來的成龍、李連傑等武打影星享譽國際,沒有他,港台動作片仍然停留在地區性的拳打腳踢,他的早逝也為影迷們留下了傳奇式的遺恨。全球各地的影迷如痴如狂的是李小龍在電影中獨一無二的矯捷身手,他在的拳腳身段的布置,成為後來動作片爭相模仿的對象,沒有人能夠像李小龍那樣,把暴力動作化為艷美的旋律。這位年輕人們心目中永遠的蛟龍,一生短暫,他超越了他的時代,他用33歲和四部半電影締造了不朽的東方傳奇。(鳳凰網網評價) ,
李小龍這小夥子確實無與倫比,我用跳踢踢碎了四塊木板,而幾天後,他將憑空落下無所依憑的四塊木板一記側踢就把它們踢碎。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挨他拳的人,一定會昏倒。”(美國 跆拳道 之父李俊九評價)
李小龍的武術理念比我們先進100年。(美國柔術大師威利·傑伊說評價)
李小龍是個偉大的人。他是那一領域中最為傑出的。我希望我能遇到他,因為我的確喜歡他的武術。他超越了他的時代。(拳王穆罕默德·阿里評價)
李小龍是個知識淵博的人,也是世界上武功最好的人。他的全部生命就是武術,再也找不到象他這么棒的人了。(七屆世界空手道冠軍查克·諾里斯評價)
他的出擊速度比一般人快兩倍,他的拳術、步法和他的踢技確實超群,如果說有武者為王,小龍則是王中之王,他是那個時代里最出類拔萃的頂級高手。(美國 柔道 之父傑尼·勒貝爾評價)
對李小龍的截拳道推崇備至稱“他的拳術簡直太神了。(美國空手道之父埃德·帕卡評價)
李小龍的前臂異常發達,而且還擁有一雙鐵拳和十隻鋼指真是太可怕了。(美國世界空手道冠軍鮑勃·華爾評價)
李小龍渾身每塊肌肉是如此結實,擊出的力量是如此地可怕,他是一個難以置信的人。(美國奧林匹亞健美先生多里安·耶茨評價)
李小龍是他的老師,李小龍是奇異人物。(美國多屆空手道冠軍得主邱克·諾里斯評價)
李小龍是一位最好的老師,他的哲學與武功水平是舉世無雙的。(十屆自由搏擊冠軍、美國自由搏擊始祖喬·劉易斯評價)
李小龍是個對武術極度狂熱的人,他能夠成功,除了一半是天賦外,其餘都是他肯努力的結果。他實在非常努力。發拳快、准、勁,足以令他雄視武壇。此外,他對各種武術器械的認識及純熟,可以稱得上是專家,就是這些沒有人及得上他。(美國空手道冠軍得主劉易斯·迪爾評價)
旅美華人國術界領袖、李小龍記名弟子嚴鏡海說:“我真希望21歲時就接受李小龍的指導,但可惜我年長李小龍20歲。雖然我學得較晚,但總比完全沒有學習好得多,小龍住奧克蘭市時我們幾乎天天在一起訓練,我有任何疑問他總是不厭其煩地為我解說。我則將其中寶貴的重點抄錄下來,作為日後個人練習和指導學生的指南”。
美國前拳王邁克·泰森:李小龍有很棒的關於生命的哲學理念 ,讓我心服口服。 李小龍是個厲害的武術家,當他給以你一個你無法承受的大量傷害時,你就被打飛了 當我受到傷害時,這些傷害里有一些可能是終生的。當我談起李小龍,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哲學理念。
MMA冠軍BAS RUTTEN說:“ 我認為李小龍對很多還參加格鬥比賽的人來說都是一種精神依託。他確實是MMA的先驅者,我們在電影《龍爭虎鬥》中看到他使用過十字固。他的思想是非常開明的,原來他從不相信高過腰的腿法能起作用,但當Chuck Norris用腿踢到他的頭之後,他說:“從今以後我也會使用高腿,因為高腿是有用的。”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李小龍是位何其偉大的武者,他通過不斷改進自己的格鬥技術,使它越來越好。”
武術家、菲律賓棍王伊魯山度:“在我40歲的時候,大有可能為自己創出一種新的拳術來。但因為有緣令我得以認識李小龍,他的所為毫不費力地就將我的一切都打垮了。我當時很沮喪,於是我准備終生習藝於其門下,小龍最讓我難忘之處,並不只在於他的體能及武藝的不凡,而是他廣博的知識,不論是對人生還是對武術。”
美國海軍陸戰隊教官保羅·弗奈克說:“如果你練習過武術,而且閱讀過李小龍著作,如《截拳道之道》,你就會發現,他的搏擊理念遠遠超越了他所處的時代,他所掌握的每一個信息,他對傳統功夫的每一次批判,以及他所倡導的每一個搏擊原則都適用於當今的搏擊。”
5. 怎麼變成第二個李小龍。
你在網上搜李小龍訓練計劃就會有很多,但這些信息有的都不一樣,不知道究竟哪個對,建議你買關於他的書,比較權威。 李小龍的訓練方法其實並不特殊,但是由於他訓練刻苦,所以功夫出眾。但由於他走的是演藝路線,所以現在對他真正實力的爭論很多,但個人感覺以他的苦練精神和對格鬥的熱誠,如果走職業鬥士路線的話在他的量級應該很強。 李小龍練的不是力量,而是速度。根據動能計算的公式:E=1/2mv^2,也就是說,每一擊能造成的傷害,並不取決於發招的力量,而是速度和體重。然而,在速度與體重這兩者之間,我們往往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就是選擇了後者。由公式可知,增加體重對動能增長的影響是遠遠低於增加速度的。那麼應如何增加速度呢? 很多習武之人都犯著一個錯誤,以為練速度就要練習肌肉力量,甚至是負重練習。這樣做在早期的確能夠收到一定成效,但到了後期,他們就會發現,速度的發展停滯不前,很難再有所突破。 要練快,就必須先練慢!很多人都認為,太極的動作極其緩慢,而且軟弱無力,根本就沒什麼練習效果。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當人把動作放的極其緩慢,而且不允許使用肌肉力量時,肌腱所要承受的負荷便極大地提升,這絕對比任何負重練習的負荷都要大。而且在這種情況下,肌肉也不會鍛煉得過分結實從而影響到靈敏度。那麼也不會像一些拳手那樣,一下重擊不中後無法收住去勢,從而破綻大露。肌腱的力量提升後,身體不會像肌肉力量提升後那麼僵硬,反而越來越柔軟,被攻擊時,就如懸布,將來勁通通卸去,攻擊時,宛如鞭子,收發難料,使對方不知從何防避。
6. 李小龍的訓練方法誰知道啊
「要想提高速度,必須練習快速運動。」———李小龍———要想提高速度,就要將注意力集中在速度方面,而不是力量,如果在任何時候都是以全力進行擊打的話,那就會喪失速度。但是,如果動作遲緩,而不能將前面所練就的力量和速度結合起來,那麼在訓練中練就的速度或者是力量將是無用的。
一個非常優秀的拳手可以不費什麼力氣就能給對手以更狠、更迅速的打擊,而他卻不被對手所擊中,這就是因為他總是在對手恰恰要起腳或出拳之際,先行擊中了對手,當然這有一個時機問題。不過,這也就說明了速度與時機完美結合的重要性。
速度訓練的其它因素
速度訓練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位移速度、反應速度、動作速度。但技擊運動對速度素質的要求,則突出在反應速度和動作速度上。因此,對抗中對各種信息反應的快慢和出招攻擊的快慢,是取勝的關鍵因素。
一、反應速度的快慢
在技擊實戰或訓練中,反應速度的快慢,取決於信號通過反射弧所需要的時間長短。所謂反射弧是指反射活動所經過的神經通路。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
二、影響反應速度的主要因素
(1)神經中樞的機能狀態是影響反應速度的因素之一。休息不好、疲勞時,反應就會遲鈍;如機能狀態良
好,且興奮性適度、精神放鬆、注意力集中,反應就快。
(2)反應速度與感受器的敏感程度有關。即感受器越敏感,接受信息就會越快。
三、反應訓練的手段
(1)利用突發的信號,訓練拳手對信號的反應速度。在這里,可根據情況用簡單或復雜的信號進行訓練。
(2)移動目標和選擇性練習。即在目標移動變化的不同情況下,讓拳手迅速做出反應,或隨著各種信號的
交替變化,讓拳手迅速做出相應的選擇。
四、獲得速度須注意的事項
(1)為減少粘滯性和增強靈活性而做專門的訓練。
(2)掌握正確的姿勢,因為姿勢是一切行動的基礎。
(3)培養視覺與聽覺的洞察力。
(4)對習慣方式做出快速反應,並對突然的變化予以相應的反應。
五、使反應延長的原因
(1)當你特別容易激動時。
(2)你十分疲勞時。
(3)當你不再訓練或不能堅持訓練時。
(4)當你的精力或注意集中不起來時。
六、提高速度的條件
(1)經常練習或增加自己手法與步法的機動與靈活的變化。
(2)動作的精簡。
(3)疲勞的克服。
(4)充分發揮和利用肉體與精神的警覺性。即充分運用你的想像力,並預想你的對手可能如何發招攻擊,
並使自己的心理處於實際搏擊狀態。
七、動作更快的要素
(1)首先做熱身運動或准備活動以減少肌肉的阻礙,並增加肌腱的彈性與肢體的柔軟性;以便調整以適應
更高技能的生理運動狀態。
(2)保持肌肉的適當收縮,以便使手臂像壓緊的彈簧一樣,一放鬆便會彈出來;其次是「肌肉的自由」,
亦即不受任何緊身衣服所束縛。
(3)精神的貫注。
(4)養成快速敏銳的視覺習慣,好養成快速反應的習慣。
八、對手反應加長的時機
(1)在動作完成的瞬間。
(2)外在刺激較復雜時。
(3)對手在攻擊前的吸氣或做准備活動時。
(4)對手攻擊完畢而收手時。
(5)對手注意力與眼神分散時。
(6)當對手心理與身體失去平衡時或受憤怒、恐懼等情緒影響時。
出拳速度的訓練
動作速度的快慢,除了取決於信息在反射弧各環節中傳導速度快慢外,還與神經系統對肌肉指揮能力有密切關系。下面將李小龍訓練動作速度的主要手段介紹如下。第一、需藉助於信號刺激的節奏來提高動作速度和技擊實戰的節奏感。例如李小龍藉助快頻率的音樂,來訓練自己伴隨音樂的節奏而做出快速、協調一致的快速動作的能力。這樣能使自己的技擊節奏變得飄乎不定,迫使對手無法捉摸和利用,此亦為技擊之終極目的。第二、要縮小完成動作的空間或縮短完成練習的時間,來提高動作速度。而且對相同的技術動作,反應的時間越短愈好。第三、加大練習的難度,把在較困難的條件下完成動作時獲得的效果,轉化到動作速度上。例如,當你進行拳打腳踢時,可在臂上或腿上負重,而當去除負荷時,動作就會加快。
那麼,怎樣練習速度呢?首先要擊打速度球,再者是合掌練習與配合訓練。
一、速度球練習
李小龍認為速度球不但能訓練你進行靈活閃避,還能使你迅速重復出招。要想提高速度,就得將注意力集中在速度方面,而不是力量。因為如果你在任何時候都全力進行擊打的話,那就會喪失速度。在截拳道中,速度球除對提高專項素質有明顯效果外,亦能使習者掌握各種出擊角度,且手腳兼習。利用這種器械對訓練視覺反應、神經反應、判斷攻防距離及速度等均有極大的幫助。速度球的具體練法是:一般都以占優勢的前手進行快速攻擊,而後手則進行力量攻擊。但是,隨著技藝的提高,雙手可用各種方法自如地出拳去打擊。在這里,攻擊的時機尤為重要。但要注意的是,在擊拳的節奏變亂,球出現晃動時,要先阻止球晃動,然後再出拳,因為對著晃動的球擊拳,簡直是在作愚蠢的冒險,因為這樣擊易損傷腕關節和手,以及破壞了自己的動作韻律,故不可取。
二、合掌練習
在截拳道的訓練中,對於速度的訓練,這是一項有效的練習,另外對反應的提高也頗有效。練習時,李小龍可站在離陪練約一臂遠的距離外,並讓陪練兩手在胸前分開約30厘米;此時,李小龍可將拳頭從其兩手之間穿過而打向他的身體或面部,但應注意,不要讓對手的兩手夾住自己的拳頭,為了保護對手,可讓對手戴上護具,以確保安全。如果同伴沒能夾住你的拳頭,你可讓他再縮小兩掌之間的距離到20厘米,同時你也可離他遠一點,以增加練習的難度。
三、配合訓練
在任何訓練中,引起拳手疲勞的因素很多,情緒便是其中之一。良好的充滿激情的情感才會使人的大腦神經活動處於興奮狀態,對肌肉和肌體能力也能起促進作用,還可以增加力度,並同時伴有愉快的心情與自信心等。對訓練的興趣是拳手形成積極性情緒狀態的主要源泉。另外,能否激發拳手的訓練興趣,不僅與訓練內容與拳手的興趣和愛好有關系,而且與訓練方式、方法也有關系。
踢腿速度的訓練
象李小龍這樣優秀的拳手,踢腿時看上去總是那樣輕松自如,巧妙准確,優雅悅目。他沖向對手時,即能輕而易舉地出腿攻擊,又能自由地離去,似乎總能機智地攻擊對手。而他的對手在其面前不但找不到准確的時機,反而泄露了自己的意圖。眾所周知的「李三腳」便是靠極快的速度來保證其實戰效果的。
一、決定腿擊速度的要素
截拳道以快速猛烈、剛勁及旋風般的腿上功夫著稱於世,不過訓練起來卻很困難。李小龍曾經說過:「闖盪江湖,全憑真功夫,任何只憑僥幸的心理都將避免不了失敗的厄運。」而要想練成他那閃電般的腿法絕技,必須先了解和掌握決定腿擊速度的要素。這些要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放鬆:李小龍說過:「放鬆並不意味著散漫鬆懈,更不是遲緩。」對於一個優秀拳手來說,放鬆還避
免了人體主動肌與對抗肌不協調所產生的肌肉能量較大和容易引起或過早疲勞的憋病,使動作由攻擊
的預備到攻擊完成之間動作所費時間最短,也就不至於因肢體緊張僵硬,而使起動遲綬、踢擊遲緩、
回防亦遲緩。
(2)姿勢協調正確:李小龍曾規定,動作的姿勢應當遵循一定規律,而這個規律並不是側踢腿一定要腳跟
著力那麼呆板(李小龍曾說過,只要能擊倒對手便是高超的藝術,而不論你採用什麼方法),而是說
所彩的動作,所發放出的姿勢應當最省力、最直接,而不應有多餘、附加的、會牽制人體發起攻擊、
並容易產生疲勞或拉長攻擊線路的現象出現,這是確保速度的契機。
(3)有效的調整:作為拳手,即不可能也無必要永遠保持快速的攻防速度,有經驗的拳手會有效地調整速
度,減少不必要的體能消耗,節省體力,以便提高快速攻擊的命中率,並且能製造疲勞的假象,來迷
惑對手,從而最終擊潰對手。
二、腿擊速度的訓練方法
截拳道腿法速度的練習有速度球練習、沖刺跑練習及拳擊手墊練習。
(1)速度球練習:此項練習與拳法速度訓練相差無幾,所不同的是改拳法為腿法。
(2)沖刺跑練習:沖刺跑對於練習移步和出腳速度非常重要,因為在跑的過程中,每秒可出腿7-9次,
如果將此速度運用到搏擊中去,可使你的技藝有一個飛躍。沖刺跑練習對於提高腿擊爆發力也很有用。
三、拳擊手墊練習
在練習時,李小龍的夥伴可以自行控制高度和距離,使李小龍踢擊活動中的目標,從而產生一種真打的感覺。另外,由於持手墊者具有很大的動機性和手墊有一定的保護作用,所以即使你發出了最大的攻擊力,也不易踢傷對手,故李小龍可以全力以赴的進行訓練。
腹 肌 訓 練
--------------------------------------------------------------------------------
李小龍擁有強有力的腹力。他常說:「最重要的格鬥形式之一就是拳擊。為了適應拳擊,腹部必須要能夠經得起拳擊。」為此,他綜合編排了幾種練習:
在一塊斜板上做「仰卧起坐」:如右圖中所示,綁住雙腳,屈膝,兩手放在頭後,向兩腳方向抬起身子,這樣反復練習,直覺腹部疲勞為止。當你能夠做至100次之後,可將啞鈴或杠鈴片放在頸後做仰卧起坐。
也可以坐在板凳的邊緣上面,讓助手緊按住兩腳的踝關節,使練習者充分伸屈身體。如果用單杠,也能增強腹肌力量。即兩手握杠懸垂,然後慢慢抬起兩腿,直到兩腿抬至水平位置,保持姿勢,時間越長越好,每一次做都要盡量超過上一次的時間。
另一種增強腹肌的方法是躺在地板上,背部與地板貼平,然後慢慢地抬起頭,直到能看到腳為止。兩腿並攏伸直緩緩抬起,盡量抬高,然後兩腿還原,反復數十次,直到力竭為止。如有舉重凳,也要象上圖二那樣做練習。這種練習對於增強腰背部肌肉的力量也有好處的。為了增強腹部力量,也可用一個實心球讓助手投向自己的腹部,在抓住球之前,讓球打在自己身上。如果是單獨做這一練習,則可用重型拳擊袋代替實心球,擺動拳擊袋,站袋撞擊身體。腹部受打擊時須向外鼓氣並緊張肌肉。且擊打要由輕到重,切忌急於求成。
在李小龍練功的所有身體部位中,他的腹部肌肉是最引人注目的:接觸時堅如岩石,耐攻擊,輪廓鮮明。李小龍認為,腹部是格鬥技需要的最重要的肌肉群之一。因為實戰中,每個動作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腹部功力。可能更重要的是:「腹部」類似於外殼,能保護你的肋骨和明顯器官。
李小龍是一個健康迷和公認的頂峰格鬥士,總是在尋找能使他的身體達到最佳狀態的新方法,經常利用新方法竭力達到最佳效果。他感到,他當年的許多格鬥士都缺乏能夠銳化其擊技的健康身體。他在他的蓍作《截拳道》中寫到:「鍛煉是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體育運動項目之一,應把絕大部分時間用於發揮技能,極少的時間用於發揮參賽時用的技巧上。」
黑帶雜志經理米托.尤耶哈拉回憶道:「李小龍總是感到,如果你的腹部不發達,你就沒有權利做任何艱難的武功。」李小龍的妻子琳達認為,他的前夫「是一個腹部訓練迷。」他總是做俯卧撐,羅馬椅運動,抬腿和嗄吱嗄吱地咀嚼等運動。根據李小龍的某些訓練日記記載,他日常的腹部訓練包括:
擰腰4遍,每遍90次;仰卧起坐4遍,每遍20次;抬腿4遍,每遍20次;斜扭4遍,每遍50次;蛙踢4遍,每遍50次。
李小龍繼續研究了這種方法,對仰卧起坐,側彎,抬腿,下彎扭動和後彎等項目,補充了一些內容。
下彎扭動練習是一種特殊困難的技巧,李小龍將它用於鍛煉腹部功力。躺在長凳之後便用雙手抓住附屬支柱,而且只靠他的雙肩支撐來抬身。之後將膝蓋鎖緊並伸直,讓下背抬離長凳,即可實施抬腿練習。李小龍的合作明星博洛.揚回憶道:他的朋友李小龍做這個練習的時候,只將肩胛骨放到長凳端部,使他懸浮的雙腿和人體軀干水平地離開長凳。「這樣,他就能使自己完全水平地位於半空中了。」
當然李小龍的洗衣板式的腹部肌肉不只是來源於腹部訓練,他還是一個心血管調節的熱情支持者,並經常跑步、跳繩和騎訓練用固定的自行車等。李小龍跑步的距離一般是2到6英里,時間大約15到45分鍾。根據李小龍的朋友和夥伴演員鮑勃.韋爾的介紹。李小龍是一個出色的5英里田徑運動員。他倒退著跑,頂風短跑一英里,走一英里,跑一英里……李小龍騎訓練用固定的自行車的時候,能夠交替運行,他能騎45分鍾(大約10英里)。李小龍的學生赫布.傑克遜回憶起了李小龍用來增強其肌肉力度的另外一個比較特殊的方法。根據傑克遜的介紹,李小龍騎訓練用固定自行車的時候,扎的是一種桑那腰帶,他堅信,這種腰帶能聚熱於腹部肌肉,有助於減肥。
李小龍尋找增強腹部功力的另外一個辦法就是食物。根據琳達的介紹,他搬到美國之後不久,就開始對攝取食物認真起來了。他對有利於健康的食物與高蛋白產生了興趣。「他一日幾次攝取奶粉、冰水、香蕉、蛋、菜籽油、花生汾末和巧克力冰糕。」琳達回憶道,李小龍腰部在26與28英寸之間變化。他還飲用自己用蔬菜和水果———蘋果、芹菜、胡羅卜等,經由電動攪拌器調制而成的果汁。
李小龍食用少量素食和大量水果與蔬菜,在後來的幾年當中,他非常善於利用維生素補品,每天都為自己配備適量的維生素。
耐 力 訓 練
--------------------------------------------------------------------------------
武術運動員最容易忽視的訓練之一就是身體素質的訓練。他們往往花過多的時間增強技巧和技術,而在身體素質方面卻訓練得很少。李小龍是一位典型的健壯人物。他每天堅持訓練,從不讓工作干擾訓練。他每天要在24-25分鍾內跑完6.4公里路。沒有專門的跑步場所,他經常在海灘、公園或樹林里進行練習。他經常在跑步完之後立即騎固定架自行車。李小龍把跳繩作為日常訓練的另一種耐力性練習。這種練習能增強耐力,能使腳下變輕。(科學證明,十分鍾的跳繩的運動量相當於30分鍾的小步跑)。
跳繩對於增強平衡感也是很有幫助的。方法是:用一隻腳跳,另一隻腳向前抬起,然後交替,繩子每轉一周就變換一次,跳的節奏加快,減小手腕、臂擺動的幅度,當繩子繞過時,腳稍微跳離地面,剛好讓繩子通過。跳3分鍾(大約相當拳擊比賽一個回合),然後休息1分鍾,再進行下一組練習,每次訓練三組即可。當覺適應這種運動量時,可去掉中間的休息時間,而連續做30分鍾的練習。
只有嚴格地、連續不斷地練習才能增強耐力。迫使自己進行極限訓練,練得上氣不接下氣,准備全身酸痛一兩天。被認為最好的耐力訓練方法,是在一段較長的訓練時間里進行短時間高強度的練習。一般要經過數年的時間才能達到耐力的最佳狀態。然而,一旦停止這種高強度的訓練,耐力就會很快地消失。
7. 李小龍鍛煉手臂的方法
1.上臂二頭肌 兩臂彎舉
起始姿勢全身直立,兩手仰握杠鈴,兩臂下垂。
動作過程
上臂盡量保持不擺動,屈肘,彎起前臂到可能的最高點,同時收縮二頭肌,靜止一秒鍾。松展肘關節,讓前臂徐徐下落到兩臂完全伸直。
呼吸方法
彎起前臂時吸氣,回落時呼氣。
注意要點
要依靠二頭肌的力量使前臂向上彎起,在前臂彎起到最高點時,徹底收縮二頭肌一秒鍾,而不是立即放鬆它。不要在彎起前臂時讓兩肘隨之向前上方擺動來使前臂上彎得更高。
2.上臂二頭肌 單臂蹲坐彎舉
起始姿勢
蹲在地上或坐在凳上,一手握啞鈴,讓上臂貼在大腿內側,前臂向下直垂。另一隻手扶壓在另一大腿上。
動作過程
收縮握鈴一臂的二頭肌將前臂向上彎起,到可能的最高點時,徹底收縮二頭肌一秒鍾,然後伸展肘關節,讓啞鈴徐徐下落到開始位置。練完一側,換練另一側。
呼吸方法
彎起前臂時吸氣,下垂時呼氣。
3.戶外
可以用單杠 多做引體向上
條件允許可以參加攀岩 比較刺激好玩 而且效果比較好。
8. 李小龍如何鍛煉體能
李小龍,原名李振藩,鍛煉體能的方法流傳下來的有:
1、一家人吃飯時,常聽到有古怪聲響,原來年幼的李小龍一邊吃飯一邊捶打凳子,他解釋道外面有很多挑戰者故此要盡快把拳頭變硬。
2、李小龍成年後在接受采訪時曾經介紹過自己鍛煉體能的方法(視頻已附後面):他時常跳繩、跑步、騎自行車,或者到健身室做不同程度的心肺運動、器械運動(每天兩個循環),並每天特別鍛煉不同部位。
李小龍的墓地位於美國西雅圖湖景墓地,那裡被全世界武術愛好者視為聖地。李小龍的墓碑是絳紅色的,上面有他的照片、英文名字「BruceLee」以及中文原名李振藩。墓碑上面還註明,他是截拳道的創始人。
在他墓碑的下方是一塊黑色的類似一本翻開的書的石雕。左面一頁刻著道家的黑白太極圖。圖兩側用中文刻著這樣兩句話:「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
李小龍英年早逝,1993年他兒子李國豪在美國北卡羅萊那州拍攝影片《烏鴉》時意外身亡,李國豪的墓碑就在李小龍的右側。
李小龍——網路
李小龍鍛煉體能的視頻
9. 李小龍的身手是怎麼練出來的
李小龍是充滿激情的人,這種相對爆發力會更強。
李小龍的速度練習在他的《李小龍技擊法》里有描述;
我把《李小龍技擊法》書籍里的關於李小龍速度訓練的歸納下,(注意括弧裡面的是現代體育學的解釋);
1、在擊中對手前的一剎那手腳猛然抖動。
(肌肉的工作過程,是松----緊-------松。肌體放鬆有利於肌肉協調功能的改善, 使肌體能動用更多的肌纖維參與工作, 使肌力增加。肌肉越是放鬆, 就越能減少本身對抗肌的阻力, 就越容易被拉長; 肌肉的初長度越長, 則肌肉的收縮力量就越大。反之, 肌肉越是處於緊張狀態, 就越難被拉長, 肌肉的初長度就越短, 則肌肉的收縮能力就越小。正確的出拳要在快接近目標前瞬間握緊才能發揮到極致。)
2、李小龍使用活動軟頭型靶進行練習。
(軟的物體使人沒有壓力,不會擔心受傷,能使神經更多的募集纖維參於擊打,提高精確度)
3、拳法先開始對空氣打擊練習,然後對紙靶練習,最後用拳擊墊練習。
4、敏覺性與洞察力練習。對周圍環境保持區警覺,例如在公共場所挑選出一個人作為目標,隨時注意他的舉動,當他做出某種手勢時,你應無聲地「啊」一聲,或者用其它的聲間做出反應,來漸漸地提高自己的反應速度,並爭取能對其舉動做出判斷或搶在他做手勢之前就「啊」一聲。
(這種方法不要練,會有點神經質,本意也就是提高神調動肌纖維的能力)
其實李小龍這些原理是很接近現代的體育學原理,只是沒有更加清晰的說明,畢竟李小龍的時代與現在相差四十多年了,而且李小龍突然逝世對他的技術體系架構出現了空洞。
現代體育;
速度素質的概念;速度素質是指人體或人體某部位快速運動的能力。也就是人體或人體某一部位快速作出運動反應、快速完成動作、快速移動的能力。速度素質包括反應速度、動作速度、位移速度,
1、反應速度的練習包括簡單反應速度和復雜反應速度的練習。簡單反應速度練習的特點是通過練習盡量縮短感覺(視、聽、觸)——動作反應的時間。復雜反應速度練習的特點則是盡量縮短感覺(視、聽、觸)——中樞分析選擇判別——動作反應的時間。
2、 動作速度,動作速度直接受到力量、柔韌、靈敏等其他身體素質發展水平的制約,所以動作速度的練習與其他素質的發展民密切有關。動作速度的培養,必須通過技術水平的鞏固與提高,以及有關身體素質的發展才能實現。
3、位移速度在某種意義上可看成是一種人體綜合運動和能力。位移速度的快慢不僅和動作技術水平有關,而且和力量、柔韌、速度耐力及協調性的發展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從另外一個角度,也可把位移速度看成是動作速度、速度耐力與意志力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