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解決動態模擬與分析的方法

解決動態模擬與分析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08-25 08:17:36

① 明確動畫情景及動畫技術問題與技術手段步驟有哪些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主要指多媒體計算機、教室網路、校園網和網際網路(Internet)等。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網路規模在中國的不斷高速擴大,信息技術對現代人生活、工作的深刻改變,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入中學課堂教學已從理論走向實踐,走向發展,對信息技術、多媒體手段的運用不僅成為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成為對學校、老師的評價標准,到今天也成為許多有條件學校的教學常態。

在這種形勢下,許多教育工作者改變了觀念,積極投入到對信息技術的學習、掌握、運用中來。廣大教師也掀起了自製教學課件的熱潮,在網路中能查詢到的有關教學的各種影音素材、備課資料、教學課件已數不勝數。這些都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教學行為和教學常規。

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優化中小學課堂教學,是教育心理學基本原理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應用。教育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人們獲取知識,單靠聽覺只能記憶約1/6,單靠視覺,只能記憶約1/4,而同時使用視聽兩種感覺,則能記憶大約是2/3。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創設逼真的教學環境,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運用圖,文,聲,像並茂的特點,能把教學時說不清道不明,只靠掛圖或黑板作圖又難講解清楚的知識,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聲像同步的情境、言簡意賅的解說、悅耳動聽的音樂、及時有效的反饋,將知識一目瞭然的展現在學生面前。

1。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現狀分析

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高投」與「低效」的問題,引起中小學教師和校長的高度關注。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主渠道,課堂教學追求效益、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信息技術作為新型的教學媒體,當它們與各學科的課程加以整合,即應用於課堂教學時,他們就體現出對於教育、教學過程來說是極其寶貴的特性,從而為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進而解決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低投」與「高效」的問題。低「投」不僅包括硬體設施、設備的低資產投入,而且還包括師生精力和時間的低消耗;高「效」包括教學過程的快速度和教學水平的高質量。下面,我們以多媒體教學為例來分析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現狀。

1.1 實踐中驗證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課堂多媒體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粉筆+黑板」的方式,在多媒體教室配置一定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示台、計算機、數字投影儀、VCD或DVD、功率放大器、音箱、話筒、無線接受器、大屏幕等),教學中採用多媒體方式,集文本、圖形、圖像、聲音、動畫、於一體,實現圖文並茂、聲畫並舉,甚至模擬虛擬現實創設課堂教學情景。課堂多媒體教學的最大優勢在於能夠將傳統教學中單一的文字或簡單掛圖呈現教學信息的形勢轉變為多媒體形式,從而克服了傳統教學中文字呈現信息過於抽象的問題,而以生動具體、形象逼真的虛擬情景,把抽象的信息內容轉變為具體的形式再現給學生,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實現輕松愉快的學習。對於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相關文章論述很多,不同學科,其多媒體教學優勢發揮的程度也不一樣。大致歸納如下幾點:

①直觀形象,克服抽象。(符合人類認知規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

②圖文聲像並茂,多感官刺激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多元認知,多感官接收)

③動態模擬過程,有效呈現重點、難點。(動態呈現)

④及時交互,及時反饋,易於學生參與,師生互動。(便於交互)

⑤虛擬現實,突破視覺局限,再現事物本原。(虛擬再現)

⑥無限重復,加強記憶,克服遺忘。(符合人類重復記憶原理)

⑦針對性強,照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

⑧海量信息,節約空間和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1.2 應用中發現多媒體教學使用的問題

誤區一:多媒體教學應用中的「崇拜」現象。目前,在多媒體教學的實踐中,無論是大學、中學、還是小學、甚至幼兒園,學校積極籌措資金建設多媒體教室,老師更是積極採用多媒體教學實驗。學校和老師的這種積極態度我們應該肯定,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並不排除「趕時髦」和「盲目崇拜」的傾向。據分析,發現多媒體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老師和學生的崇拜物,所以,有的專業幾乎所有的課程、每一節課都排在多媒體教室,學生一天下來少者要聽六節課的多媒體教學,多者要聽十節課的多媒體教學。這樣一來,學生每天眼睛盯著屏幕的時間就是270分鍾到450分鍾。多媒體教室窗戶要遮光,不易透風,再加上屏幕亮度很高,對學生的眼睛刺激很強烈,特別是長時間看著銀幕,悶在黑乎乎的教室里,容易引起視覺疲勞、頭腦發昏,學習效率可想而知,對於學生的身心健康也帶來一定的不利。所以,多分崇拜和依賴多媒體教學及全盤化的多媒體教學,不但發揮不出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還有可能適得其反。

誤區二:多媒體教學中的「霸權」現象。現代教學中,比較一致的觀點就是要強調學生的主體性,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可是在教學實踐中,多媒體更多主導了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和學生幾乎都「退居二線」,成了被動的教和學。所以,使用多媒體教學時不能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更不能忽視學生的主體性。

誤區三:多媒體教學應用中的「包辦」現象。現代教學中,傳統媒體有粉筆、黑板、標本、模型、掛圖等;電子媒體有幻燈、投影、電影、電視、計算機等。但在實踐教學中,多媒體教學不但代替了粉筆黑板,還替代了其它媒體的地位,「包辦」了所有的教學工作。多媒體替代了一切,成了現代課堂教學的全權代表。這種全盤「包辦」必然帶來問題,如:投影屏幕不能完全代替教師板書。現實中不少老師利用多媒體教學時已經脫離開了粉筆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作為傳統課堂教學象徵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現代教學媒體無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時重現力強,隨寫隨看,內容還可以方便的增刪,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有時會有突然而至的靈感,這些靈感往往是教學藝術的動人之處,激發出教師課堂教學中的閃光點,卻往往無法加到板書中去而產生許多遺憾,如果藉助黑板這種「靈感」就會得到充分展示。另外,好的手工板書有提綱挈領的作用,有體現教師風格的作用,有無形感化的作用,學生抬頭一看,便對本節課的重點一目瞭然。運用多媒體是為了輔助教學,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還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教學中不能為了多媒體而去使用多媒體,應針對教學內容有選擇性的採取與之對應的教學方法、方式(因為有的教學內容根本就不適合多媒體表現,多媒體不是萬能媒體),合理地綜合利用各種教學媒體,發揮各種媒體的各自特長,包括傳統媒體,優缺互補,交互使用。這樣才能發揮各種教學媒體的綜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誤區四:多媒體教學應用中的「實驗」現象。實驗教學最大的特點在其實踐性。利用多媒體模擬不能實踐的實驗和沒有條件做的實驗是可以的。但絕對不能將所有的試驗都企圖用多媒體來代替,即有條件完成的實驗也採用多媒體模擬,而不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這樣用多媒體來代勞實際的實驗對老師來說確實輕鬆了不少,但對學生的試驗學習就會扣。

誤區五:多媒體教學應用中的「花樣」現象。實施多媒體教學不能華而不實,嘩眾取寵。使用多媒體為教學注入了許多活力,使長期困擾教師的某些過於抽象、死板單調的知識點和教學難點迎刃而解,教師在感到驚喜之餘,往往對各種各樣的多媒體效果,比如動畫、聲音、特效等愛不釋手,將它們統統都用到教學中去,使自己的電子教案或多媒體課件每次點擊滑鼠都會發出聲音,產生動畫,有的動畫和聲音跟自己的教學內容沒有絲毫的關系,學生看的眼花繚亂,聽得心裡厭煩,這樣不但沒有起到呈現知識點的作用,反而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無關的聲音和動畫上去。

2 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原則

實踐證明了信息技術教學的優勢,但同時也反映了我們眾多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時存在的多個誤區,通過總結,我們意識到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遵循如下原則:

2.1 輔助性願則

信息技術只能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不管計算機發展到什麼水平,它始終不能取代教師的作用,只能輔助教師的教,輔助學生的學。用機器取代教師,對學生實施目中無人的教學,這種設計思想,既違背了教學規律,又違背了國情。對信息技術教學,不能過分誇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讓它替代教師的應有的創造性工作,我們不能拋棄傳統教學法中的合理有效的東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是信息技術所無法取代的。

以製作多媒體課件為例,有的教師設計製作課件,其目的就是在課堂上播放這些課件,覺得課件設計的長度越長越好,其實,課件的設計是不能代替教師上課的,課件只起輔導教學的功能,而不能代替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根據課堂上學生的反映所作的點撥、引導、方法指導、分析講解等都是課件無法預先設計的。

例如這次非典時期,北京市的中小學停課,清華附中充分運用網路進行教學,使學生停課不停學,教師的教學錄像在網路中播放,並運用校園網實時答疑解惑,發收作業,組織活動,有的班還在網上開了班會,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地發揮,但返校時,同學們都反映了學習效果不如在校學習好,因為這樣的教學,學生缺少了最真實的交流和溝通,缺少了很多在課堂之中我們常見的相互啟迪,相互感染,少了真實的情感,少了讀讀、背背、想想的環節。而這些才是真正的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內容。

2.2 適宜原則

適宜就是合適和相宜。所謂合適,就是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要找到落腳點;所謂相宜,就是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要找到切入點。

有的教師完全依賴於多媒體手段的應用,一整堂課都在擺弄設備,好像是很熱鬧,卻忽視了學生的練習和參與;有的教師全不以為然,一整堂課都不用,手捧傳統不放。這都是不正確的態度,是片面的。那麼我們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時候不用呢?這都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教師的實際、學生的實際來加以考慮。例如需要提高同學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時我們可以考慮使用,尤其是對低年齡階段的學生,運用多媒體手段,給學生更形象、更直觀的感官刺激,有助於幫助學生理解和提高興趣,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再以直觀形象代替形象思維就是不適宜的;在想辦法彌補教師自身素質缺陷時也可以考慮使用。教師的朗誦,因普通話不過關,比不上專業人員時,我們可以用錄音;教師的板書因書法不夠美觀,我們可以用幻燈片;當形象思維發生偏差時,我們可以用影像來糾正;當教師和學生因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不能用常規教學手段解決教學問題時,我們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當學生因生活閱歷的限制,無法想像課文中所述的實景、實物時,我們也可以用多媒體手段來加以彌補。總之,是因需而用。

2.2.1 三維課程目標是信息技術應用的落腳點

三維課程目標包括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科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首先要把握學科性質和思想,用它來統領整個教學過程,然後通過具體的方法來落實學科的知識技能目標;而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要明白「知識技能」教學的重要性,把它放在重要位置上,對其教學目標也要瞭然於胸,並盡量明確的告知學生。「過程與方法」潛移默化的融入在教學過程中,他是教師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高度結合的體現。相同的知識技能採取不同的「過程與方法」時,學生形成的能力是不同的,形成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師應依據教學目標選擇適宜的應用類型,有效地發揮各類信息技術的教學功能。

② 模擬方法簡介

4.4.1.1 FLAC3D的基本原理

數值計算一直是工程地質學分析方法中的一個重要手段,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和數值計算方法的迅速發展,從二維到三維,從靜態到動態,計算精度、可靠度不斷提高,加之大量工程實例的驗證,使數值模擬計算方法已日益成為岩體穩定評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之一。本研究利用國際工程地質界公認的最新通用軟體FLAC3D2.0作為工具,對典型岩溶塌陷類型的工程環境效應進行評價。

FLAC3D分析在求解中使用如下3種計算方法:

(1)離散模型方法,連續介質被離散為若干六面體單元,作用力均被集中在節點上。

(2)有限差分方法,變數關於空間和時間的一階導數均用有限差分來近似表達。

(3)動態鬆弛方法,由質點運動方程求解,通過阻尼使系統運動方程衰減至平衡狀態。

4.4.1.1.1 空間導數的有限差分

快速拉格朗日分析採用混合離散方法,將區域離散為常應變六面體單元的集合體,又將每個六面體看作以六面體角點為角點的常應變四面體的集合體,應力、應變、節點不平衡力等變數均在四面體上進行計算,六面體單元的應力應變取值為其內四面體的體積加權平均,這種方法既避免了常應變六面體單元常會遇到的位移剪切鎖死現象,又使得四面體單元的位移模式可以充分適應一些本構的要求,如一四面體,節點編號為1到4,第n面表示與節點n相對的面,設其內一點的速率分量為υi,由高斯公式得

岩溶塌陷機理及其預測與評價研究

式中:V為四面體的體積;S為四面體的外表面;nj為外表面的單位法向向量分量。對於常應變單元,υi為線性分布,nj在每個面上為常量,由式(4-1)可得:

岩溶塌陷機理及其預測與評價研究

式中:上標l表示節點l的變數;上標(l)表示面l的變數。

4.4.1.1.2 運動方程

快速拉格朗日分析以節點為計算對象,在時域內求解,節點運動方程可表示如下:

岩溶塌陷機理及其預測與評價研究

式中

(t)為在t時刻l節點在i方向的不平衡力分量,可由虛功原理導出;ml為l節點的集中質量。對於靜態問題,採用虛擬質量以保證數值穩定,而對於動態問題則採用實際的集中質量。

將上式左端用中心差分來近似,則可得:

岩溶塌陷機理及其預測與評價研究

4.4.1.1.3 應變、應力及節點不平衡力

快速拉格朗日分析由速率來求某一時步的單元應變增量,即

岩溶塌陷機理及其預測與評價研究

有了應變增量,即可由本構方程求出應力增量,進而得到總應力。

4.4.1.1.4 阻尼力

對於靜態問題,在式(4-3)的不平衡力中加入了非粘性阻尼,以使系統的振動逐漸衰減直至達到平衡狀態(即不平衡力接近零),此時式(4-3)變為:

岩溶塌陷機理及其預測與評價研究

阻尼為:

岩溶塌陷機理及其預測與評價研究

式中:α為阻尼系數,其默認值為0.8;而符號函數

岩溶塌陷機理及其預測與評價研究

4.4.1.1.5 計算循環

由以上可以看出快速拉格朗日分析的計算循環如圖4-2所示。

圖4-2 FLAC3D軟體計算循環圖

4.4.1.2 FLAC3D的功能和應用范圍

盡管FLAC3D的計算公式源於有限差分方法,但其計算結果與有限元方法的計算結果(對於常應變四面體)相同,而且它與現行的數值方法相比有著明顯的優點(黃潤秋等,1991、1995、1999a、1999b),其特點包括:

(1)「混合離散化」(mixed discretization)技術的應用,更能精確和有效地模擬計算材料的塑性破壞和塑性流動,在力學上比常規有限元的數值積分更為合理。

(2)全部使用動力運動方程,即使在模擬靜態問題時也如此。因此,它可以較好地模擬系統的力學不平衡到平衡的全過程,實現動態的模擬過程。

(3)求解中採用「顯式」差分方法大大節約了計算時間,特別對求解任意的非線性應力-應變問題尤為重要。同時它不需要存儲較大的剛度矩陣,因此,它與一般的差分分析方法相比,既節約了計算機的內存空間又減少了運算時間,大大提高了解決問題的速度。

(4)物體由多面體單元所表示,可以通過調整三維網格的方法,以適應研究體真實的形狀,每個單元力學行為是對應力-應變法則和邊界力、約束條件的響應。材料能產生屈服和流動,而且網格也能變形(in large-strain mode),並隨材料移動。

(5)強大的後處理功能。能根據需要輸出設定階段的應力應變成果,提取各工程部位的應力、應變的量值,同時還可以根據追蹤功能(history)獲取所需變數值的歷時變化曲線。

研究中使用的FLAC3D所使用的模型主要包括近10種模型,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空模型(null)。用空材料來表示開挖後的材料,在空單元中的應力被自動地賦零。

即:

岩溶塌陷機理及其預測與評價研究

用此種模型模擬實際中的洞穴。

(2)彈性均質模型(elastic,isotropic)。在FLAC3D中,對於基岩主要採取了這種模型,而對於非均質的介質再根據其不均勻情況進行特殊的定義。在這種模型中,據虎克(Hooke)定律,有:

Δσij=2GΔεij2Δεkkδij

在此Einstein求和中,δij為位移,α2為與材料的體積模量及剪切模量相關的材料系數:

岩溶塌陷機理及其預測與評價研究

新的應力值通過下式獲得:

岩溶塌陷機理及其預測與評價研究

(3)彈性非均質模型(elastic,orthotropic),主要用於非均質情況的模擬。

(4)Drucker-Prager塑性模型。在FLAC3D中此模型使用的破壞准則主要為Drucker-Prager拉張破壞准則,用以評價計算中的塑性破壞現象。

(5)摩爾-庫侖模型(Mohr-Coulomnb)。在整個數值模擬過程中,對於土層、砂土、粉土等均採用了摩爾-庫侖模型作為計算模型,即將其視為彈塑性材料來解決。在此模型中,以Mohr-Coulomnb准則作為材料的破壞准則。

③ 誰有土地系統動態模擬方面的論文或者材料 急求。感謝

土地系統動態模擬方法新進展

土地系統動態模擬方法大多包含在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研究的相關模型中。土地系統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由地形、地貌、土壤、基礎地質、水文、氣候和植被等所有自然因素及過去和目前人類在這一地域范圍內土地利用活動及其影響結果的綜合體。土地系統動態模擬與分析需要考慮了在區域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自然環境條件變化的宏觀背景下,用地類型之間在空間上相互競爭形成土地系統宏觀結構及其空間上的宏觀演替格局。土地系統動態模擬旨在回答土地系統結構在何時、何地、為何以及發生怎樣的變化與轉換,並導致何種突出的環境效應。這些目標的實現,必須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建立土地系統動態模擬模型,闡明土地系統動態變化機制,開展區域用地結構變化情景分析。土地系統動態模擬系統的開發與應用能夠加深人們對土地系統動態變化機制的理解,並為預測區域未來土地系統動態變化趨勢提供分析工具。
土地系統動態的系統性與時空分異性特徵要求土地系統動態模擬既要從區域水平(或一定級別的行政單元)上對影響用地結構變化的因素進行宏觀分析,如建立以系統動力學理論為依據的定量分析模型,將自然因素和人類社會因素綜合到一個具有反饋特徵的系統中,充分考慮各種相關因素的影響,也需要在較精細的時空單元柵格上測度各驅動因子的變化,並將其導致的用地結構變化表徵到具有一定時空精度的單元柵格上。目前可以用來進行土地系統動態模擬的模型與方法,各有優勢與不足。
目前,可以用來進行土地系統動態模擬方法可大致分為三類:基於經驗統計的方法、基於多智能主體分析的方法、基於柵格鄰域關系分析的方法和土地系統動態模擬系統(DLS)。
最新發展的土地系統動態模擬系統(DLS)著眼於整個土地系統,以區域用地結構變化均衡理論和柵格尺度用地類型分布約束理論為理論依據,以區域土地系統為研究對象,綜合考慮驅動區域土地系統結構變化的自然控制因子和社會經濟驅動因子,定量地分析它們之間的動態反饋機制,並共同推進土地系統結構變化與格局演替(以下稱土地系統演化)的機理。DLS 將土地系統結構變化看作一個時空動態過程,通過開展情景分析,模擬區域土地系統演化時空格局。

摘自:鄧祥征【著】,土地動態模擬系統,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8.

④ 經濟模型的分析方法有有幾種 參數分析 動態分析

經濟模型的分析方法有3種__蔡_治觥⒈冉暇蔡_治齪投__治
一,1、規范分析和實證分析規范分析是從一定的社會價值判斷標准出發,根據這些標准,對一個經濟體系的運行進行評價,並進一步說明一個經濟體系應當怎樣運行,以及為此提出相應的經濟政策。簡言之,規范經濟學回答了「應當是什麼」的問題。實證分析研究實際經濟體系是怎樣運行的,它對經濟行為做出有關的假設,根據假設分析和陳述經濟行為及其後果,並試圖對結論進行檢驗。簡言之,實證經濟學回答了「是什麼」的問題。
二,2、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靜態分析:在均衡分析中,一般假定自變數是已知和固定的,來考察因變數達到均衡狀態的條件和在均衡狀態下的情況。比較靜態分析:對變化前後自變數條件下的因變數進行比較,但不考察從原均衡狀態到新均衡狀態的變化過程。動態分析:在引進時間變化序列的基礎上,研究不同時點上的變數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狀態的形成和變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時間變化過程中均衡狀態的實際變化過程。
三,3、均衡分析和邊際分析在經濟分析中,均衡指的是這樣一種狀態:各個經濟決策主體(如消費者、廠商等)所做出的決策正好相容,並且在外界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每個人都不願意再調整自己的決策,從而不再改變其經濟行為。均衡分析包括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在均衡狀態下,當事人決策的最優化是通過邊際分析實現的。
四,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建立經濟模型。所謂研究方法,是針對目的來說的。我們想要解釋世界上存在的一些「stylized facts」(典型化事實),並且相信,知道了這些事實發生的機制將有助於推動社會向我們所希望的方向發展。於是經濟學家以數學為工具,用建立模型的方式模擬現實,這就是經濟模型。

⑤ 軟體破解中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有什麼區別

軟體破解中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區別為:對象不同、代碼覆蓋率不同、檢測不同。

一、對象不同

1、靜態分析:靜態分析是對程序文件(非運行狀態)行跟蹤。

2、動態分析:動態分析是對運行著的程序進行跟蹤。

二、代碼覆蓋率不同

1、靜態分析:靜態分析有完整的代碼覆蓋率。無論一個代碼塊或另一個代碼塊在執行時獲得控制的頻率,靜態分析都會檢查整個代碼庫。

2、動態分析:動態分析不能保證完整的代碼覆蓋率。需要向程序中饋入足夠的數據以獲得更好的結果並獲得盡可能多的代碼覆蓋率。

三、檢測不同

1、靜態分析:靜態分析不利於檢測內存泄漏和與並發相關的錯誤。

2、動態分析:動態分析可以檢測復雜的內存處理錯誤,例如超出數組范圍的索引編制和內存泄漏。

(5)解決動態模擬與分析的方法擴展閱讀

程序靜態分析是與程序動態分析相對應的代碼分析技術,它通過對代碼的自動掃描發現隱含的程序問題,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不實際執行程序。動態分析是通過在真實或模擬環境中執行程序進行分析的方法,多用於性能測試、功能測試、內存泄漏測試等方面。與之相反,靜態分析不運行代碼只是通過對代碼的靜態掃描對程序進行分析。

(2)執行速度快、效率高。目前成熟的代碼靜態分析工具每秒可掃描上萬行代碼,相對於動態分析,具有檢測速度快、效率高的特點。

(3)誤報率較高。代碼靜態分析是通過對程序掃描找到匹配某種規則模式的代碼從而發現代碼中存在的問題,例如可以定位strcpy()這樣可能存在漏洞的函數,這樣有時會造成將一些正確代碼定位為缺陷的問題,因此靜態分析有時存在誤報率較高的缺陷,可結合動態分析方法進行修正。

⑥ 穩態模擬和動態模擬有什麼區別

穩態模擬解決設計問題,動態模擬解決操作問題。但是穩態模擬的可信度要高,因為穩態模擬的結果是根據化工原理進行代數方程求解得來的,在迭代過程中會消除誤差,從而達到可信的設計數據;但是動態模擬解的是微分方程,上一時刻的誤差會不斷傳遞到下一時刻,所以初值賦予很重要,而且實際操作中影響因素很多,動態模擬只能從數學方面對操作過程中的變化引起的結果進行定性分析,無法完全再現實際生產過程中的情況。

⑦ 動態分析包括哪些掃描工具

圖形處理軟體,顯卡掃描軟體。



程序靜態分析是與程序動態分析相對應的代碼分析技術,它通過對代碼的自動掃描發現隱含的程序問題,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不實際執行程序。動態分析是通過在真實或模擬環境中執行程序進行分析的方法,多用於性能測試、功能測試、內存泄漏測試等方面。與之相反,靜態分析不運行代碼只是通過對代碼的靜態掃描對程序進行分析。

(2)執行速度快、效率高。目前成熟的代碼靜態分析工具每秒可掃描上萬行代碼,相對於動態分析,具有檢測速度快、效率高的特點。

⑧ 請問UG能做動態模擬嗎

用MOTION可以完成工程中所見的大多數運動模擬和分析,可以分析力、速度、加速度並檢查運動干涉(比裝配干涉要高級的),由於UG是使用了ADADMS的功能,因此,你要是對ADAMS掌握的更好的話,用ADAMS是最佳的選擇。ADAMS可以對你的運動機構做優化設計並做定製,以達到同種機構在不同情況下的設計使用的目的。
如果你的動態模擬是強度、變形方面的話,請用UG/STRUCTURE模塊,它使用了ANSYS的功能。當然直接用ANSYS做,才更專業了。

⑨ 放大電路靜態和動態分析電路

放大電路的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的目的是:
1、靜態分析可以求出IB,IBQ以及ICEQ等值。這樣既可以判斷放大器是否處於放大區,也可以為動態分析提供計算所必須的數據。
2、動態分析就是計算電路的電流、電壓的放大倍數,輸入、輸出阻抗等數據,這是衡量一個放大電路的好壞性質的最根本數據。

靜態分析,就是放大電路在輸入直流信號狀態下的電路分析;動態分析,就是放大電路在輸入交流信號下的電路分析。

閱讀全文

與解決動態模擬與分析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機玩游戲狀態欄設置方法 瀏覽:113
巫毒娃娃的使用方法 瀏覽:893
lamy鋼筆墨囊如何使用方法 瀏覽:836
浴霸安裝在塑料扣板的視頻方法 瀏覽:12
100種關燈方法視頻 瀏覽:448
立式注塑機原點解決方法 瀏覽:374
頸椎病引起手麻鍛煉方法都有哪些 瀏覽:110
折貓的方法圖解步驟 瀏覽:855
有什麼方法可以仿一個app 瀏覽:592
手機倚天賺10塊錢的方法 瀏覽:468
酒糟鼻有治療的方法嗎 瀏覽:107
電腦改成自動獲取的方法 瀏覽:132
怎麼治腳臭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瀏覽:165
自製工具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836
黃酒加什麼飲用方法 瀏覽:728
全站儀怎麼使用方法 瀏覽:237
天然氣自動上水器安裝方法 瀏覽:991
向大大護墊使用方法 瀏覽:625
lol圖標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89
二次元防盜的正確方法 瀏覽: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