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
一、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
消費結構是指某項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其中恩格爾系數是一個國際通用的極為重要的指標,即食品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標准劃分:恩格爾系數在60%以上為貧困,在50%-59%為溫飽,在40%-49%為小康,在30%-39%為富裕,30%以下為最富裕。
根據以上標准,我國城鎮居民生活的恩格爾系數是在1995年末期下降到50%以下的,1999年繼續下降到41.9%,2000年下降到40%,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食品支出2014元,在支出比1993年增長1.90倍的同時,恩格爾系數從1993年的50.13%降到了37.9%.盡管恩格爾系數持續平穩下降,但跟西方富裕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美國八十年代的恩格爾系數平均為16.45%,日本九十年代平均為24.12%.
根據近幾年居民在食品方面的支出數量特點,可以把居民消費結構分成三個階段:
1993年和1994年為第一階段,這階段恩格爾系數大於0.5;
1995年至1999年為第二階段,這階段恩格爾系數呈明顯下降趨勢,介於0.4-0.5之間;
2000年和2001年為第三階段,這一階段恩格爾系數低於0.4.
這三階段各有特點區分明顯,充分地表明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
二、食品消費質量提高,衣著消費支出比重下降
食品消費水平由過去簡單的吃飽吃好,轉變為品種更加豐富,營養更加全面。一方面由於食品供應的日益充足,2001年我國水果產量6658萬噸,是1993年的2.211倍;油料產量2864.8萬噸,是1993年的1.588倍。另一方面由於在外飲食的增加,糧食消費比重減小,購買量大幅度下降。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糧食79.7公斤,比1989年下降40.5%;人均購買食用油8.5公斤,比1989年增長37.5%;購買牛羊肉、家禽、蛋類、鮮奶、干鮮瓜果等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長;在外飲食達到人均314.2元,比1989年增長4.7倍。
衣著是兩項基本生存資料之一, 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衣著支出534元,比1993年增長1.775倍,它的消費比重2001年為10.05%,由1993年的14.24%下降了4.19個百分點;衣著消費向時裝化、名牌化、個性化發展的傾向更加明顯,成衣化傾向成為主流。
從衣著和食品消費比重的下降可以看出城鎮居民滿足基本生活的支出並沒有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這表明我國城鎮居民滿足吃、穿為主的生存型消費需求階段已經結束,逐步向以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的階段過渡。
三、耐用品消費增長減緩,主要耐用消費品趨於飽和
2001年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電冰箱和洗衣機數量分別是81.9和92.2,比1993年增長1.44倍和1.07倍;擁有彩色電視機121台,比1993年增長1.52倍。上述數字表明主要耐用消費品逐步飽和,城鎮居民家庭中用品消費特別是購買耐用消費品支出增長勢頭逐年減緩,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耐用消費品支出390元,比2000年下降3.9%,表明用品消費已經不再是人們消費的重點。
但我們還應注意到在傳統電器降溫的同時,隨著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質量,一些新興的家用耐用品正在取代傳統電器的位置成為現階段的「消費」熱點。如:電腦、空調等。行動電話每百戶擁有量從1997年1.7部到2001年每百戶擁有34部增長20倍,增長幅度最大;在短短的五年間家用電腦的擁有量從97年的2.6台到2001年的13.3台增長5.12倍,2001年空調擁有量為35.8,比93年增加15.36倍。這充分證明居民的消費結構正在轉變,新的世紀像洗衣機電冰箱這樣的傳統家用設備支出比重步入衣著消費的後塵,正在逐步下降。
四、交通通訊支出持續增長,支出比重變化最大
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電子通訊、家用汽車價格的下調,行動電話及家用汽車已成為我國近幾年形成的新消費熱點之一。從趨勢上看,這方面的消費需求將會持續旺盛。
調查顯示,2001我國城鎮居民交通通訊消費的比重為8.61%,比1993年上升了4.79個百分點;其中,2001年城鎮居民交通消費的比重為3.31%,比1993年上升了0.82個百分點;通訊消費的比重為5.30%,比1993年上升了4.0個百分點。
五、住房消費比重上升較快
居住方面的消費比重大幅上升,這是與我國住房及配套的工資制度改革緊密相關的。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市場體系的逐步健全,住房的商品化、貨幣化程度也進一步提高。人們用於改善居住環境方面的支出也呈較大幅度的增長。所有這些,都將導致住房消費比重上升。
最近,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司在全國57個城市對2.28萬名城鎮居民進行了買房意向的問卷調查。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房改政策對住房需求的拉動效應已經基本釋放,城鎮居民中有74%的人擁有了自己的住房。51%的人是為了擴大居住面積和改善居住條件,這說明城鎮居民對住房的需求已開始從「有房住」向「住好房」方向轉變。
六、醫療及娛樂教育文化消費比重上升趨勢明顯
醫療制度的改革也導致人們用於醫療的支出增加,絕對支出額和支出比重都有上升趨勢。2001年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全年醫療支出343.3元,比1993年增加6.03倍;娛樂文教也是近幾年來增長較大的一項。2001年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娛樂文教支出為690元,1993年僅為194.01元,從1993-2001年,其所佔比重從9.19%增至13.00%,絕對支出增加3倍多,教育投入的增加一方面表明了家長對子女教育投入的增加;另一方面還反映了整個社會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娛樂投入的增加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反映出人們收入的增加。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目前居民消費增長點在居住、交通、通信、醫療以及娛樂教育方面。而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為主的消費結構已經被取代了。而以人力資本投資的教育、文化、衛生、保健的新消費結構正在形成。但更健康的消費結構由於受到消費觀念、國家政策和產業結構等方面的制約,還沒有完全形成,就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改革現行消費體制
我國消費體制改革滯後,制約了消費結構的轉變,割裂了巨大的市場消費需求潛力與現有供給能力之間的聯系。在城鎮住、行的消費方面,福利型、供給型和集團型的消費方式至今仍未徹底打破,用於住、行的消費品和消費行為,仍未完全納入個人商品消費領域,使這兩個方面的消費需求處於被壓抑的狀態,從而圍繞住、行的相關產業不能得到充分發展。
2、推行鼓勵消費的政策
加快費改稅步伐,建立規范、透明的管理體制,千方百計降低住房、汽車等高價值商品的價格。徹底整頓土地轉讓價格和拆遷補償費,清理各種攤派和收費,規范住房成本構成,切實降低房價。放開住房二級市場。取消對汽車的各種不合理收費,積極推進燃油稅改革進程。放開轎車價格,鼓勵企業競爭。
3、擴大就業渠道
制定再就業優惠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保障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積極促進其再就業,增加他們的家庭收入。
4、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增強消費信心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健康發展的標志和條件,也是提升居民消費結構的重要前提。
市場分析是對市場供需變化的各種因素及其動態、趨勢的分析。分析過程是: 搜集有關資料和數據,採用適當的方法,分析研究、探索市場變化規律,了解消費者對產品品種、規格、質量、性能、價格的意見和要求,了解市場對某種產品的需求量和銷售趨勢,了解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和競爭企業的市場佔有情況,了解社會產品購買力和社會產品可供量的變化等,為企業產品經營決策——合理安排生產、進行市場競爭、正確調節市場、平衡產銷供應提供重要依據,同時也為從細分市場中選擇目標市場提供決策依據。匯報呈現形式如圖3-5所示。
圖3-5 細分市場行業特徵及行業發展趨
市場分析的內容和市場分析的研究對象是緊密相連的,根據市場分析的研究對象,市場分析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行業特徵分析、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1.行業特徵分析
行業分析是公司產品分析的前提,行業特徵是決定公司是否具有投資價值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直接進行行業細分市場決策,會影響我們對產品未來發展的預測,因為我們不知道公司所在行業的發展現狀和公司在整個行業中的位置,因此首先有必要從行業進行分析。行業特徵分析主要包括行業的市場類型、經濟周期和生命周期三個部分。
l 市場類型分析。隨著行業中企業數量、產品性質、價格制訂和其他一些因素的變化,行業的經濟結構呈現不同的特徵,根據行業的經濟結構,可將行業基本上分為四種市場類型,即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寡頭壟斷和完全壟斷。按照經濟效益的高低和產量的大小排列,四種市場類型依次為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寡頭壟斷和完全壟斷;而按照價格的高低和可能獲得的利潤的大小排列,則次序正好相反,即依次為完全壟斷、寡頭壟斷、壟斷競爭和完全競爭。
l 經濟周期分析。各行業變動時,往往呈現出明顯的、可測的增長或衰退的格局。根據這些變動與國民經濟總體周期變動的密切程度不同,可以基本將行業分為增長型行業、周期型行業和防禦型行業。
l 生命周期分析。一般而言,每個行業都要經歷一個由成長到衰退的發展演變過程,這個過程便稱為行業的生命周期。與產品生命周期類似,行業的生命周期也可分為四個階段,即起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表現特點,識別行業生命周期所處階段的主要指標有: 需求度、市場增長率、產品品類結構、競爭者數量、技術變革、用戶購買行為、進入壁壘及退出壁壘等。通過對行業市場類型、經濟周期和生命周期的分析、判斷,可以初步判定該行業這一時期盈利水平的高低、經營的穩定狀況等特徵,對後續的產品市場細分決策,選擇目標市場起指導作用。
2.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行業發展趨勢是建立在目前行業發展狀況的基礎上,對行業未來發展走向的一種預測。我們將從行業歷年經營狀況、行業成長性、行業安全性和行業發展驅動力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l 行業歷年經營狀況。行業歷年經營狀況是分析該行業在某區域入市以來銷售額、利潤等的表現情況,通過各項目數據統計,可以將結果呈現在圖表中,便於後續分析。
l 行業成長性。行業成長性是指行業在一定時期內經營能力的發展狀況,它是衡量行業發展速度與穩定性的重要指標,可利用總資產增長率、固定資產增長率、主營業務增長率、主營利潤增長率和凈利潤增長率等指標進行評價。其中最重要的參考指標是主營業務年度增長率。整合公司三年以上的財報,主營業務年收入平均增長率連續穩定在50%以上的屬於高速發展,在30%~ 50%屬於快速增長,在10%~ 20%屬於穩定增長,10%以下的屬於緩慢增長,當然還有負增長。新興行業的增長率比傳統行業高,而傳統行業的增長穩定性要比新興行業好。
l 行業安全性。行業安全性是指行業的風險抵禦能力,安全性在經濟不景氣時的影響會非常大(例如經濟危機)。判斷行業安全性有行業企業數量占行業總體規模比例、行業增長率的穩定性、行業集中度、行業社會評價和政策四個指標。
l 行業發展驅動力。行業發展的驅動力是指能促使行業向前發展的力量,具體體現在行業需求、行業供給、成本、技術水平、政策激勵等方面,每一個驅動力有若干個驅動因素,例如,行業需求受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經濟景氣指數等因素影響。公司可以根據不同行業分析其驅動力,明確驅動因素。關注重點驅動力,可以為公司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促進行業與公司的快速發展。
㈢ 常用的市場調查方法有那幾種
市場調查的手法技術性,市場調查有下列四種手法:
1、定性營銷研究Qualitative marketing research:最常被使用。簡單來說就是從受訪者的數字回答中去分析,不針對整個人口、也不會做大型的統計。常見的例子有:焦點族群focus groups、深度訪談、專案進行等。
2、定量營銷研究Quantitative marketing research:採用假說的形式,使用任意采樣、並從樣品數來推斷結果,這種手法經常用在人口普查、經濟力調查等大型的研究。常見的例子有:大型問卷、咨詢表系統questionnaires等。
3、觀察上的技術Observational techniques:由研究員觀察社會現象,並自行設定十字做法,就是水平式比較﹙通常是指時間性的比較﹚、與垂直式的比較﹙與同時間不同社會或不同現象比較﹚;常見的例子有:產品使用分析、瀏覽器的cookie分析。
4、實驗性的技術Experimental techniques:由研究員創造一個半人工的環境測試使用者。這個半人工的環境能夠控制一些研究員想要對照的影響因子,例子包括了購買實驗室、試銷會場。
(3)分析消費結構變化最常用的方法是什麼擴展閱讀:
市場調查的內容涉及到市場營銷活動的整個過程,主要包括有:
(1)市場環境的調查
市場環境調查主要包括經濟環境、政治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科學環境和自然地理環境等。具體的調查內容可以是市場的購買力水平,經濟結構,國家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風俗習慣,科學發展動態,氣候等各種影響市場營銷的因素。
(2)市場需求調查
市場需求調查主要包括消費者需求量調查、消費者收入調查、消費結構調查、消費者行為調查,包括消費者為什麼購買、購買什麼、購買數量、購買頻率、購買時間、購買方式、購買習慣、購買偏好和購買後的評價等。
(3)市場供給調查
市場供給調查主要包括產品生產能力調查、產品實體調查等。具體為某一產品市場可以提供的產品數量、質量、功能、型號、品牌等,生產供應企業的情況等。
(4) 市場營銷因素調查
市場營銷因素調查主要包括產品、價格、渠道和促銷的調查。產品的調查主要有了解市場上新產品開發的情況、設計的情況、消費者使用的情況、消費者的評價、產品生命周期階段、產品的組合情況等。產品的價格調查主要有了解消費者對價格的接受情況,對價格策略的反應等。
渠道調查主要包括了解渠道的結構、中間商的情況、消費者對中間商的滿意情況等。促銷活動調查主要包括各種促銷活動的效果,如廣告實施的效果、人員推銷的效果、營業推廣的效果和對外宣傳的市場反應等。
(5) 市場競爭情況調查
市場競爭情況調查主要包括對競爭企業的調查和分析,了解同類企業的產品、價格等方面的情況,他們採取了什麼競爭手段和策略,做到知己知彼,通過調查幫助企業確定企業的競爭策略。
㈣ spss分析居民消費隨時間的變化的常用方法
時間序列的基本特點
假設事物發展趨勢會延伸到未來
預測所依據的數據具有不規則性
不考慮事物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
時間序列數據用於描述現象隨時間發展變化的特徵。
時間序列考慮因素
時間序列分析就其發展歷史階段和所使用的統計分析方法看分為傳統的時間序列分析和現代時間序列分析,根據觀察時間的不同,時間序列中的時間可以是可以是年份、季度、月份或其他任何時間形式。
時間序列分析時的主要考慮的因素是:
l長期趨勢(Long-term trend)
時間序列可能相當穩定或隨時間呈現某種趨勢。
時間序列趨勢一般為線性的(linear),二次方程式的 (quadratic)或指數函數(exponential function)。
l季節性變動(Seasonal variation)
按時間變動,呈現重復性行為的序列。
季節性變動通常和日期或氣候有關。
季節性變動通常和年周期有關。
l周期性變動(Cyclical variation)
相對於季節性變動,時間序列可能經歷「周期性變動」。
周期性變動通常是因為經濟變動。
l隨機影響(Random effects)
除此之外,還有偶然性因素對時間序列產生影響,致使時間序列呈現出某種隨機波動。時間序列除去趨勢、周期性和季節性後的偶然性波動,稱為隨機性(random),也稱不規則波動(irregular variations)。
時間序列的主要成分
時間序列的成分可分為4種:
l趨勢(T)、
l季節性或季節變動(S)、
l周期性或循環波動(C)、
l隨機性或不規則波動(I)。
傳統時間序列分析的一項主要內容就是把這些成分從時間序列中分離出來,並將它們之間的關系用一定的數學關系式予以表達,而後分別進行分析。
時間序列建模基本步驟
1)用觀測、調查、統計、抽樣等方法取得被觀測系統時間序列動態數據。
2)根據動態數據作相關圖,進行相關分析,求自相關函數。
相關圖能顯示出變化的趨勢和周期,並能發現跳點和拐點。
跳點是指與其他數據不一致的觀測值。如果跳點是正確的觀測值,在建模時應考慮進去,如果是反常現象,則應把跳點調整到期望值。
拐點則是指時間序列從上升趨勢突然變為下降趨勢的點。如果存在拐點,則在建模時必須用不同的模型去分段擬合該時間序列,例如採用門限回歸模型。
3)辨識合適的隨機模型,進行曲線擬合,即用通用隨機模型去擬合時間序列的觀測數據。
對於短的或簡單的時間序列,可用趨勢模型和季節模型加上誤差來進行擬合。
對於平穩時間序列,可用通用ARMA模型(自回歸滑動平均模型)及其特殊情況的自回歸模型、滑動平均模型或組合-ARMA模型等來進行擬合。
當觀測值多於50個時一般都採用ARMA模型。對於非平穩時間序列則要先將觀測到的時間序列進行差分運算,化為平穩時間序列,再用適當模型去擬合這個差分序列。
spss時間序列分析過程
第一步:定義日期標示量:
打開數據文件,單擊"數據",選擇"定義日期和時間",彈出"定義日期"對話框,
數據中的起始時間就是數據文件裡面的單元格第一個時間,我的第一個是1997年8月,每行表示的是月度銷售量,因此,需要從"定義日期"對話框的左側"個案是"框中選擇"年,月",在左側輸入『1997』,月框中輸入『8』,表示第一個個案的起始月是1997年8月,
最後點擊確認,這樣spss數據文件裡面就會生成3個新的變數
如下圖:
這樣就完成了一次時間序列的模型,具體的預測數據可以看原始數據上面的出現的新的一列數據。
㈤ 消費結構的影響因素
消費結構的變動受多種因素影響。主要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經濟制度、產業結構、消費者的收入水平、消費品價格與消費決策(引導)、人口的社會結構和自然結構所決定的需求結構、消費者心理和消費行為、自然環境。 1.農、輕、重結構直接影響消費結構
2.農、輕、重內部結構對消費結構的影響
比如,農業內部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的結構是否合理,對人們消費結構中糧食、肉、禽、蛋、奶、水產品的消費,產生直接的影響。
3.新興產業部門的出現,也對消費結構的變化產生影響
高科技的發展,新產業、新產品的不斷出現,從而不斷開拓新的消費領域,就會促進消費結構的優化、升級。 · 收入水平是影響消費結構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收入水平提高了,意味著購買力提高了,使消費可能在外延上和內涵上擴大,過去只能滿足最基本的消費需要,現在可以滿足高層次的需要。這樣必然使消費結構發生變化。· 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收入水平對消費結構的影響:
· 第一,收入對消費結構的層次性和消費需要的層次性的影響。需要結構和消費結構就是由低層向高層不斷變化的。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主要是收入水平的提高。
㈥ 居民消費結構的調查與分析
(強烈推薦
是一篇學士學位的論文,應該對你有幫助)
1 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現狀
1. 1 食品支出比重下降,恩格爾系數逐年走底
1. 2 住房,汽車消費成為新的消費重點
1. 2. 1 住房消費
1. 2. 2 汽車消費
1. 3 教育、信息、通信消費不斷升溫
1. 4 旅遊等休閑服務消費成為新的消費亮點
2 消費結構升級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2. 1 消費領域相對狹窄 消費需求不足
2. 2 國內市場消費梗阻
2. 3 恩格爾系數超越常規,居民生活並未達到富裕。
2. 4 教育支出比重過大 影響居民消費傾向
3 消費結構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3. 1 不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 導致消費結構不合理
3. 2 過高的居民儲蓄存款 影響居民消費傾向
3. 3 消費品生產行業投資方向失誤和低效率 引起國內市場消費梗阻
3. 4 保守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政策的制約
4 關於進一步的優化消費結構的建議
4. 1 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增強居民消費信心。
4. 2 培育城鎮新的消費熱點 拓展居民的消費領域
4. 3 促使商品消費從自我積累型向信用支持型轉變
4. 4 分層次促進居民消費
4. 5 破解影響消費結構優化的政策制約
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趨勢
摘要: 九十年代以來,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完成了從解決溫飽——達到小康——邁向富裕的轉變歷程 。 二00三年,中國人均GDP達到1090美元,按照國際經驗,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之後,將觸發國內社會消費的結構升級,這標志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重要的、嶄新的時期。本文將通過對消費結構的各項內容的變化情況說明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現狀,提出消費結構中不合理的方面,並深入的分析其產生的原因,以及解決這些不合理現象的對策。
關鍵詞:消費; 消費結構; 消費結構升級; 消費需求
Variation tendency of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urban residents of our country
Author:Luo Ruichaoxie
Tuthor:Tian qianxi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Ecation,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
Summary : Since the 1990s, very great change has taken place in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the urban residents of our country, have finished from resolving adequate food and clothing --Reach the well-to-do level --March toward the rich transition course. In 2003, China per capita GDP reached 1090 dollars,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in per capita GDP exceeds 1000 dollars, the structure that will touch off the domestic social consumption is upgraded, this indicates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nters an important , brand-new period. This text pass every change of content in consumption structure prove current situation , urban residents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put forward the unreasonable respect in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 and deep its reason proced of analysis, and solve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se unreasonable phenomena.
Keyword:Consumption;Consumption structure;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upgrading ;Consumption demand
1 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現狀
消費結構是指人們在生活消費過程中所耗費的各種消費對象的比例關系及協調程度。消費結構及其變化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標志,它反映居民的消費特徵及消費趨勢,反映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程度及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目前,隨著城鎮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生活質量不斷提升,消費需求趨於活躍,居民消費不斷升級換代,跨上新台階。呈現出新的變化和特點。
1. 1 食品支出比重下降,恩格爾系數逐年走底
眾所周知,吃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較低時,其在消費支出中必然佔有重要地位。隨著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滿足的情況下,消費的重心才會開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轉移。恩格爾系數所反映的就是食品支出占家庭或個人消費總支出的比例,所以恩格爾系數在國際上常常用來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狀況,同時也成為反映一國居民家庭消費結構變化的重要標志。
近年來,我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 1980年城市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為56.9%,1995年為49.9%,1999年下降到41.9%,2000年,我國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達到39.2%,首次低於40%;2001年我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為37.9%,意味著總體水平達到了小康,2002年為37.7%2003年,我國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更進一步降為37.12%,這說明食品支出在城鎮居民的消費總支出的比重正呈下降的趨勢。
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歷程和居民消費結構演變的歷史經驗表明,恩格爾系數水平低於40%時是啟動以居民住房消費和交通通訊消費為標志的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臨界點。因此,以恩格爾系數作為重要的參考標準的話,我國新一輪的消費結構升級已經來到。
1. 2 住房,汽車消費成為新的消費重點
1. 2. 1 住房消費
從住房需求來看,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有能力購買商品房和經濟適用房。2003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已經達到了32247萬平方米,比1991年增長了近10倍,增長是非常快的。從未來的發展看,城市化和人均居住條件的改善,以及房屋的自然折舊還將帶來對住房的巨大市場需求。中國確實已經進入到住房的需求大幅度增長的時期。特別是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對住房的需求會進一步加大。1998-2003年,我國城市率提高了9個百分點,到2003年已達到40.5%。在"十一五"期間,專家預計城市化率仍將以每年一個百分點的速度推進。毫無疑問,城市化率的發展直接帶動的是房地產業的發展,有大量的人口要進入到城市,城市居民的居住條件也要改善,還有大量的房屋自然折舊。從這些情況考慮,未來住房的需求潛力是非常大的。房地產業也仍將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
以長沙為例,根據一項問卷調查結果表明,長沙住房消費走勢呈以下的主要特徵: 近半數的被調查者具有購房意向;51.96%的被調查者看好經濟適用房;理想面積為80—120平方米;價格仍是制約居民消費的主要因素。 這說明隨著人們對物質生活,居住環境要求的提高,使住房消費在今後的一段時間內,仍然會是消費的重點和增長點。並且住房消費必將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家裝成了生活時尚。
1. 2. 2 汽車消費
從各個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當一個國家人均GDP達到3000-10000美元的時候將進入汽車消費快速發展的時期,我國的一些大城市,人均GDP已經接近或超過3000美元,因此,汽車消費出現較快增長的時期。 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極具潛力的汽車消費市場。估計我國有購車能力的家庭2005年將達到4200萬戶。到2010年,中國有可能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第三大汽車市場。從汽車的實際購買來看,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中國政府鼓勵轎車進入居民家庭政策的出台,特別是2001年5月放鬆對生產企業的價格管制,加之制約需求的各種不合理費用逐步取消和汽車貸款正在被越來越多人所接受,汽車正在快速進入普通家庭,開始取代家電成為新一代領航消費品。
1. 3 教育、信息、通信消費不斷升溫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經濟的發展要求人們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人們對知識需求日益增強,居民越來越重視教育的投入,不斷提高個人文化素質,除了對子女的教育消費支出不斷增長以外,成人的教育費用也不斷提高。教育消費已成為人們消費中經常性的較長期的重點,這是發展的必然趨勢。未來居民儲蓄將更多地用於教育消費。這不但可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消費需求,而且促進與教育相關的行業發展,還進一步帶動圖書出版業,計算機教學軟體業、信息服務業等相關行業的發展,使教育產業成為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 近日,中國社科院在京發布《2005年社會藍皮書》,提醒人們注意教育消費不斷攀高現象。近年來,我國城鄉居民教育費用持續攀升,大大強化了居民的儲蓄意願,子女教育費用在居民總消費中排在首位,超過養老和住房消費。
從"九五"後期開始,通信、信息消費成為我國居民新的消費熱點,產銷均呈現快速增長勢頭。根據預測,國內的電子信息產品的市場總規模到2005年將達到20000億元的水平。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手機市場。截止到2004年的2月底,中國的手機用戶已達到了2.8億戶。今後五年,中國信息產業還將繼續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而且還將進一步成為消費的熱點。專家認為,通信消費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個國家的信息化水平。增加通信消費,無論是對擴大社會需求、促進經濟增長,還是對改善人民生活質量,都具有重要意義。
1. 4 旅遊等休閑服務消費成為新的消費亮點
"十一五"期間乃至更長的時間內,中國都將是一個旅遊的消費大國。按照國際經驗,人均GDP達到800-1000美元的時候,旅遊消費就進入到快速增長時期。我國顯然已經進入到了這樣的時期,當然,它也要求有制度性的安排來與其配合。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實行假日消費後,旅遊消費大幅度增長,開始是"周休兩日制"促進了旅遊消費,現在又有了"七天黃金周",大大地帶動了國內旅遊消費的增長。據統計,2004年國內旅遊人數達到了9.3億人,將近10億人,國內旅遊收入達到了4萬億元的水平。旅遊業將是今後拉動經濟增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力量。由於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空氣和水污染日益嚴重,垃圾、雜訊使城市居民的生存環境日趨惡化,因此,人們對清潔空氣的享受,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追求已越來越迫切。近年來興起的生態旅遊業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態需要,所以,生態旅遊已成為旅遊業中增長最快的部分。
隨著以人為本的生活觀念日益突出。居民能夠享受到的社會公共服務和公共設施越來越多,這一范疇的消費也隨之增加。快節奏的都市工作與生活,使人們更重視消費的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消費省時間甚至出錢買時間的情況在都市消費中屢見不鮮。相對於消費的效益性需求而言,消費的效率性需求將上升,即消費者在關注消費的效用和質量的同時,更關注消費的便捷性和快速性。其典型表現是服務性消費的快速發展。例如:快餐業尤其是送餐業的快速發展,家庭勞務社會化成為一種廣泛的需求。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家政服務、家庭醫生、家庭病房等開始走進千家萬戶。
2 消費結構升級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2. 1 消費領域相對狹窄 消費需求不足
隨著消費結構的升級過程的開始,使城鎮居民消費一下子集中到了住房,汽車,教育消費上,造成消費領域相對狹窄的現狀,尤其是與消費市場完善的國家相比,我國的消費市場不夠發達,存在許多有待開發和發展的消費領域,需要尋求新的消費熱點和消費增長點。
2001年我國人均GDP達到911.32美元,城鎮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為37.9%,而全世界平均的相同收入水平時期的恩格爾系數只有30%。包括旅遊消費等在內的其它消費占消費支出的比率,世界中等收入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達到了26%的水平,而我國城鎮居民2001年僅為5.35%,只相當於這些國家的1/5。在保險消費、知識消費、體驗消費等諸多領域更有待於拓展。
近年來我國城鎮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與平均消費傾向呈逐年走低之勢,城鎮居民平均消費傾向從1990年的0.84降低到2003年的0.77,年均降低速率達0.005,這些都說明在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結構的不斷優化過程中,目前我國的消費市場仍存在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這與消費領域狹窄也有著一定的聯系。
2. 2 國內市場消費梗阻
在我國居民消費升級的過程中事實上存在國內市場消費梗阻,國內消費品生產行業沒有很好地把握一輪輪消費升級的契機,使國內產業遭受周期性的沖擊。國內相關行業由於沒有及時地針對消費升級做出適應性的調整以致國內的部分消費需求要有國外滿足,即使調整了也由於技術水平的落後使產品的競爭力遠不如人,許多市場利潤空間拱手讓人。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現今的電腦、手機、汽車,居民所認同的大多都是國外品牌而國內的同類產品卻少有能與其抗衡的。
2. 3 恩格爾系數超越常規,居民生活並未達到富裕。
如果按聯合國糧農組織對恩格爾系數的劃分標准,早在2000年,我國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達到39.2%,首次低於40%時,我國就已經邁進「富裕」的門檻了。但實際上,到目前為止我國還處在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的過程當中,而「小康」和「富裕」兩個概念也是有著一定的距離的,也是說目前我國恩格系數對於我國實際的現狀來說時超越了常規的。
2. 4 教育支出比重過大 影響居民消費傾向
近年來,中國城鄉居民教育費用的持續攀升大大強化了居民儲蓄意願,影響了城鄉居民家庭消費傾向。教育從幼兒園起就開始交各種贊助費、擇校費、擇班費,大學生的學費、生活費超出了居民家庭可承受的正常水平,從而導致居民家庭削減當前消費開支,增強儲蓄力度。目前中國的發展進入人均GDP1000至3000美元的轉型關鍵時期。而世界多數國家同時期時,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的消費比重反而是有所下降的,特別是教育的費用有所下降。
2. 5 服務消費數量不足 結構不合理。
雖然近年來,我國居民在服務消費的支出上有所增長,服務消費占居民生活消費的比重也在上升。但是,在我國的現實消費活動中,仍然還有不少人重物質消費、輕服務消費,和發達國家相比服務性消費在消費總額中所佔的比重還較低。在服務消費領域也存在消費結構不合理,消費觀念有待改善等問題。如人們在已有的服務消費中,重餐飲、洗浴等生活性服務消費,輕精神文化消費;在已有的精神文化消費中,又存在重娛樂性消費、輕發展性消費,熱衷於趣味消費、忽視高雅消費和健康消費的問題。
3 消費結構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這是轉載的別人的回答哦
㈦ pest分析法,分別代表什麼
PEST分析是指宏觀環境的分析,P是政治(politics),E是經濟(economy),S是社會(society),T是技術(technology)。在分析一個企業集團所處的背景的時候,通常是通過這四個因素來分析企業集團所面臨的狀況。
進行PEST分析需要掌握大量的、充分的相關研究資料,並且對所分析的企業有著深刻的認識,否則,此種分析很難進行下去。經濟方面主要內容有經濟發展水平、規模、增長率、政府收支、通貨膨脹率等。政治方面有政治制度、政府政策、國家的產業政策、相關法律及法規等。社會方面有人口、價值觀念、道德水平等。技術方面有高新技術、工藝技術和基礎研究的突破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