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社會學概論中社區研究方法

社會學概論中社區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8-24 22:58:49

⑴ 《社會研究方法》參考書目有哪些

①盧淑華,1989,《社會統計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②李沛良,2001,《社會研究的統計應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③ 戴維·波普諾,1999,《社會學》(第十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④鄭杭生主編,2003,《社會學概論新修》,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⑤劉豪興主編,2003,《社會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⑥艾爾·巴比,2000,《社會研究方法》,北京:華夏出版社。(復試)
⑦ 袁方主編,1997,《社會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復試)
⑧ 范偉達,2001,《現代社會研究方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復試)

⑵ 清邁大學社會學需要學習哪些東西

摘要 您好,包括社會學概論、社會學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社會統計學、國外社會學史、社區概論、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現代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管理學、人類學、人力資源管理、傳播學、公共關系、中國社會問題、性社會學等。

⑶ 社會學概論事例分析

社會學概論

第一章 社會學的產生與發展

1.社會學創立的歷史條件:社會學的創立是社會變革、自然科學發展、社會思想和社會經驗研究的產物。

2.社會學創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馬克思、孔德、斯賓塞等,社會學形成時期的代表人物是塗爾乾和韋伯等。

3、創立時期代表人物:奧古斯特.孔德《實證哲學教程》。孔德的學說:①科學的分類。孔德認為,科學知識的發展由簡單到復雜,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社會學居於科學的最高層次②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對於社會現象所固有的全部基本規律的實證研究。分為社會靜力學和社會動力學兩個部分。秩序和進步是孔德實證主義社會學的核心概念③研究方法。必須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學方法來研究人類社會。觀察法、實驗法和比較法、歷史法。3、赫伯特·斯賓塞代表作:《社會靜力學》《社會學研究》《社會學原理》《倫理學原理》其中《社會學研究》被嚴復翻譯成中文《群學肄言》。

4、社會學形成時期的代表人物:塗爾干社會學代表作是他的三論:《社會勞動分工論》《社會學方法論》《自殺論》社會學年鑒學派的創始人,繼承和發展了孔德創立的社會學。系統的社會學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由塗爾干創建的。韋伯:主要著作有《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經濟與社會》合理性是韋伯社會學理論的核心概念。

5、社會學中心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歐洲轉移的美國,首先在美國發展為制度化學科。時至今日,美國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仍然在世界社會學發展中產生巨大影響。斯莫爾、托馬斯、帕克、伯吉斯創立了芝加哥學派,其主要學術成就是:第一,開拓了現代城市社區研究,使社區研究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第二,開創了人文區位學研究的先河。第三創建符號互動論。後期的主帥布魯斯。

6、歐洲在二戰後的發展特點:社會學的研究重心轉向現實社會/社會學研究領域的多樣化/社會學的理論研究已趨向多元化/歐洲社會學的制度化建設也取得了很大進展。

7、蘇俄社會學經歷了曲折的道路,在20世紀50年代恢復以後獲得了較大的發展。蘇俄社會學:米海洛夫斯基創立了主觀社會學,列寧和普列漢諾夫對他們的主觀社會學進行了有力的批評。普列漢諾夫和布哈林是當時蘇聯社會學的主要人物。

8、社會學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已有110餘年的歷史,經歷了四個曲折的發展時期。1979年,社會學的恢復重建標志著中國社會學正逐步走向成熟,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社會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社會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分為傳入時期/成長時期/建設時期/恢復重建四個時期。傳入時期:譚嗣同/嚴復/章太炎。成長時期:余天休/陳達。建設時期:許仕廉/張鴻鈞/晏陽初/李景漢/費孝通 毛澤東。恢復重建:費孝通/田汝康/雷潔瓊/王康。 9、本土化:是使移植進來的某一事物紮根於本鄉本土,適應本土的特性,並萌芽、成長、壯大。社會學本土化是一種使外來社會學與本土社會的實際相結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會學理論與研究方法的學術過程。

10、社會學在中國的本土化:許仕廉/孫本文/吳文藻。晏陽初等人的鄉村建設和社區發展理論、潘光旦的「位育」理論、費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論等已經成為具有影響的研究中國社會的重要理論觀點。

11、實現社會學中國化的基本做法:社會學本土化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為實現這一目標,社會學的基本理論首先應當體現出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其次把研究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人的社會化作為社會學的基本任務;第三立足中國社會的現實,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理論經研究和經驗研究相結合,使社會學的研究與教學能切實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第四採取積極的態度,在借鑒國外社會學的中國過去社會學的優秀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逐步建立中國社會學的理論知識體系,形成中國社會學學派。第五,造就一支願意並有能力為奮斗的社會學專業隊伍。

12、社會學本土化是社會學發展的必然進程,「社會學美國化」是個先例。巴西、印度等世界各國社會學工作者都不約而同地倡導、推行社會學本土化,建立符合本國實際情況的社會學。13、在中國,社會學本土化是與社會學中國化相一致的,起步於20世紀20、30年代,20世紀後期得到了更自覺、更明確、更有組織的推行。在中國,社會學本土化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

第二章 社會學的研究對象與方法

1、社會學:是一門研究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的綜合性社會科學。它具有整體性、綜合性、實證性和應用性等主要特徵。

2、社會學功能有:研究功能、教育功能、社會管理功能和社會批評功能。

A、研究功能:①描述性功能:是指那些為了解和掌握發生了什麼事、什麼情況而進行的探索性研究。②解釋性功能:是指對影響社會事實發生、變化的主客觀因素,從其因果聯繫上加以說明的過程。③預測性功能:和描述、解釋功能相聯系的高一層次的目標是預測功能。是要提示將來的社會事件和狀態是怎樣的。 ④規范性功能:社會研究在回答『將會怎樣』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應該怎樣』的問題。

B、教育功能 ①幫助人們自覺的完成社會化。②幫助人們合理選擇。

C、社會管理功能:①建立規范②提供模式③反饋信息。

3、社會學研究方法:主要是指以實證的方式對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所產生、形成、變化的人們的關系、行為、態度以及各種社會現象進行科學探索的一種研究方法。

4、社會學實證研究的一般程序是:籌劃階段、實施階段和總結階段。

5、社會學研究的資料收集方法主要有:問卷調查法、實地研究法、社會實驗法和非介入性研究法。

A、問卷調查:是以問題表格形式向被調查者收集相關資料的一種定量研究方法。

B、實地研究:又稱田野調查,它是一種深入研究對象內部,以參與觀察和非結構訪問的方式收集資料,交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定性分析來解釋社會現象的一種研究方法。可分為參與觀察和個案研究。①參與觀察是研究者在某種程度上置身於觀察對象的環境和社會活動中,使自己成為被研究群體中的一員的一種觀察方法。②個案研究:對某個社會單位的生活全過程或關於它的某方面的個別事例和整體相關聯的一種研究方法。

C、社會實驗方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假設,在有控制的條件下,通過觀察記錄分析發現或證實社會現象變數之間因果關系的一種研究方法。

D、非介入性研究方法 是通過搜集現在了的,以文字數字元號畫面等信息形式出現的文獻資料,分析和探討各種個人與社會現象的一種研究方法。

6、社會學研究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實際研究應該是定性方法與定量方法相結合。

7、定性分析:是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歸納、分類、比較進而對某個或某類現象的性質和特徵作出概括的一種分析方法。實地研究和非介入性研究屬於定性方法。

8、定量分析:是對社會現象的數量特徵、數量關系與數量變化進行分析的一種分析方法。問卷調查和實驗方法屬於定量方法。

9、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關系:性方法與定量方法是經常配合使用的。在進行定量分析之前,研究者須藉助定性方法確定研究對象的性質,壓電行定性分析過程中,研究者又須藉助定量研究確定現象發生質變的數量界限和引起質變的原因。兩者的不同點有:①著重點不同②依據不同③手段不同④學科基礎不同⑤在研究中所處的層次不同⑥結論表述形式不同。定性方法是定量方法的基礎,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時運用定量方法,才能在精確定量的根據下准確定性。這是二者的辯證關系。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有機結合是社會學研究的正確方向。

10、社會學的主要理論觀點有: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理論、結構功能理論、沖突理論、交換理論、符號互動論等。

第三章 社 會

1、社會:是以一定物質資料生產為基礎的共同體,其基本特徵是:①社會以人為主體②社會以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③社會以人與人的交往為紐帶④社會來源於自然又超越自然。

2、社會唯名論和社會唯實論:人只有在社會里並通過社會才能生存和發展。西方學者在回答個人與社會何者實真實的問題時形成了兩種理論觀點,即社會唯名論和社會唯實論。A、社會唯名論者認為,只有個人才是真正的存在,而社會只有一個名稱,用來方便地稱呼構成社會的許多的個人,是個人行動的產物或互動的形式。以馬克斯·韋伯是社會唯名論的主要代表人物。B、社會唯實論者也稱社會實在論,和社會唯名論者相反,它把社會視為超越個人的客觀存在。以阿奎那為代表。社會唯實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法國的塗爾干。

3、馬克思主義社會觀是科學的社會觀,其基本觀點是:社會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勞動是理解全部社會發展史的鑰匙,需要是人們社會行為的動力,人類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其科學性:馬克思主義社會觀是在社會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科學。①社會實踐的不斷發展,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社會觀是不斷豐富和發展的科學②發展性和創造性是馬克思主義社會觀的生命之所在。③馬克思主義社會觀與具體社會生活相結合,創造性地促進社會關系良性運行,從而推進了自身的豐富和發展。④馬克思主義社會觀在同形形色色的錯誤社會觀的不斷斗爭中發展,具有較強的生命力。總之,馬克思主義社會觀是一種發展創造的、開放的、生氣勃勃的思想體系,而不是一個封閉的、僵化的思想體系。

4、個人與社會:社會是個人以角色名義與他人互動構成的關系網,這種關系網就是個人與社會的全部關系,表現為角色人格、價值規范、權利制度和行為交換四個相互聯系的關系體系。

5、以勞動或物質資料的生產與再生產作為社會的基礎,社會的基本結構必然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關系體系。

6、社會關系:是人們在物質生產活動和社會交往過程中形成的相互關系的總稱。社會學一般將社會關系劃分為初級社會關系與次級社會關系,結合關系和對應關系,血緣關系、地緣關系和業緣關系。A、地緣關系:是人們依賴土地資源形成的生存關系,是種植業發生和發展的產物。B、業緣關系:是人類社會第二次社會大分工的產物。手工業和農業的分離使一部分有專門技術的人從土地上分離出來,以行業為基礎,形成了這種新的關系。

7、如何建立與發展新型的社會關系? 積極建設和發展新型的社會關系,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需要。①逐步建立健全新型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②努力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③加強黨風和社會風氣的建設④加速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用法律形式保護已經建立的新型關系和促進消除陳舊落後的社會關系。

8、社會結構:一般是指社會諸要素之間在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關系。9、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本要素:自然資源、人口資源和文化資源。10、人口資源:是指在特定地域內具有一定數量、質量和關系的人的總稱。具有兩重屬性: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11、人力資源:指表現在勞動者身上的以勞動者數量和質量表示的資源,體現了包含在人體內的生產能力。其是在各種生產要素中最積極最活躍的主動要素,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經濟資源。

12、人口數量:是對人口資源的量的規定性,指一定時間和一定地區有生命的個體總和,通常人口數量指的是人口規模。13、人口質量:也稱人口素質,是對人口資源的質的規定性,包括人口的身體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素質等。14、自然資源:是與人類活動相關聯的全部自然條件的總和,是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外部條件。15、自然資源特點:有限性、潛力無限性、系統性和空間分布不均勻等特點。16、自然資源分類:①環境資源②生物資源 ③礦產資源。

17、可持續發展: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他們需要的能力和機會構成危害的發展。

18、可持續發展的內在矛盾: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的不可調和性決定了可持續發展的內在矛盾。①從人與自然的矛盾來看,人類的祖先類人猿原來是自然界的懷部分,與其他動物一樣處於又斗爭又互助的自然系統之中。人們必須尋求一種使人類得以持續發展的道路,即人與自然團伙調發展的道路。然而人口高速增長與資源短缺短時間內不可調和。②從人與人的關系及其矛盾來看,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不可能以個人為單位各自孤立地進行,人們必須在活動中結成一定的生產關系,才能取得成功。然而,發達國家與落後國家之間的不平衡不平等與利益沖突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

19、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強調的是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意義深遠的。①可持有異議續發展尤其突出強調的是發展,消除貧困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一項不可缺少的條件。②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聯系起來,並強調把環境保護作為發展進程一個重要弧形成部分,作為衡量發展質量、發展水平和發展要程度的客觀標准之一。③強調代際之間的機會均等,指出當代人享有的正當的環境權利,後代人出同樣享有這些權利。④強調了要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法,要求人們在生產時要少投入多產出在消費時要盡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⑤要求人們必須徹底改變對自然界的傳統態度,建立起新的倫理道德和價值標准,不再把自然界看作是被人類隨意盤剝和利用的對象,而應看作人類的資源和價值源泉。

第四章 文化

1、文化:可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去解釋。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出來的一切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指精神文化,甚至是專指文學藝術、音樂、體育等。

2、文化具有:創造性、習得性、共享性、連續積累性、特殊性和共性等特性。

3、文化的構成要素有:物質形態要素、精神形態要素、語言符號要素、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要素

4、從文化組成的單位看,其結構是:文化特質、文化集叢和文化模式。

A、文化特質。 是組成文化的最小單位,也稱文化元素。如一隻茶杯。B、文化集從。功能上互相整合的一組文化特質,它們結合起來共同發揮一項功能以滿足人的某種需要,這些文化特質就組成一個文化集叢。C、文化模式。是指由許多文化集叢結合而成的一個文化整體,而與其他文化模式互相區別。如中國文化模式。

5、文化的功能:有社會整合和社會導向等正功能,同時,文化的滯後現象與反文化群體的文化也具有反功能。反功能:文化也會對社會整合與社會進步起著阻礙甚至破壞作用,此即文化的反功能。一般發生在兩種情況下:一是文化滯後現象發生時,精神文化會對物質文化的發展起著阻礙作用。另一種情況是發生在反文化群體和某些亞文化群體中。每個社會除了主流文化之外,都存在著一引起次屬文化,也稱亞文化。

6、文化規范體系:包括習俗、道德、法律和宗教。A、習俗:歸根結底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的,有多種表現形式。習俗也稱民俗,是指歷代相沿積久而成的被人們普遍遵守的行為模式。它是一種最古老最普遍的文化現象。習俗根植於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功能:是調整人們行為的重要社會規范,它的調整范圍最普遍。

B、道德:是以善惡評價的方式來評價和調節人的行為的觀念和規范,是人類自我完善的一種價值標准。現階段我國的道德標准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C、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行的社會規范。法律的本質是統治階級意志,是最具有強制力的社會行為規范。有以下特徵:①公正性,是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強制性與社會習俗和道德不同,法律是依靠國家權力保證其施行的。法律的社會功能 ①懲罰功能②威懾功能③教育功能

D、宗教:是人們對超自然力量的幻想,是對神的敬畏與信仰。宗教有負功能,也有正功能。宗教正向功能有:①促進社會團結,維持社會秩序②振奮民眾精神,促進社會發展③尋求生活意義,為個人提供精神安慰。

7、宗教和邪教的區別:邪教是打著宗教幌子的反人類,反文化的組織。邪教與宗教有本質不同,①宗教勸人熱愛生活,尊重世俗維護社會秩序;邪教宣揚世界是末日,貶低世俗,勸人毀滅,破壞社會秩序。②宗教的神是超人間的,宗教教義有經典;邪教的神就在人間,它把生活在現世的教主當作神,把教主的話視為經典。③宗教宣傳博愛、愛教徒、愛大眾;邪教害人,以殘忍手段殘害信徒,殘害他人。

8、文化交流:是指從文化傳播開始的兩種文化之間互相溝通、采借、沖突與融合的過程。文化交流是文化的固有屬性,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

文化交流的過程包括:文化傳播、文化采借、文化沖突。

9、文化傳播是指某種文化元素隨同社會交往而擴散,為其他采借或吸必的過程。美國人類學家林頓把文化傳播分為三個階段A接觸與顯示階段B選擇階段C採納融合階段。

10、文化采借 又譯文化雜交,是指一種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種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叢,融入本文化的過程。

11、文化沖突 指異質文化在傳播接觸中出現的互相排斥的傾向和狀態。根源除了民族性之外,更有階級性。

第五章 社會化

1、社會化:是社會對個人的文化教化和個人對社會主動選擇與能動調適的統一的社會過程。其內涵從三方面理解:時間上,個人社會化涉及到人生發展的全過程;內容上,個人社會化關注到個人作為社會一員所應具有的全部文化遺產;社會關繫上,個人社會化注重個人與社會的交互作用以及個人社會化的結果。

2、社會化強制性的特點:人的社會化作為個人與社會以互動的成果,是強制性和能動性的統一。社會化帶有強制性的特點。①人類生命個體無先天行為模式,不會自然而然地成為社會人。②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常常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

3、社會化既是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新陳代謝、穩定發展的需要。一般說來,社會化的三大功能:文化傳承、社會發展、個體完善。

4、社會化的內容:從廣義上說,包括人們所處的歷史時代的全部文化遺產。然而,從個人與社會的交互作用的需求來說,社會化的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生活技能社會化、價值觀念社會化、行為模式社會化、角色社會化等方面。A、生活技能社會化是人們學習並獲得維持生存狀態和改善生活質量的本領的過程。①是衣食技能②職業技能

B、價值觀念社會化是人們認知與認同社會主導價值觀念的過程。

C、政治社會化是個人逐漸學習和接受被現有政治制度採用和確定的政治信念、思想體系、社會制度和政治態度的過程。

D、行為社會化是人們按照通行的社會行為規范模塑自身行為的過程。

E、角色社會化是按照社會上規定的角色的要求來支配自己的行為,使個人行為符合於一定社會期望的品質特徵。

5、社會化對人的角色能力的培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是分清自己角色類型的能力②是健全形色扮演的心理狀態③是全面理解角色規范化的程度④明確角色目標。

6、社會化:依據不同的標准,可以將其分為基本社會化、繼續社會化、再社會化等類型。A、基本社會化:就是「生物人」通過社會文化教化,獲得人的社會性,獲得社會生活資格的過程。B、繼續社會化:是具有社會成員資格的成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實踐中主動選擇、學習和接受新的文化以及調適個人與社會的角色關系的過程。C、再社會化:也稱重新社會化,它是使個人改變以前的知識結構、價值標准和行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和社會要求和新的形勢需要的知識結構、價值標准和行為規范的過程。社會化是階段性和終生性的統一。

7、基本社會化的任務:①生理性成熟即通過人化的生理發育過程,形成完善健全的身心基礎②社會性成熟即通過社會文化的教化與自我內化,成為具有獨特個性物為能力的社會成員。

8、繼續社會化的意義:是人在成年以後的社會化,或稱二級社會化,這所以必要是因為①社會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任何個人的現有知識才能都難以適應未來社會的要求,因而,基本社會化只是為人的基本生存和發展能力打下基礎②現化社會中,科學技術飛速發展,③基本社會化時期的教育范圍有很大的局限性④人不僅僅是學習社會文化,還肩負著發展社會文化的責任。

9、社會化從教化方向上可以分為正向社會化和反向社會化。所謂有正向社會化:是指上代人對下代人的文化傳遞和教化過程。反向社會化:是年輕一代用新知識新觀念影響前輩的過程,這種社會化又稱為文化反哺。10、E·埃里克森《童年和社會》把個人必理成長的歷程劃分為八個階段:嬰兒期幼小期 幼兒後期 學齡期 青年期 成年早期 成年期 成熟期。11、R·哈維格斯特把人一生的社會化過程分為六個階段:幼兒期 兒童期 青年期 成年早期 中年期 老年期。

12、社會化的必要條件: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生物因素,即個人所帶有的一種由上代為下代提供的、有利於人類從事社會活動的特殊遺傳素質。主要表現在:人有異於其他動物的身體結構,為人發展自己的社會性准備了首要的先天生理條件,人有一個組織特殊的大腦,為認識世界,學習社會文化接受社會教化提供了生理物質基礎,人還具有高級神經活動系統,有第二信號系統----語言活動,而語言又是社會化的強有力的工具和杠桿。二是環境因素,是指影響個人社會化過程的全部社會環境。包括家庭、學校、夥伴群體、工作單位、社區和大眾傳媒等影響個人社會化的全部社會環境。三是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是實現知識內化與積累,達到社會化目標的根本途徑。包括生產活動,科學實驗,社會斗爭和人際交往等形式。主要表現為觀察學習、角色扮演、知識積累等環節。

社會實踐的地位和作用:社會實踐是社會化的根本環節,在社會化過程中,緊緊把握時代的脈搏,廣泛拓展生活實踐的空間,是尤其應該重視的一個問題。

13、社會化的目標:從根本上說,是培養合格的社會成員。社會化的現實結果,就是培養人適應社會生活所需要的各種角色能力。社會化的最高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過程。當代人的全面發展就是實現人的現代化

第四章 文化

1、文化:可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去解釋。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出來的一切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指精神文化,甚至是專指文學藝術、音樂、體育等。

2、文化具有:創造性、習得性、共享性、連續積累性、特殊性和共性等特性。

3、文化的構成要素有:物質形態要素、精神形態要素、語言符號要素、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要素

4、從文化組成的單位看,其結構是:文化特質、文化集叢和文化模式。

A、文化特質。 是組成文化的最小單位,也稱文化元素。如一隻茶杯。B、文化集從。功能上互相整合的一組文化特質,它們結合起來共同發揮一項功能以滿足人的某種需要,這些文化特質就組成一個文化集叢。C、文化模式。是指由許多文化集叢結合而成的一個文化整體,而與其他文化模式互相區別。如中國文化模式。

5、文化的功能:有社會整合和社會導向等正功能,同時,文化的滯後現象與反文化群體的文化也具有反功能。反功能:文化也會對社會整合與社會進步起著阻礙甚至破壞作用,此即文化的反功能。一般發生在兩種情況下:一是文化滯後現象發生時,精神文化會對物質文化的發展起著阻礙作用。另一種情況是發生在反文化群體和某些亞文化群體中。每個社會除了主流文化之外,都存在著一引起次屬文化,也稱亞文化。

6、文化規范體系:包括習俗、道德、法律和宗教。A、習俗:歸根結底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的,有多種表現形式。習俗也稱民俗,是指歷代相沿積久而成的被人們普遍遵守的行為模式。它是一種最古老最普遍的文化現象。習俗根植於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功能:是調整人們行為的重要社會規范,它的調整范圍最普遍。

B、道德:是以善惡評價的方式來評價和調節人的行為的觀念和規范,是人類自我完善的一種價值標准。現階段我國的道德標准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C、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行的社會規范。法律的本質是統治階級意志,是最具有強制力的社會行為規范。有以下特徵:①公正性,是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強制性與社會習俗和道德不同,法律是依靠國家權力保證其施行的。法律的社會功能 ①懲罰功能②威懾功能③教育功能

D、宗教:是人們對超自然力量的幻想,是對神的敬畏與信仰。宗教有負功能,也有正功能。宗教正向功能有:①促進社會團結,維持社會秩序②振奮民眾精神,促進社會發展③尋求生活意義,為個人提供精神安慰。

7、宗教和邪教的區別:邪教是打著宗教幌子的反人類,反文化的組織。邪教與宗教有本質不同,①宗教勸人熱愛生活,尊重世俗維護社會秩序;邪教宣揚世界是末日,貶低世俗,勸人毀滅,破壞社會秩序。②宗教的神是超人間的,宗教教義有經典;邪教的神就在人間,它把生活在現世的教主當作神,把教主的話視為經典。③宗教宣傳博愛、愛教徒、愛大眾;邪教害人,以殘忍手段殘害信徒,殘害他人。

8、文化交流:是指從文化傳播開始的兩種文化之間互相溝通、采借、沖突與融合的過程。文化交流是文化的固有屬性,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

文化交流的過程包括:文化傳播、文化采借、文化沖突。

9、文化傳播是指某種文化元素隨同社會交往而擴散,為其他采借或吸必的過程。美國人類學家林頓把文化傳播分為三個階段A接觸與顯示階段B選擇階段C採納融合階段。

10、文化采借 又譯文化雜交,是指一種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種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叢,融入本文化的過程。

11、文化沖突 指異質文化在傳播接觸中出現的互相排斥的傾向和狀態。根源除了民族性之外,更有階級性。

⑷ 誰有《社會學概論》的復習提綱

《社會學概論》復習大綱

一 課程的性質與任務:社會學是一門研究「社會」的學問。具體而言,它是一門從整體的角度研究社會結構、社會運行及其規律的課程,屬於社會科學的范疇。按照研究領域來看,社會學又可以分為理論社會學與應用社會學兩大部分。《社會學概論》就是一門講授理論社會學的課程。要求學生在「學什麼」、「為什麼學」和「怎樣學」的理解基礎上,從「整體」的意義把握社會構成、社會文化、人的社會化、社會群體、社會組織、社區、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社會制度、社會變遷與社會現代化、社會問題與社會控制、社會保障與社會工作、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等社會學的基本范疇、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相關研究方法,引導學生運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觀察社會現實、分析社會現象、解決社會問題,形成科學地認識社會和駕馭社會的能力。
二 考試題型:
1、 選擇題(單項選擇題)
2、 判斷題
3、 名詞解釋
4、 簡答題
5、 論述題
5、課程內容、重點與難點、重點思考題:
第一章 緒 論
教學內容:
(西方)社會學產生的背景、發展階段及其代表(理論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社會學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性質、特點,社會學的學科地位及其功能。
重點:①社會學產生的背景;②社會學的特徵及學習意義。
難點:西方社會學的理論流派。
重點思考題:
1、 試論西方社會學產生的原因。
2、 簡述社會學的基本特點。
3、 社會學與歷史唯物主義的關系。
4、 社會學功能述評。
5、 西方社會學主要流派述評。
第二章 社會與文化
教學內容:
社會的概念、社會的特徵及社會功能;社會結構及其構成要素;社會各構成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以及各構成要素與社會整體的關系。文化的概念、特徵、結構和功能;文化在社會整體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點:①「社會」的結構、特徵和功能,;②文化的特徵、結構和功能。
難點:社會與文化構成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以及各構成要素與整體的關系。
重點思考題:
1、 簡述「社會」的基本特徵。
2、 試論社會功能的主要表現形式。
3、 試論人口因素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4、 簡述文明與文化的聯系和區別。
5、 簡述文化構成的基本要素。
6、 為什麼說馬克思主義的社會觀是一種科學的社會觀?
7、 簡述社會的基本類型,傳統(禮俗)社會與現代(法理)社會的不同特點是什麼?
8、 文化具有哪些基本特徵?
9、 試述文化功能的主要表現形式。
第三章 人的社會化
教學內容:
人的社會化的概念,社會化的必要性及其基本內容;繼續社會化、再社會化、特殊社會化的關系;社會角色的概念、類型及角色失調的表現等。社會化的條件、過程、與個性形成的關系等。現實生活中社會化存在的一些問題。
重點:①「社會化」的基本內容;②社會化的必要性;③社會角色的概念、類型及角色失調。
難點:社會角色理論
重點思考題:
1、 試論人的社會化的必要性。
2、 人的社會化應該具備哪些基本條件(個人條件和社會條件)。
3、 什麼叫「社會角色」?試論「角色失調」的主要類型。
4、 試述社會化的基本內容。
5、 簡述繼續社會化、再社會化、特殊社會化的異同。
6、 簡述社會化對個性形成的影響。
第四章 社會群體
教學內容:
社會群體的概念、特徵;社會群體的基本類型;群體分析的一般理論和方法;社會群體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家庭為典型的初級群體的性質、類型及其功能;當代社會初級群體的衰落及其對社會的影響。
重點:①社會群體的概念、特徵及其基本類型;②初級群體的特徵及其功能;③當代社會初級群體的衰落及其社會影響;④家庭的主要類型及功能。
難點:核心家庭、主幹家庭和聯合家庭的聯系與區別。
重點思考題:
1、簡述社會群體的基本特徵。
2、什麼是血緣群體、地緣群體和業緣群體?
3、什麼是初級群體?試述初級群體的基本特徵及其功能。
4、從歷史上看,家庭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5、什麼是家庭?試述家庭的幾種主要類型。
6、試論現代社會初級群體衰落的原因、表現及其社會影響。
7、談談我國當代社會家庭的變化及其發展趨勢。
第五章 社會組織
教學內容:
社會組織的基本特徵及功能、社會組織的目標及運行;社會組織研究的理論流派;社會組織的構成要素及社會組織與外部環境的關系;科層制的特徵、功能及面臨的主要問題。
重點:①社會組織的基本特徵及其構成要素;②科層制的特徵、功能及利弊分析。
難點:科層制、西方組織管理理論。
重點思考題:
1、什麼是社會組織?試論社會組織的基本特徵及其構成要素。
2、簡述社會組織的基本功能。
3、什麼是組織目標?試論組織目標對組織存在和發展的意義。
4、怎樣判斷組織目標的實現程度及其效果?
5、什麼是組織手段?組織用以調動其成員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6、請結合實際,談談影響組織目標制定與實施的因素有哪些?
7、簡述家長制管理的基本特徵。
8、社會組織中非正式結構存在的原因和功能是什麼?
9。、科層制及其功能分析。
10、如何進行有效的組織協調?
第六章 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
教學內容:
社會分層的概念、標准;社會分層研究的基本理論;社會流動的概念、類型及合理社會流動的意義;運用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的基本理論,正確分析和對待現實社會中的階級差別、階層分化、社會不公等問題。
重點:①社會分層的原因和功能;②階級與階層的相互關系;③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④制約和影響社會流動的要素及合理社會流動的意義。
難點:社會分層的基本理論。
重點思考題:
1、什麼是社會分層?試論社會分層的原因。
2、試論社會分層的功能。
3、解析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與韋伯「三位一體」理論的聯系與區別。
4、簡述階級與階層的聯系與區別。
5、什麼是社會流動?制約和影響社會流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6、合理的社會流動有什麼意義?
7、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階層發生了哪些變化?
第七章 社區
教學內容:
社區的概念、構成要素和研究意義;農村社區與城市社區的特徵及區別;我國城鄉社區與城鄉關系發展的歷程,我國城市化的道路和城鄉協調發展的途徑;社區建設與社區服務的理論與實踐。
重點:①社區研究的意義;②農村社區和城市社區的主要特徵;③城市化的原因及其影響;④城鄉關系和城鄉協調發展問題。
難點:社區理論。
重點思考題:
1、 什麼是社區?簡述研究社區的意義。
2、 簡述社區的構成要素。
3、什麼是農村社區與城市社區?它們的各自特徵有哪些?
4、什麼是城市化?試論城市化發展的原因及其影響。
5、什麼是社區服務?試析我國社區服務的特色、內涵及其作用。
6、請結合我國轉型時期的社會二元結構問題,談談如何有效地實現城鄉的協調發展。
第八章 社會制度
教學內容:
社會制度的概念、特徵、構成要素、類型與研究意義;制度化與制度改革。
重點:①社會制度的概念、特徵、構成要素與功能;②制度化與制度改革。
難點:制度化。
重點思考題:
1、什麼是社會制度?簡述社會制度的基本特徵與構成要素。
2、什麼是制度化? 試析制度化的利弊。
3、社會發展為什麼要與制度改革相配套?請結合實際,談談我國當前制度改革應該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第九章 社會變遷與社會現代化
教學內容:
社會變遷的概念、類型、原因;有計劃的社會變遷;社會現代化的概念、標志性特徵及其實施模式;現代化的理論;中國社會的變遷,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特點及其戰略選擇。
重點:①社會變遷的原因;②有計劃社會變遷的特點。③社會現代化的標志(特徵)及現代化的不同的途徑;④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特點及其戰略選擇。
難點:社會發展與社會現代化理論;
重點思考題:
1、簡述進化的社會變遷與革命的社會變遷的聯系與區別。
2、二戰以後的世界發展戰略述評。
3、「世界體系理論」述評。
4、試論社會變遷的原因。
5、什麼是有計劃的社會變遷?為什麼說社會有計劃的發展只有到了現代社會才有可能?
6、簡述1840年至1949年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7、什麼是社會現代化?社會現代化的標志性特徵有哪些?
8、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哪些基本特徵?
9、社會現代化發展模式述評。
10、中國要實現現代化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第十章 社會問題與社會控制
教學內容:
社會問題的概念、特徵;中國社會轉型期社會問題產生的背景及其表現;社會控制的構成、類型以及對越軌行為進行的控制;社會控制的功能和社會控制手段。
重點:①社會問題的基本特徵及中國轉型期的社會問題;②社會控制的功能和手段。③越軌行為。
難點:社會問題理論。
重點思考題:
1、什麼是社會問題?簡述社會問題的基本特徵。
2、如何認識當代中國轉型時期的社會問題?
3、什麼是越軌行為?試析越軌行為的後果。
4、什麼是社會控制?如何理解社會控制與社會規范的關系?
5、試述社會控制的主要功能及基本特點。
6、簡述社會輿論在社會控制中的作用。
7、試述社會規范的主要功能
第十一章 社會保障與社會工作
教學內容:
社會保障的概念、特點及作用;中西方社會保障制度的歷史沿革;社會保障的基本內容;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
重點:①社會保障的基本特點及作用;②社會保障的基本內容;③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
難點:中外社會保障的歷史沿革。
重點思考題:
1、什麼是社會保障?簡述社會保障的基本特點。
2、為什麼說社會保障能夠構建一種社會安全網路?
3、簡述扶貧與救濟的聯系和區別。
4、簡述二戰後西方社會保障事業全面發展的原因及其具體表現。
5、簡述社會保險與金融保險的聯系和區別。
6、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談談社會保障的基本內容。
7、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障體系存在哪些弊端?請聯系現實,談談中國社會保障事業應該如何發展?
第十二章:社會調查研究方法
教學內容:社會調查研究的概念與特點;社會調查研究的方法體系;社會調查研究的程序;
社會調查研究的主要方法;整理與研究資料的方法;撰寫調查報告的方法。
重點:社會調查的基本程序與方法。
難點:統計分析方法。
重點思考題:
1、 試述社會調查方法的基本特點。
2、 簡述社會調查研究的基本程序。
3、 試述社會調查研究的主要方法。

⑸ 社會學主要學什麼

社會學專業的學生所要學習的課程非常多。包括社會學概論、社會學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社會統計學、國外社會學史、社區概論、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現代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管理學、人類學、人力資源管理、傳播學、公共關系、中國社會問題、性社會學等。
社會學是一門獨立的理論學科,社會學追求社會效益,社會效益的核心問題講的是社會公平或社會公正問題,實現社會公平是社會學追求的核心目標。這里所說的社會公平是廣義的社會公平,它包括調整貧富差距、建立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制度、創造就業機會、減少失業人口、治理貧困、消除犯罪、保護環境等等。因此,社會學在實現社會公正、解決社會問題、追求社會發展方面,發揮著主導作用。同時,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是非常科學的,它有嚴格的理論範式以及研究的邏輯體系,運用調查研究、實驗研究、實地研究和文獻研究四種方式開展科研工作。在這四種方式中,又會用到很多具體的研究技術,如問卷訪問、抽樣以及統計分析技術和統計軟體的應用技術等。
社會工作是社會學的一個分支領域。目前大多數院校的社會學系主要包括社會學專業與社會工作專業。社會工作是一種助人服務工作。美國的心理學家艾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為八個階段,每個人在兒童、青少年、成年、老年的各個階段都會遇到心理或社會的壓力,遭遇危機,社會工作就是幫助這些處於危機中的人們解決困難、增強生活能力。與社會學專業不同的是,社會工作專業設有很多助人技術課程,例如個體輔導、小組輔導等等。因此社會工作專業更偏重技術,應用性很強。

⑹ 社會學在大學里都學些什麼

社會學學生主要學習理論社會學和應用社會學的基本知識,受到社會研究和社會調查技能以及表達能力的基本訓練;具有理論分析、實證調查研究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社會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熟悉中外社會學主要學派與學說,並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各種具有重大影響的社會理論和思潮;

2、熟練掌握社會學調查方法和技能,及社會統計方法:

3、了解國情,善於分析各種社會現象和問題,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和較強的論文寫作和語言表達能力;

4、了解黨和政府的重大方針、政策、法律和法規,了解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及其發展。

(6)社會學概論中社區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社會學產生的原因:

1、社會學產生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形成以後,它的產生有其直接的社會歷史背景。

2、為了克服市民社會面臨的重要危機,一些社會思想家試圖運用社會組織規律重新組織和安排社會生活秩序,以順應社會改良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3、以工業革命為先導的18世紀的經濟變革,使歐洲從過去的禮俗社會變成工業社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社會學專業

閱讀全文

與社會學概論中社區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電路電壓降測量方法 瀏覽:450
邊際量和彈性的計算方法 瀏覽:435
手機玩游戲狀態欄設置方法 瀏覽:113
巫毒娃娃的使用方法 瀏覽:893
lamy鋼筆墨囊如何使用方法 瀏覽:836
浴霸安裝在塑料扣板的視頻方法 瀏覽:12
100種關燈方法視頻 瀏覽:448
立式注塑機原點解決方法 瀏覽:374
頸椎病引起手麻鍛煉方法都有哪些 瀏覽:110
折貓的方法圖解步驟 瀏覽:855
有什麼方法可以仿一個app 瀏覽:592
手機倚天賺10塊錢的方法 瀏覽:468
酒糟鼻有治療的方法嗎 瀏覽:107
電腦改成自動獲取的方法 瀏覽:132
怎麼治腳臭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瀏覽:165
自製工具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836
黃酒加什麼飲用方法 瀏覽:728
全站儀怎麼使用方法 瀏覽:237
天然氣自動上水器安裝方法 瀏覽:991
向大大護墊使用方法 瀏覽: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