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中語文教學論文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要想達到這一理想的教學境界,就必須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激勵學生的質疑精神、開啟學生的想像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關鍵詞:語文教學 創新思維 科學思維 自主學習 一、 認識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重要性 1、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創新思維是創新能力的核心,是指一種具有主動性、獨創性的思維方式,往往能突破習慣性思維的束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其觀點總是富有新的創意。傳統的語文教學順應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對學生進行「題海戰術」式的訓練,影響了學生創造能力和智力水平的發展,而創新思維則表現為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的結合,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互補,在人的創造能力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其它方面的能力所不能取代的。 2、幫助學生善於發現、樂於表達、走向成功。教學實踐證明,在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過程中會使學生產生難以名狀的愉悅,而快樂的情感體驗反過來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穿針引線,鋪路架橋。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看,創造力與智力並不是同一回事。雖然創造需要有分析、計算、排列等能力作為基礎,需要左右兩半腦的配合,但是,集其大成者,是右腦的創造功能。因此,可以說,智力高的人不一定都具有很高的創造力,而具有一般智力水平的人,經過培養,卻可能具有較高的創造能力。 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途徑 1、構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自由寬松的創新環境。心理學研究顯示,人們如果生活在鼓勵自由探索、標新立異、發明創新的民主和諧氣圍中,那麼他們的創造力就會迅速的發展起來;如果生活在不允許自由探索和研究的一言堂、家長制的環境中,他們的創造力就會受到限制,甚至會受到扼殺。因此,教師應樹立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的意識,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盡可能地滿足他們心理上的需求,竭力營造一個寬松、寬容、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變傳統的「師道尊嚴」為現代的「良師益友」,使學生對老師發生親近感、信任感,進而「親其師而信其道」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勞動,面向主體,熱情引導學生探究和質疑,鼓勵他們標新立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和喜悅。 2、採取多樣的教學方法,培養和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動機、求知慾、積極性、主動性,都是幫助學生形成和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條件,但他們不會自動涌現,這就要求教師優化教學方法,改革課堂結構,精心設計教學環節,選取最能激活學生思維的角度為突破口,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誘發學生主動進入學習的思維
2.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方面的論文怎麼選題
學術堂整理了二十個語文課程與教學方面的論文題目,供大家經常參考:
1、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言語行為探析
2、中學語文「任務誘導」教學模式研究
3、語文課堂互動研究
4、中國現代文學的接受與中學文學教育
5、高中古詩詞教學與人文精神的有效傳承
6、文言文教學之歷史沿革與革新策略
7、高中語文教科書寫作教材比較研究
8、語文課程中的語文知識建構摭談 語文課程的多媒體教學
9、基於體驗的語文情感教育研究 語文教師現代信息素養研究
10、感悟式學習是生成和建構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
11、一位農村語文特級教師發展需要及生活經歷的敘事研究
12、一位高中語文教師的實踐知識研究
13、在新課標指導下培養高中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14、對話式閱讀教學實踐的反思及改進
15、職業高中寫作課程的反思
16、敘事學與中學小說教學內容的構建初探
17、中學語文教師教育信念的個案研究
18、論李鎮西生活化語文教育經驗
19、新時期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祝福》
20、高中作文訓練序列與學生的心理發展
3. 該怎樣創新初中語文教學模式
運用信息技術構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
二、課題的提出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計算機的誕生,信息技術的應用,以極快的速度進入教育教學領域,對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同時也給教學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廣闊的用武之地。對於初中語文教學來說,亦是如此,信息技術作為現代教育技術中最先進的教學手段越來越多地得到應用。那麼,怎樣運用信息技術構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怎樣應用它使語文教學取得最佳效益?將是當前課題研究中的熱門話題。
目前,國內外總結出的信息技術應用於學科教學的教學模式多見於以下三種情況:
1.基於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用於課堂教學的「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模式;
2.基於互聯網的「網路教學」模式;
3.基於計算機模擬技術的「虛擬現實教學」模式。
以上三種教學模式是對以往信息技術應用於各學科教學中的教學實踐的概括,也是對相關理論的具體化。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多媒體輔助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教師控制教學全過程,佔主導地位,教學設計注重系統設計,但教學流於程序化。它注重課件在教學中的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並沒有確立起來;「虛擬現實教學」模式更多的應用於未來教育及培訓領域,而「網路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提高信息傳播與利用率,而且學生可以實現自主學習,同時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平等地通過「協商」進行學習,但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缺乏有效地指導與調控。
不難看出,許多課題組正在涉足在這一領域但並未有創新性的研究,對於我們的研究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國內外研究成果為我們進一步探討信息技術環境下創新的教學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參考,使我們進一步明確了研究與突破的方向。
為此,我們提出了「運用信息技術構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
課題。試圖探索教育技術環境下,營造以學生為中心的、信息化的學習環境,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工具。通過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創新語文學科的教學模式,獲得成功值得推廣的經驗。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及價值
1、課題研究的目的:
(1)迅速高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本課題研究依託信息技術環境,引進«語文課程標准»的基本理念以及當代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探索運用信息技術構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雙向交流,通過把信息技術融入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收集、分析、綜合信息的能力,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迅速高效地提高語文素養。
(2)迅速提高語文教師素質和科研水平
利用信息技術學習語文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與研究,進一步提高認識,更新觀念,樹立正確的教師觀、學生觀和質量觀,盡快實現教育觀念和教學角色的轉變。在語文教學中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探索出一條運用信息技術構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創新模式,促進學習方式與教育方式的變革,為學生生動、活潑、自主學習創造新的空間與條件。
2、課題研究的意義:
(1)理論意義:
構建信息技術環境下初中語文的創新教學模式,豐富和發展現代教學論。
(2)實踐意義:
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創新能力、讓信息技術為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型人才發揮應有的作用。
②.全面提高教師的語文信息素養,促進教師教育思想的不斷更新,不斷提高教師個人素質與教學能力。
③.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科研水平、辦學效益與辦學水平開辟新的途徑,尋求語文教學的新模式。
3、課題研究的理論價值:
(1)以課題研究帶動信息化建設水平,以信息技術帶動創新教育教學活動。
①.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帶動學校信息化建設水平的提高。
②.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推動信息技術環境下課程改革的推進。
③.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促進學生信息素養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2)課題研究所總結出的研究成果,可以豐富優質教育理論,為廣大中小學應用信息技術實施優質教育提供可供借鑒的經驗,為信息技術在中小學優質教育實施過程中的應用提供有利的指導。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皮亞傑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皮亞傑提出的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知識是在一定的學習環境,在教師和其他同學的幫助下,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資料、多媒體課件、軟體工具以及網路信息、社會實踐等獲得的各種教學信息等等),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這一過程中,學生是信息獲取、信息加工、信息運用的主體,是意義建構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建構主義下的現代教育技術強調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實現自主學習、自主發現、自主探索,獲得新知識、新方法、新思想,培養學習能力。
(四)、課題研究的實踐依據
學校青年教師居多,他們頭腦靈活,反應敏捷,易於接受新知識,勇於挑戰新事物。學校領導班子結合力強,這些都為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環境。近年來,我校在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方面,提出了以科研興校的辦學思想,並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績和豐碩的成果。學校特別重視信息技術教育,是信息化示範校。設立了專門的組織管理和科研機構,購置了能滿足實驗教學,信息技術教學的計算機近80多台,覆蓋全校的校園網為實驗課題的深入開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證。在所有的教學實踐中,教師積累了大量學科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寶貴經驗,造就了一支教學經驗豐富、科研能力強、熱衷於教育改革實驗的教師隊伍。
課題研究的環境:
1、團隊素質:課題組是一個年輕有為、業務精湛、組織嚴謹、經驗豐富、進取心強的集體。參加課題實驗的教師絕大多數是語文教學中的青年骨幹教師知識、年齡、專業結構合理。組長呂科法具有多年的課題研究管理經驗,研究成員都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有多位課題組成員長期從事語文教學和計算機教學,在全市組織的計算機技能比賽和學科教學基本功比賽中,均有不俗表現。為搞好課題的實驗研究,學校還專門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了計算機專業知識培訓。課題組成員的多篇論文、成果獲獎,具有較強的理論和專業知識,積累了一定的研究經驗。
2、軟、硬體環境:我校是市規范化學校,全國農村遠程教育實驗學校,山東省信息技術等級考試定點學校。學校建有校園網,有教師電子備課室、多媒體教室,教師辦公實現了信息化、網路化。課題研究經費得到學校的大力支持。
三、課題的界定和理論假設
(一)、課題的界定
1、信息技術
指利用多媒體、網路等信息技術作為教育教學的手段,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2、整合
就是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顯得科技成果,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和教與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教學優化的理論與實踐。
3、新型教學模式
是對教師的教學過程、學生學習過程進行科學總結的方法及表現形式,新型教學模式能使教學構想變成教學過程;新型教學模式具有高度理論概括性和教學實施的可操作性;新型教學模式是教學模式基礎上的典範化追求,它包括的要素有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和師生關系等方面在原有的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有合理的創新。
4、學習方式
是指學生獲得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的基本途徑,本課題研究過程中,學習方式包括有意義的接受式、探究式、合作式、自主式等具體方式。
(二)、課題的理論假設
1、理論假設
藉助信息技術手段,構建新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綜合語文素質。
2、實驗變數
(1)、自變數:信息技術的運用
(2)、因變數: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教學質量全面提高。
(3)、控制變數
①學生興趣的培養。
②課題組成員的相對穩定。
③實驗班教學案不在對照班使用。
④增加實驗資金投入,為實驗正常開展作好物質准備。
四、課題研究目標
1、通過實驗,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結構,構建新型的初中語文教學模式。
2、通過實驗,提高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3、通過實驗,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和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蘇教版初中語文1——6冊
六、研究對象:
2006級一、二班全體學生
七、課題研究的方法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主要採取行動研究法,輔之調查法、觀察法、經驗總結法和統計法等。
八、目標檢測體系
一是藉助濰坊市教育局構建「自主、互助、高效、學習型課堂」評價標准對師生課堂教學(關於特定文本的解讀)和綜合性學習(以特定話題為主題或研究專題)情況進行檢測。
二是將「讀、寫、聽、說」納入考查考核范圍,對學生語用行為能力進行綜合考核。
具體細化成一、二、三級指標如下: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學生語文綜合素質50
1、語文自主學習能力15
(1)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興趣3
(2)自主學習的環境3
(3)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3
(4)互助合作自主學習 6
2、閱讀能力10
(1)理清思路 ,力求理解 3
(2)要能提出問題3
(3)學會准確表達 ,處理好博覽和精讀的關系 4
3、寫作能力10
(1)口語交際4
(2)日記寫作3
(3)寫作訓練3
4、教學質量15
(1)更新理念、轉變策略4
(2)創設民主教學氛圍3
(3)優化課堂教學模式8
教師專業化發展50
1、教科研20
(1)樹立科研為先的思想4
(2)運用信息技術,提高科研成果價值6
(3)注重實效,科研成果用於課堂教學實際10
2、教學能力20
(1)運用技術能力 6
(2)創新思維能力 6
(3)獲取信息能力 4
(4)整合能力 4
3、專業精神10
(1)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2
(2)熱愛學生,樂於教學 2
(3)教書育人的工作積極性 3
(4)願為教育事業奉獻一切 3
九、實施步驟
本課題研究周期為二年半。
1、准備階段(2007年5月--2007年6月)
成立課題組,制定課題的實驗方案,做好設備和資料准備,申報課題,論證課題,作好前期准備工作。
2、實施階段(2007年6月--2008年12月)
①按課題方案實施實驗研究工作。
②收集研究資料,對研究過程、方法及問題進行研討。
③修改完善實驗方案。
④進行階段性檢測、評估、小結
3、總結階段(2009年1月--2009年6月)
①收集、分析、整理實驗研究中形成的文字材料。
②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做好課題結題工作。
③總結實驗工作,完成實驗報告。
④總結課題研究工作,積累課題研究過程資料。
⑤對實驗階段中的薄弱環節、查漏補缺。
⑥開展自測工作,接受檢測、驗收、評價。
十、預期研究成果
主 要 階 段 性 成 果
序號
研究階段
(起止時間)
階 段 成 果 名 稱
成果形式
負責人
1
2007年5月
2007年 6月
課題評審書以及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其他
呂科法
王學軍
2
2007年5月
2007年 6月
課題設計論證與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實驗方案
王學軍
3
2007年7月
2007年11月
課題實驗階段性工作研究報告
研究報告
付青亮
4
2007年7月
2007年11月
1. 信息技術是構建新型初中語文教學模式的基礎
2. 信息技術與新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關系
論文
王恆
5
2007年12月
2008年5月
1. 新型初中語文教學方法應以信息技術為前提
2. 新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的作用
3. 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方法初探
論文
王恆
6
2008年6月
2008年12月
利用信息技術搞好語文教學如何實踐
論文
張正香
7
2009年1月
2009.年6月
構建起新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
論文
王慶學
8
2009年5月
2009.年6月
課題研究工作總結
工作報告
王恆
9
2009年5月
2009.年6月
課題研究報告
研究報告
付青亮
序號
完成時間
最 終 成 果 名 稱
成果形式
負 責 人
1
2009 年1月
2009年6月
利用信息技術構建起新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
論文集
呂科法
2
2009 年1月
2009年6月
課題實驗錄像典型課例
其他
陳良征
3
2009年5月
2009.年6月
教學設計、課件、主題學習網站
其他
陳良征
十一、組織機構
1、指導小組:楊國鋒 (青州電教中心副主任)
庄明科 (青州電教中心)
唐行亭 (青州教研室語文教研員)
2、領導小組:
組長:呂科法
成員:王學軍 王 恆
付青亮 陳良征
3、實驗小組:
4. 如何進行語文有效的課堂教學論文
對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淺析
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實效。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那麼,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我有幾點體會:
一、深入鑽研課本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於教師必須先鑽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並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為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徵表明: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均具體地體現、落實在語言文字上;語文一旦離開了語言文字,『工具』也就無法成為工具,『人文』也就無所依附,只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
我執教了多年的語文教學,但每每鑽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是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繫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繫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於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並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閱讀障礙,我總是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現一些難於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我總是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標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於重點詞句的含義,總是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只有在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瞭然於胸的基礎上,我才開始撰寫教案,而且幾乎是一氣呵成。課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執教,但卻不能離開教本上課。
一篇課文究竟應該怎麼上,什麼方法最好,什麼形式行之有效,我們很難有個一般的標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師個性,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沒有最好的,只有此時此地最有效的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許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甚至包括一些「無用功」,但它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環。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這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置身於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願望,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心理上的愉悅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在教學<<太陽>>這堂課。針對題目引發學生發揮想像課文有可能寫什麼內容。因此學生也毫無顧慮的提出很多有價值的問題。如:太陽給人們帶來哪些好處?太陽給人們送來什麼?等問題。
教師是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者,一個好的問題情景,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引起學生積極地思考。創設問題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2)利用演繹推理創設問題情境;
(3)利用類比推理創設問題情境;
(4)藉助多媒體直觀手段創設問題情境;
(5)藉助童話故事創設問題情境。
在探究中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發現提出問題。愛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在弘揚創新精神的今天,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顯得尤為迫切。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無論從提煉文章主題,還是分析人物形象,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會增強學習效果。美國學者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准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因此我們在課題研究課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我們通過研究總結出的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策略。
1.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信任學生,相信學生能提出問題;要激勵學生,哪怕是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欣賞,是一種給予,一種溝通與理解;要允許學生犯「錯誤」,不輕易否定。
2.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提出問題。
(1)創設游戲情境,讓學生能夠提出問題。
(2)注意觀察比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3)組織匯報討論,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4)開展課外實踐,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3.重視對問題進行篩選,讓學生提出有價值問題。
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問題解決過程就是創造性思維的過程。當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後,教師應該是學生解決問題過程的指導者,應該鼓勵並放手讓他們通過查找資料、獨立思考 、小組交流等多種途徑嘗試解決問題。這對啟發、提高學生的思維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大有好處的。
三、把握學生思維發民的年齡特點,發展學生的智力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形式新異,生動活潑的東西特別容易發生興趣,一旦有了興趣,他們就會發揮極大的主動性,對一些問題主動地多思多想,並在這個過程中發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畫畫寫寫,模仿表演。設疑質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學方法。例如:在教<<詠柳>>一課時,我先配樂范詩,然後展示幻燈片圖。通過引導學生看體現詩意的畫面,啟發學生展開想像,在意境中體會到古詩的美。再根據學生喜歡畫畫的特點,在學生粗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配樂作畫,並讓他們介紹自己的畫。這樣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走進詩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詩意,而且培養了學生手腦並用能力、繪畫能力、想像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語文活動要立足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合適的活動方式組織開展,才能行之有效。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實效。
5. 如何讓語文課堂活起來教學論文
一、在朗讀教學中讓學生學會朗讀
所謂的朗讀,是一種作聲的閱讀,是經過大腦指揮口、耳、眼將翰墨轉化為有聲語言,變更口、耳、眼、腦等器官一起加入的龐大的頭腦活動歷程。
作為語文教師都明白,文本之真之美生成於朗讀教學之中,尤其生成於朗讀之中。朗讀是一種閱讀方式,也是一種閱讀的手段。即通過朗讀來疏通文字、理解和記憶文章要義。但有些老師還是會不自覺地講,並且講多於讀,這樣學生朗讀的時間就沒了保障,朗讀的質量,就存在著一些問題。具體的一些表現有:有時學生在教師的要求下,經過若干遍的朗讀感悟之後,仍然讀不出課文人物或作者的感情色彩,朗讀效果乾巴巴;有時教師對學生朗讀的指導普遍表現出空泛或應付的現狀,缺乏實效性的特點。教師的要求經常只是籠統的要讀出感情或把感情讀出來,而沒有就如何讀出這種感情提出具體的指導。教師對於學生朗讀的評價只是大多泛泛地說,好,他讀得真有感情,或者讀得真好,大家鼓鼓掌!其結果是,學生對於怎樣讀才算有感情或好至多隻能形成一些朦朧的感受;有時教師要求學生大聲地自由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結果,整個課堂果然是書聲琅琅,非常熱鬧。但學生是否能夠控制自己的朗讀過程則很難說。往往到最後就從自由讀演變成了不規范的齊讀
從朗讀這一原理來看,朗讀不光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明確,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學因素,而且可以作為培育學生頭腦的重要途徑。學生的頭腦本事強了,他的概括本事、表達本事、構造語言的本事也就自然而然地強了。這些本事作用於語言上,學生一定會說得趨於簡明、流通、連貫、得體、有條理,同時,如果學生經常性地朗讀,其效果一定是熟能生巧。表現在語言上,學生就能漸漸取得發音清楚、音量適中、熏染力強的效果。一般說來,朗讀本事強的學生,他的口頭表達本事也通常比較強。這也驗證了朗讀能夠促進學生語言本事前進這一點。
以下是我的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調動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會激發起無窮的潛能,興趣的培養又是多途徑的。在朗讀課文時,可以通過創設美好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的興趣,從而達到激發「讀」的興趣。
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教師可以一邊展示灕江兩岸秀麗風景,一邊動情地范讀,為學生解說畫中的風光,待學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優美意境中時,再對學生說:「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甲天下的灕江上,乘著木筏,欣賞著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誦家來上一段就更好了。」這一招非常有效,課堂上立刻洋溢著活躍的氣氛,同學們懷著愉悅、輕松的心情展開朗讀,第一次試讀就讀得有點有聲有色了。
2、讀悟結合, 相互促進
朗讀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要與理解課文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讀中感悟,悟中促讀,兩者相輔相成,使學生從課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讀時自然地表達出來,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我們細讀作品,就會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慘命運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滲透著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惡,通過小女孩的命運抒發出來,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為一體。教學時要使這種強烈的感情注入學生的心田,產生共鳴,使其自然地感受到親切愛憐、壓抑、憤懣以及含蓄、深沉的基調。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感情朗讀。
3、朗讀示範, 有法可依
我們提倡「多讀」,並非放任自流地讀。教師可以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示範指導,無論放錄音還是教師范讀,都要根據課文的特點來確定示範的時機,教會學生處理重音、停頓,恰當運用的語氣、節奏、音色等,對一些比較難讀懂的文章或古詩,可以一開始就以示範引路,這樣可以降低難度,放緩坡度。一般來說,當學生無法達到朗讀要求或者是學生的朗讀出現偏差時,教師可以范讀,如:你們聽聽老師這么讀,想想為什麼要這樣讀?聽老師用不同的方法朗讀課文,幾種讀法中,你們最喜歡哪幾種?為什麼?……這樣的提問必然引起學生的注意,引起他們的思考,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能在教師的范讀中學到具體可感的朗讀知識和技巧。
4、多種練習, 讀有提高
朗讀技巧的自覺掌握和運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復的、多種形式的朗讀中進行訓練。為保證每節課每個學生都有朗讀的機會,設計朗讀的形式也要為全體學生服務。可採用齊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教師引讀、個人自讀、同桌互相檢查讀、四人小組評議讀、開火車輪讀等形式,為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同時,課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朗讀活動,為學生創造廣闊的朗讀環境。如舉行朗誦比賽,讓學生自己選擇文質兼優的課文片斷或詩歌進行配樂朗誦表演,當場評分、獎勵。
總之,激發興趣,調動學生讀的積極性;有效指導,提高學生讀的技巧;合理練習,鞏固學生讀的實踐……使讀書訓練因素有效整合,讓學生盡可能地獲得朗讀的技能技巧。
6. 語文教學論文
唇齒相依 相濡以沫 ——學生的發展是學校最大的發展
雲南省普洱市寧洱縣勐先中學 李雅
隨著新課標和新課程的確立實施,教師在教學中擺脫了舊教育觀念的束縛,改變了長期養成的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模式、教學行為,在新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充分利用語文新課程為學生提供的豐富資源、現代內容和創新空間,著眼於學生潛力潛能的喚醒、開掘與提升,以學生發展為本,讓語文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在豐富多彩的平台上發生實質性的改變,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能生動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最大的發展和發揮,真正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的效果。
學生得到了發展,學校才會得到最大的發展。學生與學校猶如嘴唇和牙齒,是相互依存的,像在乾涸的河床上,魚相互依靠求生存。知識是人的心靈在與外界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從內部生成的,人的心靈具有自學能動性;而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對人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力量。所以,學會學習以前,要學會做人。新《語文課程標准》強調「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德是教育的第一位,它關系其他方面的健康發展。學生全面發展了,學校也會發展,這就是學生與學校唇齒相依、相濡以沫的共同發展。
這種唇齒相依、相濡以沫的發展,在中國古代歷史曾發生過許多事例,如漢藏相融,有藏族民歌為證:
話說正月十五那一天,文成公主答應來西藏;
你別怕那波濤洶涌的大河,有一百條大船迎接你;
你別怕那陡峭險峻的高山,有一百匹駿馬迎接你;
你別怕那寬闊無邊的草原,有一百頭氂牛迎接你;
多美的歌啊,多美的情誼!這樣的漢藏情誼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有了這樣的千里婚姻,漢藏的關系得以改善和發展,國家也得到了發展,人民的生活得到了穩定和發展。由這樣的個體組合的和諧發展,引發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或社會的發展。為此,一個學生個體發展也是學校的發展部分,學生得到全面發展,那是學校最大的發展。
學校發展的前提是學生發展。對此,要解決的問題是怎樣使學生得到發展?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環境或不同的家庭教育,由於,學生的個性也就產生差異,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也會產生差異,如若「股市風雲」,變化無常,會經歷暴漲暴跌的驚心動魄場面。家長和老師時常感慨:某某學生進步太快了,這學生近久到底怎麼啦,老是走不到「正軌上來」,其實,股市有起有伏,有高潮有低谷,有可能選中成績優股,有可能被套牢,也有可能割肉出局。當然,最理想的是長線持有。學生學習中何嘗不是像這樣,學習成績或思想時常波動,特別是情緒不穩定,行為反差大,甚至做出過激反應,鬧得老師或家長一個頭兩個大。是啊,一個人時常面臨選擇,而選擇的正確與否,關繫到結果的成敗得失,所以「選擇」也是艱苦的,甚至是慘痛的過程。股民們選擇股票投注時,要根據自己的判斷,選擇具有成長性股票,能夠盈利的股票,但誰能夠斷定自己的選擇一定是正確的、盈利的。股票有潛力股或垃圾股或績優股,會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選擇到績優股嗎?
人無完人,金無赤足。誰會沒有對錯之時,重要的是發現問題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孔子要求學生要善於提出問題,而這就要求教師的活動要有意識地進行引導,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這樣學生自然也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通過對問題的積極思考甄別,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為此,學生增長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學生選擇「投股」的一種方法,一種能力,有自己的見解判斷,或許他選擇的就是「潛力股」或「績優股」,效果不錯哦!孔子也是重視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思考,認為學生只顧學習,忽略了思考就會迷惑無知,只思考不學習也是不行的,必須把「思」和「學」結合起來,即「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教學中,老師可以幫助學生尋找身邊有關知識的素材,創造教學情景,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完善認知結構,擴展學生發展的空間,學校、教師重視學習環境,教學情景,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身體、心理健康,使學生能夠得到良好的全面發展,學校才會良性發展。
總之,學生、老師和學校必須和諧發展。學生和老師都是在學校學習、工作、生活的,學校是由學生和教師在一起學習工作生活來組成的,沒有學生教師就不成為其學校了;學生與教師之間心離最近,教師教學生學會做人和學習,學生素質提高了,得到了發展,學校也就發展了。
7. 語文教學方面的論文
一.情境教學的教學模式
所謂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育和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根據學生年齡和認知特點的不同,通過建立師生間、認知客體與認知主體之間的情感氛圍,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使教學在積極的情感和優化的環境中開展,讓學習者的情感活動參與認知活動,以期激活學習者的情境思維,從而在情境思維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一種教學活動。由此,我們也能清楚看到,情境教學模式既不同於教育學,亦不同於教學論,它僅僅是依據教育學、認識論、心理學和教學論原則,在認知活動中充分開發非智力因素,從而實現愉快教學的基本教學模式。
1.引入情境,在探究的樂趣中誘發動機。
因為兒童的學習動機更多地被感情驅使,所以情境教學強調在連續動態的情境中不斷地維持、強化兒童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習動機與情境之間持之以良性的互動。
2.憑借情境,在審美的樂趣中豐富感受
情境教學提出了「強化感受、淡化分析」,即「通過優化情境,引導兒童從感受美的樂趣中感知教材」。美感教育是情境教學原則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可以分為以下四個環節:(1)帶入情境,感知美的表象;(2)分析情境,理解美的實質;(3)再現情境,表達美的感受;(4)駕馭情境,誘發審美動因。而這些環節都是離不開具體的審美感受的。
3.融入情境,在體驗的樂趣中陶冶情感
情境教學是一種創設典型場景,激起兒童熱烈的情緒,把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這里所說的情感活動體現在多個方面,如(1)教師與學生之間。情境教學主張教師對兒童傾注真情,以敏銳的洞察力去觸及兒童的情感領域,從而建立起親和的師生關系,渲染一種溫暖和諧的、可以信賴的、充滿自信的、無拘無束的情境。教師首先必須通過一種移情作用,設身處地地感覺體驗,回歸到兒童的情感狀態,用「兒童的眼睛看世界」,這樣才能產生「以情動情」的移情效應。(2)學生與教材之間。教材對學生的吸引力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學生與教材之間建立起美妙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在語文情境教學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李吉林曾總結出這樣的情感推進的發展模式:在初讀課文,激發動機中-入情;在感受課文描寫的形象中-動情;在領悟課文語言的神韻中-移情;在表情朗讀、語言訓練中-抒情。(3)學生與學生之間。由於情境的優化,學生與學生之間,友愛親密。他們在親、助、樂等人際情境中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取長補短,培養了團隊意識、合作精神、交往能力,這就為學習語文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氛圍。
4.優化情境,在活動的樂趣中增長力量
在教學過程中讓兒童活動,並不是追求形式的生動,而是讓兒童通過自身的活動,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讓兒童在樂中學,趣中學,活中學,坐中學。既然如此,將活動貫穿於教學過程,就不能游離於教學內容之外,而要突出教材重點,針對教材特點,具有鮮明的學科特點,與能力訓練相結合,從而加強
基礎。語文教學中的訓練強調操作情境中的基礎訓練,它包括以詞句為主的基礎
訓練、加強應用為目的的整體訓練和結合感知為媒介的思維訓練。
5.營造情境,在創造的樂趣中展現個性
傳統的教學不恰當地造成大腦左半球接受過度教育,結果因教學抽象概念化,缺乏形象與情感而影響右腦的激活、興奮,造成壓抑,甚至損傷兒童的創造才能。這是教學領域長期以來注重認知,忽視情感而造成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而情境教學通過情境的創設營造,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右腦,對兒童創造力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為:(1)激發情感。激勵、喚醒、鼓舞學生,殷切地期待學生,堅信學生一定會成功,是真正引導兒童開啟智慧大門的閃光的金鑰匙。因為學生會從教師的愛中獲得信心,獲得力量。這種信念往往轉化為一種積極向著教學目標的驅動力。(2)訓練感覺。創造在某種意義上是形象思維的產物。形象越是鮮明豐富,感覺越是敏銳,右腦越是興奮,形象思維活動就越是活躍。實踐證明,感覺的訓練,使兒童對周圍世界日漸留心敏感,因而拓寬了他們進一步認識世界的通道,並成為他們的創造力發展的重要基礎。(3)培養直覺。右腦的激活十分有利於直覺的培養,而無意識的直覺可以說是一切發現的源泉。
6.拓寬情境,在認識周圍世界的樂趣中開闊視野
為了更好地發揮周圍世界在兒童發展中的源泉作用,情境教學提出以下原則:由近及遠,逐漸拓寬;漸次認識,螺旋上升;由表及裡,啟迪智慧;陶冶性情,涵育人文素質。
二.創設情境的方法
情境創設是一個提供各種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應或活動的過程,它不是教學過程的自然伴隨物,而是教師主動設計的產物。它要求教師以實際行動關心全體學生成長,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和學習特點,建立深厚的師生感情,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專治的精神、豐富的想像、生動的語言、高度的概括力,從各方面感染學生。使學生耳濡目染,激發起學好語文的情感。在此基礎上,依據教材的內容和所教學生的層次創設問題情境。常用方法有:
1.聯系生活展現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時彼地的生活在作家頭腦里反映的產物。以文章為例子,要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須「披文入情」、「沿波討源」。也就是說,要引導學生認識、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後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選材、謀篇、運用語言的高明,才能領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進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謂聯系生活展現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通過創設情境溝通起來,打開學生的生活庫藏,強化他們的體驗,增進對文章的理解。古人讀書「虛心涵泳,切己體察」就是這個意思。
2.運用實物演示情境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條規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正是從這一認識規律出發的。一般知識性課文中涉及的物體,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實物一出示,兒童便豁然領悟。實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師展示,也可
以由學生自己展示。如在上《黃山奇石》一課後,讓學生把自己參觀風景名勝拍下的照片,帶進課堂,讓學生一邊展示自己的照片,一邊向大家介紹自己游覽過的景點。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藉助圖畫再現情境
文與畫是相通的,因此,藉助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可以把課文呢具體化、形象化,收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在圖畫面前,學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從畫的顏色、明暗中不僅能迅速立體地感知課文內容,易於接受和理解,涵養美感,同時也能體會到作者把圖畫變成語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繪圖的創造性。在運用圖畫再現情境時,教師要加以指點和啟發,以引導學生認識的方向性;同時還要由感情地講述,便於學生充分感受形象,進入情境。
4.播放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想和想像的一門藝術。音樂通過對樂音有組織的安排構成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人的思想感情。同時,音樂是作曲家心靈的傾訴,情感的流淌,所以音樂最能調動人的情感,撫慰人的心靈,渲染情境,創造氣氛。如果能把音樂語言與語言文字溝通起來,教學就能真正實現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在這種聯覺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扮演角色體會情境
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由於學生的心理位置換成了課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這樣,不僅能把教材內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時還能很快地進行理解。
扮演角色體會情境,有四種做法:(1)進入角色。讓學生帶著強烈地感情閱讀課文,體會課文中各種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讀。這樣的閱讀,可以讓學生聽到教材中各種人物的不同聲音,雖未見其人,卻已聞其聲,增進對課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課文中選編的戲劇,可組織學生裝扮成劇中人,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進行表演,如《白毛女》(選場)、《屈原》(節選)等,讓學生在表演中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徵。(4)改編課本劇。根據課文編寫劇本,然後讓學生進行表演,同樣不失為語文教學的一種方法。
6.錘煉語言描繪情境
前面所說的五種方法,無論哪一種都必須依靠教學語言來實施,如果離開了教學語言,就不能創設教學情境,即使有了某種情境,也不能發揮教學作用,實現情境的價值,所以說教學語言是創設教學情境的基礎。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能力逐漸增強,如果只靠直觀性的教學情境,則容易使教學簡單化、表面化,不利於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與訓練,也不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滿足學生對真善美更高層次的追求。從這一點來看,我們也必須重視教學語言的作用。教師的本領歸根結底就在教學語言上,教學藝術最後也體現教學語言中。運用教學語言,從內容方面看,要做到准確美、簡潔美、理趣美;從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飾美、風格美、態勢美。
7.教學情境的優化
在創設教學情境中,我從不同角度介紹了六種創設方法,但在實際操作中,
要求最優化,提高教學效率,則不能各執一端,需要從實際出發,靈活地綜合地運用這些具體方法。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是能夠大大提高教學效率的愉快教學。教師應該熟悉情境教育的教學模式,熟練而恰當地運用各種情境創設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的智力水平。
8. 如何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論文
眾所周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師追求的永恆主題。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理念。它不僅關注知識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審視我們當今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往往是教師在課堂中講得口乾舌燥、筋疲力盡,而學生卻聽得頭昏腦脹、昏昏欲睡,這樣的教學,從表面上看,占滿了課堂教學的所有時間,老師們也感到盡心盡力了,但是從學生學習的效果來看,是一種低效教學。而有效教學則是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採取恰當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獲取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識,同時,充分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那麼怎樣才能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更有效?下面我將根據搜集的資料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認識與體會,與各位交流、共勉。
一、吃透教材,了解學生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必要條件。
人們常說醫生的功夫在臨床,教師的功夫在課堂。一節好的課堂教學能讓學生在課堂內掌握一定的知識與技能,並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然而,吃透教材,了解學生卻是搞好教學的基礎,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重點,把握教學難點,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就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明確教學的重點是什麼,就可以避免眉毛鬍子一把抓,當詳則詳,當略則略,主次分明。抓住課文的難點,設計教學的形式,問題的處理方式才不會單一,課堂教學才會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這樣的課堂一定是精彩的,反之,如果我們自己對課文內容半生不熟,在課堂上恨不得手拿教參照本宣科,學生的思維也必定受到限制,這樣的課堂談何精彩,談何高效?所以我們在教學前一定要吃透教材。
除了要吃透教材,我們還要了解學生。因為學生才是課堂真正的主人,教師備好的課能否為學生所接受,是一個需要在實踐中檢驗的問題。學生的知識水平及接受能力的差異是我們必須接受的一個現實,處理好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這個問題,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例如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時,他早教學生理解「飽經風霜」這個詞時,並沒有問學生「飽經風霜」這個詞在詞典典里是什麼意思,怎麼解釋的。他只是說:「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車的飽經風霜的臉是一張什麼樣的臉。大家想好後,用幾句話寫出來,我給大家開個頭:『那位拉車的才三十多歲』——」幾分鍾後,學生寫出來的話便有飽經風霜的意思了。短短一則案例,便可知教師對於教材的把握,對學生的了解,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確確實實學到了知識,既高效又簡潔,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喜歡才怪。
剛才我們說老師在上課前要吃透教材,了解學生,那是不是說教師在課前做了精心的准備,就夠了呢?當然不是,因為老師要達成的有效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所以僅靠老師單方面的准備是不夠的,學生也要准備,學生的准備就是預習。課前預習十分重要,所以我們要抓好學生的課前預習,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前提。
二、抓好學生課前預習,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老師們都知道,預習是學生在教師講讀課文之前的預先學習。它是學生自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預習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因此,教師應當而且必須要求學生先預習課文後上課。當然,我們平時都布置讓學生預習課文,然而效果卻並不理想。我就有過這樣的經歷:在檢查學生預習情況時,發現還是有一部分學生不認識生字,讀不通句子……遇上這種情況我就很生氣,往往把學生批評一通,橫加指責,說他們態度不端正,預習不到位。但靜下心來反思一下,我們的要求到位嗎?明確嗎?是啊,我們並沒有對學生預習什麼,如何預習,做出明確的要求,也並沒對學生的預習做充分的指導,也就是說,學生根本不知道怎樣做才算預習到位了。所以老師們在布置學生預習課文時一定要提出明確的要求,比如要求學生要基本做到:1、課文要多讀,讀通讀順讀准確,2、不懂的地方要查字典、查資料或作記號,以便課堂中提出來解決;3、想想通過讀課文知道了什麼?什麼地方不明白,並作個記號等。學生們若能按要求做好課前的預習,那麼老師進行課堂教學時,就能更好地抓住重點,解決難點,提高學習效率,如果長期堅持預習,還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逐步提高自學能力,為以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實現教學目標也定會事半功倍。
三、加強聽說讀寫訓練,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本途徑。
老師們都知道,課堂訓練主要是通過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語文知識與技能的訓練,以此達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設計並運用好聽說讀寫訓練,不但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先說說聽的訓練。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讓學生聽配樂朗讀,聽錄音朗讀,聽教師范讀等,來激發情感,培養興趣。比如我們在教完《一夜的工作》後,再向學生介紹《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並配樂朗讀給他們聽,這樣便將學生帶入課文的意境,使他們與作者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從而更深理解課文內容,並深入體會總理就是這樣為人民奉獻一生,這樣「總理為人民,人民愛總理」這一感人至深的主題也得到深化。
其次是說的訓練。教師可根據實際,設計「主導」性的問題,讓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思考。然後,讓同桌、小組討論,或是全班性匯報,或是讓學生質疑、釋疑解難,使學生積極地多動腦筋多動口。這樣,一則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能力;二則通過教學信息互通交流與反饋,教師能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上存在的問題與困難,再進行有的放矢的「導」,以促進學生認知的良性循環,使學生「最近發展區」獲得新知。說的訓練形式多樣,可採用看課題,說題旨,培養學生思辯能力;看插圖,說圖意,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和口頭表達能力;學詞語,說句子,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讀語句,說內容,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品段落,說段意,培養學生概括能力;抓中心,說體會,培養學生語言傳情能力。
接著是讀的訓練。《新課標》非常重視讀,總目標,階段目標都著重指出讀的重要性。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閱讀教學,實質就是導讀過程。讀的形式也很多,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教學目標和略講、精講的需要等,選擇讀的時機和形式,而不能為讀而讀,流於形式。
最後談談寫的訓練。只要我們隨手翻開語文課本,就可以發現課後有許多練習都與寫有關。如讀讀寫寫,聽寫、默寫,造句、小練筆等。老師切不可簡單地以講來代替,應讓「寫」進入課堂,在課堂上讓學生動手寫,寫自己所見,寫自己所聞,寫自己所感。加強語言文字積累與運用,充分利用「寫」這一練習來鞏固記憶
四、精練課堂教學語言,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實踐證明,越是簡潔的教學語言,越有利於保持學生聽課的興趣,課堂效率也相應較高。
(1)精心預設提問語。相同的一個問題,如果提問的方法不夠恰當,一方面他會影響學生答題的質量,另一方面也會影響學生答題的速度,從而影響整節課的有效教學時間。例如我們在教學《鳥的天堂》一文時,如果我們提問:「鳥的天堂好在哪裡?」這樣一提問,由於領域太寬,學生一片茫然,不知如何回答。但假如我們再換一種問法:「鳥的天堂在文中出現了四次,為什麼有的地方加引號,有的地方不加引號?」這樣的質疑,思維的焦點就在「有沒有加引號」的差異上,指向比較明確。思考的目標相對集中,探究的過程有具體的支點,自然提高了探究的積極性和有效性。由此可見,課前精心預設好問題,可以使課堂教學出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2)壓縮錘煉講授語。新課程提倡以學生為主體,積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不等於不要傳統的教師講授,講授法在新理念指導下的課堂教學中仍佔有重要的位置,問題是作為老師該如何讓講授的語言發揮最大的作用,做到精講,少講,擠出時間讓學生講。因此,教師必須加強語言基本功的訓練,力爭使教學語言簡潔、不羅嗦。這一點感觸在我這次去西安聽課後猶為強烈。11月17日至18日,我有幸觀摩了陝西省首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創新評優大賽活動的12節參賽課。12節課下來,讓我們深深的感受到了這些老師的基本功是如此的扎實,課堂教學語言生動、富有啟發性,精神飽滿、富有激情。其中咸陽市三原縣中山街中心小學梁娟老師執教的古詩《游園不值》一課,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梁老師行雲流水般的課堂,讓人耳目一新。課堂結構環環相扣,學生學得輕松自在,知識的掌握扎實有效,老師引導到位,且沉著和藹,這些都歸功於梁老師扎實的語文功底,措詞的准確性,語言的生動性,讓學生在課堂上除了學習課文中的生字新詞外,似乎從老師的語言中也學到了很多語文知識,包括詞語的運用及語言表達的方式方法,同時教師極具感染力的語言能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讓學生帶著對老師的敬佩之情樂於學習,樂意聽講。我想這肯定是他平時積累的結果,所以我們在平時也應該苦練基本功,錘煉自己的教學語言,使自己更上一層樓。
(3)點撥巧用評價語。一、兩句簡潔的話總能激發學生無窮的學習興趣,其作用或激勵,或賞識,或尊重,或期待,例如孫全勝老師在上《落花生》這一課時,他在聽了學生的朗讀之後,就有這樣一段巧妙的評價語,我至今記憶猶新。他說:「聽了同學們的讀書,非常好。我想起古人的話: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動筆墨不讀書。拿起筆,不理解的做個記號,打個問號。看誰提的問題大,看誰提的問題響,看誰提的問題多?」。就這樣一、兩句簡潔的話卻能激發學生無窮的學習興趣,其作用不言而喻。同樣是在西安聽課的過程中,商洛市鎮安縣城關小學的余紫燕老師執教的《小稻秧歷險記》一課,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靈活處理課堂偶發事件的技巧和能力堪稱完美。記得當時課堂上有一個環節是師生合作表演雜草搶奪小稻秧的營養,這位老師演小稻秧,六七個孩子演雜草。搶營養時,「雜草們」在老師的身上亂抓,本是十分尷尬的事,但余老師沒亂方寸,而是立刻提醒孩子們「營養應該在哪兒?」,孩子們馬上彎腰在「小稻秧」周圍的地上「搶」了起來,將情景表演推向高潮。之後,余老師提問說:「誰還有問題?」,孩子們異口同聲說「沒——問——題」,此時,余老師說了一句非常經典的過渡語,她說:「沒問題是超常的,有問題也很正常。」余老師這么詼諧的一說。簡單的一語,巧妙過渡,引出後面的預設問題,其課堂應變能力可見一斑!
五、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所在。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們似乎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課堂上老師激情飛揚,提出的問題也是精妙絕倫,然而學生的反映卻如一潭死水。因此,有些語文教師常常發出「語文課真的沒法上」的感嘆;而前幾年社會上一些批評家卻發出了「語文老師誤人子弟」的論調,他們認為語文老師霸佔了語文課堂,自導自演獨角戲,並把學生本來讀得懂的文章講得高深莫測。語文老師如此吃力不討好,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且慢為自己喊冤,因為喊冤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我們不妨冷靜下來,作一次深刻的自我檢討,也許我們真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們不妨先對語文學科的特點作一個分析:就其性質而言,語文是情感性與工具性並重的學科;就其內容而言,語文包含了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因此,設計語文課時應給學生留足情感體味的空間,應給學生留足聽說讀寫的時間。很多語文教師對此點的認識是頗為不足的,他們總以為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花很多時間將自己以為是標准答案的理解嘰哩哇啦地向學生說個不停,並要求學生一字不漏地做好筆記。這樣,語文教師就成了播音機,學生了成了寫字機。這樣的課堂,學生怎麼會不覺得枯燥無味呢?這樣的老師怎麼會不被人認為是「誤人子弟」呢?其實語文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是靠充分的感悟和訓練來獲得的啊!
古人雲「師傅不過引路人」,現代教育理論也認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無論古今理論都有一個共同點:教師指引學習方向,學生才是學習主體。因此,我們可以給語文課堂這樣一個設喻: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而教師只是他們邀請來參與語文學習活動的嘉賓;學生是語文學習活動的主體,而教師只是維持他們學習秩序的主持人。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不難找到語文教師自我解放的途徑,那就是在語文課堂上給學生留足思考的空間和時間,還學生一片獨立閱讀和思考的時空,這樣學生才能在語文這片廣闊而充滿魅力的園地中茁壯成長起來,而語文教師也才能從自導自演獨角戲的泥潭中走出來,並甩掉「誤人子弟」的「罪名」。
總之,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長遠的也是一個常新的課題,需要研究和探討的問題很多,不是幾句話能夠涵蓋的。但是只要我們目中有學生,心中有方法,教學有藝術,不斷尋覓,上下求索,相信我們的語文教學一定會呈現實效。
9.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論文提綱
該文嘗試探討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文章主要從五方面來討論,即更新教育觀念,解放教育思想,指出如何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如何 營造創新環境,保護學生的好奇心 ,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逐漸更新學生的觀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創新已無可厚非地成為時代主題的社會背景下,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已經成為各類教育和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重要課題。作為長期從事小學教育的工作者,我們深知小學教育對學生形成創新思維的關鍵性和重要性。下面就我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一些嘗試,與大家共同探討。
關鍵詞:語文教學、學生、創新意識
一、 更新教育觀念,解放教育思想,樹立創新榜樣。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點,因此,我們必須重新認識教師的職責和作用,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心中有學生,要堅持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來創設教學情境,設計教學流程,考慮教學環節,運用教學手段,從而真正做到教師的教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的講解為學生的活動服務,教學的過程為學生的發展服務。同時,我們還要解放教育思想,開放教學空間,不僅要在教學過程中開放學生的思維空間,還要在教學過程中開放課堂的教學空間,因為「創造力是沒法教的,所謂創造力教學指的是學生要真正有被鼓勵展開並發表他們想法的機會,如此才能發展他們富於創造的才能。」(貝爾納)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淡化教師的表演,強化學生的表現,讓學生盡展其能而不是教師獨霸講台進行單獨表演,要通過學生的成功來展示教師的成功。作為教師,還應以創新者的形象出現在學生的面前,因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的言談舉止、學習態度、工作方法、思維方式等,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所以,教師自己要有創新意識,這就要求教師要以更新的觀念和知識技術武裝自己,
不斷的獲取新知識,接收新理念,學習新經驗,以新的思想和學識啟迪學生。這樣,在語文教學中就能藉助教材這個載體,精心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環節,構思教學流程,循循善誘,點燃學生的創新火花,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營造創新環境,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起合作、友愛、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努力將自己的心理調適到符合兒童特點,符合教學內容需要的狀態,將激情和微笑、趣味和愛心帶進課堂,這樣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減少學生因學習緊張引起的心理壓力,而且還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到知識,激發了學習興趣。學生敢於說話,敢於爭辯,無所顧忌,往往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創造的萌芽。如在教學《荷花》第二段時,引導學生背誦:「荷花已經開了不少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都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背著背著,一個學生問:「老師,我向編書的老師提個意見!你看這一段後三句,寫得多沒順序呀!……像課本上這樣寫,我們很容易背錯。我不按課本寫的順序背行不行?算不算錯?」「對課本能提出不同意見,這很好!你也說得很有道理,至於說怎樣背,那看老師怎麼要求了,要求按課文背你就按課文背,要求創造性復述,那就可以按你的想法發揮了……」我們不僅為學生的大膽「質疑」和創新意識鼓掌喝彩,而且為教師以平等的態度、友善的語氣和學生討論問題的民主精神所感動。又如上《威尼斯小艇》時,老師在引導學生理解「縱橫交錯」一詞後,隨手在黑板上勾了縱橫交錯的威尼斯河道簡筆畫;接著讓學生把課前製作的、想像中的威尼斯小艇貼到黑板上的「河道」上來,一時間黑板成了五光十色的紙船世界;然後老師就讓學生手拿小艇模型在紙船世界中表演船夫駕駛自如、穿梭自由的絕技,要求這名「船夫」一邊表演一邊說怎樣駕駛。扮演船夫的學生猶如身臨其竟,使出渾身解數誇自己的駕駛技術如何之好,從他們身上所展露出的自信、從容、幽默,不正是新型人才所要求的素質嗎?教師與學生平等、和諧的地相處,感情上會更融洽,心裡上會更溝通,氣氛會更寬松,也就會更愉快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師生共同思考研究的合作中,學生主動地探求知識,獲得知識,運用知識,讓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樣學生的創新意識將進一步得到培養。三、保護學生的好奇心 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潛能,是創新意識的萌芽。瓦特由水開時壺蓋掀動而成功的發明了蒸汽機;阿基米德洗澡時因身體感到水的浮力而發現了阿基米德定律;牛頓看到蘋果落地而發現了地球有引力等等,舉不勝舉。這些發明和發現無不與他們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慾有關。「好奇」是學生的天性。好奇心可以說是與生俱來。一個嬰兒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他便對周圍的一切事物產生了好奇。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隨著他們對客觀事物認識的不斷增加,他們一定想去了解更多的事物及問題。因此,在學校教育中,教師應該經常的去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多給他們創造想像的空間,不要破壞和打消他們的好奇心。比如:在上《月光曲》這一課時,我在課堂上問:「小女孩聽了一曲後,站起身來問,『您就是貝多芬吧?』而貝多分沒有說,而是繼續彈呢?」讓學生來回答,而這個學生卻反問了老師一個與此無關的問題,如果我說:「答非所問,你到底聽講了沒有?」這樣一來,學生的好奇心也就被破壞了。那時我是這樣回答的:「你的答案很好,不過不是這個問題的答案,課後你想想該回答那個問題更合適。」以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就更高。現在的課堂教學時常被大量的知識灌輸擠得滿滿的,很少留有學生發揮創造性思維和想像的機會和餘地;師生的問答往往沿著預定的路線進行。教學內容的規定過於詳細瑣碎,而且把重點放在講解、說明基本事實上;學生的好奇心以及一些體現創造性的個性行為往往遭到壓抑,被老師的講解破壞,無法正常發揮,因此,也就未能形成有利於創新培養的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如在學習《祝福》時,有學生提了一個「如何看待祥林嫂抗婚」的問題。我按照一般書上說法,不假思索地說受了封建禮教的「烈女不嫁二夫」思想的毒害。有的同學當即站起來:」反對:「老師這是牽強附會!難道對愛情的忠貞就一定是封建禮教嗎?更何況祥林嫂還沉浸在剛剛失去丈夫的悲痛之中呢?」如果當時老師不作肯定,學生的思維就得不到發散,而我,肯定這位同學的獨特見解,同時闡明了我們分歧的原因是對祥林嫂的感情立場不同:他是站在尊敬的立場,而我是站在同情的立場。同學門熱情高漲起來,形成兩派,經過爭論,基本同意我的看法。我又趁機解決了幾個問題,一堂課就這樣地完成了。因此,教師應當盡可能的保護學生的好奇心並激發起創新思維,盡快把他們引上創新之路。
10. 淺談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論文
我個人認為,語文教師不應該只做一個教書匠,而應該作為一個雜家。什麼都要知道一些,什麼都要懂一些,什麼都要關注一些。
只有這樣,才能在語文教學中,隨時給學生補充各種知識、隨時引導學生對事件的看法、隨時指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