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資產階級新史學的理論和內容
中國具有悠久的史學傳統。1840年鴉片戰爭後,古老而悠久的中國史學開始向近代形態轉變。這一轉變過程,初期以龔自珍、魏源、徐繼畲為代表,中期以王韜、鄭觀應、黃遵憲為代表,最後於20世紀初年形成以梁啟超為代表的所謂「新史學」。
「新史學」是建立在批判和超越封建舊史學基礎上的一種全新的史學樣式,是舊民主主義時期資產階級史學所取得的最高成果,在史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新史學」的領軍人物雖然以資產階級改良派(如梁啟超、夏曾佑)為主,但資產階級革命派學者(如章太炎、劉師培等),也做出了很大貢獻。所以,「新史學」代表了晚清時期的整個資產階級學術陣營。新史學的意義,從根本上說,在於它客觀上為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誕生奠定了學術的基礎。如果沒有「新史學」,馬克思主義史學就要直接面對封建舊史學,就會付出更多艱苦的工作。有了「新史學」,馬克思主義史學就可以直接超越封建舊史學,在資產階級所建立的學術與思想起點上,實現更高程度的超越。
第一,「新史學」已經具備晚清時期最完備的世界眼光,這與馬克思主義史學強調世界統一性和規律性的特徵相銜接。從龔自珍、魏源、徐繼畲等人開始,進步的中國史家即開始以一種世界的眼光來審視中國歷史。其後,從世界性的眼光出發,成為王韜、鄭觀應、黃遵憲等人著作的共同特點。他們改變了兩千多年來以中國為中心的「天下」觀念,開始將中國視為世界的一部分,最早開創了中國近代的世界史研究。康有為、梁啟超、夏曾佑、嚴復、章太炎、劉師培等人登上歷史舞台後,更是竭盡全力地吸收世界歷史知識,總是將中國放在世界歷史發展和全球大勢變動的格局中予以思考和觀察。從此,在史學觀念上,中國與世界無法再分離。這種全球性和世界化的眼光,是史學觀念上的一場革命,與馬克思主義史學一致。馬克思主義史學,也是一種立足於全球化和具有世界性目光的史學。
第二,「新史學」是以「經世」為價值取向的致用史學,是與時代脈搏息息相關的實踐性史學,這與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實踐性與革命性的品格相銜接。從產生根源上說,「新史學」乃出於西方資本主義對中國的「相逼相迫」,而不是從書齋中自發地生長出來的。所以,「經世致用」、愛國圖強是自龔自珍到梁啟超一以貫之的主題。「新史學」家們深刻思考國家民族命運,嘗試著從歷史中尋找使祖國走上富強之路的努力,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所繼承的重要遺產,具有重要的思想啟蒙、啟示和方法意義。馬克思主義史學,同樣是一種經世致用的史學,是應時而起的史學,是將歷史與現實打通的史學。
第三,「新史學」家所尊奉的進化史觀,雖然與唯物史觀具有本質上的區別,但與馬克思主義史學相信人類進步、追求人類進步、構建歷史分階段演進模式的屬性相銜接。當然,在不同的新史學家身上,對進化史觀的尊奉程度是不同的,進化史觀本身也頗多缺陷(如單線一元性、簡單化等等)。還有一些新史學家最後放棄了進化史觀。但是,總體上看,在一定的時間段內(主要是在晚清時期),進化史觀,是新史學家們整體上的價值取向。進化史觀以進化、進步的理念為前提,而馬克思主義史學所遵奉的唯物史觀,同樣是一種進步史觀。
第四,「新史學」對封建舊史學所展開的猛烈批判,與馬克思主義史學所具有的批判性的品格相銜接。「新史學」的代表人物梁啟超等人曾經提出「史學革命」口號,並且與當時的今文經學思潮、詩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說界革命相配合,匯合成晚清思想解放與啟蒙運動的巨大潮流。馬克思主義史學正是在此基礎上繼續前進,在前人「革命」的基礎上繼續「革命」,在封建史學日益沒落和邊緣化的基礎上使其愈加沒落和邊緣化,在中國史學近代化轉向不可逆轉的基礎上使其繼續前行,實現超越。
第五,「新史學」家「伸民權」、「寫民史」、「去君史」,鼓動史學通俗化、強調多學科綜合研究的一系列主張和實踐,與馬克思主義史學強調人民群眾歷史作用、打破王朝體系、以社會經濟形態理論治史的特性相銜接。「新史學」從「歷史哲學」到編撰理論,都增加了許多舊史學不具備的內容,許多西方的歷史著作、歷史理念、歷史話語,被介紹引進到中國的歷史學當中。這些理念與話語,既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批判對象,也是馬克思主義史學得以建立的平台和基礎。
所以,就學術流變而言,「新史學」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邏輯准備階段,是學術傳承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為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誕生清掃了道路,做了邏輯的、思想的以及學術資料上的准備。不消說,梁啟超等人在建構「新史學」的過程中,不僅曾經提到馬克思,而且還對馬克思主義的個別學說有所認識和介紹,已經接觸到唯物史觀。
但是,「新史學」無法自發地發展成為馬克思主義史學。歸根到底,它是一種唯心主義史學,還是一種形式主義史學,其思想源流龐雜而多元,許多見解也偏激、錯謬。由於它不懂得社會經濟形態理論,不懂得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作用的角度去闡釋歷史,因此,它「沒有摸到社會關系體系發展的客觀規律性,沒有看出物質生產發展程度是這種關系的根源」;對歷史主體背後的諸多「奧秘」,只能觸及,無法揭示。這樣,它雖然已經接觸到馬克思主義,卻只能徘徊於門外,進而抵觸與抵制,非但不能發展成為馬克思主義史學,而且還會與馬克思主義日行日遠,愈加背離。因此,輝煌期過後,當更大的社會變局到來時,「新史學」立即與時代脫鉤,成為明日黃花,落在了時代後面:一方面,在史觀上逐步走向相對主義,直至與唯物史觀直接沖突;一方面,在研究領域上逐步向歷史考據及所謂「純學術」的方向退縮,不復當年的宏大氣魄與氣象。故爾,就連新興的資產階級史家,都開始瞧不起它。新史學被更新形態與樣式的史學所代替,也就成為了必然。
❷ 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區別
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區別為:性質不同、從屬不同、分類不同。
一、性質不同
1、研究視角:研究視角是從某個的角度去研究事物、分析事物、批判事物。
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發現新現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論、新觀點,揭示事物內在規律的工具和手段。
二、從屬不同
1、研究視角:研究視角是研究方法(或研究思路)的一個重要部分。
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包含了研究視角。
三、分類不同
1、研究視角:研究視角法一般包括理論視角、思維視角、關系視角、分類視角、批判視角。
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一般包括文獻調查法、觀察法、思辨法、行為研究法、歷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較研究法等。
❸ 新史學的三大流派及其各自代表人物有哪些
唐德剛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提法:把中國史學分為三大主流:1.傳統史學;2.馬克思主義史學;3.現代西方中國史學(海外漢學)。這種提法是不是唐首創在下不得而知了。按照這種劃分黃仁宇和唐德剛都是屬於海外漢學(據唐說是以科學方法為主的學派)。之後,唐德剛同門師弟加好基友王爾敏為中國劃分了三大派:1.傅斯年、顧頡剛等所代表的「科學主義史學派」;2.郭沫若、翦伯贊、白壽彝等所代表的「馬列主義史學派」;3.諸多史家史派匯集起來的「非主流史學派」(見王爾敏《20世紀非主流史學與史家》)。然後王爾敏把唐德剛放在了「非主流史學派」里。
❹ 新史學的范型
一般認為,大約從50年代中期以後,西方史學明顯地出現轉折。新史學逐漸取得主導地位,成為西方史學的主流,並在70年代達到鼎盛時期。這當然是就總的情況而言的。
新史學的發展是以克服傳統史學的局限為目的的,因而其范型的特點與傳統史學很不相同。
新史學反對單純的「政治史」和「精英人物史」,主張對歷史進行多層次、多方面的綜合考察以從整體上去把握,從而極大地擴大了研究領域,使研究題材不斷更新。戰前一直占據統治地位的政治史,戰後首先在法國、美國,接著在英國、德國(西德)逐漸衰落。即使是政治史著作,和蘭克時代相比,在結構和方法上也已有明顯的變化。戰前已露端倪的社會經濟史戰後迅速分化發展。例如,從社會史中分離出經濟社會史、文化社會史、結構社會史等,從文化社會史中再分離出群眾文化史等等。從廣義的社會史中又逐漸分離出城市史、鄉村史、企業史、家庭史等等。這些分化或是由於研究對象的越分越細,或是由於與其他學科的滲透交融。
另外,由於歷史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出現了一系列新的交叉分支學科,諸如計量史學、心理史學、歷史人類學、人口史、生態史、歷史地理學等等。這表明新史學一反傳統史學與其他學科隔絕的傳統,主張歷史學與社會科學乃至自然科學廣泛結合。
新史學還反對單純的「事件史」,主張對歷史作深層次的、結構的研究,重視對變動相對緩慢的歷史現象和層次進行探索。
新史學同樣反對敘事史學,重視研究方法的革新,重視理論概括和解釋,力求提高歷史認識和解釋的准確性。
新史學家普遍使用電子計算機等先進手段。大量新的研究方法被創造出來,如模式比較法、回歸分析法、家庭重建法、系統分析法、結構——功能方法、口述方法等等。由於新方法的使用,史料的范圍被極大地擴大,完全不像傳統史學那樣局限於官方文字資料。 [1]魯濱遜:《新史學》,商務印書館1989年版,第3頁。
[2]同上書,第9頁。
[3]同上書,第15頁。
[4]同上書,第70頁。
[5]當今的年鑒派也早已不是一個嚴格的學派,可以看成是一個運動、一個潮流或一種范型。「新史學」一詞是年鑒派第三代勒高夫在70年代末提出的。此後,人們就常稱為「年鑒派一新史學」。這里所說的「新史學」是在更廣泛的意義上用的。
[6]布洛克:《歷史學家的技藝》(又名《為史學而辯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39頁。
[7]費弗爾:《為歷史而戰斗》,巴黎1953年,第22頁,轉引自姚蒙:《法國當代史學主流——從年鑒派到新史學》,香港三聯書店1988年,第47——48頁。
❺ 對歷史學家而言,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到底有什麼價值
對於日常生活史的誤區是,大家經常認為日常生活中關心的主要就是婚喪嫁娶、衣食住行等,其實這僅僅是狹義的日常。就是日常生活的歷史,工作也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過去對歷史精英人物的研究總是放在了制度史、政治史里,用放在日常生活史的角度去研究的話,就能重新把歷史人物還原為人去理解,讓人們對人物的理解更加有血有肉。
如今,盡管日常生活得到了關注,可是這說不上是歷史研究的焦點。侯旭東感覺,它體現了研究思路多元化,歷史研究中研究對象的方向。“因為多元化,我們才可以看到過去的豐富多彩,清楚過去的復雜性,不會把看成簡單地歷史按照某些規律發展到今天的,也可以讓我們對當下的理解能夠更豐富一些。”
❻ 新史學的年鑒學派與新史學
真正使新史學的理論與實踐成為一股潮流的,是法國的年鑒學派(參見該條)。1929年《經濟社會史年鑒》的創刊,就象其名字所表明的那樣,不僅是年鑒學派誕生的標志,也是新史學誕生的標志。它表明新史學反對那種狹隘的外交政治史,倡導一種「總體歷史」觀念。布洛赫把《年鑒》的名字加上「社會」,正是因為這個詞能包括歷史的整體,「歷史就是整個社會的歷史」。
年鑒派第一代學者關於地理歷史學、封建社會史的研究,第二代學者如勃羅代爾對地中海的研究,第三代學者如拉迪里的《蒙達猶》等,都是總體史的代表作。 在此前提下,新史學在本體論上把歷史學視為一門關於人的科學、關於人類過去的科學,這就是說它是一門科學,又是特殊的科學。這就決定了它在認識論上既承認歷史認識的主觀性和相對性,卻又盡量避免意識形態甚至歷史哲學的干擾,它極力反對湯因比式的宏觀史學,而主張從第一手材料出發的扎實研究。而在方法論上,它一方面倡導「問題史學」,即首先提出問題,然後再圍繞問題提出假設、確定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則倡導多學科合作,即吸取其他相鄰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如心態史學、數量史學、結構史學、地理史學、歷史人類學等等便都是這種總體的或綜合的方法論的產物。
還需指出的是,馬克思主義重視理論概括(比如探索規律),強調階級、人民群眾、經濟因素等等思想日益給予歷史研究以影響,亦構成了新史學的組成部分。 在西方新史學的形成過程中,除了法國以外,美國的新史學潮流也起了不小的作用。其倡導人是魯濱遜(James Haryey Robinson,1863——1936年)。魯濱遜曾在德國弗賴堡大學留學,接受傳統史學的訓練,但同時深受當時歐洲史界對傳統史學批判的影響;回國後先後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和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執教。在哥倫比亞大學執教的25年間,逐漸形成了以魯濱遜為核心的新史學一派,他的史學觀點集中見於1912年出版的《新史學》一書。
魯濱遜首先反對傳統史學局限於政治史的狹隘性,主張「新史學」應包含人類過去的全部活動。《新史學》開宗明義地指出:「從廣義來說,一切關於人類在世界上出現以來所做的或所想的事業與痕跡,都包括在歷史范圍之內。大到可以描述各民族的興亡,小到描寫一個最平凡的人物的習慣和感情。」[1]魯濱遜特別不滿的是:「但是直到現今政治史仍然保持著它的至高無上的地位,一般人仍然把過去的政治事件,看作是歷史的主要內容。」[2]
魯濱遜十分強調史學的功用或「實用價值」,主張研究歷史是為了幫助人們了解現在和推測未來。他說,歷史「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我們自己、我們的同類以及人類的種種問題和前景。這是歷史最主要的功用,但一般人們所最忽略的恰恰就是歷史所產生的這種最大效用」[3]。
魯濱遜還反對傳統史學的封閉性,強調史學家要利用關於人類的新科學知識,尋找「新同盟軍」,要具有廣博的知識,而不能像傳統史學那樣把史學與其他社會科學學科隔離開。這些「新同盟軍」包括廣義的人類學、史前考古學、社會心理學、動物心理學、比較宗教學、政治經濟學、社會學等。魯濱遜寫道;「假使把歷史學的新同盟軍好好加以利用,那麼,不僅歷史研究的范圍可以大大加強和深化,而且在史學園地里將會取得比自古以來更有價值的成果。」[4]魯濱遜一生培養了許多門生,其中不少人後來在關國史學界很有地位。魯濱遜領導的新史學運動由此也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❼ 歷史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基本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幾種:
1、考據法,即搜集和考證材料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2、計量史學,通常通過一些統計的數據進行計量,然後得出一些結論
3、口述史學方法,也稱口碑史學、口頭史學等,是運用現代化的手段收集人們口述的歷史資料,用來研究歷史的新學科。口述歷史學是歷史學與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等注重田野工作即實地調查的學科相結合的產物。
4、比較史學,是通過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歷史現象的比較來加深、擴大和驗證對歷史的認識的一種方法。
5、心理史學方法,又稱「心理歷史學」,西方「新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汲取心理學的某些理論、原則和方法,探究世界歷史進程中人類的各種活動,從「心理」的視角豐富和完善歷史認識的能力,提高歷史研究的科學認識水平。由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所開創。
6、跨學科史學方法,跨學科學是以學科間有關的共同問題為研究對象,運用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探討解決問題的途徑,促進學科技術全面協調發展的新學科。現代科學發展的突出特點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一方面,學科劃分越來越細,分支越來越多;另一方面解決日益復雜的許多重大問題又需要多學科的配合和綜合,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相互結合,不斷涌現與傳統學科分類迥異的新學科。
(7)視角與方法新史學人物研究縱覽擴展閱讀:
歷史研究是一種很有意義的研究方法。這一方法具有其他方法不具備的優勢。譬如,人們通常對過去的事情感到有興趣,而興趣對於研究者來講,是不可缺少的。另外,歷史研究有彈性,也就是說,它無需固定的時間,也不受人事因素的限制。
它能充分結合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因而有利於研究的開展。但是,歷史研究也有局限性。因為歷史具有不可復驗性。因而無法確定在新的情況下是否會有同樣的結果發生,是否會得出與舊情況下相同的結論。此外,歷史資料往往難以搜集完整,其本身的有效性難以判斷。這些局限性恐怕是與人自身的局限性相關的。
參考資料:歷史研究法-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