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顏色視覺理論包括哪些學說,闡述每個學說的理論和特點
三原色
就是不能用其他顏色混合得出
美術中:三原色是:紅
黃
藍
但是在電子產品中
通常用rgb顯色
就是紅(red)綠(green)藍(blue),這樣也可以顯示出絕大部分顏色(255*255*255種)
而你說的黃綠藍肯定是錯的,這三種顏色無論怎麼混合
都不會出現紅色
http://ke..com/view/41629.htm
2. 什麼是研究色彩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方法之一
色彩是組織裝飾畫形式美的一個重要表現因素,一個當代畫家的繪畫創作的主要目的在於使色彩能充分表達畫家的情感和內心體驗。僅憑畫家的感覺所創作出的繪畫色彩,已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藝術家應該注重藝術的內在情感的抒發,從而提高作品的豐富情感。本文以色彩形式審美為主,並能通過現代的旋律"節奏"構成等抽象形式,完成裝飾畫的裝飾語言和裝飾效果,就色彩的象徵"裝飾"模仿和表現作用論述色彩是以平面造型表現客觀物象,以主觀意念為思維方式,就象徵性與表現性來看,色彩本身就擁有的獨立審美意義。
一、色彩表現形式的主觀性
裝飾繪畫的色彩表現不受自然物象色彩的影響,更不受客觀物象色彩的約束,而是在追求色彩對人的情感表達及審美取向。然而,裝飾色彩的表現形式並不是憑空臆造的,更不是對大自然色彩的臨摹,而是根據作者的意念在觀察客觀事物的基礎上來進行歸納、概括變化所形成的。它並不受固有色的約束,更不受環境色的影響,不以光色現象為色彩配合的原則它是運用裝飾色彩形式美的規律,強調主觀意念的情感表現,對固有色彩進行裝飾、包裝和合理化的處理,將固有色彩與裝飾色彩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由於裝飾色彩的表現形式和一般的色彩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它比較注重的是抓住藝術家內心的情感表現,對於色彩在畫面中的表現往往要超出畫面色彩本身的視覺意義,因此,色彩實際上已經超越了很多科學意義上的規律,所以了解和研究裝飾繪畫色彩中的個人情感表達也就更重要了。
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場所,你就什麼顏色也看不出。可見有光才有色,沒有光就沒有色。不同的顏色會給瀏覽者不同的心理感受。光源的顏色取決於發出光線的光譜成分,即光的波長情況如果想要提高色彩不同顏色的綜合運用,不僅表達了他們不同的個人情感,同時也給予了人們以不同的審美感受。表現色彩對人的主觀思維情感表達是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人們通過視覺去觀察色彩的同時,也在無形之中便被色彩象徵力影響等,色彩在心理學上的影響所感染,從而導致對色彩的感性認識及理性認識全面的把握其規律,對於色彩,它既有環境和燈光的感覺,又有冷暖、光源和色調的感覺,同時還具備華麗與樸素之分,還有主觀與客觀之別。等等這些,都會使人們深深的感受到色彩的審美表現以對色彩自身所獨特的魅力所在。
3. 談色彩的表現方法
呵呵,望哥,這個問題我來說說概述在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發展的過程中,色彩始終煥發著神奇的魅力。人們不僅發現、觀察、創造、欣賞著絢麗繽紛的色彩世界,還通過日久天長的時代變遷不斷深化著對色彩的認識和運用。人們對色彩的認識、運用過程是從感性升華到理性的過程。所謂理性色彩,就是藉助人所獨具的判斷、推理、演繹等抽象思維能力,將從大自然中直接感受到的紛繁復雜的色彩印象予以規律性的揭示,從而形成色彩的理論和法則,並運用於色彩實踐。 [編輯本段]光色原理與色彩三原色及色彩混合對於色彩的研究,千餘年前的中外先驅者們就已有所關注,但自17世紀的科學家牛頓真正給予科學揭示後,色彩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色彩是一種涉及光、物與視覺的綜合現象,「色彩的由來」自然成為第一命題。
所謂色彩術語,即色彩的專用名詞。了解這些名詞的含義,一方面是基本知識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是闡述色彩原理與規律的必要的中介語言,所以應在開始就作為講解的內容。
一、光與色覺(視覺)
經驗證明,人類對色彩的認識與應用是通過發現差異,並尋找它們彼此的內在聯系來實現的。因此,人類最基本的視覺經驗得出了一個最樸素也是最重要的結論:沒有光就沒有色。白天使人們能看到五色的物體,但在漆黑無光的夜晚就什麼也看不見了。倘若有燈光照明,則光照到哪裡,便又可看到物像及其色彩了。
真正揭開光色之謎的是英國科學家牛頓。17世紀後半期,為改進剛發明不久的望遠鏡的清晰度,牛頓從光線通過玻璃鏡的現象開始研究。1666年,牛頓進行了著名的色散實驗。他將一房間關得漆黑,只在窗戶上開一條窄縫,讓太陽光射進來並通過一個三角形掛體的玻璃三棱鏡。結果出現了意外的奇跡:在對面牆上出現了一條七色組成的光帶,而不是一片白光,七色按紅、橙、黃、綠、青、藍、紫的順序一色緊挨一色地排列著,極像雨過天晴時出現的彩虹。同時,七色光束如果再通過一個三棱鏡還能還原成白光。這條七色光帶就是太陽光譜。
牛頓之後大量的科學研究成果進一步告訴我們,色彩是以色光為主體的客觀存在,對於人則是一種視象感覺,產生這種感覺基於三種因素:一是光;二是物體對光的反射;三是人的視覺器官——眼。即不同波長的可見光投射到物體上,有一部分波長的光被吸收,一部分波長的光被反射出來刺激人的眼睛,經過視神經傳遞到大腦,形成對物體的色彩信息,即人的色彩感覺。
光、眼、物三者之間的關系,構成了色彩研究和色彩學的基本內容,同時亦是色彩實踐的理論基礎與依據。
1.色彩的存在條件——光、可見光、光譜色
要了解牛頓發現的光色散現象的產生原因,還須從光的本質中尋找答案。
光譜所謂光,就其物理屬性而言是一種電磁波,其中的一部分可以為人的視覺器官——眼所接受,並作出反應,通常被稱為可見光。因此,色彩應是可見光的作用所導致的視覺現象,可見光刺激眼睛後可引起視覺反應,使人感覺到色彩和知覺空間環境。可見光很普通,凡視覺正常的人都可感覺到它。可見光又神秘莫測和千變萬化,因為除了看見之外,沒有別的辦法加以接觸、穩定和認識。因此古今中外的許多科學家、藝術家、思想家都曾觀察、研究和思考它,但幾乎都沒有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盡管牛頓把光作了分解,然而有人把這說成是「破碎了的光」。
很顯然,可見光不是固體、液體、氣體之類的東西,不是細胞、分子、原子,也不是熱能、電能、化學能。
隨著科學的日益發展,對光的研究逐漸接觸到本質。仍然是牛頓,在1672年首先提出,光是物體射出的一種微粒,稱為光粒,它以極大的速度由發光體四向射出,達到人眼就產生光的感覺,被稱為微粒說。
1678年海根斯等認為,宇宙間彌漫著一種稀薄而具有彈性的介質叫以太。物質發光,則其電子振動,經周圍的以太依次傳遞到遠方,成為一種橫波,橫波進入人眼引起光感,被稱為波動說。
1864年麥克斯韋認為,光並不是以太自身的運動,而是以太之中的電磁變化而引起的傳播,以太波即電波的一種,被稱為電磁說。
現代科學證實,光是一種以電磁波形式存在的輻射能。它具有波動性,又具有粒子性。光具有的這兩種性質,在光學上稱為「二象性」。
陽光通過三棱鏡時隨著波長的不同,行進的線路也不相同:紫色光波長最短,行進速度最慢,曲折最大(折射角度最大),紅色光波長最長,折射角度最小,其餘各色光依次排列,才形成七色光譜。光照射到不透明物體的表面時產生粒子「碰撞」,部分反射、部分被吸收,這種反射光作用於視覺器官,形成物體色的概念。這些便是光的色散現象和物體色彩本質性科學解答。
在整個電磁波范圍內,並不是所有的光都有色彩。電磁波包括宇宙射線、X射線、紫外線、紅外線、無線電波和可見光等,它們都各有不同的波長和振動頻率。只有從380毫微米到780毫微米波長之間的電磁波才能引起人的色覺,這段波長叫可見光譜,即常稱的光。
其餘波長的電磁波都是人眼所看不見的,通稱不可見光,實際上是不同的射線或電波。波長長於80毫微米的電磁波稱為紅外線,短於380毫微米的電磁波叫紫外線。各種光具有不同的波長,其大小仍用毫微米來計量。
由三棱鏡分解出來的色光,如果用光度計來測定,就可得出各色光的波長。因此,色的概念實際上是不同波長的光刺激人的眼睛所產生的視覺反映。
光的物理性質由光波的振幅和波長兩個因素決定。波長的長度差別決定色相的差別。波長相同而振幅不同,則決定色相明暗的差別,即明度差別。
有光才會有色,光產生於光源。光源有自然的和人造的兩類。現在我們知道,被認為是白色(或無色)的陽光,和所有的燈光都是由各種波長與頻率的色光組成的,這些色光依次排列,即所謂「光譜」。不同光譜的燈如白熾燈、熒光燈等所發出的光,其色彩感覺也不同。
太陽光的光譜開始被認為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組成,後來有人提出由紅、橙、黃、綠、藍、紫六色組成,理由是青和藍色光始終未能測定其確切的波長界限差值。關於7色和6色光譜的觀點,在色彩學中似乎至今未有定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過現在大多數色彩學家、科學家、藝術家以及學者都認同六色觀點,而大多數色彩專業書籍都採用6色的觀點,原因主要是以六色排出的色表與色環便於色彩原理的闡述)。因為光譜色的名稱不僅為科學家和藝術家們所關心,語言學家和文學家也極為關注,出自他們各自的著眼點,對名稱含義的理解存在差異亦在所難免。例如橙色以色彩學論實為紅黃的間色,也有叫桔黃色的,現實中橙色的果實其色彩有很大的差別,就是橙子本身的色彩也有深淺差別,所以橙色只是所有橙子色彩的一個總概念,很難以某一個具體的果子為標准。由此可見,色彩的名稱本身實際上就存在著不確切性。又如青色,有人認為來源於藍晶石,因此應該藍綠色,而藍才是正色,所以光譜色中應該去青存藍。在日本,青天的青實際上是我們認為的天藍,所以在日本的光譜中習慣於去藍存青。此外,還有認為光譜只有紅、黃、綠、藍、紫五色組成的觀點。總之,有關7色、6色、5色的觀點可以說至今尚未定論,很難確認某種說法而否定另兩種說法,在閱讀不同的色彩理論書時,經常會出現說法不一的現象,原因已如上所述。
用顏料配出和色游標准色相一致的六種色,定為顏料的標准色,即為紅、橙、黃、綠、藍、紫。
太陽光譜
光譜
光譜 2.光源色、物體色、固有色
物體色的呈現是與照射物體的光源色、物體的物理特性有關的。
同一物體在不同的光源下將呈現不同的色彩:在白光照射下的白紙呈白色,在紅光照射下的白紙成紅色,在綠光照射下的白紙呈綠色。因此,光源色光譜成分的變化,必然對物體色產生影響。電燈光下的物體帶黃,日光燈下的物體偏青,電焊光下的物體偏淺青紫,晨曦與夕陽下的景物呈桔紅、桔黃色,白晝陽光下的景物帶淺黃色,月光下的景物偏青綠色等。光源色的光亮強度也會對照射物體產生影響,強光下的物體色會變淡,弱光下的物本色會變得模糊晦暗,只有在中等光線強度下的物體色最清晰可見。
物理學家發現光線照射到物體上以後,會產生吸收、反射、透射等現象。而且,各種物體都具有選擇性地吸收、反射、透射色光的特性。以物體對光的作用而言,大體可分為不透光和透光兩類,通常稱為不透明體和透明體。對於不透明物體,它們的顏色取決於對波長不同的各種色光的反射和吸收情況。如果一個物體幾乎能反射陽光中的所有色光,那麼該物體就是白色的。反之,如果一個物體幾乎能吸收陽光中的所有色光,那麼該物體就呈黑色。如果一個物體只反射波長為700毫微米左右的光,而吸收其它各種波長的光,那麼這個物體看上去則是紅色的。可見,不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它所反射的色光決定的,實質上是指物體反射某些色光並吸收某些色光的特性。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它所透過的色光決定的。紅色的玻璃所以呈紅色,是因為它只透過紅光,吸收其它色光的緣故。照相機鏡頭上用的濾色鏡,不是指將鏡頭所呈顏色的光濾去,實際上是讓這種顏色的光通過,而把其它顏色的光濾去。由於每一種物體對各種波長的光都具有選擇性的吸收與反射、透射的特殊功能,所以它們在相同條件下(如:光源、距離、環境等因素),就具有相對不變的色彩差別。人們習慣把白色陽光下物體呈現的色彩效果,稱之為物體的「固有色」。如白光下的紅花綠葉絕不會在紅光下仍然呈現紅花綠葉,紅花可顯得更紅些,而綠光並不具備反射紅光的特性,相反它吸收紅光,因此綠葉在紅光下就呈現黑色了。此時,感覺為黑色葉子的黑色仍可認為是綠葉在紅光下的物體色,而綠葉之所以為綠葉,是因為常態光源(陽光)下呈綠色,綠色就約定俗成地被認為是綠葉的固有色。嚴格地說,所謂的固有色應是指「物體固有的物理屬性」在常態光源下產生的色彩。
光的作用與物體的特徵,是構成物體色的兩個不可缺少的條件,它們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約。只強調物體的特徵而否定光源色的作用,物體色就變成無水之源;只強調光源色的作用不承認物體的固有特性,也就否定了物體色的存在。同時,在使用「固有色」一詞時,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切勿誤解為某物體的顏色是固定不變的,這種偏見就是在研究光色關系和作色彩寫生必克服的「固有色觀念」。
二、色彩三原色與色彩混合
1.顏料三原色和色彩三原色
與牛頓同時代的英國科學家布魯斯特發現,利用紅、黃、青三種顏料,可以混合出橙、綠、藍、紫四種顏料,還可以混合出其它更多的顏料,布魯斯特指出紅、黃、青是顏料三原色,即是別的顏料混合不出來的顏料。
19世紀初,英國生理學家楊赫在研究人類顏色視覺的生理理論時,建立了自己的三基本色光論。後由德國物理學家赫姆霍茲發展了這一學說,被稱為楊赫學說,或「三聯學說」,並為當今新的科研成果所不斷證實和完善。 [編輯本段]色彩體系與應用 一、色彩的分類與屬性
1.色彩分類
在千變萬化的色彩世界中,人們視覺感受到的色彩非常豐富,按種類分為原色,間色和復色,但就色彩的系別而言,則可分為無彩色系和有彩色系兩大類。
1、種類
1.原色: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稱為原色。原色能合成出其它色,而其他色不能還原出本來的顏色。原色只有三種,色光三原色為紅、綠、藍,顏料三原色為品紅(明亮的玫紅)、黃、青(湖藍)。色光三原色可以合成出所有色彩,同時相加得白色光。顏料三原色從理論上來講可以調配出其他任何色彩,同色相加得黑色,因為常用的顏料中除了色素外還含有其它化學成分,所以兩種以上的顏料相調和,純度就受影響,調和的色種越多就越不純,也越不鮮明,顏料三元色相加只能得到一種黑濁色,而不是純黑色。
2.間色:由兩個原色混合得間色。間色也只有三種:色光三間為品紅、黃、青(湖藍),有些彩色攝影書上稱為「補色」,是指色環上的互補關系。顏料三原色即橙、綠、紫,也稱第二次色。必須指出的是色光三間色恰好是顏料的三原色。這種交錯關系構成了色光、顏料與色彩視覺的復雜聯系,也構成了色彩原理與規律的豐富內容。
3.復色:顏料的兩個間色或一種原色和其對應的間色(紅與綠、黃與紫、藍與橙)相混合得復色,亦稱第三次色。復色中包含了所有的原色成分,只是各原色間的比例不等,從而形成了不同的紅灰、黃灰、綠灰等(此處表示列舉省略)灰調色。
由於色光三原色相加得白色光,這樣便產生兩個後果:一是色光中沒有復色,二是色光中沒有灰調色,如兩色光間色相加,只會產生一種淡的原色光,以黃色光加青色光為例:
黃色光+青色光=紅色光+綠色光+綠色光+藍色光=綠色光+白色光=亮綠色光
2、色系
1.有彩色系:指包括在可見光譜中的全部色彩,它以紅、橙、黃、綠、藍、紫等為基本色。基本色之間不同量的混合、基本色與無彩色之間不同量的混合說產生的千千萬萬種色彩都屬於有彩色系。有彩色系是由光的波長和振幅決定的,波長決定色相,振幅決定色調。
有彩色系中的任何一種顏色都具有三大屬性,即色相、明度和純度。也就是說一種顏色只要具有以上三種屬性都屬於有彩色系。
2.無彩色系:指由黑色、白色及黑白兩色相融而成的各種深淺不同的灰色系列。從物理學的角度看,它們不包括在可見光譜之中,故不能稱之為色彩。但是從視覺生理學和心理學上來說,它們具有完整的色彩性,應該包括在色彩體系之中。
五彩色系按照一定的變化規律,由白色漸變到淺灰、中灰、深灰直至黑色,色彩學上稱為黑白系列。黑白系列中由白到黑的變化,可以用一條垂直軸表示,一端為白,一端為黑,中間有各種過渡的灰色。純白是理想的完全反射物體,純黑是理想的完全吸收物體。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純白和純黑的物體,顏料中採用的鋅白和鉛白只能接近純白,煤黑只能接近純黑。
無彩色系的顏色只有明度上的變化,而不具備色相與純度的性質,也就是說它們的色相和純度在理論時等於零。二色彩的明度可以用黑白度來表示,愈接近白色,明度越高;越接近黑色,明度愈低。
2.色彩三屬性
色相
色相即每種色彩的相貌、名稱,如紅、桔紅、翠綠、湖藍,群青等。色相是區分色彩的主要依據,是色彩的最大特徵。色相的稱謂,即色彩與顏料的命名有多種類型與方法。
色相環、明度軸和純度圖明度
明度即色彩的明暗差別,也即深淺差別。色彩的明度差別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某一色相的深淺變化,如粉紅、大紅、深紅,都是紅,但一種比一種深。二是指不同色相間存在的明度差別,如六標准色中黃最淺,紫最深,橙和綠、紅和藍處於相近的明度之間。
純度
純度即各色彩中包含的單種標准色成分的多少。純的色色感強,即色度強,所以純度亦是色彩感覺強弱的標志。物體表層結構的細密與平滑有助於提高物體色的的純度,同樣純度油墨印在不同的白紙上,光結的紙印出的純度高些,粗糙額紙印出的純度低些,物體色純度達到最高的包括絲綢、羊毛、尼龍塑料等。
不同色相所能達到的純度是不同的,其中紅色純度最高,綠色純度相對低些,其餘色相居中,同時明度也不相同。 [編輯本段]色彩對比的基本類型 一、色相對比
兩種以上色彩組合後,由於色相差別而形成的色彩對比效果稱為色相對比。它是色彩對比的一個根本方面,其對比強弱程度取決於色相之間在色相環上的距離(角度),距離(角度)越小對比越弱,反之則對比越強。
1.零度對比
(1)無彩色對比 無彩色對比雖然無色相,但它們的組合在實用方面很有價值。如黑與白 、黑與灰、中灰與淺灰,或黑與白與灰、黑與深灰與淺灰等。對比效果感覺大方、莊重、高雅而富有現代感,但也易產生過於素凈的單調感。
(2)無彩色與有彩色對比 如黑與紅、灰與紫,或黑與白與黃、白與灰與藍等。對比效果感覺既大方 又活潑,無彩色面積大時,偏於高雅、莊重,有彩色面積大時活潑感加強。
(3)同類色相對比 一種色相的不同明度或不同純度變化的對比,俗稱同類色組合。如藍與淺藍(藍+白)色對比,綠與粉綠(綠+白)與墨綠(綠+黑)色等對比。對比效果統一、文靜、雅緻、含蓄、穩重,但也易產生單調、呆板的弊病。
(4)無彩色與同類色相比 如白與深藍與淺藍、黑與桔與咖啡色等對比,其效果綜合了(2)和(3)類型的優點。感覺既有一定層次,又顯大方、活潑、穩定。
2.調和對比
(1)鄰近色相對比 色相環上相鄰的二至三色對比,色相距離大約30度左右,為弱對比類型。如紅橙與橙與黃橙色對比等。效果感覺柔和、和諧、雅緻、文靜,但也感覺單調、模糊、乏味、無力,必須調節明度差來加強效果。
(2)類似色相對比 色相對比距離約60度左右,為較弱對比類型,如紅與黃橙色對比等。效果較豐富、活潑,但又不失統一、雅緻、和諧的感覺。
(3 )中度色相對比 色相對比距離約90度左右,為中對比類型 ,如黃與綠色對比等,效果明快、活潑、飽滿、使人興奮,感覺有興趣,對比既有相當力度,但又不失調和之感。
3.強烈對比
(1)對比色相對比 色相對比距離約120度左右,為強對比類型,如黃綠與紅紫色對比等。效果強烈、醒目、有力、活潑、豐富,但也不易統一而感雜亂、刺激、造成視覺疲勞。一般需要採用多種調和手段來改善對比效果。
(2)補色對比 色相對比距離180度,為極端對比類型,如紅與藍綠、黃與藍紫色對比等。效果強烈、眩目、響亮、極有力,但若處理不當,易產生幼稚 、原始、粗俗、不安定、不協調等不良感覺。
二、冷暖對比
冷暖對比是將色彩的色性傾向進行比較的色彩對比。冷暖本身是人皮膚對外界溫度高低的條件感應,色彩的冷暖感主要來自人的生理與心理感受。 [編輯本段]立體色標 奧斯特華色標
我們把以上在白光下混合所得的明度、色相和彩色組織起來,選由下而上,在每一橫斷面上的色標都相同,上橫斷面上的色標較下橫斷面上色標的明度高。再由黑、白、灰作為中心軸,中心而外,·使同一圓柱上,色標的純度都相同,外圓柱上的比內圓柱上的純度高。再隊中心軸向外,每一縱斷面上色標的色相都相同,使不同縱斷面的色相不同的紅、橙、黃、綠、青、藍、紫等色相自環中心軸依時針順序而列,這樣就把數以千計的色標嚴整地組織起來,成為立體色標。目前影響較大的立體色標是奧斯特華色標和門塞爾色標。
孟塞爾色立體是由美國教育家、色彩學家、美術家孟塞爾創立的色彩表示法。它的表示法是以色彩的三要素為基礎。色相稱為Hue,簡寫為H,明度叫做Value,簡寫為V,純度為Chroma,簡稱C。色相環是以紅R、黃Y、綠G、藍B、紫P心理五原色為基礎,再加上它們中間色相,橙YR、黃綠GY、藍綠BG、藍紫PB、紅紫RP稱為十色相,排列順序為順時針。再把每一個色相詳細分為十等份,以各色相中央第5號為各色相得代表,色相總數為一百。
奧斯特瓦德色立體是由德國科學家,偉大的色彩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奧斯特瓦德創造的。奧斯特瓦德色立體的色相環,是以赫林德生理四原色黃、藍、紅、綠為基礎,將四色分別放在圓周的四個等分點上,成為兩組補色對。然後再在兩色中間依次增加橙、藍綠、紫、黃綠四色相,合計8色相,然後每一色相再分為三色相,成為24色相的色相環。取色相環上相對的兩色在迴旋板上迴旋成為灰色,所以相對的兩色為互補色。 [編輯本段]色彩的設計與應用一、實用與審美的統一——色彩在設計中的雙重作用
(1)色彩的裝飾與美化
色彩在人們的社會生活、生產勞動以及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中的重要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現代的科學研究資料表明,一個正常人從外界接受的信息百分之九十是以上是由視覺器官輸入大腦的,來自外界的一切視覺形象,如物體的形狀、空間、位置的界限和區別都是通過色彩區別和明暗關系得到反映的,而視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對色彩的感覺。對色彩的興趣導致了人們的色彩審美意識,成為人們學會員能夠色彩裝飾美化生活的前提因素,正如馬克思所說「色彩的感覺是一般美感中最大眾化的形式」。
色彩設計和印刷
色彩和印刷的關系極端親密,可不幸的是設計師經常忘記了印刷。設計師和印刷師傅是一對歡喜冤家,他們擦出火花的場面司空見慣。設計師考慮了各方面的因素,千挑萬選了幾種顏色,但偏偏到印刷時就做不出預期的效果,印刷師傅心裡也暗暗埋怨設計師天馬行空,不管設計是否可行。蔡啟仁先生對這一點有很深的體會,他覺得一個設計師一定要多了解印刷。很多設計師,特別是新入行的,他們不了解印刷的過程,於是到復印時便出現一些本來可避免的錯誤。
通常最易出問題的,是印刷品的印刷色彩,效果並不如設計師心中所想。這個失誤的原因很多,而其中一個原因,很可能是跟印刷物料和印刷方法有關。同樣的油墨以不同的物料、不同厚薄的紙張印刷,所得的色彩效果肯定不同;即使物料相同,但以不同的印刷方法去印刷,油墨的厚度會不同,例如以柯式印刷就比柔性印刷的油墨較薄,影響所及,色彩的明亮度亦不一樣。一個有經驗的設計師,事前會就承印物的特點、油墨的使用及印刷方法等各方面考慮,設計時盡可能配合客觀條件;另一方面,設計師也應多與印刷師傅溝通,互相了解,才可盡量減低失誤的程度。
蔡啟仁先生相信,色彩的感染力是相當大,世界上無所謂好看的色彩或不好看的色彩,只在乎設計師如何運用。以他多年的經驗總結,設計師要運用嶄新的觀念去表現色彩的特色,設計和組合上都要帶給其他人清新的感覺,引導觀眾進一步發掘色彩背後的意義。另一方面,設計大多是為商品宣傳服務,所以設計師要為客戶打算,考慮有什麽可運用的資源,客戶預備在這個設計上投資多少等,當然最重要是這個色彩可否增加商品的吸引力。大自然無形之手給我們展示一個色彩繽紛的世界,千變萬化的色彩配搭令人著迷;同樣,一個成功的色彩設計,它擁有生命力,可以感染觀眾情緒。設計師對色彩運用多作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定可設計出更精彩的作品。
4. 色彩視覺的三要素有哪些
1.色相色相是色彩的一種最基本的感覺屬性,這種屬性可以使我們將光譜上的不同部分區
別開來。即按紅、橙、黃、綠、青、藍、紫等色感覺采區分色譜段。缺失了這種視覺屬性使無所
謂色彩了就像全色盲人的世界那樣、根據有無色相屬性,可以將外界引起的色感覺分成兩大體系:
有彩色系與非彩色系。
(1)有彩色系即具有色相同性的色覺。有彩色系才具有色相、飽和度和明度三個量度。
(2)非彩色系即不具備色相屬性的色覺。非彩色系只有明度一種量度,其飽和度等於零。
2.飽和度飽和度是那種使我們對有色相屬性的視覺在色彩鮮艷程度上做出評判的視覺屬
性。有彩色系的色彩,其鮮艷程度與飽和度成正比,根據人們使用色素物質的經驗.色素濃度愈
高,顏色愈濃艷,飽和度也愈高。描述飽和度感覺的程度詞是濃、淡、深、淺。非彩色系是飽和
度等於零的狀態,正如同我們在彩色顯示器上將色彩逐漸調淡,到最後便成了黑白畫面一樣。
生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眼睛對色彩的飽和度感覺也不一樣。眼睛對紅色的光刺激強烈,對
綠色的光刺激最弱,飽和度低。因此,中國滿大街小巷裡跑的紅色計程車.從視覺科學來講,其
實是一種視覺污染,沒有人喜歡長時間盯著紅色的計程車,這么多的紅色會引起人的煩躁不安的
情緒。而司機之所以選擇紅色的理由無非有兩條,一是紅包車價格便宜(紅色染料易得到),另
一個理由即是所謂中國人喜歡紅色的吉利。其實真是一種以訛傳訛的誤解,毫無科學道理。
3.明度明度是那種可以使我們區分出明暗層次的非彩色覺的視覺屬性。這種明暗層次決定
於亮度的強弱即光刺激能量水平的高低。請注意:不要對這一定義產生誤解,即並非有彩色系便
沒有明度屬性,只是強調明度這一視覺屬性是排開色相屬性,只涉及明暗層次的感覺,就像用黑
白全色膠卷拍照片,只記錄明暗層次而不記錄色相那樣。根據明度感覺的強弱,從最明亮到最暗
可以分成三段水平:白-高明度端的非彩色覺:黑-低明度端的非彩色寬:灰-介於白與黑之間的中
間層次明度感覺。繪畫中的素描和不著色的雕塑就是利用這種明度層次來表現藝術主題的。
5. 談談顏色視覺的生理機制
視覺的生理機制
光刺激引起視覺的過程,首先是光線透過眼的折光系統到達視網膜,並在視網膜中形成物像,同時興奮視網膜的感光細胞,然後沖動沿視神經傳導到大腦皮質的視覺中樞產生視覺。視覺過程的生理機制包括折光機制、感光機制、傳導機制和中樞機制。
(一)折光機制和感光機制
眼睛是我們的視覺器官,其構造頗似照相機,具有較完善的光學系統及各種使眼球轉動並調節光學裝置的肌肉組織。眼球由眼球壁和折光系統兩部分組成。圖6-6是人類眼球的剖面圖。眼睛的折光系統由角膜、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組成。它們具有透光和折光作用。當眼睛注視外物時,由物體發出的光線通過上述折光裝置使物像聚焦在視網膜的中央凹,形成清晰的物像。眼的折光系統與凸透鏡相似,在視網膜上形成的物像是倒置的、左右換位的。由於大腦皮質的調節和習慣的形成,我們仍把外物感知為正立的。
圖人眼的構造
視網膜是眼睛最重要的部分,由感光細胞(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雙極細胞和神經節細胞形成三層。感光細胞組成視網膜的最外層,離光源最遠。光線到達感光細胞前,必須通過視網膜的所有各層。視桿細胞約一億二千萬個,主要分布在視網膜的周圍部分;視錐細胞約七百萬個,主要分布在視網膜中央部分。特別是中央凹,全是視錐細胞。視神經穿出眼球的地方沒有感光細胞,叫盲點。由於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結構不同,它們的機能也不同。視桿細胞對弱光很敏感,但不能感受顏色和物體的細節;視錐細胞則專門感受強光和顏色刺激,能分辨物體顏色和細節,但在暗光時不起作用。視桿細胞含有視紫紅質的感光物質。視紫紅質在弱光作用下,分解為視黃醛和視蛋白,並使視桿細胞去極化,產生神經沖動,把信息傳向大腦,產生暗視覺。視錐細胞中的感光物質叫視紫藍質,能感受強光。有三類視錐細胞分別含有感紅色素、感綠色素和感藍色素,它們各自分別對紅、綠、藍色光最為敏感。
(二)傳導機制和中樞機制
視覺傳導通路有三級神經元。視網膜的感光細胞接受刺激後,將沖動傳至雙極細胞(第一級神經元),再傳至視網膜的神經節細胞(第二級神經元)。神經節細胞的軸突集合成視神經,入顱腔後延續為視交叉。在視交叉處,來自兩眼的視神經纖維,每側有一半交叉至對側,余者不交叉。其結構是,凡來自兩鼻側視網膜的纖維(即接受顳側光刺激的部分),均交叉至對側,並上行至對側外側膝狀體。而來自兩顳側視網膜的纖維(即接受鼻側光刺激的部分),則不交叉並上行至同側外側膝狀體。由外側膝狀體起始為第三級神經元,其細胞的軸突組成視放射,最後到達枕葉的距狀裂兩側的紋區。
視網膜上各個不同的點,在視覺傳入通路和皮質視區是按空間對應原則投射的。來自視網膜中央部分的傳入纖維投射於枕葉的枕極,來自視網膜周圍部分的傳入纖維投射於枕葉的較前部分,即皮質的內側面。由於視網膜是點對點地投射在皮質上,所以皮質視區的微小損傷就會引起視野對應部分的盲。當視網膜的興奮達到皮質後,枕葉區的腦電圖便發生變化,α節律被抑制,產生帶有斷續頻率的振動,這時便產生了視覺。
在視覺過程中各級視覺中樞還有傳出性的神經支配,對視覺器官進行反饋性調節,如瞳孔的變化、眼朝光源方向轉動、水晶體曲度的改變等,以保證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