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科學方法論的三個層次
科學方法論看成是從問題到問題而進步的,隨著這種進步,問題的深度也隨之加深。科學從問題開始,並通過問題的轉移而進步的模式給人以啟迪,從而發現新的理論。可以說,問題就是科學的血液,就是科學的生命。即使我們已經證明某問題為不可能,對科學的發展照樣有益,如永動機的否定導致了能量守恆定律的發現,就是明證。有時我們對舊問題有了更好的理解時,新的問題往往隨之而生。問題的邏輯告訴我們,只有提出問題才能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有些人茫然無知或者對現象熟視無睹,是不可能提出問題來的,分析與解決問題也就無從談起。從這個意義上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正如愛因斯坦說過的那樣:「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新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這種見解是何等的深刻!提問題的本身就意味著創新性思維的開端。問題提的不好,說明認識還不夠完善;問題提得好,則意味著已確定了一個正確思維的方向,剩下的問題就是結合有關知識如何分析與解決問題了。但要真正解決問題,還需要有關背景知識,將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各個序列進行正確的銜接和結合,並且要決定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使用怎樣的推理和論證。
為使對問題的研究更合乎邏輯,還要談及問題的分類及其解釋。問題的類型不同,其解釋程序也就有所不同。問題是科學知識的助產婆。不管是哪類問題的提出與解決,都在不同程度上豐富了科學知識寶庫。科學應被看成是從問題到問題而進步的。隨著這種進步,問題的深度也在不斷增加。
科學方法論是關於科學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論,探索方法的一般結構,闡述它們的發展趨勢和方向,以及科學研究中各種方法的相互關系問題。
科學方法論有廣義狹義之分。狹義的僅指自然科學方法論即研究自然科學中的一般方法,如觀察法、實驗法、數學方法等。廣義的則指所有正確的方法論,即科學的方法論。20世紀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方法,如控制論方法、信息方法、系統方法等,同時科學方法論的重心開始向元方法論轉移。促進了方法論研究的高度發展。
科學方法論愈來愈顯示出它在科學認識中確立新的研究方向、探索各部門的新生長點、提示科學思維的基本原理和形式的作用。唯物辯證法是從人類的實踐中總結和概括出來的正確的哲學方法,是科學研究的普遍的方法論。它對自然科學的一般研究方法起指導作用,並將隨著科學
Ⅱ 科學方法論的要素
一、科學的理論不是由一個個具體的案例或實驗就可以確定的。一個科學的理論是一個概率的理論,它只能說明在大概率情況下對未來的預測,這意味著它是經過多次檢驗,甚至是許多年的實驗後由科學家們達成科學共識而確定下來的。(共識意味著,每個人的實驗結果都有細微的差別,但總的結論是相同的。)一個現實生活中鮮活的實例並不能推翻一個理論。
二、一個理論要具有可證偽性,即在證實這一理論時所採用的條件下可以證明結論是錯誤的。(綠色植物具有光合作用,如果在陽光充足,植物包含葉綠素的條件下,人們能夠證明植物沒有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氧氣。那麼我們就能夠說,綠色植物具有光合作用這一結論是可以證偽的。與之相反的是,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它既不具有變數、條件,且研究的手法又是自省,比如:夢是人潛意識的一種表現,但潛意識本身就是一個不可證明、量化、定義的東西,沒有人能證明夢不是潛意識的一種表現,所以弗洛伊德的理論並不具有科學性,倒是可以跟哲學沾邊。)
三、一個新的理論既能解釋新的證據,又能解釋之前的證據,且具有學科關聯性,與其他學科是可以和平共處的,漸進整合。(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提出,並未否定了經典物理學,而是對經典物理學中不能解釋的一個領域作出他的解釋,是對經典物理學的一個補充發展。)
Ⅲ 方法論具體內容是什麼
方法論(Discours de la méthode)是笛卡兒在1637年出版的著名哲學論著,對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思想觀念和科學研究方法有極大的影響,有人曾說:歐洲人在某種意義上都是笛卡兒主義者,就是指的受方法論的影響,而不是指笛卡兒的二元論哲學。
笛卡兒在方法論中指出,研究問題的方法分四個步驟:
1. 永遠不接受任何我自己不清楚的真理,就是說要盡量避免魯莽和偏見,只能是根據自己的判斷非常清楚和確定,沒有任何值得懷疑的地方的真理。就是說只要沒有經過自己切身體會的問題,不管有什麼權威的結論,都可以懷疑。這就是著名的「懷疑一切」理論。例如亞里士多德曾下結論說,女人比男人少兩顆牙齒。但事實並非如此。
2. 可以將要研究的復雜問題,盡量分解為多個比較簡單的小問題,一個一個地分開解決。
3. 將這些小問題從簡單到復雜排列,先從容易解決的問題著手。
4. 將所有問題解決後,再綜合起來檢驗,看是否完全,是否將問題徹底解決了。
在1960年代以前,西方科學研究的方法,從機械到人體解剖的研究,基本是按照笛卡兒的方法論進行的,對西方近代科學的飛速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但也有其一定的缺陷,如人體功能,只是各部位機械的綜合,而對其互相之間的作用則研究不透。直到阿波羅1號登月工程的出現,科學家們才發現,有的復雜問題無法分解,必須以復雜的方法來對待,因此導致系統工程的出現,方法論的方法才第一次被綜合性的方法所取代。系統工程的出現對許多大規模的西方傳統科學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如環境科學,氣象學,生物學,人工智慧等等。
笛卡兒在方法論中還第一次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名言,第一次引入笛卡兒坐標系。對牛頓和萊布尼茨發明微積分理論有很大的作用。
Ⅳ 馬克思社會主義科學方法論的具體內容和基本原則,以及它的歷史價值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主要內容和基本原則 (1) 主要內容 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既是其世界觀, 又是其方法論。 在此 基礎上, 它具體化為從實踐出發的方法、 社會系統研究方法、 社會矛盾分析方法、 社會主體研究方法、社會過程研究方法、社會認識與評價方法、世界歷史的研究 方法等等,除此之外,還有邏輯和歷史一致的方法、歸納與演繹的方法、分析與 綜合的方法、抽象與具體的方法、主客觀相統一的辯證方法、歷史合力的研究方 法、 「人本」和「物本」相統一的方法等。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科學方法論是一個 創造性的開放體系, 人類在社會認識和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 馬 克思主義都應該積極地予以借鑒和吸收。 (2) 基本原則 貫徹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中的基本原則包括如下幾點: 第一,客觀性原則。按照人類社會的本來面目來認識和理解人類歷史,這是任何 社會科學方法論的首要前提。 盡管我們永遠不可能把握純而又純的社會客體, 但 是,客觀性的要求卻是絕對必要的。在社會歷史領域,堅持客觀性的原則,就要 求我們始終堅持認識論的實踐標准, 歷史觀的生產力標准和價值觀的人民主義標 准(以人為本的) 第二, 主體型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我們, 一要注重從主體的緯度去觀察社會客體; 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結合起來; 三要注重堅持群眾史觀, 反對英雄史 觀。 第三,整體性原則。整體性原則實質上是系統性原則。系統性原則要求我們從系 統的觀點來觀察人與自然的關系, 處理好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系統性原則要求 我們從系統的觀點來看待個人於社會的關系, 堅持集體主義精神。 系統性原則要 求我們關注局部與整體的關系,樹立全局性的觀念。 第四,具體性原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這是因為,真 理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離開了 一定的時空條件,我們就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第五,發展性原則。這要求我們用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觀點去觀察和分析問題, 反對用靜止和孤立的觀點去觀察和分析問題。 在認識社會現象的時候, 要善於從 合理性中發現不合理性,從不合理性中發現合理性。 「辯證法要本質上是批判的 和革命的」 ,批判性是發展性原則的必然要求。 二、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原則 社會科學方法論既有同於其它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方面, 又有別於其它方法 的方面, 社會科學方法論既要遵循一般社會科學研究的原則, 又要有適合於自身 特殊性的原則。 探討社會科學方法論及其原則, 必須搞清社會科學方法論原則的 意義和作用。 (一) ,社會科學方法論原則的意義和作用 方法論原則是哲學世界觀對具體研究方法發揮指導作用的中介環節, 是方法 論的基礎,主線與標志,它制約、支配研究過程的各個階段和各個環節,影響和 決定研究方法、手段、工具的選擇和運用,制約研究態度、步驟和研究成果。 社會科學方法論是關於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理論。 在研討、 闡述科學認識方 法時,側重於對方法論作哲學分析,側重於方法的理論基礎,它是一門理論性很 強的學科,在社會科學方法論科學體系中,方法論原則則佔有核心的地位。 第一、社會科學方法論原則是哲學世界觀對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發揮指導作 用的中介。 哲學世界觀與方法論, 這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這種一致性主要體現在: (1) 任何科學方法歸根結底都為一定的哲學世界觀所決定。 (2)方法論支持、影響 甚至改變著一定的世界觀。 (3)哲學世界觀終究要轉化為一定的方法論。 世界觀與方法論在意義上也有一定差別。首先,兩者的對象范圍是不同的, 哲學世界觀的范圍是包括自然、 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整個世界; 方法論的研究對象 是方法,只限於研究方法這個范圍。其次,哲學世界觀對於人的實踐活動的指導 是間接的,作為方法論研究對象的方法,往往是以規范、章程、條例、准則甚至 律令等相對確定的形式存在著的, 並且方法論還規定了方法的性質、 特點、 作用、 適用范圍、有機聯系等等,這就使得方法論知識具有直接操作性,人們可以直接 利用它們去指導自己的認識活動、研究活動以及改造世界的物質活動。 哲學世界觀往往是一種理論形態, 表現為一定的理論體系和理論觀點, 它要 轉化為方法論, 對人們的實踐活動發生指導作用, 往往要通過一系列的中介環節。 方法論原則就是哲學世界觀和實際應用的研究方法之間的中間層次, 是哲學方法 論對一般科學方法論和具體科學方法論發揮指導作用的中介環節。 這樣, 方法論 原則就具有了雙重特點:一方面,它不是純粹的理論,它簡單明了、清楚明白, 具有某種准則、律令、模式的形式,帶有很大的指令性,操作性;但是,另一方 面,它又為一定的理論體系所支撐,是一定的理論體系的濃縮化、結晶化,因此 它並不等於一套具體而細微的操作技術, 不去管人們具體實踐的操作細節, 而是 管整個行動方案,管大致的研究思路。 在社會科學方法論體系中,必須首先明確承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地位, 承認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社會科學研究的理論基礎。 我們認為, 馬克思主義哲學特 別是其唯物史觀, 為進行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導。 把唯物主義歷史觀 基本原理用以指導人們的社會科學研究活動, 會派生出一些一般的社會科學研究 的方法論原則, 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憑借這些原則來實現對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指 導。 第二,社會科學方法論原則制約、支配著研究過程的各個階段和各個環節。 首先, 方法論原則制約、 支配著研究課題的選擇, 遵循不同方法論原則的人, 有其自己考慮問題的特定的角度, 因而在選擇研究課題時, 就會表現出一定的甚 至是極大的差異,例如,信奉「證實原則」或「證偽原則」的研究者們,會自然 而然地把那些既不能證實也不能 證偽的形而上學問題、神話、占星術、宗教和偽科學問題排除在自己的研究 視野之外。 其次,方法論原則在一定程度上還影響、制約著研究方法、研究手段、 研究工具的選擇和運用。例如,湯因比按照「文明社會可比性原則」 ,在研究文 明史的過程中,就注重運用比較研究法,因為這種方法可以克服歷史的狹隘性, 把所研究的個別事物納入廣闊的歷史背景之中, 從而為更好的綜合創造前提, 並 且, 這種研究方法還有助於揭示歷史規律的同異, 為深入探求歷史現象的本質及 其規律創造條件。 再次,方法論原則還影響、制約著研究途徑、研究步驟、研究態度等等 因素。例如,波普所描繪的科學進化的邏輯,也就是他認為的個別科學家進行科 學探索的邏輯。波普所要求的研究態度是:大膽地猜測,無情地批判、進攻、創 造,充分宏揚主體的能動性。 以上表明, 方法論原則是科學世界觀與具體的研究方法之間的中介。 它 影響、制約、支配著科學研究過程的各個階段、各個環節。
Ⅳ 科學的方法論主要有哪些
科學方法論:是以認識論為基礎,以科學研究過程為線索,以一整套系統的科學研究方法為內容所建立起來的體系。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一科學的哲學方法論,它不僅是認識客觀世界的武器,也是改造現實的武器。
Ⅵ 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的簡要介紹
拉卡托斯認為科學的事業是一種理性的事業。他的出發點是:利用歷史主義的某些長處來彌補邏輯主義的不足,從而維護科學的合理性。邏輯主義學派主張科學發展過程的合理重建,但他們忽視科學史的實際;歷史主義學派注重科學發展的歷史再現,但他們否定科學發展的合理性。拉卡托斯則希望把這兩者即「邏輯的重建」和「歷史的再現」結合起來。他引用康德的名言以表明自己的方法論觀點:「沒有科學史的科學哲學是空洞的;沒有科學哲學的科學史是盲目的 拉卡托斯以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對波普爾的邏輯重建方法作出了改進。他把證偽主義分為樸素的證偽主義和精緻的證偽主義兩種,認為前者是錯誤的而後者是正確的。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可以看成是對波普爾證偽主義的發展。在波普爾那裡,理論的單位是單個的,容易被經驗事實所駁倒,因而理論顯得很脆弱,拉卡托斯吸取了關於理論具有「韌性」的觀點,提出受檢驗的理論是一個整體結構,它是由一系列理論組成的科學研究綱領。這一整體結構是由硬核、輔助保護帶以及方法論機制等組成,因此就具有相當的韌性,有能力抵禦經驗事實的挑戰。科學研究綱領的方法論機制包括:正面啟發法——它指示理論應該做什麼,反面啟發法——它指示理論不應該做什麼。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的正面啟發法和反面啟發法,使整個理論體系不斷得到調整、發展,不會輕易地被證偽。所以,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改進了波普爾證偽主義的理論。
Ⅶ 歸納法對科學發現的重要性
1關於科學發展的不同見解
自古以來,科學知識更新就被人們看作是許許多多確實無誤的陳述的集合,看作是由一個一個的真命題搭建起來的金字塔,其中處於上層的是概括性較大的命題,處於上層的是概括性較小的命題,而科學工作者則是建造這座命題金字塔的工匠,這就是以往人們對於科學知識發展過程的傳統見解。由於人們的邏輯觀念不同,對科學知識發展方法論的解釋也不同。理性論認為科學研究及其發展的唯一可靠的方法是演繹法,把科學命題金字塔看作是依靠演繹法自上而上地建立起來的。經驗論在科學研究和發展的方法論上堅持歸納主義的觀點,認為科學命題金字塔是依靠歸納法自上而上地建立起來的。由於理性論對演繹法深信不疑,經驗論對歸納法極力推崇,他們都認為用各自的方法構建起來的科學命題金字塔是堅不可摧的,而用對方的方法或者其他方法建立起來的科學金字塔是不可思議、不堪一擊的。但是,兩個派別有一個共同的認識,那就是科學知識的發展過程是累進性的,它是一代一代的科學工作者不斷努力的結果,是真命題的堆積和遞加。
以波普爾為代表的證偽主義者認為,科學的發展源於問題,由於問題的出現,科學家試圖解釋和解決問題,這些對問題的解釋或者解決問題的方案構成了科學假說。由於證偽一個命題的可能性遠比證實一個命題的可能性大得多,並且事實上證實一個命題是不可能的,因此,為解釋和解決問題而提出的科學假說一旦被提出來,就會經歷一個廣泛而嚴峻的檢驗過程並終於被例外情況所證偽,於是又會出現與之前的問題不同的新問題,為了解釋和解決新問題,新的科學假說又會被提出來,之後又會接受檢驗而被證偽。只要人類探求知識的工作不停IF,這個過程將會如此繼續上去。按照證偽主義的觀點,由於全部科學假說不能被證實,只能被證偽,因此,科學發展的過程是一個新假說不斷取代舊假說、新舊假說不斷更替的過程。
對於累進式科學發展觀是否如實反映了科學發展的實際圖景,科學發展的歷史表明,並非所有的科學理論都是真實可靠、絕對無誤的,科學史上有很多被一時奉為絕對真理的命題,後來被證明是假命題。例如,物體的重量和它做自由落體運動的速度成正比、物體之所以會燃燒是因為它本身含有一種燃素等。科學發展的過程有時是緩慢的、難以覺察的,有時是飛躍式的,驚天動地的。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對「地心說」的挑戰,造成了科學史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伽利略到牛頓的近代力學被相對論所取代,把人們帶入全新的物理世界。
每一個假說本身是有條件和適用范圍的,假說檢驗過程的情況也是及其復雜的,否證一個假說並不表示完全拋棄它,也可以對其進行修正完善,使其經受檢驗。任何一次否證都不是最後的、絕對的。即使是被淘汰了的理論,有的也能重新「復活」。
科學史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於其他階段的特徵,科學家受到他所處那個時代的科學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程度的限制,因此,任何一個科學理論不能完全擺脫時代與科學家自身的局限性,從而表現出合理性與局限性共存的客觀現象。科學的發展一方面表現為對以往傳統的繼承,體現出科學發展的累進性。另一方面表現為對不合理因素的拋棄,用新的理論取代舊的理論,體現出科學發展的革命性,因此,科學發展的模式是一個開放的體系。科學活動的目的是探求真理,科學發展模式的開放性允許錯誤的出現,這一特點暗示科學發展的過程並非全是演繹的,以慨然性推理為特徵的歸納邏輯對科學知識的發展與創新也功不可沒。
2歸納是科學發展與創新的重要方法之一
歸納推理的特徵是或然性。在歸納推理中,前提是對一類事物中個體對象的斷定,結論是對該類事物全體的斷定,前提是一個個單稱命題,結論是一個全稱命題,結論的斷定超出了前提斷定的范圍,前提的真實性不能演繹地傳遞到結論上,結論的合理性不能演繹地得到保證。歸納推理的這一特徵使得它受到很多哲學家、邏輯學家的責難,認為它不適合作為科學活動的方法。然而,還有很多哲學家、邏輯學家甚至是科學家對它偏愛有加,認為它是適合科學活動的唯一方法。事實上,自培根以來,歸納被看作是發現和證明普遍命題的活動,歸納邏輯研究的主要目的被設定為如何從經驗觀察中發現普遍必然的一般命題,以及如何用經驗證據證明這些一般命題。歸納的特點使歸納不僅成為科學發現、科學確證的重要方法,而且也是科學發展與科學創新的重要方法。
歸納對於科學發展和科學創新的重要作用突出地表現在歸納推動科學技術進步,促進科學技術發展方面。歸納推理是一種或然推理,雖然這種推理沒有演繹推理那樣可靠,但是歸納法具有拓展性,而這一點正是科學理論發展所必須依賴的。如果沒有拓展性,人們只能在已知的世界中徘徊,無法認識新的事物。可以說在人類認識的發展過程中,歸納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拓展性使得人類的知識得以不斷積累和擴充,也使得科學的內容不斷豐富。很難想像,如果沒有歸納法的使用,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是如何發展到如今龐大的科學體系。在科學史上,有很多科學發現是藉助於歸納法的,從而推動了科學的發展。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發現化學元素周期律,英國博物學家、發明家胡克發現彈性定律運用了共變法。德國數學家歌德巴赫提出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運用了簡單枚舉法。法國化學家普魯斯特提出關於元素化合的定比定律,德國的約翰·丹尼爾·提丟斯提出波德定律運用了完全歸納法。運用歸納法來確證假說性的經驗定律是科學研究事業的一種傳統。當一個理論假說已經提出以後,科學家盡可能搜尋迄今為比已有的經驗事實來支持這個理論假說,這時科學家們經常用到列舉式歸納確證法。列舉式確證是歸納確證的一種常見操作。例如,為了確證「凡金屬都導電」這個理論命題時,列舉鐵導電、銅導電、鉛導電等,以此來確證「凡金屬都導電」。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提出了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進化論學說之後,許多科學家搜集了大量醫學、胚胎學等證據來捍衛進化論,採用的也是列舉式歸納確證的方法。
人類認識與科學研究的深化、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發展、信息化時代的興起,要求科學研究不是完全依靠演繹邏輯的公理化推演,而是要求經驗與理性結合,以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因而歸納邏輯的作用顯得更為突出。這在人工智慧中表現得更充分。雖然演繹邏輯是計算機科學的理論基礎,但是人工智慧研究離不開歸納邏輯。可以說,如果沒有歸納邏輯,特別是如果沒有現代歸納邏輯,就不會有人工智慧研究。因為,人工智慧的研究目標是對人腦活動的模擬,主要研究如何運用人工的方法、技術、自動機器或者智能機器來模仿人腦的思維活動,以便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幫助人們完成在現實條件上不能或者完成速度有限的工作。人腦的思維活動具有創造性,在知識與資源相對不足的條件上尤其表現出靈活性的特點,從而克服演繹邏輯公理化的程序。人工智慧中與實踐結合最緊密的就是專家系統,它是智能機研製的技術基礎。專家系統處理的問題往往具有復雜性、不完全性、模糊性或似然性,即不確定性,因此,它是人工智慧深入發展遇到的重大難題,也是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機器學習、知識獲取是實現專家系統的「瓶頸」,都涉及不確定推理,都包含了歸納推理。專家系統之所以具有強大生命力,歸納推理起到了異乎尋常的作用。有了歸納推理,機器才可能完成發現定律之類的高級智能活動。
科學發展的歷史表明,歸納法和歸納邏輯對於科學發展和科學創新功不可沒。科學史上的很多科學發現是以歸納法和歸納推理為思維工具的,很多科學證明是以歸納法和歸納推理為手段的,很多科學發展與科學創新是以歸納法和歸納推理為指導的,離開了歸納,科學發展的圖景就不會如此百花齊放和繁榮昌盛。
Ⅷ 方法論
方法論是關於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方法的理論。方法論是以各種不同方法為研究對象,探討各種不同方法的基本觀點和基本原則。
方法論的任務是為人們能夠正確認識事物、評價事物、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方法是由各種不同方法構成的。根據方法的層次分為:哲學方法、科學方法、技術方法。
第一節 哲學方法
哲學方法適用於所有領域,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哲學方法的內容較少,每個人都應該了解和掌握哲學的全部方法,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
哲學方法包括:分析、綜合、推理、論證、歸納、演繹等。
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總結出了許多有益的哲學方法。列舉如下:
春秋時期的老子(前571-前471年)在《道德經》中提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辯證方法。
春秋時期的孔子(前551-前479年)提出「舉一隅不以三隅反」的推理方法。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主張「博學」、「多聞」、「多見」。反對滿足於獲得眾多雜亂無章的知識,要求用「一以貫之」的原則把所有的知識貫穿起來。他還強調「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反對臆測、武斷、固執、主觀的方法。
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首創「三段論」,即由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出結論。
明朝時期的王陽明(1472-1529年)提出「知行合一」的方法。「知行合一」就是知與行的一致性。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知」是知善知惡的良知,有良知之驅使的行為才是良行。人與其他動物的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人可以意識到並判斷自己的行為,能夠辨別善惡,並做出合理的選擇,而不是單純為自己的本能和物慾所驅使。
英國的培根(1561-1626年)在《新工具》中把實驗和歸納看作是科學發現的工具,認為科學研究應該使用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歸納法。歸納法是從事物中找出規律和概念的方法。他說:「我們的唯一希望乃是在一個真正的歸納法。」「歸納法就是為獲得真實證明的方法。歸納不是在知識問題上研究,而是對自然的權利之藝術的科學。」「歸納法是發現個體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工具,是獲得支配絕對現實的規律和能起決定性作用形式的方法。」培根提出的歸納法,不同於簡單枚舉歸納,是一種排除式的歸納法。他曾這樣闡述:對於科學和技術的發現和證明有用的歸納法,則必須要用適當的拒絕和排斥的方法來分析自然。然後,在得到足夠數目的反面例證之後,再根據正面例證來作出結論。
法國的笛卡爾(1596-1650年)在《談談正確運用自己的理性在各門學問里尋求真理的方法》中提出四條尋求真理的規則:
第一條是:凡是我沒有明確地認識到的東西,我決不把它當成真的接受。也就是說,要小心避免輕率的判斷和先人之見,除了清楚分明地呈現在我心裡、使我根本無法懷疑的東西以外,不要多放一點別的東西到我的判斷里。
第二條是:把我所審查的每一個難題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幹部分,以便一一妥為解決。
第三條是:按次序進行我的思考,從最簡單、最容易認識的對象開始,一點一點逐步上升,直到認識最復雜的對象;就連那些本來沒有先後關系的東西,也給它們設定一個次序。
最後一條是: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要盡量全面地考察,盡量普遍地復查,做到確信毫無遺漏。
【實事求是】是指在實踐中尋求真理。「實事求是」一詞,最初出現於東漢史學家班固撰寫的《漢書·河間獻王傳》,說西漢景帝第三子河間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辯證法】是指用全面的動態的方法分析和研究問題。
【舉一反三】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化繁為簡】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例如:計算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可以把不規則物體放入盛有水的規則容器中,水的體積變數就等於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第二節 科學方法
科學方法適用於具體領域。科學方法的內容比較多,每個人不可能全部掌握,可以廣泛了解各門科學的方法,重點掌握與自己日常生活和工作有關的方法。
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因果分析。
1.定性分析是對事物的性質進行分析。確定研究對象具有什麼性質?認識某個對象,首先就要認識某個對象所具有的性質,並把它與其他的對象區別開來。所以,定性分析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分析。
2.定量分析是對事物的數量進行分析。確定事物各種成分的數量。
3.因果分析是為了確定引起某一現象變化原因的分析。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其必然的原因,有因才有果。換句話說,當你看到任何現象的時候,你都不用覺得不可理解或者奇怪,因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必有其原因。今天的結果是過去種下的因所導致的。
對社會現象進行研究時,不僅要對過程本身進行研究,而且要對過程作出判斷,方能說明過程的全貌,而不至於走向片面。對於社會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要分析各個社會主體思想行為背後的利益動因,分析各種社會現象之間的利益關聯,分析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傾向、利益關切和利益訴求,分析不同利益集團(群體)的形成過程、經濟地位、政治主張、力量對比及變化趨勢;建立和完善利益評判機制、利益表達機制、利益協調機制、利益補償機制,有效解決各種利益矛盾和利益沖突。
第三節 技術方法
技術方法是指各行各業的具體方法。不同行業、不同產品有不同的方法。技術方法的種類繁多,一個人不可能了解和掌握所有技術方法,而且也沒有那個必要。每個人根據實際工作需要,熟練掌握與自己本職工作相關的技術方法。
技術方法是幫助人們解決「做什麼」、「怎樣做」、「怎樣做得更好」的問題。
人們在實踐活動中要正確使用技術方法,選擇適宜的技術方法或創造出全新的方法,去完成設定的技術目標。
技術方法的特點
1.目的性。掌握技術是為了製造產品,提高工作能力。
2.功利性。技術是謀生的手段。
3.多樣性。生產同一種產品,有多種方法。
4.專用性。生產某種產品,必須掌握專用的生產技術。俗話說:「隔行如隔山」。
Ⅸ 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的基本內容
拉卡托斯也用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對庫恩的歷史再現方法作了限制,把科學的進步看作是具有合理性的。拉卡托斯科學研究綱領的「硬核」概念是受庫恩「範式」這個概念的啟發而提出的。但庫恩的「範式」是一種心理信念,而拉卡托斯的「硬核」側是理性的事業——科學探索活動的產物。在庫恩那裡,對科學理論進行評價是與觀察和實驗所獲得的經驗事實無關的,範式的轉換,就象是一種宗教的改宗。因此,他否認科學變革的合理性。拉卡托斯雖然反對波普爾的一次性證偽觀點,把經驗事實對理論的判決無限期地延長了,他論證了理論能夠在「反常」的海洋里繼續發展,科學家可以置這些「反常」於不顧,但是,他也肯定了經驗事實是科學爭論的「公共的裁判者」。他認為,當科學理論受到反常事實的挑戰時,盡管「硬核」不會輕易地被觸動,但必須調整硬核的保護帶——輔助假說來保衛硬核。拉卡托斯還進一步強調在科學變革中科學預見力所起的決定性作用。他指出,彼此競爭的研究綱領有進步的和退化的。一個研究綱領在理論系列上是進步的,那麼它必須是富有預見力的。如果這些科學預見被經驗所驗證了,那麼這個研究綱領就不僅是在理論上進步的,而且也是在經驗上進步的。因此,所謂科學理論的競爭、科學的變革,實際上就是舊綱領由於缺乏預見力而退化,新綱領由於富有預見力而進步,從而由進步的研究綱領替代退化的研究綱領。這種替代,不僅事實上是進步的,而且從預見力這一評價標准上看來,也是合理的。拉卡托斯特別強調了他自己的科學發展觀與庫恩的非理性主義科學發展觀的區別,他認為應當「把科學革命描繪成合理的進步,而不是宗教的皈依」。 (I.拉卡托斯.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14)
由於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從一開始就是為了改進和發展波普爾的證偽主義而提出的,更由此拉卡托斯有著強烈的拯救科學方法論的使命感,他把科學方法論看作為關於「科學理論的合理評價」和關於「進步的標準的學科」,因此,拉卡托斯所提供的方法論具有較強的邏輯主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