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語篇分析的基本維度和方法是什麼

語篇分析的基本維度和方法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23 09:58:57

❶ 語篇分析的語篇結構

由於各種語篇的交際功能不同,語篇的主題和內容有異,文章的體裁有別,語篇的結構多種多樣。但是,這並不是說語篇的結構是隨意的組合,語篇的結構是有條理的,上下連貫,前後一致的有機語言整體。較大的語篇通常都有開頭、中間、結尾等部分。
故事的開頭部分往往對時間、地點、人物等方面做出交代。中間部分主要是描述故事的發展。結尾是描述人物和事態的結局或給人的啟示。
議論性的語篇開頭往往是指出問題,說明該文章要議論什麼問題,中間部分是對開頭所提出的問題加以分析,對論點加以論證,結尾部分是對開頭所指出的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或得出一個結論。
書信的開頭是稱呼,中間是正文,結尾是結束語和落款。
1、線性表現問題:語篇都是由排列成一直線的句子組成。
這種只有長度而沒有寬度和高度的線性表現(Inearization)只能表示句子的順序,不能表示句子的層次,所以語篇所面臨的是話語的順序和安排問題。話語的順序常常決定了句子意義的表達。如:凱撒(Julius Caesar)大帝在獲得裏海(Portic) 大捷時所說的名言:I came. I saw. I conquered. 句中行為發生的順序是先後分明的。這是一個三項式(triadic)結構,句式簡潔,結構緊湊,表意突出,言簡意賅,鏗鏘有力,充分顯示了凱撒大帝在獲得裏海大捷時那種狂妄自大,洋洋得意,耀武揚威的神態。
2、基本關系結構:
常見的關系結構有以下三種:一般與特殊(general and particular),遞進(progression)和相容(compatibility)。
1)一般與特殊(general and particular)指的是敘述從一般出發,然後討論特殊。
2)遞進(progression):這種關系結構指的是以時間先後,推理起結等為順序。如:
He gets up at 6:30. He dresses, washes and goes out to do morning exercise. Then he has breakfast. (時間先後)
He must be Bob』s brother. I remember he』s got a big red nose.(推理起結)
3)相容(compatibility)指的是有關的事情「相提並論」,主要表現在匹配(matching)和對比(contrast)兩個方面。如:
The ordinary saw is not easy to use; a plane demands years of practice.(匹配關系)
The ordinary hand drill is not easy to use; this electric type is something any novice can handle. (對比關系)
3、 話語策略(discourse strategies)
關系結構可以通過話語策略來實現。其中最突出的有:順序(step),層次(stack),連環(chain),平衡(balance)
1)順序(step):順序關系結構指的是語篇中的各個句子按事物的發展過程由先而後的順序排列,是一種比較簡單的闡述事物關系的方法,語篇中句子的順序不能隨意變動,否則就會導致邏輯混亂,語義含糊。
2)層次(stack):層次關系結構指的是句子層層積累,而又上下照應。句子不是橫向直線發展,而是有一種縱向的層次結構,這種語篇通常由幾個層次的句子組成並且有一個基礎,常稱為「主題句」(topic sentence),把不同的層次貫穿起來,這樣,語篇中的句子雖然並不處於同一 層次上,但它們卻圍繞著一個中心。
在層次關系結構中,有的除了有主題句外還有總結句;有的層次關系結構也可以看作是總分關系結構,總分關系的組織形式是先陳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象,然後分別對它們加以說明,也就是說,先總起來說,然後分點說,用這種方式安排句子能使它們前後呼應,彼此配合,這樣的語篇脈絡清楚,條分縷析。
3)連環(chain):連環關系結構與順序關系結構有共同之處,它們都是從一點講到另一點。但這兩種結構也有不同之處,順序關系結構是按一個方向發展,有計劃有步驟地接近最終目標;而連環關系結構的發展方向則可能是曲折的,常常從某一連環處節外生枝、發展開來。這種結構的敘述方向和目標常常不易預測;雖是一環摟一環,但莫測所終。如:
Smoking gives you bad breath. That makes you unpopular. Unpopularity leads to loneliness.
Lonely people smoke heavily.
4) 平衡關系結構:這種結構既像連環關系結構,又像層次關系結構。說它像連環關系結構是因為處於這種關系結構的語篇常常從某一環節引申開來;說它像層次關系結構是因為它特別注意層次關系的平衡,這種平衡關系結構說了正的還要說反的,說了熱的還要說冷的,左右照顧,前後呼應,利弊並舉,正反兼說,圓通周到,求得平衡。如:
For the spring break. Cumbria is hard to beat. There is of course a strong risk of bad weather ring the early months of the year. On the other hand, the early tourist is rewarded by empty roads and feeling that he has the countryside to himself. Not all the hotels ar open, it is true, and you may be obliged to drive on to the village. But this is wall offset by the welcome that awaits you in a guest house where you may turn out to be the only resident. Early visitors to Cunbria rarely regret their initiative.
好地方 ,天氣不壞道路暢通與農村美景,並非所有旅館都開業(驅車到下一個旅館,遊客就會投宿熱情款待 早去的遊客很少後悔
4、語篇的其他組織結構:
有的語篇可以以時間(tempral)或空間(spatial)等詞語為線索;有的語篇主要是以「主題詞語」(topic item)為線索。
5、分析平面:
分析平面有以下幾種:
1)語音平面:指分析重讀,音場,音量,音質,音調,連音,過渡音,停頓,語調,節奏等超音段特徵的平面。詩歌、廣告可以分析頭韻,母音選韻,和聲,反韻,旁韻,押韻,語音變異等。
2)書寫平面:指版面(layout),形狀(shape),表現形式(presentation),語句的排列與語篇意義表達的配合,單詞的拼寫形式,大寫形式,連詞號的使用,斜體的使用和段落的劃分等。
3)詞彙、語義平面:指構詞,詞的復雜程度,詞的文體色彩(書面,口語,俚語),詞義變化(詞義的升降格,擴展,縮減,轉移等),詞的理據(隱喻,提喻,借代,類比等),詞的語義特徵,詞彙變異,方言變異,語域變異,歷史時期的變異,詞的排比,詞的復現,詞的同現(collocation),詞的涵義,詞的出現率,詞的音節多寡,詞彙套(lexical set)等。對於各種此類的詞作進一步分析,如:對形容詞分析包括它們是表示哪一種情況(心裡的,聽覺的,視覺的,顏色的,評價的,描述的等);也可以分析形容詞的語法功能,它們是否可用做比較動態形容詞,靜態形容詞等。
4)句法平面:分析句子類型復雜程度,分句類型,各種成分的語序,被動結構,主語的類型,成分的排列與新舊信息的分布,時間地點的使用,句中的照應關系,替代關系和省略現象,名詞短語的復雜程度,動詞短語的使用,其他類型短語(介詞短語、形容詞短語、副詞短語)的使用,功能詞的使用(連詞,介詞,限定詞,感嘆詞),直接引語、間接引語,長句短句的配合,語法變異,鬆散句、掉尾句與平衡句的使用,排比句的出現等等。
5)語篇平面:主要分析語篇的結構,段落之間的過渡,銜接,連貫;也可以分析語篇的導言,正文和結束語,邏輯聯系語和語篇其他紐帶的使用等。
說明文分析主題句、輔助句的配合。新聞分析結構和不同的寫法(編年司法,新聞導語法,倒金字塔法,強光顯要敘述法等)會話分析話輪替換,會話結構,規則等。
語篇指向平面的分析主要針對時間,地點,人物之間的關系,事實性,敘述的角度(第幾人稱敘述,意識流的敘述)等。

如何講好英語語法

一、走出認識誤區,在新課程實施中搞活語法教學

在交際法影響我國英語教學開始,就有一些教師認為:根據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理論,只要有足夠的實際交際的語言刺激,對交際中出現的語言形式和語法知識,學生都會自然習得。他們認為只要交際的雙方能溝通、交流,語言形式和語法運用的對錯是無關緊要的。在實施新課改的今天,部分教師則片面強調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誤認為現在的中學英語教學中語言基礎知識教學特別是語法教學已經不重要了,部分教師甚至簡單地認為實施新課標就是淡化語法教學,淡化就是不必重視。結果,不少青年教師不關注中學英語基礎語法,更不研究中學英語語法教學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最多也就是對教科書上的語法部分照本宣科地過一過。從而導致中學英語教學中,必須而且有效的語法教學淡化到無。導致許多學生由於基礎語言知識和結構掌握不牢,不僅不能用准確、得體的標准英語進行口頭表達,更寫不出幾句沒有任何語法錯誤的完整英語句子。

《英語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此次課程改革的重點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強調語法和詞彙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傾向……」,顯而易見,「改變過分強調語法的講解與傳授的傾向」只是要求改變以前語法教學的教法,並不是要求放棄語法教學。因為中國學生不可能象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習者那樣的學習環境,不可能在平時、在課外獲得充分足夠的英語語言刺激並內化其語言規則,進而自然習得英語。中國學生的英語學習主要得通過有意識的學習,而學習掌握基礎英語語法規則可以幫助學習者較快地掌握語言形式。何謂「語法」?「Grammar———rules for forming words and combining them into sentences."(《牛津高階英漢詞典》)正因為語法揭示了詞形變化和譴詞造句的規律,所以說,學習語法有助於培養學生正確理解英語和准確運用英語的能力,可以使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少走彎路,對將英語作為外語來學的學習者來說,稱得上是一條學習的捷徑。

新的《英語課程標准》所倡導的語法教學不論在教學目標上還是在教學方法上與傳統的語法翻譯法的確是不盡相同。新課標要求教師明確中學語法教學的目的,並且改變語法教學的方式。教師教授語法不是最終目的,而是達到目的的有效手段,其最終目的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記住一些語言規則,而是將語言的形式與其意義、交際功能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在實際的語言運用中去內化語言規則,從而達到學生能准確運用語言進行有效交際的目的。在教學方式上則要完全拋棄過去那種以講解與傳授為主,死記硬背語法條文、機械套用基本句型的教學模式,採用一種全新的建立在 FORM、MEANING 和 USE 三個不同維度上的三維語法教學法,即將語法教學與聽說讀寫各項技能的培養融為一體,與語篇理解和語言的實際運用結合起來。

語法教學除了沿用我國傳統語法教學中合理、有效的部分外,必須作出調整、改進和創新,必須體現新課標的語法教學的目標要求及其新的教學理念。例如,新課標的八級語法教學的目標要求是: 「1. 進一步掌握描述時間、地點和方位的表達方式;2. 進一步理解並掌握比較人、物體及事物的表達方式;3. 使用適當的語言形式進行描述和表達觀點、態度和情感等;4. 學習並掌握常見語篇形式的基本結構和邏輯關系。」其中第 1、2 兩條要求學習者掌握某些語言表達形式,這與傳統語法教學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而第 3、4 兩條則在傳統語法教學的目標要求上進了一步,要求學習者將學到的語言形式去做事,這種強調將語言知識在實際交際中的運用、 強調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正是新課標的語法教學目標要求的精髓所在。另外,新課改實施中的語法教學必須體現「發現探究、實踐運用、任務型活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新課標的新理念。

二、新課程實施中語法教學的教學模式

中學語法教學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任務、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同的教學時段採用不同的教學模式。

1.「觀察-發現-討論-歸納-鞏固-運用」單元常規教學模式

平常教學中不應該也不可能見到一種新的語法項目就深挖細啃,花大量的時間去講解操練。我們應該根據教材編寫者的編排意圖,每一單元用一段時間運用這種歸納法對該單元的重點語法項目進行專項突破。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NSEFC SB1的 Unit 3將 The Present Progressive:expressing fu-turity 作為該單元的語法學習重點。教材編寫者在Warming Up、Reading、Learning about Language 以及Using Language,即全單元的四大主要部分的語言素材中都有意識地、反復多次地呈現了這種語法結構,教師可在Learning about Language階段(也可選擇其它時機)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教材中出現的所有的這類語言形式(教師最好再補充一些含有這類語言形式的典型例句和語篇),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這種語言結構的Form和 Meaning,再通過學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的討論甚至「爭論」,進而歸納出這種語法項目的結構特徵和使用規則。一般說來,中學階段的語法教學建議更多地使用歸納法,因為與演繹法比較,歸納法能推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有利於學生觀察、思維、分析、綜合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學生的探究學習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值得強調的是,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語法教學絕不能讓學生僅僅能發現、歸納出語言形式和規則就到此止步,教師還必須向前邁出兩步,那就是認真設計鞏固操練和實際運用兩個環節的教學活動。任何語言形式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加深理解,只有通過實際運用,特別要通過在實際交際或者仿實際交際活動中去運用才能內化其規則、才能真正掌握。

2.「集中呈現——對比分析——專項梳理——鞏固運用」 語法小結復習模式

到模塊復習時,教師可將本模塊所涉及的語法內容並可加上以前模塊學過的相關內容相對集中,通過對比、歸納進行專項梳理,並且加以鞏固運用。例如,在分別學習完賓語從句、表語從句、主語從句和同位語從句後,可用以下一組句子對名詞性從句進行結構對比:

We don't know when Tom will come back.

The question is when Tom will come back.

When Tom will come back is not known yet.

We have no idea when Tom will come back.

然後,將名詞性從句的詞序特徵,以及四大類連接詞:that,if/whether,wh-,及關系代詞型 what 的使用加以對比、歸納、總結。讓學生對整個名詞性從句的全貌有所了解,進而達到能正確運用好名詞性從句的目的。

另外,中考、高考備考復習階段,語法的系統復習是十分必要的。教師既可以安排相對集中時間,也可以與其它教學內容同步進行,將語法分成名詞、代詞、介詞、形容詞、副詞、冠詞、實意動詞、情態動詞、非謂語動詞、簡單句與並列句、復合句、IT的用法(高中還有倒裝、虛擬語氣)等專項進行系統整理。應注意,此時的語法復習不能漫無邊際,占時過多。語法復習一定有三個維度,即FORM +MEANING +USE,而且重點應該是意義和運用。

三、新課程實施中的語法教學方法

筆者結合平時所觀察到的某些優秀教師的教學實踐,提出以下幾種具體的語法教學方法供大家參考嘗試。

1.綜合訓練式語法學習法

傳統語法教學的操練鞏固活動大多都是以教師為活動的中心,以句型套用、中英文例句互譯為主要訓練手段。雖然,我們現在仍然可以使用一些句型套用、中英文例句互譯方法去操練語法,但總體說來,這種方法顯得枯燥、乏味、單調、陳舊而且效果也不太理想。目前,應該大力倡導教師根據所教語法項目的交際功能去創設運用這個語法項目的情景,將語法教學與聽說讀寫的活動結合起來,將語法知識的學習與綜合技能訓練結合起來。我們仍以人教社編寫的 NSEFC SB1 的 Unit 3 為例,要讓學生掌握該單元 The Present Progressive to Express Futurity 這個語法項目,教師必須把握該語法項目的最主要的交際功能是與「表示完全確定的將來計劃」有關,教師應該圍繞「確定的計劃」去創設使用該語法項目的新的語境,去設計使用該語言形式的聽說讀寫活動,讓學生依據語境,通過聽說讀寫活動去熟悉、鞏固、掌握該語法知識。

下邊舉一個活動設計實例:

我們先讓學生聽讀下面一段作為參考樣板的小對話,讓學生明確活動要求。

A:What are you doing tomorrow?

B:I'm seeing my sister off at the airport in the morning.She's leaving for New York and stay-ing there for three days..

A:Are you doing anything special tomorrow after-noon,then?

B:No. I'm staying at home.

A:But I'm playing tennis with Tom. I'm meeting him at 3:30. Will you join us?

B:Great!

然後,要求學生第一步先採用雙人活動形式共同創設一小段對話,其中必須含有 5 個以上的用現在進行時表示已經安排好的將要發生的事態的句子;第二步:在四人或者六人小組中輪流表演他們的小對話;第三步:每個小組推選其中最好的雙人組合並幫助他們修改充實其對話,准備在全班呈現;第四步:教師請出一個雙人組合代表(可用抽簽形式來決定請誰)在全班表演他們的對話,同時要求各小組記錄他們聽到的用現在進行時表示已經安排好的將要發生的事態的句子;第五步:看哪個小組記錄的句子最多最准確並能快速重復出來,就由他們小組的代表接著呈現他們的對話(實際上,成為一個打擂台的有趣活動)。 最後由教師按小組為評價單位,給以講評鼓勵(可以用給分形式納入形成性評價)。

這個活動全面調動全體學生參與,將語法教學與激發興趣、形成性評價和聽說讀寫技能培養融會在一起,較好地體現了新的語法教學觀。

2. 任務式語法學習法

新課標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這里所講的任務比較起一般活動,應該是更接近實際生活,更接近真實交際,也可以理解為一定要讓學生去做事、要求更高一些的活動。在語法教學中,教師應該盡可能去設計一些任務,讓學生通過完成任務,在運用中學習掌握語言形式、語言規則。下邊仍以 The Present Pro-gressive to Express Futurity 這個語法項目為例,介紹一個相關的任務設計:

任務:接待來訪外國學生網友最佳計劃創意大賽

要求:(1) 個人寫出一篇連貫的接待計劃,文中至少包含8個用現在進行時表示已經安排好的將要發生的事態的句子(一般情況下,教師可以在寫之前,通過Brainstorm活動,給學生列出一些可能會用上的動詞或者動詞短語。如;come,go,arrive,return,meet,leave,climb,do,start,invite,stay,spend one's holidays,take a boat ride,see a play,have dinner,play tennis,show sb around ... etc.)

(2) 學生在四人小組內講述自己的安排;

(3) 小組內挑選出最有創意的那一份並集體對它進行補充修改,形成小組成果;

(4) 抽出一個小組准備在全班呈現其成果;同時讓全班其他小組從以下 4 個題目中抽取一個話題,在聽完呈現小組的發言後准備按抽到的話題輪流發言;

4 個話題如下:

① Whose plans sound like the most fun? Why?

② Whose plans sound like the most boring? Why?

③ Whose plans sound like the easiest to ar-range? Why?

④ Whose plans sound like the most original? Why?

(5) 3 個小組的代表講完後,各小組對照 3 個計劃安排,按照抽到的題目進行准備;

(6) 按照 4 個話題的順序,先讓抽到話題 ① 的幾個小組代表發表他們小組的看法,然後話題 ②,直到話題 ④,爭取每個小組都有發言機會;

(7) 教師進行簡要點評後,再布置每個小組課後再次修改敲定他們的接待計劃,並抄寫出來,張貼在英語園地;由各小組投票,最後由評審團評出前三名。

(8) 基礎較好的學校和班級還可以再增加一個說的活動,即安排在第二次課堂活動中以說的形式讓各小組依據以上 4 個話題作為評價標准,再根據其是否至少包含 8 個用現在進行時表示已經安排好的將要發生的事態的句子,發表他們的口頭評價意見,評選出一個最佳創意的接待計劃(可以自薦)。最後對各小組的口頭陳述及其書面接待計劃進行綜合評價,評出前三名。

評價方式:由英語科代表與大組長組成評審團,進行四人小組捆綁式評價

3. 探究互動式語法學習法

新課改提倡探究式學習和合作學習。中學語法教學也完全可以採用這種方法去學習語法。以小組學習方式,根據教材的內容,依據教師的指引,圍繞某一個語法項目,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自己去收集、篩選、分析、處理、運用各種信息;再通過學生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交流、互相啟發、互相學習,降低學生作為被動學習者的焦慮感,真正使學生自主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筆者曾觀察到有一位教師採用每八人小組每學期輪流先在課下准備一個語法項目,並預先准備好一個電腦課件,推選兩個學生充當小老師展示他們小組對該項語法的認識,老師則在旁邊充當助手,進行補台,並將此項活動納入平時的形成性評價。由學生充當老師,課堂氣氛別具一番風味,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4. 佳句格言記憶 FORM 法

我們仍可沿用傳統語法教學中一種好的記憶語言形式的方法,就是精選一些包含某些語法結構的典型句子,讓學生通過記憶和運用這些句子而起到既能背誦一些精典句子,又能熟悉運用某項語法形式的作用,達到一箭雙雕、雙重獲益的效果。例如,可以要求每個學生背熟 What are you doing tomorrow morning? 這個用現在進行時詢問安排好的將要發生的事態的可用於口語的功能性很強的問句。以下每個佳句或者諺語格言都包含一個語法結構: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The more,the better. Roman was not built in a day. Never too old to learn. To see is to believe. Seeing is believing. Never put off till tomorrow what may be done today. Whatever I do,I will do in my power.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All are not friends that speak us fair. He who does no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 etc.

總之,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內容、對象、教學時段可以採用不同的語法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但實施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是不變的,那就是學生的興趣,學生的參與,學生的活動、學生的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發展。學生不僅僅要掌握語言知識,更要學會語言的實際運用。

❸ 批評性話語分析是什麼

批評性話語分析:是現代語言學研究的一個新興分支,是對社會問題的跨學科語言的研究,其中涉及了很多領域,具有很強的實踐導向作用。批評語言學認為語言其實是一種實踐,不但是反映社會中的各個情況,並且還參與其中。批評性話語分析研究的很廣泛,既研究語言是什麼,同時還研究語言為什麼是這樣。近幾年國內的批評語言學也有很大的突破,引起了國內外語言學界的重視,研究人員逐漸增多,研究成果不斷涌現,為了幫助人們更多地了解批評語言學研究的最新動態和研究前景,從而更好地進行針對性研究,本文擬對批評性話語分析進行評述。

❹ 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習內容

外 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是外國語言文學下屬的一個二級學科。本學科點的主要研究方向涉及翻譯理論與實踐、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專門用途英語、語言學(對比語言學、篇章教學、語用學、社會語言學)、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和英美文學。本學科依據綜合性、理論性和應用型的培養要求,培養具有語言技能強、理論基礎扎實、專業知識系統的高級外語人才。
翻譯理論與實踐方向
本專業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如何促進中國現代翻譯學的理論構建,如何提高增強翻譯實踐能力,使學習者對翻譯學所涵蓋的翻譯理論,翻譯方法和翻譯歷史有一定的了解,並使學習者具備適應現代翻譯要求的能力,同時在翻譯理論方面打下扎實的基礎,在翻譯實踐的某一領域奠定較高的水平。本專業所研究和學習的主要內容有:中國傳統譯論和現當代譯論;西方現當代翻譯理論的學習,借鑒和洋為中用;中國和西方翻譯簡史;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相聯系的綜合訓練。
第二語言習得方向
本專業以二語習得理論和前沿研究的成果為依據,結合應用語言學和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研究成果,從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將研究的成果運用到教學的實踐中去。通過對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探索、研究和檢驗,推動教學和研究的共同發展,對外語教師的總體素質、業務水平、專業發展進行系統性和實證性研究。其研究內容包括:了解兒童和成人第二語言習得目的以及影響習得過程的各種變數的差異;熟悉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的主要問題並思考這些問題對課堂第二語言教學的含義;探索第一語言的作用,認知、情感及語言原則在第二語言學習和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學習者個體差異以及課堂教學對第二語言習得所起的作用;更好地描述或解釋、揭示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語言習得過程、特點、差異、內在及外部影響因素。
專門用途英語(ESP)方向
本研究方向以科技英語本科專業為基礎,以英語語體學為主幹課程,結合前景學理論、系統功能語法以及語篇分析等理論對英語語言的各種文體、語體現象進行詳盡的分析研究。其目的旨在通過ESP的研究與學習,加強並提高該學科在英語教學實踐、研究工作及在廣大教師、培訓人員中的熟悉度與認知度;培養多層次的ESP專門人才,如多學科英語教學、培訓實用人才,ESP理論研究及實踐專才,以及教材編寫、考試設置等相關問題。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科技英語史、科技英語特徵、新聞英語語體特點、英語語體在經貿英語方面的應用、語體語篇分析在英語教學及教材編寫中的應用、科技英語閱讀教材及教法、當代黑人英語特點分析、英語報刊社論問題研究、影視英語對白特點等。
語言學方向 對比語言學
本專業方向要求學習者修完相關課程之後,能夠深刻理解對比語言學的性質、特點、發展動態和趨勢,掌握英漢各分支學科的基礎理論和方法,並具有初步的研究能力,特別是運用現代語言學的各種理論和方法,對英漢兩種語言現象進行分析、研究的初步能力。其研究內容包括理論和應用對比研究兩個方面。理論對比語言學主要以現代語言學理論為指導,對英漢語言進行系統的對比研究,從而揭示對比語言學的性質和任務,解決對比研究中的理論和方法問題;應用對比語言學具體表現為通過英漢語言在語音、詞彙、語法、修辭、語篇、語用、文化等諸方面的對比研究,對外語教學經驗從理論上做出解釋、為英漢互譯方法和技巧提供系統的理論依據、為雙語辭典編纂提供直接的理論指導。
語篇教學該專業的培養目的旨在通過對國內外相關理論的介紹和研究,探討語篇生產與解讀過程中的常見現象,幫助學生了解語篇交際的基本規律,並培養出具備分析常見語篇特徵並能將語篇分析的基本理論觀點與方法熟練地運用到外語學習、教學、科研甚至考試過程之中的英語人才。該專業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實際分析能力的培養,其研究內容包括:語篇信息、語篇主題、語篇與語境、語篇成分關系、語篇交際中的視角與觀點、語篇的銜接與連貫、常見的口語語篇交際以及常用的書面語篇的生產與解讀。本專業今後的發展方向是立足功能語言學的基本理論,本著折衷擇優的思路,努力將英語語篇與漢語語篇相比較,側重於培養既懂漢語語篇特徵又能把英語語篇分析和外語教學相結合的跨學科理論研究與應用人才。
語用學本專業屬跨學科研究,與符號學、社會心理語言學、功能語言學、認知語言學、交際修辭學有著密切的學術淵源關系。它通過研究語言使用的實際過程、人們使用語言(及其它符號系統)進行交際時所遵循的原則、意義的各種機制、特定情景下話語中的特定意義的理解和表達,使學習者在充分了解語用學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提高其分析語言現象及運用語言的能力,並掌握從事現代語言、交際工作必備的知識、視角和方法。其研究內容包括:語用學與語言學的關系、指示語、語言行為、會話含義、預設意義、言語行為、會話結構分析、語用學和功能語言學;語用學與翻譯、語篇分析;語用能力的習得等。
社會語言學本專業試圖為語言實際使用中普遍存在的語言變異現象提供一種整合研討模式與理論解釋,特別是通過考察各種語言變體形式與社會文化影響之間的關系,旨在揭示言語行為與社會文化因素的互動模式,並對變異現象從多維角度進行說明與解釋。其研究內容包括理論與應用兩大部分。理論社會語言學關注的問題是,在考察語言變體和言語群體結構相關性時應當採取什麼模式與方法,並為交際能力的討論提供一種普遍性的解釋;應用社會語言學則把研究的重點放在考察隱藏在語言使用不平等現象背後的社會和政治含義上,尤其是在法庭、醫院、學校這樣一些涉及語言使用問題的公眾生活領域。具體的研究內容有:雙語使用、語碼轉換、體裁研究、廣告語言、語言維持與消亡、語言與年齡研究、語言沖突、語言與社會方言聲望研究等。
英美文學方向
本方向側重於英美文學理論研究、文本分析、比較文學和西方文論方面的研究。培養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從理性到感性把握文學思潮的主脈,在培養其具有基本的文學素質的基礎上,加強其文學理論方面的造詣,以期其畢業時具有一定的文學與理論功底,具備較高的文學鑒賞及批評能力,並能適應相應的研究、教學及其它語言交際方面的工作。

❺ 語法分析的基本方法是什麼

基本方法:簡單句的五種基本結構及連接詞.
你可以參考一下這個網址里的文章.

❻ 內容分析法的分析維度

分析的維度,又稱分析的類目,是根據研究需要而設計的將資料內容進行分類的項目和標准。設計分析維度、類別有兩種基本方法,一是採用現成的分析維度系統,二是研究者根據研究目標自行設計。第一種方法:先讓兩人根據同一標准,獨立編錄同樣用途的維度、類別,然後計算兩者之間的信度,並據此共同討論標准,再進行編錄,直到對分析維度系統有基本一致的理解為止。最後,還需要讓兩者用該系統編錄幾個新的材料,並計算評分者的信度,如果結果滿意,則可用此編錄其餘的材料。第二種方法:首先熟悉、分析有關材料,並在此基礎上制定初步的分析維度,然後對其進行試用,了解其可行性、適用性與合理性,之後再進行修訂、試用,直至發展出客觀性較強的分析維度為止。分析維度必須有明確的操作定義。
設計分析維度過程基本原則:
·分類必須完全、徹底、能適合於所有分析材料,使所有分析單位都可歸入相應的類別,不能出現無處可歸的現象。
·在分類中,應當使用同一個分類標准,即只能從眾多屬性中選取一個作為分類依據。
· 分類的層次必須明確,逐級展開,不能越級和出現層次混淆的現象。
·分析類別(維度)必須在進行具體評判記錄前事先確定。
·在設計分析維度時應考慮如何對內容分析結果進行定量分析,即考慮到使結果適合數據處理的問題。

❼ 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進行語篇教學

語篇閱讀教學著眼於文章的全文,將英語教學中的三大要素,即語音、詞彙和語法巧妙而真實地融為一體,對課文進行整體教學,培養學生從整體理解課文的能力和習慣,引導學生進行上下段落之間、句子之間有聯系的分析和學習。保證有效的英語語篇教學,是提高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英語語篇教學? 下文筆者以譯林出版社牛津小學英語B Unit The seasons 一課為例,介紹小學英語語篇閱讀教學的基本過程 1. 背景烘托,構建語篇整體概念 背景知識是理解特定語篇所必須具備的材料,背景知識的缺乏會造成閱讀理解障礙。因此,語篇教學中,首先需要根據語篇的內容設置一些簡單易答的問題或介紹與課文相關的背景知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豐富和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營造良好的氣氛,促進學生構建語篇的整體概念,使得學生能夠快速進入語篇環境。這樣做還降低了學習難度,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信心 比如,在教授Unit The seasons 一課時,教師可以呈現漂亮的四季變化圖片,並復習四季的詞彙。學生根據這些圖片和詞彙可以預測語篇的內容,並通過引導學生快速閱讀全文,使學生迅速抓住文章的重要信息,幫助他們快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 問題引領,貫穿教學 在小學英語語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就語篇內容精心 設計問題,並通過這些貫穿語篇主網的問題,指導學生了解語篇的內容,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掌握教學重點。同時,通過及時地設問還能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初步建立全文語義圖像,進而培養學生的信息加工能力,提高閱讀能力 設計問題時應注意兩個方面,一是問題要針對語篇的主要內容,有利於理清語篇脈絡和層次,使學生能夠在問題的引領下整體把握語篇;二是問題所用的句型要符合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並有一定的坡度,便於學生的理解和運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 情景設置,分層進行語篇閱讀分析 語篇閱讀分析的重點主要在於三個方面,一是熟悉每個語段的重要語句,掌握語段所提供的信息;二是分析文章遣詞造句的特點,包括語句之間、上下語段之間的銜接和呼應,連句成篇的語法手段,轉折、因果、列舉等連句手段在表達語篇邏輯聯系中的應用方法等;三是引導學生歸納全文的主題,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對應於上述三方面的語篇閱讀分析,可以結合語篇內容,針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通過游戲、對話、小組討論等形式,創設情景,讓學生結合已學的內容,運用課文中的重點短語、句子進行交流 在Unit The seasons一課的教學中,學生了解了四個季節以後,教師可以通過觀看生活片Life in the USA,發揮原版錄音的優勢,創設多元的語言輸入輸出,使學生多維度地感知美國四季的變化,多層次地習得語言 . 注重朗讀,綜合訓練聽、說、讀、寫能力 在所有的語言技能中,閱讀能力是最容易保持的。學生一旦掌握了閱讀的方法,他們不用老師的幫助就能進行自主學習,在閱讀中進步作為高年級的學生,能讀懂簡單故事和短文並抓住大意。既是新課標二級、三級目標中所要求達到的基本素養,又是學生後續學習之所需。教材中的語篇是指導學生進行閱讀的好材料,教師給予適當的閱讀指導和閱讀任務。讓學生帶著目的去閱讀,抓住有用信息。當學生在閱讀中找到這些問題時,也就讀懂了文章。嗯 順便提一下 目前我在學的ABC天
向左轉|向右轉
再線口語的導浉要我明白,就是要掌握好英語是很容易的..必須具有恰當的研習情境以及闇練口語対象 老浉水平是關鍵,歐美母語更好 口語純正很重要,保持每日口語溝通 1対1加強化敎學就有.好.的進步幅度!學習後記得回放復習彔音文檔 好鞏固知識點;然後要是真的無口語交談的人的情況,只能到旺旺或愛思獲得捰後材料閱讀,多說、多練、多問、多聽、多讀,一下子語境就提升起來 學習效果會非常更佳的 再通過學生回答問題,又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但語篇閱讀不能停留於此,還要加強朗讀指導訓練,引導學生跟讀模仿錄音,分角色朗讀,開展朗讀比賽、分角色表演等,使每個學生會讀,愛讀,並能讀出語感,在朗讀中夯實基礎,提高能力 . 課外拓展,享受英語閱讀的快樂 語篇教學的目的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相關知識,讀懂語篇內容,還要讓學生對語篇閱讀產生興趣,在閱讀中豐富知識,拓展視野,提高能力,享受閱讀快樂。因此,單單靠教材語篇的閱讀是不能滿足學生的,會限制了學生能力和興趣的發展 將課堂進行適當的拓展,使語篇閱讀延伸到課後。教師可根據教材中的語篇內容,收集相關的閱讀材料,發給學生閱讀,並利用好已訂閱的英語刊,有選擇地進行閱讀,或通過介紹相關的英語故事,讓學生在網上閱讀英語小故事。另外,可指導學生和家長自由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閱讀材料進行閱讀,鼓勵定時定量閱讀,定期開展閱讀交流匯,讓學生在課外拓展閱讀中積累知識,豐富經驗,提高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 語篇是小學高年級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好材料,是學生獲取語言信息和運用語言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善於選擇素材,把握素材,處理素材,讓學生在課堂中有所體驗,形成以學生活動為主體的英語課堂教學局面。

❽ 如何有效的進行小學英語語篇教學

語篇閱讀教學著眼於文章的全文,將英語教學中的三大要素,即語音、詞彙和語法巧妙而真實地融為一體,對課文進行整體教學,培養學生從整體理解課文的能力和習慣,引導學生進行上下段落之間、句子之間有聯系的分析和學習.保證有效的英語語篇教學,是提高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英語語篇教學?
下文筆者以譯林出版社牛津小學英語6B Unit 5 The seasons 一課為例,介紹小學英語語篇閱讀教學的基本過程.
1.背景烘托,構建語篇整體概念
背景知識是理解特定語篇所必須具備的材料,背景知識的缺乏會造成閱讀理解障礙.因此,語篇教學中,首先需要根據語篇的內容設置一些簡單易答的問題或介紹與課文相關的背景知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豐富和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營造良好的氣氛,促進學生構建語篇的整體概念,使得學生能夠快速進入語篇環境.這樣做還降低了學習難度,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信心.
比如,在教授Unit 5 The seasons 一課時,教師可以呈現漂亮的四季變化圖片,並復習四季的詞彙.學生根據這些圖片和詞彙可以預測語篇的內容,並通過引導學生快速閱讀全文,使學生迅速抓住文章的重要信息,幫助他們快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問題引領,貫穿教學
在小學英語語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就語篇內容精心
設計問題,並通過這些貫穿語篇主線的問題,指導學生了解語篇的內容,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掌握教學重點.同時,通過及時地設問還能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初步建立全文語義圖像,進而培養學生的信息加工能力,提高閱讀能力.
設計問題時應注意兩個方面,一是問題要針對語篇的主要內容,有利於理清語篇脈絡和層次,使學生能夠在問題的引領下整體把握語篇;二是問題所用的句型要符合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並有一定的坡度,便於學生的理解和運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3.情景設置,分層進行語篇閱讀分析
語篇閱讀分析的重點主要在於三個方面,一是熟悉每個語段的重要語句,掌握語段所提供的信息;二是分析文章遣詞造句的特點,包括語句之間、上下語段之間的銜接和呼應,連句成篇的語法手段,轉折、因果、列舉等連句手段在表達語篇邏輯聯系中的應用方法等;三是引導學生歸納全文的主題,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對應於上述三方面的語篇閱讀分析,可以結合語篇內容,針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通過游戲、對話、小組討論等形式,創設情景,讓學生結合已學的內容,運用課文中的重點短語、句子進行交流.
在Unit 5 The seasons一課的教學中,學生了解了四個季節以後,教師可以通過觀看生活片Life in the USA,發揮原版錄音的優勢,創設多元的語言輸入輸出,使學生多維度地感知美國四季的變化,多層次地習得語言.
4.注重朗讀,綜合訓練聽、說、讀、寫能力
在所有的語言技能中,閱讀能力是最容易保持的.學生一旦掌握了閱讀的方法,他們不用老師的幫助就能進行自主學習,在閱讀中進步作為高年級的學生,能讀懂簡單故事和短文並抓住大意.既是新課標二級、三級目標中所要求達到的基本素養,又是學生後續學習之所需.教材中的語篇是指導學生進行閱讀的好材料,教師給予適當的閱讀指導和閱讀任務.讓學生帶著目的去閱讀,抓住有用信息.當學生在閱讀中找到這些問題時,也就讀懂了文章.再通過學生回答問題,又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但語篇閱讀不能停留於此,還要加強朗讀指導訓練,引導學生跟讀模仿錄音,分角色朗讀,開展朗讀比賽、分角色表演等,使每個學生會讀,愛讀,並能讀出語感,在朗讀中夯實基礎,提高能力.
5.課外拓展,享受英語閱讀的快樂
語篇教學的目的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相關知識,讀懂語篇內容,還要讓學生對語篇閱讀產生興趣,在閱讀中豐富知識,拓展視野,提高能力,享受閱讀快樂.因此,單單靠教材語篇的閱讀是不能滿足學生的,會限制了學生能力和興趣的發展.
將課堂進行適當的拓展,使語篇閱讀延伸到課後.教師可根據教材中的語篇內容,收集相關的閱讀材料,發給學生閱讀,並利用好已訂閱的英語報刊,有選擇地進行閱讀,或通過介紹相關的英語故事網站,讓學生在網上閱讀英語小故事.另外,可指導學生和家長自由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閱讀材料進行閱讀,鼓勵定時定量閱讀,定期開展閱讀交流匯報,讓學生在課外拓展閱讀中積累知識,豐富經驗,提高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
語篇是小學高年級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好材料,是學生獲取語言信息和運用語言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善於選擇素材,把握素材,處理素材,讓學生在課堂中有所體驗,形成以學生活動為主體的英語課堂教學局面.

❾ 作業題目: 設計並描述您所用初中英語教材中某一課時的語言知識維度或語言技能維度教學目標

一、語言知識目標
語言知識目標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1. 語音
英語音素(母音和輔音)、語音拼讀規則和語調是語音目標的三個組成部分。設置語音目標主要是在課程進行中系統安排這三個方面的知識和操作,而且重點在操作。
2. 詞彙
詞彙目標涉及到詞彙量,基礎詞彙目標(按 cobuild 語料統計為 700 詞),詞彙拓展的等級劃分,短語、習慣用語和固定搭配的學習項目以及詞彙的主要用法等。
3. 語法
語法目標需要確定語法學習的范圍,並以句型為主要形式提供主要的語法條塊(如名詞、動詞,時態等)的具體學習項目(即具體目標)。語法目標設計的關鍵環節是對語法知識的細分,同時還要注意把語法形式、意義和應用三者有機結合起來。
4. 功能
功能項目目標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日常交際用語。功能目標設計的關鍵環節是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分布功能項目。
5. 話題
所謂「話題」目標指的是按話題確定以上幾項知識內容的生活歸屬。我們可以稱之為「話題知識」。這是一種新的知識分類辦法,具有按照實際生活需求組織語言知識的特點。
二、語言技能目標
技能目標在《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中已經做了具體的劃分和等級界定。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當依據《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把微技能( micro-skills )合理地安排在各個學習階段中。這里,我們把聽、說、讀、寫四項技能涉及的主要的學生表現進行一下簡要的描述。
1. 聽做反應
技能達標的最初級水平是依據輸入信息作出恰當的反應。聽的技能的初級表現是聽做反應,tpr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就是聽做反應的一種,但是,除此之外還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聽做反應,如 listen and do, listen and paste, listen and make 等。
2. 說唱反應
學生在兒歌、小詩、繞口令等說唱和表演中來實現語言技能的目標,通過說唱來體驗、感知、學習和運用語言。此類反應在小學階段更為突出。
3. 對話表演
學生學習會話的初級水平是理解對話,理解的具體表現可以是表演。表演並不是真正的對話,但它可以幫助學生體驗對話的過程。
4. 角色扮演
學生在課堂中能夠實現的技能目標是角色扮演的具體行動。角色扮演( role-play )比對話表演的水平要高一些,因為在角色扮演中,學生已經不是「念台詞」,而是以特定角色來模擬教材中的示範性對話。這里有更加靈活的實際表現。
5. 情景反應
情景反應是一種對特定情景的隨機反應性行動,你有來言,我有去語,「來言」和「去語」卻發生在具體情景中。此時的學生表現已經可以脫離教材中的示範對話。
6. 口頭交流
在積累了上述表現之後,學生就可以進行口頭交流了。口頭交流的特點是完全按照語境要求有目的地傾聽他人並有目的地回應他人,同時有目的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情景性和隨意性是口頭交流的本質特徵。
7. 讀做反應
學生接受書面信息,然後做出相對簡單的反應,如 read and choose, read and number, read and match, read and make...
8. 閱讀理解
實際上,讀做反應也是閱讀理解。但是,讀做反應只是相當初級的理解。所以,我們把讀做反應從閱讀理解中分離出來。為什麼?因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首先能夠做到的是簡單的讀做反應,然後才能對一個表述的較為綜合的意見,作出自己的理解反應(如選擇,回答,圈點,排序,配伍),雖然這樣的行動反應本身不一定復雜,但它必須建立在綜合理解的基礎上。
9. 讀寫反應
讀了書面信息,根據情景和溝通目的,再寫點什麼。這一表達高於「讀做反應」和「閱讀理解」,因為它要求學生即要輸入、理解信息,又要輸出信息——寫出他(她)之所想。
10. 書面表達
在技能表現的等級排序中,口頭交流和書面表達位於最高層次。道理很簡單,因為它們是真實的語言溝通活動,是我們的語言教育在技能上要求的最終目標。
三、情感態度目標
情感態度是可以評價的,這是我們堅信的一條原則。因為情感態度可以有各種外顯的表現。概括起來,情感態度的表現可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持續的信心
學生相信自己能做好,而且在受到某些挫折後,仍然相信自己能做好,他們的行動可以驗證他們持續的信心。
2. 濃厚的興趣
學生非常關注一件事,一個學習活動,一種言語表達情景,願意投入到活動中去,並總是十分主動地做出參與的行動。這就是濃厚興趣的表現。
3. 積極的態度
學生喜歡自己的教材,喜歡自己的老師,喜歡自己的小組,願意參加小組活動,這些都是積極態度的表現。
4. 明確的動機
有一種內在的動力,有一種急於嘗試的渴望,有一種主動行動的沖動,基於這些內心活動的聽、做、演、說、寫、交談努力等都是明確動機的表現。
5. 豐富的情感
我們強調真實自然的語言運用,強調動情地用語言做事。在參與學習過程中,能夠本色地顯示自己的感情,能夠適應具體情景表現出應有的感情,伴隨著內心情感的起伏,學生能夠顯示特定的表情,姿態,手勢和人際互動,這些都是豐富情感的表現。
6. 有效的配合
情感態度是在人際間存在的狀態。所以,情感態度目標應當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的行動配合,有效的配合是基於良好的態度和良好的情緒的。
四、學習策略目標
學習策略在目標設置上應體現出具體的學習技能( learning skills ),教師應當在以下幾個方面來設置學習策略目標。
1. 明確學習問題
學生應當知道:「我要做什麼?」「我為什麼做這些?」「我做這些有什麼困難?」「這些困難怎麼解決?」「我當前最主要的問題是什麼?」
2. 計劃學習時間
學生應當學會時間管理( time management )。計劃( planning )是學習策略的重要目標,而時間管理是規劃自己行動的前提。其中包括:「我下周(月)做什麼?我把主要時間用在什麼問題上?」等等。
3. 學會記筆記
記筆記是一種信息管理方式,筆記技能應當從小學抓起。學生應當學會摘記,使用關鍵詞語、整理要點、概括教師指導的要領,速記行動過程,使用表格,使用符號等。
4. 學會主動提出問題
對學生來講意識到困惑和問題是一回事,主動提出自己的問題是另一回事。學習策略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能夠主動提出自己的問題。
5. 學會小組互動
合作學習需要有效的學習技能的支持。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小組互動。具體內容有學會領導一個小組,學會主動參與小組活動,學會求助小組集體的幫助,學會幫助小組中的夥伴,學會配合小組成員共同完成任務等等。
6. 積極與教師配合
學生應當與教師建立一種平等互助的關系,而建立這種關系本身就是學習策略的目標。具體內容包括主動呼應教師,主動參與教師引發的活動,主動提出問題,並幫助教師解決問題。
7. 學會使用工具書
學生的資源策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學會使用工具書。學生應當能夠知道工具書的功能,應當能夠在教師指導下選擇工具書,應當能夠用工具書查找信息,解決疑難問題。
8. 改進學習方式
這也是教師在平時的教學當中一個重點要解決的問題,就方式來講在不同的學段怎樣讓學生感到或清楚地知道學習方式適不適合自己的學習,是不是對自己的學習效果起到重要作用,要讓學生學會不斷地改進他的學習方式,老師們要有意的在這方面指導學生改進他們的學習方式來提高他的學習效果。
五、文化意識目標
《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提出了文化意識的七個方面: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化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文化意識包括雙向內容,一方面學生應當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要素和知識;另一方面,學生要知道如何把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介紹給英語國家的人們。在教學目標設計中,我們應注意引導學生了解以下內容:
1. 了解各國文化特點
現在新編的教材基本上都引入了中、西方文化的特點。教師應當根據單元話題的內容編制各國文化特點的具體目標。
2. 了解交流的禮儀
教師應當為單元教學安排了解和演練社交禮儀的學習要點。引導學生學習禮儀的具體知識,同時在口頭和書面表達中進行社交禮儀的實踐。
3. 了解各國的生活習慣
各國生活習慣有各自的特點,學生在語言學習中應當了解各國的生活習慣,並在課堂活動中表現出來。
4. 尊重他人行為規范
尊重他人習慣,遵守行為規范,也是英語文化意識的重要內容,比如,影響他人,應表示抱歉;他人為我們服務,我們應表示感謝;在公眾場合不大聲講話等等。
5. 介紹中國社會的良好風范
尊重英語國家的習慣和行為規范,和介紹中國人的優秀行為規范和良好的風范,這是文化意識目標的兩個相互關聯的方面。學生應當能夠告知外國人,我們自己的節假日,我們自己的生活習俗,我們自己的文化觀念。
6. 介紹中華民族文化歷史傳統
在介紹西方文化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展示中國的傳統文化知識,特別是弘揚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
在英語教學中,教學目標是否合理,直接決定著教學的成效。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是課堂教學的根本出發點及歸宿,它具有導向、調控、激勵、評價等諸多功能。因此,教學目標設計的有效性顯得十分重要。但筆者在多次聽課、調研中發現,目前仍有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方面存在著目標虛設、目標錯位等現象,導致了課堂教學活動的無序、隨意,甚至造成低效、負效的結果。
那麼,如何才能有效避免這些問題,增強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的有效性?
下面我們將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分析教學目標設計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建議。
案例 1:《新課標》英語教材八年級上冊 unit 1 設計的單元目標
( 一 ) 知識
1. 掌握如何恰當地使用頻率副詞及短語: 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hardly ever, never, how often, once, twice, three times a week, every day, habit,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how often do you...?
2. 掌握如何描述課余時間的活動安排。
3. 掌握如何描述基本的飲食結構: milk, junk food, health, unhealthy
( 二 ) 能力
能夠綜合各種信息,准確地表述頻率。
( 三 ) 情感
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分 析:
案例 1 中,作為單元教學目標,設計者考慮到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以及所謂的「三維目標」,三個維度面面俱到,也使用了 「掌握」、「綜合」等表示結果的行為動詞,但是,仔細分析,這樣的設計存在很多問題。
目標描述中三個維度交叉、混亂,沒有做到「明確」。
案例 1 中的「掌握如何使用」和「掌握如何描述」這兩個短語的內涵似乎讓人感覺是霧里看花,不免產生這樣的問題:
學生在學習完這個單元後是要「掌握」「如何使用」、「如何描述」的方法,還是期望學生具有「能夠使用……」、「能夠描述……」這樣的一些能力?
「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究竟是一種情感還是一種日常能力?
我們認為,如果是「掌握」「如何使用」、「如何描述」,則屬於知識的范疇;如果具有「能夠使用……」、「能夠描述……」的能力,即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運用所學語言去做事情,應該列入能力目標中去,而其中的「掌握」又屬於知識目標的范疇,「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是一種能力,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能力,更不是一節課就能學會的能力,而是要經過長期培養才可以形成的能力。可見,在這個目標設計中,知識、能力和情感三個范疇是十分混亂的。
教學目標不夠「具體」。
「不具體」現象有二:一是把學科教學的總目標、總任務當作某一單元、某一課時的具體目標,這是很多教案中會出現的問題,如,「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就是典型。這樣的目標在具體實施中是無法操作的。二是具體課時教案中目標不夠具體。在案例 1 中,如果是「如何使用……」、「如何描述……」,這些都是程序性知識,即「怎麼使用」、「怎麼描述」這樣一些方法,要掌握到什麼程度才能算是「掌握」?如果是「能夠使用……」、「能夠描述……」這樣一些行為結果,那麼,這些行為結果的標准又是什麼?我們可以理解為:設計者是期望學生在學習完這一課內容後「能夠使用……」、「能夠描述……」,但是,即使是「能夠使用……」、「能夠描述……」,其具體條件和標准又是什麼?
案例 2: the media (北師大版,必修模塊 4 unit11 )
lesson 41 world news
( 1 )引導學生熟悉新聞類文章的文體特點,理解課文內容,掌握閱讀技巧,如根據標題預測課文內容等;
( 2 )熟悉有關自然災害報道的各種詞彙,接觸更多相關報道的文章,以加深對新聞文體的認識;
( 3 )通過閱讀課文並設計各種活動,訓練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各種活動的能力;
( 4 )掌握被動語態的用法。
分 析:
一、案例 2 沒有按照三維目標的范疇來設計,而是將知識和能力等因素統一考慮。這樣做是可以的。但是,因為誤用了「引導」、「訓練」、「接觸」等動詞,也會帶來很多行動上的誤區。
二、案例 2 也存在教學目標不夠「具體」的問題。
如目標( 1 )的「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什麼內容,是大意還是細節?理解到什麼程度?
目標( 2 )中「熟悉有關自然災害報道的各種詞彙」,到什麼程度才能叫做「熟悉」?「各種詞彙」指哪些詞彙?
目標( 4 )中「掌握被動語態的用法」也十分模糊:,存在著「量」和「度」的問題:對「被動語態的用法」要掌握哪些方面?這些方面要做到什麼程度才能算是「掌握」?
第三、誤用行為動詞。
「接觸更多相關報道的文章,以加深對新聞文體的認識」、「訓練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各種活動的能力」都存在用詞不當的問題。
「引導」和「訓練」都是教師的行為,且為過程行為。不能用來描述學習結果; 「接觸」和「訓練」兩個動詞的行為主體不同,前者顯然是學生,讓學生「接觸更多相關報道的文章」,而後者的行為主體是教師,是教師「訓練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各種活動的能力」。
教學目標既然是教師對學生通過學習後其學習結果的一種預測( expected learning outcomes ),那麼,它描述的目標理所當然應該是學生的行為而不是教師的行為。顯然,案例 2 中的「引導」、「訓練」等是教師的行為,而不是學生的行為。
第四、誤將過程當作結果。
根據教學目標的內涵,「熟悉」、「接觸」、「訓練」、「養成」等都是過程詞彙,不能用來描述教學目標,尤其是「形成……能力」,「養成……習慣」等不是一節課就能做到的,因此不能用來描述一節課或一個單元、章節的教學目標。
案例 3:以人教版《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下冊) 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 section a 部分的教學目標設計為例。
1. 知識目標
學習單詞: section a — space museum,amusement park,aquarium,boat,water park,theme park,neither ;
掌握句型: section a —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
yes,i have. / no,i haven』t.
i』ve ( never ) been to a water park.
me neither. / me too. / so have i.
2. 能力目標:使學生能熟練地談論所去的地方。
分 析:目標虛設的問題
目標虛設就是我們常說的假、大、空,甚至等於目標缺失,目標虛設往往造成教學目的的不明確,從而導致課堂教學的低效。
在對知識目標進行描述時,該案例中用了「學習、掌握」這類表述比較籠統的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學目標的虛設,由於目標表述語的不明確,學生不知道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具體程度。教學目標是教學目的、任務的具體化。明確的目標表述語可增加教學目標的操作性,有效避免目標虛設的問題。建議教師盡量准確運用「了解、知道、理解、聽懂、會讀、會寫、掌握、運用」等行為動詞。如對知識目標可以這樣來描述:學會……生詞:了解……生詞的漢語意思,並能正確讀出其英語發音;能聽懂含有……的對話。
該案例中教師對能力目標的表述也比較模糊,其表述語為「使學生能熟練地談論所去的地方。」存在的問題為: (1) 這樣的表述語太籠統,學生不清楚要運用何種語言項目去完成該活動。(2 )表述語不準確,不是談論所去的地方,而是談論去過或到過哪裡。(3 )以何種形式談論,是 pairwork 還是 groupwork? 教師可以這樣表述:能用本課所學的「have you ever been to … ?」及答語 yes,i have. / no,i haven』t. 及 i』ve ( never ) been to … me neither. / me too. / so have i.」和同伴或小組成員間相互詢問(從未)去過哪裡及表述(從未)去過哪裡。這樣的目標表述比較具體,學生能正確運用所學的語言。因此,教學目標一定要落實到具體語言學習上,尤其要具體到某一語言項目的運用上。
案例 4: 人教版《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下冊) unit 7 what does he look like? 單元進行復習鞏固而設計的課堂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復習、鞏固對人的身高、體重、發型、面部特徵及著裝特點的描述。學生能夠熟練運用以下句型,如: stop doing / to do /love to tell jokes/have a new look /a little bit /the captain of…/the girl with long hair /what does he look like? he is medium height/build./he has long curly black hair.
分 析:目標錯位的問題
目標錯位即標准誤導,容易導致教學結果偏離方向。造成目標錯位的主要原因往往是由於教師語言表述不當或定位本身出現偏差。該案例在知識目標中有這樣的描述語:「……能夠熟練運用。」很明顯,這是對學生實際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要求,應屬於技能和能力目標的范疇,而該教師把對能力目標的描述語用在了對知識目標的描述中,造成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的混淆。鞏固復習課的目標之一是對學生已學知識的查漏補缺,幫助學生夯實已學知識。因此,明確、到位的知識目標是非常必要的。知識目標應是對所復習知識提出的具體的、細化的要求。教師可以這樣描述知識目標:( 1 )掌握下列有關人的身高、體重、發型、面部特徵及著裝特點詞彙的音、形、性、意(列出教科書上的黑體詞);( 2 )熟練說出並能正確寫出下列表達法: what does he look like? he is medium... 等。這樣,學生對所學詞、組、句的掌握程度就比較清楚了。
案例 5:人教版《新目標英語》八年級 ( 下冊)某一單元 reading 部分第一課時教學目標設計的陳述及課堂上師生表現情況的描述。
我有一次在八年級教學時,為了讓學生讀懂單元末的長篇閱讀,備課時做了大量的工作:把所有學生可能不懂的單詞、片語、長難句型統統列為教學目標。單詞釋義和片語造句等都翻遍詞典尋求最佳解釋和最佳例句,以為給學生最大的幫助和最佳的學習途徑,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課堂教學效率,結果卻事與願違:課堂上,筆者辛苦地講課,學生認真地記筆記,但看得出他們很被動、毫無趣味。詞語講解和練習剛進行了一半,下課鈴就響了。那一瞬間,筆者無奈、困惑並思考著這節課失敗的原因。
分 析:從該案例中陳述的教學目標不難看出:該節課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目標設定產生偏差,即該教師將知識目標設定成了該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導致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設置的錯位。結果導致教學目標即閱讀的技能目標沒有實現,知識目標也未完成。
人教版《新目標英語》從八年級 ( 下冊 ) 開始,每單元後都有 reading 的主要教學目標「讀」。教學中通常用兩個課時來完成,而這兩個課時的目標定位各有側重。第一課時,教師應把主要目標定位在對學生閱讀技能的培養上。教師備課時,應准確定位閱讀課的「微技能」目標,以便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策略指導。如:引導學生學會如何運用 skimming,scanning 等閱讀方式進行快速閱讀,如何找出文章的主題句等,如何進行猜詞等。在關注意義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關注語篇的結構,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其閱讀理解能力不斷得到提高。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可側重於知識目標的達成。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為依據課標的相應要求確定知識點,切不可遇點就講,見點就練。要注意引導學生在語篇(境)中感知、歸納語言知識,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
一個範例
案例 6:
unit 1 reading (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下冊)
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
教學目標:
( 1 )通過閱讀,絕大多數學生能認讀和理解文中的重點詞彙: unpleasant,scientist,already,made,factory,simple,such,everywhere,human,shape,huge,snake,possible,electric, seem,impossible,40% 左右的學生對非重點詞彙能基本理解,中等及以上學生能掌握文中的語言點及將來時態的用法;
( 2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大部分學生能較為熟練地朗讀課文,並能簡單描述「機器人」基本的特點;
( 3 )在理解文章內容和反復朗讀的前提下,學會根據文章標題和相關圖片獲取新信息的策略; 80% 左右的學生能回答根據文章內容所提的問題,正確率應不低於 75% ; 50% 左右的學生能比較流利地復述文章的大意;
4 )產生對科學的興趣和學習科學的願望。
由於上述目標運用了適當的行為動詞,對學習內容、結果行為以及結果行為的條件和程度都作了具體的切合實際的界定,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可觀測性,因而在課堂教學中能夠很好地實施。
總之,要真正發揮教學目標的有效作用,關鍵在於教學目標的有效設計。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換位思考,將自己置身於學生所處的位置,並讓學生去經歷、感覺學習的過程,這樣才能夠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其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閱讀全文

與語篇分析的基本維度和方法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福建家用溯源燕窩的食用方法 瀏覽:70
國標中檢測菌落總數的檢測方法 瀏覽:940
ktm檢測方法 瀏覽:151
十合一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579
兩個薄膜水泵連接方法 瀏覽:54
郵件發送圖片方法 瀏覽:332
西瓜醬怎麼調制方法 瀏覽:706
蒸汽煙怎麼使用方法 瀏覽:143
肝鬱結最好的鍛煉方法 瀏覽:692
線雕的使用方法有哪些 瀏覽:349
嘴唇燙傷用什麼方法好的最快 瀏覽:650
電信卡手機充值方法 瀏覽:51
視頻賣貨方法 瀏覽:578
治療黃褐斑用什麼方法好 瀏覽:359
手機鈴音效卡頓的維修方法 瀏覽:790
研究動植物的辨認方法 瀏覽:901
用煮方法的菜的圖片 瀏覽:566
家電給手機充電方法 瀏覽:533
用什麼方法消滅皮膚蟎蟲 瀏覽:292
小攝像頭安裝方法 瀏覽: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