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土壤富集程度分析方法

土壤富集程度分析方法

發布時間:2022-08-23 09:54:22

❶ 土壤地球化學基準值區域性特徵分析

總體而言,中國東部平原區土壤中元素含量的區域性分布特徵主要受流域源岩成分、自然地理條件(影響土壤化學組成的重要因素)、元素地球化學性質及其在風化作用中的行為(控制土壤中元素分散或富集的主要因素)等因素聯合控制。氣溫、雨量決定了化學風化程度,pH、Eh控制著元素遷移和富集方向,因此也就決定了不同平原區各自不同的元素組成特徵。對自然環境最敏感的元素是鹼金屬(主要為Na)和鹼土金屬。

東北平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黑土平原之一,是北溫帶極具代表性的低地高寒濕地生態系統,是全球同一氣候帶上具有較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區域。三江平原年平均氣溫2.5℃,平均降水量約550mm;松遼平原年平均氣溫為4℃,年平均降水量為600mm。由於三江平原和松遼平原年平均氣溫和降雨量較低,源岩的風化過程以物理風化作用為主,化學風化作用較弱,導致該地區成壤母質中殘留有較多的原生礦物長石(分別為25%、28%)。長石是攜帶鹼金屬和鹼土金屬的重要載體礦物,從而造成這兩個平原區土壤中具有較高的鹼金屬(Na2O、K2O)和鹼土金屬(Sr、Ba)含量。

位於華北地區的黃淮海平原年平均氣溫14℃,平均降水量600mm。源岩風化形成土壤過程中,物理風化與化學風化作用基本均衡,除長石礦物攜帶鹼金屬和鹼土金屬外,土壤中的碳酸鹽岩礦物也富集鹼土金屬(CaO、MgO、Sr、Ba)和CO2,使土壤呈鹼性。再由於黃河中游(甘肅、陝西、山西)富含碳酸鹽岩黃土的大量帶入以及海河流域上游(太行山、燕山)元古宇-古生界白雲岩和石灰岩風化產物的大量帶入,導致黃河下游和海河下游流域土壤中特別富含碳酸鹽岩礦物,方解石的大量出現即是很好的例證。

地處華南的鄱陽湖平原年平均氣溫為18℃,年平均降水量約為1500mm;珠江三角洲年平均氣溫22℃,平均降水量約1700mm。源岩的風化以化學風化作用為主,物理風化作用較弱,由此導致該區成壤母質中殘留的原生礦物長石較少,因此土壤中出現最低的鹼金屬(Na2O、K2O)和鹼土金屬(Sr、Ba)含量,土壤呈酸性。W、Sn、Bi、Mo、U、Th、Pb、Nb、Ta、Li、Be、Rb、Cs、Tl和REE等許多不相容元素在華南的鄱陽湖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平原土壤中顯著富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成壤母質源岩的區域地球化學特徵。直接原因之一是江西、廣東和廣西西部大量出露的燕山期花崗岩中上述元素含量均比較高,並且存在著數量眾多、規模巨大的花崗岩-熱液型氣成高溫W、Sn、U、Pb、Li、Be、Ta、REE礦床。這樣的區域地質地球化學背景決定了其下游沖積平原區土壤的物質組成和化學元素含量特徵。

由於氣溫和降雨量增加,導致中國東部典型平原區自北向南土壤中Hg、Se、Sb等易揮發元素呈現逐步富集的趨勢。例如與位於華北的黃淮海平原相比,地處華南的鄱陽湖平原、珠江三角洲土壤中Hg、Se、Sb含量明顯增高。氣溫高、雨量大,增加了這些元素再循環的速度。通過雨水回收了來自陸地、海洋和火山等各種成因的易揮發元素,經過黏土、有機質和膠體的吸附,使它們聚集在土壤中,個別元素甚至能夠形成次生硫化物礦物。

進一步的試驗研究結果表明,土壤中元素基準值除受流域成壤母質物質來源和自然景觀條件差異影響而出現區域性變化以外,更直接的影響因素是土壤物質組成,特別是粒級組成。也就是說,對沖積平原區土壤而言,影響其元素含量區域性變化的根本因素是土壤質地,而並非單純的產出地域。基於這一認識,按照土壤質地類別分別統計了東部平原區土壤地球化學基準值,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研究成果。

如何檢測土壤肥力

肥力是土壤的本質特徵和基本屬性。有關土壤肥力的概念,世界各國目前仍無統一的認識。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質的綜合反映,其中,養分是土壤肥力的物質基礎,溫度和空氣是環境因素,水既是環境因素又是營養因素。各種肥力因素(水、肥、氣、熱)同時存在、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因此,歸納起來可以將土壤肥力定義為:

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是土壤能經常適時供給並協調植物生長所需的空氣、溫度、養分和無毒害物質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各種理化性質的綜合目映,是土壤的主要功能和本質屬性土壤肥力是土壤內在的物質、結構和理化性質與外界環境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土壤肥力是一種屬性,並非土壤的物質組成。肥力沒有結構和尺寸大小,就像人的素質和能力一樣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有具體的表現影響耕地土壤肥力的因素很多,如土壤質地、結構、水分狀況、溫度狀況、生物狀況、有機質含量、pH等,凡是影響土壤物理、化學、生物性質的因素,都會對土壤肥力造成一定的影響。

行業相關標准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5 年1》(2019年 1月 1日施行);

2.《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2016年 11 月 7日修訂);

3.《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2018年 1月 1日施行);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2004年 8月修訂);

5.《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2018年 12月 29日修訂);

6.《國務院關於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國發[2011]35號);

7.《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8.《基本農田保護條例》

土壤肥力測試項目包括:

pH、有機質、全氮、全磷、全鉀、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鉀、速效(Ca、Mg)和機械組成等。分析方法參照有關的國家或行業標准。

哪裡可以做土壤肥力檢測?

中科檢測

開展土壤土壤肥力檢測,土壤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工作量大、任務重、難度高,因此所需要的時間、精力和成本都比較高,對第三方檢測機構也有較高的要求。

土壤肥力檢測方案

首先依據現場調查與勘察結果,對該農用地土壤破壞程度進行定性評價;然後根據土壤理化性質分析結果,按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有關土壤養分分級標准,對土壤養分含量狀況進行評價,並運用內梅羅(Nemoro)指數法,對土壤肥力進行綜合評價;最後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對該違法佔用耕地土壤受破壞程度做出分析鑒定結論。

土壤肥力檢測技術標准

1.GB/T 8170 數值修約規則與極限數值的表示和判定

2.GB/T 18834-2002 土壤質量 詞彙

3.NY/T 52 土壤水分測定法

4.NY/T 53 土壤全氮測定法(半微量凱氏法)

5.NY/T 86 土壤碳酸鹽測定法

6.NY/T 87 土壤全鉀測定法

7.NY/T 88 土壤全磷測定法

8.NY/T 295 中性土壤陽離子交換量和交換性鹽基的測定

9.NY/T 395 農田土壤環境質量監測技術規范

10.NY/T 889 土壤速效鉀和緩效鉀含量的測定

11.NY/T 890 土壤有效態鋅,錳,鐵,銅含量的測定 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浸提法

12.NY/T 1119-2012 耕地質量監測技術規程

13.NY/T 1121.1 土壤檢測 第1部分:土壤樣品的採集、處理和貯存

14.NY/T 1121.2 土壤檢測 第2部分:土壤pH的測定

15.NY/T 1121.3 土壤檢測 第3部分:土壤機械組成的測定

16.NY/T 1121.4 土壤檢測 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測定

17.NY/T 1121.5 土壤檢測 第5部分:石灰性土壤陽離子交換量的測定

18.NY/T 1121.6 土壤檢測 第6部分:土壤有機質的測定

19.NY/T 1121.8 土壤檢測 第8部分:土壤有效硼的測定

20.NY/T 1121.9 土壤檢測 第9部分:土壤有效鉬的測定

21.NY/T 1121.13 土壤檢測 第13部分:土壤交換性鈣和鎂的測定

22.NY/T 1121.14 土壤檢測 第14部分:土壤有效硫的測定

23.NY/T 1121.15 土壤檢測 第15部分:土壤有效硅的測定

24.LY/T 1229 森林土壤水解性氮的測定

25.LY/T 1233 森林土壤有效磷的測定

❸ 土壤質量評價方法主要有哪些

土壤質量評價一般有單一污染物的單項評價和多種污染物的多項評價。污染物的種類不同,對土壤質量的影響也不同,因此也可按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分為有機物污染評價、重金屬污染評價、生物污染評價和放射性污染評價等。如要了解土壤質量的變化,還可以進行土壤物理評價、土壤生物評價、土壤化學評價等。在單項和多項評價的基礎上可進行綜合評價。為了解不同時期的土壤質量狀況也可進行回顧評價、現狀評價和影響評價。

土壤質量的評價方法在國際上尚無統一的標准,國內外提出的土壤質量評價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多變數指標克立格法(MVIT)
Smith(1993)利用多變數指標克立格法來評價土壤質量。這種方法可以將無數量限制的單個土壤質量指標綜合成一個總體的土壤質量指數,這一過程稱為多變數指標轉換(),是根據特定的標准將測定值轉換為土壤質量指數。各個指標的標准代表土壤質量的最優的范圍或閾值。該方法的優點是可以把管理措施、經濟和環境限制因子引入分析過程,其評價范圍可從農場到地區水平,評價的空間尺度彈性大。
土壤質量動力學法
Larson(1994)提出土壤質量的動力學方法,從數量和動力學特徵上對土壤質量進行定量。某一土壤的質量可看作是它相對於標准(最優)狀態的當前狀態,土壤質量(Q)可由土壤性質qi的函數來表示:Q=f(qi…n)。
描述Q的土壤性質qi,是根據土壤性質測定的難易程度、重視性高低及對土壤質量關鍵變數的反映程度來選擇的最小數據集。例如,土壤生產力指數(PI)是由土壤pH、容重、有效水容量對根系生長的滿足度計算的,用來估計土壤侵蝕對土壤生產力質量及其變化的影響。該法適用於描述土壤系統的動態性,特別適合於土壤可持續管理。
土壤質量綜合評分法
Doran等(1994)提出土壤質量的綜合評分法,將土壤質量評價細分為對6個特定的土壤質量元素的評價,這6個土壤質量元素分別為作物產量、抗侵蝕能力、地下水質量、地表水質量、大氣質量和食物質量,根據不同地區的特定農田系統、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建立數學表達式,說明土壤功能與土壤性質的關系,通過對土壤性質的最小數據集評價土壤質量。
土壤相對質量法
通過引入相對土壤質量指數來評價土壤質量的變化,這種方法首先是假設研究區有一種理想土壤,其各項評價指標均能完全滿足植物生長的需要,以這種土壤的質量指數為標准,其它土壤的質量指數與之相比,得出土壤的相對質量指數(RSQI),從而定量地表示所評價土壤的質量與理想土壤質量之間的差距,這樣,從一種土壤的RSQI值就可以表示土壤質量的升降程度,從而可以定量地評價土壤質量的變化。該方法方便、合理,可以根據研究區域的不同土壤選定不同的理想土壤,針對性強,評價結果較符合實際。

❹ 如何檢測土壤

1、土壤環境監測是指通過對影響土壤環境質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測定,確定環境質量(或污染程度)及其變化趨勢。我們通常所說的土壤監測是指土壤環境監測,其一般包括布點采樣、樣品制備、分析方法、結果表徵、資料統計和質量評價等技術內容。
2、土壤相關檢測方法
1 【PH】森林土壤PH測定LY/T1239-1999[1]
2 ------【總鉻】土壤質量 總鉻的測定 火焰原子吸收法GB/T 17137-1997
3 【銅】固體廢物 銅鋅鉛鎘的測定 直接吸入火焰分光光度法GB/T 15555.2-1997
4 ------【鋅】
土壤質量 銅、鋅的測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8-1997
5 【鉛】固體廢物
6 ------【鎘】固體廢物 銅鋅鉛鎘的測定 直接吸入火焰分光光度法GB/T 15555.2-1997
7 【鎳】固體廢物 鎳的測定 直接吸入火焰分光光度法GB/T 15555.9-1997
土壤質量 鎳的測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9-1997
8 ------【氟化物】固體廢物 氟化物的測定 離子選擇電極法GB/T 15555.11-1995
離子選擇電極法 《土壤元素的近代分析方法》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1992年
9 【六價鉻】固體廢物 六價鉻的測定 二苯碳醯二肼分光光度法GB/T 15555.4-1995
10 ------【硫化物】對氨基二甲基苯胺光度法 《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第三版)國家環保總局1989年
11【有機質】重鉻酸鉀容量法 《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第四版)國家環保總局2002年

❺ 重金屬怎麼在土壤中富集

重金屬會和土壤顆粒結合,有些是通過靜電作用,有些是通過化學絡合沉澱作用而富集的。

❻ 土壤重金屬含量變化的研究方法

1.土壤重金屬來源及其預測方法

富含重金屬的土壤是引發土壤重金屬生態危害效應的物質基礎。礦化作用、富含重金屬的黑色岩系地層等特殊地質背景條件下發育形成的富含重金屬土壤,各種人類污染作用如礦山開發、金屬冶煉、污水灌溉、化肥和農葯施用、大氣干濕沉降、垃圾和污泥農用等人類活動不斷向土壤輸入重金屬元素,通過長期的累積同樣可以形成土壤重金屬富集異常區,這些地區是土壤重金屬生態風險預測評價的重點區域。

可以採取多種方法研究土壤重金屬的累積變化趨勢。

1)通量計演算法。即通過對研究區內灌溉水、化肥農葯、大氣干濕沉降等各種輸入端元,以及農田退水、作物收割帶出、水土流失、向地下的淋濾遷移等輸出端元的代表性樣品的監測采樣分析,計算土壤重金屬的輸入輸出通量及其凈增量,從而預測土壤重金屬含量變化趨勢。通量計演算法具有覆蓋面積廣、采樣測試工作量較小、可操作性較強、研究周期較短(根據1~2年的調查監測資料即可進行初步預測)的優點。但是,采樣分析涉及介質類型較多,要求監測點、樣品代表性強,各類樣品特別是水樣的采樣和分析質量要求高,當然,一次性采樣或監測時間過短(如大氣沉降)必然影響到研究成果的可信度。

2)動態監測法。即建立土壤環境地球化學監測網路,在監測點上重復採集分析土壤樣品,獲取土壤重金屬含量、土壤理化指標和重金屬存在形態的動態變化資料,確定重金屬累積與活化的變化規律,以監測數據為依據建立模型進行科學預測。其優點是數據資料及預測結果可信度較高,但是要達到預測目的需要進行長期的監測分析,研究周期長。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主要是利用了相隔10餘年的2次區域土壤地球化學調查資料,結合與區域土壤環境背景值調查、第二次土壤普查數據的對比,統計得出了土壤重金屬累積速率和土壤酸化趨勢。根據過去十多年間土壤重金屬累積與酸化速率,採用線性模型預測若干年後土壤重金屬含量、土壤酸鹼度值(見本章第三節),從而預測評價土壤環境質量及其生態風險。

2.土壤重金屬元素總量對可浸提量的影響

從已有研究成果來看,除了表生地球化學活動性較強的重金屬元素Cd之外,土壤中多數重金屬元素主要以活動性弱的殘渣態、有機結合態和鐵錳氧化態存在,而水溶態、離子交換態等活動態組分所佔的比例極小,並且從理論上講經由各種輸入途徑進入土壤的重金屬元素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的復雜作用最終達到平衡時,也應該主要以穩定態存在,這就意味著盡管輸送進入土壤的重金屬總量很大,但實際產生危害作用的重金屬浸提量的增長幅度可能要小得多,即土壤重金屬生態危害作用與其污染程度(以重金屬總量衡量)並不一定相稱。

研究表明,土壤重金屬總量對其可浸提量有著顯著的影響。由表5-17可見,除了Hg和浙北、浙東地區的As之外,其他各種重金屬可浸提量與其總量間具有較好的相關性,多數情況下兩者間達到顯著正相關性,即土壤重金屬可浸提量隨總量的增加而線性增長。以浙北地區Pb為例,土壤中Pb可浸提量與全量的回歸方程為:

w(Pb浸提量)=0.224×w(Pb全量)-1.712

按照這一方程,假設污染影響下土壤Pb含量從25mg/kg上升為75mg/kg,則土壤中可浸提態Pb相應從3.88mg/kg上升為15.06mg/kg,顯然,土壤Pb污染的生態危害風險大大上升。

表5-17 浙北、浙東、浙中地區土壤重金屬全量與有效量相關系數

註:置信度為0.01時,顯著相關的臨界值為F100=0.254。

由此推斷,盡管土壤重金屬生態危害程度與其總量不完全一致,但土壤重金屬總量的增長仍然是引發重金屬生態危害的物質基礎。本章第四節指出,浙北、浙東地區土壤中Cd、Cu、Pb、Zn等多數有害重金屬元素含量具有較快的累積富集趨勢,因此,土壤重金屬可浸提量及其生態危害風險也在增加。

❼ 富硒土壤資源評價

資源評價是資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對富硒土壤資源的評價,既是滿足資源管理的需要,也是開發利用資源的需要。從地學角度分析,富硒土壤是在特定的地質背景條件下發育的,具有專屬性生態地球化學特徵及生產力價值的特殊資源。盡管從不同角度對環境中硒的研究較多,但尚未從資源的角度對土壤硒的資源價值進行過研究。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的廣覆蓋性,調查的多層面性(土壤母岩、土壤母質、表層土壤等),分析指標的多樣性(元素的總量、有效量、相態等)及環境評價的多元性(地質環境評價、地球化學環境評價、環境質量評價等),為全省富硒土壤資源的研究與評價提供了前提與可能。

(一)評價指標

依據所獲的調查資料和研究成果,富硒土壤資源的評價指標,首先依據硒的生態景觀限值對土壤的含硒水平和硒反應性作出評價,並將土壤富硒的面積、土壤硒的富集程度、土壤硒的有效性、土壤環境質量和生物效應等指標進行綜合評價。作為資源評價,主要針對富硒區,而低硒區和硒中毒區不在富硒資源評價之列。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指標僅適用於區域性評價,以便形成區域性的認識,獲得區域性成果,為資源利用區劃及富硒農產品生產布局提供依據。而用以直接服務於開發應用的評價,即局部評價,還應包括土地可利用性、植物硒可吸收性、農產品種植適宜性及社會經濟等指標。

1)面積:即土壤Se含量介於0.4~3.0mg/kg的分布范圍。通常認為,富硒土壤的面積越大,表明「Se營養庫」容量越大,即土壤繼承的富硒母岩或母質的范圍越大。

2)富集程度:用富集系數反映表層土壤對母質層而言的相對富集程度,富集系數用以下公式求取:

富集系數(R)=(表層土壤實測值∕TiO2)∕(深層土壤實測值∕TiO2

3)有效性:土壤Se的有效性是反映生物效應能力的重要指標,硒酸鹽、亞硒酸鹽是水溶性的,易被植物吸收,也是植物的重要Se源。土壤中水溶性Se的高低,反映了土壤Se對植物的供給水平。採用表層土壤Se的有效量(水溶性)與總量之比求取其有效度(K)。即:

K = 土壤Se有效量(水溶性)∕土壤Se總量

4)土壤環境質量:Hg、Cd、Pb、Cr等重金屬與Se常處於同一系統中,當這類重金屬含量超過土壤安全標准,不僅影響Se的有效性,還可能對農產品的安全造成影響。所以,土壤環境質量也同樣是資源評價的重要指標之一。

5)生物效應:是指富硒土壤區生產的農產品中,是否有Se的富集並在衛生安全范圍之內。如果土壤環境中的Se不能為植物或農產品所吸收,或農產品中Se含量超過衛生安全標准,都影響富硒土壤資源等級的評價。

(二)評價指標分級

對指標進行分級,有利於更合理、科學地評價。在各參評指標中,有效度和生物效應是2個起重要作用的指標,在綜合評價中具有較大的貢獻。依據評價指標及調查所獲的實際資料,在綜合的基礎上,採用選置法將富硒土壤作3級劃分(表8-9)。

表8-9 浙江省富硒土壤資源評價指標分級一覽表

Ⅰ級: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圍,較高的富集程度(Ⅰ~Ⅱ級),較高的有效度(Ⅰ級)、良好的土壤環境(Ⅰ~Ⅱ級)和明顯的生物效應。

Ⅱ級: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圍,中等以上的富集程度(Ⅱ~Ⅲ級)和有效度(Ⅱ~Ⅰ級)、良好的土壤環境(Ⅰ~Ⅱ級)和較明顯的生物效應。

Ⅲ級: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圍,中等富集程度(Ⅱ~Ⅲ級)和有效度(Ⅱ~Ⅲ級)、較好的土壤環境(Ⅱ~Ⅰ級)。

閱讀全文

與土壤富集程度分析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福建家用溯源燕窩的食用方法 瀏覽:70
國標中檢測菌落總數的檢測方法 瀏覽:940
ktm檢測方法 瀏覽:151
十合一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579
兩個薄膜水泵連接方法 瀏覽:54
郵件發送圖片方法 瀏覽:332
西瓜醬怎麼調制方法 瀏覽:706
蒸汽煙怎麼使用方法 瀏覽:143
肝鬱結最好的鍛煉方法 瀏覽:692
線雕的使用方法有哪些 瀏覽:349
嘴唇燙傷用什麼方法好的最快 瀏覽:650
電信卡手機充值方法 瀏覽:51
視頻賣貨方法 瀏覽:578
治療黃褐斑用什麼方法好 瀏覽:359
手機鈴音效卡頓的維修方法 瀏覽:790
研究動植物的辨認方法 瀏覽:901
用煮方法的菜的圖片 瀏覽:566
家電給手機充電方法 瀏覽:533
用什麼方法消滅皮膚蟎蟲 瀏覽:292
小攝像頭安裝方法 瀏覽: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