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圖書情報學的研究方法
圖書情報學應用科學研究方法
圖書情報學應用科學研究方法的時間對照表
科學研究方法出現時間應用圖書情報學的時間時間表
實驗方法 16, 17 世紀形成發展19 世紀末 2- 3 個世紀
辯證唯物主義 19 世紀40 年代末20 世紀初 70 年左右
科學管理理論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20 世紀30 年代 30 年左右
運籌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20 世紀60 年代 20 年左右
計算機技術 1946 年1954 年 8 年
三論 1948 年20 世紀50 年代初 6 年左右
新三論 70 年代初70 年代末 5 年左右 圖書情報專業主要學習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等課程,其中既包括「信息」又涉及「管理」是近年來考研的熱門專業,就業范圍十分廣泛。可以在圖書館、情報所工作,也可以在政府事業部門的咨詢或信息服務部工作,主要在企業的情報分析與咨詢部工作。圖書情報專業優秀的畢業生主要從事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信息咨詢員——幫助人們查找信息和解決問題;2、圖書出版編輯——在出版社從事圖書編輯;3、圖書館員、檔案管理員——在圖書館或人事部、檔案部管理資料;4、信息主管(CIO)——公司企業中信息資源主管,向總經理提供各種管理信息、輔助決策等。可考證書:科技查新資格證、圖書管理員資格證,秘書證
B. 圖書情報學科的科學研究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圖書情報學科的科學研究的主要特點:
1、圖書情報科學總的可以歸結為信息系統與信息管理的專業學科,主要是對資料的收集整理,參考文獻的提供,讀者文檔的審閱,為讀者服務的全方位科學。
2、情報科學和情報學兩者都包含:它們的研究對象都是情報,內容也都是由於情報產生、從而形成和發展了自身的規律和屬性。同時也都有對情報的研究和技術手段的探討。
3、情報科學為情報學理論與方法研究方面的一種綜合科學,情報學是研究情報的產生、傳遞、利用規律和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與手段使情報流通過程、情報系統保持最佳效能狀態的一門科學。
4、圖書情報科學是研究情報的創造、存貯、檢索、傳遞及其效用發揮的理論、方法與規律的科學。
C. 大家說說對情報學的認識吧
情報學是研究情報的產生、傳遞、利用規律和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與手段,使情報流通過程、情報系統保持最佳效能狀態的一門科學。它幫助人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手段,提高情報產生、加工、貯存、流通、利用的效率。
情報學的概念源於歐美國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步形成的一門新學科,至今仍在發展完善中。因此,它不像一些基礎學科那樣,有著嚴格而且統一的學科定義。「世界科學情報系統」的專家給情報學 下了這樣的定義:「情報學是一門研究情報的性質和特點、影響情報流通的因素,以及有效查取和利用情報的加工技術和方法的科學,它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
隨著人類社會向信息化社會的演進,情報學的社會重要性日益增加,其作用和研究成果被認為是信息化社會的強大支柱之一。
情報科學家把情報學的社會重要性總結為:可使人們有效地傳播已積累的知識;不斷地使人們及時吸收並應用新知識;通過情報的貯存與檢索,喚起人們對知識的記憶;通過對情報知識的有效利用,強有力地推動人類社會、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的進步。
情報學的歷史
不論是西方國家,還是中國,情報學的形成與發展是同它們的情報活動、情報工作的發展緊密相聯的。現代情報學理論與活動主要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是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產物。香農的「資訊理論」、維納的「控制論」、電子計算機的誕生分別為情報學奠定了理論和物質基礎。
萌芽與形成階段(40年代)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西方工業國家的科學技術發展,使情報學有了誕生的社會需求和基礎。以德國、英國、美國和蘇聯為主的一些國家,積累了大量需要處理和利用的科技文獻資料和科研成果;西方國家對研究與開發的投入大大增加;計算機問世並被利用於文獻加工領域;新的學術思想活躍以及新的學科不斷誕生。這些因素都是情報學孕育與形成的強大力量。
情報學最初階段的理論基礎是美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布希和布拉德福奠定的。前者於1945年發表了「誠若所思」一文,首次提出了機械化檢索文獻縮微品的設想;後者於1948年發表了「文獻工作內容的改進和擴展」一文,強調了蓬勃發展的文獻工作所面臨的必須革新的局面。二者的結合造就了文獻工作向情報學的轉移。這一時期,情報學發展的最重要國際活動是1948年英國皇家學會召開了國際科學情報會議。
初期發展階段(50年代) 在這一階段,情報學已初步形成了研究體系和內容:情報組織,情報貯存與檢索設備,機器翻譯和情報需求。美國人陶伯、莫爾斯、肯特等人相繼研究出單元詞索引、敘詞索引、組配索引、題內關鍵詞索引,以及定題情報服務的原理或裝置,給情報檢索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英國人布拉德福和維克里於50年代前後分別對文獻分布理論、費爾桑對分類檢索理論、克萊弗登對檢索系統性能的評價問題分別作了研究。
1957年是這一階段中具有轉折性意義的一年。美國科學家柴瑞宣布在美國把各種各樣的交流研究與活動統一於情報學。同年,在美國,情報手工檢索開始越來越多地轉為計算機檢索系統。情報學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的性質自此開始顯露出來。
中國情報學起步稍晚,始於20世紀50年代。1956年中國科學院建立了科學情報研究所,標志著中國科技情報事業的開始。1957年出版了《科學情報工作》雜志介紹國內外情報工作現狀與發展,引起學者們探討情報工作理論的興趣,是中國情報學研究的開端。1958年中國已開始出現情報述評和分析,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點的情報研究工作,其成果具有綜合性、戰略性和及時性的特點。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還於1958年創辦了中國科技情報大學,後並入中國科技大學,設立了情報專業。
發展與壯大階段(60~70年代) 就國外先進工業化社會而言,情報學在這一時期已成為一門成熟的而且仍然在不斷發展的獨立學科。它的研究對象、內容、體系、研究方法和手段、系統與網路實體、同其他學科和工程技術的交叉程度都變得更為廣泛、嚴格和復雜。
這一階段,情報學的重點在於發展適用性情報技術,支持國家情報系統的建立,支持和加強專業化情報服務系統,解決情報用戶與情報系統之間相互作用和關系問題。例如1961年美國化學文摘社用電子計算機實現了「化學題錄」的自動編排;1964年建成了MEDLARS醫學文獻分析與檢索系統,並於1971年將該系統聯機化等等。它們在用戶與資料庫之間架設橋梁,促使聯機系統廣泛應用。
與此同時,在理論上也出現了相應的發展,如美國的加菲爾德發明引文索引並於1961年試編成了《科學引文索引》;普萊斯側重從歷史與社會學觀點來研究科學情報,於1961、1968年分別出版了《巴比佗以來的科學》與《小科學、大科學》兩書,為文獻計量化的發展作了奠基性工作,並提出了科學文獻指數增長定律與衡量科學文獻老化的普賴斯指數;索爾頓在美國康乃爾大學進行了用加權詞方法的自動標引方案試驗。上述研究與實踐標志著情報學在60~70年代已進入了它的發展與壯大時期。
隨著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高密度信息存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情報學的研究范圍和深度大大拓寬和提高,情報學及其研究成果已被國際社會視為人類信息化社會的理論和物質基礎的一部分。
情報學的性質與內容
情報學屬於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合成學科,它作為理解現代化通信與知識綜合化所必須的一個領域而存在。
從科學技術發展史來看,邊緣交叉學科已經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自然科學各學科之間、技術科學各學科之間、自然科學與技術學科之間或理論科學與應用科學之間交叉;第二階段則是自然科學、技術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交叉,而情報學則是屬於第二階段的交叉產物。
因為情報科學的研究對象是「科學情報及其活動的各種規律」,追求的目標是「最佳的標引方案」、「最少的情報查找時間」、「最大的情報流通」,所以情報學的內容主要有十一個方面,它們是:
情報的產生、內容、特點和結構;情報的傳播、交流和利用;情報的貯存和檢索;情報的標准與規范;情報系統和網路;情報用戶和情報需求;情報的大容量存儲和高速傳遞;情報學與相關學科;現代化信息技術和手段在科學情報領域的應用;情報的經濟學與社會學;信息化社會。
另外,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曾於1979年對情報科學的內容進行了另一種歸納,認為其內容主要有四方面:
情報的標准與計量。例如,情報系統的基本特性;情報的數量、復雜性、含義、利用和價值; 情報的計量和演算法;標准實驗條件的定義和測試等。
情報的結構。研究課題包括情報搜集和存取系統的結構性質;形式和內容之間的關系(即語法學和語義學);語言結構和情報之間的關系;情報的統計理論以及情報模式如何通過數學計算的方法加以驗證和目動識別等。
情報傳遞。主要是研究人作為情報加工者的能力和限制條件。研究課題包括人的情報加工特性;人和情報系統、情報資源之間的相互關系;情報的表述。
情報經濟學。主要研究情報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的過程。所研究的問題包括情報學概念在經濟結構中的應用,情報經濟模型等。
情報學可分為理論情報學,應用情報學以及情報工程技術三部分。理論情報學主要研究情報的產生、加工、傳遞與利用問題。中國將其歸納為情報源、流、用的研究模式。
由於其他學科在情報學中的交叉滲透,近來產生了一些分支領域:如情報經濟、情報心理、情報術語、情報數學、情報控制、情報社會……等問題的研究,這些問題的研究解決將會使情報學的面貌一新。
情報又可細分為政治情報、經濟情報、科技情報、軍事情報、社會情報等,但情報學主要關心它們的共性問題。理論情報學的觀點還很多。如約維茨的決策論觀點,葛勞斯的結構與功能觀點等等。
應用情報學主要研究情報工作與事業這樣一些偏重實踐的問題,情報工作按流程可分作情報採集、加工報道、檢索、研究、服務等環節。研究這些環節中的規律性問題構成了應用情報學研究的微觀方面。
情報事業則是指一個較大領域(如國家、地區、大的團體等)從事的社會情報活動,對它的研究構成了應用情報學研究的宏觀方面,並多涉及情報的基礎結構,如情報政策與規劃、情報機構、情報中心、情報學會、情報標准化、情報教育等問題的研究。它標志著一個國家的情報吸收能力,也是各級領導與管理人員關心的一些問題。
情報工程技術主要包括情報技術、情報系統等方面。情報技術主要是指與情報工作有密切聯系的計算機技術、縮微技術、以及通信技術等。又可以按流程分為情報輸入技術、情報存儲技術、情報處理技術、情報輸出技術以及情報傳輸技術。情報技術相對於信息技術則偏重於應用層次。
由於人工智慧的迅速發展、知識工程的運用、智能情報檢索、專家系統等給情報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更廣闊的前景。中國歷來較為重視情報工程技術,各個專業部委在這方面傾注心力較多,其成果較多反映在歷屆的計算機情報檢索及有關技術的研討會上。
情報學的研究方法
目前情報學採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社會調查法。通過現場調查針對社會現象搜集數據,進行分析。這種方法又可分作直接方法與間接方法兩大類,前者主要是用現場觀察法,後者又分作訪問調查與調查表調查。
文獻計量統計方法。對以記錄形式進行交流的各個方面進行計量統計,從中找出變化規律,建立相應數學模型,從定性與定量分析中達到掌握過去與現在的變化脈絡,進而預測未來可能的變化。
數學分析法。現代數學的許多分支在情報學的研究中都在應用,如在情報檢索理論、情報傳遞的機制、情報採集方案的確定中,概率論、集合論、模糊數學、微分方程、運籌學等均在應用,甚至數論、圖論、泛函分析、變分法等,也可以應用。
系統分析與評價方法。對於情報系統各個側面與總體,可通過引進系統論等方法,進行分析與訐價、規劃與設計。由於系統論的研究方法眾多,對某一具體研究對象來說,就需要比較不同的方法,從中選擇最佳方法,以期獲得最優的結果。
歷史的研究方法。進行歷史的研究一般先鑒別一個歷史問題,搜集有關史料,形成假說。然後進一步嚴格搜集與組織史料,認真加以核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歷史研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情報學是如何形成的,促使我們了解過去的事件發生的原因、時間、地點與方式。
情報學的研究方法還很多,諸如德爾斐法、內容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哲學研究法,多綜合加以運用,近來又出現空白點分析法、聚類映像法等。
情報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情報學是在融會許多學科成果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因此我們稱它為一門新興的、綜合性交叉學科。
信息科學是研究信息的一門綜合性學科。信息科學的基礎是資訊理論,它只研究信息傳輸的共性,而不研究信息傳輸的特性,不涉及傳輸的知識內容、價值或語義等問題,而這些正是情報學研究的內容。
計算機科學與情報學有著密切的關系。電子計算機在情報活動中的廣泛應用,使情報的搜集、加工整理、存儲、檢索、傳輸、開發利用等工作及其手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它改變了圖書館和情報機構的傳統觀念和服務方式。
文獻學與圖書館學關系十分密切,文獻學或文獻工作是情報學的基礎之一,因此圖書館學與情報學的關系也較密切。一般來說,圖書館是以藏書、出納、閱覽等為工作重點,而情報中心則側重加工、報道、研究以至提供各類情報,要求揭示每篇文獻以至每個數據的內容;目錄學是圖書館學重要分支,而情報學則側重於文獻內容的文摘法、索引法與述評法的研究;藏書量是衡量圖書館規模的重要標志,而情報中心則以文獻加工數量,對信息進行綜合分析的質量,以及情報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作為衡量其工作之重要標志。
在情報活動過程中運用先進技術手段,因此它與物理、機械、電工、電子等硬科學也有密切聯系。此外,情報學還與控制論、通信科學、語言學、語義學、心理學、社會經濟學等有著密切的關系。
情報學的發展方向
由於情報工作對促進人類社會和經濟的持續進步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信息化社會的到來,情報學的發展前景將是廣闊的。
情報學是一項涉及面非常廣泛的社會事業。隨著時間的推移,情報社會化的程度將日益提高,傳統情報系統的觀念也將發生大的變化,情報工作將向產業化方向逐漸發展。
情報是人類的一種精神財富,不僅由每個有情報意識的人腦來承載,而且需要「世界大腦」來承載。為了使人們隨時都能方便的取得所需要的情報,就要在情報學的研究中注意運用新的技術手段。光碟、數字通信、光纖通信、人工智慧系統等先進的理論與技術將獲巨大發展和應用。
情報學除了會在情報產生、加工、傳播等環節上繼續加深外,情報交流全過程的研究將會發展,情報利用問題將會突出出來。
隨著社會的向前發展,情報學的綜合化趨勢將更加明顯,會出現更多的分支。在文獻計量學的基礎上,情報計量學將會得到發展。信息產業在經濟中的突出位情報計量學將會得到發展。信息產業在經濟中的突出位置,將促使對情報經濟問題研究深化。
在研究方法上,情報學將從定性的研究過渡到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研究,並將借鑒與吸收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加以改造,創造出更有特色的研究方法,從而給本學科注入新的活力。
隨著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情報學有可能成為21世紀的重要學科之一,它將緊緊地與高新技術結合在一起,逐步形成更加充實的學科體系與研究規范,將揭示未來信息社會中人們情報恬動的規律性.以及情報信息在社會、經濟、文化中的巨大影響與作用。
D. 圖書情報教育及知識管理
【內容提要】 文章在分析圖書情報學界對知識管理的關注及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闡述了知識管理對圖書情報教育的影響及從學術界到教育界對知識管理的接納與教改實踐,探討了基於知識管理的圖書情報教育整合內涵及可行的方式與手段。
知識管理正在成為圖書情報學界或信息管理學界的重要研究課題,知識管理對圖書情報學科建設產生的深遠影響,必然會波及專業建設與教育改革。筆者在「論知識管理與圖書情報教育改革」一文中提出,應大力改革圖書情報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將知識管理作為長遠規劃專業核心課程及課程模塊的重要參考指標。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礎上,試圖進一步探討知識管理理念下的圖書情報教育的整合問題,目標是深入探討基於知識管理的圖書情報教育整合內涵與整合方式。
1 圖書情報教育整合背景:圖書情報學界對知識管理的研究
基於知識管理的圖書情報教育整合,是在知識管理對圖書情報學深刻影響的分析基礎上進行的,也就是說,圖書情報學界對知識管理的研究與關注,推動了圖書情報教育的整合與發展。當然,圖書情報業務實踐也構成教育界對知識管理重視與採納的重要力量,但本文關注的切入點主要是學科發展帶動下的教育改革。對已有的文獻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國內外圖書情報學界對知識管理的研究,已經構成知識管理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1.1 國內圖書情報學界對知識管理的研究狀況分析
圖書情報學界對知識管理的研究,發端於20世紀90年代,已經歷經數年,形成了一批有份量的研究成果,本文僅從圖書情報學學科建設角度進行摘引分析。例如,賴茂生教授提出,原來基於文獻信息的學科框架將難以適應新世紀的要求,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基於數據、事實和知識的學科框架,這就是以信息管理和知識管理為核心的情報學。21世紀的情報學將向信息管理和知識管理方向發展,信息、系統、網路、用戶、管理等要素將成為情報學教育的主要內容。
吳慰慈教授認為,開展知識管理問題的研究,將推動圖書館學研究超越傳統圖書館機構的局限,去面向更廣闊的實踐基礎。同時,知識管理研究也將促使圖書館專業人員與知識管理專家(如CIO、CKO等)角色對應起來,產生更大的社會適應能力。
邱均平教授在「論知識管理與信息管理」一文中,從圖書情報學專業角度提出了知識管理研究體系框架,其目標是構建具有圖書情報學科特色的知識管理研究體系。
岳劍波教授認為,在信息管理鏈的基本概念演進階梯上,存在著數據管理、信息管理(信息處理)、知識管理和智能管理的不同層次。廣義上說,我們都是信息管理學的研究領域。而知識管理層次向智能管理層次的躍遷,即知識的「激活」或「活化」,則屬於情報學的問題。情報學是信息科學群中面向信息交流與管理的信息管理學(InformationManagement)一個子學科,只不過情報學關心的是信息管理學的高層次問題——知識管理與智能管理。
另外還有研究者提出,從情報科學原理的角度來看,知識管理理論與情報科學的基本原理是完全吻合的,這或許正是網路環境下情報科學研究內容的拓寬。情報學應走出理論研究的象牙之塔,對企業進行實際應用、在網路環境下拓寬情報學研究內容,由文獻世界向信息和知識世界轉軌,發揮知識管理的作用,並發展情報科學。
此外,為推進情報學教育的發展,中國科技情報學會理論方法與教育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國防科技信息學會情報學術專業委員會於2002年7月28日~8月1日聯合召開了「新世紀情報學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有些代表認為,情報學的核心領域是信息資源或稱為知識資源。情報學的學科建設要點面結合,面不能太寬泛,點是首要的,而且要扎實。發展情報學要以核心領域為依託,尋找新的生長點和交叉點,知識管理就是一個新的增長點。由以上國內學術研究可以發現,知識管理已經成為我國圖書情報學學科建設的重要影響力量,乃至於成為我國圖書情報學學科建設的重要方向之一。
1.2 國外圖書情報學界對知識管理的研究狀況分析
根據初景利等人對國外圖書情報學期刊2000、2001年發表的論文內容簡介來看,這幾年國外圖書情報界也有不少研究者正在關注知識管理研究,例如:
《信息管理協會會議錄》(AslibProceedings)2001年第3期發表文章「大學圖書館的未來」,作者推斷,未來的大學圖書館仍然是資源的集散地、仍然是物理場所、仍然履行組織信息與服務的功能。圖書館館藏將繼續存在,但存在的方式不同,物理館藏將變異為多功能的空間。知識管理將變得越來越重要,圖書館將向服務和支撐角色作根本性轉變。
《大學與研究圖書館》(CollegeandResearchLibraries)2001年第1期發表新墨西哥州立大學圖書館C.T.Townley教授的論文《知識管理與大學圖書館》,在簡要介紹知識管理理論的基礎上,探討了知識管理在大學圖書館中的應用,及知識管理與大學圖書館工作之間的異同,並提出了需要解決的問題。
《情報科學雜志》(JournalofInformationScience)2001年第3期所刊登的7篇文章中,有3篇論文和1篇簡論都是有關知識管理方面的。其中信息資源管理專家B.Cronin給我們展示了知識管理、組織文化及其在高等學術教育中的應用。而H.Hall發現企業中的雇員對於信息的共享共建缺乏興趣,除非他們發現他們所提供的信息得到重視,同時如果企業的內部網上無法提供有用的信息,雇員也不會利用內部網。為了解決這個矛盾,H.Hall設計了一個「友善輸入」的內部網戰略,嘗試通過內部網來有效地推動知識的共享。除此以外,JohnEnsor等人提出隱性知識的開發依賴於一個具有創新性的工作環境,並介紹了一個由Amabile等人設計的創新性工作環境的概念模型。
《電子圖書館》(TheElectronicLibrary)2000年第6期發表的.《小型企業的知識管理》,考察了知識管理理論與實踐的6個要素如何應用到小型組織之中。這些因素是:需要與知識獲取成本、從外部環境獲取知識的程度、內部知識處理、內部知識存貯、組織內部知識的利用與配置、對人力資源的關注。
《美國情報學會雜志》()2000年第4期側重於數字圖書館技術、服務和社會研究,其中「數字圖書館和博物館中的內容和知識管理」討論了面向內容和知識管理的數字圖書館的設計。
《文獻工作雜志》(JournalofDocumentation)2000年第1期發表的文章有:從知識管理的角度看全面質量管理。從國外圖書情報學研究動態看,知識管理成為圖書情報研究者的重要研究領域與關注熱點,這種研究事實上深刻地影響了我國圖書情報學研究。
2 圖書情報教育改革研究中的知識管理因素
在全球范圍內,從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都在進行圖書情報學教育的調整,圖書情報學教育正在呈現動盪局面。圖書情報學研究對知識管理的關注以及知識管理對圖書情報學科建設的滲透和影響,必然對圖書情報學教育及改革產生深遠的影響。國內不少學者都對圖書情報學教育改革中積極吸收知識管理的因素給予了充分肯定。雖然從目前的發展動態還不能斷然判斷,知識管理必然將成為圖書情報學教育改革的主導方向,然而,圍繞知識管理的圖書情報學教育改革研究,卻為我們展示了知識管理對圖書情報教育改革理念的影響。
例如,吳慰慈教授等人指出,當前信息技術革命環境下產生的對知識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具體地說,對知識經濟、知識組織、知識管理、知識發現、數據挖掘、知識產權保護等問題的研究,已逐漸成為目前圖書館學情報學界研究的熱點及其學科體系成長與發展的標志。這也必然對圖書情報學教育體系變革產生深遠影響。
邱均平教授在「知識管理與圖書情報學的創新」一文中提出,目前有關知識管理與圖書情報學互動關系的研究尚十分缺乏,而這方面的研究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展開:知識管理與圖書情報學關系的研究、知識管理對圖書情報學影響的研究、基於知識管理的圖書情報學的變革和創新研究。其中,知識管理對圖書情報學影響的研究應當包括對圖書情報人才素質的要求和專業教育的影響。這就提出了如何在知識管理理念的基礎上,構建圖書情報專業教育體系的問題。
初景利、周慶山教授則認為,我國圖書情報教育的發展過程與西方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他們的某些觀點和做法對我們不無借鑒和啟示,例如:圖書情報教育可多樣化發展,圖書情報學仍是專業教育的主體,但需融入「信息」和「技術」的大環境之中;圖書情報學需要更加
跨學科,學生需要學習經濟學、認知心理學和通訊、教育技術等等;圖書情報學院系將融入更大的部門之中,教學計劃將出現多種類型、多種模式;教育工作者與圖書情報實際工作者需要更加密切的交流,共同關注專業教育,合作培養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
3 圖書情報學教育改革實踐中對知識管理的引入
知識管理對圖書情報學教育改革的影響不僅表現在理念上,而且已經具體體現在教學計劃及課程設置等教育實踐中。從全球發展動向看,隨著社會的發展,各國圖書情報教育機構都對課程進行了相當大的調整。國內外不同的圖書情報教育機構都設立了知識管理或相關課程,雖然目前主要是在研究生教育層次上設置知識管理類課程,但也不乏在本科教學中開始嘗試開設知識管理選修課。
從國外看,如美國伊利諾多明尼哥圖書館學和情報學研究生院的選修課包括:知識管理、知識技術等;馬里蘭馬爾的摩分校信息系統系的課程包括:知識管理和知識組織等。從國內看,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的選修課包括:知識管理與企業信息化專題等。北京師范大學2002年情報學專業將在資信調查與競爭商情分析、知識管理與咨詢策劃、信息管理等三個研究方向上著手,旨在培養精通信息管理與電子商務實施的創新人才。本專業在傳統學科研究的基礎上,將特別注重與現代信息技術、信息經濟、信息社會、競爭情報的結合和應用研究。我國台灣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界近年來不論在本科生層次、還是在研究生層次,都十分重視對知識管理課程的建設,為實現培養理論與實務並重的,從事資訊整理、加值、知識管理與傳播等工作的全方位資訊傳播專家人才的教育目標,台灣地區的諸多高校都增設了知識管理課程,如台灣師范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圖書資訊學組、台灣政治大學圖書與檔案學研究所、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暨研究所等。從中我們可以探尋出世界圖書情報教育的共同趨勢,即知識管理功能的增強。不僅許多學校都在課程中增加了知識管理方面的內容,有的還專門設立知識管理研究中心(如美國伊利諾多明尼哥大學等),這些都反映了社會及業務實踐對學科及教育的一種需求。
4 基於知識管理的圖書情報教育整合的內涵與手段
從以上圖書情報學研究及圖書情報教育研究和實踐的發展狀況,我們認為,從知識管理角度探討圖書情報教育改革方向與整合方式,不僅具有理論必要性,而且具有現實可行性。就目前而言,基於知識管理的圖書情報教育整合的重點應當是課程體系的調整和整合手段的實施兩個方面。
4.1 基於知識管理的圖書情報課程整合
課程整合問題事實上是整個教育界關注和大力改革的熱點,這既是當代課程組織結構優化的現實必然,也是高校課程不斷變遷的歷史必然。在國外,課程整合(curriculumintegration)通常指的是「使學習計劃中分化出來的各個部分比較緊密地聯系起來的專門努力」。由此我們可以將課程整合理解為:打破已有的分科框架,構建新的課程分類形式,重新選擇內容。所謂知識管理與傳統課程整合,就是通過學科課程體系更新,把知識管理與傳統相關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將知識管理作為學習對象或一種工具,改變傳統的教學內容與培養目標,培養學生創精神與實踐能力,迎合時代與工作業務的要求。它將對課程變革產生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教育理念的更新;課程內容的革新;課程實施的變革;課程資源的變化等。
4.2 基於知識管理的圖書情報教育整合的方式與手段
基於知識管理的圖書情報教育整合,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實施。
(1)基本條件的構建。知識管理在圖書情報教育課程整合,需要構建如下幾個基本條件:
——建設數字化硬體環境,為課程整合提供物質條件。
——搭建各種知識管理教學應用軟體平台:包括教學平台、資源平台、管理平台、通訊平台。
——建設知識管理教育教學軟體資源庫:比如支持教學平台的教學資源、支持管理平台的管理信息資源等。
——建立知識管理類示範課程。
——參與企業知識管理的課題研究,跟蹤該領域的學術前沿。
(2)正規教學計劃的編制。知識管理在傳統圖書情報教育中的滲透已經成為現實,雖然從目前來看構建以知識管理為核心的圖書情報教育體系尚為時過早,甚至從長遠來看或許也難以成為事實;但對原有圖書情報教學計劃進行重新修訂,適當吸收知識管理類課程、或者將知識管理作為一個方向來建設和發展,應當具備了理論與現實基礎。
(3)職業培訓模式的引進。在用知識管理整合傳統圖書情報教育體系的實施過程中,可以借鑒一些大公司的職業培訓模式。許多大的跨國公司集團內部都有自己的專門管理培訓機構,而且他們服務的對象不僅僅限於本企業內部,還可以為外部學院提供培訓。IBM高級商業管理學院(ABI)就是這樣一個機構。它其中的一項很重要的工作是調查電子商務戰略怎樣影響組織及其信息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以及相關技術。也幫助客戶理解、運用一些最前沿的思想來增強其決策能力,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整個行業最新的趨勢與問題。學院提供了一些短期或
長期的不同課程,涉及到不同的領域,授課的都是各個領域的專家。課程涉及領域主要包括:電子商務帶來的企業再設計、客戶關系管理、知識管理、商業智能、供應鏈管理、協作與人力資源管理、戰略和領導等。在這里,知識管理作為一個獨立的管理主題被談論,其知識管理課程主要內容是:知識管理簡介、知識管理資源、知識管理技術、知識管理實踐、創建知識型的業務流程圖、IBM的智力資本管理、設計知識管理方案計劃等。
【參考文獻】
1 馬海群.論知識管理與圖書情報教育改革,圖書館建設,2002,(5)
2 賴茂生.21世紀情報學學科的新起點,情報學報,2000,(1)
3 面向21世紀圖書館學研究的新趨向——與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吳慰慈教授的通訊訪談,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0,(5)
4 邱均平等.論知識管理與信息管理,中國圖書館學報,1999,(6)
5 岳劍波.情報學的學科地位問題,情報理論與實踐,2000,(1):5-7,38
6 劉春茂.知識管理理論的情報學視角分析,中國圖書館學報,2001,(2)
7 郭秋萍.情報學教育的發展問題——新世紀情報學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綜述,情報理論與實踐,2002,(6)
8 吳慰慈,董焱.新技術革命對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體系變革的影響,中國圖書館學報,2000,(2)
9 邱均平.知識管理與圖書情報學的創新,情報資料工作,2002,(3)
10 初景利,周慶山.變革中的西方圖書情報學教育,大學圖書館學報,2000,(5)
11 陳幼華,楊宗英.情報學研究生課程設置研究,圖書情報工作,2003,(2)
12 IBM高級管理學院知識管理課程簡介,http://.bestinfo.net.cn/bsti-kmchina/tools/045-001.htm
E. 簡述信息分析的方法
信息分析的方法信息分析的方法信息分析的方法信息分析的方法:
1邏輯學方法,提供正確的思維途徑和基礎
2系統分析方法:對整個信息分析過程起支配指導作用的方法,尤其分析復雜的對象或系統時,系統分析的方法的貢獻更大。
3圖書情報學方法:進行危險調研和文獻分析時,圖書情報學的方法是基本的和主要的,包括目錄學方法、文獻檢索法文獻劑量學方法、文獻綜合加工等多方面,在收集整理濃縮比較和分析中都少不了這些方法。
4社會學方法:在進行非文獻調研和非文獻分析,即實地調查分析時,社會學可以為信息分析提供收集實地信息的某些比較成熟的方法,為分析概念之間的關系和形成正確的概念框架、理論構架等貢獻有效地方法。
5統計學方法:信息分析中進行多因素之間的關系的定量的研究,主要依賴統計學的方法。
6未來學(預測)方法:為管理和決策服務的反洗非常重視預測,預測分析在信息分析工作中已佔有比較突出的地位,因此有未來學創造的和發展的許多專門用於預測的方法自然成為了信息分析方法的重要來源和必要的組成部分。
常見的信息分析方法:
一、定性分析法有:
1、歸納法:由若干已知事實作為前提,通過推理而獲得的一般規律作為結論。
2、演繹法:是形式邏輯中最重要的方法,主要用於推理和論證過程。在直覺思維形成後後形成後期對形成的概念進行科學的嚴密的檢驗和論證時加以應用。
3、分析與綜合法:是從客觀事物中普遍存在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繫上把握事物本質的一般方法。 4、實證法:在理論尚不完善時,或者還沒有成熟的理論模型可以利用時,用具體的實例和數字來論證所提出的意見觀點和結論。
二、定量分析法:
1、統計分析法:對一定時期內的數據進行分析的方法,尋找數據發展的軌跡,獲取不同變數之間的相關關系,或由數據隨時間的變化來推測未來趨勢。
2、預測分析法:以概率為其主要理論基礎,對客觀世界大量的隨機事件進行探索的一種方法。根據事物過去和現在的發展規律,科學地估計未來的發展趨勢。
3、系統分析法:從系統的觀點出發,將研究的對象看做是一個與外部環境相聯系的系統,為了更好的達到系統的目標,而對系統的要素組織結構信息流動和控制機制進行分析,並應用數學方法好計算機技術建立系統的模型,找出各要素內在的和定量的關系,再及逆行系統的優化,提出建議和方案。
三、定性定量結合法
F. 情報學的研究方法
進行歷史的研究一般先鑒別一個歷史問題,搜集有關史料,形成假說。然後進一步嚴格搜集與組織史料,認真加以核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進行這種研究要力求從經驗走向科學,盡管在這一分析中要做到精確是不容易的。歷史研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情報學是如何形成的,促使我們了解過去的事件發生的原因、時間、地點與方式。通過情報學發展過程的剖析,可以加深對於情報學的意義與價值的認識。
情報學的研究方法還很多,諸如德爾斐法、內容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哲學研究法,多綜合加以運用,近來又出現空白點分析法、聚類映像法等。
G. 圖書情報是干什麼的
圖書情報學是指圖書館業務學科和情報信息學科結合的一門學科。
圖書情報專業主要學習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等課程,其中既包括「信息」又涉及「管理」是近年來考研的熱門專業,就業范圍十分廣泛。可以在圖書館、情報所工作,也可以在政府事業部門的咨詢或信息服務部工作,主要在企業的情報分析與咨詢部工作。
圖書情報專業優秀的畢業生主要從事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信息咨詢員——幫助人們查找信息和解決問題;
2、圖書出版編輯——在出版社從事圖書編輯;
3、圖書館員、檔案管理員——在圖書館或人事部、檔案部管理資料;
4、信息主管——公司企業中信息資源主管,向總經理提供各種管理信息、輔助決策等。
(7)分析圖書情報的方法擴展閱讀:
圖書情報碩士專業學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素養,掌握扎實的圖書情報專業知識和技能,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和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綜合運用管理、經濟、法律、計算機等知識解決圖書情報工作實際問題能力,適應社會信息化和國民經濟建設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圖書情報專門人才。
圖書情報碩士的課程設置要充分反映圖書情報實踐對專門人才的知識與素質要求,注重分析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教學方法重視運用團隊學習、案例分析、現場研究、模擬訓練等方法。
圖書情報碩士的培養過程須突出圖書情報實踐導向,加強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時間不少於半年。
H. 圖書情報專碩考研復習資料(一)
圖書情報專碩考研復習資料第一部分、圖書館學知識
一、概述
圖書館學的研究對象與研究任務、學科性質圖書及圖書館的社會價值和意義
圖書館的性質、職能和主要業務活動我國圖書館類型及其劃分圖書館工作標准化的意義。
二、文獻加工
文獻編目的內涵與作用文獻著錄及其功能圖書館目錄的種類與目錄體系
文獻分類原理分類法與分類標准國內外主要的分類法有哪些。
三、文獻檢索
文獻檢索的含義文獻檢索系統與檢索工具主要的檢索語言和檢索詞表有哪些。
四、文獻館藏
館藏文獻建設的內容與方式館藏建設的基本依據。
五、數字圖書館
數字圖書館的產生背景數字圖書館的特徵數字圖書館和傳統圖書館的關系
數字圖書館的信息服務種類與特點數字圖書館發展的基本走向。
圖書情報專碩考研復習資料第二部分、情報學知識
一、概述
情報的概念、屬性和基本價值情報的相關概念(信息、知識、文獻、資料、數據等)
情報學的內容、學科性質,以及與相關學科的關系情報工作的主要任務與內容。
二、情報查詢與獲取
什麼是情報源情報查詢與檢索的區別情報檢索的主要方法網路信息查詢的主要方法。
三、情報傳遞與交流
情報傳遞的基本模式正式交流與非正式交流網路環境下信息交流的方式與特點。
四、情報的組織
情報的有序化情報的揭示與描述分類組織法主題組織法引用組織法。
五、情報研究基本方法
邏輯分析方法德爾菲法頭腦風暴法回歸分析法層次分析法。
更多關於圖書情報專碩的備考技巧,干貨,新聞資訊等內容,小編會持續更新。
I. 內容分析法的情報學
內容分析法是一種對文獻內容作客觀系統的定量分析的專門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或測驗文獻中本質性的事實和趨勢,揭示文獻所含有的隱性情報內容,對事物發展作情報預測。它實際上是一種半定量研究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把媒介上的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價值的信息轉化為定量的數據,建立有意義的類目分解交流內容,並以此來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徵。
內容分析法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a.較為客觀的研究方法。內容分析是一種規范的方法,對類目定義和操作規則十分明確與全面,它要求研究者根據預先設定的計劃按步驟進行,研究者主觀態度不太容易影響研究的結果;不同的研究者或同一研究者在不同時間里重復這個過程都應得到相同的結論,如果出現不同,就要考慮研究過程有什麼問題。b.結構化研究。內容分析法目標明確,對分析過程高度控制,所有的參與者按照事先安排的方法程序操作執行,結構化的最大優點是結果便於量化與統計分析,便於用計算機模擬與處理相關數據。c.非接觸研究。內容分析不以人為對象而以事物為對象,研究者與被研究事物之間沒有任何互動,被研究的事物也不會對研究者做出反應,研究者主觀態度不易干擾研究對象,這種非接觸性研究較接觸研究的效度高。d.定量與定性結合。這是內容分析法最根本的優點,它以定性研究為前提,找出能反映文獻內容的一定本質的量的特徵,並將它轉化為定量的數據。但定量數據只不過把定性分析已經確定的關系性質轉化成數學語言,不管數據多麼完美無缺,僅是對事物現象方面的認識,不能取代定性研究。因此這種優點能夠達到對文獻內容所反映「質」的更深刻、更精確、更全面的認識,得出科學、完整、符合事實的結論,獲得一般從定性分析中難以找到的聯系和規律。e.揭示文獻的隱性內容。內容分析可以揭示文獻內容的本質,查明幾年來某專題的客觀事實和變化趨勢,追溯學術發展的軌跡,描述學術發展的歷程;依據標准鑒別文獻內容的優劣。其次,揭示宣傳的技巧、策略,衡量文獻內容的可讀性,發現作者的個人風格,分辨不同時期的文獻體裁類型特徵,反映個人與團體的態度、興趣,獲取政治、軍事和經濟情報;揭示大眾關注的焦點等等。
J. 簡述公安信息分析的基本分析方法有哪些
信息分析的方法信息分析的方法信息分析的方法信息分析的方法:
1邏輯學方法,提供正確的思維途徑和基礎
2系統分析方法:對整個信息分析過程起支配指導作用的方法,尤其分析復雜的對象或系統時,系統分析的方法的貢獻更大。
3圖書情報學方法:進行危險調研和文獻分析時,圖書情報學的方法是基本的和主要的,包括目錄學方法、文獻檢索法文獻劑量學方法、文獻綜合加工等多方面,在收集整理濃縮比較和分析中都少不了這些方法。
4社會學方法:在進行非文獻調研和非文獻分析,即實地調查分析時,社會學可以為信息分析提供收集實地信息的某些比較成熟的方法,為分析概念之間的關系和形成正確的概念框架、理論構架等貢獻有效地方法。
5統計學方法:信息分析中進行多因素之間的關系的定量的研究,主要依賴統計學的方法。
6未來學(預測)方法:為管理和決策服務的反洗非常重視預測,預測分析在信息分析工作中已佔有比較突出的地位,因此有未來學創造的和發展的許多專門用於預測的方法自然成為了信息分析方法的重要來源和必要的組成部分。
常見的信息分析方法:
一、定性分析法有:
1、歸納法:由若干已知事實作為前提,通過推理而獲得的一般規律作為結論。
2、演繹法:是形式邏輯中最重要的方法,主要用於推理和論證過程。在直覺思維形成後後形成後期對形成的概念進行科學的嚴密的檢驗和論證時加以應用。
3、分析與綜合法:是從客觀事物中普遍存在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繫上把握事物本質的一般方法。 4、實證法:在理論尚不完善時,或者還沒有成熟的理論模型可以利用時,用具體的實例和數字來論證所提出的意見觀點和結論。
二、定量分析法:
1、統計分析法:對一定時期內的數據進行分析的方法,尋找數據發展的軌跡,獲取不同變數之間的相關關系,或由數據隨時間的變化來推測未來趨勢。
2、預測分析法:以概率為其主要理論基礎,對客觀世界大量的隨機事件進行探索的一種方法。根據事物過去和現在的發展規律,科學地估計未來的發展趨勢。
3、系統分析法:從系統的觀點出發,將研究的對象看做是一個與外部環境相聯系的系統,為了更好的達到系統的目標,而對系統的要素組織結構信息流動和控制機制進行分析,並應用數學方法好計算機技術建立系統的模型,找出各要素內在的和定量的關系,再及逆行系統的優化,提出建議和方案。
三、定性定量結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