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中醫採用什麼樣的方法診治

中醫採用什麼樣的方法診治

發布時間:2022-08-23 09:07:22

Ⅰ 中醫診斷的四大方法是什麼

望聞問切!

扁鵲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四診法」,即望聞、問、切診法。這四種診法至今依然普遍使用,是中醫辨證施治的重要依據。

所謂「望診」,就是觀察病人的神、色、形、態的變化。「神」是精神、神氣狀態;「色」是五臟氣血的外在榮枯色澤的表現;「形」是形體豐實虛弱的徵象;「態」是動態的靈活呆滯的表現。這就是對病人面目、口、鼻、齒、舌和苔、四肢、皮膚進觀察,以了解病人的「神」。扁鵲很重視也很善於望診,把它列為四診之首。

所謂「聞診」,是指聽病人說話的聲音、呼吸、咳嗽、嘔吐、呃逆、噯氣等的聲動,還要以鼻聞病人的體味、口臭、痰涕、大小般發出的氣味。

所謂」問診「,就是問病人起病和轉變的情形,寒熱、汗、頭身感、大小便、飲食、胸腹、耳、口等各種狀況。

扁鵲在總結前人診法的基礎上,又發明創造了「切診法」。《史記》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司馬遷為名醫立傳,扁鵲居首,可見司馬遷對扁鵲的尊敬和對切診法的重視。

所謂「切診」,就是脈診和觸診。脈診就是切脈,掌握脈象。觸診,就是以手觸按病人的體表病頒部分,察看病人的體溫、硬軟、拒按或喜按等,以助診斷。

Ⅱ 中醫治療的方法有哪些

中醫的治療方法很多,但是歸納起來大體可分為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

汗法是運用各種發汗葯物組成方劑,來開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種方法。比如日常生活中有人偶感寒涼,老年人往往提醒要喝碗薑糖水或酸辣湯,發一發汗,就不容易患感冒了。因為生薑或辣椒都是辛散之物,趁熱喝下去,可以擴張周圍小血管,刺激毛孔發汗,驅散體表寒邪。汗法的基本道理也是這樣。常用的方劑有桂枝湯、銀翅散等。

吐法是利用催吐葯引導病邪或有害物質從口涌吐而出的一種方法。吐法大都用於病情嚴重急迫,必須迅速吐出的積結實證。如痰涎壅塞、食停胃脘或誤食的毒物還在胃中,都急需用吐法救治。金元時代的大名醫張子和就很擅長這種治法,提倡「攻病三法」(汗、吐、下),喜用峻烈的瀉劑和吐劑。他在《儒門事親》一書中有記載:一位患風癇病的婦女,偶吃一種像蔥一樣的章,吐涎如膠,大約有一二斗,不想從此不再發病,而且身體也一天天健壯起來。張子和對這件事很重視,他走訪了許多人才知道這種像蔥一樣的草叫「憨蔥苗」,在《本草經》中稱「藜蘆苗」。從這件事以後,張子和認識了吐法的重要,高興地說,「亦偶得吐法耳」。

下法是運用瀉下葯物攻逐體內結滯(如宿食、水飲、瘀血等)的一種方法。這種治法可以排除蓄積,起到推陳出新的作用。《儒門事親·偶有所遇厥疾獲療記》中記載,有一次,張子和看見一個小孩因為誤吞銅鐵而患病,身體很瘦弱,足不勝身。那時正好是六七月份,淫雨不止,沒有木柴煮飯,小孩挨餓幾天。一天早晨,鄰居牛死了,煮牛肉葵菜飯吃,病孩乘機飽吃一頓。不久,覺腸中痛,泄注如傾,瀉下所誤吞的東西。張子和因而明白《內經》中所說的「肝苦急,食甘以緩之」的道理。因「牛肉、大棗、葵菜皆甘物也,故能寬緩腸胃。且腸中久空,又遇甘滑之物,此銅鐵所以下也」。張子和高興地說:「亦偶得瀉法耳。」

和法是通過調整人體機能,達到祛病除邪的目的一種方法。病邪既不在里,又不在表,或者氣血營衛不和,或者臟腑關系失調,採用汗、吐、下、溫、清、補、消都不適宜的,就可以採用和解的方法。目前許多中醫都用「加味逍遙丸」來治慢性肝炎,這種葯也是一種和劑。

溫法是用溫性或熱性葯物補益陽氣、驅除寒邪的一種治法。人們吃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胡椒、桂皮、生薑等,胃中常有一種燥熱的感覺,不僅食慾增加,消化旺盛,甚至整個身子都會有熱感,於是我們就說這類東西屬於熱葯。使用溫熱葯可以起到溫中祛寒、回陽救逆、溫經散寒等作用。

清法是用寒涼葯物以達到清熱作用的一種治療方法。人們在氣候酷熱、氣悶難忍的時候,常喜歡吹風納涼,冷飲冰水,目的是為了消除煩熱。由此推論,遇到內熱燔熾、煩渴神昏的病證,服用苦寒清涼葯物,也能達到清熱的作用。

補法是運用補葯補益人體氣血,增強體質,達到扶正祛邪作用的一種治法。補法有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種種區別。醫聖張仲景用當歸羊肉湯治癒貧窮百姓的故事被傳為佳話。

消法是採用消食、化瘀、軟堅、化痰、化濕、利水等葯物,對慢性積聚脹滿進行漸消緩散而不傷正氣的一種治療方法。

中醫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對於上述八法的運用是相當靈活的。由於有不少病的情況相當復雜,往往不是單獨使用某法,而是把許多治療方法配合起來使用,如汗下並用、溫清並用、攻補並用、消補並用等等。除去「八法」之外,歷代醫家還提出了許多其他的治法,並且還創造了相當豐富的外治法。如熏蒸法、洗浴法、敷貼法、熨法、含漱法、塞法、摩擦法、撲粉法、起泡法、探吐法、導引法等。

中醫靈活運用八法以及其他方法治病的向時必須遵守一些原則。

第一條原則是治病必求於本。「本」,指的是疾病的本質。「必求於本」,是強調一定要透過錯綜復雜的現象,抓住疾病的實質,找出治療的關鍵。有些疾病的症狀往往是很復雜的,在一大堆頭緒紛亂的症狀中,不僅有主次本末、輕重緩急的區別,而且有時候還會出現某些假象。所以,中醫治病的時候首先要注意識別那些「真熱假寒」、「真寒假熱」、「至虛有盛候」(真虛假實)、「大實有贏狀」(真實假虛)的虛假證狀。否則寒熱不分,虛實不辨,以假當真,被表面現象所迷惑,非但治不好病,甚至會造成醫療事故。

第二條原則是扶正祛邪。中醫認為,一切病證都是正邪雙方力量的消長變化所造成的。「正」,指人體的抵抗力和修復能力;「邪」,指病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意思是說,人體的正氣旺盛,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犯;相反,受了病邪的侵犯,人體的正氣就要受到損傷。所以醫生治病的時候,一定要努力扶助人的正氣,增強人的體質,同時又要設法驅除病邪,以求邪去正復,使疾病朝著治癒的方面轉化。這一原則就叫做扶正祛邪。

在治病的時候,首先要看正邪雙方的盛衰情況,如果病邪顯著而正氣又不太虛,應以「祛邪」為主,如果正氣虛而病邪不盛,則應以「扶正」為主,如果正氣已虛而病邪又盛,就應該採用「扶正」和「祛邪」兼施的原則。但應該注意的是,扶助正氣不要造成「留邪」的惡果。有些人得了病,總喜歡服補葯,而庸醫也喜歡投人所好。結果往往「閉門留寇」,遺害很多。尤其是有些急性傳染病,發病急遽,如果正氣不很虛弱,更應該及時驅邪。另一種情況是祛邪不要傷害正氣。《紅樓夢》中的胡太醫就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在給睛雯治病的時候就犯了祛邪傷正的大忌。晴雯本來是偶感風寒的小病,可是胡大醫卻搬出了一大堆紫蘇、桔梗、防風、荊芥等解表葯,又用上了枳實、麻黃一類的猛峻葯物。這就難怪賈寶玉罵他「該死,該死」。賈寶玉說:「雖疏散,也不可太過。舊年我病了,卻是傷寒,內里飲食停滯……還禁不起麻黃、石膏、枳實等虎狼葯。我和你們(指丫環們)就如……那才開的白海棠似的。我禁不起的葯,你們哪裡禁得起?」

除上述原則外,還有正治反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原則,以及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原則等等。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中醫治療的原則,始終貫徹了從整體出發,又聯系時間、地點和人的各種不同的情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精神。

Ⅲ 中醫有哪些治療方法

中國中醫學博大精深淵遠流長,從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亞細亞大地之時,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點到面連接起來,形成燎原之勢,逐漸的融化在文明時代的光華之中。從此,中國醫葯學的文明史開始了。
早在兩千年以前我國的醫學就完成了它的基本體系。如集生理學、病理學、治療學於一身的《黃帝內經》、對於急性病和熱性病都有系統記載的《傷寒論》、闡述慢性病治療法的《金匱要略》,以及關於葯物學基本理論的《神農本草經》等等,這些都是我國基礎醫學的重要文獻。兩千年來,我國的醫學就憑借這些基礎,不斷地延續發展;當然這期間也有不少新的發現。現在將各種排毒治療方法分類說明於下:
一、湯液法——這是利用各種植物、動物、礦物來治療疾病的方法。一般所謂漢葯,有丸、散、膏各種葯劑,但口服的葯劑,多半為湯液。湯液可以說是葯物治療用品的總稱。在我國有一種說法「有四隻腳,而不能吃的,只有桌子而已」,可見在中國,食物種類繁多,製作湯液的材料,更是不勝枚舉。只要是湯葯必能食用,能食用的都可以算是食物,所以湯液與食物並無多大的差別。傳說製作湯液的始祖——伊尹,是個出身廚師的宰相。
二、針灸——此乃以針灸刺激某部位經穴(渦)的疾病治療法。針是以金、銀、鐵等製成的;施灸時要使用艾草。用針灸治療疾病,不但效果奇佳,而且不會有任何痛苦,這點許多有的外國友人驚嘆不已。
三、按摩——按摩的方法有捶打、施壓及揉擦三種。有很多人都將按摩與「馬殺雞」混為一談,這是錯誤的觀念。事實上,「馬殺雞」起源於西洋,它和我國傳統的按摩治療,大不相同。
四、導引——這是利用醫學上特殊體操的醫療方式,這種體操與太極拳有很密切的關聯。
五、食治——即食物治療法的簡稱,本書所要闡述的重點,就是這種食物治療法。
六、其他——除了上述幾種醫療方式之外,還有外治法及吸角療法與其他等等;由此可見中國醫學確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所謂外治法,就是將加工後的葯物,貼在患部表皮的治療方式;而利用吸葫蘆陰壓的方式,即吸角療法。

Ⅳ 中醫是怎麼治療疾病的

中醫治病是以辨證論治來確立治療原則與立法、選方進行治病救人。
中醫治病從病人客觀地對疾病的主訴中,通過望、聞、問、切搜集到主要的疾病症狀和隨他症狀為辯證論治提供抽象思維後的病情分柝、作出相應的治療措施與方法。其中以問診最為重要,是病人自覺疾病存在的主要和次要表現的客觀反映。醫生在中醫的問診中主要依據《景岳全書》中"十問歌"內容進行問診和擴展問診內容。對切脈多從"寸口"取脈與其它診法結合供以辯證,診脈個人認為以《瀕湖脈訣》中28脈為藍本學習,符合臨床診療。在通過四診搜集到疾病的症狀與體征後,經過醫生從客觀事實出發,開始抽象的思維,對疾病產生從感性到理性,又回到感性的認識中,抽絲剝繭,論證,從中找到病因和相對的治療方法。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病的重點,也就是與中醫治療的關繫到治癒與否。在八綱辯證、衛氣營血辯證、六經辯證、三焦辯證等都是陰陽為主要內容,同其它辯證內容進行思維、分析病情,確立治療方法。八綱辯證明了扼要,陰陽概括其它內容。分為:陰陽、寒熱、表裡、虛實,對施方用葯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表寒:多為外感風寒之邪侵襲人體,選屬陽的偏溫(熱)、辛散發表方、葯治療,如蘇葉、荊芥、防風,夏季空調綜合症、胃腸型感冒(陰暑)選香茹、藿香、法夏、茯岑。
表熱:多為外感風熱表證,選屬辛涼(陰)解表方、葯,銀花、竹葉、荷葉、大力子、薄荷,夏季空調綜合症及濕瘟(陽暑)選白蔲、砂仁、滑石、荷葉、黃連。
虛證的辨別要分表虛和里虛症不同,陰虛和陽虛不同、氣虛和血虛之別。
實證的辯別是表實證和里實證不同,上實下虛、實熱實寒之別。
在中醫治病的辯證論治中,常把內臟組織生理病機相互聯系,形成一個整體性,協調各臟腑間功能作用的恢復。

Ⅳ 中醫診斷的方式方法是什麼

中醫診斷學主要包括診法、診病、辨證和病案四大部分。

1、診法

是對病人進行檢查,收集與病人健康有關資料的方法。四診包括望、聞、問、切四種診法。

根據中醫學理論,人體是個有機整體。局部病變可以影響全身,內部病變能夠反映於外。這就是說,外部的疾病表現可以反映內在疾病的本質。

所以,中醫在診斷疾病時,往往通過病人的自我感覺和醫生觀察到的病人的一些外在表現來推斷病人內部的病理變化。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以表知里……以診則不失矣」,認為外在變化可以反映體內病變。

《靈樞·外揣篇》則提得更為明確:「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臟波盪。若是則內外相襲,若鼓之應桴,響之應聲,影之應形。故遠者司外揣內,近者司內揣外」,認為體表的變化會正確地反映出內在的病變。這種「以表知里」的診法理論,至今仍在臨床上發揮巨大作用。

2、診病

亦稱辨病,即對疾病的病種作出判斷,得出病名診斷。疾病的病名,是對該病全過程的特點與規律所作出的概括與抽象。對疾病作出病名診斷,是臨床內、外、婦、兒等各科應學習的主要內容。

3、辨證

辨證是中醫學的精華,為了弄清辨證的含義,首先要掌握症、證、病、辨證等概念。

4、病案

又稱病歷,古稱診籍,是臨床有關診療等情況的書面記錄。病案是臨床醫療、科研、教學的重要資料。病案書寫是臨床工作者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它要求將患者的詳細病情、病史、診斷和治療等情況,都如實地記錄下來。

(5)中醫採用什麼樣的方法診治擴展閱讀:

中醫診斷學原理介紹:

中醫學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其認識論和方法論都具有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對於自然界和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是以直觀的方法從總體方面看待其關系,構成了天人相應、神形相合、表裡相關的整體觀點。

中醫學認為,事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關系和因果聯系,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局部的病變可以產生全身性的病理反應,全身的病理變化又可反映於局部。

因此,疾病變化的病理本質雖然藏之於「內」,但必有一定的症狀、體征反映於「外」,局部的表現常可反映出整體的狀況,整體的病變可以從多方面表現出來。通過審察其反映於外的各種疾病現象,在醫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分析、綜合、對比、思考,便可求得對疾病本質的認識。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就是說在認識事物時,應當採取知己知彼,從外測內,觀察事物表現的太過或不及,通過微小的改變看出反常的所在,從而認識事物的本質。這便是中醫學診斷病證的基本原理。

Ⅵ 中醫是怎麼治療的

正治與反治都是抓住疾病本質的治療方法。
1.正治法是指一般正常情況常用治法,即採用性能與疾病本質相反的葯物來治療的方法。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原則,都是逆病象而治,故又稱「逆治」。
「寒者熱之」,即寒證用熱葯治療。如表寒證用辛溫解表法;里寒證用溫補法;陰疽流注用溫補和陽法等。
「熱者寒之」,即熱證用寒葯治療。如流腦、乙腦等溫熱病用清熱解毒法;血熱出血,用清熱涼血法,里熱實證,用清熱瀉火法等。
2.反治法是指反常、少用的治法,即採用性能和疾病表面現象相同的葯物來治療的方法。如「寒因寒用、熱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的原則。這是因為某些復雜嚴重的疾病,其臨床表現與病變本質不符,出現真寒假熱、真熱假寒、實證如虛、虛證如實的假象,故在辨證論治時必須透過現象,治其本質,採用順從病象的治法,故稱為「反治」或「從治法」。
「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對某些有寒象的病證用寒葯治療。本法適用於真熱假寒證(里熱表寒、內熱外寒)。例如肺炎病人,高熱而又有四肢厥冷,中醫稱之為熱厥證。這是由於邪熱內熾,里熱太甚,陽郁於內,陰格於外,陽氣不能暢達四肢所致。這種病理變化叫「陽盛格陰」,治宜用寒葯解除真熱。
「熱因熱用」,是以熱治熱,即對某些有熱象的病證用熱葯治療。本法適用於真寒假熱證(里寒表熱,內寒外熱)。如亡陽虛脫的病人,本質是陽衰內寒,陰邪太盛,格陽於外,致使陽氣上浮反見面紅、心煩、發熱感等「假熱」現象,中醫稱之為戴陽證,治宜用溫熱的人參、附子回陽救逆。
以上所說的反治法主要是針對疾病所反映於外的現象而言,看來它雖與正治法相反,且具體措施各有不同,但從根本上講,與正治法是完全一致的,都是針對疾病本質而設的治療法則。

Ⅶ 中醫診斷疾病的四種基本方法是什麼

1.肌膚腠理層面的治療

如果肌膚受邪,也就是肌膚腠理出了問題,那麼最好採取刮痧、推拿、拔罐、足底按摩等法,這些方法都是我們傳統文化中一些比較獨特的方式,現代西方醫學也認為這種治療方法對人體損傷不大,對於身體的康復很有好處。

這里提一個注意事項:刮痧、拔罐和按摩,這些方法不適合那些身體很虛的人,因為這些方法是通過手、刮痧板等在人的身上用力,使身體里邊的病走到表層,也就是通過調元氣的方法來治療疾病。如果人本身元氣就很虛,這樣的治療就會使得身體更加虛弱。

對於身體太虛的人來說,需要先吃葯,等到把身體養得差不多的時候,再使用這些方法。

2.經絡層面的治療

肌膚腠理的病如果往裡走,就會走到經絡的層面上。經絡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經絡是一種氣血,它沒有實體,它在中醫里就是指人的一種生命現象。經脈就好比一張巨大的鐵路網,必須要很暢通,人才健康;一旦阻塞,就會造成身體出現很多問題。

人體的穴位就相當於經脈這個鐵路網上的大站,是一些關鍵的點,穴位屬於氣血比較充足的地方,所以中醫扎針一定要扎在穴位點上才最有效。

中醫里還有句話,叫「錯穴不錯經」,治病之時,一定要扎在經脈上,能扎在穴位(金婆婆:因為太窄約1毫米)上當然最好,功效會最大;但如果扎錯了的話,只要扎在這條經脈上,也能起到疏通的作用。

在扎針時還有個問題,有些經絡分為兩個層面:里支和浮支。浮支是在體表,比如肺經,尤其手指上的【少商穴】,屬於很明顯的浮支穴位。里支一般不可針刺,只可以通過鍛煉的方法來活動它,這也是鍛煉為什麼重要的原因,中國古代的鍛煉方法比如太極拳、易筋經之類都是因循著人的里支這一規律來編排的,只有那裡面的一些動作才可以打開人身上的孔穴,比如易筋經里的「倒拽九牛尾」可以開【膏肓穴】。

3.五臟層面的治療

經脈里還有些繼續往裡走,走到五臟里,這些地方最好就採取按摩的方法。比如【中府】、【雲門】這些在胸上的穴位,扎針就比較危險,中醫有「胸臟之間,不可以妄針」的說法,就是這里是不可以隨便扎針的,像這樣的地方最好採取按摩、按揉的方法,同樣能達到針灸的效果。

還有一些臟腑的疾病最好用中葯來醫治。在中醫的傳統文化當中,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分為兩本,分別是《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是最早按照「辨證論治」來治病的醫術。比如,病在表層的太陽經層面,就可用到【桂枝湯】或者【麻黃湯】。

4.厥陰層面的治療

如果病再深入,到了厥陰這個最里層,就會用到【當歸四逆湯】、【烏梅丸】等葯,按照症狀不同進行分類,有個很核心的原則,如果是臟腑受邪,就一定要採取用葯的方法來解決。

奇經八脈得病是重症。本書中多次提過,沒有一味葯可以入奇經八脈,所以奇經八脈得病,要麼用葯從肝腎去治,要麼用葯從肝肺調理氣機上去治。

對於再重的病,如督脈病中的強直性脊柱炎,一方面可以用葯從肝腎上治,另一方面可以用傳統醫學上很重要的方法灸法來治,就是用艾草燒灼的方法來治。這是用了艾草的通竄力強的特性,從而能夠把奇經八脈或者是十二正經疏通開。

對人體來講,有幾個很關鍵的穴位點,曲黎敏教授給作了一個梳理。

頭上的【百會穴】很重要,還有【睛明穴】,它是膀胱經的起始點。

肩背上的重要穴位是【缺盆穴】,五臟六腑的通路都要通過缺盆來體現。所以摁揉缺盆對人體是非常有好處的。

Ⅷ 中醫診治疾病的方法有哪些

●引發疾病的原因中華傳統醫學把引發疾病的原因歸結於「正氣」和「邪氣」相爭的結果。「正氣」是指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和抵抗疾病入侵的能力,「邪氣」就是指引發疾病的所有因素(包括病毒和細菌),而這些因素又分為內因和外因兩方面。

(1)外因人體感染外部疾病的原因即外感「六淫」,自然界的「寒、暑、風、燥、濕、火」中醫稱作「六氣」,「六氣」正常則對人的健康有利,「六氣」失常,如嚴寒、高溫酷暑、狂風、暴雨、潮濕等則對人的健康有害,成為人類患病的外部因素。失常的「六氣」就是「六淫」,外感「六淫」即是指自然環境發生變化成為致病因素。

(2)內因內因是指人的精神情緒發生變化,或者因為飲食、勞倦、縱欲等主觀因素引發的疾病,即「內傷七情」,包括「喜、怒、驚、恐、憂、思,悲」七種情態。

人體的抗病能力和治病的因素是一個動態平衡,人體「正氣」旺盛,抗病能力就強,則不宜患病;反之,「正氣」虛衰,「七情」均可成為致病的因素,如過喜、過悲、暴飲暴食、飲食不節、房事過度、驚恐過度等,都可成為致病的誘因。

●四診傳統中醫診斷疾病主要靠望、聞、問、切四種方法,要正確診斷疾病,必須了解疾病發生的原因,做出正確的診斷。現代醫學的檢驗手段,如儀器檢查、化驗等也是現代中醫的診斷方法之一。

(1)望診望診是指對病人的觀察,包括精、氣、神、舌苔、舌質,以了解病人的病性、病變部位、正邪消長的情況。如病人面色蒼白、目光暗淡、精神萎靡、反應遲鈍、言語沒有力,表明病人正氣已傷,病情較重。病人目光有神、精神正常、則正氣未傷,病情不重。舌苔白者多屬虛寒症,舌苔黃者多屬熱症,面色赤紅者多屬實症,面色蒼白者多屬寒症。

(2)問診問診是指對病人及其家屬的詢問,了解發病時間、過程、既往病史情況。問詢的內容包括飲食、寒熱、大小便、睡眠起居,女性月經、白帶情況,家庭病史等。

(3)聞診聞診是指聽病人的語聲、呼吸來了解病情的方法,如語聲高亢有力為實證,語聲低微細弱為虛症,氣促痰喘為實症、熱症。

(4)切診切診是用食指、中指、沒有名指三個手指放在病人的手腕橈動脈搏動處,通過不同手指下的脈搏波動變化診斷疾病的方法。通過切脈可了解疾病的表裡、虛實、寒熱、盛衰。正常脈象搏動適中,緩和有力,脈搏整齊有節奏,一次呼吸之間搏動4、5次。而出現不同的異常脈象則表明發生了不同的疾病。

●八綱八綱是用「表、里、虛、實、陰、陽、寒、熱」八個字做提綱,分析臨床症狀表現並進行診斷的方法。通過四診了解的症狀和體征,運用八綱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判斷。

(1)表裡表裡是用而言明疾病所在部位的相對深淺的,如病在皮膚、肌肉、經絡,則是病在表面;病在臟腑器官,則是病在里;病在經脈,則是病在里;病在絡脈,則是病在表。

凡外感「六淫」,出現頭痛、鼻塞、四肢關節酸痛、發汗、發冷、發燒等外感症狀均屬表症。要用解表法治療。

表症未能及時治療則可能轉化為里症,表現為病邪由體表沿經絡向體內傳入,使臟腑受到侵害,如感冒發燒引發肺炎。

(2)虛實虛實是指正氣與邪氣的盛衰強弱而言。虛症是指機體的所有生理功能低下所致的一些徵候,多系所有慢性病之後、久病之軀表現出來的症狀,如面色蒼白、精神萎靡、乏力體倦、心悸氣短、自汗盜汗、腹痛喜按、沒有舌苔、脈細沒有力等症侯,年老體弱者多表現為虛症。虛症宜用補法治療。

實症是指病邪過盛所引發的徵候。因為邪氣入侵,正邪相爭,表現出如高燒、興奮、面紅耳赤、聲音高亢、腹痛拒按、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脈博宏大有力、舌苔厚等症狀。同時還有嘔吐、傷食、水腫、瘀血等病邪過盛的表現。青壯年人、新患病者多屬實症。實症宜用泄法治之。

(3)寒熱寒熱是指病因和徵候的性質。因為機體的機能過度低下或外感寒邪引起的徵候屬寒症,宜用溫法治之,如畏寒怕冷,口渴喜飲,四肢發涼,面色蒼白,小便清淡,大便稀溏,苔白質淡,脈搏沉遲。熱症是因為機體抵禦外邪侵入時功能過度亢進所表現出來的徵候,如面色潮紅,身熱喜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宏大有力,搏動加快。熱症宜用清熱法治之。

(4)陰陽陰陽是八綱的總綱,在臨床治療中,首先要分清陰陽,表、實、熱屬陽;里、虛、寒屬陰。面色暗淡,身體倦怠,語音低微沒有力,四肢發冷,氣短少言,舌淡,脈沉細者屬陰症,宜選調補氣血的穴位以補法進行按摩。而精神亢奮,多言躁動,身熱氣粗,舌苔黃,脈宏大者屬陽症,以選退熱、清火、安神的穴位以泄法進行按摩治療。

閱讀全文

與中醫採用什麼樣的方法診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逆指標的一般水平用什麼方法計算 瀏覽:862
福建家用溯源燕窩的食用方法 瀏覽:70
國標中檢測菌落總數的檢測方法 瀏覽:940
ktm檢測方法 瀏覽:151
十合一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579
兩個薄膜水泵連接方法 瀏覽:54
郵件發送圖片方法 瀏覽:332
西瓜醬怎麼調制方法 瀏覽:706
蒸汽煙怎麼使用方法 瀏覽:143
肝鬱結最好的鍛煉方法 瀏覽:692
線雕的使用方法有哪些 瀏覽:349
嘴唇燙傷用什麼方法好的最快 瀏覽:650
電信卡手機充值方法 瀏覽:51
視頻賣貨方法 瀏覽:578
治療黃褐斑用什麼方法好 瀏覽:359
手機鈴音效卡頓的維修方法 瀏覽:790
研究動植物的辨認方法 瀏覽:901
用煮方法的菜的圖片 瀏覽:566
家電給手機充電方法 瀏覽:533
用什麼方法消滅皮膚蟎蟲 瀏覽: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