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柔道常用力量練習方法
柔道一般力量練習主要分為大力量、小力量、專項力量。
大力量(極限力量),根據每個人的力量水平,不斷加重,直到最大。一般練習方式有卧推、深蹲、彎舉、高拉、平推、趴拉等等。
小力量(強度力量),固定一個適中重量,強調練習時間和次數。一般練習方式有涮片、頸後推、勻推、啞鈴彎舉等等,同時上面的大力量練習方式,取較輕重量也適合小力量練習。
專項力量:背、抱、扛、提人跑,腰背肌練習,都屬於專項力量,屬於身體素質練習的一種。
② 關於柔道
柔道。據一些中、日學者考證,中國武術直接影響了日本柔道的形成。如中國台灣學者梁容芳說:"相傳元贇實傳其技,然柔之為術,元贇東渡前日本似已有之。寬永中、關口柔心已以柔術名於國內。元贇之功,為改進完成柔道。元贇寓江戶國正寺,浪人福野七郎右衛門、磯貝次郎左衛門、三浦與次右衛門,三人寓同寺,元贇授之大明捕人之武術,三人苦心研究,遂通蘊奧,遍傳各地,屢有改進,漸與日本固有之柔術混合,迭今重於體育界。"(梁容芳:《陳元贇研究》,第95頁)如日本講道館八段、早稻田大學教授山本秀雄在《柔道入門》一書中說:"在柔道各流派的著作中,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一種說法是:柔術來源於中國唐代拳術,是徒手形式的柔法、和法、體術、捕手、小具足、拳法等打、踢、摔、拿競技項目的總稱。到了明朝末年,曾在少林寺學過武術的陳元贇於十七世紀上半葉東渡日本,在江戶城南國正寺,傳授中國武術,致使柔道在日本廣泛開展起來,從此流派也日益繁多……"(李其彪、郝承端編譯:《柔道入門》,第2頁)最有說服力的是,在日本愛岩山還殘存一塊題為《愛岩山泉法碑》刻著"拳法之有傳也,自投化人陳元贇而始"的碑。19世紀末,日本人嘉納治五郎吸收各式術派的長處,經加工整理,並不斷改進,創立了柔道。現已普及世界各國,並被列為奧運會項目。
柔道場地介紹
比賽場地面積最小為14*14米,最大為16*16米,場地必須是用塌塌米或類似塌塌米的合適材料鋪設。顏色通常為綠色。 比賽場地分為兩個區域,區域之間應有一個約1米寬,通常為紅色的危險。危險區與比賽場地四周平行,並構成整個比賽場地的一部分。危險區以內並包括危險區稱為比賽區,其面積最小為9*9米,最大為10*10米。危險區以外稱為安全區,其寬度約3米(不能小於2.5米)。 在比賽區中央相距4米應分別標出25厘米長、6厘米寬的紅色和白色標志,指出比賽者在比賽開始和比賽結束時的位置。紅色標志應在主裁判右側,白色標志應在主裁判左側。當使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相鄰的比賽場地時,允許在兩個場地之間共用1個不小於3米的安全區。 比賽場地必須設在有彈性的地板或後台上。在比賽場地周圍要保留一個不小於50厘米的空間。
國際柔道聯合會(IJF)
國際柔道聯合會於1951年日本、英國、法國等12個國家發起成立,現已有110多個會員。總部設在秘書長所在地(現在東京)。1962年國際奧委會承認柔道為永久性項目。 正式用語:法語和英語。德語和日語為補充用語 。 1965年通過了國際柔道聯合會第一部章程。 柔道為奧運項目。國際柔道聯合會是籌備奧運會柔道比賽的主要咨詢者和監督者。 國際柔道聯合會的任務:支持和改善各會員之間的友好交往;舉辦世界錦標賽(盡可能兩年1屆)和奧運會比賽;在全世界普及柔道運動;發展和改進柔道技術;編寫柔道技術細則。 國際柔道聯合會每逢單年舉行世界錦標賽(成年),在雙年舉行世界青年錦標賽。 國際柔道聯合會管轄的正式比賽有:1、世界柔道錦標賽;2、奧運會柔道比賽;3、歐洲柔道比賽。1956年在東京舉行了第一屆世界柔道錦標賽,1964年第十八屆奧運會上柔道比賽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80年舉行了第一屆世界女子柔道比賽。
--------------------------------------------------------------------------------
柔道的服裝
在練習和比賽柔道時,必須赤足穿柔道衣進行。柔道衣分為上衣、下衣(褲子)、腰帶。上衣的長度要求遮蓋住臀部,袖子長度要求稍微超過前臂的中部,袖口和前臂最粗的部位有5公分以上的空隙。下衣的長度要求稍微超過小腿的中部,褲腿和小腿最粗的部位必須有7公分以上的空隙。腰帶,為了防止上衣散開,要打結束緊。結的兩端須余有15公分的長度。比賽時,雙方運動員要系不同顏色的標志帶。 柔道衣各部位的名稱,有左里領、左前領、左里袖、左中袖、前腰帶、左橫帶、左袖口、左內襠、褲腿口、左橫 領、後領、左後帶、後腰帶等。 右面各部位名稱與左面相同, 只是有左、右之分。
--------------------------------------------------------------------------------
柔道的起源與發展
柔道誕生於日本,為日本人民所喜愛。它在日本開展得極其廣泛,因此日本素有"柔道之國"的稱號。柔道是日本武術中特有的一科,是由柔術演變發展而來的。它具有悠久的歷史,從日本戰國時期到德川時代(公元十五世紀一十六世紀)。一直把柔道稱為柔術或體術。現在所用的柔道這個一名詞,是由"日本傳講道館柔道"簡化而來的。
柔道的歷史非常古老要了解它的起源是件復雜的事。在柔道各流派的著作中。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一種傳說是:在垂仁天皇時期(公元前29年即位,野見宿彌和當麻蹴速二人進行了一次有名的格鬥。他們的格鬥是用搏擊和角力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的。此後,一些人吸取了其中角力的技術, 發展成為現在的相撲運動;另一些人總結了格鬥中搏擊方面的經驗,發展成為柔術,進而演變成為柔道這種體育運動形式。另一種說法是:柔術起源於我國唐代拳術,是徒手形式的柔法、和法、體術、捕手、小具足、拳法等打、踢、摔、拿競技項目的總稱。到了明朝末年,曾在少林寺學過武術的陳元斌於十七世紀上半葉東渡日本,在江戶城南國正寺,傳授中國武術,致使柔術在日本廣泛開展起來,從此流派也日益繁多,在柔術的流派中,據記載,最早的流派是天文元年(1532 年)六月創始的竹內流派;接著在豐臣末期(約1590年)興 起了荒木流派;德川家光時代(1623年)以後,又出現了夢想流派、制剛流派、吉同流派、直心流派、良移心當流派、天神真楊流派、起倒流派、涉川流派等。
柔道的創始
明治十年(1877豐)三東京帝國大學(現在的東京大學)學生嘉納治五郎,當時十八歲,他從健體的願望出發,立志學習柔術。最初在天神真楊流派的福田八之助門下就學,後在同流派的礬正智處學習,隨後又在飯久保恆年的起倒流派學習。經過數年努力,業藝達到很高水平。他對天神真楊流派、起倒流派,以及其它各流派進行深入的研究,不視門戶之見,博採眾家之長,經過整理改革,使柔術技藝理論和技術 趨向完善,並制訂了一套較為系統的訓練方法,取消了具有危險性的動作,確立了以投技、固技、當身技三部分為主的新的柔術體系,從而使傳統柔術的面貌一新而改革創造成為現代柔道運動。從此,對柔道成為具有教育性的體育項目開始了科學探討;並使柔道在培養高尚的意志品質方面邁出了新的步伐。日本人民出於對柔道的推崇和對自己民族文化的熱愛,非常敬仰嘉納治五郎先生,把他稱為"柔道之父"。 嘉納不僅是現代柔道運動的創造者、倡議者,也是日本著名的教育家,一位對國際體育界有重要影響的偉人。
明治十五年(1882年)二月間,嘉納治五郎先生移居在下谷稻荷町永昌寺內,把專院作為道場(訓練場),教授學生,開始了以柔道為中心的訓練活動。這個永昌寺也就成了 "日本傳講道館柔道"的創業地。,第一年,來學習的學生只有九名,以後逐年增加,講道館的影響越來越大。由於柔道吸收綜合各家柔術固有之長。又有可供比賽的規范可尋,所以它不僅仍然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自衛技能,而且是一項引人入勝的體育運動;不但可以增強人們體質,而且有益於精神錘煉,可以提高人的警覺、應變能力,加強自信心和意志力。
柔道這項運動,在日本有著十分廣泛的群眾基礎。現在日本每年圍繞著全國柔道比賽大會,要舉辦名目繁多的各種類型的比賽。例如,各地區的中學生(相當於我國的初中生)柔道比賽。高等學校(相當於我國的高中生)的全國比賽、全日大學生優勝賽,以及各種形式的對抗賽等。柔道在日本不僅僅是娛樂性質的體育運動,而且是學校體育的一個教學項目。這就使日本人民從少年時代起就有機會接受系統訓練,為提高柔道技藝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享有"柔道之國"美譽的日本,在歷屆奧運會和世界比賽中,幾乎每次都獲得半數以上的金牌和團體冠軍
簡單地說,跆拳道就是不用任何武器,赤手空拳與敵手格鬥保護自身的武術。說得更詳細一些,跆拳道就是為了正當防衛,通過猛烈的精神和肉體訓練,鍛煉手、腳和身體的各個部位的方法與技術。跆拳道不僅注重威力和技術,而且強調嚴格的紀律,高超的技術和強健的精神教育,以培養正義感,剛毅,果敢品質的獨特的武術。因此真正的跆拳道人根本不同於那些僅僅學到搏鬥時用得上的極其有限的技術,以在比賽場上討得觀眾歡心為滿足的似是而非的跆拳道人。 可以說,這就是稱跆拳道為護身藝術的道理之一,跆拳道不僅教給人們思考和生活的方法,而且培養人們的剋制力和陶冶崇高的人格。所以不少人說它是近乎一種信仰的武術。 從字面上解釋,跆拳道就是:跆,意味著用腳踢,踏。拳,意味著用拳刺或破。
這意味著古代聖賢鋪平的路前進,也就是進行精神修養。總而言之,就是為了用空手赤足護身。把跳,踢,刺,擋,閃避等動作,敏捷而得當地適用於活動的目標,給以最大的打擊的技術加精神修養的武道,確實,跆拳道使先天性體弱者,經過科學的鍛煉,也具有擊敗強敵的力量和自信心。 但如果運用不當,無異於使用凶器。因此,必須經常強調精神教育,不許濫用它。
沖出這個誤區,大膽地去進攻或反擊,就會體會到,對手並非所想像的那樣可怕。
跆拳道的特點
以腿為主,以手為輔,主要關節武器化
跆拳道持術方法中主導地位的是腿法,腿法技術在整體運用中約佔3/4,因為腿的長度和力量是人體最長最大的,其次才是手。腿的技法有很多種形式,可高可低、可近可遠、可左可右、可直可屈、可轉可旋,威脅力極大,是實用制敵的有效方法 。其次是手法,手臂的靈活性很好,可以自如地控制完成防守和進攻動作,同進也可變化為拳、掌、肘、肩的多種用法,進行實戰。在競賽馬規則這外的跆拳道實戰中,人體的一些主要關節部位亦用來作進攻的武器,或防守戰中,人體的一些主要關節部位亦可以用來作進攻的武器,或防守的盾,這是跆拳道技術的本質,如人體的手、肘、膝、腳等關節部位,是跆拳道關戰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擊打武器。
方法簡捷,剛直相向,少用躲閃防守法 不論是在比賽時還是在實戰中,跆拳道的進攻方法都是十分簡捷而實效的。
對抗時雙方都畫直接接觸,以剛制剛,用簡練硬朗的方法直接擊打對方,變化多;防守的運作也是以直接的格擋為主,隨即是連續的反擊動作。防守時很少使用躲閃防病守法,剛來剛往,硬拼硬打,盡可能保持或縮短雙方間的距離,以保證擊打的有效性,爭取比賽或實戰的勝利 。
內外兼修,方法獨特,以功力驗水平
跆拳道理論認為,經過專門訓練,人的關節部們能產生不可思議的威力,特別是拳、肘、膝和腳四個部位,尤以腳和手為甚。長期專門練習跆拳道,可以達到內外合一的程度,即內功和外力達到統一的巔峰。由於無法確定人體關節部位武器化的威力和潛力到底有多大,只有通過對木板、磚瓦等到物體的擊打來測量驗定練習者的功力水平。功力測驗是跆拳道訓練水平、晉級考試、表演和比賽的一個重要內容,以此顯示出跆拳道獨特的功法和特點。
跆拳道的作用 修身性,培養人優秀的意志品質
跆拳道練習推崇"以禮始,以禮終"的尚武精神,練習中要以"禮義廉恥,百折不屈"為宗旨,因此,可以培養人頑強果斷、耐勞的精神,磨煉人堅韌不拔、積極向上的品質,養成禮讓謙遜、寬厚待人的美德,造就人熱愛祖國、勇於獻身的思想,為社會和國家造就具有優秀品質的建設者。
強體防身,練就人健全的體魄,跆拳道運動緊張激烈,對抗性極強,可使人強壯筋骨,提高各關節的靈性及肌肉的伸展性和收縮能力,提高人的速度、反應、靈敏、力量和耐力素質,提高人體內臟器官的機能和人體神經系統的靈活性,增強人體的擊打和抗擊打能力。通過攻防練習,可以學習掌握實用技擊術和防身自衛的能力,為保護自身安全和維護社會正義學習真正本領。
觀賞競技,享受擊打藝術的美感,跆拳道比賽或實戰時,雙方腿法技術在對抗中高來底往,表現得淋漓盡致,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還能激發人的鬥志,鼓舞人奮發向上的精神,陶冶人的道德情操,是使人在欣賞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良好的意志品質教育。
③ 柔道教學中力量訓練的方法與實戰訓練策略是什麼
柔道起源於日本武道,具有極強的競技性,是一種兼具力量性和靈活性的體育競技項目。柔道技巧的使用來源於力量,在缺乏力量支撐下任何柔道技巧都無法發揮,技巧是柔道競技勝利的法門,是柔道實現以柔克剛、剛柔並濟的關鍵,而訓練和實戰是鍛煉力量、掌握技巧的有效途徑。
④ 柔道有哪些操作方法
柔道的仰倒「受身」
坐在墊上,雙手向前,上半身直挺,然後將背部拱圓後倒,頸部用勁,目視前方,兩手伸直手掌朝下,身體成45度拍打墊面,同時把頭部和腳部翹起,要求肘不彎曲,全臂拍打墊子。
柔道橫倒「受身」
與仰倒受身差不多,分坐姿、中腰、立姿三個階段練習,在倒地的瞬間,要側著身,伸直手臂以全臂橫向或後向拍打墊面。
柔道前倒「受身」
取兩膝著地,上身直立,雙手放於胸前的姿勢。伸直身體向前滑倒,身體前仆的瞬間以雙手手掌和肘拍打墊面。
柔道側「受身」
由站立膝關節彎曲,向後方倒地時,身體向右偏斜,右腿向左偏拉起一步,然後中腰偏倒,右手拍打墊面。左倒同向右倒的方法一樣。
柔道的回轉倒「受身」
即行進間「受身」,向前方回轉類似中國摔跤的側滾翻,向後方回轉類似中國摔跤的後滾翻,有障礙物的前方回轉,類似在墊上越人的魚躍滾翻。
⑤ 柔道的具體操作訓練方法是如何具體使用的
柔道的戰術訓練
戰術是根據比賽雙方的具體情況,正確的分配力量,充分的發揮自己的所長,限制對方的特長,而採取合理有效的策略與行動而戰勝對方。
戰術訓練是運動訓練中的重要內容,一個運動員的比賽成績,除了取決於身體訓練、技術訓練、心理訓練水平以外,還取決於戰術訓練水平。
戰術的作用在於把運動員以獲得的身體、技術、心理等訓練成果,根據比賽雙方的具體情況綜合運用與發揮最有效最大的戰斗。
在對抗性項目中,比賽雙方始終貫徹著發揮與反發揮,制約與反制約的劇烈斗爭,雙方為了力爭主權,總是一方為圖發揮自己的技術特長,測量自己的弱點。
同時又要努力去限制對方的特長,擴大對方的弱點,這些意圖是通過戰術的合理行動,抑彼之長,使敵方之短而實現。
⑥ 柔道訓練的基本方法手段
柔道運動訓練方法
重復訓練法
重復訓練法是一種在不改變動作結構和運動負荷數據的情況下,按照既定要求反復進行練習,練習間的間歇時間能使機體基本恢復的訓練方法。重復訓練法的主要功能集中體現為:通過同一動作或同組動作的多次重復,經過不斷強化運動條件反射的過程,有利於運動員學習、掌握和鞏固技術動作;通過穩定負荷強度的多次刺激,可使機體盡快產生較高的機能適應,有利於發展和提高柔道運動員的動作質量;通過不同類型的重復訓練,可分別使柔道運動員的磷酸肌酸系統(ATP--CP),乳酸能系統(LA)(ATP—CP,LA)混合代謝系統的供能能力得以有效的發展和提高。
重復訓練法的基本類型主要包括短時重復訓練法、中時重復訓練法、長時重復訓練法三種類型。其中,短時重復訓練法的特點是每次練習的負荷時間短,通常在15秒之內,負荷強度最大,一般以運動員本人所能承受的最大強度(比賽強度)為限,間歇時間充分,各組練習之間的間歇時間基本相同。練習目的是重點發展運動員磷酸肌酸系統的供能能力,肌肉收縮的速度和爆發力。中時重復訓練法的特點是每次練習的負荷時間稍長,通常在1分鍾之內,負荷強度與負荷時間的關系呈負相關性。負荷強度的安排一般以略低於或等於運動員本人所能承受的最大強度(比賽強度)為限,間歇時間充分,各組練習的間歇時間隨著練習組數的增多而延長。長時重復訓練法的特點是每次練習的負荷時間較長,通常在1——5分鍾之間,負荷時間的關系呈負相關性,負荷強度的安排一般以略低於或等於運動員本人所能承受的最大強度為限,間歇時間充分,練習組數不多。
間歇訓練法
這是一種練習動作結構和運動負荷強度,對間歇時間具有嚴格要求,以使機體處於不完全恢復狀態下反復進行訓練的練習方法。間歇訓練法受每次練習的時間和距離、練習重復的次數和組數、每次練習的負荷強度、每次(組)練習的間歇時間和間歇時休息方式的影響。
間歇訓練法的基本類型主要分為三種,即極強間歇訓練法,強化性間歇訓練法和發展性間歇訓練法。極強性間歇訓練法的特點是:每次練習的負荷時間較短,通常在20——40秒之內,負荷強度控制在心率指標為每分鍾180次左右,以接近運動員本人所能承受的最大強度為限,間歇時間極不充分,並以心率降至每分鍾120次左右作為下次(組)練習開始時間的依據。強化性間歇訓練法的特點:每次練習的負荷時間稍長,通常在40——90秒或90——180秒之內,負荷強度控制在心率指標為每分鍾170次左右,負荷強度通常以略低於主項比賽是運動員本人所能承受的最大強度(比賽強度)為限,間歇時間較不充分,都以心率降至每分鍾120次左右作為下次(組)練習開始的依據。
持續訓練法
持續訓練法是一種負荷強度較低,負荷時間較長和練習過程不中斷的練習方法。持續訓練法是以重點發展有氧代謝水平而提出的這種方法十分強調一次負荷運動的持續時間應該長於其他方法,一次負荷運動的持續時間,強度適中,心率平均負荷指標應在每分鍾130——165次之間,持續訓練法與重復訓練法、間歇訓練法相比,最明顯的不同之處就是負荷強度較低,負荷時間長。
根據競技運動的特點及訓練的基本目的,持續訓練法可分為三種基本類型:短時持續訓練法、中時間持續訓練法和長時間持續訓練法。其中,短時間持續訓練的特點是每次持續練習的負荷時間約為10分鍾左右,平均負荷強度控制在每分鍾心率指標為165次左右,間歇時間充分,但練習組數不多,此方法是持續訓練法中應用較多的一種。中時間持續訓練法的特點是每次持續練習的負荷時間稍長,通常在10——30分鍾之間,平均負荷強度控制在每分鍾心率指標為160次左右。長時間訓練法的特點是每次持續練習的負荷時間較長,通常在30分鍾以上,負荷強度較低,控制在每分鍾心率指標為150次左右。
變換訓練法
變換訓練法是一種對運動負荷、練習內容、練習形式實施變換,以提高運動員訓練過程的積極性,趣味性及應變能力的訓練方法。變換訓練法是根據實際比賽過程的復雜性、對抗程度的激烈性、運動技術的變異性、運動戰術的變化性、運動能力的多樣性以及中樞神經系統靈活性的一般特性而提出的。
變換訓練法的主要功能集中體現為:通過變換運動負荷,可使機體各機能產生與柔道運動項目相匹配的適應性變化,從而使之具有能夠迅速進入比賽狀態的應激能力,以及承受專項比賽時不同運動負荷刺激的能力。通過變換練習內容,可使運動員多種素質,運動技術,運動戰術得到系統的訓練和協調發展,從而使之具有實際比賽的多種運動能力和各類技術以及實際應用的靈活能力,通過變換練習形式,可使運動員在不同訓練形式的作用下,高素質、高數量、高效率地完成某一訓練內容和任務。
變換訓練法基本類型主要分為三種:即負荷變換訓練法、內容變換訓練法和形式變換訓練法。負荷變換訓練法主要特點是通過變換負荷性質,可以發展不同類型的運動機能。通過變換負荷強度,可以發展某一運動機能的運動強度。通過負荷量,可以發展某一運動機能的持久能力。內容變換訓練法的主要特點是通過變換技術練習,可以提高不同技術應用的操作技巧。通過變換素質練習,可以發展不同肢體部位的運動機能,通過變換戰術練習,可以增強不同戰術應用的應用能力。形式變換訓練法主要特點是通過變換方位、設備、線路和場地等形式因素,使同一訓練任務在適宜的不同訓練形式下得以較高質量地完成。
循環訓練法
循環訓練法是一種根據訓練具體任務建立若干練習站(點)後,按照既定順序、路線周而復始地依次完成每站(點)練習任務的訓練方法,循環訓練法是根據運動能力的多樣性,運動部位的多元性,負荷性質的多重性,運動方式的多變性和運動技術的多種性等一般競技運動項目的運動特點而提出的結構素質有:每站的練習內容,每站的運動負荷,練習站的安排順序,練習站之間的間歇,每便循環之間的間歇,練習的戰數與循環的遍數。
循環訓練法基本類型主要分為三種,即循環重復法、循環間歇訓練法和循環持續訓練法。循環重復訓練法是指按照重復訓練法的要求,對各組之間和循環之間的間歇時間不作特殊規定,使機體得以基本恢復,以便全力進行每組或每循環練習的方法,它的特點是每組練習負荷度大,負荷量不大,各組和各循環之間的間歇時間充分,功能主要是發展最大力量,爆發力、速度和速度耐力,有助於提高負荷強度較大的運動技術的熟練程度。循環間歇訓練法是指按照間歇訓練法的要求,對各組之間的間歇時間做出特殊規定,使機體處於不完全恢復的狀態下進行每組或每循環練習的方法。特點是每組練習的負荷強度較大,負荷量較大,各組和各循環之間的間歇時間不充分,它的功能主要是發展乳酸能供能情況下所表現出來的速度力量、力量耐力、速度耐力以及身體抵抗疲勞的能力。循環持續法是指按照持續訓練法要求,用較長的時間,各組之間和循環之間不安排間歇時間,特點是每組練習負荷量較大,負荷強度不大,但是組數或循環遍數較多。這三種循環法的組織形式共有兩類,即流水式循環和輪換式循環形式,其中流水式循環形式是指建立若干練習點後,運動員按一定的順序,一點接一點地周而復始的進行單個練習。輪換式循環形式是指建立若干練習點後,將運動員和練習點分成相等組數的若干組,每組運動員開始相應地各在一組練習站中練習,然後在規定的要求下,依次輪換練習組。
比賽訓練法
比賽訓練法是指在近似、模擬或真實、嚴格的比賽條件下,按照比賽的規則和方式,以提高訓練質量為目的的訓練方法,基本結構是由比賽規則、比賽環境、比賽方式、比賽負荷、比賽間歇時間等因素組成。
比賽訓練法的基本類型主要分為:教學性比賽法、模擬性比賽法和檢查性比賽法。
教學性比賽法是指在訓練的條件下,根據教學的規律或原理,專項比賽的基本規則或部分規則進行專項練習的訓練方法。特點是可以系統地提高單項技術各個環節銜接的質量和各項技術之間串聯的質量,可以反復進行旨在解決比賽過程某一薄弱環節的訓練。
模擬性比賽法是指在訓練的條件下,模擬真實比賽的環境和對手,並嚴格要求按照比賽規則進行練習的訓練方法,特點是可以有預見性地根據真實對手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練習;可以有預見性的根據真實比賽的實際環境進行模擬性訓練。
檢查性比賽法是指在真實的比賽條件下,嚴格要求按照比賽規則和規程,對賽前訓練過程的訓練質量進行檢驗的訓練方法。特點是可以客觀地檢驗運動訓練過程的訓練質量,可以有效地提供改進訓練工作的反饋信息。
高原訓練法
高原訓練法是指利用自然環境中空氣中氧含量較少的高原地帶進行系統訓練的過程。高原訓練法是指利用高原地帶空氣中氧含量較少的自然環境旨在發展有氧耐力、無氧耐力、力量耐力所採用的方法。普遍認為高原訓練法的基本結構主要由海拔高度、訓練過程、進出時機、訓練手段、負荷性質、恢復手段和組織方式等基本因素組成。
根據每海拔高度劃分的相對標准,高原訓練法的基本類型主要分為三種,即超高原、准高原和亞高原訓練法。
超高原訓練法是指在海拔高度為2400——3000米之間的高原地帶進行訓練的方法。由於海拔較高。自然條件較差,空氣含氧量較少,氣候乾燥多變,高原反應明顯,因此,它的特點是海拔相對很高,訓練適應發生較晚,訓練過程相對較長,負荷性質純屬耐力,負荷強度相對較低,訓練手段平穩持續,機體恢復相對較慢。
准高原訓練法是指在海拔高度為2000——2400米之間的高原地帶進行訓練的方法,由於海拔高度適中,自然環境相對尚可,空氣中氧含量濃度較少,氣溫略低而相對穩定,高原反應相對一般,因此,它的特點是每海拔高度相對適中,訓練是應發生較早,訓練過程相對縮短,負荷性質多樣,負荷強度相對較高,負荷量相對較大,機能恢復相對較快。
亞高原訓練法是指在海拔高度為1800——2000米之間的高原地帶進行訓練的方法。由於海拔高原高度相對不高,自然環境相對較好,空氣中氧含量相對較大,氣候、氣溫相對適宜,高原反應相對較低,因此,它的特點是海拔高度相對較低,訓練適應發生較快,訓練過程時間較短,負荷性質多樣,負荷強度相對更高,負荷量相對更大,甚至可按低海拔平原環境安排運動負荷,機體機能恢復相對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