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行動研究法和調查法的區別
行動研究法和調查法的主要區別是,性質不同、目的作用不同、特點不同,具體如下:
一、性質不同
1、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實的教育環境中,教育實際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與技術,以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為首要目標的一種研究模式。
2、調查法
調查法是通過各種途徑,間接了解被試心理活動的一種研究方法。
二、目的作用不同
1、行動研究法
其目的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和解決教育實際問題。
2、調查法
①、為研究人員提供既定研究課題的第一手材料和數據,揭露現實存在的問題,暴露矛盾,通過不斷解決內外部的各種矛盾促進發展。
②、為各部門制定政策、規則、改革提供事實依據,為實現不同層次和不同要求的管理和教育預測服務。
③、明了所研究問題的現狀,發現新的研究課題、先進的經驗或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新見解,新理論。
三、特點不同
1、行動研究法
①、研究主體:教師。強調做學者型、科研型教師。
②、研究方式:強調教師與專家相結合。開展群體教科研。協同攻關、共同研究。
③、研究程序:自我反思,螺旋式上升。
④、研究方法:理論與實踐、定性與定量。
⑤、價值評估:重在應用推廣。重在實效。
⑥、樣本小,個性化研究,重在相互借鑒。
2、調查法
調查法的主要特點是,以問題的方式要求被調查者針對問題進行陳述的方法。根據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調查者本人作調查,也可以向熟悉被調查者的人作調查。調查法可以分為書面調查和口頭調查兩種。調查法能夠同時收集到大量的資料,使用方便,並且效率高。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性的研究法、網路-調查法
② 什麼是行動研究啊
行動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實的教育環境中,教育實際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與技術,以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為首要目標的一種研究模式。
1、行動研究以提高行動質量、改進實際工作、解決實踐問題為首要目標。
2、行動研究強調教學行為與科學研究相結合,強調行動過程與研究相結合。
3、行動研究的環境就是自然、真實、動態的工作情境。就是活生生的課堂。
4、行動研究計劃具有發展性,開展過程具有系統性和開放性。
5、研究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學與教,為行動研究增添了新質。
行動研究法是將純粹的教育科研實驗與准教育科研實驗結合起來,將教育科研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與自然科學的實驗的特點結合起來,用教育科學的理論、方法、技術去審視、指導教育教學實踐,將教育教學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但依託的是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
③ 行動研究為什麼不適宜作為學位論文的研究方法
剛好復習到這里,我想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看法。
參見袁振國老師的《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十四章「行動研究」。開篇就論述道:「嚴格地說,行動研究並不是一種獨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種教育研究活動,是一種教師和教育管理人員密切結合本職工作綜合運用各種有效的研究方法 以直接推動教育工作改進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動。」
去掉中間的描述,袁振國老師認為行動研究只是一種研究活動,嚴格說不是研究方法。故而,在他這本書里把這章作為全書最後一章介紹,而且放在了資料分析和結果處理這章後面。可見袁老師確實沒有將它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看待。
回到問題,您是寫學位論文,一定是傾向於理論研究的,偏向於基礎研究。而行動研究多數是在職的教育工作者(主要是老師、校長這些一線群體),為改進實踐而做,偏向於應用研究。因此我覺得不適合的地方可能在這里。
今天復習到這里也很好奇,嘗試搜索了一下發現也有人和我有一樣的疑問哈哈😄最好結合幾種主要的參考書目研究一下,我還沒有翻看裴娣娜老師的《教育研究方法導論》,也是很權威的著作,還有陳向明老師的也是,一起學習吧!
④ 「行動研究」是什麼意思
行動研究是一種適合於廣大教育實際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種方法技術,也是一種新的科研理念、研究類型。是指有計劃有步驟的對教學實踐中產生的問題由教師或研究人員共同合作邊研究邊行動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
⑤ 什麼是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實的教育環境中,教育實際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與技術,以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為首要目標的一種研究模式。
行動研究法是將純粹的教育科研實驗與准教育科研實驗結合起來,將教育科研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與自然科學的實驗的特點結合起來,用教育科學的理論、方法、技術去審視、指導教育教學實踐,將教育教學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但依託的是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
(5)行動是研究方法嗎擴展閱讀:
行動研究法的特點
1、研究目的:提高行動質量,改進實際工作,解決實際問題。
2、研究主體:教師。強調做學者型、科研型教師。
3、研究性質:屬於應用研究。強調自我反思。具有廣泛的兼容性。集各種研究方法於一體。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典型就是前蘇聯的蘇霍姆林斯基。
4、研究問題:直接性(師生同步學習);特殊性(冷中求熱、熱中求冷 : 記憶、背誦、技能訓練);微觀性(開口要小、挖掘要深)。
⑥ 什麼是行動研究法一般實施過程
行動研究是一個螺旋式加深的發展過程,每一個螺旋發展圈又都包括計劃—實施—觀察—反思四個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基本環節。
(1)計劃。即旨在改進現狀的行動藍圖,它始於解決問題的需要和設想。一般包括「總體計劃」和每一個具體行動步驟的計劃,尤其是第一、第二步行動計劃。研究者可以依據認識的不斷深入和實際情況的變化來修改總體計劃和具體行動計劃。
(2)行動。行動者有目的、負責任,按計劃進行實踐,在行動環節也可以根據其他研究者、參與者的監督觀察和評價建議進行不斷的修正和調整。
(3)觀察。「觀察」不是一個獨立的環節,而是對行動全過程、結果、背景以及行動者特點的觀察。觀察既可以是行動者本人藉助於各種有效手段對本人行動的記錄觀察,也可以是其他人的觀察。
(4)反思。它是第一個螺旋圈的終結,又是過渡到另一個螺旋圈的中介。在反思環節中,在對觀察到、感受到的與制定計劃、實施計劃有關的各種現象加以歸納整理的基礎上,對行動的全過程和結果作出判斷評價,並為下階段的計劃提供修正意見。
「為行動而研究,對行動的研究,在行動中研究」是行動研究法的基本特點。它的主要特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實踐性。即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中小學教師面臨的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研究的目的是解決教育實踐中所存在的實際問題。
(2)合作性。行動研究將從事兩種不同性質活動的主體——實踐者與研究者結合起來,倡導教育理論人員與中小學教師的合作,或教師群體內部的合作。
(3)及時反饋性。在行動研究中,實踐者直接進入研究,縮短了信息往返節,且在不同人員間信息轉換出錯率大減,從而使問題的解決更為迅速、高效。一旦出現較為有效的結果,可以立即反饋到教育實踐中去,影響到教育實踐過程。
(4)開放性。從研究過程看,行動研究是一個螺旋式的發展過程,促成發展的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在總目標的指引下,面對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地調整方案, 修改計劃,甚至更改研究課題,真正體現邊行動邊研究。
(5)兼容性。行動研究並非一種獨立於其他教育研究方法的特殊方法。它是依據要解決的實踐問題不同而優選的多種教育研究方法於一體的一種多元化研究方法。
⑦ 什麼是行動研究一線教師為什麼要加強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指的是通過腳踏實地,實實在在的研究來論證說明自己的觀點,並不是說假話大話套話或者空話來堆砌的。比如你在教學中通過自己對作業布置批改方面的觀察,發現怎麼樣布置作業更有效果,更值得提倡等。或者在教學中長期對某個學生某類學生進行關注教育,得出一些自己的心得等等。相對來說行動研究更有說服力,雖然有時候沒有很多的數據,但是平淡感人的事實更能打動人。
⑧ 行動研究法名詞解釋是什麼
行動研究法名詞解釋是:
行動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實的教育環境中,教育實際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與技術,以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為首要目標的一種研究模式。行動研究以提高行動質量、改進實際工作、解決實踐問題為首要目標。
適用范圍:
主要是適用於教育實際問題而不是理論問題的研究,單個教師的行動研究的特點是規模小,研究問題范圍窄,具體易於實施,但力量單薄,很難從事深入的、細致的、說服力強的研究。協作性行動研究的特點是可以發揮多個教師的集體智慧和力量,但可能在理論的指導方面較欠缺。
⑨ 行動研究是什麼意思
行動研究,是指以某些行動對組織系統的影響為主要對象的研究活動。實驗社會心理學的一種研究方法。
1946年由勒溫正式定名。包括診斷性研究、參與性研究與實驗性研究三種方式。前者側重於對行動本身的研究,以探索某項行動在實踐中運用和可能收到的效果;後兩者主要是解決問題式的研究工作。行動研究強調實踐者在行動中為解決自身問題而參與進行的,有計劃、有步驟、有反思的研究。
特性:
情境性:強調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
合作性:在實踐活動中,問題的解決需要不同個體或群體的合作,以促進問題的解決。
參與性:行動研究針對的是實踐的活動,也強調結合活動的實際開展情況。
自我評價:問題的解決在不斷的反饋和評價中得到優化,從而有計劃、有步驟、有反饋的解決問題。
⑩ 行動研究和校本研修區別
行動研究指某種行動對組織系統的影響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活動。校本研修指的是基於學校,為了學校的發現而進行的研究活動。
行動研究是誕生於社會活動領域、一種適合於廣大教育實際工作者的研究方法。
它既是一種方法技術,也是一種新的科研理念、研究類型。行動研究是從實際工作需要中尋找課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進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與研究者共同參與,使研究成果為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應用,從而達到解決問題,改變社會行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它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於資料收集、合作探討、自我反省、多方總結最後解決問題的方法;一種主題明確、思路清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校本培訓是指以學校為單位,面向教師的學習方式,內容以學校的需求和教學方針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此外,校本課程是一種新的課程領域,基於學生的直接體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驗對知識綜合運用的課程。它的基本學習方式是探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