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商品概念的五個層次是什麼
商品概念層次包括五個:核心利益,基礎產品,期望產品,附加產品,潛在產品。
1、核心利益層次,是指產品能夠提供給消費者的基本效用或益處,是消費者真正想要購買的基本效用或益處。
2、基礎產品層次,是產品在市場上出現時的具體物質形態,主要表現在品質、特徵、式樣、商標、包裝等方面,是核心利益的物質載體。
3、期望產品層次,就是顧客在購買產品前對所購產品的質量、使用方便程度、特點等方面的期望值。
4、附加產品層次,是指由產品的生產者或經營者提供的購買者有需求的產品層次,主要是幫助用戶更好地使用核心利益和服務。
5、潛在產品層次,是在延伸產品層次之外,由企業提供能滿足顧客潛在需求的產品層次,它主要是產品的一種增值服務。
(1)分析商品結構的方法主要體現在擴展閱讀:
五層次結構理論能完整地解釋消費者選購和消費產品的全部心理過程,即如何從「核心利益」向「潛在產品」逐層擴展。
具體而言,消費者選購和消費產品:首先必須有能夠滿足其自身需要的使用價值,即產品的核心利益(Core Benefit);其次才是尋求具備這些使用價值的實物形態,這就是所謂的一般產品(Generic Proct);再次在尋找和選購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對該產品屬性和功能的認知和心理要求,這就是所謂的期望產品(Expected Proct)。
這也可以理解為對「核心利益」和「一般產品」的感知和要求,如產品屬性要求、價格要求、使用性要求和保質期要求等。
在景點景物的游覽活動中,遊客對旅遊產品的滿意度評價,常是用出發之前心理認知的「期望產品」與實際觀賞之後的「一般產品」進行比較,如果高於期望產品就產生消費者滿意,反之則產生消費者抱怨。
但是,在現代產品設計日趨完善和消費市場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化的趨勢下,消費者在尋求和選購產品的過程中,還會發現產品還帶有超出自身期望的附加利益,這就是所謂的擴大產品(Augmented Proct)。
如在商店和經銷商那裡購買產品,發現可能還會有價格折扣、禮品包裝和禮遇服務等,在某些景區景點組團旅遊的過程中,對於團體旅遊還有價格折扣、免費導游和饋贈紀念品等服務。
最後,在購買並消費已選定產品時,還會發現具有購銷雙方未曾發現的效用和使用價值,這就是所謂的潛在產品(Potential Proct)
網路-商品概念
網路-產品層次
Ⅱ 商品暢銷因素分析方法是怎樣的
傳統零售業是以商品流轉為中心的一種營運模式,所以暢銷商品的分析是商品分析中的一大重點。但是傳統的商品分析有些缺陷或誤區。賣得好的商品就是暢銷商品!哪怎樣的標准才叫賣得好呢?所以暢銷商品的定義需要有一個標准值。但真的是賣得好的商品就是暢銷商品嗎? 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確定暢銷商品的定義和方法。確定暢銷商品的意義是為營運服務的,比如陳列、采購、培訓更有針對性等,終極目標是銷售的最大化。 那我們如何確定暢銷商品呢?
通過銷售排名來確定暢銷商品
1、先將商品按照銷售量或銷售額來排名,然後前10大、20大甚至是50大的商品都可以確定為暢銷商品。具體取多少個SKU為暢銷商品視商品總數的多少而定,一般不超過商品總數的20%。
2、通過二八法則確定暢銷商品
對於營銷人來說二八法則再熟悉不過了,但是真正用過二八法則來進行分析商品的人寥寥無幾。在我以往的數據化管理的培訓課中的調查,只有不超過10%的營運人員真正用過二八法則做過數據分析。
根據二八法則我們可以指定,產生了80%的銷售那部分商品為暢銷商品,下圖中的藍色部分。
3、通過ABC法則確定暢銷商品
二八法則有一個缺點,就是只能將商品分成兩大類,有的時候我們是需要將商品分得更細,ABC法則就是二八法則的一種升級。詳細的ABC分析大家可以網路。
根據ABC法則我們可以指定,產生了50%的銷售那部分商品為暢銷商品,即下圖中的右邊10%部分。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方法來確定暢銷商品明細,不過都大同小異。以銷售額或銷售量這一個維度來定義,這是典型的零售營運人眼中暢銷品定義,不管其他,只要賣得好就是暢銷品。這種方法有缺陷,得到的暢銷品只能說是歷史數據中的暢銷品。
Ⅲ 商品結構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分析
1.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對各類商品的綜合業績進行科學評定。已經具備了POS、MIS系統的企業應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細化商品分類,對每個品種、類別、品牌、規格進行銷售量、利潤率、供應保證等全方面的綜合評定,同時也可以將某一商品通過不同規模型號的組合、不同地點、不同陳列方式等的變化來評定其業績的變化,為商品結構的進一步優化提供更有力的科學依據。當然,上述綜合評定還應包括價格、質量、服務、企業的整體定位等多方面因素。
2.商品結構的優化要和商場合理布局、現代商品陳列技術結合起來,對商品結構的優化應該結合商場的布局同步進行。企業可將經營的商品分為:目標性商品,即代表企業經營特色和形象的銷售業績好的商品;一般性的商品,即相對於目標性商品次要一些的滿足大部分消費者需要的商品;季節性、節日慶典類商品以及方便性商品。對於以上四類商品應該結合商場的合理布局,對於目標性商品應突出、重點陳列;對於方便性商品應放於消費者易於拿取的地方;對於季節性、節日慶典類商品應突出其特點並結合相應的促銷手段。
3.商品結構的優化還應包括對貨架的優化。企業要視貨架為有限的資源,對其進行合理的安排,使有限的貨架發揮最大的效益。要通過對各商品大類、品牌、規格、型號、款式的科學評價,在對商品進行合理布局的同時對貨架進行優化,包括對商品品種、規格、型號、款式的合理選擇和搭配。
4.商品結構的優化還應與企業的價格策略及促銷策略和手段結合起來。沃爾瑪在深圳開設的五家分店中不同的分店根據顧客群體的不同,商品的結構、價格並沒有因為追求死板的「統一」而完全一致。位於居民區的分店不僅生鮮、冷凍類商品數量、品種、陳列面積勝於其他分店,在價格上也略低於其他分店。對於好的商品進行促銷,給消費者一個超值的概念,更是這些企業的常用手段。
Ⅳ 服裝貨品分析都分析哪些
款式,質地,顏色,流行趨勢,同類對比度,
Ⅳ 商品分析的指標分析
1、銷售狀況分析:主要分析本月銷售情況、本月銷售指標完成情況、與去年同期對比情況。通過這組數據的分析可以知道同比銷售趨勢、實際銷售與計劃的差距。
2、銷售毛利分析:主要分析本月毛利率、毛利額情況,與去年同期對比情況。通過這組數據的分析可以知道同比毛利狀況,以及是否在商品毛利方面存在不足。
3、營運可控費用分析:主要是本月各項費用明細分析、與去年同期對比情況,有無節約控製成本費用。這里的各項費用是指:員工成本、能耗、物料及辦公用品費用、維修費用、存貨損耗、日常營運費用(包括電話費、交通費、垃圾費等),通過這組數據的分析可以清楚的知道門店營運可控費用的列支,是否有同比異常的費用發生、有無可以節約的費用空間。
4、坪效:主要是本月坪效情況、與去年同期對比。「日均坪效」是指「日均單位面積銷售額」,即:日均銷售金額/門店營業面積。
5、人均勞效(人效):主要是本月人均勞效情況、與去年同期對比。「本月人均勞效」計算方法:本月銷售金額/本月總營業人數。
6、盤點損耗率分析:主要是門店盤點結果簡要分析,通過分析及時發現門店在商品進、銷、存各個環節存在的問題。
7、門店商品庫存分析:主要是本月平均商品庫存、庫存結構、庫齡情況、周轉天數,與去年同期對比分析。通過該組數據的分析可以看出門店庫存是否出現異常,特別是否存在庫存積壓現象。
8、特價商品業績評估:主要是特價商品品種數執行情況,特價商品銷售情況、佔比情況及與前期銷售對比情況分析。「特價商品與前期銷售對比分析」即將本檔期特價商品的銷售情況與特價執行前相同天數的銷售情況進行對比分析,通過以上這組數據的分析可以看出門店特價產生的效果以及門店在特價商品經營中存在的問題。
9、客流量、客單價分析:主要指本月平均每天人流量、客單價情況,與去年同期對比情況。這組數據在分析門店客流量、客單價時特別要注重門店開始促銷活動期間及促銷活動前的對比分析,促銷活動的開展是否對於提高門店客流量、客單價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0、售罄率:指貨品上市後特定時間段銷售數量占進貨數量的百分比。它是衡量貨品銷售狀況的重要指標。在通常情況下,售罄率越高表示該類別貨品銷售情況越好,但它跟進貨數量有著很大的關系。通過此數據可以針對貨品銷售的好壞進行及時的調整。
11、庫銷比:指庫存金額同銷售牌價額之比例。通常情況下,銷售牌價額為1 個月的時間,也可以說庫銷比是以月為單位的。簡單的來說就是某一時間點的庫存能夠維持多長時間的銷售。它是衡量庫存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標,合理的標准在3-5 左右。在銷售數據正常的情況下,存銷比過高或過低都是庫存情況不正常的體現。通過該組數據的分析可以看出門店庫存是否出現異常,特別是否存在庫存積壓現象。
Ⅵ 如何通過銷售報表析調整商品結構
商品結構調整的三種分析方法 :
在商品結構調整之前,我們要先了解商品結構調整的要素——供應商、分類、品牌、品項數(SKU)、合作門店、合作度(配合度)、效益(銷售、綜合收益)、售價、均銷量(DMS)、分類銷量、分類毛利率、陳列米數。商品結構調整的目的就是效益最優化,那麼以上眾多的要素,它們相互之間有什麼聯系?這些要素對商品結構調整有什麼意義?怎麼一把它們串接起來,產生可供操作的結果呢?
一、供應商分析
根據供應商經營業績(銷售貢獻、毛利貢獻)的分析對供應商進行分類,幫助采購有策略的管理供應商,首先按銷售額及綜合收益做ABC分析,由高到低順序排列,這樣采購就清楚了解目前自己的部門主要是靠哪些廠商完成績效的。
接下來,我們進入細節分析:
1、分析該供應商同時做了哪些分類,又同時做了哪些品牌。還要思考,為什麼要集中讓一家廠商做,該廠商操作的分類,哪些是自己生產的,哪些是代理的、經銷的,哪些是搬貨、竄貨的?從而幫助采購正確調整廠商策略。
2、采購通過這個表,可以在心裡多問自己「為什麼?」——廠商配合度夠好嗎?管理夠精細嗎?價格有優勢嗎?品牌支持都到位嗎?廠商合作的產出物足夠完成業績指標嗎?沒有更多的廠商來分擔這些分類、品牌嗎?合作萬一出現裂痕或廠商突然不能正常合作怎麼辦?
從這些問題分析中,我們可以較容易將廠商正確分出等級,從而合理排出策略運用的順序。
3、店別平均配合度如何,品項數及店別銷售產出是否合理等問題,同樣要按廠商之間的數據相對比較。這樣,可以了解廠商的總體數據與單店數據的差異,避免對廠商的誤判,鼓勵廠商全覆蓋,即合作所有門店,如此才能夠發揮連鎖管理的優勢。因此,廠商合作的店鋪越多且大都正常合作,該類廠商的綜合等級必然靠前。
4、促銷支持度。這是一項重要指標,即能否按一定頻率及要求,提供超市需要的吸客「子彈」?所謂一白遮百丑——能否提供跑量促銷品是一些廠商除正常商品合作以外的價值所在,是采購進行廠商優化時必須考量的指標。
5、到貨率及售後服務等指標分析同樣是廠商合作度分析的有力指標,有些廠商經常性的不能准時送貨、缺貨或短交以及退換貨不力等也是采購必須解決的合作問題。
供應商分析,歸根結底就是要在時段里找到最佳供應商,注意是「最佳時段」,這是供應商調整的精髓。因為品牌的代理商、分銷商也是不斷變化的。另外,要相信供應商的配合度是「善變」的,鼓勵供應商不斷向積極面轉換,使供應商的等級排列隨著供應商配合度的改變而改變。這樣就可以對等級處下降趨勢的廠商展開預警,及時處理,把問題真正「謀殺在搖籃里」。
二、品項分析
針對供應商實際合作品項明細的分析,明確供應商策略(A、B、C類廠商)及商品策略(分析策略、品牌策略、價格帶策略等),幫助采購部門梳理廠商資源及商品。
當我們確定了供應商合作的等級次序,就可以依此來安排與供應商的單品合作,A類廠商理應得到更多的品項上架機會,而C類廠商一定品項數被壓縮到最少,因為即使給這類廠商更多的上架機會,也是銷售不好的。然後就是價格帶的選擇,要避免價格帶的過分重復。
第三就是關注品項的動銷情況,對於超過規定時間沒有銷售的,須進行品項、陳列或價格調整,讓雙方都對滯銷商品零容忍,從而迅速處理,以此來提高排面的動銷率、商品的周轉率。對於滯銷、暢缺、高庫存等商品異常不做及時處理的門店員工進行處罰,迫使營運部門在調整好陳列的同時,就商品問題向采購施壓,商品的異常解決方案采購必須在規定時間里做出回復,絕不積壓問題。
好的商超配合,必然建立在好的品項配合上。品項配合是合作雙贏的載體,達到雙贏結果才是合作的目的。縱然載體再好,達不到雙贏的結果,這個載體必然要汰換。因此,品項分析是品項管理優化的基礎,它指導采購進行品項的優勝劣汰。當我們建立了一個「跑馬場」,建立了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那麼,就等產品銷售起跑了。
三、陳列分析
根據分類銷量、品項數及分類產出分析,確定有效分類與陳列,幫助采購對各店進行分類差異化管理。
超市每天產生的業績可以拉出報表分析的(通常以周和月度分析為多),按分類業績排行列表,將分類按業績大小也分出A、B、C等級來(按銷售排列,產生前40%業績的
分類為A分類,之後的50%銷售分類為B分類,最後10%就為C分類),這樣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分類銷售業績是由哪些分類及品項產生的,還可以知道分類商品動銷率排序情況。
動銷率高的商品分類及品項,其產生的毛利是否與其銷售相匹配?對動銷率低的商品分類及品項要分析其動銷不佳的原因,然後做迅速處理。
1、改變陳列。商品的銷量隨陳列方式、位置的不同而不同。
2、協商降價。降價只是試探,尋找商品動銷率為什麼低的原因才是目的。
3、退貨。退貨是最差的品項處置方式,是商超合作的最大殺手,因此,我們應多施行減少退貨的方案。
陳列是「臨門一腳」,沒有陳列就沒有銷售。它是檢驗廠商策略、商品策略優劣的最後一個環節,也是營采協作效率的體現。因此,營動工作的強弱,陳列是硬體指標,行銷是軟體指標。
陳列必須體現采購的廠商策略以及商品策略,這需要運營部與采購部的全面溝通,且溝通必須暢通,執行必須到位。陳列到位,是檢驗商品結構效率的關鍵,陳列不到位,商品結構效率的高低就無從判斷。將影響整個商品結構調整的進度。
分類、品牌的陳列米數大小,是根據以上三大步驟結合而定的,我們在做商品結構調整時,必須認真按這三大步驟來執行。
Ⅶ 產品怎樣做到結構調整策略
1.產品結構的評價方法產品組合形成以後。隨著企業力量和市場需求的變化會變得與市場不再匹配。為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必須對產品結構進行分析評價,以便對不適應的產品結構進行調整。常用的產品結構評價方法有以下五種:
(1)產品處境分析法
產品處境分析法是美國市場營銷學家杜拉克首先提出的。他把企業現有的產品分為六個層次,然後分析研究各種產品在未來銷售成長中的潛力,根據其潛力決定產品結構的調整。這六個層次是:目前的主要產品、未來的主要產品、過去的主要產品、需改進的產品、需維持的產品和失去銷路的產品。對於目前的主要產品,要穩定其市場地位,增加利潤收入;對於未來的主要產品,要促使其發展壯大;對於過去的主要產品,要考慮其目前的銷路萎縮狀況,進行改進或淘汰;對於需要改造的產品,應加緊改造,使其成為今天或明天的主要產品;對於需要維持的產品,要繼續經營,以便擴大利潤來源;對於失去銷路的過時產品,則應轉產或淘汰,以便騰出力量發展贏利大的產品。
(2)四象限評價法
這種方法是由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首先提出的,因而也叫波士頓矩陣法。它是通過分析產品結構而決定其對策的一種方法。
該方法是從市場佔有率和銷售增長率兩個因素來分析產品狀況,通過這兩個因素的組合來確定產品的優劣。這兩個因素組合在坐標圖上會出現四個象限,因而叫四象限評價法。如圖32所示。
圖32產品四象限分析圖高增長率和高佔有率的產品叫做明星產品;增長率不高,但佔有率高的叫厚利產品;增長率高但佔有率低的產品叫風險產品或有問題的產品:增長率和佔有率都低的產品叫敗北產品。對於不同類別的產品應採取不同的對策。
對於明星產品,企業要在人、財、物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以延長其明星期;對於厚利產品,應維持現狀,以提高其贏利水平,為發展明星產品和解決風險產品提供資金;對於風險產品,應集中力量積極扶持,重點推進,促使其向明星產品轉化;對於敗北產品則應果斷淘汰。
(3)產品系列平衡法
這也是一種產品結構分析法。它是把企業的產品從市場引力(即市場需求)和企業實力兩個角度進行綜合平衡,以確定該產品的對策。把市場引力分為大、中、小,企業實力分為強、中、弱,因素兩兩組合,可形成九種組合狀態,如圖33所示:
圖33產品系列平衡分析圖34中的九個象限可以分為三個地帶,左上角中的A1、A2、B1為綠燈地帶,它們分別代表「大強」、「大中」和「中強」,屬於這一地帶的產品為最佳產品,可以開放綠燈,大力發展。但每一象限的具體對策又有所不同。對A1象限的產品,要大力發展,積極投資,提高其市場佔有率;對A2象限的產品,應改進提高,使其穩定發展,爭取獲得更多贏利;對於B1象限的產品,則應增加投資,努力擴大產量。
從左下角到右上角的對角線地帶,即A3、B2、C1為黃燈地帶,分別代表「大弱」、「中中」和「小強」,處於這一地帶的產品屬於中間水平,因而應開黃燈,維持現狀。其中A3象限的產品,要進行優選,盡快收回投資;對B2象限的產品,則應維持現狀,穩定產銷;對c1象限的產品,應集中力量,擇優發展。
右下角中的B3、C2、C3為紅燈地帶,它們分別代表「中弱」、「小中」和「小弱」,處於這一地帶的產品屬弱小產品,因而應開放紅燈,禁止通行。其中B3象限的產品,應選擇性投資或轉產;C2象限的產品應維持現狀,盡快收回投資;對於C3象限的產品,則應淘汰或轉產。
企業的產品屬於坐標圖中的哪一個位置,通常用計算分數的方法,如把市場引力設市場容量、資金利潤率、銷售增長率、產品的社會作用等指標,把企業實力設市場佔有率、生產能力、技術能力、銷售能力等指標,然後確定各自的分數,根據分數的多少即可確定該產品的確切位置。
(4)三維分析法
這是產品結構分析法的另一種變形方法。它是以市場佔有率、銷售增長率和資金利潤率等三項指標為三個坐標軸,建立一個立體坐標系,從而成為三維分析法。該方法在具體運用中,把每一個軸又分為高低兩段,因而得到八個空間區域。處於不同區域的產品分屬於不同的狀態。如圖34所示:
圖34三維分析圖圖35中的八個區域,每一部分都是三個因素的組合,分析每一種產品在坐標圖上的位置,就可以決定其對策。八個區域各自的市場佔有率、銷售增長率、資金利潤率情況見表22。
從表22可以看出,1號位置上是「三高」產品,是最佳產品,應重點發展;2、3、5號位置是「兩高一低」,應注意彌補那些低的項目的缺陷,使這些產品向1號位置發展;4、6、7號位置上是「一高兩低」,說明該產品還有某些可取之處,例如目前獲利較少但可能以後是有發展前途的產品,因而應注意開展工作和篩選。8號位置上是「三低」產品,應果斷轉產或退出市場。
(5)產品獲利能力評價法
這一方法是只用一個指標——資金利潤率的大小來評價各種產品。其步驟是:
①計算各種產品的資金利潤率、銷售利潤率和資金周轉率(周轉次數)。
②繪制坐標圖:縱軸為銷售利潤率,橫軸為資金周轉率,取所有產品中銷售利潤率和資金周轉率最大值的交點與O點作一直線,並根據企業的目標資金利潤率作一曲線。
③根據目標資金利潤率的要求,曲線右側的產品均能達到,左側的則均達不到:從圖中的直線來說,朝O方向的為利潤下降型產品,朝右上方向的為利潤增長型產品。按照標准要求(銷售利潤率20%,資金周轉1.1次),可以分為四個象限。其中A區之產品,利潤率高,資金周轉快,應大力發展:B區的產品利潤率高,但資金周轉速度慢,應擴大銷售,加速資金周轉:C區的產品利潤率低,但周轉速度快,應降低成本,增加利潤;D區的產品利潤率低,周轉慢,應採取淘汰措施。
2.產品結構調整策略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企業的力量和市場需求都在發生變化,這樣,就需要對原有的產品結構進行調整,以適應變化了的新形勢。產品結構的調整策略,就是企業對產品結構進行調整的對策。常用的調整產品結構的策略主要表現為調整品種結構的策略、調整式樣結構的策略和調整檔次結構的策略。
(1)品種結構調整策略
對品種結構進行調整,是產品結構調整的首要內容。採用的策略主要是對原產品結構的擴展和縮減。
①擴展產品結構策略是在原有產品結構的基礎上,增加產品的種類和項目。這種策略既可擴展原產品組合的寬度,也可擴展其深度,還可以擴展其關聯度。採用該策略的原因,可能是企業急欲得到更多的利潤,或者是為了滿足擴大的市場需求,或者利用企業的剩餘生產能力,以提高經濟效益等。該策略有下列優點:a.能夠提高設備和原材料的利用率,避免企業生產能力和資源的浪費,從而達到提高企業營銷效果的目的;b.減少市場營銷風險;c.能夠適應用戶的多方面需要,從而提高市場佔有率。擴大銷售量,並可提高企業的聲譽。但是,採用這一策略,企業必須考慮自己的生產能力,根據企業生產能力的大小確定自己的經營范圍。
②縮減產品結構策略是指企業決定削減原有產品結構中某個產品線或產品項目。企業採用該策略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這些被削減的產品利潤少,沒有發展前途;也可能是因為企業的生產能力不足,無力發展生產市場上所需要的產品項目。該策略的優點是:便於集中精力和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便於提高產品質量;便於減少資金佔用,加速資金周轉,降低生產成本;便於減少缺貨現象,有利於方便顧客選購和加強營銷服務。要注意縮減對原有生產能力的影響。
③全面調整產品結構策略是指對原產品結構既有擴展,又有縮減:既增加那些對企業有利的產品項目,又縮減那些對企業不利的產品項目。需要注意的是,採用該策略要注意調整的幅度,以免因過大的調整影響企業的發展。
(2)式樣結構調整策略
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購買產品已不僅注意內在質量,並要考慮式樣的翻新,以滿足求新求美的要求。對產品式樣結構的調整,是對產品外觀形式結構的調整。這種調整不像品種調整那樣增減產品項目,而是在原有項目的基礎上改革創新。因而採用的主要是產品多變策略。
產品多變策略是指企業經常改變產品的外觀式樣,以滿足市場上存在的多種消費需求。式樣變化可表現在產品的形式、色彩、包裝等多方面。該策略的優點是可以擴大產品銷路,提高市場佔有率;並因它避免了價格競爭引起的直接對抗,因而容易取得成功。
(3)檔次結構調整策略
調整產品結構的檔次,即在原產品檔次的基礎上,增加其他檔次的產品。其策略主要有高檔產品策略,低檔產品策略,中檔產品策略和高、低檔產品並舉策略。
①高檔產品策略是指在原來生產中、低檔產品的基礎上增加高檔產品。採用該策略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高檔產品暢銷,利潤率高;也可能是企業估、計高檔產品市場上競爭較弱。容易進入。該策略的優點是可以提高現有產品的聲望,又能促進產品的銷售,並可利用原產品的影響,引導消費者購買高檔產品。但企業採用該策略有一定風險,例如它不能在短期內改變企業在消費者心目中只生產中、低檔產品的形象;還可能引起生產高檔產品的企業增加中、低檔產品進行反攻;經銷商不具備銷售高檔產品的能力。需要另物色經銷商等。
②低檔產品策略是指在原來生產高、中檔產品的基礎上增加低檔產品項目。採用該策略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高檔產品增長緩慢;或者企業在高、中檔產品市場上受到攻擊,因而增加其他產品。該策略的優點是可以利用高檔產品的聲譽,吸引那些買不起高檔產品的顧客慕名而來購買廉價產品,以促進銷售。但採用該策略也會有一定風險,如會損害原有高檔產品的聲譽,原來生產低檔產品的企業增加高檔產品進行反攻,經銷商不願經營低檔產品等。
③中檔產品策略是指在原來生產高檔或低檔產品的基礎上增加中檔產品項目。採用該策略的原因可能是中檔產品供不應求。但一般說來,中檔產品市場的競爭比較激烈,因而採用該策略時必須注意這一點。
④高、低檔產品並舉策略,是指在生產中檔產品的基礎上,一方面增加高檔產品,另一方面增加低檔產品。採用該策略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生產能力過剩;或者認為高、低檔產品市場競爭力弱,容易加入等。該策略的優點是可以充分利用企業的生產能力,缺點是很難在消費者心目中短期內就樹立起自己的企業形象。
Ⅷ 產品結構設計有什麼原則和特點
產品結構設計原則就是在產品結構設計時遵循的基本思路及規則,這些基本規則讓產品結構設計更合理,無論時塑膠產品還是五金產品,產品結構設計的總原則包括合理選擇材料、合理選用結構、盡量簡化模具結構及成本控制。
所有產品都是有材料構成的,在設計產品時,首先考慮的就是材料的使用,材料不僅決定了產品的功能,還決定了產品的價格。萬有引力所以在在選用材料時,要根據產品應用場所、市場定位、產品功能來選擇材料。
Ⅸ 結構分析法是什麼
結構分析法是產品的結構是指產品內部結構、機械機構諸要素的排列組合方式進行分析的一種方法。同樣一些要素,排列組合的方式不同,就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特徵與功能。對於一個復雜的產品來說,如果沒有一個確定其合理結構的方法,沒有一個考慮整體優化的方案,那麼,結構的分析和設計也就無法進行,也將對結構的形成產生不良的後果。因此,正確掌握結構分析法,對於確定產品設計合理結構,要求各種要素的有機配合。
產品結構設計是針對產品內部結構、機械部分的設計;一個好產品首先要實用,因此,產品設計首先是功能,其次才是形狀。產品實現其各項功能完全取決於一個優秀的結構設計。結構設計是機械設計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整個產品設計過程中最復雜的一個工作環節,在產品形成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產品的結構設計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品的質量、功能,以及它的生產製造工藝和成本。運用結構分析法,可以找出產品結構設計上的缺陷和不足,降低產品結構和復雜程度、不合理性以及加工的難以程度等,繼而可以將其改造成更加合理、有效、便於製造的部件結構。
在產品設計之初便使用結構分析法來指導設計,可以大大降低生產製造成本,還會提供產品開發的成功率,加快產品的生產裝配速度,從而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