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滑坡的分析方法

滑坡的分析方法

發布時間:2022-08-21 20:53:17

⑴ 山體滑坡的鑒定方法

判斷滑坡體的穩定性的根據
滑坡後,在野外,從宏觀角度觀察滑坡體,可以根據一些外表跡象和特徵,可粗略的判斷它的穩定性。
已穩定滑坡體的跡象
(1)後壁較高,長滿了樹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穩定。
(2)滑坡平台寬大、且已夷平,土體密實,有沉陷現象。
(3)滑坡前緣的斜坡較陡,土體密實,長滿樹木,無鬆散崩塌現象。前緣迎河部分有被河水沖刷過的現象。
(4)河水遠離滑坡的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灘、階地分布。
(5)滑坡體兩側的自然沖刷溝切割很深,甚至已達基岩。
(6)滑坡體舌部的坡腳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
不穩定滑坡體的跡象
(1)滑坡體表面總體坡度較陡,而且延伸很長,坡面高低不平。
(2)有滑坡平台、面積不大,且有向下緩傾和未夷平現象。
(3)滑坡表面有泉水、濕地,且有新生沖溝。
(4)滑坡表面有不均勻沉陷的局部平台,參差不齊。
(5)滑坡前緣土石鬆散,小型坍塌時有發生,並面臨河水沖刷的危險:
(6)滑坡體上無巨大直立樹木。

⑵ 滑坡監測的基本方法

6.2.1滑坡發育的階段性特徵與觀測

滑坡的發生要經歷蠕滑、滑動和劇滑三個階段,三個階段的變形特徵各不相同,表現出滑坡的地表位移、速率、裂縫分布和各種伴生現象各不相同。因此,根據滑坡發育不同階段特點,採用有針對性的觀測方法是實現滑坡觀測的關鍵,也是能否有效觀測滑坡的關鍵。因此,准確的認識滑坡發育的階段性,並按滑坡不同發育階段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觀測就顯得非常重要。

6.2.1.1滑坡發育的階段性特徵

滑坡發育過程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徵,這種階段性特徵完全決定於岩(土)體的力學性質,反映出不同性質岩(土)體在重力作用下發生變形的過程。因此,確定滑坡發育的階段性,可藉助於對岩(土)體在受力條件下發生變形破壞過程分析來實現。一般說來滑坡變形可分為蠕滑、滑動和劇滑三個階段。

6.2.1.2岩(土)體變形的階段性特徵

一般說來處於自然條件下的岩(土)在長期的載荷作用下,岩(土)應力、應變將隨時間而發生變化,當變形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岩(土)發生破壞。岩(土)的這一流變過程可通過實驗得到證明(圖6-6)。當在岩土試件上施加一個恆定的載荷時,岩(土)立即產生一瞬時彈性應變εe(OA)段。這一變形時間極短,可以認為在t=0完成,其應變為εe=6/E。εe若載荷保持恆定,此時岩(土)的變形隨時間緩慢地增加。根據蠕變的特點,其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蠕變階段(AB段):也稱蠕滑階段。在這個階段內,蠕變曲線呈向下彎曲的形狀,表現出應變率ε隨時間迅速遞減。當達到B點,應變率則處於本階段的最小值。若在這一階段之中(曲線上某一點E)進行卸載,應變ε則沿曲線EFG下降,表現出彈性變形,最後應變為零。

第二蠕變階段(BC段):也稱穩滑階段。蠕變曲線近似一傾斜的直線,即蠕變應變率ε保持常量,一直持續到C點。若在這一階段中進行卸載,則應變沿曲線HIJ逐漸恢復,最後保留一定的永久變形εp

第三蠕變階段(CD段):也稱加速滑動階段。應變率由C點開始迅速增加,達到D點,岩石即發生破壞。這一變形階段時間較短。

6.2.1.3岩(土)體的結構與環境對岩(土)流變影響

由於岩(土)體中存在大量的節理、裂隙等不連續結構面,大大降低了岩體的完整性和岩石強度。因此,結構面對岩體強度及其破壞的影響十分明顯。試驗表明:當受力(剪力)方向與岩體中潛在的結構面垂直時,抗剪強度接近岩石的實驗強度。當受力(剪力)方向與岩體中的結構面斜交時,抗剪強度取決於不連續面結構面的膠結程度與膠結物強度,由於膠結物強度一般低於完整岩(土)的強度,因此,包含結構面的岩(土)體強度較完整岩(土)體低,變形同樣具分階段的特點。

圖6-6 滑坡岩(土)蠕變曲線

結構面的形態也決定了岩體的力學性質。當結構面是呈平直狀時。受力作用後沿結構面產生位移,其應力一應變曲線為連續光滑曲線。當結構面呈粗糙不平的鋸齒狀時,結構面的咬合較大,摩擦阻力也大,抗剪程度較大。在受力過程中,剪應力首先在結構面端點或結構面凸點受力一側集中。當剪應力達到結構面端點或凸點的最大強度值(Cmax)時,首先發生破裂,位移隨之增大,剪應力逐漸減小,達到一定程度後C值保持一定值,即殘余強度。隨著位移的發展,應力又在下一個結構面端點或凸點集中,並逐漸發展下去,應力一應變曲線表現鋸齒狀振盪,最後使得岩(土)體破壞,變形趨勢線仍具有岩(土)分階段變形的特徵。

岩(土)體所處的環境條件(如岩石的含水量)是影響岩(土)體力學性質又一因素。研究表明,岩(土)體結構面在富水後,其強度比乾燥時大大降低。如結構面中夾有粘土,富水後結構面抗剪強度可降低3~5倍,其變形趨勢線仍具有岩(土)分階段變形的特徵。

6.2.2滑坡變形過程的階段性特徵

由不同岩(土)構成的坡體在重力作用下發生變形破壞,其變形的過程必然具有岩(土)的變形特徵。一般而言,滑坡的變形過程也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圖6-7)。

6.2.2.1蠕滑階段

滑坡發育的第一階段,即斜坡上的岩(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應力首先在坡體中結構面(層面、節理、裂縫等)的兩端和凸點處集中,並發生蠕滑變形。隨著結構面上剪應力增大達到Cmax時,在結構面的端點發生微破裂,並逐漸向下一個結構面端點或凸點發展。坡體表現出緩慢的蠕滑變形。蠕滑變階段的變形特徵有:

(1)地表裂縫:在坡體的後部出現橫向拉張裂縫,部分巨型滑坡後緣裂縫可因滑坡體的巨大應變積累能力被拉開數十米。

(2)滑動帶(面):在垂直固段蠕變形成剪切變形帶(面),並切斷應力最先集中的垂直固段。剪切帶內的抗剪強度由峰值強度逐漸降低。可見到剪切活動後留下的擦痕、破劈理現象。

(3)滑體變形:在滑坡體的後部和滑帶(面)上可見不連續分布的裂縫,變形幾乎全部都集中在剪切帶上,地表宏觀現象不明顯。

圖6-7 滑坡變形階段性曲線

6.2.2.2滑動階段

滑坡發育的第二階段。隨著剪應力將滑面上的各鎖固段(點)逐個剪斷,坡體的變形越來越大,表現出變形緩慢增加,此時潛在滑面的強度為滑動面的殘余強度,時間應變曲線為光滑的曲線或跳躍式的位移。滑動階段的變形特徵有:

(1)宏觀地貌形態:顯露出滑坡總體輪廓,在縱向上可見解體現象。同時,滑坡周界的裂縫已基本連通,後緣可見拉張裂縫,部分可見前緣鼓脹裂縫。

(2)滑動面:剪切滑帶已逐漸形成,滑帶可見擦痕、鏡面等滑動現象。

(3)發育歷時過程:這一階段發育的時間較長,觸發因素對加速滑動發育過程起主導作用。

(4)伴生現象:在滑坡發生過程中,常會出現地下水異常,動物異常、聲發射、地物、地貌改變,滑坡後壁或前緣出現小崩塌。

(5)滑坡體的運動狀態:滑坡呈勻速位移或緩慢增大,並有逐漸增大的趨勢。

6.2.2.3加速階段

加速階段是滑坡發育特徵最為明顯、變形速率最快、最具可能發生破壞的階段。當滑動面已基本貫通,滑動面上的殘余強度接近滑坡體的下滑力時,岩體處於快速位移狀態,位移歷時曲線迅速向上揚起。這一趨勢繼續發展,最終將導致滑坡發生。滑坡加速變形階段的特徵有:

(1)地表裂縫:滑坡體上各種類型的裂縫都可能出現,但變化很快。後緣和側緣裂縫兩邊出現滑坎,後壁上常有小崩塌發生。中段很多的拉張裂縫。前段出現扇形裂縫。

(2)滑動面:滑動面已完全貫通,形成完整的滑面。

(3)滑坡的運動狀態:滑坡體在重力作用發生滑動,表現為一次或斷斷續續的多次完成滑動過程。

(4)觸發因素的作用:觸發因素繼續起作用,特別是斷斷續續發生滑動的滑坡,其觸發因素的作用十分明顯。

(5)伴生現象:地下水異常、動物異常、聲發射等現象繼續出現,後壁或前緣的小崩塌明顯增多。

(6)發育歷時:較短或很短。

6.2.3滑坡的變形觀測的主要內容

6.2.3.1地表位移監測

滑坡體表面變形觀測是通過在滑坡體表面設立觀測點,查明滑坡水平、垂直位移的速率及方向,坡體傾斜速率及方向。同時對坡面的變形裂縫進行觀測,裂縫觀測的目的是查明滑坡的發育狀態,位移速率,性質(張性、剪性、壓性、產狀),裂縫的長度、寬度、延伸方向,有無充填物、充填物含水性以及裂縫兩壁的相對位移(圖6-8)。

地物變形觀測主要是查明建築物在滑坡體上的變形,開裂裂縫形狀及特徵,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的速率及方向以及發生變形的時間。

圖6-8 滑坡觀測內容

6.2.3.2地下變形觀測

地下變形監測也稱深部變形觀測,監測的內容包括:對坡體內軟弱結構面或滑面的位置、埋深、組數的進行監測,確定滑動面(帶)上下相對位移速率及方向。通過對監測資料的分析,可確定各滑動面(帶)之間的連通性、滑帶土的物理性質,為滑坡的穩定性分析提供依據。

6.2.3.3影響因素觀測

影響因素監測主要是對誘發滑坡的因素進行觀測,常見的滑坡誘發因數觀測有:降水觀測,地下水動態觀測,地表水觀測,地聲、地溫、地應力、地震等觀測,人類工程活動的觀測。在這些誘發因素裡面,降水觀測、地下水觀測、人為活動的觀測是最常見的內容。

降水觀測:是通過在滑坡區域內建立雨量計,觀測區域內降雨量的大小,特別注意觀測過程降雨量,24小時降雨量,最大小時降雨量。

地下水觀測:觀測地下水出水點的數量、位置,地下水來源(補給),滑坡體中地下水滲流狀態,查明出水點的類型、流量。有條件的地方可觀測地下水物化性質,水溫、渾濁度、硬度,p H值等。

人為活動觀測:主要包括爆破及地震作業觀測;工程開挖和工程堆填的觀測。

6.2.3.4宏觀地質監測

宏觀地質監測是採用地質巡視、簡易測量等方法對滑坡進行觀測,觀測的內容包括:

(1)地表裂縫的分布。

(2)裂縫的擴展、裂縫的性質。

(3)斜坡掉塊、滾石。

(4)地表動物異常情況。

(5)地下水出水點數量變化,地下水位變化,地下水流量。

6.2.4滑坡監測技術方法與手段

滑坡監測技術等在國土資源、鐵路和水利水電等部門都有較深入的應用,根據監測對象與內容不同,監測方式、方法和手段也有所不同(表6-11)。常見的監測方法有:

表6-11 滑坡監測常規方法

6.2.4.1地表位移監測

1)大地測量法

大地測量法的優點是技術成熟、精度高、資料可靠、信息量大;缺點是受地形視通條件和氣候影響均較大。大地測量法使用的儀器有:

(1)經緯儀、水準儀、測距儀,其特點是投入快,精度高、監測面廣、直觀、安全、便於確定滑坡位移方向及變形速率,適用於不同變形階段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受地形限制和氣候的條件影響,不能連續觀測;

(2)全站式電子測距儀、電子經緯儀:其特點是精度高、速度快、自動化程度高、易操作、省人力、可跟蹤自動連續觀測,監測信息量大,適用於加速變形至劇變破壞階段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監測。該方法在長江三峽庫區10多個監測體上得到普遍應用,監測結果直接用於指導防治工程施工。

2)全球定位系統(GPS)觀測

全球定位系統(GPS)法精度高、投入快、易操作、可全天候觀測,同時測出三維位移量X、Y、Z,對運動中的點能精確測出其速率,且不受條件限制,能連續監測。其缺點是成本較高。適用於不同變形階段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監測。我國已經在京津唐地殼活動區、長江三峽工程壩區建立了GPS觀測網,並將GPS技術應用在三峽庫區滑坡、鏈子崖危岩體變形監測以及銅川市川口滑坡治理效果監測。

3)遙感RS法和近景攝影法

遙感RS法和近景攝影法適用於大范圍、區域性崩滑體監測。根據遙感圖片,進行滑坡判斷,根據不同時期圖像變化了解滑坡的變化情況;利用高解析度遙感影像對地質災害動態監測:隨著遙感感測器技術的不斷發展,遙感影像對地面的解析度越來越高。例如:美國LANDSAT衛星的TM遙感影像對地面的解析度為29m,法國SPOT衛星全波段影像對地面解析度達10m,而美國IKNOS衛星影像對地面的解析度高達1m。利用衛星遙感影像所反映的地面信息豐富,並能周期性獲取同一地點影像的特點,可以對同一地質災害點不同時期的遙感影像進行對比,進而達到對地質災害動態監測的目的。近景攝影法用陸攝經緯儀等進行監測,其特點是監測信息量大,省人力、投入快、安全;但精度相對較低,主要適用於變形速率較大的滑坡水平位移和危岩陡壁裂縫變化的監測,受氣候條件影響較大。如用於三峽庫區大型崩滑體易發區段的劃分和預測以及西藏波密易貢高速巨型滑坡分析預測。

4)滑坡變形(位移)觀測儀

滑坡變形(位移)觀測儀(又稱滑坡裂縫計、滑坡變形觀測儀):這類觀測儀器很多,結構類型有機械、電子式或機械電子式等儀器,主要用於對滑坡地表裂縫、建築物裂縫的變形位移的觀測,可以直接得到連續變化位移—時間曲線,能滿足野外條件下工作的長期性、穩定性、可靠性、堅固性要求。滑坡變形(位移)觀測儀適用於野外長期工作,記錄到的數據曲線直觀、干擾少、可信度高,因此,應用非常廣泛。由於滑坡裂縫較多,在滑坡上分布廣,因此,所需儀器數量較多,布置分散,每一台觀測儀器只反映了一條觀測裂縫的位移變形,這也對觀測信息的集成傳輸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一般都需要人直接去操作儀器。在滑動出現險情時,有人員不宜接近的缺點。

5)排樁觀測

排樁觀測是一種簡易觀測方法。該方法是從滑坡後緣的穩定岩體開始,沿滑坡軸向等距離設一系列排樁(圖6-4)。排樁布設一般都埋設在滑坡變形最明顯的軸線上。如滑坡的寬度大,可並列地布多排觀測樁。排樁的起始點(0點)埋設在滑坡後緣以外的穩定岩體上,將它們為測量的起始點,然後依次沿軸向埋設1號樁、2號樁。各樁的間距10m左右。樁的多少視滑坡後緣拉縫分布的寬度而定。

測量時,分別測量N0→N1、N1→N2—→Ni-1、Ni的長度和相應的樁之間的地面傾角αi,各樁之間長度的變化即反映兩樁之間控制裂縫的變化。

6.2.4.2地下變形監測

1)鑽孔傾斜儀

利用鑽孔傾斜儀和多點倒捶儀進行監測,主要適用於滑體變形初期的監測,即在鑽孔、豎井內測定滑體內不同的深度的變形特徵及滑帶位置。鑽孔傾斜法是監測深部位移的最好辦法之一。精度高、效果好、易保護,受外界因素干擾少,資料可靠,但量程有限、相對成本較高。鑽孔傾斜儀按探頭的安裝和使用方法可分為移動式和固定式兩類,在滑坡監測中廣泛使用。

近幾年,隨著光纖感測技術的發展,在岩土變形觀測上也出現了光纖、光柵感測器,並在滑坡觀測上作了一些應用試驗。光纖、光柵感測器觀測精度高,運行可靠,維護少,在滑坡觀測上是很有前景的一種觀測手段。同時由於光纖、光柵感測器體積小,感測器需要一種中間介質來實現對滑坡的觀測。因此,中間介質的選取、結構樣式的設計就十分重要,目前還沒有這類專門的成型設計,都是根據滑坡觀測的要求和實施條件進行設計,使用的效果存在較大的隨機性,安裝也很復雜。目前在滑坡觀測上使用較少。

2)測縫法(豎井法)

利用多點位統計、井壁位移計、位錯計、收斂計、TDR等進行觀測。觀測方式一般通過鑽孔、平硐、豎井進行,觀測滑坡深部裂縫、滑帶或軟弱帶的相對位移情況。其特點是精度較高、量程小、易保護,但投入較大、成本高,儀器、感測器易受地下水、氣候等環境的影響。目前受儀器性能、量程所限,主要適用於滑坡初期變形階段,即測量小變形、低速率、觀測時間相對不很長的監測。

6.2.4.3滑坡誘發因素監測

1)地下水動態監測

地下水動態監測包括地下水位和間隙水壓監測。利用自動水位記錄儀測量水位,這種方法對進行遠距離遙測、多點測量及小口徑鑽孔(僅30mm)很有效。我國正在普遍使用自動水位記錄儀。間隙水壓力計:在國外,應用間隙水壓力計進行滑坡監測已較普遍,但國內尚未普及使用。技術關鍵是如何實測滑動帶中的真實孔隙水壓力值,為此牽連到很多安裝埋設的工藝技術問題。幾十年來各國先後研製了各種形式的間隙水壓力測量儀器,如開口立管式、卡隆格蘭德型、氣動型、液動型和電動型的探頭等。

2)氣象觀測

氣象觀測技術方面是通過雨量計、蒸發儀等對氣象因素進行觀測,分析降雨與滑坡滑動的關系。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滑坡都與降雨有關,所以研究降雨的臨界值與滑坡的關系對滑坡問題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地聲監測

地聲監測技術方法是利用測定滑坡岩體受力破壞過程中所釋放的應力波的強度和信號特徵,來判別岩體的穩定性。最早應用於礦山應力測量,近十幾年來逐漸被應用到滑坡的監測中。儀器有地聲發射儀、地音探測儀。利用儀器採集岩體變形破裂或破壞時釋放出的應力波強度和頻度等信號資料,分析判斷崩滑體變形的情況。儀器應設置在崩滑體應力集中部位,靈敏度較高,可連續監測,僅適用於研製崩滑體或斜坡的變形監測,在崩滑體勻速變形階段不適宜。測量時將探頭放在鑽孔或裂縫的不同深度來監測岩體(特別是滑動面)的破壞情況。聲發射技術可作為滑坡擠壓階段、地面裂縫不明顯、地面位移難以測出的早期監測預報手段,對崩塌性滑坡具有較高的應用前景,但對其他類型滑坡應用的可能性尚待深入研究。

4)地溫觀測

地溫監測技術方法是利用溫度計測量地溫,分析溫度變化與岩石變形的關系,間接了解危岩體的變形特徵。

5)地震監測

由於地震力是作用於崩滑體的特殊荷載之一,對崩滑體的穩定性起著重要作用,應採用地震儀等監測區內及外圍發生的地震的強度、發震時間、震中位置、震源深度,分析區內的地震烈度,評價地震作用對崩滑體穩定性的影響。

6)人類相關活動觀測

由於人類活動如洞掘、削坡、爆破、載入及水利設施的運營等,往往造成人工型地質災害或誘發產生地質災害,在出現上述情況時,應予以監測並停止某項活動。對人類活動監測,應監測對崩滑體有影響的項目,監測其范圍、強度、速度等。

6.2.4.4宏觀地質調查觀測

採用常規地質調查法,定期對崩滑體出現的宏觀變形形跡(如裂縫發生及發展、地沉降、下陷、坍塌、膨脹、隆起、建築物變形等)和與變形有關的異常現象(如地聲、地下水異常、動物異常)進行調查記錄。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外滑坡觀測技術方法已發展到一較高水平。主要表現在:

(1)由過去的人工用皮尺地表量測等簡易監測,發展到可以運用儀器儀表對災害進行觀測,現正逐步實現自動化、高精度的遙測系統。

(2)監測技術方法的發展,拓寬了監測內容,由地表監測拓寬到地下監測、水下監測等,由位移監測拓寬到應變監測、相關動力因素和環境因素監測。

(3)監測技術方法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監測儀器的發展。隨著電子攝像激光技術、GPS技術、遙感遙測技術、自動化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監測儀器正在向精度高、性能佳、適應范圍廣、自動化程度高的方向發展。

⑶ 滑坡的研究方法哪些

首先以地質調查為主,通過邊坡形態、變形特徵、及監測情況分析,主要查明有無滑坡幾大特徵。然後通過地質勘探,物探等手段,具體判斷滑坡體大小、規模,判定滑床位置,滑體物理力學參數等。

⑷ 滑坡的成因是什麼如何治理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岩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運動的岩(土)體稱為變位體或滑移體,未移動的下伏岩(土)體稱為滑床。
強度因素
滑坡的活動強度,主要與滑坡的規模、滑移速度、滑移距離及其蓄積的位能和產生的功能有關。一般講,滑坡體的位置越高、體積越大、移動速度越快、移動距離越遠,則滑坡的活動強度也就越高,危害程度也就越大。具體講來,影響滑坡活動強度的因素有:
地形:坡度、高差越大,滑坡位能越大,所形成滑坡的滑速越高。斜坡前方地形的開闊程度,對滑移距離的大小有很大影響。地形越開闊,則滑移距離越大。開闊程度對滑移距離的大小有很大影響。地形越開闊,則滑移距離越大。
岩性:組成滑坡體的岩、土的力學強度越高、越完整,則滑坡往往就越少。構成滑坡滑面的岩、土性質,直接影響著滑速的高低,一般講,滑坡面的力學強度越低,滑坡體的滑速也就越高。
地質構造:切割、分離坡體的地質構造越發育,形成滑坡的規模往往也就越大越多。
誘發因素:誘發滑坡活動的外界因素越強,滑坡的活動強度則越大。如強烈地震、特大暴雨所誘發的滑坡多為大的高速滑坡。

人為因素
違反自然規律、破壞斜坡穩定條件的人類活動都會誘發滑坡。例如:
1.開挖坡腳:修建鐵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廠等工程,常常因使坡體下部失去支撐而發生下滑。例如我國西南、西北的一些鐵路、公路、因修建時大力爆破、強行開挖,事後陸陸續續地在邊坡上發生了滑坡,給道路施工、運營帶來危害。
2.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滲漏,工業生產用水和廢水的排放、農業灌溉等,均易使水流滲入坡體,加大孔隙水壓力,軟化岩、土體,增大坡體容重,從而促使或誘發滑坡的發生。水庫的水位上下急劇變動,加大了坡體的動水壓力,也可使斜坡和岸坡誘發滑坡發生。支撐不了過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軟弱面下滑。尤其是廠礦廢渣的不合理堆棄,常常觸發滑坡的發生。

此外,劈山開礦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體受振動而破碎產生滑坡;在山坡上亂砍濫伐,使坡體失去保護,便有利於雨水等水體的入滲從而誘發滑坡等等。如果上述的人類作用與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結合,則就更容易促進滑坡的發生。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越來越多的工程活動破壞了自然坡體,因而滑坡的發生越來越頻繁,並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應加以重視。
滑坡的防治要貫徹「及早發現,預防為主;查明情況,綜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後患」的原則結合邊坡失穩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內外部條件,治理滑坡可以從以下兩個大的方面著手[4]

消除和減輕水的危害
滑坡的發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關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減輕水對邊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壓力和動水壓力,防止岩土體的軟化及溶蝕分解,消除或減小水的沖刷和浪擊作用。具體做法有:防止外圍地表水進入滑坡區,可在滑坡邊界修截水溝;在滑坡區內,可在坡面修築排水溝。在覆蓋層上可用漿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鋪蓋,防止地表水下滲。對於岩質邊坡還可用噴混凝土護面或掛鋼筋網噴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應根據邊坡的地質結構特徵和水文地質條件加以選擇。
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鑽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豎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撐盲溝。

改善邊坡岩土力學強度
通過一定的工程技術措施,改善邊坡岩土體的力學強度,提高其抗滑力,減小滑動力。常用的措施有:1,削坡減載;用降低坡高或放緩坡角來改善邊坡的穩定性。削坡設計應盡量削減不穩定岩土體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體不應削減。此法並不總是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經濟技術比較。2,邊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1,修築擋土牆、護牆等支擋不穩定岩體;2,鋼筋混凝土抗滑樁或鋼筋樁作為阻滑支撐工程;3,預應力錨桿或錨索,適用於加固有裂隙或軟弱結構面的岩質邊坡;4,固結灌漿或電化學加固法加強邊坡岩體或土體的強度;5,SNS邊坡柔性防護技術等;6,鑲補溝縫。對坡體中的裂隙、縫、空洞,可用片石填補空洞,水泥沙漿溝縫等以防止裂隙、縫、洞的進一步發展。


閱讀全文

與滑坡的分析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suv踏板安裝方法 瀏覽:858
電動保溫閥重量計算方法 瀏覽:392
格力空調異地安裝方法 瀏覽:635
美肌水使用方法 瀏覽:258
野外測量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瀏覽:442
作品推廣的方法和技巧快手 瀏覽:374
女性快速補腎的方法 瀏覽:995
約分的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571
設計師選擇困難的解決方法和技巧 瀏覽:759
逆指標的一般水平用什麼方法計算 瀏覽:864
福建家用溯源燕窩的食用方法 瀏覽:72
國標中檢測菌落總數的檢測方法 瀏覽:942
ktm檢測方法 瀏覽:153
十合一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581
兩個薄膜水泵連接方法 瀏覽:56
郵件發送圖片方法 瀏覽:334
西瓜醬怎麼調制方法 瀏覽:708
蒸汽煙怎麼使用方法 瀏覽:145
肝鬱結最好的鍛煉方法 瀏覽:693
線雕的使用方法有哪些 瀏覽: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