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孟德爾三大定律詳解
遺傳學的兩個基本定律——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統稱為孟德爾遺傳規律。
分離定律驗證方法
測交就是讓雜種子一代與隱性類型相交,用來測定f1的基因型。按照孟德爾對分離現象的解釋,雜種子一代f1(dd)一定會產生帶有遺傳因子d和d的兩種配子,並且兩者的數目相等;而隱性類型(dd)只能產生一種帶有隱性遺傳因子d的配子,這種配子不會遮蓋f1中遺傳因子的作用。所以,測交產生的後代應當一半是高莖(dd)的,一半是矮莖(dd)的,即兩種性狀之比為1∶1。孟德爾用子一代高莖豌豆(dd)與矮莖豌豆(dd)相交,得到的後代共64株,其中高莖的30株,矮莖的34株,即性狀分離比接近1∶1,實驗結果符合預先設想。對其他幾對相對性狀的測交試驗,也無一例外地得到了近似於1∶1的分離比。
孟德爾的測交結果,雄辯地證明了他自己提出的遺傳因子分離假說是正確的,是完全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的。
自由組合規律的驗證
與分離規律相類似,要將自由組合規律由假說上升為真理,同樣也需要科學試驗的驗證。孟德爾為了證實具有兩對相對性狀的f1雜種,確實產生了四種數目相等的不同配子,他同樣採用了測交法來驗證。
把f1雜種與雙隱性親本進行雜交,由於雙隱性親本只能產生一種含有兩個隱性基因的配子(yr),所以測交所產生的後代,不僅能表現出雜種配子的類型,而且還能反映出各種類型配子的比數。換句話說,當f1雜種與雙隱性親本測交後,如能產生四種不同類型的後代,而且比數相等,那麼,就證實了f1雜種在形成配子時,其基因就是按照自由組合的規律彼此結合的。為此,孟德爾做了以下測交試驗,如圖2-9所示。
實際測交的結果,無論是正交還是反交,都得到了四種數目相近的不同類型的後代,其比數為1∶1∶1∶1,與預期的結果完全符合。這就證實了雌雄雜種f1在形成配子時,確實產生了四種數目相等的配子,從而驗證了自由組合規律的正確性。
『貳』 假說演繹、建立模型與類比推理等是現代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科學方法.利用假說演繹法,孟德爾發現了兩大
(1)孟德爾在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中提出的解釋實驗現象的「假說」是F1形成配子時,每對遺傳因子彼此分離,不同對的遺傳因子自由組合,並且F1產生4種比例相等的配子;在現象分析階段完成的實驗是純合的親本雜交和F1的自交;在檢驗假設階段完成的實驗是對F1進行測交.
(2)沃森和克里克所建立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是物理模型.由於構成DNA的脫氧核苷酸有4種,且有n個脫氧核苷酸即
n |
2 |
『叄』 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提出遺傳定律——研究方法
①1866年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提出遺傳定律——假說—演繹法
②1910年摩爾根進行果蠅雜交實驗,證明基因位於染色體上—假說演繹法
③1903年薩頓研究蝗蟲的減數分裂,提出假說「基因在染色體上」——類比推理法
①②都是通過雜交實驗發現了問題然後提出假說,之後利用測交的方法驗證了假說的內容,進而得出的結論。所以均為假說演繹法。
『肆』 求:孟德爾兩大遺傳定律具體內容及解析
孟德爾的遺傳定律
基因分離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減數分裂都是遵循的,跟有絲分裂的沒關系
我建議你看一下著兩大定律的內容:
基因的分離定律:
雜合體中決定某一性狀的成對遺傳因子,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彼此分離,互不幹擾,使得配子中只具有成對遺傳因子中的一個,從而產生數目相等的、兩種類型的配子,且獨立地遺傳給後代,這就是孟德爾的分離規律。
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具有兩對(或更多對)相對性狀的親本進行雜交,在f1產生配子時,在等位基因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現為自由組合,這就是自由組合規律的實質。也就是說,一對等位基因與另一對等位基因的分離與組合互不幹擾,各自獨立地分配到配子中。
例子的話,人的生殖細胞,豌豆雜交什麼的,很多都是
『伍』 孟德爾在研究遺傳的兩大定律時運用了如下哪一種科學方法()A.類比推理方法B.同位素標記法C.假
孟德爾在研究遺傳的兩大定律時運用了假說-演繹法.
故選:C.
『陸』 孟德爾用了哪些科學研究方法
孟德爾在發現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時都使用了假說-演繹法。
『柒』 孟德爾遺傳定律是什麼內容
1.基因的分離定律。
2.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捌』 孟德爾遺傳定律用了什麼科學方法
孟德爾在研究遺傳的兩大定律時運用了假說-演繹法.
故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