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設計一個實驗模擬日食的發生並說說觀察到哪些現象才證明日食發生了
目的要求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知道什麼是日食和月食,明白日食和月食的成因。2、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擬實驗),推理能力(根據日食現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據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3、通過認識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的關系,使學生體會到自然事物(天體,是相互聯系的、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課前准備教師准備:l、分組實驗材料:電燈(瓦數大的)、皮球。2、掛圖或投影片:日偏食、日全食、日全食過程、月食、日食成因示意圖、月食成因示意圖。教學過程導入新課l、提問:(1)晝夜現象是怎樣形成的?(2)月相變化是怎樣形成的?(3)地球、月球、太陽三個天體是怎樣相互運動的?2、談話:(1)月球的圓缺變化是在一個月內發生的,可是有時在一個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圓缺變化的全過程。你們看過嗎?這叫什麼現象?(板書:「月食」)(2)太陽是否有時也會有圓缺現象?(出示日偏食圖)這叫什麼現象?(板書:日食)(3)你見過日食或月食嗎?說說當時的情景。3、出示日全食過程圖,講解日全食過程,使學生知道日全食要經過「偏食、全食、偏食、復圓」這樣一個過程。4、談話:關於日食和月食你有什麼問題?5、講述: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學習新課l、指導學生認識日食的成因(1)講述:我們先來研究日食的成因。(2)談話:①你認為日食可能是怎麼回事?②日食成因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太陽本身在一段時間內變黑了,另一種是太陽的光輝被某種天體擋住了。你認為哪種可能性大?③如果是某種天體擋住了太陽的光輝,可能是哪個天體?(3)講述:下面,我們來集中研究一下,到底是哪個天體擋住了太陽的光輝。耍弄清這個問題,還必須從日食的現象來分析。(4)討論:(出示掛圖或投影片:日偏食。)①日食時,太陽被遮擋的部分邊緣是什麼樣的?(弧形的)這說明什麼?(如果學生思考不出,再問「這說明擋光的天體是什麼樣的?」從而啟發學生想到擋光的天體是球形的。)(出示掛圖或投影片:日全食。)②在日食過程申,有時太陽的整個球面都被擋住了,成為黑色,這說明什麼?為什麼?(如果學生思考不出,再間"這說明擋住太陽光的那個天體,從地球上看有多大?)哪個天體從地球上看有這樣大?(從地球上看,只有月球與太陽大小差不多。)(出示掛圖或投影片:日全食過程。)③日食時,太陽被遮擋的部分從哪邊開始,向哪邊移動?(總是從西邊開始,向東邊移動。)這說明什麼?(如果學生思考不出,再問這說明擋光的天體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運動方向是怎樣的?)哪個天體是這樣運動的?(學生只知地球、月球是自西向東運動的。其他行星也是自西向東運動的,但看起來很小,不會擋住太陽。)④綜合以上的分析,你認為可能是哪個天體擋住了太陽的光輝?你是怎樣想的?(5)講述: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與日食現象有關系的幾個因素都與月球有關系,因此可以推想日食時是月球擋住了太陽的光輝。是不是這樣呢?讓我們通過實驗來看一下。(6)學生分組實驗:①用這盞圓形的電燈當作太陽,用皮球當作月球,以甲同學的頭當作地球。甲同學看著太陽,另外一個同學舉著「月球」圍著「地球」自西向東轉動,能看到「月球」的影子嗎?②讓「月球」的影子正好落在甲同學眼睛上,請甲同學說說還能看到「太陽」嗎?當「月球」影子離開他的眼睛時,是否重新看到了「太陽」③再做一次,讓月球的影子自西向東慢慢掠過甲同學的眼睛,請甲同學說說在這個過程中,他看到「太陽」有什麼變化?(會看到「太陽」由圓、缺、黑、缺、圓)(這個實驗適合分步進行,分步匯報。在小組內,幾個同學輪流充當甲,每人都體驗一次。如果沒有圓形的燈,第①步驟可以省略,也可以改用其他方法,例如在黑板上貼一個面的太陽,自己拿著皮球在眼前自右向左慢慢移動,觀察「太陽」的形狀有什麼變化。)(7)討論:(出示掛圖或投影片:日食成因示意圖。)根據以上研究,參考日食成因示意圖,說說日食是怎樣形成的?(8)講解:月球圍繞地球磚,地球圍繞太陽轉。當月球轉到地球和太陽中間,三個天體大致成一條直線的時候,月球的影子就會投在地球上。處在月影星的人,由於被月球擋住了視線,就看不見太陽或只能看見一部分太陽,這就是日食。(9)指導學生填寫課文中這個問題的空白。(10)提問:①日食時是哪個天體擋住了太陽的光輝?此時,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的位置關系是怎樣的?②地球上所有的人同時都能看到日食嗎?(不能)哪個地方的人能看到日食?(只有處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③日食為什麼總是從太陽的西部開始?為什麼過一段時間太陽又復明了?④用你自己的話說說,日食是怎樣形成的?2、指導學生認識月食的成因(1)講述:下面,我們來研究月食的成因。(2)談話:你看過月食嗎?說說月食時的情景。(3)出示掛圖或投影片:月全食。(4)講述:月食耍經過「偏食、全食、偏食、復圓」這樣一個過程,圖中是月全食的情景。(5)討論:請你根據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是怎麼形成的?(6)讓學生畫出月食時。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的相互位置圖。(7)出示掛圖或投影片月食成因示意圖。(8)講解:月球圍繞地球轉,地球圍繞太陽轉。當月球轉到地球背著太陽的一面,三個天體大致成一條直線時,月球就處在地球的影子里,太陽照在月球上的光被地球擋住了,這時就會發生月食。(9)指導學生填寫課文中這個問題的空白。(10)提問:①月食時,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②當月球走到什麼位置時開始發生月食?(走進地球的影子時。)③月食時,是哪個天體擋住了太陽照到月球上的光?④用你自己的話說說月食是怎樣形成的。3、指導學生認識人類對日食和月食的探索講解:日食和月食現象,自古以來就吸引著人們去研究,我國遠在三千年前,就有觀測日食的記錄,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日食的記錄。以前,由於人們不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對於日食和月食有各種猜測,其中有不少錯誤的、迷信的說法;經過多年的探索,人們才認識到日食和月食是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相對運動的結果。現在,人們不僅知道日食、月食的原因,而且已經掌握了日食和月食的規律,能夠准確地計算出日食、月食發生的時間和地區。鞏固應用講述:這節課,我們研究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提問:日食是怎樣形成的?月食是怎樣形成的?練習:分別畫出日食和月食時,太陽、地球、月體的相互位置圖。布置作業在牆上貼一個面的太陽,手裡拿一個圓形紙片當作月球,做日食實驗。研究:當「月球」離眼遠近不同時,看到的日食現象是否有什麼不同?
Ⅱ 小學科學教學怎樣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其核心在於激發學生的情感,其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陶冶人的情感,凈化人的心靈和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啟迪,有利於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
小學科學教學的核心在於探究。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探究,創設情境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掌握適當的時機,精心創設教學情境,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情趣;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促使學生主動探究知識,應用知識;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使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形成良好的個性。教學中可採用以下幾種方法創設情境。
一、利用實驗創設情境
實驗是科學課的基礎,它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起著重要的作用。科學課中的各種實驗充滿著趣味性、思維性、挑戰性、探索性和創造性,以其直觀性、形象性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利用實驗創設教學情境,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例如我在教學五年級科學下冊《空氣的熱脹冷縮》一課時,一開始我就做了一個噴泉演示實驗:在一個平底燒瓶里裝一些水,瓶口用橡膠塞塞緊,把一根吸管插入瓶中,一端露在瓶外,一端插入水中。然後把燒瓶放到一個空水槽中,再往水槽中倒入滾燙的開水,燒瓶中的水立刻往外噴了出來,看得學生目瞪口呆。最後我聯繫上一課《液體的熱脹冷縮》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上堂課我們做這個實驗時吸管里的水只是往上升了一點,而沒有像這一次那樣快速地往外噴?學生陷入了深思。
很明顯,通過一個小小的演示實驗,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它為學生提供了最真實的感受,它對學生思維形成的沖擊是巨大的。因此,充分地利用好實驗來設置情境,能給學生的學習創造良好的氛圍。
二、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情境
科學教育生活化,生活問題科學化已經成為現代科學教學改革的方向。「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兒童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使學生體會科學就在身邊,感受科學的趣味與價值,讓孩子們對科學產生親切感,這有益於孩子們發現、理解、探索和應用科學。現代科學教育觀認為在學校情境中設置基於工作的、模仿從業者真實活動的學習環境,來提高學習的有效性,並保證知識向真實情境的遷移。實際教學中,要設計一個情境,讓學生將完整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使學生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感受到科學的應用價值,從而產生學習興趣。
科學教學中如果能經常聯系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創設情境,除了能充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還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養成平時要多觀察、多發現、多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三、利用故事創設情境
「故事是兒童的第一大需要。」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趣味性、啟發性的故事情境,以吸引孩子注意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科學教材中的一些著名實驗、發現事例,一些生動感人的名人軼事等都是真實可信,會很容易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一生銘記,會追蹤科學家的思維,去體驗創造發明的境界。如教學《光是怎樣傳播的》一課導入時,教師巧妙地利用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來激發學生探究科學奧秘的興趣。再如教《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時,講述阿基米德揭開王冠真假的故事,阿基米德從浴盆水溢出來的啟發而獲得一種「直覺的頓悟」,發現了物體沉浮規律的故事。這些豐富的史料,融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為一體,吸引學生進入教學情境,再現科學家的忘我探索情境,激勵學生陶冶情操,鼓舞鬥志,培養發現精神。
四、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情境
計算機多媒體集聲音、畫面、文字、顯示於一體,能擴展微觀世界,微縮宏觀世界,模擬實驗現象,打破學生認知中的時空界限,能形象直觀地表現各種現象,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知客觀事物。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有著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情境更會收到極好的教學效果。它能創設逼真的教學環境、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習者帶來了一種全新的學習環境和認知方式。如在教學《我們來造「環形山」》一課時,課件出示月球由遠及近的圖片,使學生感受到明亮的月球表面其實是一副千瘡百孔的樣子,那一個個坑就是環形山。學生不禁提出探究的問題:這些環形山是怎樣形成的?教學《日食和月食》一課時,課前播放日食、月食的錄像,既讓學生親眼看到日食和月食時的景象,又自然而然地提出了探究的問題:日食、月食是怎樣產生的?
五、利用游戲創設問題情境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游戲是由愉快促動的,它是滿足的源泉。」它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對兒童有極大的吸引力,一旦將游戲運用到教學中,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將知識通過有趣的游戲活動傳授給學生,這對學生來說,學習不再是一件枯燥無味的事情,而是一件與快樂聯系在一起的趣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教材內容,設計各種游戲、創設教學情境,以滿足學生愛動好玩的心理,產生一種愉快的學習氛圍。
總之,創設課堂教學情境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要根據學生、教材等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創設出適合學生而富有情感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學習、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科學知識。
Ⅲ 模擬「日食」和「月食」現象 實驗器材:蠟燭、火柴、乒乓球、皮球(或氣球). 實驗步驟和方法: ①點燃
(1)日食和月食都是由於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 日食是月亮擋住了太陽照向地球的光,所以我們看不見或只能看見部分太陽; 月食是地球擋住了太陽照向月亮的光,所以我們看不見或只能看見部分月亮. (2)日食時,月亮擋住了太陽照向地球的光.月亮在太陽和地球的中間. 月食時,地球擋住了太陽照向月亮的光.地球在太陽和月亮的中間. |
日食的圖象: |
Ⅳ 請設計演示日全食、月全食的形成過程。
日食和月食
當月球來到地球的向陽的一側,其影子掃過的地區,人們看到太陽被月輪遮蔽,叫做日食;而當月球繞行到地球的背太陽一側,碰巧隱入地球本影,這時,在地球上看來,滿月在天空中失去光輝,這便是月食。可以想到,發生月食時,在月球天空中則看到日食;而當地球上發生日食時,在月球的夜空中,明亮的「地盤」上出現一個很小的黑暗,可稱之為「凌地」,如下圖所示:
日食分為三類: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環食。其中日食中的全食和環食又叫中心食。在同一時間,中心食和偏食發生在地球的不同地區;而在同一地區發生中心食的前後,必伴有偏食階段。日食的開始階段和終了階段食日環食,而中間階段發生日全食,如下圖所示,這樣一次日食叫全環食。
月食分為月全食和月偏食,沒有月環食。在發生月全食前後,必同時伴有月偏食階段。無論食發生月全食還是月偏食,全球(夜半球)各地同時看到同類的月食。月球進入地球半影時,並不發生「食」,因為半影內能得到部分太陽光輝,它仍照亮整個月面,只是亮度變得稍暗,月輪保持不缺,這種現象叫半影食。至於為什麼沒有月環食,原因是在月球軌道距離外,地半影截面遠比月輪大得多。
日(月)全食分為:偏食-全食-偏食三個階段,劃分三個階段的是四種食相:初虧、食既、生光和復圓。在日(月)食過程中,當月輪中心與日輪或地本影截面中心最接近的瞬間,叫食甚。食甚時,日輪或月輪被「食」程度叫食分。同一次日食,各地所見食分和見食時間可是不同的;但同一次月食,只要能見到全過程,各地所見的食分和見食時間皆相同。
發生日(月)食總條件為①朔望條件:日食必發生在朔,月食必發生在望。②交點條件:日食發生在朔、月食發生在望;但逢朔未必發生日食,逢望未必發生月食。日食的條件是日月相合於黃白交點或其附近;月食的條件是日月相沖(望)於黃白交點或其附近。
就全球而論,發生日食次數比月食要多。但對一地而言,見到月食的次數遠多於日食。因為月食時見食地區廣(夜半球各地均可見),而日食時,地球上只有狹窄地帶可見。據統計,對一個特定地點來說,平均三、四年就能遇到一次月全食,但日全食平均幾百年才遇一次(2009年7月22日,我國將見到一次月全食)。1987年9月23日的那次日環食,在2005年10月3日也得以重現。
Ⅳ 怎樣與學前兒童做一個日食或月食的實驗,求步驟
首先:
1 、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知道什麼是日食和月食,明白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 、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擬實驗),推理能力 (根據日食現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據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
3 、通過認識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的關系,使學生體會到自然事物(天體,是相互聯系的、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課前准備
教師准備:
l 、分組實驗材料:電燈 (瓦數大的)、皮球。
2 、掛圖或投影片:日偏食、日全食、日全食過程、月食、日食成因示意圖、月食成因示意圖。
實驗過程
l 、老師提問:
( 1 )晝夜現象是怎樣形成的?
( 2 )月相變化是怎樣形成的?
( 3 )地球、月球、太陽三個天體是怎樣相互運動的?
2 、談話:
( 1 )月球的圓缺變化是在一個月內發生的,可是有時在一個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圓缺變化的全過程。你們看過嗎?這叫什麼現象?(板書:「月食」)
( 2 )太陽是否有時也會有圓缺現象?(出示日偏食圖)這叫什麼現象?(板書:日食)
( 3 )你見過日食或月食嗎?說說當時的情景。
3 、出示日全食過程圖,講解日全食過程,使學生知道日全食要經過 「偏食、全食、偏食、復圓」這樣一個過程。
4 、談話:關於日食和月食你有什麼問題?
5 、講述: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學習新課
l 、指導學生認識日食的成因
(1) 講述 : 我們先來研究日食的成因。
(2) 談話 :
①你認為日食可能是怎麼回事 ?
②日食成因有兩種可能 : 一種是太陽本身在一段時間內變黑了,另一種是太陽的光輝被某種天體擋住了。你認為哪種可能性大 ?
③如果是某種天體擋住了太陽的光輝,可能是哪個天體 ?
(3) 講述 : 下面,我們來集中研究一下,到底是哪個天體擋住了太陽的光輝。耍弄清這個問題,還必須從日食的現象來分析。
(4) 學生老師討論 :
( 出示掛圖或投影片:日偏食。 )
①日食時,太陽被遮擋的部分邊緣是什麼樣的 ?( 弧形的 ) 這說明什麼 ?( 如果學生思考不出,再問「這說明擋光的天體是什麼樣的?」從而啟發學生想到擋光的天體是球形的。 )
( 出示掛圖或投影片:日全食。 )
②在日食過程申,有時太陽的整個球面都被擋住了,成為黑色,這說明什麼 ? 為什麼 ?( 如果學生思考不出,再間 " 這說明擋住太陽光的那個天體,從地球上看有多大 ?) 哪個天體從地球上看有這樣大 ?( 從地球上看,只有月球與太陽大小差不多。 ) ( 出示掛圖或投影片:日全食過程。 )
③日食時,太陽被遮擋的部分從哪邊開始,向哪邊移動 ?( 總是從西邊開始,向東邊移動。 ) 這說明什麼 ?
( 如果學生思考不出,再問這說明擋光的天體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 ? 運動方向是怎樣的? ) 哪個天體是這樣運動的 ?( 學生只知地球、月球是自西向東運動的。其他行星也是自西向東運動的,但看起來很小,不會擋住太陽。 )
④綜合以上的分析,你認為可能是哪個天體擋住了太陽的光輝?你是怎樣想的?
( 5 )講述: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與日食現象有關系的幾個因素都與月球有關系,因此可以推想日食時是月球擋住了太陽的光輝。是不是這樣呢?讓我們通過實驗來看一下。
( 6 )學生分組實驗:
①用這盞圓形的電燈當作太陽,用皮球當作月球,以甲同學的頭當作地球。甲同學看著太陽,另外一個同學舉著「月球」圍著「地球」自西向東轉動,能看到「月球」的影子嗎?
②讓「月球」的影子正好落在甲同學眼睛上,請甲同學說說還能看到「太陽」嗎?當「月球」影子離開他的眼睛時,是否重新看到了「太陽」
③再做一次,讓月球的影子自西向東慢慢掠過甲同學的眼睛,請甲同學說說在這個過程中,他看到「太陽」有什麼變化?(會看到「太陽」由圓、缺、黑、缺、圓)
(這個實驗適合分步進行,分步匯報。在小組內,幾個同學輪流充當甲,每人都體驗一次。如果沒有圓形的燈,第①步驟可以省略,也可以改用其他方法,例如在黑板上貼一個面的太陽,自己拿著皮球在眼前自右向左慢慢移動,觀察「太陽」的形狀有什麼變化。)
( 7 )討論:
(出示掛圖或投影片:日食成因示意圖。)
根據以上研究,參考日食成因示意圖,說說日食是怎樣形成的?
( 8 )講解:月球圍繞地球磚,地球圍繞太陽轉。當月球轉到地球和太陽中間,三個天體大致成一條直線的時候,月球的影子就會投在地球上。處在月影星的人,由於被月球擋住了視線,就看不見太陽或只能看見一部分太陽,這就是日食。
( 9 )指導學生填寫課文中這個問題的空白。
( 10 )提問:
①日食時是哪個天體擋住了太陽的光輝?此時,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的位置關系是怎樣的?
②地球上所有的人同時都能看到日食嗎?(不能)哪個地方的人能看到日食?(只有處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
③日食為什麼總是從太陽的西部開始?為什麼過一段時間太陽又復明了?
④用你自己的話說說,日食是怎樣形成的?
2 、指導學生認識月食的成因
( 1 )講述:下面,我們來研究月食的成因。
( 2 )談話:你看過月食嗎?說說月食時的情景。
( 3 )出示掛圖或投影片:月全食。
( 4 )講述:月食耍經過 「偏食、全食、偏食、復圓」這樣一個過程,圖中是月全食的情景。
( 5 )討論:請你根據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是怎麼形成的?
( 6 )讓學生畫出月食時。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的相互位置圖。
( 7 )出示掛圖或投影片 月食成因示意圖。
( 8 )講解:月球圍繞地球轉,地球圍繞太陽轉。當月球轉到地球背著太陽的一面,三個天體大致成一條直線時,月球就處在地球的影子里,太陽照在月球上的光被地球擋住了,這時就會發生月食。
( 9 )指導學生填寫課文中這個問題的空白。
( 10 )提問:
①月食時,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②當月球走到什麼位置時開始發生月食?(走進地球的影子時。)
③月食時,是哪個天體擋住了太陽照到月球上的光?
④用你自己的話說說月食是怎樣形成的。
3 、指導學生認識人類對日食和月食的探索
講解:
日食和月食現象,自古以來就吸引著人們去研究,我國遠在三千年前,就有觀測日食的記錄,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日食的記錄。
以前,由於人們不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對於日食和月食有各種猜測,其中有不少錯誤的、迷信的說法;經過多年的探索,人們才認識到日食和月食是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相對運動的結果。現在,人們不僅知道日食、月食的原因,而且已經掌握了日食和月食的規律,能夠准確地計算出日食、月食發生的時間和地區。
Ⅵ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演示
第三單元 宇宙
1、地球的衛星——月球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在運動方式、體積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徵等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過程與方法:
1、 能利用多種渠道搜集有關月球的信息。
2、 按照科學探究的要求進行信息交流、討論,並且整理有關的信息。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知道對信息進行分析比較,嘗試對信息的可信度進行判斷是必要的。
2、 知道科學的進步需要永無止境的科學探索精神。
3、 發展對宇宙天文探索的興趣。
【教學重點】搜集整理月球的資料,根據資料的特徵製作自己的「月球卡」。
【教學難點】按照科學探究的要求進行信息交流、討論和整理。
【教學准備】
教師准備:有關月球信息的圖片、錄像資料、書籍等
學生准備:課前收集有關月球的信息
【教學過程】
一、人類對月球的探索歷程
1、談話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離我們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顆嗎?
(學生思考後回答: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圍繞著地球運動,是地球的衛星。)
2、有關月球的詩歌、神話故事有許多,誰能背一首詩或講一個故事給大家聽?
(請幾位同學講故事或者背詩:《嫦娥奔月》、《玉兔搗葯》、《吳剛伐桂》等故事;《楓橋夜泊》(張繼):月落烏蹄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嫦娥》(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靜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從軍行》(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3、談話:從這些故事和詩歌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自古以來,人們就特別關注月球。那麼,月球到底有哪些奧秘,人們又是怎樣去探索認識月球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地球的衛星——月球》。
(板書課題)
4、閱讀課本第46頁中的插圖,說說在探索月球的歷程中,人類觀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發生了哪些變化?
(梳理板書:肉眼觀察——天文望遠鏡——探測飛行器——登月考察)
5、討論:從這些工具的發展過程中,你知道了些什麼?
6、師:對這些工具,你有沒有補充的內容,說給大家聽聽。
7、交流: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對於月球的認識是怎樣發展的?
(預設:人類探月的技術與工具越來越先進;人類對月球的數據勘測越來越精確;人類對月球奧妙的了解越來越多;人類對月球的疑惑也越來越多。)
二、製作我的「月球卡」
1、師:課前讓大家收集了有關月球的信息,你們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
2、小組內將課前收集的月球資料按照教師給定的方法進行交流和分類整理,教師巡視指導。
(要求:輪流發言;發言者要說明信息的來源;有沖突的地方要記下來,然後分類整理。)
3、各組派一名代表,匯報交流本組收集到的信息。
4、師:從剛才匯報的情況看,同學們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月球的運動;二是月球的基本情況和相關數據;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有關人類登月的故事。
5、下面請大家根據各組交流的情況,完成月球基本信息卡的製作,將有關的信息填寫在活動記錄中。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中的「月球卡」製作,根據自己或小組內的月球資料,選擇所需要的信息,製作自己的「月球卡」。)
6、小結:通過製作「月球卡」,我們發現月球在運動方式、體積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徵等很多方面與地球不同。
三、拓展延伸
1、在課外進行「月球卡」的展示評價活動。
2、在討論中產生的分歧是否已經解決? 請大家課後繼續搜集更多的有關月球的資料。
板書設計:
1、 地球的衛星——月球
一、對月球的探索歷程:
肉眼觀察——天文望遠鏡——探測飛行器——登月考察
二、製作月球卡:
月球的運動、基本數據、地形特點、人類登月故事等
2、月相變化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
2、月相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
過程與方法:
1、持續地觀察月相的變化過程。
2、根據已有的現象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而做出假設,同時能在小組學習中收集整理別人的觀點,並且根據一定的事實對自己的假設進行調整。
3、初步學習利用模型來解釋自然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初步意識到宇宙是一個變化的系統。
2、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月相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月相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教學難點】要求學生持續一個月進行觀察,在觀察過程中詳細記錄月相的形狀、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農歷時間、太陽在天空的位置。
【教學准備】
教師准備:用於貼月相的掛圖、月相成因示意圖、月相變化的課件、皮球、電燈(瓦數大的)。
學生准備:圓紙片、剪刀、活動記錄等。
【教學過程】
一、畫月相
1、創設情境,引出月相話題:
同學們,蘇軾的《水調歌頭》里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有陰晴圓缺」的詞句,看來人們很早就發現了月球有圓缺變化的情況,說說你曾經見到過的月亮是什麼樣的?
(當學生說到滿月時,請他說出陰歷時間)
2、講解:月亮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過的月相畫下來嗎?
(教師給每個學生幾張相同大小的圓紙片,請學生在紙上畫月相,然後把它們剪下來。)
4、讓幾位學生把畫月相的紙片貼在黑板上,全班觀察分析。這些月相相同嗎?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見到這樣的月相,為什麼?
5、學生提出自己的假設,並且判斷黑板上所畫月相的正誤。
6、說說這些月相分別是什麼時候能看到的?
二、給月相排序
1、請每位學生再畫一個月相,並剪下來。
2、在小組中討論,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農歷什麼時候的?
3、(出示一組標有時間的圓圈的掛圖)你能把剪下來的月相准確地貼在上面的圓圈裡嗎?
(學生根據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測時間,在黑板上的相應位置貼上月相。)
4、觀察黑板上的掛圖上貼出的許多月相,小組討論並交流:有什麼發現?有什麼問題?
5、教師出示農歷上半月的月相變化過程圖,讓學生們討論:你們認為月相的變化是否有規律?有什麼規律?你們認為下半月的月相將如何變化?
6、小結:月相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性的。農歷上半月由缺到圓,下半月再由圓到缺。
(其他的說法也正確:1、一個月中月相的變化規律是:初二向左彎,初八右半邊明亮,十五月圓,二十二左半邊明亮,二十八向右彎(記憶訣竅:「殘」字拼音第一個字母「C」的形狀)。2、月相的變化經歷新月——上弦月——圓月——下弦月——殘月的過程。3、上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大,直到滿月,亮面在右側;下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側。)
三、模擬月相變化
1、設疑:月相的變化是月球的形狀在變化嗎?是伴隨著月球的什麼運動發生變化的?
2、小組內討論交流:能否用做模擬實驗的方法來研究月相變化?用什麼來模擬,怎樣模擬?
3、可參照課本第49頁進行模擬實驗,觀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樣嗎?亮面朝向一樣嗎?
(或者在教室里准備一盞瓦數大的電燈,用這盞燈當作太陽,學生自己當作地球,用皮球當作月球;把「月球」舉在空中,使「陽光」照到「月球」上,觀察此時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麼形狀;然後使「月球」圍繞「地球」公轉一周,觀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麼變化?)
(模擬實驗成功的關鍵在於:用來模擬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體,它的明亮一面始終向著「太陽」。即「月球」圍繞「地球」轉動一周時,它只自轉了一周。)
4、提問:通過模擬月相變化的實驗,你有什麼發現?
5、學生思考回答。
(預設:月相的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發光、太陽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關,不是因為月球的形狀在發生變化。)
6、播放月相變化的課件,鞏固並小結:月相變化跟月球不發光有關,跟太陽照射有關,跟月球在圍繞地球公轉有關。
(解釋:月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我們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陽的光。月相實際上就是人們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由於觀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對比一下,我們前面排序時所貼的月相,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
四、觀察白天的月相
1、談話:在給月相排序和模擬月相變化的過程中,我們推測出了月相變化的規律,同時還產生了許多問題。要知道規律是不是存在,以及問題能否得到圓滿解決,需要我們進行實地的觀察。
2、你們認為什麼時間觀察月相比較合適?
3、引導學生確定觀察月相的時間,清晨或傍晚觀察月相。
(教師教學時應確認一點:如果自己的教學時間在農歷的上半月,請引導學生在傍晚觀察;反之,則應在清晨觀察。從農歷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來越晚,因此在清晨觀察比較合適。)
4、思考討論:觀察月相,主要觀察記錄月相的哪些內容?
5、引導學生了解月相的記錄內容:月相的形狀、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農歷時間、以及觀察時的具體時刻等。
6、討論:如果我們觀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該怎麼辦?
7、說說你們認為在觀察過程中,還會有什麼問題或困難存在?
五、課外拓展:
1、動腦筋:今年春節晚上,某商店被盜。第二天,公安人員審詢了最有嫌疑的兩個嫌疑犯張三和李四。張三說:「昨晚十點鍾,借著月光我看到李四進商店偷東西。」李四說:「十點的時候,我正在家裡睡覺。」請你幫助公安人員判斷,誰最有可能是罪犯,為什麼?
(答案:張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為春節是正月初一,根本沒有月亮,可李四說他借著月光看到李四進商店偷東西,是在撒謊,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學後的傍晚時分和上午上學前的清晨時分進行觀察,並記錄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著農歷變,初一初二看不見,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邊,到了十五滿月圓,以後月相逐漸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見。)
板書設計:
2、月相變化
一、規律:新月——上弦月——圓月——下弦月——殘月
二、成因:月球圍繞地球公轉
3、我們來造「環形山」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環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徵。
2、環形山的形成與許多因素有關,隕石撞擊是主要原因。
過程與方法:
1、建造月球環形山的模型,並提出有根據的推測。
2、根據現象推測環形山的成因,學習合理地控制多種因素,創造性地用多種方法造「環形山」。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科學實驗的嚴謹、客觀和樂趣,意識到設計實驗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夠大膽地想像,表達自己的想法。
3、意識到模擬實驗及推測和客觀真實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學重點】通過造「環形山」的體驗活動,探究環形山的成因。
【教學難點】建造月球環形山的模型,並提出有根據的推測。
【教學准備】
有關環形山成因的錄像資料。
模擬環形山成因的實驗材料:沙、細石子、皮球、小鐵球、玻璃球、注射器、細膠管、水、捲尺等。
【教學過程】
一、月球上的環形山。
1、談話激趣:古人用肉眼觀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陰影想像成了月兔和桂花樹,現在人們已經能近距離觀察月球了,讓我們來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什麼樣的?
2、(教師出示環形山圖片),這是一張宇航員近距離拍攝下來的月球圖片,從中你們觀察到了什麼?
3、學生匯報觀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徵。
4、提問:為什麼人們將月球上的山脈稱為環形山?
5、進一步分析圖片,說說這些環形山有何特點?
6、教師補充有關環形山的資料。
7、小結環形山特點:分布雜亂、數量眾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淺。
二、製造「環形山」。
1、提出:我們來造「環形山」好嗎?
2、討論:怎樣人工製作月球上的「環形山」模型?用什麼方法?這個方法的根據是什麼?
3、集體交流,並作出判斷:哪些方法比較符合月球的實際情況。
4、制訂造「環形山」的計劃:選擇哪些模擬實驗的材料?這些材料分別模擬了月球上的哪些環境?如何做好這個實驗,才能使造出來的「環形山」和月球上環形山的特點比較符合?
5、根據自己設定的方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製造「環形山」。
(實驗方法:1、噴水法:將注射器連接膠管並把膠管插入沙子底部,用力將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觀察現象。2、撞擊法:用重球砸向沙堆,觀察現象並記錄……)
6、評價學生造好的「環形山」,主要從相似性方面評價。
(說明:學生模擬實驗的環形山應體現出和圖片中的環形山類似的特點:分布隨機、大小和深淺不一等。)
三、提出環形山成因的假說。
1、交流:你們小組是用什麼方法來造「環形山」的?在造「環形山」的過程中,你有什麼發現?
2、說說哪些方法能成功地模擬出月球上的環形山。
3、推測月球上的環形山是怎樣形成的?推測的理由是什麼?在你的假設中,有哪些是需要進一步去尋找證據的?
4、你能搜集一些材料來證實自己的推測嗎?
5、對學生的假說進行評價。
四、閱讀有關環形山成因的資料。
1、談話:剛才同學們對環形山的成因進行了大膽的推測,下面我們看看科學家提出了哪些假說?他們用了哪些證據來支持假說?有哪些證據是我們模擬實驗中沒有注意到的?
2、學生閱讀課本52頁環形山的成因資料(或播放有關環形山成因的錄像資料)。
3、思考:你們需要重新修改自己的推測嗎?如果需要,主要修改什麼?
板書設計:
3、我們來造「環形山」
一、環形山特點:分布雜亂、數量眾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淺。
二、成因:火山噴發說、撞擊說(隕石撞擊是主要原因)……
4、日食和月食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日食和月食是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運動形成的天文現象。
2、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地球處於月影中時,因月球擋住了太陽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則是月球運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擋住了太陽射向月球的光。
過程與方法:
1、運用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對模擬實驗中的現象進行細致的觀察。
3、根據模擬實驗中的現象進行邏輯推理,推測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科學實驗的嚴謹、客觀和樂趣,意識到設計科學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夠大膽地想像,表達自己的想法。
3、意識到模擬實驗與推測和客觀真實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識到天文現象是可以被人們認識的。
【教學重點】日食和月食是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運動形成的天文現象。
【教學難點】根據模擬實驗中的現象進行邏輯推理,推測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學准備】
有關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圖片、照片、課件、錄像資料、書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電筒、觀察記錄表;要求學生在課前收集有關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教學過程】
一、認識日食發生的過程及特點。
1、設疑激趣: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月相變化,知道月球的圓缺變化是在一個月內發生的,可是有時在一個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圓缺變化的全過程,你們看過嗎?這叫什麼現象?
(板書「月食」)
太陽是否有時也會有圓缺現象?(出示日食發生過程的圖片)這叫什麼現象?
(板書「日食」)
你們聽說過日食和月食嗎?關於日食和月食你有什麼問題?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日食和月食》。
(完成課題板書)
2、講述:我們先來研究日食發生的過程及特點。
3、(播放日食發生的過程錄像)討論並交流:日食發生過程有什麼特點?從這些特點中你有何推想?
4、小組匯報討論結果,教師整理並適時補充日食發生過程的一些其他事實性資料。
5、小結日食發生過程中的一些特點:(1)太陽被一個物體擋住了;(2)擋光的物體是圓形或球形的;(3)擋光的物體是運動著的;(4)擋光的物體看上去和太陽差不多大;(4)地球、擋光物體和太陽差不多在一條直線上。
6、提出問題:根據日食的特點,你認為日食可能是怎麼形成的?
(分析過程預設:(1)太陽被遮擋的部分邊緣是弧形的,說明擋光的天體是圓的。(2)在日食過程中,有時太陽的整個球面都被擋住了,成為黑色,這說明擋光的天體,從地球上看與太陽一般大小(3)太陽被遮擋的部分從西邊開始,向東邊移動,說明這個天體是自西向東運動的,綜合以上分析,可能是月球擋住了太陽的光輝。)
二、日食成因的模擬實驗。
1、剛才有同學認為是月球擋住了太陽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怎樣用模擬實驗的方法來證實我們的推測?
2、分小組設計模擬實驗的計劃,設計時注意:
(1)用什麼實驗材料來做這樣一個模擬實驗?
(2)如何做實驗
?
(3)在實驗中估計會出現哪些現象?
(4)觀察到的哪些現象能說明日食發生了?
3、學生分小組進行模擬實驗:一生用手電筒代表太陽,一生手持乒乓球代表地球,一生手持玻璃球當月球自西向東運動,用玻璃球繞乒乓球轉動一周表示月球繞地球一周,看看在什麼情況下看不見太陽。
(模擬實驗要注意:所用的擋光物體要比被擋光物體小;擋光物體是運動的;擋光物體是圓形或球形的。這一過程中,並不一定就會發生日食。只有玻璃球轉到電筒光和乒乓球之間,三者在一條直線上,並且三者之間的距離合適時,保證玻璃球的影子落在乒乓球上時,才會發生「日食」現象。)
4、交流:(1)模擬實驗是如何做的?(2)哪些現象可以說明發生了日食?(3)這時太陽、月球、地球各處於何種位置?(4)在什麼情況下不會發生日食?
三、日食的成因。
1、用自己的語言說說日食的形成原因。
(當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上時,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處於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陽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於是就發生了日食。)
2、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圖,閱讀課本54頁日食的成因。
3、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簡圖,讓學生講解日食的成因。
4、交流:你們從圖中還有什麼發現?
(1、發生日食時,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時看到,只有處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2、根據自己對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斷日食總是發生在農歷初一(朔)。)
5、過渡:那麼月食又是怎麼發生的呢?
(我國有天狗吃月亮的傳說。在印度,某些部落認為月食是一條龍吞食了月球,幸運的是有一個英雄砍掉了龍的頭,所以月亮很快就重現了。)
四、月食的成因。
1、談話:請同學們推測一下月食發生的原因。月食發生時,三個天體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
2、學生思考推測。
(預設:在月球運動過程中,如果太陽、月球、地球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上時,地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月球的光,這時地球上的人們就會觀察到月食現象。)
3、用模擬實驗加以證實。
4、你能將月食發生的示意圖畫出來嗎?(學生嘗試畫出月食成因示意圖。)
5、根據示意圖說說月食的成因。
6、討論:月食發生在農歷的什麼時候?
(月食總是發生在農歷十五(望))
六、總結拓展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什麼收獲?比如對模擬實驗有何認識?
2、思考:為什麼有日環食現象而沒有月環食現象?
(月食發生時,月球運行進地球的陰影中。由於地球在月球軌道處的投影總比月球大,所以月環食的情況是不會發生的。)
板書設計:
4、日食和月食
日食(農歷的初一前後)——月球居於地球和太陽之間,三者在一條直線上
月食(農歷的十五前後)——地球居於月球和太陽之間,三者在一條直線上
5、太陽系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太陽和圍繞它運動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體組成了太陽系。太陽系是一個較大的天體系統。
過程與方法:
1、收集資料認識和了解太陽系。
2、按一定比例對數據進行處理,並在此基礎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陽系的模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到收集和整理資料,並進行交流,是科學學習的一種方式。
2、學會與他人合作,並能在合作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3、意識到太陽系中天體的運動是有規律的,並可以逐漸被人們認識的。
【教學重點】太陽和圍繞它運動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體組成了太陽系。
【教學難點】根據八大行星距太陽的平均距離及各行星赤道直徑數據表建立太陽系的模型。
【教學准備】
教師准備:太陽系圖片、多媒體資料、八大行星數據表、八個鐵絲製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教師事先考察製作太陽系模型的室外場地。
學生准備:課前收集有關太陽系的資料,小組內先進行交流。
【教學過程】
一、認識太陽系。
1、提出問題:地球在不停的圍繞太陽運動,那麼還有哪些天體也在不停地圍繞著太陽運動呢?
2、課前同學們都進行了有關太陽系資料的收集,現在讓我們來開個有關太陽系的交流會,請各組派代表進行全班交流,資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圖片的形式展示。說說:
觀察;
http://www..com/s?wd=%C1%F9%C4%EA%BC%B6%CF%C2%B2%E1%BF%C6%D1%A7%BD%CC%B0%B8%D1%DD%CA%BE
http://wenku..com/view/9641531655270722192ef743.html
http://wenku..com/view/e7f7b223bcd126fff7050b7c.html
http://www..com/s?ie=utf-8&bs=%E5%85%AD%E5%B9%B4%E7%BA%A7%E4%B8%8B%E5%86%8C%E7%A7%91%E5%AD%A6%E6%95%99%E6%A1%88%E6%BC%94%E7%A4%BA&f=8&rsv_bp=1&wd=%E5%85%AD%E5%B9%B4%E7%BA%A7%E4%B8%8B%E5%86%8C%E7%A7%91%E5%AD%A6%E6%95%99%E6%A1%88%E6%BC%94%E7%A4%BA%E5%AE%87%E5%AE%99&rsv_sug3=6&rsv_sug1=5&rsv_sug4=352&inputT=1503
求採納!O(∩_∩)O謝謝。。。(*^__^*) 嘻嘻……
Ⅶ 《日食和月食》一課教學可體現什麼思想
《日食和月食》一課內容屬於空間科學,學習本課,為進一步探究物質的構成和特性,認識微觀世界打下良好的認知基礎。同時,讓學生以科學的態度了解大自然奇特的現象和規律,從而激發他們探索自然的興趣。從教材單元整體分析,《日食和月食》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月相成因的基礎上的後續,本課的知識目標是指導學生認識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能力目標是要培養學生推理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科學思想教育目標是要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相信科學不迷信的態度。本課是培養學生自行探究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的典型課例,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有層次的,探究日食的成因是重點,探究月食的成因要充分體現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能力解決新問題。在探究日食的成因中根據事實材料推測分析是誰擋住了太陽光是難點。
《科學課程標准》明確提出:學生應學習科學探究過程以及培養在探究過程中的科學態度和價值取向。根據這個要求,本節課突出新科學課程關於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的理念,引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尋找答案,獲得知識;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體現個性化的教育思想、情感教育思想和學習的個體化。
針對學生求知慾和好奇心強的年齡特點和思維依賴於具體直觀形象的發展規律及充分發揮科學這門課的實驗探究特色,我採用了實驗探究為主、啟發誘導相結合的教學思想,引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注重聯系實際,激發學生興趣,並結合圖形,讓學生在更感性的基礎上獲得認識。本課通過實驗觀察、分析、討論等手段,教會學生善於思考、觀察、動手等習慣,從而培養學生觀察、實驗探究、現象分析等各方面能力。
Ⅷ 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4.日食和月食怎樣做實驗
材料:手電筒、籃球、乒乓球
實驗過程:
用手電筒代表太陽光,玻璃球代表月球,乒乓球代表地球,我們看到「月球」上有「地球」的影子,這時形成的是月食。我們看到「地球」上有「月球」的影子,這時形成的是日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