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學前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有是哪些
1.客觀性原則
2.發展性原則
3.教育性原則
4.系統性原則
5.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
B. 學前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比較各自的利弊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27
C.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樹立正確的幼兒健康觀
首先,要組織幼兒教師學習《幼兒教育指導綱要》的具體內容,使廣大幼兒教師深刻認識到幼兒園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樹立良好的幼兒健康觀,進一步認識自身心理因素對幼兒健康教育的影響,這也為幼兒園健康教育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其次,要加強家長對幼兒健康教育的認識,學校要組織幼兒健康教育知識講座,使他們明白幼兒健康教育在幼兒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做好家庭和幼兒園之間對幼兒健康教育工作,實現家園共育。
對幼兒進行健康教育
要從根本上提高幼兒健康教育,還得對幼兒進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引導,傳播健康教育知識。通過安全和禮儀品格等教育活動組織幼兒進行安全防火、交際禮節的相關健康教育演練。不僅有利於幼兒積累健康知識,培養他們良好的健康態度,同時學會自我保護,促進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格的養成。
把幼兒健康教育滲透到幼兒教育的各個方面,比如上課坐姿、看書或看電視時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等;結合生活中每一件事情來提高幼兒健康教育水平,從而促進他們身心的和諧發展。
從生活上讓幼兒養成健康行為
在幼兒課堂教學過程中或一日的教學活動中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例如,上課之前喊「老師好」,容易培養孩子懂禮貌的習慣。在幼兒園玩耍的時候,要進行一次安全知識的講解,提醒他們在玩耍過程中注意安全問題;在吃飯的時候,要督促他們吃飯前需洗手,吃飯時要保持安靜,細嚼慢咽,睡覺姿勢要右側卧或仰卧等。
在家中,父母要培養幼兒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如:要學會自己穿衣服、系鞋帶,早上起床要自己疊被子、自己刷牙洗臉等。還要通過日常的教學活動,培養幼兒熱情、勇敢、自信等健康行為。
D. 幼兒學前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學齡前兒童教育方法1:培養性格
人的一生總會碰到挫折和失敗。家長應注意培養孩子堅韌的性格。正確引導孩子對待挫折與失敗,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適當地給孩子鼓勵與贊揚,讓孩子的心裡充滿陽光。
學齡前兒童教育方法2:培養興趣
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注意孩子的愛好。不要以為玩樂就不能學習,落後於其他的孩子。為孩子提供各種興趣的選擇,並給予孩子必要的引導,孩子的業余愛好廣泛,接觸的東西多了,自然就能夠學到很多書上都學不到的東西。
學前兒童教育教學方法三
1 孩子的教育需要從心靈深處引導,給孩子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孩子才可以在長大以後有一個好的發展,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孩子只能是嬌生慣養。
2 家長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不斷的提高我們本身的素質,帶孩子出去玩或者在學習和交流的時候,要注意自己言談舉止,不要給孩子留下不文明的一些行為習慣。
學前兒童教育教學方法四
1 日常生活行為教育
衛生習慣教育:生活自理能力,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清潔衛生習慣。安全行為教育: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識,學習保護自己。
2 營養教育
讓幼兒學習簡單的營養和衛生知識;有自我控制飲食的意識及能力;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E. 研究學前兒童心理具體有哪些方法
研究學前兒童心理的基本原則有客觀性原則、活動性原則以及發展性原則。
研究學前兒童心理的具體方法有以下幾種:
觀察法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考察兒童在日常生活、游戲、學習和勞動過程中的表現,包括其言語、表情和行為,並根據觀察結果分析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和特徵的方法。觀察法是研究幼兒
心理的最基本的方法。
實驗法是根據研究目的,改變和控制幼兒的活動條件,以引起其心理活動有規律的變化,從而揭示特定條件與心理活動之間關系的方法。我們重點來看一下實驗室實驗法。
實驗法又分為實驗室實驗法和自然實驗法、教育心理實驗法等。實驗室實驗法是在有特殊裝備的實驗室內,利用專門的儀器設備進行心理研究的一種方法。廣泛應用於對出生幾個月的幼兒進行研究。實驗法的最主要的優點是能夠嚴格控制條件,可以重復進行,可以通過特定的儀器探測一些不易觀察到的情況,取得有價值的保教知識與能力(幼兒園)科學資料。不足之處在於:幼兒在實驗室環境內產生不自然的心理狀態,由此導致所得實驗結果有一定的局限性。
調查訪問法是研究者通過學前兒童的家長、教師或其他熟悉兒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兒童的心理表現。
談話法是通過和幼兒交談,以研究他們的各種心理活動的方法。作品分析法是通過分析幼兒的作品(如手工、圖畫等),去了解幼兒心理的方法。對幼兒作品的分析最好是結合觀察和實驗進行。
F. 學前兒童衛生與保育教案
學前兒童衛生與保育教案
學前兒童衛生與保育教案?幼兒園教育短期目標為小學做准備,長期目標為終身教育的奠基基礎,實施保育和教育相結合的原則,促進學前兒童全面和諧發展。分享學前兒童衛生與保育教案。
教學目標、 使學生明確該學科的學科性質;把握該學科的研究對象與任務;了解該學科的研究方法。
教學重難點、 學前衛生學的研究對象與任務。
教學方法、 講授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導入課程
《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幼兒園的任務是要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幼兒時期是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作為對幼兒進行集體教育的機構,幼兒園必須根據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採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和消除不利於幼兒生長發育的各種因素,為幼兒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促進其健康成長。這就要求每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都要具備幼兒衛生學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以確保保育目標的完成,在實際工作中自覺地「促進幼兒身體正常發育和機能的協調發展,增強體質,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和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
1、幼兒園的發展史
01、國外
1816年,英國空想主義思想家和教育家歐文創辦的「新蘭納克幼兒學校」是英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學前教育機構;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招收城市貧民和工人階級的幼兒為對象的教育設施「免費幼兒園」開始誕生。1919年後,被改稱為「保育學校」;1770年,法國新教派的一名牧師奧柏林創辦的「編織學校」是近代學前教育的萌芽;1837年,德國福祿培爾在勃蘭根堡開辦了一所學齡前兒童教育機構——兒童活動學校,並於1840年將它正式命名為「幼兒園」,它是世界上第一所以「幼兒園」來命名的學前教育機構,17世紀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主張社會上各個階層的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權力。教育必須從幼年開始,而且應該按照自然之道進行。他把嬰幼兒期相對應的教育機構成為母育學校,母育學校是幼兒園的雛形;1907年,蒙台梭利在羅馬貧區開辦了一所招收3~6歲貧民兒童的幼兒學校,並命名為「兒童之家」.
02、國內
我國第一所公立幼兒教育機構產生1903年,至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
1904年元月,清政府頒布執行《奏定蒙養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其中規定了蒙養院的保育教導要旨及條目,提出了蒙養院體、智、德、美等方面的課程目標、內容及教學方法。
1922年11月,我國參考美國學制頒布了《學校系統改革令》,即壬戌學制,其中蒙養院改名為幼稚園,招收6歲以下的兒童,正式列入學制。我國幼教事業得到較大發展。
1928年5月在南京召開的全國第一次教育會議上,陶行知和陳鶴琴提出「注重幼稚教育案」,其中一項是「審查編輯幼兒園課程及教材案」。1932年,1932年,我國幼兒教育史上第一個幼兒園課程標准頒布,該課程標准分為三部分,規定了幼兒園的教育目標、課程范圍和教育方法。
我國1951年,頒布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個學制《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該學制將幼兒教育列為第一部分,並規定實施幼兒教育的機構為幼兒園,招收3周歲至6周歲的幼兒。
50年代中期,教育部委託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教研室編寫了《幼兒園教育工作指南》。從此,我國幼兒園課程,第一次在全國范圍內真正具有了統一性。
1981年,教育部頒布了《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草案,此時幼兒園課程的教學指導思想,仍是分科教學體系。
這一階段幼兒園課程管理和改革的特徵,總體上仍屬於中央集權式的形式,幼兒園課程改革強調整體性與聯系性,強調幼兒主動性與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重視幼兒的自主活動。
90年代後期,國際上新的教育理論不斷傳入我國,課程更加重視幼兒認知的主動建構,重視社會文化環境、團體合作對幼兒發展的影響等等。多種形式的幼兒園課程格局逐步形成。
2001年9月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是這一時期幼兒園課程改革的結晶。通過幼兒園課程改革,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園本課程三級幼兒園課程並存的局面正在形成。
2、幼兒園的概念
托幼機構是對學前兒童進行教養的機構,實施保育和教育相結合的原則,促進學前兒童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
3、幼兒園教育的目標
幼兒園教育短期目標為小學做准備,長期目標為終身教育的奠基基礎。
4、《綱要》對幼兒教育、教師的要求
《綱要》總則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
《綱要》指出教師是幼兒園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力量,是高品質幼兒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創造者。
5、幼兒期特點
幼兒期是對人的一生有著重要影響的時期,也是易被成人忽視、幼兒自己卻全然不知其價值、全然不能把握其進程的時期;幼兒期是一個充滿活力的、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和可塑性的生命階段,又是一個非常脆弱、非常容易被錯誤定向的時期;幼兒期是一個稚嫩的、需要成人精心照顧和保護的時期;然而又是其自理、自立、邁向獨立的需要日益增長的時期。
小結:指南要求「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幼兒園保教並重,而衛生保健是開展一切活動的前提條件和基礎。
學前兒童衛生與保育的研究方法
學前兒童衛生與保育的研究方法和心理學.教育學的方法有相通和相似之處,具體的常見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幾種:
(一) 調查法
調查法是一種經典的衛生學研究方法,主要針對群體的學前兒童。調查法運用體檢、訪問、談話、問卷、考察等手段,通過對學前兒童的身心發育的各項指標進行測量,對患病情況進行檢查和登記,對個體、集體和環境各方面的衛生狀況進行調查和測定,對托幼機構生活作息制度和各項活動情況進行觀察和記錄,對專家或家長等進行談話或問卷等,搜集原始資料,並做統計學處理,進行分析和評價,得出科學結論。
調查法是教育學、心理學常用的一種研究方法,同樣也是我們衛生學的常用方法。運用體驗、訪問、談話、問卷、考察等手段來實施。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克服干擾因素,盡量消除不科學的東西和干擾因素,使調查獲得的數據比較准確。
(二)實驗法
實驗法是一種經典的衛生學研究方法,這種方法依據一定的理論假設, 在嚴格控制各種有關的因素的條件下,對研究對象實施目的性實驗干預,以了解其干預效果。衛生學常採用生理學、生物化學和臨床醫學的各項指標作為衡量和評價的依據,例如通過X射線照射,電生理變化以及尿、血等項生化檢查指標考察學前兒童的生長發育狀況
和肌體的各項功能狀況。學前兒童衛生學除了採用經典的衛生學研究採用的實驗法外,還常運用教育實驗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控制條件,採用對比方法,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分析和比較,然後得出實驗結論。
通常實驗法包括自然實驗和實驗室實驗兩種形式。自然實驗就是通過自然觀察、設置情境等獲得數據,這樣所獲得的數據比較真實可靠,但所耗人力、物力較大。實驗室實驗所得數據不夠准確,往往會摻雜主試個人的一些觀點,但如果嚴格控制各種有關因素,也能獲得良好收獲,所以在科學研究中經常用到。
(三)觀察法
觀察法是在自然條件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自然發生的現象或行為進行考察、記錄和分析的一一種研究方法。觀察法可分兩種,一種是正式觀察法,其結構較嚴謹,計劃和控制較嚴格,常包括實況詳錄法、時間取樣法、事件取樣法、特徵等級評定法等;另」種是非正式觀察法,其結構較鬆散,便於運用, 常包括日記法、逸事記錄法、清單法等。例如,在研究學前兒童的行為問題時,可在觀察前制定一個兒童行為觀察表,列出需作觀察的各個項目,並對每個項目出標准和數量化平定登記,在觀察中據此實行記錄,並根據記錄結果進行評價。觀察法在學前兒童衛生與保育的研究中也常被運用,可分為正式觀察和非正式觀察兩種形式。
(四)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的研究目的在於系統地、科學地解決問題。在學前兒童衛生與保育中,有些需要解決的與學前兒童健康有關的問題需要研究者直接面對教育實踐活動,不斷提出改革意見或方案,而教育實踐的動態流程又不斷出現新的需要解決的問題,要求研究者充實或修正方案。在這一類研究中,行動是研究的導向,在行動和研究相互結合的過程中去解決與學前兒童健康有關的問題。
根據對象的行動而分析個體心理,並歸納出最終的數據,這種方法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比如研究焦慮症、潔癖、心理變態行為等。
(五)案例分析法
通過個案的分析,揭示學前兒童存在的各種與身心健康和障礙有關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和總結,提煉出有規律性的結論。案例分析法不需特殊器材,運用簡便,適用范圍較廣,但是,這種研究方法也有它的短處,即在運用時較難排除研究者個人的主觀印象和可能的偏見,從而影響研究結果的准確性和客觀性。根據每個個案的分析,運用歸納法總結出一些具有規律性的理論,就是該種方法的運用。
(六)其他的一些方法
以後隨著工作實踐經驗的積累,要學會總結,不斷發現新的方法並自覺將其完善。而在幼兒園更常見的研究方法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方法結合。
這部分內容中,通過大家共同的學習和討論,我們了解到了我們要學習的這門學科的相關知識體系的大概輪廓,大家重點把握它的概念及基本內容,還要了解它的研究方法,在今後的實踐和科研中,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1.1為什麼要學習《學前兒童衛生保健》這門課程?有什麼用處?
首先,對於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學前兒童衛生保健》是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也是一門基礎課程。與幼兒教育學、幼兒心理學及幼兒園的各領域活動都有著密切的聯系。
通過學習《學前兒童衛生保健》這門課程,我們可以了解到兒童生長發育的規律,在對兒童的身體構造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對兒童進行科學的保健。為將來在學前教育崗位上做好幼兒的保育教育工作打好基礎。
1.2什麼是健康?如何去評價兒童的健康?
案例:
琪琪和媽媽去逛商店,琪琪很喜歡櫃台上的芭比娃娃,媽媽出於各種原因沒有買,此時的琪琪就開始哭鬧、尖叫、在地上打滾、用頭撞牆、撕東西、扯自己的頭發。琪琪的表現正常嗎?根據健康的定義標准我們來談談琪琪的行為是否健康。
WHO(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健康的定義:
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
(1)軀體健康,無軀體疾病(生長發育良好機能協調發展,體格強健、
1、生長發育良好,體型正常,身體姿勢端正(小胖子、
2、機體對內外環境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和抵抗能力
3、體能發展良好(運動能力、引導不愛運動的孩子運動
(2)心理健康,無心理疾病
1、智力發展正常(兩歲半了,依然不能很好的辨認顏色、
2、具有良好的情緒特徵
3、個性特徵良好
4、社會適應良好(自閉症兒童、
5、沒有明顯的行為問題和心理障礙
回過頭來,我們看一下琪琪的行為。媽媽不給琪琪買娃娃,琪琪便大喊大叫,在地上打滾。琪琪她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我們可以說琪琪在心理健康上存在著問題。
因此健康必須包括兩個部分,軀體健康與心理健康。
兒童時期是培養心理健康和軀體健康的重要時期。作為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只會上課是不夠的,必須要學會正確認識兒童的身心特點,保障兒童的健康發展。
G. 學前教育常用教學方法
以下是學前兒童教育教學方法等等的介紹,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學前兒童教育教學方法一
1、啟發探索法
啟發探索法的目的是依靠幼兒已掌握的數學知識和經驗,啟發其去探索並獲得新的知識,這是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方法,它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幼兒學習熱情,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啟發探索法的運用過程中必須注意:(1)啟發探索法要貫穿整個數學教學過程,以及教師指導下幼兒進行積極思考探索的學習過程;(2)啟發探索法應與操作法結合進行;(3)教師的提問要能起到引導幼兒思路、引導探索方向的作用;(4)在教師的啟發下,鼓勵幼兒獨立思考問題,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5)當幼兒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及時予以開導、鼓勵,並給予幫助。
2、游戲法
游戲法的目的是通過游戲引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游戲是幼兒學習數學的一種十分重要的途徑和方法,也是幼兒獲得數學知識和思維發展的有效手段。主要的游戲方法有:(1)有情節的游戲,如看電影按票號坐座位;(2)運用感官進行的游戲,如聽鼓聲說數;(3)口頭游戲,如數數歌;(4)競賽游戲,如倒數比賽等。
學前兒童教育教學方法二
學齡前兒童教育方法1:培養性格
人的一生總會碰到挫折和失敗。家長應注意培養孩子堅韌的性格。正確引導孩子對待挫折與失敗,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適當地給孩子鼓勵與贊揚,讓孩子的心裡充滿陽光。
學齡前兒童教育方法2:培養興趣
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注意孩子的愛好。不要以為玩樂就不能學習,落後於其他的孩子。為孩子提供各種興趣的選擇,並給予孩子必要的引導,孩子的業余愛好廣泛,接觸的東西多了,自然就能夠學到很多書上都學不到的東西。
學前兒童教育教學方法三
1 孩子的教育需要從心靈深處引導,給孩子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孩子才可以在長大以後有一個好的發展,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孩子只能是嬌生慣養。
2 家長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不斷的提高我們本身的素質,帶孩子出去玩或者在學習和交流的時候,要注意自己言談舉止,不要給孩子留下不文明的一些行為習慣。
學前兒童教育教學方法四
1 日常生活行為教育
衛生習慣教育:生活自理能力,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清潔衛生習慣。安全行為教育: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識,學習保護自己。
2 營養教育
讓幼兒學習簡單的營養和衛生知識;有自我控制飲食的意識及能力;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H.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具體研究方法有哪些
實證研究法——英國哲學家培根(F.Bacon)說:「科學是實驗的科學,科學就在於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歸納、分析、比較、觀察和實驗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條件。」兒童心理學與其他科學一樣,重視用理性方式去整理感性材料。具體體現為以下三種方法。
1.觀察法
觀察法是有計劃、有目的的觀察兒童在一定條件下言行的變化,作出詳細的記錄,然後進行分析處理,從而判斷他們心理活動的特點的方法。
觀察法是科學研究最基本的方法。通過觀察,人們可以收集到最直接的資料,包括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和相關的數據。按不同的維度,觀察法分為以下幾種具體類型。
從時間上看,分為長期觀察和定期觀察。長期觀察指研究者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連續進行系統觀察,積累資料,並加以整理和分析。定期觀察指按一定的時間間隔持續觀察(如每周一次),到一定階段後予以總結。
從范圍上看,分為全面觀察和重點觀察。全面觀察指在同一研究內對若干心理現象同時加以觀察、記錄。重點觀察則是在同一研究中只觀察、記錄某一項心理現象。
從規模上看,可分為群體觀察和個體觀察。群體觀察指研究者的觀察對象是一組兒童,記錄這一群體中發生的各種行為表現。個體觀察又稱個案法,是對某一特定兒童作專門的觀察。個案法是一種最簡單、最直接的心理學研究方法,具有啟蒙和試點的作用。
2.調查法:調查法包括談話法、問卷法、測驗法和產品分析法四種。
3.實驗法
I.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常用的方法有哪幾種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常用的方法有觀察法、分類法、早期科學閱讀。
1、觀察法:一是藉助於感官進行直接觀察,另一種是通過儀器進行間接觀察。可分為個別物體的觀察、長期系統的觀察、間或性觀察、室內和室外環境的觀察。
2、分類法:學前兒童把具有某一個或幾個共同特徵的物體聚集在一起,以學習科學的一種方法。學前兒童常用的分類方法有挑選分類、二元分類、多元分類。
3、早期科學閱讀:幼兒通過閱讀寓有科學知識的作品,包括故事、兒歌、謎語等,以學習科學的一種方法。可分為科學詩、科學童話、謎語、科普畫冊、錄像。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特點
1、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的全面性。
學前兒童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不僅要讓兒童獲得科學經驗,更主要的是在獲得經驗的過程中,讓兒童身心全面和諧發展,也就是在兒童探索過程中,讓兒童的認知、情感、技能、社會性等方面都得到發展。
2、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內容的生活化。
學前兒童的科學教育要選擇兒童生活熟悉的內容,貼近幼兒,貼近自然。活動方式也應該生活化,就是把科學教育貫穿於幼兒的生活中去,注意把握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科學教育內容和教育時機。
3、學前兒童科學教育過程的探索性。
兒童好奇心強,渴望探索和了解這個世界,事實上他們也正是通過自身的探索活動來獲得對世界的了解和認識的。
J. 研究學前兒童心理學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研究學前兒童心理學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研究學前兒童心理學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呢?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想法會逐漸的不一樣,作為家長其實很想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其實我們可以利用一些方法來觀察孩子的心理。下面跟我一起來看看研究學前兒童心理學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吧!
實證研究法——英國哲學家培根(F.Bacon)說:「科學是實驗的科學,科學就在於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歸納、分析、比較、觀察和實驗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條件。」兒童心理學與其他科學一樣,重視用理性方式去整理感性材料。具體體現為以下三種方法。
1.觀察法觀察法是有計劃、有目的的觀察兒童在一定條件下言行的變化,作出詳細的記錄,然後進行分析處理,從而判斷他們心理活動的特點的方法。觀察法是科學研究最基本的方法。通過觀察,人們可以收集到最直接的資料,包括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和相關的數據。按不同的維度,觀察法分為以下幾種具體類型。從時間上看,分為長期觀察和定期觀察。
長期觀察指研究者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連續進行系統觀察,積累資料,並加以整理和分析。定期觀察指按一定的時間間隔持續觀察(如每周一次),到一定階段後予以總結。從范圍上看,分為全面觀察和重點觀察。全面觀察指在同一研究內對若干心理現象同時加以觀察、記錄。重點觀察則是在同一研究中只觀察、記錄某一項心理現象。從規模上看,可分為群體觀察和個體觀察。群體觀察指研究者的觀察對象是一組兒童,記錄這一群體中發生的各種行為表現。
個體觀察又稱個案法,是對某一特定兒童作專門的觀察。個案法是一種最簡單、最直接的心理學研究方法,具有啟蒙和試點的作用。
2.調查法:調查法包括談話法、問卷法、測驗法和產品分析法四種。
3.實驗法。
1、觀察法
瓦龍認為,兒童心理學從一開始就採用了觀察法,並且正是依靠這個方法才取得成就的。觀察法是反映客觀的方法,但是也極易混入主觀因素。為了全面而確切描寫,觀察時就要有所選擇,同時也要使用「參考體系」,即那些能加以說明並和原有的.知識經驗體系相配合的現象。另外,他還要求觀察者掌握一個重要的原則:方法要結合觀點。只有正確的觀點,才能保證正確的方法,才能得出正確的結果。
2、實驗法
瓦龍認為,對3歲前的兒童不能使用實驗法,因為實驗法是在一定條件下的觀察法。為了便於觀察而改變兒童生活的自然條件,會使兒童的心理發生不自然的變化,這樣做毫無疑問是得不出正確的結果的。他認為在有的實驗中,可以不改變對象而只改變觀察的工具,這就是把觀察法和自然法結合起來,即自然實驗法。
3、臨床法
瓦龍指出,臨床法在處理病態心理的兒童時,可以根據結果來倒推原因;研究病態兒童的某種典型行為。就可能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或機能的發展速度。臨床法有助於診斷發展不正常的兒童,預料他們能夠適應哪些生活,並且在對正常發展的兒童的生活及教育指導上,具有重要意義。
4、測驗的統計法
瓦龍認為數量上的統計雖然有局限性,但可以運用。在統計任何一個心理特徵的數量時,不要為表面現象所迷惑,必須仔細觀察。如果是進行智力測驗,測驗的目的是為了要把兒童智力發展的最高水平表現出來,這就需要利用統計法來補救測驗法的不足,進行一些核對和校正。在瓦龍看來,測驗和統計法對分析個別心理特徵或許可以作出某些貢獻,但對於綜合地表現一個人的心理整體,則是無能為力的。 應當指出,瓦龍的研究方法,其特色不在於方法本身,而在於統帥其方法的觀點,即在運用研究方法時,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認識現實的不斷形成的及其變化的規律,只有這樣才能表達客觀現實的本質。因此,瓦龍堅決反對在研究兒童時與其周圍環境相脫離,也反對A·比納制定「發展的階梯」,只從智力和單純數量方面去研究兒童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