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種志的研究方法
許多人種志學者都在調查地區居住一年或更長的時間,學習當地的語言或者方言,而且盡最大的可能投入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但同時還要保持一個觀察者的不偏不倚的立場。這種方法叫做「參與觀察法」,要想徹底了解某一種外國文化,這種方法是必須而有效的,但在實際應用中卻是很困難的。當代的人種志通常是以社會為中心,而不著眼於個人,著重於當前環境的描述(即所謂人種志的現實),而不強調歷史事件。
傳統人種志多強調描述居民中的普通人,而現代人種志則已注意諸文化系統內變化的重要性。人種志工作者使用的工具,自馬林諾夫斯基時代以來已經有了根本的改變。詳細的筆記當然還是調查工作的主要手段,但是人種志工作者已經充分地利用了技術發展的有利條件,使用諸如電影和錄音機等以增加自己筆記的內容。
2. ethnographic method中文叫什麼
ethnographic method
意思是:人種學方法
ethnographic
英 [ˌeθnə'ɡræfɪk] 美 [ˌɛθnəˈɡræfɪk]
adj. 人種志的
method
英 [ˈmeθəd] 美 [ˈmɛθəd]
n. 方法; 條理;
復數: methods
短語
Ethnographic Research Method 人種學研究方法
3. 除了化石證據外,研究人類的起源和發展,還有什麼方法科學家形成了哪些新的觀點
1、研究人類的起源和發展的方法:
(1)、考古學(化石證據) 。
(2)、比較解剖學 。
(3)、細胞學 。
(4)、基因學(分子生物學)。
(5)、分子種系發生遺傳學 。
(6)、純理論方法。
(7)、遺跡、遺物的推斷。
(8)、壁畫求證。
(9)、分子生物學。
(10)、關於碳14和DNA研究。
(11)、研究與人類親緣關系較近的靈長類動物的胚胎。
(12)、唯物辯證法 。
2、新的觀點:
(1)、神創論:生物是由神或上帝創造。
(2)、自然發生論:隨時地,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
(3)、生生論:生物生生物,但原始的生物是未知的有神創論的色彩。
(4)、宇宙生命論:在宇宙長期演變而成(生命是從外星移植到地球上的) 。
(5)、在原始的地球條件下通過化學途徑逐漸演變而成的。
(3)人種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關於人類起源的假說:
(1)、進化說。
(2)、次元說。
(3)、生命說。
(4)、能量說。
(5)、基因說。
(6)、細胞說。
(7)、神話說。
(8)、外星說。
(9)、海洋說。
(10)、動物說。
(11)、人是太空人的後代。
(12)、海陸雙祖復合說。
(13)、外星人與古代森林猿的結合。
(14)、人類是被製造出來的。
(15)、另外還有一些說法,比如:1.呼喚而出 2.原本存在 3.植物演變 4.泥土製造。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人類起源
4. 遺傳學中關於人種有哪些有趣的研究
科學家已經發現了200多種與運動能力有關的基因,有些人彷彿天生就具有運動能力。比如曾在德國柏林誕生的一名新生兒,他所擁有的發達肌肉讓醫生大吃一驚。這位「超級寶貝」4歲時就可以舉起重達3公斤的啞鈴。2000年耗資30億美元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工作框架圖」完成後,生命似乎有了一種全新的解析方式。
DNA中含有基因的2萬多個區域的定位,它們就像人體說明書,同時也是決定身體成長的密碼。運動基因就隱藏在這個龐大而復雜的「密碼庫」中。研究發現那名嬰兒之所以成為大力神,是因為體內擁有兩種基因的罕見突變,減緩了其體內肌肉生長抑制素的生成。運動基因的研究是一項非常浩大的工程。他們尋找長跑高手和志願捐獻基因樣本的普通人,研究人員從實驗對象體內抽出3毫升血液,再從中提取DNA。如同「一小團棉花」般的樣本就被冷凍在零下40攝氏度左右的冰箱里,等待科學家為它們破解運動密碼。
在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科學家們都在優秀的自行車或長跑運動員體內發現了這段微小的插入性序列。有關研究表明,人類運動基因99%是相同的,只有1%不同。而正是這1%造成了不同種族在運動能力方面的差異。運動基因 - 代表基因ACE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CE)基因與傑出耐力有關。在對比33名英國優秀登山運動員和近二千名健康男性的ACE基因後,發現前者的插入型ACE-I基因頻率明顯更高。後續研究發現,徑賽的耐力要求越高,參賽運動員擁有插入型ACE-I的頻率也就越高。
ACTN3輔機動蛋白3(ACTN3)則是科學家研究最早也最為透徹的運動基因。這種基因的R型變異可能讓人體生成一種存在於快肌纖維中的蛋白質,為人體提供爆發力,而X型變異則會抑制這種蛋白質的生成。ACTN3基因也因此得名「速度基因」。在短跑、舉重這樣需要瞬時爆發力項目的運動員中,這個正常基因的攜帶比例高達92%。而在中長跑等耐力項目中,這個基因出現的頻率只有20%—30%。CKMMCKMM基因提升運動空間:人的肌原纖維分為I型和II型兩大類,並由此組成了慢肌和快肌。慢肌纖維更多的依賴有氧代謝,快肌纖維則主要由無氧代謝提供短期能量。普通人兩種肌肉比例相當,而運動員肌肉分布截然不同,慢肌的比例可以低至19%%或高達95%,前者將會成為百米「飛人」,後者則可能是馬拉松冠軍。運動基因 - 遺傳性從奧運會的歷史上,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巧合」:美國小將柳金是前蘇聯體操名將柳金的女兒;拳王阿里的女兒萊拉接過父親的手套,成了無往不勝的世界女拳王;姚明的父母都曾是籃球隊的主力,其中一位曾擔任中國女籃隊長……
這樣的「體育家族」讓人們得出這樣的結論:運動基因很可能在家族間流動。24次刷新世界紀錄的伊辛巴耶娃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女子撐桿跳運動員,她擁有五項重要賽事冠軍頭銜(奧運會、室內世錦賽、室外世錦賽、室內歐錦賽和室外歐錦賽)。伊辛巴耶娃的媽媽曾經是位業余籃球運動員,因此她從小便遺傳了媽媽的良好運動基因。[3]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安妮公主的大女兒扎拉菲利普斯獲得馬術亞軍。一直以來都以超越自己母親為目標的她終於完成了超越,成為了奧運會的銀牌得主(安妮公主雖然參加了蒙特利爾奧運會,但因為跌下馬而沒有成績)。後面,她將向自己的父親的紀錄發起沖擊(慕尼黑奧運會馬術冠軍)。[4]運動能力不止和基因有關,也和一定運動經驗的傳承有關。家裡都是運動健將的能夠更好的把自己的經驗傳給後代。人類之所以能夠有今天,靠的不只是基因的傳承,最重要的技能是記憶的傳承。因紐特人這個不是很清楚。畢竟還有甲基化的遺傳等等,還有人類很聰明,會想辦法取暖。不見得一定天生耐寒才能活下去。
這個的研究我不了解,會有人來給你回答的。但韓國人喜歡整容猜測應該不是基因的原因,因為只要長得丑的都想整容,只是怕受到指責和承擔風險。
5. 現象學研究和人種學研究,它們的區別嗎
區別是現象學是一 種通過「直接的認識」描述現象的研究方法,人種學是指人類在一定的區域內,歷史上所形成的、在體質上具有某些共同遺傳性狀。
6. 人種學研究方法最早由誰提出的
該方法最早由俄國教育與心理學家卡普傑列夫於1877年提出的。
7. 人種地理學的研究內容
人種的分布
300多年來,學者們對世界人種的分類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統一方案。用膚色和發型等體質特徵劃分人種的三分法和四分法流行時間很長。三分法將世界人種劃分為3大人種:源於中亞和東亞乾旱草原與半沙漠地區的蒙古人種 (Mongoloid),又稱亞美人種,主要分布於亞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北極地區。源於非洲赤道地區的尼格羅人種(Negroid),又名赤道人種,原主要分布於非洲,由於殖民主義者的販賣等一系列原因,該人種後來廣布南、北美洲。源於南歐、北非和西亞接壤地區的高加索人種(Caucasoid),又名歐羅巴人種,1500年前,主要分布於歐洲、北非、西南亞等地,以後該人種的足跡遍及世界,特別是在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四分法則將澳大利亞(原住居民)人種 (Australoid)單獨劃出,與上述3大人種相並列。澳大利亞人種分布於澳大利亞、紐西蘭、塔斯馬尼亞等地。
20世紀60、70年代以後,學者們採用更精確的方法研究血型、遺傳因子和免疫系統,並綜合考慮體質特徵和地域障礙等因素後,將人類劃分為7~9個地理人種。
人種的遷移及其對分布的影響
例如1500年以後,高加索人種向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等地迅速擴張,隨之尼格羅人種向南、北美洲等地大量遷移,使世界人種分布的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也促進了各人種之間的融合,產生一些新的人種。
人種形成和發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不同的人種帶有不同地理環境的印痕,如尼格羅人種由於長期生活在熱帶地區,形成了一系列適應性生理特徵,黑色的膚色可保護皮膚免受日光的灼傷;濃密的卷發可防止頭被日光曬昏;寬厚的鼻、唇擴大了粘膜面積,可促進蒸發散熱。北歐地域人種長期生活在較寒冷地區,鼻子高而狹窄,使冷空氣經過預熱後再進入氣管和肺部;膚色淺白,可使皮膚少受凍傷;身材高壯。
8. 人種學的研究方向
體質人類學分支。研究現存人種在體質形態上的遺傳特徵、各人種的起源、分布及深化過程的科學。人種形成的早期階段與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有重要關系。現存人種同屬於一個生物學種,一般分為四個主要人種:亞洲人種(黃種、歧視性地稱呼為蒙古人種)、高加索人種(白種)、非洲人種(黑種、歧視性地稱呼為尼格羅人種)、大洋洲人種(棕種)。
人類學的分支之一。它研究現代人種的劃分及其體質特徵、分布區域,以及它們的起源和進化過程。
9. 人種志研究方法的研究過程
從初始的觀察,推出嘗試性的結論,這些結論再啟發進一步的觀察,然後修正結論,是在研究情境中所獲經驗指導下的探索過程。
人種志研究的基本特點是需要參與研究對象的日常生活,在自然情境下觀察並收集數據,通過敘事的方式描述資料,從而得出研究結論。人種志研究本質上具有綜合性和整體性,同時又非常具體,細節豐富。
人種志研究方法的核心是參與觀察,包括與研究對象長期居住、直接聯系、反復觀察、詢問、閑聊等,在自然情境中收集資料。
收集資料的技術包括:生活史、面談、問卷、文獻、錄音、錄像、事件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