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心理學量表編制有哪些具體步驟和注意事項
第一、擬定編制量表的計劃
當研究者要編制一份量表時,先要須擬定編制量表的計劃。而且此份計劃包括決定應搜集哪些相關的資料、樣本的選取、經費預算、編制的進度、編制完成所需的時間。
第二、進行搜集資料
不同的量表其所涉及的資料當然就有所不同,例如選手的《成就動機量表》和學生信息表,當然在文獻的搜集上當然有很大的差別。
第三、要擬定量表的架構
研究者可以參考某一個學者的看法,或綜合數個學者的理論擬出所要編制量表的架構。例如量表有很多分量表,編制者應該先將其定義寫出來,以利於編制題目。
⑵ 用SPSS做量表分析!求步驟指導!!
你必須提供原始數據才能分析,沒其他方法,要麼就是直接造假
我替別人做這類的數據分析蠻多的
⑶ 利用SPSS進行量表分析
量表類問卷最大的特點是:非常多的量表題,而且量表題對應著『變數』或者『維度』。便於研究『變數』間的關系情況。以及可以使用信度、效度、因子分析等方法。
具體研究內容上:
首先對收集數據進行基本的頻數分析,比如統計性別,年齡,學歷的分布情況如何等。
如果研究中涉及樣本的特徵情況,比如基本行為,或者認知態度相關性,也可使用頻數分析進行匯總,進一步了解清楚樣本特徵情況。
影響關系研究時,問卷中通常會涉及非常多的量表題,如果量表題具體應該分成多少個維度,並不完全確定,此時可使用因子分析進行濃縮,得出幾個維度(因子),並且找到維度與題項的對應關系情況。(備註:一個維度由多個標題項表示,想將多個標題項概括成一個整體,此時需要使用SPSSAU中「生成變數」的「平均值」功能即可)
數據的可靠性,是否有信度,是最基礎的,一般放在樣本基本特徵背景情況之後,原因在於首先得知道是一群什麼樣的樣本人群在回答問題。同時信度僅針對量表類數據進行研究,無法針對比如性別,年齡之類的背景信息項進行分析。
除開數據可信,還需要研究量表題項具有可靠性。先有數據可靠,再分析有效,這是常見的結構,效度分析和信度分析也可互換位置。
數據可靠,並且研究量表有效之後,接著需要對具體維度(量表題項等)進行描述分析,研究樣本人群對於量表項的基本態度情況。
完成量表題項,各維度的描述性分析之後,再使用相關分析去研究關系情況,為回歸分析作準備。
在數據有著相關的前提之下,再研究回歸影響關系才具有意義。因而回歸分析需要放在相關分析之後。並且通常情況下需要使用回歸分析去驗證假設。
有可能還需要對比不同人群,比如性別,年齡等不同群體,他們對於量表題項的態度差異情況,因而一般可使用方差分析,或者t檢驗等進行分析。如果說想研究不同背景人群(比如性別,年齡)對於樣本行為上的差異性,建議可使用交叉卡方分析等,同時如果涉及多選題的交叉分析等,也對應選擇需要的方法即可。
⑷ 心理學量表編制的具體步驟有哪些
擬定編制量表的計劃
當研究者決定編制一份量表時,首先須擬定編制量表的計劃。此份計劃包括決定應搜集哪些相關的資料、編制的進度、樣本的選取、經費預算、編制完成所需的時間等。
二搜集資料
不同的量表所涉及的資料當然就有所不同,譬如選手的「成就動機量表」和教練的「領導行為量表」,在文獻的搜集上當然有很大的差別。編制者必須先了解量表的性質,然後才決定所搜集資料的方向。如成就動機量表是屬於人格方面的量表,編制者就要從人格心理學的理論或既有的量表中去搜集。若是領導行為量表,因其是屬於社會心理方面的量表,編制者就要在社會心理學中去搜集。
三擬定量表的架構
編制者可以參考某一個學者的看法,或是綜合數個學者的理論擬出所要編制量表的架構。假如此量表有若干個分量表,編制者應先將其定義寫出來,以利爾後編制題目之用。以下是筆者所編制的「大專學生個人需求量表」架構的範例:
1.卑遜性:自覺不如別人,對自己的行為常有愧怍之心,在尊長面前有畏縮不安的傾向。
2.成就性:會盡個人的努力以求取成功,完成一些自認為有意義的工作;有解決問題或接受挑戰的傾向。
3.親和性:樂於交友,願意參加團體活動,並有忠於朋友的傾向。
4.攻擊性:會抨擊相反的意見,公開批評他人,遇攻擊時必謀報復;發生問題時,常有責怪他人的傾向。
5.自主性:傾向於自由行動,自作主張,不喜歡接受規則或習慣的約束,不願為責任或義務所規范。
6.防衛性:受到攻擊、批評、責備時會起而辯護,或是對自己所犯的過錯會加以遮掩。
7.支配性:喜歡領導團體活動,有支配或影響他人的傾向;常為個人的主張辯護,希望能為他人所接受。
8.表現性:常藉語言或行動的表現以獲得別人的注意;喜好談論本身的成就和功績。
9.避敗性:會停止行動或逃避某種活動以免遭到失敗。
10.樂善性:待人寬厚仁慈,富同情心;對於困難或遭遇不幸的人,有樂於幫助的傾向。
11.秩序性:喜歡將自己的東西擺設整齊;做事時喜歡事先有計畫,凡事按部就班實施。
12.求援性:希望獲得他人的幫助、鼓勵與支持;遇有困難時,渴望獲得別人的同情與關心。
四編制題目
當量表的架構定出來之後,編制者即可參考所搜集來的其它的量表資料來編題。通常為了將來有刪題的空間,編制者大約要比預定的題數多編二分之一的題目。如一個分量表若需要10題,此時就需編15題。
五預試
當題目編好後,編制者即需進行預試。亦即編制者要找一些受試者先對此份量表試作,以了解那些題目是可用的。預試的樣本至少應有200人,以利以後的項目分析之用。
六項目分析
項目分析(item analysis)的主要目的是針對預試的題目加以分析,以做為正式選題的參考。進行項目分析時,通常有兩種方法可以使用,第一種方法是用t考驗法,第二種是用相關法。在做項目分析時,這兩種方法都是以單題為單位來進行分析。以t考驗而言,在進行項目分析時,是以該分量表總得分的高分組(前25%的受試者 )和低分組(後25%的受試者)在每一題得分的平均數進行差異比較。所得的值稱為決斷值(critical ratio,簡稱CR),必須高於查表的臨界值,才具有鑒別力,有的學者建議CR值至少應達3以上為佳。在進行相關法時,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含本題在內所得的相關,另一種是不含本題在內的相關。進行第一種相關法時,首先將每個受試者分量表的總得分算出來,然後以題為單位,計算每一題與總得分的相關。一般而言,相關系數至少應達0.4以上為佳。進行第二種相關法時,以每一題和該題所在的分量表的總得分(不含該題)求相關。一般而言,相關系數應達顯著水準才算是具有鑒別力的題目。
七編制正式題目
編制者可根據項目分析的結果來進行選題,只要鑒別力合乎標準的題目都可以選為正式的題目。若項目分析所得各題的決斷值都合於要求,則由高而低選出預定要的題數。
八建立信度與效度
一份好的量表必須具有相當的信度和效度。所謂信度即是指可靠的程度,而效度則是指有效的程度。有信度的量表通常具有一致性(consistency)、穩定性(stability)、可靠性(dependability)、及可預測性(predictability)等。一份穩定可靠的量表,幾次所得的結果一定是相當一致的,而且可透過此量表對受試者做預測用。
效度是指一個量表能夠有效的測量到它所要測量的特質的程度,譬如一份有效的「成就動機量表」應該能確實反映出受試者的成就動機,高成就動機者在此量表的得分應該比低成就動機者的得分顯著要高。
⑸ 用SPSS進行五點量表分析步驟
有因變數和想要研究的自變數,用相關回歸可以
⑹ 行為觀察量表法的研製步驟
行為觀察量表法包含特定工作的成功績效所需求的一系列合乎希望的行為。運用行為觀察量表,不是要先確定員工工作表現處於哪一個水平,而是確定員工某一行為出現的頻率,然後通過給某種行為出現的頻率賦值,從而計算出得分。
在使用行為觀察量表法時,評估者通過指出員工表現各種行為的頻率來評定工作績效。其研製步驟如下:
(1)將內容相似或一致的關鍵事件歸為一組形成一個行為標准。例如,一個主管對工作做的好的員工的進行表揚或鼓勵。
(2)由在職員工組成分析人員將相似的行為指標歸為一組。形成行為觀察量表法中的一個考評標准。
(3)評估考評者內部要一致,以判斷另外一個人或另外一組是否會根據工作分析中得出的關鍵事件開發設計出相同的行為考評標准。
(4)檢驗行為觀察量表法各個考評標準的相關性,或內容的效度。
檢驗內容效度的一種方法是:對關鍵事件分類前。挑出10%的事件不參加分類,按照步驟1完成分類後,檢查挑出10%的事件。看看這些事件所描述的行為指標是否還未出現。
檢驗內容效度的另一種方法是:記錄隨著被分類的關鍵事件的增加而增加的行為指標的數目,如果對75%的關鍵事件分類後90%的行為指標已經出現,那麼可以認定行為觀察量表內容的效度是令人滿意的。
⑺ 什麼是五分量表法
五分量表法:李克特量表法,是運用一個編制好的量表來測量人們對廣告、產品等對象的態度的方法。
李克特量表形式上與沙氏通量表相似,都要求受測者對一組與測量主題有關陳述語句發表自已的看法。它們的區別是,沙氏通量表只要求受測者選出他所同意的陳述語句,而李克特量表要求受測者對每一個與態度有關的陳述語句表明他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另外,沙氏通量表中的一組有關態度的語句按有利和不利的程度都有一個確定的分值,而李克特量表僅僅需要對態度語句劃分是有利還是不利,以便事後進行數據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