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博思之審問之是教學方法嗎

博思之審問之是教學方法嗎

發布時間:2022-08-19 18:14:47

A.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是學習習慣還是學習方法

意思是做事要廣泛的學習,仔細的探究,謹慎的思考,明確的辨別,最後要切實的去實行。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說的是為學的幾個層次,或者說是幾個遞進的階段。 「博學之」意謂為學首先要廣泛的獵取,培養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博學是為學的第一階段。越過這一階段,為學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審問」為第二階段,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要對所學加以懷疑。 問過以後還要通過自己的思想活動來仔細考察、分析,否則所學不能為自己所用,是為「慎思」。 「明辯」為第四階段。學是越辯越明的,不辯,則所謂「博學」就會魚龍混雜,真偽難辨,良莠不分。 「篤行」是為學的最後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
要廣博地學習,要對學問詳細地詢問,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不學則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能終止;不去求教則已,既然求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能終止;不去思考則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絕不能終止;不去辨別則已,既然辨別了,不到分辨明白絕不能終止;不去做則已,既然做了,不確實做到圓滿絕不能終止。別人學一次就會,我要學一百次;別人學十次就會,我要學一千次。果真能夠實行這種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會聰明起來,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會堅強起來。

B. 孔子的教育主張,教學方法和影響

1.孔子在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2.教學方法孔子在教育上有三大創造和貢獻:

一是春秋時期,王官之學衰微,孔子首開私人講學之風,設杏壇講學授徒,整理並以《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為教材,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教育內容;

二是打破教育上貴賤貧富的等級,提綱「有教無類」,使人人享有教育的平等權利,學生眾多,史稱「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三是主張尊師重道,「三人行,必有吾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和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的教學原則及「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等等,至今為人所稱頌和沿用。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職業教師,也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他也由此被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3.影響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西周社會以血緣氏族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崩潰瓦解,而基於文化認同的「諸夏」民族共同體正在形成。這是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最初發生的年代,古典成為時尚,一些人開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問題,原先由貴族所壟斷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漸流入民間。孔子正是這時代精神的代表人物與集大成者,遂開戰國諸子百家之先河。 《論語》是了解其思想的主要著作。

C. 博學之,審問之,鎮思之,篤行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中庸》把教育教學的過程和步驟系統地講出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博學之"就是廣泛地學習政治、道德倫理方面的知識內容;"審問之",即對博學中的內容,以"誠"為標准,審慎地間其真偽是非;"慎思之,即對審問的內容進行分析,謹慎地思考,並注意反省自己;"明辨之",明辯了存在的問題,知道了努力的方向;"篤行之",使觀念和行為統一,切實地實行,最終形成堅定的信念和明確的概念、觀點。
這是一套反省的教學方法,通過節節反饋,層層深入、篩選,最後形成概念、觀念和信念的過程,是符合反饋理論的,有其合理的因素。可借的是 《中庸》對於審問、鎮思、明辨的具體過程,沒有深入揭示。
3、教育途徑--"尊德性與道學問"
孔子說過:"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中庸》便把"博文」、"約禮"發展為"尊德性與道問學"。《中庸》說:"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意思是說,君子既要尊重德性,又要講求學問;既要充實廣大,又要窮盡精微;既要有高明的理想,又要有合於中庸的行為;既要熟悉舊的知識,又要不斷認識新的事物;既要篤實厚道,又要嫻習禮儀。盡管"尊德性"指的是發揚自己先天的善性,這里是從性善論出發的,是唯心的;但"道問學"也包含著後天學習和努力的成分。這里也初步接觸到思想道得品質的形成與掌握文化知識二者之間的關系,認為這兩個途徑是相依並進、相輔相成的。這也還是有一定的合理因素的。
4、重視個別差異 "學知、學知、困知"
《中庸》繼承了孔子的重視個別差異的思想,說:"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意思是說,有的人天生就能知道。有的人需要學習才能知道,有的人必須經過困難才能知道。到了知道了以後卻是一樣的。有的人是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安然無事地去實行,有的人為了對自己有利才去實行,有的人是需要極大的努力才能實行。到了成功以後卻是一樣的。《中廟》這種重視個別差異、鼓勵"困知"與"勉行"的思想是可貫的。
5、強調主觀能動作用--"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中庸》強調個人的主觀努力,說:"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強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意思是說,除非不學習,學習了還沒能掌握,一定不罷休。除非不追問,追問了還沒能理解,一定不罷休。除非不思考,思考了還不能得出結果,一定不罷休。除非不分析,分析了還不明白,一定不罷休。除非不實行,實行了還不切實,一定不罷休。別人用一分力能做到的,自己就加上百倍的力;別人用十分力能做到的,自己就加上千倍的力。如果能用這個辦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必定會變為明智,即使是軟弱的人也必定會變得剛強。這里明確地指出,一個人的聰明與堅強是在頑強的學習中培養出來的,決定於個人主觀的努力而不決定於他的天資。《中庸》這個思想十分深刻。

D.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意思是什麼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出自《禮記·中庸》
意思是要博學多才,就要對學問詳細地詢問,徹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
釋義:博學,學習要廣泛涉獵;審問,有針對性地提問請教;慎思,學會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斷力;篤行,用學習得來的知識和思想指導實踐。

E. 學習過程五步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意思

典出:《禮記·中庸》
原文:「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釋義:博學,學習要廣泛涉獵;審問,有針對性地提問請教;慎思,學會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斷力;篤行,用學習得來的知識和思想指導實踐。
古人談學習的五個方面,不管是學習書本知識也好,學習某種技能也好,都得經過反復訓練才能完成。「有弗學」的意思是要麼不學,學就要學會;如果學了還不會,「弗措也」,也就是說絕不放棄。這段話,不是對天才,而是對一般人說的,聰明人一下就學會,你就學一百下,聰明人十次能學會的,你就學一千次。只要有這種韌勁,開始哪怕遲鈍一點,會變得聰明的;開始柔弱的人,也會變得強壯有力。[1]

閱讀全文

與博思之審問之是教學方法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蘋果手機相機有水印功能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4
空氣開關常見故障及解決方法 瀏覽:172
騎自行車是鍛煉身體的好方法英文 瀏覽:946
防彈玻璃成分測量方法 瀏覽:942
專家教你兩種去斑方法如何去祛斑 瀏覽:672
如新spa機使用方法5檔 瀏覽:686
清洗衣服上的油污方法如何 瀏覽:309
女孩斜疝治療方法 瀏覽:381
早醒型失眠治療方法手術價格 瀏覽:674
魅藍3手機設置呼叫轉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06
蘋果xe卡頓掉幀解決方法 瀏覽:746
快速清除很多微信聯系人的方法 瀏覽:89
如何引出論點的方法 瀏覽:638
常用手術器材辨認及使用方法 瀏覽:959
青毛豆怎麼腌制方法 瀏覽:812
w7開機運行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61
新買的平板電腦正確的充電方法 瀏覽:88
電纜橋架快速連接方法 瀏覽:781
農村扎發簡單方法 瀏覽:514
彩鋼大棚安裝方法 瀏覽: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