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吉林大學考古學的主要研究方向
1、中國北方漢以前考古
學術帶頭人:林沄教授 學術團隊:朱永剛教授、趙賓福教授、王立新教授、李伊萍教授、陳國慶教授等
本研究方向致力於建立基礎薄弱地區的考古學文化編年序列與譜系關系;針對年代序列與譜系關系清楚的地區,重點開展文化與經濟形態的演進及其動因的研究,開展聚落形態的分析以搞清區域內古代社會的發展進程。本研究方向的綜合實力在國內高校同領域穩居領先地位。
2、高句麗、渤海考古
學術帶頭人:魏存成教授 學術團隊:王培新教授、彭善國教授等
本研究方向以高句麗、渤海考古為重點,兼及漢唐及遼金元考古。高句麗、渤海考古是東北亞地區考古研究的熱點,也是本學科極具特色和影響力的研究方向。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為成功申報我國集安高句麗世界文化遺產作出了突出貢獻。
3、體質人類學與生物考古
學術帶頭人:朱泓教授 學術團隊:周慧教授、陳全家教授、湯卓煒教授、張全超講師等
本研究方向主要包括:①運用體質人類學的方法(本學科的古人骨標本庫規模在國內高校首屈一指)研究古代人類群體的人口學構成和人種學類型的劃分;②運用DNA方法(本學科擁有國內高校第一所考古DNA研究專業實驗室)對地下出土的古代人骨做個體鑒定、家系鑒定以及通過比較不同人群的遺傳學異同,揭示他們之間在種系演化上的相互關系;③運用地學、植物學、動物學的研究方法恢復古代人類的生存環境,揭示古代居民對食物的選擇,狩獵和家畜飼養等方面的經濟生活與文化生活的概況,進而探討各地區古代自然環境與人類相互關系的內涵與模式;④運用古病理學方法研究各古代人類群體的體質健康水平、食性與生活方式、體質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本方向的突出特點是文理交叉、相互滲透。本方向中具有傳統優勢的體質人類學研究以及新興的分子考古學研究在國內高校均居領先地位。
4、外國考古學
學術帶頭人:楊建華教授 學術團隊:滕銘予教授、馮恩學教授、潘玲副教授、陳勝前副教授等
本方向的研究致力於中國考古學與世界考古學的接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對其他國家與地區古老文明及其起源的研究,主要是對兩河流域史前及早期國家的研究;②對中國周邊國家的考古研究,主要有俄羅斯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蒙古、日本、朝鮮和韓國以及中亞各國的考古學研究;③對國外考古學理論與方法的發展作系統的研究,並且從以上兩方面的研究中獲得大量的最新的國外考古學實例和研究動態。
學科:歷史學
門類:歷史學類
專業名稱:考古學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考古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有進一步培養潛能的高層次專門人才和能在考古、文物、博物館等事業單位及國家機關從事研究、教學、管理等實際工作的考古學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考古學的基本理論、方法與技能,了解考古學的多學科交叉發展趨勢和世界考古學發展概況,熟悉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歷史、研究現狀;在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博物館學、文物學理論、文化人類學、民族學、古代漢語、史料學、地理學、第四紀環境學、古人類學等方面受到基本訓練。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考古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方法與技能;
2.能夠從事田野考古發掘、整理及編寫考古報告;
3.掌握博物館管理技能;
4.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5.了解國內外考古學界最重要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向;
6.具有從事考古學及歷史學研究的初步能力。
主幹學科:歷史學
主要課程:中國通史、世界上古史、中國考古學、考古學導論、舊石器時代考古、新石器時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戰國秦漢考古、三國兩晉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教學實習安排3--5個月。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歷史學學士
③ 考古學是學些什麼有什麼用呢麻煩告訴我
考古,用以表示古代遺存中(尤其是原始社會)所觀察到的共同體。「考古」這一名詞,在漢語中出現很早,如北宋時期的學者呂大臨就曾著《考古圖》(1092)一書,但當時所謂「考古」,僅限於對一些傳世的青銅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與近代意義上的考古學含義有很大的區別。
1.青銅器 青銅器 公元前21世紀中國進入青銅時代,在商周奴隸制社會,青銅器是貴族代表身份的禮器。文飾精美、形象生動、技術高超、種類繁多的古青銅藝術是中國歷史上最燦爛的文化遺產,對中華民族以後各種藝術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於收藏界來說青銅器從來都是重中之重。收藏幾十件瓷器、木器、字畫的藏家並不少見,而收藏幾十件青銅器的人幾乎沒有。實際上有一兩件稱得上禮器的青銅器便可以成為震宅之寶。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銅藝術輝煌燦爛。商代禮器的重酒體制臻於完善,滿布器身的紋飾大量採用浮雕和平雕相結合的方法,精美絕倫。
2. 石刻藝術是造型藝術中的一個重要門類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石刻屬於雕塑藝術是運用雕刻的技法在石質材料上創造出具有實在體積的各類藝術品。中國古代石刻種類繁多古代藝術家和匠師們廣泛地運用圓雕、浮雕、透雕減地平雕、線刻等各種技法創造出眾多風格各異、生動多姿的石刻藝術品。
考古學(Archaeology)屬於人文科學的領域,在中國是歷史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其他國家多從屬於人類學,也有劃歸藝術史的。其任務在於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物質資料,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的歷史。實物資料包括各種遺跡和遺物,它們多埋沒在地下,必須經過科學的調查發掘,才能被系統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學研究的基礎在於田野調查發掘工作。
考古學的產生有長遠的淵源,但到近代才發展成為一門科學。近代考古學發祥於歐洲,以後普及到世界各國。北宋以來的金石學是中國考古學的前身,但直到20世紀20年代,以田野調查發掘工作為基礎的近代考古學才在中國出現。作為一門近代的科學,考古學有一套完整、嚴密的方法論。它包含史前考古學、歷史考古學和田野考古學等分支,並與自然科學、技術科學領域內的許多學科以及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的其他學科有著密切的關系。
考古學是通過發掘和調查古代人類的遺跡遺物和文獻來研究古代社會的一門人文科學。傳統上,考古學是文化人類學的一門分支學科,但是現在它越來越獨立,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
考古學家與只研究歷史記載的歷史學家不同,他們通過研究遠古人類的遺留物,對沒有歷史記載的史前文化也進行研究。考古學家致力於探索人類文化的起源。
人類行為的痕跡並不能完全被保留,例如你我問的談話震動了空氣,確實是人為地改變了物質世界,可能有重大的歷史意義,當它沒有被錄音或被文書所記錄,就不可能在考古學記錄上遺留任何的痕跡。戰場上的軍事行動有時可以改變「歷史的進程」,但從考古學者的立場上來看,同樣是瞬問消失的事物。更有甚者,大多數的有機物易於腐朽,如木材、皮革、羊毛、麻布、草、毛發或其他同類質料的製品,除了處於非常特殊的條件下,都會在數年或數百年內化為塵土。在相對短期內可以成為考古學記錄的,只有石頭、骨頭、玻璃、金屬、陶器等破片,空的罐頭盒,門上掉下的鉸鏈,從窗框上墜下的玻璃破片,缺柄的斧子和沒有木柱的柱洞等等。不管上述腐朽部分如何缺失嚴重,通過在任何博物館民俗陳列室所看到的現象便可以理解。當深入調查一般商店,如陸海軍商店的商品目錄,撕下載有食品、紡織品、文具、木製傢具和其他同類物品的印刷頁,其厚度可以裝訂成一本小冊子。回顧數百年以前的英國,不僅農村的兩輪馬車,即使較復雜的機械齒輪裝置,也完全用木頭和皮革所組成,甚至不用金屬製成的釘子。在一般農舍中使用的容器,也是易朽的木、革製品,而不是通常的瓷器和陶器。只有現代考古學家用適當的技術和比較方法,藉助於泥炭、沙漠和凍土地帶所保存的一些貴重的發現,才可能填補大量的空白點。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中國近代「考古學」一詞,可能是從西文Archaeology一詞翻譯而來的。Archaeology一詞源於希臘語,意為「研究古代之學」,在17和18世紀,一般是指對含有美術價值的古物和古跡的研究,到了19世紀,才泛指對一切古物的研究。考古學這一名詞主要有三種涵義:1 指考古研究所得的歷史知識,有時候還可以引申為記述這種知識的書籍;2 藉以獲得這種知識的考古方法和技術,包括搜集和保存資料,審定和考證資料,編排和整理資料的方法和技術;3 指理論性的研究和解釋,用以闡明包含在各種考古資料中的因果關系,論證存在於古代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規律.
2 考古學的作用
通過對古代遺址和古代器物的發掘,可以從這些方面探索當時社會、經濟和生活方面的情況,從而彌補史料的不足。特別是對於那些缺少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要了解那時的情況,考古工作非常重要。比如夏商周的歷史情況,史書記載非常少,留傳史料也不多,那麼通過考古工作來研究那時的文明程度、生產水平和社會制度就非常重要了。至於更早期的人類歷史,根本就沒有歷史記載或只有神話傳說,比如石器時代,那就只有通過考古工作來進行研究了。
考古學對於探索中國文化起源的研究作用也非常大:1.探索遠去的歷史和民族的源頭;2.對中國古代社會的方方面面提供物證;3.對古代已有的歷史記錄進行論證;4.對古代不同時期的風土人情、科學技術等提供實物和研究資料等。應用科學研究的角度對考古學的作用進行細分。
3 考古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考古學、人類學和歷史學究竟是什麼關系?我們認為,考古學、人類學和歷史學既有共同性,又各有其特點;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它們是各自獨立的學科,彼此不存在附屬關系。在中國,有相當一段時間考古學是歸於歷史學之下的二級學科。經過不懈努力,終於於幾年前使考古學成為與歷史學同樣的一級學科。我們的努力,並非只是出於考古學家的虛榮心,而是出於對考古學學科定位的認識和學科發展的考慮。人類學在中國被稱為民族學,它也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近年,有別於民族學的社會人類學在中國出現,雖還有待於今後的發展,但它也並未也不應成為其他學科的附庸。
關於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我是這樣理解的:
歷史學是主要依據古代遺留下來的文獻資料研究人類過去的學科。它不是如有些人認為的那樣,只研究事件和人物,也探討發生這些事件的背景和原因以及所產生的後果和影響,其宗旨是揭示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其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獻版本的校勘、史料的考證、相關史實之間的內在聯系的分析等等。
考古學是主要依據過去的人們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資料(即遺跡和遺物)及其與人類活動有關的遺存研究人類的文化與社會的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並探索其背景和動因總結其發展變化的規律。其基本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考古地層學、考古類型學、區域分析、不同文化間的相互關系研究、聚落遺跡和遺物的功能分析、墓葬分析等,不一而足。
人類學則主要是通過延續至今的一些保留古老的傳統生活方式的人們集團來研究人類的行為和文化的發展,並探索其規律的一門學問。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人類學調查,即詳細地記錄被調查的集團生活的各個方面,探索人類文化發展的動因和規律。
簡而言之,三個學科在均以研究人類的過去,探索其規律方面存在共同點,但各自的研究的出發點或立足點不同。歷史學是從古代文獻出發,立足於文獻史料的整理與研究;考古學是從遺跡和遺物出發,立足於科學的田野考古發掘;人類學則是從活著的人們集團出發,立足於對有關的人們集團進行縝密的調查與分析。三者目標相近,但研究的途徑與方法各不相同,是從各自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研究。簡而言之,歷史學是以書見人,考古學是以物見人,人類學則是以人見人,即由今人見古人。分清三個學科的上述差別,是有著重要意義的。作為考古學家,應當注意考古學與其它學科研究出發點的不同,堅持考古學的立場,堅持從考古資料出發,而不是從歷史文獻或民族學調查資料出發進行研究。這一點對於有著豐富古代文獻和眾多少數民族的中國考古學家來說,尤其具有現實意義。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三學科並非始終涇渭分明,其研究對象有時也有交叉。如考古發掘出土的簡牘、帛書等古文書既是考古遺物,又是古代歷史文獻。一些古老的部落中祖傳下來的物品既是人類學研究的對象,同時也作為遺物,成為考古學研究的對象。雖然如此,這三個學科間的區別還是明顯的,不應將其混為一談,更不應因為三者或其中兩者存在著某些共同點,便將其合二為一,或將其中一個學科附屬於另一個學科之下。
還應當指出的是,三個學科的研究方法都有局限,僅憑某一個學科,難以承擔起研究人類的文化與社會的發展和變化的歷程,探討其背景和動因,並總結其規律的重任。因此,需要三個學科之間加強協作,優勢互補。不僅如此,還要同其他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學科加強聯系,多學科聯合,共同攻關。這應當成為今後這三個學科乃至整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方向!
④ 考古專業學什麼
主要學習課程包括:史前考古,分新舊石器;歷史時期考古,按照夏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田野考古學、考古繪圖、考古攝影、考古學理論方法、世界考古學、體質人類學、文化人類學等等。
所需要的書本即對應專業課的相應書籍名。
各門課程具體情況如下:
1、史前考古學和歷史考古學
從研究的年代范圍上劃分,考古學可分為史前考古學和歷史考古學兩大分支。也有人主張在兩者之間加入原史考古學而成為三大分支,但從實際意義來說,原史考古學的重要性不如前兩者。
史前考古學的研究范圍是未有文字之前的人類歷史,歷史考古學的研究范圍則限於有了文獻記載以後的人類歷史,兩者的界線在於文字的發明。世界各地,文字的發明有早有晚,所以各地區史前考古學的年代下限和歷史考古學的年代上限各有不同。
2、田野考古學
研究范圍-----墓葬
「田野考古學」的名稱,是20世紀初正式提出來的。但當時的田野考古學主要是勘察地面上的遺跡和遺物,依靠地圖進行調查,有時則要根據調查結果,測繪地圖,作為記錄的附件。
考古學研究是一個整體,田野調查發掘和室內整理研究有著密切的聯系,不能截然分割。但是,由於調查發掘工作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論,而且還使用許多特殊的器材和設備,又要廣泛採用自然科學的手段,這就使得田野考古學有其相對的獨立性。
3、特殊門類
特殊考古學 作為考古學的分支,使用特殊考古學這一名稱,是為了與史前考古學、歷史考古學、田野考古學等考古學的主要分支相區別。它包括上述三大分支以外的其他各種分支。有的是按研究對象不同而分的,如美術考古學、宗教考古學、古錢學、古文字學和銘刻學等等。
4、美術考古學
考古學和古代美術史,往往有共同的資料。古代美術史的許多研究對象,從舊石器時代的洞穴壁畫、岩畫到各個時代的繪畫、雕刻、造像、各種工藝品及神殿、寺廟和石窟寺等等,都屬遺跡和遺物。考古學上的類型學和年代學等方法,也適用於古代美術史的研究。
但是,作為考古學的一個分支,美術考古學是從歷史科學的立場出發,把各種美術品作為實物標本,研究的目標在於復原古代的社會文化。這與美術史學者從作為意識形態的審美觀念出發以研究各種美術品相比,則有原則性的差別。
由於美術考古學的研究對象在年代上上起舊石器時代,下迄各歷史時代,所以它既屬於史前考古學的范圍,也屬於歷史考古學的范圍。又由於作為遺跡和遺物的各種美術品多是從田野調查發掘工作中發現的,所以美術考古學與田野考古學的關系也相當密切。
5、宗教考古學
宗教考古學。是以有關宗教的遺跡和遺物為研究對象的考古學分支。在古代,宗教信仰普遍存在於人類社會。因此,在研究人類社會的歷史時,必須把宗教活動也作為一個重要的方面。各個時代的神殿、寺廟、祭壇、祭具、造像、壁畫、經卷之類,都是宗教考古學的具體研究對象。
有的具有一定的美術價值,所以宗教考古學與美術考古學的關系也比較密切。在宗教考古學中,歐洲的基督教考古學、北非及西亞和中亞的伊斯蘭教考古學、南亞和東亞的佛教考古學是最為重要的,它們都屬歷史考古學的領域。
6、古錢考古學
以古錢為研究對象的考古學,稱為古錢學。由於古錢的鑄造年代明確,它便成為考古學斷代的最通常的依據之一。但是,作為考古學的一個分支,古錢學的研究有著更為廣泛和重要的意義。
古錢學的目標,不僅要判別各種古錢的鑄造年代,而且還要通過對錢的形狀、質料、重量、銘文、圖紋和鑄造技術的考察,辨別它們的發行者和發行地點,確定它們的價值,研究銘文、圖紋的意義和風格,從而為經濟史、文化史乃至美術史的研究提供材料。
7、古文字學和銘刻學
作為考古學的分支,古文字學和銘刻學的研究對象必須是鑄、刻或書寫於遺跡和遺物上的文辭,與一般的書籍文獻不同。含有文辭的遺跡和遺物,大體上可分兩類。
一類如墓誌、碑碣、印章、甲骨、簡牘、泥板、帛書和紙書等,文辭是器物的主要內容;另一類如紀念性建築物、雕刻品、繪畫、貨幣、度量衡器、鏡鑒、工具、武器和各種容器等,銘文處於附屬的地位。
古文字學和銘刻學的任務在於識別銘辭的文字,判讀辭句的意義,區別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字體。此外,對銘文的研究還可以判明遺跡和遺物的年代、製作者、所有主、所在地、用途和製造目的等。古文字學和銘刻學對原史考古學和歷史考古學的研究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8、航空考古學
航空考古學。是指使用飛機從空中向地面攝影,通過對所得照片的觀察、分析,判定遺跡和遺物的形狀、種類及它們的分布情形。航空考古學開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末期。航空考古學成效甚大,可以看成是田野考古學中的一支生力軍。
9、水下考古學
水下考古學的萌芽可上溯到16世紀義大利人在海底探尋沉船。到了20世紀初期,水下的考古調查在世界各地進行,最有名的是在墨西哥奇琴伊察瑪雅文化遺址的「聖池」中尋找犧牲人和祭品,在突尼西亞馬赫迪耶港的海上探尋滿載古希臘美術品的羅馬沉船。
水底考古學的對象從沉沒物、沉船擴大到淹沒於湖底、海中的都市和港市等的遺址,而勘察、發掘及攝影記錄等的手段和方法也大為改善,使水底考古學以顯著的速度不斷取得成果。可以認為,水下考古學是田野考古學在水域的延伸。
(4)考古學理論方法研究方向擴展閱讀: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考古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方法與技能;
2、能夠從事田野考古發掘、整理及編寫考古報告;
3、掌握博物館管理技能;
4、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5、了解國內外考古學界最重要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向;
6、具有從事考古學及歷史學研究的初步能力。
⑤ 考古學專業的介紹
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人文學科。簡單地說,考古學就是根據古代人類遺留下來的實物,研究古代社會歷史的科學。這些實物資料包括各種遺跡和遺物,多埋藏在地下。通過發掘、鑒定、分類等復雜的工作,這些實物資料才能得以系統、完整地收集起來。因此,考古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田野調查和發掘。按照考古學研究的年代范圍、具體對象、所用手段和方法的不同,考古學具體劃分為史前考古學、歷史考古學、田野考古學及各種特殊考古學等等分支。學習專業課後,不僅能夠掌握考古學的基本理論、方法與技能,了解考古學的多學科交叉發展趨勢和世界考古學發展概況,熟悉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歷史、研究現狀,還能通過學習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和古人類學大大豐富自己的知識面。
⑥ 考古學的考古學理論
①發現、發掘記錄和保護過去人類物質遺存,揭示它們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定位和相互關系,包括他們存在的物質性背景。
②重建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特定的古代遺存所代表的人類的行為和生活方式。
③建立古代遺存 的編年序列,進而建立一個特定地區的文化史。
④解釋由古代遺存所體現的人類行為和文化過程所具備的規律性。 考古學家並不全部服膺同一套考古學理論取向。當考古學於19世紀晚期開始發展,第一個考古學理論取向是文化史考古學,它所具有的目標是解釋文化為何改變和調整,而不是僅僅強調這些文化曾經產生的事實,因此強調歷史特殊論。
在20世紀初期,許多考古學家研究的是與現存社會(例如美洲原住民、西伯利亞人、中美洲人的社會) 有所關聯的過去社會,他們依循直接歷史取向,比較在過去與當代族群及文化群體之間的連續性。在1960年代,由賓佛與傅能瑞等美國考古學家所領導的一場考古學運動,反對當時已經建置完備的文化史考古學。他們提議一種更具科學與人類學性質的「新考古學」,具有假設測試與科學方法,這在後來稱為過程考古學。
在1980年代,興起了一個嶄新的後現代運動,由英國考古學家所領導,包括Michael Shanks、Christopher Tilley、Daniel Miller、以及Ian Hodder,這後來稱為後過程主義考古學。它質疑過程主義對科學實證論與公正性的訴求,並強調自我批判的理論反思性。然而,後過程主義遭到過程主義批評為欠缺科學熱情,而且學者依然爭辯著過程主義與後過程主義的有效性。同時,另一個理論「歷史過程論」(historical processualism)興起,尋求整合出一個焦點,放在過程與後過程考古學所強調的反思性及歷史。
現今的考古學理論采借了來自很大范圍的理論思想,包括演化、現象學、後現代、結構與能動、認知考古學、功能學派、性別考古學與女性主義考古學、以及考古學系統理論等。
⑦ 考古學是用什麼資料來研究人類歷史的一門科學
考古學編輯[kǎo gǔ xué]
考古學(Archaeology)屬於人文科學的領域,在中國是歷史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其他國家 多從屬於人類學,也有劃歸藝術史的。其任務在於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物質資料,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的歷史。實物資料包括各種遺跡和遺物,它們多埋沒在地下,必須經過科學的調查發掘,才能被系統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學研究的基礎在於田野調查發掘工作。
中文名
考古學
外文名
Archaeology
所屬領域
人文科學
教學實踐
教學實習安排3~5個月
研究對象
物質的遺存
考古技術
考古修復、考古年代測定等
目錄
1簡介
2發展過程
3名稱溯源
4研究對象
5考古技術
6分支
▪ 主要分支
▪ 特殊門類
▪ 其他分支
7學科聯系
▪ 自然科學方面
▪ 工程技術方面
▪ 人文社會方面
8詞的由來
9涵義
10研究年代
11考古學理論
▪ 考古目的
▪ 學科目標
▪ 研究取向
12學科排名
13教學實踐
14培養目標
15就業方向
1簡介編輯
考古學[1] (Archaeology)屬於人文科學的領域,在中國是歷史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其他國家多從屬於人類學,也有劃歸藝術史的。因此,考古學研究的基礎在於田野調查發掘工作。
2發展過程編輯
考古學
考古學的產生有長遠的淵源,但到近代才發展成為一門科學。近代考古學發祥於歐洲,以後普及到世界各國。北宋以來的金石學是中國考古學的前身,但直到20世紀20年代,以田野調查發掘工作為基礎的近代考古學才在中國出現。作為一門近代的科學,考古學有一套完整、嚴密的方法論。它包含史前考古學、歷史考古學和田野考古學等分支,並與自然科學、技術科學領域內的許多學科以及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的其他學科有著密切的關系。
考古學是通過發掘和調查古代人類的遺跡遺物和文獻來研究古代社會的一門人文科學。傳統上,考古學是文化人類學的一門分支學科,但是它越來越獨立,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
考古學家與只研究歷史記載的歷史學家不同,他們通過研究遠古人類的遺留物,對沒有歷史記載的史前文化也進行研究。考古學家致力於探索人類文化的起源。
3名稱溯源編輯
考古學上人類歷史的最初階段
漢語的考古學來自於歐洲,而歐洲各國文字中的考古學都源於希臘文的αρχα?ολ?γ?。這個詞是由αρχα?ο?(意為古代事物或古代)和λ?γο?(意為科學)組成,在古希臘泛指古代史的研究。在公元4世紀的時候,柏拉圖就使用這個希臘文的單詞來指古代史的研究。這個詞在一段時間內很少使用,在17世紀時又被重新使用,用以表示古物和古跡的研究。17、18世紀的主要指的是古物中的美術品。到了19世紀才泛指一切古物和古跡。
中國在公元1-2世紀(東漢)已有「古學」這個名詞,來泛指研究古代的學問。到了北宋中葉(11世紀)時,誕生了一門研究青銅彝器和石刻的學問——金石學,即考古學的前身。這時「考」「古」二字也開始被連用。公元1092年成書的《考古圖》就已經率先使用了「考古」這一名詞,不過此時指的是考證古文字與古文章。
4研究對象編輯
考古學研究的對象是實物。主要是物質的遺存,或者說是遺物與遺跡。而這些遺存應該是古代人類的活
埃及考古學
動遺留下來的。考古學的研究集中在對過去的研究上,包括過去文化所遺留下來的各種資料。所以它的研究對象是屬於一定時間以前的古代。比如英國的考古學下限是諾曼人的入侵(1066年),法國是加洛林王朝的覆滅(987年),美洲各國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492年),中國的一般是以明朝的滅亡(1644年)為下限。英國出現的中世紀考古學(Medieval Archeology)則把時間下限推進到了1640年。而美洲各國的工業考古學(Instrial Archeology)則研究近代工業初期的遺物。隨著時代的前進,這些下限都會自然地向後推移。
5考古技術編輯
考古修復
考古年代測定
遙感考古
考古發掘
洛陽鏟
6分支編輯
主要分支
按照研究的年代范圍、具體對象、所用手段和方法等的不同,考古學可以劃分為史前考古學、歷史考古學、田野考古學及各種特殊考古學等分支。
史前考古學和歷史考古學
從研究的年代范圍上劃分,考古學可分為史前考古學和歷史考古學兩大分支。也有人主張在兩者之間加入原史考古學而成為三大分支,但從實際意義來說,原史考古學的重要性不如前兩者。
史前考古學的研究范圍是未有文字之前的人類歷史,歷史考古學的研究范圍則限於有了文獻記載以後的人類歷史,兩者的界線在於文字的發明。世界各地,文字的發明有早有晚,所以各地區史前考古學的年代下限和歷史考古學的年代上限各有不同。
考古學研究入門
史前考古學和歷史考古學都以遺跡和遺物為研究對象,這是它們之間的共同性。但由於歷史考古學必須參證文獻記載,而史前考古學則沒有任何文獻記載可供依據,所以兩者的研究任務也有所不同。史前考古學承擔了究明史前時代人類歷史的全部責任,而歷史考古學則可以與歷史學分工合作,相輔相成,共同究明歷史時代人類社會的歷史。
由於史前考古學主要是研究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有時也包括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歷史考古學主要是研究青銅時代尤其是鐵器時代,兩者所研究的遺跡和遺物在性質上有一定的差異,所以它們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從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來說,史前考古學要充分與地質學、古生物學、古人類學和民族學等學科相結合,歷史考古學則必須與歷史學相配合,同時還要依靠古文字學、銘刻學、古錢學和古建築學等分支。從斷定絕對年代的手段來說,史前考古學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物理學、化學等自然科學的技術,而歷史考古學則主要依靠文獻記載和年歷學的研究。
田野考古學
研究范圍-----墓葬
「田野考古學」的名稱,是20世紀初正式提出來的。但當時的田野考古學主要是勘察地面上的遺跡和遺物,依靠地圖進行調查,有時則要根據調查結果,測繪地圖,作為記錄的附件。以後,世界各地的田野考古轉入以發掘為中心,並擴大調查的對象和范圍,方法逐漸完善,技術快速進步。各種自然科學的手段相繼被採用,許多機械設備被用作調查發掘的工具。利用航空照相和衛星照相、磁力探察和地抗力探察等方法以發現遺跡和遺物,用紅外線攝影和用其他各種特殊的攝影技術測量和制圖,為進行花粉分析和各種物理化學斷代而取樣,以及將發掘出來的遺跡保存於現場等等,都使得田野考古學的工作面擴大,技術性加強。調查發掘的對象也由一般的居住址和墓葬等擴大到道路、橋梁、溝渠、運河、農田、都市、港口、窯群和礦場等各種大面積的遺址,從而使得考古工作者必須與各有關學科的專家協作,才能完成全面的、綜合性的研究任務。
考古學研究是一個整體,田野調查發掘和室內整理研究有著密切的聯系,不能截然分割。但是,由於調查發掘工作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論,而且還使用許多特殊的器材和設備,又要廣泛採用自然科學的手段,這就使得田野考古學有其相對的獨立性。把它作為考古學的一個重要的分支,也是理所當然的。
特殊門類
特殊考古學 作為考古學的分支,使用特殊考古學這一名稱,是為了與史前考古學、歷史考古學、田野考古學等考古學的主要分支相區別。它包括上述三大分支以外的其他各種分支。有的是按研究對象不同而分的,如美術考古學、宗教考古學、古錢學、古文字學和銘刻學等;有的是按所用手段和方法不同而分的,如航空考古學、水下考古學等。
美術考古學
考古學和古代美術史,往往有共同的資料。古代美術史的許多研究對象,從舊石器時代的洞穴壁畫、岩畫到各個時代的繪畫、雕刻、造像、各種工藝品及神殿、寺廟和石窟寺等等,都屬遺跡和遺物。考古學上的類型學和年代學等方法,也適用於古代美術史的研究。但是,作為考古學的一個分支,美術考古學是從歷史科學的立場出發,把各種美術品作為實物標本,研究的目標在於復原古代的社會文化。這與美術史學者從作為意識形態的審美觀念出發以研究各種美術品相比,則有原則性的差別。由於美術考古學的研究對象在年代上上起舊石器時代,下迄各歷史時代,所以它既屬於史前考古學的范圍,也屬於歷史考古學的范圍。又由於作為遺跡和遺物的各種美術品多是從田野調查發掘工作中發現的,所以美術考古學與田野考古學的關系也相當密切。
宗教考古學
宗教考古學。是以有關宗教的遺跡和遺物為研究對象的考古學分支。在古代,宗教信仰普遍存在於人類社會。因此,在研究人類社會的歷史時,必須把宗教活動也作為一個重要的方面。各個時代的神殿、寺廟、祭壇、祭具、造像、壁畫、經卷和符□之類,都是宗教考古學的具體研究對象,有的具有一定的美術價值,所以宗教考古學與美術考古學的關系也比較密切。在宗教考古學中,歐洲的基督教考古學、北非及西亞和中亞的伊斯蘭教考古學、南亞和東亞的佛教考古學是最為重要的,它們都屬歷史考古學的領域。但是,早在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人類已有宗教性的活動,並有一定的遺跡和遺物。因此,宗教考古學這一分支,也應被包含在史前考古學的領域內。
在阿里 「穹窿銀城」 城堡遺址,考古學者發現了120多組古代建築遺跡,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鐵器、骨雕,昭示著這里曾是一個繁榮和發達的聚落、這里還發現了大片的土葬古墓群,這和西藏崇尚天葬的喪葬習俗迥然不同,在這里的出土的青銅雙面的本尊雕像,其風格也與現代藏傳佛教的造像完全不同……這一切都說明,在印度佛教傳入之前,在所謂的西藏正史之前,青藏高原就早已存在著一個輝煌的文明,這個文明就是「古象雄文明」。[2]
據考古學家們的探索發現,藏族同胞族在青藏高原的發祥史非常悠久而古老,距今已經有13000年至17000年的歷史了。那麼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去思索這樣的一個問題:「久遠古老的藏族同胞族文化,它的源頭究意在何方?」答案是: 就在西藏古老的雍仲本教!本教遠在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之前,早已在雪域高原廣泛傳播,是西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在七世紀之前,藏地象雄地區的所有天文學家、教育學家、譯師、醫師、卦師、算命師、風水師、以及有文化的學者等等都可稱為「本波」,當時青藏高原的所有文化和宗教信仰都可稱為「本教」。「本教」實際上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宗教信仰,而是藏族同胞族的文化體系、哲學思想、文明禮儀、民風民俗、民族精神和社會教育。[2]
古錢考古學
以古錢為研究對象的考古學,稱為古錢學。由於古錢的鑄造年代明確,它便成為考古學斷代的最通常的依據之一。但是,作為考古學的一個分支,古錢學的研究有著更為廣泛和重要的意義。古錢學的目標,不僅要判別各種古錢的鑄造年代,而且還要通過對錢的形狀、質料、重量、銘文、圖紋和鑄造技術的考察,辨別它們的發行者和發行地點,確定它們的價值,研究銘文、圖紋的意義和風格,從而為經濟史、文化史乃至美術史的研究提供材料。通過對出土古錢在地域上的分布情形的考察,還可以研究世界各個地區在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方面的情況,並為判斷當時的交通路線提供線索。由於古錢是歷史時代的產物,古錢學屬於歷史考古學的范圍。
古文字學和銘刻學
作為考古學的分支,古文字學和銘刻學的研究對象必須是鑄、刻或書寫於遺跡和遺物上的文辭,與一般的書籍文獻不同。含有文辭的遺跡和遺物,大體上可分兩類。一類如墓誌、碑碣、印章、甲骨、簡牘、泥板、帛書和紙書等,文辭是器物的主要內容;另一類如紀念性建築物、雕刻品、繪畫、貨幣、度量衡器、鏡鑒、工具、武器和各種容器等,銘文處於附屬的地位。古文字學和銘刻學的任務在於識別銘辭的文字,判讀辭句的意義,區別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字體,後者在使用拼音字母的國家裡稱為「古字體學」。就已經發現的古文字而言,古印度文字、契丹文字和瑪雅文字等,雖然已有不少單字能夠識別,但還不能順利判讀文辭。但是,埃及古文字、蘇美爾文字、邁錫尼文字(線型文字B)和商周甲骨文字等,則已能詳細解讀,從而對究明古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邁錫尼時代的希臘文明和中國的殷商文明起了很大的作用。此外,對銘文的研究還可以判明遺跡和遺物的年代、製作者、所有主、所在地、用途和製造目的等。由於銘辭存在於遺跡和遺物上,其可靠程度大大超過文獻的記載,不僅可補文獻記載的不足,有時還可糾正其錯誤。因此古文字學和銘刻學對原史考古學和歷史考古學的研究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航空考古學
航空考古學。是指使用飛機從空中向地面攝影,通過對所得照片的觀察、分析,判定遺跡和遺物的形狀、種類及它們的分布情形。航空考古學開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末期。當時英國、法國和德國的考古學者利用空軍偵察地形時所攝的航空照片,探尋地面上的古跡。戰爭結束後,此項工作進一步開展,尤以英國考古學者的工作為出色,奠定了航空考古學的基礎。數十年來,航空考古學的技術不斷改進,特別是人造衛星的發明和攝影技術的發展,使得航空考古學的效果大大提高。通過航空攝影和航天攝影顯示和判別出來的遺跡,大體上可分3 類。①由陽光斜射時產生的陰影顯示出來的,如堤壩、城牆和墳丘等遺跡;②利用因土質不同而產生的土色明暗判別出來的,如坑穴、壕溝和道路等遺跡;③從穀物、野草等植物的綠色深淺差異而判明的,如村落、都市、農田、道路、運河等遺址。此外,沒入海中的遺跡有時也可通過空中攝影而發現;腓尼基的兩個海港──推羅和西頓延續到羅馬時期的港市之被發現,便是著名的例子。航空考古學成效甚大,可以看成是田野考古學中的一支生力軍。
水下考古學
水下考古學。的萌芽可上溯到16世紀義大利人在海底探尋沉船。到了20世紀初期,水下的考古調查在世界各地進行,最有名的是在墨西哥奇琴伊察瑪雅文化遺址的「聖池」中尋找犧牲人和祭品,在突尼西亞馬赫迪耶港的海上探尋滿載古希臘美術品的羅馬沉船。但由於潛水條件的限制,調查時不能做精細的操作和記錄。1943年發明了潛水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改進了各方面的設備和條件,這才使真正的水底考古學得以成立。從60年代起,先是法國人在馬賽附近海底發掘沉船,接著美國考古隊在土耳其附近海底發掘希臘羅馬時代和青銅時代晚期的沉船,不僅獲得船中許多古物,而且還為研究古代造船術、航海術、海上交通和貿易提供了重要的新資料。水底考古學的對象從沉沒物、沉船擴大到淹沒於湖底、海中的都市和港市等的遺址,而勘察、發掘及攝影記錄等的手段和方法也大為改善,使水底考古學以顯著的速度不斷取得成果。可以認為,水下考古學是田野考古學在水域的延伸。
其他分支
除了以上所述各種主要的分支以外,考古學還可以按地區的不同而分為「歐洲考古學」、「埃及考古學」、「中國考古學」和「日本考古學」等各分支,而各地區的考古學則又可按時代等的不同而分為「古典考古學」(希臘羅馬考古學)、「商周考古學」等等許多分支。
7學科聯系編輯
考古學是一門涉及面極廣的科學,與其他許多學科都有關系,必須得到這些學科的支持和協助,才能完成各項研究任務。
有關學科的種類 與考古學有關的學科,大體上可以分為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等三大方面。
自然科學方面
在自然科學方面,自然地理學、地質學、氣象學和生態學等學科,主要是協助研究遺址所在地區的地史和天然資源,從各個方面復原當時的自然環境。生物學(動物學和植物學)和體質人類學,主要是用以鑒定發掘出土的植物遺存、動物和人類的骨骸,並判定它們的年代。物理學和化學則應用於對遺跡的勘探,對遺物成份和性質的分析,並測定它們的年代。
工程技術方面
在工程技術科學方面,建築學和土木工程學應用於對遺址的發掘、測量、制圖,對發掘出來的遺跡進行復原或在現場加以保存等。采礦冶金學、陶瓷學和染織學應用於對工場址、礦址、窯址等遺跡的考察,對銅器、鐵器、陶瓷器、玻璃器、紡織品等遺物的分析和研究。造船學則專門應用於對發掘出來的造船工場遺址和船舶的遺物進行考察和研究。
人文社會方面
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民族學、民俗學、語言學、人文地理學、社會學、宗教學、經濟學、政治學和法學等,都是分別就遺跡和遺物所提供的有關各該學科的資料,進行研究和解釋。美術史學和建築史學主要是研究發掘出來的美術品和各種建築物遺存,就其樣式、風格、年代、建築技術以及保存方面的問題,作出判斷和說明。歷史學除了為發掘出來的種種遺跡和遺物提供文獻上的解釋並幫助判斷它們的年代以外,還廣泛地就古代的政治組織、社會結構、經濟制度以及涉及精神文化方面的各種問題提供文獻上的資料,作出詳細的說明,以補考古學在這些方面的欠缺和不足。
8詞的由來編輯
中國漢文中「考古學」這一名詞,是從歐洲文字翻譯過來的。17世紀,考古學是指對古物和古跡的研究。在17世紀和18世紀,一般是指對含有美術價值的古物和古跡的研究。到了19世紀,才泛指對一切古物和古跡的研究。
在中國,東漢(1~2世紀)時已有「古學」的名稱。《後漢書》中說馬融「傳古學」,賈逵「為古學」,桓譚「好古學」,鄭興「長於古學」,這里所謂「古學」是專指研究古文經學,實際也包括古文字學。北宋中葉(11世紀),「金石學」誕生,其研究對象限於古代的「吉金」(青銅□器)和石刻。到清代末葉(19世紀),金石學的研究對象從銅器、石刻擴大到其他各種古物,所以有人主張將金石學改稱為「古器物學」。由於清末至中華民國時期的「古器物學」已接近於近代考古學,所以也有人把歐洲文字中的「考古學」一詞譯為「古物學」(如1931年商務版《網路名匯》)。其實,中國的這種「古器物學」並不等於考古學,要經過系統化以後才可成為考古學的一部分。
9涵義編輯
考古學這一名詞主要有3種涵義:
第一種涵義是指考古研究所得的歷史知識,有時還可引伸為記述這種知識的書籍
第二種涵義是指藉以獲得這種知識的考古方法和技術,包括搜集和保存資料、審定和考證資料、編排和整理資料的方法和技術
第三種涵義則是指理論性的研究和解釋,用以闡明包含在各種考古資料中的因果關系,論證存在於古代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規律。
作為一門近代的科學,考古學已有它的充實的內容,周密的方法,系統的理論和明確的目標。雖然還沒有一個被普遍確認的定義,但在全世界范圍內,學術界對考古學一詞的理解是大致相同的。因此,可以從共同的理解出發,考慮到上述的3種涵義,給考古學下定義說: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科學。對於這樣的一個定義,需要作以下的解釋和說明:
10研究年代編輯
考古學在中國是歷史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各國考古學研究的范圍都是有人類活動以來的古代歷史時期,所以它的上限是人類出現,各國考古學都有它們的年代下限。例如,英國考古學的年代下限為諾曼人的入侵(1066年),法國考古學的年代下限為加洛林王朝的覆滅(987年),美洲各國考古學的年代下限為C.哥倫布(約1451~1506年)發現新大陸(1492年)。一般說來,中國考古學的年代下限可以定在明朝的滅亡(1644年)。考古學與遠古的恐龍時代、近代史、現代史是無關的。
近一時期以來,英國有「中世紀考古學」,其年代下限延伸到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1640年);又有所謂「工業考古學」,其年代下限更延伸到18世紀和19世紀的工業革命初期。在美洲,則有所謂「歷史考古學」或「殖民地時代考古學」,它們的年代范圍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後,直到18世紀末或19世紀初美洲各國在政治上獲得獨立。但是,英國的所謂「工業考古學」、美洲的所謂「歷史考古學」或「殖民地時代考古學」,實際上是利用考古學的方法以研究近代史,所以不能算作真正的考古學。
相反,也有人把考古學的年代范圍局限於史前時代,即沒有文字記載的古代。這樣,便把許多文明古國的歷史時代也都排除在考古學研究的年代范圍之外,這也是不妥當的。考古學不研究近代和現代,而是研究古代,這是必須肯定的。但是,考古學所研究的「古代」,除了史前時代以外,還應該包括原史時代和歷史時代。就中國考古學而言,歷史時代不僅指商代和周代,而且還包括秦漢及其以後各代;所謂「古不考『三代』以下」是不對的。當然,歷史越古老,文字記載越少,考古學研究的重要性也越顯著。要究明人類沒有文字記載的史前時代的社會歷史,就必須在極大程度上依靠考古學,因而史前考古學與史前史就等同起來了。
作為實物資料的遺跡和遺物,考古學的研究對象是實物資料。有些人望文生義,只看重一個「古」字,以為只要是考證古代的事物,不管是根據文獻資料,還是根據實物資料,都可算是考古學。其實,考古學研究的對象是物質的遺存,即古代的遺跡和遺物。這就是它與依靠文獻記載以研究人類歷史的狹義歷史學的最重要的不同點。考古學和歷史學,是歷史科學(廣義歷史學)的兩個主要的組成部分,猶如車的兩輪,不可偏廢。但是,兩者的關系雖很密切,卻是各自獨立的。它們都屬「時間」的科學,都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為目標,但所用的資料大不相同,因而所用的方法也不相同。有人把依靠文獻資料以研究人類古代歷史的狹義歷史學也稱為考古學,這是不符合近代考古學的基本含義的。
作為考古學研究對象的實物,應該是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是經過人類有意識地加工的。如果是未經人類加工的自然物,則必須是與人類的活動有關,或是能夠反映人類的活動的。這就說明,考古學是屬於人文科學中的歷史科學,而不屬於自然科學,盡管在考古學的研究過程中必須充分利用各種自然科學的技術和方法。
11考古學理論編輯
考古目的
假使沒有考古學的話,我們無從了解人類演化。考古學目的在於了解更多關於過去社會以及人類發展的事實。人類有超過99%的歷史是在史前史,當時的人類並未使用文字,因此並未留下關於他們自身的文字記錄,以供我們研究。在欠缺這種書寫文字的資源下,了解史前社會的唯一途徑就是考古學。許多關於人類歷史的重大發展發生在史前史,包括在舊石器時代發生的人類演化,當時在非洲,人族從南方猿人發展而來,最終成為當代的智人。考古學也找出許多人類技術演進的訊息,例如使用火的能力、石器的發展、煉鐵術的發明、宗教的源頭,以及農業的創造。假使沒有考古學的話,我們無從了解在人類在沒有書寫文字的年代,所發生的演化與技術變遷。
學科目標
①發現、發掘記錄和保護過去人類物質遺存,揭示它們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定位和相互關系,包括他們存在的物質性背景。
②重建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特定的古代遺存所代表的人類的行為和生活方式。
③建立古代遺存 的編年序列,進而建立一個特定地區的文化史。
④解釋由古代遺存所體現的人類行為和文化過程所具備的規律性。
研究取向
考古學家並不全部服膺同一套考古學理論取向。當考古學於19世紀晚期開始發展,第一個考古學理論取向是文化史考古學,它所具有的目標是解釋文化為何改變和調整,而不是僅僅強調這些文化曾經產生的事實,因此強調歷史特殊論。
在20世紀初期,許多考古學家研究的是與現存社會(例如美洲原住民、西伯利亞人、中美洲人的社會) 有所關聯的過去社會,他們依循直接歷史取向,比較在過去與當代族群及文化群體之間的連續性。在1960年代,由賓佛與傅能瑞等美國考古學家所領導的一場考古學運動,反對當時已經建置完備的文化史考古學。他們提議一種更具科學與人類學性質的「新考古學」,具有假設測試與科學方法,這在後來稱為過程考古學。
在1980年代,興起了一個嶄新的後現代運動,由英國考古學家所領導,包括Michael Shanks、Christopher Tilley、Daniel Miller、以及Ian Hodder,這後來稱為後過程主義考古學。它質疑過程主義對科學實證論與公正性的訴求,並強調自我批判的理論反思性。然而,後過程主義遭到過程主義批評為欠缺科學熱情,而且學者依然爭辯著過程主義與後過程主義的有效性。同時,另一個理論「歷史過程論」(historical processualism)興起,尋求整合出一個焦點,放在過程與後過程考古學所強調的反思性及歷史。
現今的考古學理論采借了來自很大范圍的理論思想,包括演化、現象學、後現代、結構與能動、認知考古學、功能學派、性別考古學與女性主義考古學、以及考古學系統理論等。
⑧ 考古系有什麼專業
考古系依託考古所辦學,是目前國內考古學界方向最齊全的院系。考古研究所以田野考古為基礎,利用考古學理論與方法,結合古代文獻與前沿科學技術手段等,揭示史前及各歷史時期不同類型文化遺存的內涵、特徵、性質及其相互關系,進而對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進行全方位的考古學研究,探討古代社會發展演變的進程和規律,因此田野考古實習課是我系的特色課程,也是每位學生必修的課程之一。
考古系共有14個招生方向,分別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漢唐考古、邊疆民族與宗教考古、古文字學、動物考古、植物考古、遙感考古、科學測年、冶金考古、人類體質學、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佛教考古、美術考古(此方向只招收留學生及港澳台學生)。
⑨ 科技考古學的科技考古學的研究方法
廣義:科技考古的方法論。將各種學科的理論、方法、手段有機結合,應用於收集、整理、研究。
狹義:各種自然科學方法。主要有:
1、斷代測年方法
2、產地分析方法
3、食譜分析方法
4、生物(基因)方法
5、遙感技術
⑩ 如何將自然科學理論和方法用於考古學
考古學、人類學和歷史學究竟是什麼關系?我們認為,考古學、人類學和歷史學既有共同性,又各有其特點;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它們是各自獨立的學科,彼此不存在附屬關系。在中國,有相當一段時間考古學是歸於歷史學之下的二級學科。經過不懈努力,終於於幾年前使考古學成為與歷史學同樣的一級學科。我們的努力,並非只是出於考古學家的虛榮心,而是出於對考古學學科定位的認識和學科發展的考慮。人類學在中國被稱為民族學,它也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近年,有別於民族學的社會人類學在中國出現,雖還有待於今後的發展,但它也並未也不應成為其他學科的附庸。
關於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我是這樣理解的:
歷史學是主要依據古代遺留下來的文獻資料研究人類過去的學科。它不是如有些人認為的那樣,只研究事件和人物,也探討發生這些事件的背景和原因以及所產生的後果和影響,其宗旨是揭示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其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獻版本的校勘、史料的考證、相關史實之間的內在聯系的分析等等。
考古學是主要依據過去的人們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資料(即遺跡和遺物)及其與人類活動有關的遺存研究人類的文化與社會的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並探索其背景和動因總結其發展變化的規律。其基本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考古地層學、考古類型學、區域分析、不同文化間的相互關系研究、聚落遺跡和遺物的功能分析、墓葬分析等,不一而足。
人類學則主要是通過延續至今的一些保留古老的傳統生活方式的人們集團來研究人類的行為和文化的發展,並探索其規律的一門學問。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人類學調查,即詳細地記錄被調查的集團生活的各個方面,探索人類文化發展的動因和規律。
簡而言之,三個學科在均以研究人類的過去,探索其規律方面存在共同點,但各自的研究的出發點或立足點不同。歷史學是從古代文獻出發,立足於文獻史料的整理與研究;考古學是從遺跡和遺物出發,立足於科學的田野考古發掘;人類學則是從活著的人們集團出發,立足於對有關的人們集團進行縝密的調查與分析。三者目標相近,但研究的途徑與方法各不相同,是從各自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研究。簡而言之,歷史學是以書見人,考古學是以物見人,人類學則是以人見人,即由今人見古人。分清三個學科的上述差別,是有著重要意義的。作為考古學家,應當注意考古學與其它學科研究出發點的不同,堅持考古學的立場,堅持從考古資料出發,而不是從歷史文獻或民族學調查資料出發進行研究。這一點對於有著豐富古代文獻和眾多少數民族的中國考古學家來說,尤其具有現實意義。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三學科並非始終涇渭分明,其研究對象有時也有交叉。如考古發掘出土的簡牘、帛書等古文書既是考古遺物,又是古代歷史文獻。一些古老的部落中祖傳下來的物品既是人類學研究的對象,同時也作為遺物,成為考古學研究的對象。雖然如此,這三個學科間的區別還是明顯的,不應將其混為一談,更不應因為三者或其中兩者存在著某些共同點,便將其合二為一,或將其中一個學科附屬於另一個學科之下。
還應當指出的是,三個學科的研究方法都有局限(限於篇幅,此處不作展開),僅憑某一個學科,難以承擔起研究人類的文化與社會的發展和變化的歷程,探討其背景和動因,並總結其規律的重任。因此,需要三個學科之間加強協作,優勢互補。不僅如此,還要同其他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學科加強聯系,多學科聯合,共同攻關。這應當成為今後這三個學科乃至整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方向。
竇酣鍾器斌凈俓霞種皂泗旦巔朱橇洹樟歧形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