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除了化石證據外,研究人類的起源和發展,還有什麼方法科學家形成了哪些新的觀點
1、研究人類的起源和發展的方法:
(1)、考古學(化石證據) 。
(2)、比較解剖學 。
(3)、細胞學 。
(4)、基因學(分子生物學)。
(5)、分子種系發生遺傳學 。
(6)、純理論方法。
(7)、遺跡、遺物的推斷。
(8)、壁畫求證。
(9)、分子生物學。
(10)、關於碳14和DNA研究。
(11)、研究與人類親緣關系較近的靈長類動物的胚胎。
(12)、唯物辯證法 。
2、新的觀點:
(1)、神創論:生物是由神或上帝創造。
(2)、自然發生論:隨時地,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
(3)、生生論:生物生生物,但原始的生物是未知的有神創論的色彩。
(4)、宇宙生命論:在宇宙長期演變而成(生命是從外星移植到地球上的) 。
(5)、在原始的地球條件下通過化學途徑逐漸演變而成的。
(1)研究古人類歷史的重要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關於人類起源的假說:
(1)、進化說。
(2)、次元說。
(3)、生命說。
(4)、能量說。
(5)、基因說。
(6)、細胞說。
(7)、神話說。
(8)、外星說。
(9)、海洋說。
(10)、動物說。
(11)、人是太空人的後代。
(12)、海陸雙祖復合說。
(13)、外星人與古代森林猿的結合。
(14)、人類是被製造出來的。
(15)、另外還有一些說法,比如:1.呼喚而出 2.原本存在 3.植物演變 4.泥土製造。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人類起源
2. 歷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歷史是一門可研究性較強、同時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學科。歷史研究的方法主要可以從一下幾方面入手:
1、進行一定研究歷史理論的學習,了解研究歷史的一定方法和技巧。對歷史的研究來說,進行研究歷史理論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通過歷史研究方法理論的學習掌握一定的歷史研究技巧和方法,從而加快歷史研究的能力;
2、多閱讀史料,盡量把握所研究歷史資料的全面性和准確性。史料是經過前人加工整理而成的,由於受整理史料的人所處的歷史環境、階級立場、價值取向、個人喜好等因素的制約,所寫的史料不一定是真實和全面的,因此對史料的了解需要全面。閱讀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注意不同時期史料的閱讀。歷史事件發生時期所記錄的史料可能是全面的,但是整理加工性可能不太強。而後人整理後的史料,雖然整理性強,但是由於時間太為久遠,所整理的史料有可能不夠完整,甚至是彎曲的反應當時的歷史;
(2)注意閱讀同一歷史事件,敵對雙方的不同描寫。同一歷史事件,由於敵對雙方,利益不同,價值觀也不同,故而導致對同一歷史事件的記述和評價也會大有不同,因此只有全面閱讀敵對雙方、甚至是中立者的史料才能夠全面的把握歷史事件的真實性;
(3)注意正史與野史方面書籍的閱讀,以達到相互驗證的目的。正史和野史書籍的相互驗證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中國古代孔子提出「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因此有關統治者、賢能的人、親人的記述不可能是完整全面的,因此需要考究大量野史與正史相互印證。
3、對歷史的研究要注意對歷史遺跡、文物的考究。由於歷史史料經人加工的主觀性,因此需要與歷史文物和歷史遺跡相互驗證才能得出全面、真實的歷史。同時結合歷史文物和歷史遺跡的考究,得出正確的結論,不斷完善正確、全面的歷史;
4、對歷史研究達到一定程度後要善於思考,採用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解決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如馬克思、恩克思正是對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歷史的研究,大膽的提出人類下一步歷史將進入共產主義社會。
3. 研究歷史的科學方法
1、最基本的方法:搜集與考訂材料的方法,即考據。
2、歷史比較法。
3、統計方法。
4、計量方法。
5、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方法。
4. 在探尋人類祖先的起源中,什麼方法很重要
人類祖先身體骨骼化石以及頭蓋骨化石研究, 還有DNA基因組研究, 二者都很重要.
新的基因組測序——理解人類起源
「解讀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是Science周刊評出的2010年十大科學進展之一。最近,在相關領域工作的科學家又做出了新的進展。來自哈佛醫學院遺傳系的Reich和來自德國人類進化馬普研究所的Pääbo等在Nature周刊上撰文,報告了他們對一塊「類人(human-like)」指骨進行核DNA(即細胞核22對常染色體和1對性染色體中的DNA)測序的結果。這塊指骨取自南西伯利亞(蘇聯一地區)的丹尼索娃洞穴(Denisova Cave),約有40000年歷史。根據對數據的分析,作者提出:除了尼安德特人(遺骨1856年發現於德國尼安德特河谷,約有50000年歷史)與現代人的祖先發生過繁衍混合外,稍後很可能發生過丹尼索娃人與現代人祖先的繁衍混合。
1925年雷蒙達特 (Raymond Dart)辨認了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距今約250萬年)的頭蓋骨,由此開啟了人類起源研究的新紀元。根據當今主流科學家的共識,人類起源大致遵循:南方古猿——能人(Homo habilis, 距今約200萬年)——直立人(Homo erectus,距今約150萬年)——智人(Homo sapiens, 距今約50萬年)的進化路線。在非洲大陸,智人分若干個群體撒布於各地,然而只有其中一個群體在距今5—6萬年時走出了非洲。他們首先分別奔向歐洲和東亞,進而散布到全球。正是基於上述原因,今天除了在非洲,幾乎所有的歐亞大陸人以及美洲人都能夠通過基因組測試,找到共同的祖先(走出非洲的那個群體)。相反,今天的非洲人,由於他們的祖先分屬於不同的群體,導致了基因組數據在地區間的高度離散,即基因組之間有多處相互區別的分類標記。現在的問題是:(1)我們現代人的祖先是否僅僅一次走出非洲,而後在散布到整個世界的遷徙中取代了當時存在的其他亞種群體(例如,尼安德特人)?(2)是否我們的祖先曾與其他的亞種群體(包括尼安德特人和這次基因組研究所針對的丹尼索娃人)有過生育繁衍?
根據Reich–Pääbo研究團隊的分析,從智人到現代人的基因流經歷過兩個小「插曲」。第一個是在現代人的祖先剛剛離開非洲之後不久(距今5—6萬年),他們中走向歐洲的一支,與當地的尼安德特人有過生育繁衍。通過比較當今歐亞大陸人和尼安德特人遺骨的基因組,研究者得出結論:當今的歐亞大陸人(但不是非洲人)繼承了尼安德特人1~4 % 的基因。第二個插曲,發生在距今45000年。通過比較當今美拉尼西亞(Melanesian)人(在大洋洲北方,Papua New Guinea,巴布亞紐幾內亞)和丹尼索娃人遺骨的基因組,研究者推斷:丹尼索娃人基因的4~6 %遺傳給了當今美拉尼西亞人。他們建議:現代人離開非洲之後,其中走向東亞的一支,與西伯利亞的丹尼索娃人有過生育繁衍。Reich–Pääbo研究團隊的此次工作是較早的丹尼索娃人指骨線粒體DNA (mt DNA)基因組研究的繼續。線粒體DNA只能追尋「母親——母親的母親」遺傳序列。而此次核DNA測序則非常適於基因流分析,因為基因重組提供了數以萬計的半獨立的數據點,以此可以方便地比較當今樣品和古樣品之間的遺傳關系。
(戴聞 編譯自 Nature 468 (2010):1044-1045 和1053-1060)
5. 歷史探究的基本方法是什麼
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
「論從史出,史論結合」
探究歷史的方法:
1,基本的方法:史料的搜集、考證和編訂;
2,重要方法:結構分析和階級分析;
3,其他方法:社會學方法、心理學方法、計量分析方法、基因分析方法、考古學方法、理學方法、人類學方法、民族學方法、民俗學方法以及自然科學的方法。
歷史學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理解、歷史敘述、歷史觀點和歷史評價。
6. 研究社會歷史過程中有哪些重要方法
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統計調查法,實地研究法,實驗法,文獻研究法等。其中統計調查和實驗法屬於定量研究,實地研究法和文獻法屬於定性研究。
統計調查適用於對集體的態度、行為傾向和社會輿論的研究,如民意測驗,群眾對某事物的態度,對一些社會公認的問題的民意考察等。
實地研究法最早由人類學和民族學方法發展而來,它適用於對少數有代表性的或獨特的社會單位進行詳細、深入的考察,特別是對那些只有在現場才能很好理解的事件,過程和行為進行研究。如費孝通的「江村研究」。
實驗法最適用於解釋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主要用於社會心理學和小群體研究。
文獻法是歷史的主要研究方法,它利用現存的第二手資料,側重從歷史資料中發掘事實和證據,主要藉助歷史文獻研究過去的一些社會問題,也可以是綜述性的研究,或探究社會問題的歷史根源和來龍去脈等。
(6)研究古人類歷史的重要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歷史作為反映過去事實的工具,其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從而為人類整個階段的發展進程奠定基礎。因此,合情合理的歷史應具有以下特點: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為依據。人們了解古代的歷史主要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和分析,內容翔實的古書大大提高了歷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2、有古物或遺址可以做比較。從古墓中發掘的古物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可以使人們了解古物所屬年代的風土人情。而對於遺址(如三星堆遺址)而言,科學家通過化學元素分析法(如C14檢測法),或對地質層進行研究,就可以對歷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們的普遍意願。即使是神話傳說,也絕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經過長期的生產過程中,被廣大勞動人們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對於童話而言,是人全憑自己的思想編造的故事,並非歷史。
7. 歷史研究方法有七種
歷史研究方法有七種歷史是一門可研究性較強,同時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學科。歷史研究的方法主要可以從一下幾方面入手:1,進行一定研究歷史理論的學習,了解研究歷史的一定方法和技巧。
70-80年代以前,均以重要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為對象,以藝術派別和藝術風格作為歷史敘事的核心概念。到80年代,把美術品放在社會,經濟,思想史的大環境中區觀察,。
一,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搜集史料和考訂史料的方法 古往今來的歷史學著作,凡足以名家的,都有其共同點,即:具有豐富的內容,這種豐富的內容一是材料多,二是材。
歷史研究有其獨特的魅力。歷史研究的魅力在於:哲學研究止於思辨和教訓,容易「徒託空言」,而歷史研究因其敘述歷史事實而更容易顯示出「深切著明」的效應。歷史。
教育調查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手段),也是使用最廣泛的一種基本方法。
一,科學理論報價 二,基多少礎研究 三,價格責任感與現實感 多少錢 四,日記描述法 五,費用比率測量 六,訪談調查 價格 七,A.教育實驗是一種自然科學實驗活動 C.教育實驗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活 D。.
歷史研究法是運用歷史資料,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對過去事件進行研究的方法。亦稱縱向研究法,是比較研究法的一種形式。在政治學領域中,它著重對以往的政治制度,。
教育科學的歷史研究方法的基本特點孫銘宇 1,歷史性:表現在貝弗利研究對象上,研究過程上。 2,具體性:在豐富而具體的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探尋規律。 3,以邏輯方法為主。
比較研究法就是對物與物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似性或相異程度的研究與判斷的方法。比較研究法可以理解為是根據一定的標准,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有聯系的事物進行考察。
教育科學研究大致經過了三個發展階段: 1,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萌芽時期 又稱直覺觀察時期。一般認為,這一時期是從古希臘持續到16世紀。這一時期,人們還不能對。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
本文地址:生活知識頻道,楚漢網—湖北本地生活服務平台,捕捉湖北武漢生活大小事件動態,時時分享熱點資訊,以及提供湖北各地吃喝玩樂,相親交友,人才招聘,房產買賣,農產品批發,團購旅遊門票,熱點娛樂事件等一站式資訊。讓您了解湖北的方方面面;另外,本站原創文章,轉載本站資訊請保留本文地址。
8. 除了化石證據外,研究人類的起源和發展,還有什麼方法科學家形成了哪些新的觀點
現代研究人類起源進化主要用DNA基因研究,考古的化石證據反而成了輔助驗證手段,現在關於人類起源爭論主要有兩大觀點:各地起源和非洲起源學說。我覺得想要最科學的資料就看鳳凰大視野的10集《征服世界的旅程》。以下是我從網上摘取的文字資料:
河南許昌靈井舊石器時代遺址
考古學家日前在對河南許昌靈井舊石器時代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距今8—10萬年左右較完整的古人類頭蓋骨化石,填補了中國早期智人化石發現的空白,為中國古人類演化連續說提供了重要依據。 20萬年前和5萬年前分別是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時期,這一時期統稱為現代人,早期智人化石特徵延續了北京猿人特徵,但是中國發現20萬年前到5萬年前這一時期的人類化石非常少。 07年12月17號,考古人員在河南許昌靈井舊石器時代遺址發現一塊較完整的古人類頂骨和16塊頂骨、枕骨、顳骨的斷片,經過復原成為一塊較完整的人類頭蓋骨化石,其眉脊較突、前額低平、枕突隆起、骨壁較厚,保存和石化程度都非常好,沒有出現變形情況。
香港《文匯報》今日刊載周雲先生的文章稱:到今天為止,中國的古人類學家都是根據不同時期發掘出來的人類化石作一個比較,然後認定不同年期的人類化石,都是祖先和後裔的關系,得出了現代中國人種是由中國古人猿獨自進化繁衍傳承的結論,否定現代人類起源於非洲的學說。
筆者認為,「中國人起源土生說」最大的缺陷,是經不起DNA科學的檢測,沒有辦法證明不同時期的人類化石的DNA有血統繼承的族裔關系。
「中國起源土生說」的盲點在於孤立地研究古人類化石的發展和繼承,一切都是從化石考古的基礎作出推論。他們從來沒有結合氣候學和地質變化研究人類發展的進程。由於地質年代的不同,滄海桑田,變化巨大。有不少古人類活動過的地區,今天已經在造山運動中被壓在山體之下,有些活動遺跡沉在海底或湖泊的底部,結果很難找到某些時期、某些地域的古人類的化石,有不少地質時期的化石出現了空白。一萬二千年前到四萬年前,仍是冰河期,勃海灣地區、長江口的大陸架、珠江口的大陸架、台灣海峽、印度洋沿岸、中南半島大陸架、南沙群島、爪哇附近海面都是陸地,當時海面低於今天一百四十公尺,這些地方有河流,有樹林,有草原,氣候溫和,水、陸動物都可作食物,食物源充足,是人類繁衍的樂園。雖然二百萬年以來,不斷有直立人、早期智人分不同時期,一波一波地分批從非州散遷到世界各地,但是四萬年前從非洲衣索比亞森林走出來的現代智人進化得最成熟,他們腦容積更大,懂得用石器砍樹,造獨木舟,建築桿欄式的建築物,顯示了巨大的進化優勢。他們不必再像上一時期的直立人、早期智人住在山洞之中,他們選擇了地中海東部大陸架、尼羅河大陸架、巴比倫兩河流域、黑海南部大陸架、印度大陸架、東亞的淺海地區的平原繁衍著,活動范圍擴大,食物來源擴大,人口擴大,不同部落通婚機會擴大,腦部進化速度大提速,超過了人類祖先許多倍,更超過舊石器對代的早期智人(這些早期智人並非今天現代人的祖先)。
而上一個時期的舊石器人類住在山洞中,與非洲現代智人彼此的生存條件、物質條件不一樣,社群組織方式不一樣,進化形式不一樣,優勝劣敗,現代智人主宰了地球,減絕了其它早期人類和不少哺乳動物,是必然的大勢所趨。不過,最後一個冰河期於一萬二千年前結束,氣候變暖之後,海水上升,現代智人又得遷徙了,緯度較北的地區也適合現代智人生活和勞動了,昔日的現代智人文明完全淹浸在一百四十米深的大海波濤之下。考古學者今天只在陸地上找到年代古老的猿人化石、直立人化石、早期智人化石,特別是穴居人的化石,這只是說明,在石灰岩地區石灰岩洞特別多,保存古人類活動遺跡的條件好,所以找列穴居人的化石特多。
在四萬年前到一萬二千年前恰恰是冰川活動急劇時期,冰川推動山體遷移幾百公里;大量非洲晚期人類活動的遺址埋在冰川地型山體遷移區幾百米之下;一萬二千年前至一萬年前,海水暴漲、暴雨泛濫成災,現代智人遺址泡在古湖泊、古河流下面,浸泡在海底之中。特別是雲南、四川,還有廣東、福建、浙江、潡海灣的大陸架,都是非洲晚期智人活躍的地區。特別是雲南和四川,即今天橫斷山脈之東側,即今天汶川地震的龍門山地質帶,出現了年輕地層背負起古老地層的怪現象(即年輕地層在下,年老地層在上),出現了許多尖挺的「飛來峰」,即青藏高原的山體被冰川向斜坡下方推動,離開原位幾百公里,然後在青藏邊緣低地落地生根。結果,非洲晚期智人的遺跡在幾百米的岩層之下。
考古學者未能找到現代智人遺址,看不到現代智人與早期智人的急速進化差距和生產力差距,若果將兩者比較,就會信服早期智人被現代智人淘汰取代是順理成章的。
以為中華文化最早發源於黃河流域的論斷也未免過於武斷。其實八千年前,長江三角洲的河姆渡文化已經發明了桿欄式建築,懂得造船,種水稻,不愁溫飽,有很高的文明。珠江口到台灣海峽則是航海民族的溫床。舟棺葬,則反映了這些民族走向大海的能力。現在西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出現了印度洋的貝殼品種,出現三星堆的金面具、玉面具、玉文化、儺文化。所謂「儺」,是指戴著面具跳神,是原始狩獵、神祇崇拜、部落戰爭、原始宗教祭祀和巫術活動的產物,都是年代久遠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那種以為中國人種和文化只是一個獨立、封閉的系統進化而成,是難找到DNA科學證據支撐的,也解釋不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博大、多元、悠久的文化現象。
其實,最影響和支配著古人類存亡繼絕的因素,是劇烈的氣候變化。冰河時期來到,寒冷的氣候超出了生物生存的容許度,大量古代哺乳類生物絕種。中國地區的古人類,一樣經過多次的絕種,每一次都是非洲的新人類像種子一樣,重新播遷到中國,留下了不同年代的古人類化石;他們之間的關系不是在連續傳承的關系,他們只是擁有共同的非洲祖先,他們是不同時期到達中國的古人類。
在地球的幾百萬年發展中,冰河時期是間歇地出現的,冰河期來臨,今天的溫帶地區非常寒冷,沒有森林,只是一片荒漠,甚至沙漠化,古人類在氣候急變中,突然失去有食物來源而餓死了。
在國際學術界關於現代人類起源有兩種對立的說法,互相爭論。一是「非洲起源說」,即中國的北京猿人等在距今約20萬年前消失,現代中國人都是來自非洲的人類的後代。
一是「多地區進化說」,包括「中國古人類獨自連續進化學說」就是其中之一。中國主流人類學者其重要依據是在中國發現了800萬年前的祿豐古猿,發現了200萬年前早期直立人巫山人,170萬年前的元謀人,115萬年前的藍田人,50萬年前的北京人和鄖縣人,30萬年前的安徽和縣人和南京湯山人,10萬-20萬年前的早期智人遼寧金牛山人、陝西大荔人、安徽含銀山人、山西許家窯人、丁村人、廣東馬壩人、湖北長陽人,1萬-4萬年前的現化智人如廣西柳江人、內蒙古河套人、北京山頂洞人、雲南麗江人、四川資陽人、貴州穿洞人、陝西黃洞人等等。原本存在兩個缺環:一個是沒有發現更早的直立人化石和人類近祖南方古猿化石,另一個缺環是沒有發現距今5-10萬年的智人化石。但2008年1月22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記者會宣布:在河南許昌靈井舊時器時代遺址第四紀晚更新世早期地層中發現距今8萬~10萬年間的較完整的古人類許昌人頭蓋骨化石。已經填補了中國沒有5-1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的空白。這是一個近乎完整的人類進化系統,除了非洲外,中國也是大致上連續不斷的古人類化石發現地,因此,有相當數量的中國古人類學家認為現代中國人是從古猿人獨立地發展起來的人種。
作者認為,從直立人演化到現代智人,陝西藍田人和河南許昌人化石被認為是中國人種起源於中國的重要證據。「黃河發源論」是這些學者的一個教條,是他們沉重的歷史包袱。這種論據不能證明四萬年到一萬二千年的新石器人類就是藍田人、許昌人的後代。因為藍田人、許昌人是五萬到十萬年前的古人類,有可能絕種了。
9. 考古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地址環境考古學方法(地質學特別是第四紀地質學同史前考古學的關系最為密切);動物環境考古學方法(不同的動物不僅是適應一定的溫度和緯度,而且與一定的自然地理環境相適應);植物環境考古學方法(同動物相比,植物對溫度、降水、土壤等環境因素的變化更敏感)。
考古學的基本研究方法
地址環境考古學方法:地質學特別是第四紀地質學同史前考古學的關系最為密切。第四紀是地質史上最新的一個時間單位,僅就環境考古學而言,地質學對沉積物成因和第四紀氣候演變的研究,對於恢復古人類的生存環境有著重要的作用。
動物環境考古學方法:不同的動物不僅是適應一定的溫度和緯度,而且與一定的自然地理環境相適應,據此,可以根據動物化石推斷古人類生存的古地理環境。
植物環境考古學方法:同動物相比,植物由於移動性小而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差,對溫度、降水、土壤等環境因素的變化更敏感,常被看做是地質時代「溫度計」而用來判斷第四紀古氣候的變化。利用古文化遺址中的植物遺存進行有關植物和古氣候的研究,是植物考古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