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歇後語的研究報告是什麼
關於歇後語的研究報告是一種風趣、俏皮的語句,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它由前半截做比喻,後半截起解釋說明的作用。在研究歇後語的淵源時,有些語言學家和語言學專著還述及其它有關名稱。
歇後語的含義
歇後語是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它一般將一句話分成兩部分來表達某個含義,前一部分是隱喻或比喻,後一部分是意義的解釋。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後語。
歇後語也叫俏皮話,可以看成是一種漢語的文字游戲。歇後語是熟語的一種,熟語包括成語、諺語、慣用語和歇後語四種。
歇後語由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創造,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生活氣息。歇後語幽默風趣,耐人尋味,為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
古代的歇後語雖然很少見於文字記載,但在民間流傳肯定是不少的,如錢大昕《恆言錄》所載:「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復齋所載宋時諺也。」這類歇後語,直到今天還繼續為人們所使用。
② 歇後語是什麼
歇後語是漢語獨有的文字游戲,將一句話分成兩部分來表達某個含義。前一部分是隱喻或比喻,後一部分是意義的解釋。歇後語是廣大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也是民間愛用的一種語法。
平常說話的時候,可以把前後兩部分先後說出來,也可以只說前一部分,後一部分讓聽者去體會 、猜測,所以叫歇後語。如: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四兩棉花——彈(談)不上。
按修辭方法來分,歇後語主要有比喻和雙關兩類。原始歇後語,說話時把一個固定詞語的最末一字省去不說,所以又叫縮腳語。如:「秋胡戲妻」是有名唱本故事和劇目,於是人們就用「秋胡戲」影射「妻」;當代這種用法已較少。歇後語往往很形象,用得恰當,使聽者感到生動有趣,富有幽默感。但用得太濫,也會使人討厭。從詞語感情色彩說,褒義歇後語數量很少,中性的有一部分 ,貶義的占絕大部分。有些歇後語帶有嚴重的封建意識、迷信色彩、庸俗低級趣味。因此選用歇後語要嚴格、謹慎,並且要注意文體、語言環境及聽話對象。具有諧音特點的歇後語,還有另外的作用,即考證創造該歇後語的時代或地域的某些語音特點。
歇後語形式上是半截話(前半為形象或事例,後半為解釋、說明),實際上是要把話說得更形象些,更具體些。因此,歇後語應該包括在俗語之內。不過,歇後語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畫式的,帶有戲謔調侃的色彩。它用種種修辭手段,對字、詞、語、句(包括俗語本身)加以修飾,使之生動活潑。因而跟諺語、描述性俗語(改稱俚語),又有些不同。如:
①水仙不開花,裝蒜(修飾詞)
②貓哭耗子,假慈悲(修飾片語)
③大水沖了龍王廟,自己人不認自己人(修飾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飾成語)
⑤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修飾俗語本身)
有些成語,為了增強形象性,往往會轉化成歇後語。
①擀麵杖吹火,一竅不通
②金彈子打鳥,得不償失
③綠綢緞上綉牡丹,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沒頭沒尾
⑤螃蟹過河,七手八腳
⑥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殼郎變知了,一步登天
⑧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閻王爺出告示,鬼話連篇
歇後語良莠不齊,有些歇後語內容和形象,均不見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語言垃圾,不宜濫用。有些常用的歇後語,形象較好,前後結合得比較緊密,已經跟諺語、描述性的俗語(俚語)近似。如:
①黃鼠狼看雞,越看越稀(前為形象,後為解釋,經驗之談→諺語)
②竹籃子打水,一場空(前為形象,後為解釋,描述性俗語→俚語)
③芝麻開花,節節高(前為形象,後為解釋,描述性俗語→俚語)
在一般的語言中。通常只要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後語。
最早出現"歇後"這一名稱的是在唐代。《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就已提到過有所謂"鄭五歇後體"(一種"歇後"體詩)。但它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和語言表現,遠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了。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意思是說,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這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後語。
我們有理由認為,這是當時流行在民間的俗語,是出於一般人民的生活經驗。這類古代的歇後語,雖然很少見於文字記載,但在民間流傳相信是不少的。如錢大昕《恆言錄》所載:"千里寄鵝毛,物輕人意重,復齋所載宋時諺也。"這類歇後語,直到今天還繼續為人們所使用。
在研究歇後語的淵源時,有些語言學家和語言學專著還述及其它有關名稱。如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將歇後語列入"藏詞"格一節介紹;郭紹虞在《諺語的研究》中,指出歇後語源起於"射覆語"(類似猜謎的一種形式);另外一些書上又列出諸如"隱語"、"謎語"、"諺語"、"縮腳語"、"俏皮話"等名稱。加以比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處和相異之點。關於歇後語的分類,向無定說。何況還有不少歇後語,一身兼有幾種性質,要劃分得十分科學,是比較困難的。為了便於查閱,我們將歇後語條目中凡帶有諧音字的歸入一類,其餘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質分為三類。
第一,諧音類。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無人>
小蔥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這類歇後語,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諧,由原來的意義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個意義。這類歇後語,往往要轉幾個彎,才能領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饒有興味。
第二,喻事類。如:
弄堂里搬木頭 - <直來直去>
冷水發面 - <沒多大長勁>
這類歇後語,是用實在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對設比事情的特點、情狀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領悟後半截的"謎底"。
第三,喻物類。如:
秋後的螞蟻 - <蹦達不了幾天>
棋盤里的卒子 - <只能進不能退>
這類歇後語,則是用某種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設比物的性質,也就能領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類。如
楚霸王舉鼎 - <力大無窮>
曹操吃雞肋 -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這類歇後語,一般是引用常見的典故、寓言和神話傳說等作比方。上述兩例,只要知道項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瞭然。
遇有交叉兼類情況的,則歸入其特點更為明顯的一類。如
紙糊的琵琶 - <談(彈)不得>
這一歇後語兼喻物、諧音,現歸入諧音類。
歇後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幽默風趣,耐人尋味,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
歇後語是我國民間流傳得最廣的傳統語言文化之一,它集詼諧幽默於一體,集中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 和才智。歇後語最大的特點是諧音和比喻,如「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擀麵杖吹火-----一竅不通」,「外甥打燈籠------照舊(舅)」等一些膾炙人口的歇後語,歇後語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會意,通過會意後再進行概念擴充和延伸,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等。
歇後語的語言詼諧幽默,讀了之後往往能令人會心地一笑,如果說笑話讓您捧腹大笑,那麼歇後語會讓您嘴角微翹,暗暗叫妙
③ 國外怎樣研究漢語歇後語翻譯的
深入學習。
歇後語是熟語的一種,是廣泛流行的,詼諧而形象的語句.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像謎面,後一部分像謎底,通常只說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後一部分。
歇後語作為一種群眾語言,它和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連,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學習歇後語,不但可以學到知識,而且可以增加語言的感染力,使人們的語言更生動,形象,幽默,有內涵,從而增進與人交往的靈活性並展現說話主體的魅。.
④ 漢語歇後語與翻譯芻議
漢語歇後語是中國民俗文化特有的一部分,活潑生動而又不乏幽默和機智,為人們所喜聞樂道。深入學習研究漢語歇後語的內涵和翻譯方法,對漢英語言的互譯和跨文化交際都起到了很好的促進和提高作用。本文從歇後語的內涵、漢語歇後語翻譯的意義及翻譯的方法三個方面探索如何把漢語的歇後語翻譯成英文的方法。
歇後語是中國文化中一種特殊形式的幽默語言種類,其最大的特點是形象、幽默,不但在口語中應用比較廣泛,而且在文學作品和一般文章中隨處可見。漢語歇後語具有獨特的結構形式,深深地紮根於民族文化當中,對於這種具有獨特的語言形式又蘊含豐富民族文化內涵的歇後語的翻譯,需要考慮語言和文化雙方面,這無疑是歇後語翻譯者面臨的較大難題。
⑤ 歇後語 運用
歇後語是廣大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它一般由兩個部分構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謎面,後半截是解釋、說明,象謎底,十分自然貼切。
例如:
一個巴掌打不響 -- <孤掌難鳴>;
懶婆娘的裹腳 -- <又長又臭>。
在一般的語言中。通常只要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後語。
在研究歇後語的淵源時,有些語言學家和語言學專著還述及其它有關名稱。如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將歇後語列入"藏詞"格一節介紹;郭紹虞在《諺語的研究》中,指出歇後語源起於"射覆語"(類似猜謎的一種形式);另外一些書上又列出諸如"隱語"、"謎語"、"諺語"、"縮腳語"、"俏皮話"等名稱。加以比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處和相異之點。關於歇後語的分類,向無定說。何況還有不少歇後語,一身兼有幾種性質,要劃分得十分科學,是比較困難的。為了便於查閱,我們將歇後語條目中凡帶有諧音字的歸入一類,其餘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質分為三類。
第一,諧音類。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無人>
小蔥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這類歇後語,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諧,由原來的意義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個意義。這類歇後語,往往要轉幾個彎,才能領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饒有興味。
第二,喻事類。如:
弄堂里搬木頭 - <直來直去>
冷水發面 - <沒多大長勁>
這類歇後語,是用實在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對設比事情的特點、情狀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領悟後半截的"謎底"。
第三,喻物類。如:
秋後的螞蟻 - <蹦達不了幾天>
棋盤里的卒子 - <只能進不能退>
這類歇後語,則是用某種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設比物的性質,也就能領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類。如
楚霸王舉鼎 - <力大無窮>
曹操吃雞肋 -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這類歇後語,一般是引用常見的典故、寓言和神話傳說等作比方。上述兩例,只要知道項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瞭然。
遇有交叉兼類情況的,則歸入其特點更為明顯的一類。如
紙糊的琵琶 - <談(彈)不得>
這一歇後語兼喻物、諧音,現歸入諧音類。
⑥ 猜歇後語有什麼技巧
歇後語是我國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它一般由兩個部分構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謎面,後半截是解釋、說明,象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後語。 歇後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幽默風趣,耐人尋味,為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古代的歇後語雖然很少見於文字記載,但在民間流傳肯定是不少的。如錢大昕《恆言錄》所載:「千里寄鵝毛,物輕人意重,復齋所載宋時諺也。」這類歇後語,直到今天還繼續為人們所使用。
最早出現「歇後」這一名稱是在唐代。《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就已提到過所謂「鄭五歇後體」(一種「歇後」體詩)。但它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和語言現象,卻遠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意思就是說,丟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歇後語。
《辭海》歇後語 熟語的一種。多為群眾熟識的詼諧而形象的語句,運用時可以隱去前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說「圍棋盤里下象棋」,以示不對路數;也可以前後文並列,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中國語言文字大網路全書》歇後語 指說話的時候把一段常用詞語故意少說一個字或半句而構成的帶有幽默性的話語。通常有兩種。1.原始意義的歇後語,指把一句成語的末一個字省去不說,也叫「縮腳語」。如《金瓶梅》里來旺媳婦說「你家第五的『秋胡戲』」,就是用來影射「妻」,因為「秋胡戲妻」是有名的故事、劇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稱「岳父」為「龍頭拐」,影射「杖」字,這里代替「丈」。2.擴大意義的歇後語,在北京叫俏皮話,是指可以把一句話的後面一半省去不說。如「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時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⑦ 猜歇後語的方法
按照謎面猜,先看看歇後語的謎面,如最簡單的:熱鍋上的螞蟻——
當然是急得團團轉了!這個不用分析意思,再來一個:
小蔥拌豆腐——
第一個「小蔥」是青色的,第二個「豆腐」是白色的,當然就是第一個青,第二個白,一青二白了!不過這樣還是不行,想想有關的成語——對了,一清二白!這不就猜出來了?
其實,猜歇後語很簡單的,但是需要實踐呀,猜多幾次自然就會了.
⑧ 歇後語教學方法的探索
正確引導,訓練表達歇後語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到各個方面,要真正掌握並不常用而又如此有趣的歇後語,平時要注意留心積累,同時還要恰當運用,學會表達。在這節課里,教師設計了歇後語表演台,讓學生圍繞一個歇後語的意思,發揮想像,表演小品:一學生戴著老鼠的頭像,在「街道」竄來竄去,幾個女同學舉起棍棒跟著追打。這時,老師問同學們,誰知道這是一條什麼歇後語?一隻只小手舉了起來:「老鼠過街---人人喊打」。接著,一個男同學興致勃勃地站起來說,我來給大家表演一個。他拿著本子捲成的喇叭,伸向窗外吹起來了。「同學們,你們知道他表演的是什麼歇後語嗎?」「隔著窗戶吹喇叭------名聲在外」。表演使同學們對這堂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導游的帶領下,大家來到了動物園、用找朋友的形式,找出了許多帶有動物名稱的歇後語: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風箱里的老鼠----兩頭受氣發揮想像,鼓勵創新語文活動課是一種新的教學形式,很多老師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這位老師彩了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孩子們說說、想想、畫畫、看看、演演,調動學生多感官活動,高頻率接受,全方位運轉,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得到鍛煉。活動中,教師十分注意引導,巧妙地安排了用簡筆畫畫出歇後語的意思,孩子們興趣盎然,都想把自己知道的畫在黑板上,有的畫「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飛蛾撲火----自取滅亡」,孩子們興奮地欣賞著黑板上的簡筆畫,體會著歇後語的含義。在數學園,他們還發現了一語多義的歇後語:如:三歲孩子貼對聯------不知上下;下雨天出日頭------假情(晴);石頭蛋腌鹹菜-----一言(鹽)難盡(進)。這堂課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的口、耳、眼、嘴、手都充分自由地「動」起來了,多樣的活動形式與活動內容有機地統一了,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有機地統一了。活動中,活靈活現的課件,栩栩如生的頭飾道具,色彩鮮艷的圖畫展示,給學生們的刺激是多感官,全方位的,由此而觸發的學生靈感火花也是令人驚喜的。
⑨ 關於歇後語的知識
歇後語,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智慧與趣味語言,也是民間愛用的一種語法。
歇後語是廣大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它一般由兩個部分構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謎面,後半截是解釋、說明,象謎底,十分自然貼切。
例如:
一個巴掌打不響 -- <孤掌難鳴>;
懶婆娘的裹腳 -- <又長又臭>。
在一般的語言中。通常只要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後語。
最早出現"歇後"這一名稱的是在唐代。《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就已提到過有所謂"鄭五歇後體"(一種"歇後"體詩)。但它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和語言表現,遠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了。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意思是說,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這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後語。
我們有理由認為,這是當時流行在民間的俗語,是出於一般人民的生活經驗。這類古代的歇後語,雖然很少見於文字記載,但在民間流傳相信是不少的。如錢大昕《恆言錄》所載:"千里寄鵝毛,物輕人意重,復齋所載宋時諺也。"這類歇後語,直到今天還繼續為人們所使用。
在研究歇後語的淵源時,有些語言學家和語言學專著還述及其它有關名稱。如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將歇後語列入"藏詞"格一節介紹;郭紹虞在《諺語的研究》中,指出歇後語源起於"射覆語"(類似猜謎的一種形式);另外一些書上又列出諸如"隱語"、"謎語"、"諺語"、"縮腳語"、"俏皮話"等名稱。加以比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處和相異之點。關於歇後語的分類,向無定說。何況還有不少歇後語,一身兼有幾種性質,要劃分得十分科學,是比較困難的。為了便於查閱,我們將歇後語條目中凡帶有諧音字的歸入一類,其餘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質分為三類。
第一,諧音類。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無人>
小蔥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這類歇後語,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諧,由原來的意義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個意義。這類歇後語,往往要轉幾個彎,才能領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饒有興味。
第二,喻事類。如:
弄堂里搬木頭 - <直來直去>
冷水發面 - <沒多大長勁>
這類歇後語,是用實在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對設比事情的特點、情狀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領悟後半截的"謎底"。
第三,喻物類。如:
秋後的螞蟻 - <蹦達不了幾天>
棋盤里的卒子 - <只能進不能退>
這類歇後語,則是用某種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設比物的性質,也就能領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類。如
楚霸王舉鼎 - <力大無窮>
曹操吃雞肋 -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這類歇後語,一般是引用常見的典故、寓言和神話傳說等作比方。上述兩例,只要知道項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瞭然。
遇有交叉兼類情況的,則歸入其特點更為明顯的一類。如
紙糊的琵琶 - <談(彈)不得>
這一歇後語兼喻物、諧音,現歸入諧音類。
歇後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幽默風趣,耐人尋味,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