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杜能農業區位論的理論概要
杜能對於其假想的「孤立國」,給定了以下六個假定條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個城市;
2.不存在可用於航運的河流與運河,馬車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3.土質條件一樣,任何地點都可以耕作;
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與其它地區隔絕;
5.人工產品供應只來源於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品供應則只來源於周圍平原;
6.礦山和食鹽坑都在城市附近。
於是產生了下面兩個問題:第一,在這樣一種關系下,農業將呈現怎樣的狀態;第二,合理經營農業時,距離城市的遠近將對農業產生怎樣的影響。換句話說,即為了從土地取得最大的純收益,農場的經營隨著距城市距離的增加將如何變化。
孤立國的前提條件除上述給定的六個外,從需要解答的問題中可知,企業經營型農業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農業,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條件。
杜能考察問題的方法是「孤立化的方法」。利用這一方法是為了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質條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擾,而只探討一個要素(即市場距離)的作用。即不考慮所有的自然條件差異,而只是考察在一個均質的假想空間里,農業生產方式的配置與距城市距離的關系。這種研究方法即我們通常所利用的兩種基本科學方法(演繹和歸納法)之一的演繹方法。 根據前述各種假設,以及運費與距離及重量成比例,運費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農產品的生產活動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動等前提條件,杜能給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
P農產品的市場價格;
C農產品的生產費;
Q農產品的生產量(等同於銷售量);
K距城市(市場)的距離;
t農產品的運費率。
地租收入R對同樣的作物而言,隨距市場距離增加的運費增多而減少。當地租收入為零時,即使耕作技術可能,經濟上也不合理,而成為某種作物的耕作極限。在市場(運費為零)點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極限連結的曲線被稱為地租曲線。每種作物都有一條地租曲線,其斜率大小由運費率所決定,不容易運輸的農作物一般斜率較大,相反則較小。杜能對所有農業生產方式的土地利用進行計算的結果,得出各種方式的地租曲線的高度以及斜率(圖3-1上部)。因農產品的生產活動,是以追求地租收入為最大的合理活動,所以農場主選擇最大的地租收入的農作物進行生產,從而形成了農業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結構。 如圖所示,農業生產方式的空間配置,一般在城市近處種植相對於其價格而言笨重而體積大的作物,或者是生產易於腐爛或必須在新鮮時消費的產品。而隨著距城市距離的增加,則種植相對於農產品的價格而言運費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圍,將形成在某一圈層以某一種農作物為主的同心圓結構。隨著種植作物的不同,農業的全部形態隨之變化,將能在各圈層中觀察到各種各樣的農業組織形式。以城市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為自由式農業、林業、輪作式農業、穀草式農業、三圃式農業、畜牧業這樣的同心圓結構。
第一圈——自由式農業圈
為最近的城市農業地帶,主要生產易腐難運的產品,如蔬菜、鮮奶。由於運輸工具為馬車,速度慢,且又缺乏冷藏技術,因此需要新鮮時消費的蔬菜,不便運輸的果品(如草莓等),以及易腐產品(如鮮奶等)等就在距城市最近處生產,形成自由式農業圈。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規模所決定的消費量大小而決定。
第二圈——林業圈
供給城市用的薪材、建築用材、木炭等,由於重量和體積均較大,從經濟角度必需在城市近處(第二圈)種植。
第三圈——輪作式農業圈
沒有休閑地,在所有耕地上種植農作物,以穀物(麥類)和飼料作物(馬鈴薯、豌豆等)的輪作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每一塊地的六區輪作,第一區為馬鈴薯,第二區為大麥,第三區為苜蓿,第四區為黑麥,第五區為碗豆,第六區為黑麥。其中耕地的50%種植穀物。
第四圈——穀草式農業圈
為穀物(麥類)、牧草、休耕輪作地帶。杜能提出每一塊地的七區輪作。同第三圈不同的是總有一區為休閑地,七區輪作為第一區黑麥,第二區大麥,第三區燕麥,第四區、五區、六區為牧草,而第七區為荒蕪休閑地。全耕地的43%為穀物種植面積。
第五圈——三圃式農業圈
此圈是距城市最遠的谷作農業圈,也是最粗放的谷作農業圈。三圃式農業將農家近處的每一塊地分為三區,第一區黑麥,第二區大麥,第三區休閑,三區輪作,即為三圃式輪作制度。遠離農家的地方則作為永久牧場。本農業圈內全部耕地中僅有24%為穀物種植面積。
第六圈——畜牧業圈
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產谷麥作物僅用於自給,而生產牧草用於養畜,以畜產品如黃油、乳酪等供應城市市場。據杜能計算本圈層位於距城市51~80km處。該區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外,為城市提供日常所需的肉類和奶類製品,更新周期快,商品率高。此圈之外,地租為零,則為無人利用的荒地。
⑵ 杜能的簡介
約翰·海因里希·馮·杜能(約翰·杜能)
Johann Heinrich von Thünen
1783-1850
一譯屠能。
杜能系統地分析了農業分布,認為在土地肥沃程度相等條件下,由於農場距離都市遠近不同,因而農業經營方式也不同,農業收益就有差別,從而論證級差地租。還認為資本主義條件下增加投資,不僅能增加資本收入,也可提高工資。 杜能是現代西方區位理論的先驅者,其《孤立國》是第一部關於區位理論的古典名著。他認真研究了孤立國的產生布局:不僅充分討論了農業、林業、牧業的布局,而且考慮了工業的布局。他根據當時德國農業和市場的關系,摸索出因地價不同而引起的農業分布現象,創立了農業區位理論。
從現代區位理論來看,杜能在100多年前提出的這些思想仍然有積極意義,而且對他以後的區位理論的發展起了很大的影響作用。後來的工商業區位力量,特別是空間相互作用和城市地域結構等理論分析,無不以杜能的農業區位學說為出發點。
⑶ 杜能的農業區位論、韋伯的工業區位論、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論和廖什的市場區位論的具體內容是什麼謝謝
較准確的回答是:
區位論起源於19 世紀20 ~30 年代,其主要內容是探討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法則及一般規律,尋找工業、農業、商業等經濟活動的最佳地點,即研究各種經濟活動布局在什麼地方最好,傳統區位論研究的是如何在一國國內進行生產布局,如果我們把研究的地域范圍擴大,把全球作為可供選擇的生產布局地點的話,就會發現,區位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於分析解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地點選擇策略。
較詳細的回答是
區位一詞來源於德語「standort」,英文於1886年譯為「location」,即定位置、場所之意,我國譯成區位,日本譯成「立地」,有些意譯為位置或布局,在某些情況下也可用。「區位」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沒有收入,那麼「區位」是什麼意思呢?課本中的解釋是:「某事物的區位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指該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的聯系。」對區位一詞的理解,嚴格的說還應包括以下兩個方面:①它不僅表示一個位置,還表示放置某事物或為特定目標而標定的一個地區、范圍;②它還包括人類對某事物占據位置的設計、規劃。區位活動是人類活動的最基本行為,是人們生活、工作最初步和最低的要求,可以說,人類在地理空間上的每一個行為都可以視為是一次區位選擇活動。例如:農業生產中農作物種的選擇與農業用地的選擇,工廠的區位選擇,公路、鐵路、航道等路線的選線與規劃,城市功能區(商業區、工業區、生活區、文化區等)的設置與劃分,城市綠化位置的規劃以及綠化樹種的選擇,房地產開發的位置選擇,國家各項設施的選址等。
區位論作為人類征服空間環境的一個側面,是為尋求合理空間活動而創建的理論,如果用地圖來表示的話,它不僅需要在地圖上描繪出各種經濟活動主體(農場、工廠、交通線、旅遊點、商業中心等)與其他客體(自然環境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等)的位置,而且必須進行充分地解釋與說明,探討形成條件與技術合理性。由於其實用性和應用的廣泛性,使區位活動成為人文地理學基本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區位選擇應遵循的原則
如何合理的選擇區位,這是人類在進行生產活動時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國內外(主要是國外)的許多區位理論都從多個角度對各種情形下的區位活動進行了探索。筆者在此只是想從教學的、並嘗試從哲學的角度,對區位選擇提出一些應遵循的原則,以有利於學生對區位活動的理解,並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1.因地制宜原則
區位理論發展至今,依然存在著許多明顯的不足之處。例如假設條件過於理想化、一些理論注重理論推導,與實際相距甚遠等。如一些經典的區位論:杜能的農業區位論、韋伯的工業區位論、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論和廖什的市場區位論,等等。因此,我們在選擇區位時,不應死搬硬套區位理論,而應根據具體的經濟活動和具體的地點,仔細考慮當地影響區位活動的各種因素,如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因素,市場、交通、勞動力的素質和數量、政策等社會經濟因素,以使我們的區位活動能充分而合理的利用當地的各種資源,從而降低生產成本,獲得經濟效益。唯物辯證法認為,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是我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足點,也就是要實事求是。總之,我們在進行區位選擇時,我們所運用的理論必須與實際相結合,因地制宜。例如北京的城市綠化,為了把首都綠化成國際大都市,而盲目引進洋樹種、草種,大面積的鋪草坪,致使原來每年每平方米0.6立方米的綠化用水定額提高到每平方米1立方米,不僅提高了綠化成本,而且使本來就處於中等生態脆弱的半乾旱的北京更加缺水。而國際大都市倫敦的綠化,選用的卻是本地的野生植物,不用澆水。
2.動態平衡原則
影響區位選擇的因素有很多,如果從運動變化的角度,影響區位選擇的因素可以劃分為靜態因素和動態因素。靜態因素如土壤、地形、氣候、礦產資源等,主要為自然因素;動態因素如市場、交通、政策、技術等,主要為社會經濟因素。在各因素中,由於動態因素在不斷的發展變化,因而我們應更多地考慮其對區位選擇所產生的影響。辨證地、以運動的觀點來看待影響區位選擇的各因素,有助於我們從紛繁復雜中准確地找到影響區位科學研究的最主要因素,從而抓住主要矛盾,進行合理的區位選擇。教材在很多方面都提到了這一點。
例如: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冷藏保鮮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由於工業所有原料的范圍越來越廣、可替代原料越來越多,加上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原料對工業區位的影響逐漸減弱,與此同時,市場對工業區位的影響正在逐漸增強;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中,有些因素如軍事、宗教等對現代城市區位的影響已很弱:有些因素如交通、自然資源等自古到今一直對城市區位產生巨大影響,在現代社會中,有些新的因素如旅遊、科技等成為影響一些城市區位的主要因素;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現代鐵路(也可以推廣到絕大部分的交通運輸線——筆者注)建設中,經濟、社會因素對鐵路區位的影響,已經超過自然因素而成為決定性因素……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各區位因素在不同時空的發展和變化。正如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認為的,事物之間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我們應用矛盾的觀點認識和改造世界,應堅持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這也就是我們在區位選擇中用動態的觀點思考、並平衡考慮各因素的影響這一動態平衡原則的基本出發點。
錢學森曾指出,地理科學所研究的內容是一個「地理系統」是一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區位無疑是這一復雜巨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它具有開放性、復雜性、動態性等特點。因此,從系統論的角度,我們在區位選擇時,也應遵循動態平衡的原則,對影響區位選擇的各因素進行動態的分析,並對各因素的變化及其可能會產生的影響做出充分的預測,從而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做出最合理的區位選擇。
3.統一性原則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作為整體的事物,都是由它的各個部分、關系、屬性有機組成的統一體,都是由它的若干變化、發展階段、內在聯系而構成的過程。因此,我們認識事物時既要對事物及其過程的有關要素進行分析,還要對事物發展與影響從整體上進行統一把握。區位論產生與產業革命後的資本主義時期,並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而不斷深化,它是經濟發展和經濟分工的產物。產業革命後,生產社會化程度提高,現代工業迅速發展,新的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社會分工普遍得到加強,企業間競爭趨於激烈,迫使工廠企業尋求最佳區位,以減少生產成本,獲得最大利潤,區位論就是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產生的。這就使得從區位論誕生開始,經濟效益便成為它最關注的對象。莊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環境作為一個整體、一個系統,它的良性發展來自於內部各組成要素(各子系統)的相互協調與統一。區位作為一個開放的、復雜的、動態的環境子系統,它要求我們在區位選擇(也就是建立區位系統)時,不僅要保持系統內各部門的協調統一,同時也要保持系統(區位系統與地理系統)之間的協調與統一;在區位活動中不僅關注經濟效益、同時要保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這一點在大部分的區位論中幾乎沒有提及,而這一點對我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卻至關重要。
區位論從點、線、面等區位幾何要素進行歸納演繹,從地理空間角度提示了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規律,揭示了各區位因子(因素)在地理空間形成發展中的作用機制,對人文地理學的理論的建樹和應用領域的拓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當我們在運用具體的區位理論來指導具體的區位選擇時,應當堅持理論與實際的統一、堅持人類活動與環境的協調與統一,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區位選擇這一問題。如果能認識到這一點,將使我們能更清醒地去思考我們的一些短期行為、一些經濟活動和行政命令給環境和我們自身可能帶來的影響、危害甚至是災難!
建議你最好自己再上網查一下,這樣會對你更有幫助
參考資料:http://www.pep.com.cn/200503/ca637931.htm
⑷ 農業區位論的古典農業區位論
和杜能試圖解釋大范圍地區宏觀的農業區位不同,現代的農業區位論者更多地注意研究具體農場的「農業決策」。在一些農業經濟學者看來,一個農場的生產類型即它的生產專業化方向不過是代表一個農場主決策過程的最終結果,由若干個具有類似生產類型的農場所組成的土地利用區域,不過是各個農場主按照他們自己的條件所作出的若干種決策的混合物;解釋和論證一定的農場生產類型的區位,必須研究農業決策。這類研究廣泛運用了各種數學方法,如運用線性規劃確定總生產費用最小而純收益最大的農作物最優組合;運用博弈論研究面對種種不確定性和風險(如天氣變化、市場變化等)的農場主如何作出生產上的最優決策,以爭取最壞情況下的最好可能性;運用馬爾可夫鏈研究生產革新的空間擴散等。影響農業決策過程的因素,不僅有各種社會經濟因素、技術因素、自然因素,而且有農場主的行為因素,如個人業務知識、經驗、偏好以及冒險精神,等等。通過農業決策論的研究,不僅可以論證解釋已有的農業區位,而且還可能預測它的變化。
⑸ 現代區位理論與傳統區位理論相比在內容上有哪些進步
區位理論
一、區位及區位理論的概念
區位是指人類行為活動的空間。具體而言,區位除了解釋為地球上某一事物的空間幾何位置,還強調自然界的各種地理要素和人類經濟社會活動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間位置上的反映。區位就是自然地理區位、經濟地理區位和交通地理區位在空間地域上有機結合的具體表現。
區位主體是指與人類相關的經濟和社會活動,如企業經營活動、公共團體活動、個人活動等。區位主體在空間區位中的相互運行關系稱為區位關聯度。區位關聯度影響投資者和使用者的區位選擇。一般來說,投資者或使用者都力圖選擇總成本最小的區位,即地租和累計運輸成本總和最小的地方。
區位理論是關於人類活動的空間分布及其空間中的相互關系的學說。具體地講,是研究人類經濟行為的空間區位選擇及空間區內經濟活動優化組合的理論。
二、農業區位理論
農業區位理論的創始人是德國經濟學家馮•杜能,他於1826年完成了農業區位論專著——《孤立國對農業和國民經濟之關系》(簡稱《孤立國》),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區位理論的古典名著。
(一)杜能「孤立國」理論的前提條件
1.在孤立國中只有一個城市,且位於中心,其他都是農村和農業土地。農村只與該城市發生聯系,即城市是「孤立國」中商品農產品的唯一銷售市場,而農村則靠該城市供給工業品。
2.「孤立國」內沒有可通航的河流和運河,馬車是城市與農村間聯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3.「孤立國」是一天然均質的大平原,並位於中緯,各地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等都完全相同,宜於植物、作物生長。平原上農業區之外為不能耕作的荒地,只供狩獵之用,荒地圈的存在使孤立國與外部世界隔絕。
4.農產品的運費和重量與產地到消費市場的距離成正比關系。
5.農業經營者以獲取最大經濟收益為目的,並根據市場供求關系調整他們的經營品種。
(二)杜能農業區位理論的主要內容
1.杜能區位理論的基本經濟分析。杜能根據其理論前提,認為市場上農產品的銷售價格決定農業經營的產品和經營方式;農產品的銷售成本為生產成本和運輸成本之和;而運輸費用又決定著農產品的總生產成本。因此,某個經營者是否能在單位面積土地上獲得最大利潤(P),將由農業生產成本(E)、農產品的市場價格(V)和把農產品從產地運到市場的費用(T)三個因素所決定,它們之間的變化關系可用公式表示為:
P=V-(E+T)
按照杜能理論的假設前提進一步分析,「孤立國」中的惟一城市是全國各地商品農產品的惟一銷售市場,故農產品的市場價格都要由這個城市市場來決定。因此,在一定時期內「孤立國」各種農產品的市場價格應是固定的,即V是個常數。杜能還假定,「孤立國」各地發展農業生產的條件完全相同,所以各地生產同一農產品的成本也是固定的,即E也是個常數。因此,V與E之差也是常數,故上式可改寫成:
P+T=V-E=K
上式中K表示常數,也就是說,利潤加運費等於一個常數。其意義是只有把運費支出壓縮為最小,才能將利潤增至最大。因此,杜能農業區位論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歸為一點,就是如何通過合理布局使農業生產達到節約運費,從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潤。
2.杜能圈。根據區位經濟分析和區位地租理論,杜能在其《孤立國》一書中提出六種耕作制度,每種耕作制度構成一個區域,而每個區域都以城市為中心,圍繞城市呈同心圓狀分布,這就是著名的「杜能圈」。
第一圈為自由農作區,是距市場最近的一圈,主要生產易腐難運的農產品。
第二圈為林業區。本圈主要生產木材,以解決城市居民所需薪材以及提供建築和傢具所需的木材。
第三圈是穀物輪作區。本圈主要生產糧食。
第四圈是草田輪作區。本圈提供的商品農產品主要為穀物與畜產品。
第五圈為三圃農作制區,即本圈內1/3土地用來種黑麥,1/3種燕麥,其餘1/3休閑。
第六圈為放牧區,或叫畜牧業區。
3.杜能圈的修正模型。杜能根據假設前提,得出的農業空間地域模型過於理論化,與實際不太相符。為了使其區點陣圖式更加符合實際條件,他在《孤立國》第一卷第二部分中將他的假設前提加以修正,指出現實存在的國家與「孤立國」有以下區別。
(1)在現實存在的國家中,找不到與孤立國中所設想的自然條件、土壤肥力和土壤的物理性狀都完全相同的土地。
(2)在現實國家中,不可能有那種惟一的大城市,它既不靠河流邊,也不在通航的運河邊。
(3)在具有一定國土面積的國家中,除了它的首都,還有許多小城市分散在全國各地。
針對以上情況,杜能根據市場價的變化和可通航河流的存在對「孤立國」農業區位模式產生的巨大影響,對「杜能圈」進行了修正。他假設當有一條通航河流可達中心城市時,若水運的費用只及馬車運費的1/10,於是一個距城100英里,且位於河流邊上的農場,與一個同城市相距10英里遠,位於公路邊上的農場是等同的。這時,農作物輪作制將沿著河流兩岸延伸至邊界(如圖所示)。
杜能還考慮了在孤立國范圍出現其他小城市的可能。這樣大小城市就會在產品供應等方面展開市場競爭。結果根據實力和需要形成各自的市場范圍。大城市人口多,需求量大,不僅市場范圍大,市場價格和地租亦高。相反,小城市則市場價格低,地租亦低,市場波及范圍也小。
三、工業區位理論
工業區位理論的奠基人是德國經濟學家阿爾申爾德•韋伯。其理論的核心就是通過對運輸、勞力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計算,找出工業產品的生產成本最低點,作為配置工業企業的理想區位。
(一)韋伯工業區位理論假設條件
為了理論演繹的需要,與杜能一樣,韋伯首先做了下列若干基本假設:
1.研究的對象是一個均質的國家或特定的地區。在此范圍內只探討影響工業區位的經濟因素,而不涉及其他因素。
2.工業原料、燃料產地分布在特定地點,並假設該地點為已知。
3.工業產品的消費地點和范圍為已知,且需求量不變。
4.勞動力供給亦為已知,勞動力不能流動,且在工資率固定情況下,勞動力的供給是充裕的。
5.運費是重量和距離的函數。
6.僅就同一產品討論其生產與銷售問題。
(二)以運輸成本定向的工業區位分析
以運輸成本定向的工業區位分析,是假定在沒有其他因素影響下,僅就運輸與工業區位之間的關系而言。韋伯認為,工廠企業自然應選擇在原料和成品二者的總運費為最小的地方,因此,運費的大小主要取決於運輸距離和貨物重量,即運費是運輸物的重量和距離的函數,亦即運費與運輸噸公里成正比關系。
在貨物重量方面,韋伯認為,貨物的絕對重量和相對重量(原料重量與成本重量間的比例)對運費的影響是不同的,後者比前者尤為重要。為此,他對工業用原料進行了分類:一是遍布性原料,指到處都有的原料,此類原料對工業區位影響不大;二是限地性原料,也稱地方性原料,指只分布在某些固定地點的原料。它對工業區位模式產生重大影響。
根據以上分類,韋伯提出原料指數的概念,以此來論證運輸費用對工業區位的影響。所謂原料指數,是指需要運輸的限地性原料總重量和製成品總重量之比,即:
原料指數=限地性原料總重量/製成品總重量
按此公式推算,可得到在工業生產過程中使用不同種類原料的原料指數。一般使用遍布性原料的指數為0,純原料的指數為1,失重性原料的指數大於1,限地性原料加用遍布性原料,其指數都可能大於1。由此可知,限地性原料的失重程度愈大,原料指數也愈大;遍布性原料的參用程度愈大,原料指數則愈小。而原料指數的不同將導致工業區位的趨向不同。因此,當在原料指數不同的情況下,只有在原料、燃料與市場間找到最小運費點,才能找到工業的理想區位。
(三)勞工成本影響工業區位趨向的分析
韋伯從運輸成本的關系論述了工業區位模式之後,對影響工業區位的第二項因素——勞工成本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勞工成本是導致以運輸成本確定的工業區位模式產生第一次變形的因素。所謂勞工成本,就是指每單位產品中所包含的工人工資額,或稱勞動力費用。
韋伯認為,當勞工成本(工資)在特定區位對工廠配置有利時,可能使一個工廠離開或者放棄運輸成本最小的區位,而移向廉價勞動力(工資較低)的地區選址建廠。其前提是在工資率固定、勞動力供給充分的條件之下,工廠從舊址遷往新址,所需原料和製成品的追加運費小於節省的勞動力費用。在具體選擇工廠區位時,韋伯使用了單位原料或單位產品等運費點的連線即等費用線的方法加以分析。同時,還考慮了勞工成本指數(即每單位產品之平均工資成本)與所需運輸的(原料和成品)總重量的比值即勞工系數的影響。
⑹ 區位理論的意義
區位主體是指與人類相關的經濟和社會活動,如企業經營活動、公共團體活動、個人活動等。區位主體在空間區位中的相互運行關系稱為區位關聯度。區位關聯度影響投資者和使用者的區位選擇。一般來說,投資者或使用者都力圖選擇總成本最小的區位,即地租和累計運輸成本總和最小的地方。區位理論是關於人類活動的空間分布及其空間中的相互關系的學說。具體地講,是研究人類經濟行為的空間區位選擇及空間區內經濟活動優化組合的理論。
工業區位理論韋伯工業區位理論農業區位理論區位論杜能農業區位理論區位優勢理論核心邊緣理論區域經濟學理論城市化理論增長極理論
概念
區位是指人類行為活動的空間。具體而言,區位除了解釋為地球上某一事物的空間幾何位置,還強調自然界的各種地理要素和人類經濟社會活動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間位置上的反映。區位就是自然地理區位、經濟地理區位和交通地理區位在空間地域上有機結合的具體表現。
農業區位
農業區位理論的創始人是德國經濟學家馮·杜能,他於1826年完成了農業區位論專著--《孤立國對農業和國民經濟之關系》(簡稱《孤立國》),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區位理論的古典名著。
(一)杜能"孤立國"理論的前提條件
1.在孤立國中只有一個城市,且位於中心,其他都是農村和農業土地。農村只與該城市發生聯系,即城市是"孤立國"中商品農產品的唯一銷售市場,而農村則靠該城市供給工業品。
2."孤立國"內沒有可通航的河流和運河,馬車是城市與農村間聯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3."孤立國"是一天然均質的大平原,並位於中緯,各地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等都完全相同,宜於植物、作物生長。平原上農業區之外為不能耕作的荒地,只供狩獵之用,荒地圈的存在使孤立國與外部世界隔絕。
4.農產品的運費和重量與產地到消費市場的距離成正比關系。
5.農業經營者以獲取最大經濟收益為目的,並根據市場供求關系調整他們的經營品種。
(二)杜能農業區位理論的主要內容
1.杜能區位理論的基本經濟分析。杜能根據其理論前提,認為市場上農產品的銷售價格決定農業經營的產品和經營方式;農產品的銷售成本為生產成本和運輸成本之和;而運輸費用又決定著農產品的總生產成本。因此,某個經營者是否能在單位面積土地上獲得最大利潤(P),將由農業生產成本(E)、農產品的市場價格(V)和把農產品從產地運到市場的費用(T)三個因素所決定,它們之間的變化關系可用公式表示為
⑺ 杜能農業區位論的介紹
德國農業經濟學家約翰.馮.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nen,1783-1850)於1826年出版了《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之關系》一書,首次系統地闡述了農業區位理論的思想,其定了農業區位理論的基礎。作為農業區位理論的開山之作,杜能的農業區位理論同時也是影響最大、最主要的農業區位理論。
⑻ 比較分析杜能的農業區位理論與韋伯的工業區位理論
農業區位論是說農產品隨距離市場的遠近而不同的。即隨著距市場的遠,其運費增加,產品價格相對增加,但在市場的相對優勢就降低,距市場近,運費降低,產品價格低。在市場上的相對優勢就增加,這主要是針對的粗放型農業類型。
工業區位論中認為決定區位的基本要素是運費,其次是勞動費用。運費是原材料、生產地、消費地之間的運費;勞動力費用指的是勞動的節約、集聚等費用。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⑼ 傳統區位論有哪些局限性
區位理論
一、區位及區位理論的概念
區位是指人類行為活動的空間。具體而言,區位除了解釋為地球上某一事物的空間幾何位置,還強調自然界的各種地理要素和人類經濟社會活動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間位置上的反映。區位就是自然地理區位、經濟地理區位和交通地理區位在空間地域上有機結合的具體表現。
區位主體是指與人類相關的經濟和社會活動,如企業經營活動、公共團體活動、個人活動等。區位主體在空間區位中的相互運行關系稱為區位關聯度。區位關聯度影響投資者和使用者的區位選擇。一般來說,投資者或使用者都力圖選擇總成本最小的區位,即地租和累計運輸成本總和最小的地方。
區位理論是關於人類活動的空間分布及其空間中的相互關系的學說。具體地講,是研究人類經濟行為的空間區位選擇及空間區內經濟活動優化組合的理論。
二、農業區位理論
農業區位理論的創始人是德國經濟學家馮•杜能,他於1826年完成了農業區位論專著——《孤立國對農業和國民經濟之關系》(簡稱《孤立國》),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區位理論的古典名著。
(一)杜能「孤立國」理論的前提條件
1.在孤立國中只有一個城市,且位於中心,其他都是農村和農業土地。農村只與該城市發生聯系,即城市是「孤立國」中商品農產品的唯一銷售市場,而農村則靠該城市供給工業品。
2.「孤立國」內沒有可通航的河流和運河,馬車是城市與農村間聯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3.「孤立國」是一天然均質的大平原,並位於中緯,各地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等都完全相同,宜於植物、作物生長。平原上農業區之外為不能耕作的荒地,只供狩獵之用,荒地圈的存在使孤立國與外部世界隔絕。
4.農產品的運費和重量與產地到消費市場的距離成正比關系。
5.農業經營者以獲取最大經濟收益為目的,並根據市場供求關系調整他們的經營品種。
(二)杜能農業區位理論的主要內容
1.杜能區位理論的基本經濟分析。杜能根據其理論前提,認為市場上農產品的銷售價格決定農業經營的產品和經營方式;農產品的銷售成本為生產成本和運輸成本之和;而運輸費用又決定著農產品的總生產成本。因此,某個經營者是否能在單位面積土地上獲得最大利潤(P),將由農業生產成本(E)、農產品的市場價格(V)和把農產品從產地運到市場的費用(T)三個因素所決定,它們之間的變化關系可用公式表示為:
P=V-(E+T)
按照杜能理論的假設前提進一步分析,「孤立國」中的惟一城市是全國各地商品農產品的惟一銷售市場,故農產品的市場價格都要由這個城市市場來決定。因此,在一定時期內「孤立國」各種農產品的市場價格應是固定的,即V是個常數。杜能還假定,「孤立國」各地發展農業生產的條件完全相同,所以各地生產同一農產品的成本也是固定的,即E也是個常數。因此,V與E之差也是常數,故上式可改寫成:
P+T=V-E=K
上式中K表示常數,也就是說,利潤加運費等於一個常數。其意義是只有把運費支出壓縮為最小,才能將利潤增至最大。因此,杜能農業區位論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歸為一點,就是如何通過合理布局使農業生產達到節約運費,從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潤。
2.杜能圈。根據區位經濟分析和區位地租理論,杜能在其《孤立國》一書中提出六種耕作制度,每種耕作制度構成一個區域,而每個區域都以城市為中心,圍繞城市呈同心圓狀分布,這就是著名的「杜能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