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該如何借鑒孟子的教學方法

該如何借鑒孟子的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8-16 15:40:29

Ⅰ 孟子關於教學的原則和方法有哪些

第一,自求自得。孟子強調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依靠學生自求自得。他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左右逢其源。他認為教師在教學中只能給學生某些規矩,但不能使他們達到熟練技巧。掌握熟練技巧,靈活運用知識主要靠個人的主觀努力,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他認為讀書是必要的,但應求理解,使書為己用,而不能書雲亦雲。他說: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第二,專心有恆。孟子十分注意培養學生精力集中,專心致志,持之以恆的學習態度。他認為不論智慧高低,不論內容難易,能專心地誌就能學有所得,心不在焉就會一無所得。他說: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鴿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歟?曰非然也。
不僅要專心致志,而且要持之以恆,不能一曝十寒。他說: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又說: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學習也要打這種避免中途而廢,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
第三,啟發引導。學習主要靠學生專心有恆,自求自得。教師也並不是無所作為,而要積極引導,主要是啟發學生思維,指出前進的方向和目標。他說:大匠不為拙工改度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正因為如此,教學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應根據不同情況採取多種多樣的方法。他說: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又說: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第四,循序漸近。孟子認為進行教學和學習知識如同植物生長一樣,有自己的規律,必須循序漸進,而不能揠苗助長,急於求成。他說: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累)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要想幼苗茁壯成長,只有勤於耕耘。不願耕耘,拔苗助長,必然失敗。並說: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提醒人們:其進銳者其退速繼承發展了孔子欲速則不達的思想。

Ⅱ 《孟子》四則,孟子善用對比,請你結合本文具體說說孟子是如何運用對比來揭示矛盾、闡發觀點的。課後仿照

一、性善論

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人類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個中心環節。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盡心》上)

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性善論」是一套唯心主義的說法,不過,孟子以「性善論」為人們修養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論根據;還具有一定程度的積極意義。

二、道德論

「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築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的戰爭。

仁是一個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疇。《說文》解釋仁字:「仁親也。從人二。」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含義也不斷有所衍變。孔子論仁,則給予了更多的充實和發揮。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種意義上運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學說的理論上還不夠完整而嚴謹。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對於孔子仁的思想的發展,特別表現在孟子以性善論為基礎,提出由此而生仁義禮智四德,其中心點是為仁。還進一步論述仁義禮智四者的關系,第二,在關於仁的倫理思想的基礎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學說。孟子以仁作為施政的出發點,要求統治者「施仁政於民(《梁惠王》上),還具體地提出了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具體的仁政措施。

三、政治及經濟方面

孟子著重發揮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張。

「仁」、「義」是孟子論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經濟學說的出發點。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

仁,據孟子解釋,就是「人心」。怎樣才算是仁呢?根據《孟子》一書可以概括為:第一、親親。孟子主張統治者要「與百姓同之」,「與民同樂」。第二、用賢良。「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滕文公上》)「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明其政刑。」第三、尊人權。孟子公開宣揚「民為貴」、「君為輕」的口號,提倡在一定的范圍調和統治者和勞動人民的關系。第四、同情心。要求統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辦法來治民。認為這樣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歡迎和擁護,從而達到「無敵於天下」。第五、殺無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對一切殘民以逞的暴君污吏進行嚴正的譴責,力圖把現實的社會發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軌道上來。

孟子以「仁政」為根本的出發點,創立了一套以「井田」為模式的理想經濟方案。提倡「省刑罰、薄稅斂」、「不違農時」等主張。要求封建國家在徵收賦稅的同時,必須注意生產,發展生產,使人民富裕起來,這樣財政收入才有充足的來源。這種思想,是應該肯定的。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孟子還提出重農而不抑商理論,改進了傳統的「重農抑商」的思想,這種經濟觀念在當時是進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對後世確立限制土地兼並,緩和階級矛盾的治國理論有著深遠的影響及指導意義。

四、在哲學思想及認識論等方面

孟子的觀點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義的成分。孟子的天道認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間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興衰存亡、富貴窮達,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對於天必須百依百順,「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對立面,否認人的思想是社會存在的反映,認為人生下來就具有與生俱來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孟子的思想是復雜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義的成分居多:《孟子》書中所反映出來的關於認識論的見解,包含著許多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

在《孟子》中有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許多知能必須經歷困難,經過挫折、失敗,不斷取得教訓,受到鍛煉,然後才能得之。客觀世界有其自己的規律,是人所不能違反的。

孟子明確地看到,一切事物發展和變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進程。他在書中講了一個故事作為比喻:寧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公孫丑》)上)

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環在於掌握客觀規律。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據水勢就下、可導而不可遏的規律,來說明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都須如此。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肯定在進行教育時,必須採取因人而異的多種方法。孔子教育方法中「因材施教」。但是,對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發展。認為教育學生必須要有一定的標准,使學生有一個明確的奮斗目標。孟子所倡導的學習方法和教育方法是我國古代教育學的結晶,對我們今天的學習和教育仍然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

此外,孟子還非常重視修養。在心性修養方面,孟子從「性善論」這一根本思想出發,認為實行「仁政」的最重要的動力,完全仰仗於君子大發「仁心」。這種「良知」、「良能」,「操之所存,舍之所亡」,貴在一個「養」字。孟子以子思的「思誠之道」為依據,提出了「盡心」、「知性」、「知天」等觀點,從而形成了一套含有主觀唯心主義成分的思想體系。

大師講評

孟子的思想主張,對於發展和鞏固新興的封建制度,結束戰亂割據,實現統一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孟子》一書,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反映了儒家的重要思想,同時在散文寫作方面也有著不可忽視的成就。孟子的散文對後世影響很大,唐宋時的散文大師,幾乎都以孟子的文章為典範。《孟子》一書所闡述的儒家思想,雖然在戰國時期四面碰壁,卻幾乎在後世的每個朝代都占據了相當高的地位。漢文帝時把《論語》、《孝經》、《爾雅》和《孟子》各置博士之官,叫「傳記博士」,《孟子》被視為輔翼經書的傳記。兩漢時,《孟子》已和《論語》並列。此後,《孟子》又被列入「經書」一類。到南宋孝宗時,理學家朱熹將《禮記》中的《大學》和《中庸》兩篇單獨提出,與《論語》、《孟子》一起,合稱為「四書」。於是孟子的地位更加提高了。

關鍵知識點

《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與法先王的主張,確立了「天人相通」的理論,發展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弘揚了「貴義賤利」的價值觀,是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對中國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後的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孟子》一書語言精闢,文字流暢,如珠走玉盤,氣勢恢宏,雄辯機巧,極富文采,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堪為佳作。

Ⅲ 如何理解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孟子畢生從事教育及其四十餘年教育實踐的經驗總結,其中蘊含著孟子非凡的智慧之光。 先秦諸子散文中,《孟子》以其磅礴的氣勢,深刻的思想內涵在六部子書中占據一席之地。在《孟子》一書中,除開性善、仁政的核心思想,孟子的教育思想在書中也有著多方面的體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就一直很重視教育,尤其重視通過教育來塑造一個有理想有品格的人,將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視為教育的宗旨。《孟子》作為儒家學派經典著作,同樣體現出了儒家中教育思想的核心,即人格的教育。《孟子》文本中有著大量關於教育目的、方法、觀念等方面的論述。 在教學方法上,孟子既有對儒學先賢的繼承又有自己的發展創新。孟子繼承了孔子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對願意學習的人,不管什麼身份,他都一視同仁;對於資質不同的人,他以適合學生的方法來教導他,不拘泥於固定的形式。但是,孟子對孔子的「因材施教」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有了發展。2他強調教育環境的重要性,初次提出教與被教者之間的關系對學習的影響,堅持教育學生要有一定的標准,要明確奮斗目標,不能隨意降低要求。孟子提倡只要願意學習的人,都可以收入門下:「殆非也。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3(盡心下)孟子認為教育的方法手段是多樣化的,根據學生資質的不同,有著不同的教育方法:「教亦多術也,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4(告子下)教育的方法有很多,不去教他,其實也正是一種教育方法啊。「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盡心上)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種,有像及時雨一樣滋潤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助其成材的,有解答疑問的,有用自己的學識風范感化而使其成為君子的。 孟子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於掌握知識,而在於修身養性,求其放心。孟子希望通過教育,他的學生可以志存高遠,獲得良好的品德修養。在學習的時候要專心致志,不為外物所動,進而找回自己的本心。一個真正的儒者,不能因為功名利祿而放棄自己的原則。 孟子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 經過漫長歲月流傳下來的《孟子》文本,不僅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反而經過時間的考驗,彰顯著它的時代價值。孟子是政治意識濃厚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貫穿於治國安民的政治主張之中,顯示出成熟的政治家和教育者風范。同時,孟子的教育思想,還表現在對教育規律的深刻認知及其正確的教育理念。5雖然《孟子》中的一些教育思想已經不適應時代的需求,但還是有許多理念在當今社會起著積極的作用,對推動當今教育的發展和解決當下的教育問題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第一、學習不能降低標准。孟子注重因材施教,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教育方法。但孟子在學習標准上確是不輕易改變的。教學者樹立學習的標准,有能力的人從而習之,不因為能力資質達不到的人而廢除固有的規矩。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6孟子認為自暴自棄者,不可能與他們一起談論道理也不可能與他們一起有所作為。反觀當下教育中所提到的「老師要為學生服務」、「一切為了學生」的論調,過於強調了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作用而沒有形成學習的標准。「師者,所以受道授業解惑者也。」老師在教育中應當起到的作用是制定學習的標准,傳授知識,解除疑惑的指導者身份,而不是為了遷就學生而降低標准來滿足學生的服務者身份。孟子教育思想中蘊含的不肯降低學習標准,學生自暴自棄則不可有所作為的先進教育理念應該被當代所吸收,實現對國學經典的當代轉化。 第二、要重視學習環境的營造。《晏子春秋》中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雖為晏嬰駁斥齊國之人侮辱的激辯之語,但也說明了環境的巨大影響。農作物和人性的養成如此,學習教育也是如此。《孟子》教育思想中重視學習環境對人學習效果的作用。《孟子·滕文公》下便用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了學習環境對教學質量的影響。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可以對學習者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的教育思想在今天的教育中也有所體現,可見經典具有永恆的價值和意義。 第三、學習中學生自己的心志很重要。教育作為一種生命的互動過程,體現 的是教師的「教」與孩子的「學」之辯證統一;既強調教師的重要性,同時也強調孩子作為受教育者,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對自身的成功乃至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 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君子只有自覺地獲得學問, 才能牢固掌握;牢固地掌握知識後,就能積累深厚,就能左右逢源地獲得知識。但當下教育中流行的「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這種口號,便誇大了教師在教育中的作用而脫離了教育的客觀規律。「教育」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學的人通過學習知道自己的不足,教的人通過教別人知道自己還有難點然後進一步去鑽研提升自己。教的人和學的人兩方面互相促進,共同提升才是高質量的教育。當下的教育過於強調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背離了客觀實際的。 來源:鴨綠江·下半月

Ⅳ 孟子的教育方法有什麼

孟子在教學原則和方法上,雖然在有些方面(例如因材施教)繼承了孔子,但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也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獨有的教育方法,例如「言近指遠,守約施博」,是說教育者要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展開教學;要能夠以簡單易懂的道理去駕馭、分析復雜的事物。

Ⅳ 在我國古代,哪些教育方式值得我們借鑒

中國古代有一些教育方式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第一種:環境熏陶對教育的重要性。

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先後從墓地旁邊,集市旁邊搬到了學校附近,從此,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第四種: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教師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現今,因材施教對於教師、家長、學校等都具有現實意義,不同的受教群體採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能在最大程度上激發人的潛能,充分利用教學資源。

Ⅵ 孟子和荀子對語文教學又有哪些幫助和啟示

荀子發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義因素,是先秦時期最傑出的新興地主階級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深入,學思精通則知之明,\"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認為思是學與行之間的關鍵,學不思者則不明。因此,他認為理想的\"大儒\"不止是博學多能,而最重要的是有超常的理性判斷能力,\"知類\"和\"通道\"。\"道者,治之經理也」。\"禮者,人道之極也\"。\"知道\"的實質涵義就是\"知禮\",思考就是要以禮作為准繩來判斷知識的曲直是非,反對不求本義和綱領的雜亂識記。
首先,荀子認為教師工作是崇高而偉大的政治職業,只有儒者和君子聖人來承擔;教師是以禮義來教化士農工商的職業政治文化工作者。因此,他特別強調教師的地位與作用。\"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天地君親師是禮之本,\"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教師是國家政治生活中舉足輕重的,因此他告誡統治者應當特別記住,\"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是否重視教師,是關繫到國家政治命運的一件大事。教師應當受到統治者的崇敬與信用。
其二,荀子十分強調教師的尊嚴,以為教師具有絕對的權威。他說:\"言而不稱師,謂之畔;教而不稱師,謂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內(納),朝士大夫遇諸途不與言\"。又說,\"非禮是無法也,非師是無師也\"。教師是禮義的化身,必須絕對服從,統治者決不能容許有人背叛、懷疑、非議教師,否則就要以刑法問罪。荀子進一步修證了孔子\"當仁不讓於師\"的民主精神,把\"尊嚴而憚\"作為教師必備的條件之一,使教師成為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者。 其三,荀子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具有主導作用,這種主導作用表現為教師對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的選擇與採用的決定作用。深奧淵博的儒家經典經教師講解與闡發,學生才能原原本本地理解與掌握。通過教師的教授與指點,可以大大縮短學習過程。他說:\"人有師法而知,則速通\"。因此,荀子要求學生隆師、親師、尊師、忠師。 其四,作為教師條件,荀子有嚴格的要求,他說:\"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首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故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這是說,教師除了有淵博學問之外,應具備四個基本條件:一要有尊嚴的威信;二要有豐富的閱歷和崇高的信仰;三要有講授儒家經典的能力,能夠根據教材的內在邏輯,循序漸進,誦說時有條有理,不凌不亂;四要能鑽研和精通教材的精粗,並且善於闡發微言大義,而不是記問之學。
荀子認為,教師應當具有善喻的講解能力,\"臂稱以喻之,分別以明之\"。此外還要善於辯論,批評不仁之言,做到\"小辯而察見端而明,本分而理」。這些思想均為《學記》繼承與發揮,成了對封建社會教師的教授能力的基本要求。 孟子對教育問題的論述,對後世也有很深遠的影響。 孟子的教育思想有繼承孔子教育思想的一面,也有其個人獨特的想法。而這些真知灼見,直到今天,依舊為我們所使用,依舊在現代教育建設中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
一、 孟子認為人性是善的,道德觀念是先驗存在的。同時孟子用一句話概括了這個觀點:「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基於此,孟子又提出了:「良知」、「良能」之說。雖 說 是唯心主義 ,但是孟子卻也強調了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和重要性。孟子說:良知、良能、道德倫理,可以通過道德教育尋找回來。即所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這是在教育心理學的上建立起來的性善說實質上是教育的基礎。
二、強調立志除了目標大以外,還應該對志向、理想的標准要高。孟子就認為「大丈夫」應當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②「窮則獨善起身,達則兼善天下」,堅信道義,矢志不渝。認為挫折、打擊只是磨練意志,增長才乾的一種良機。這可以從孟子的《孟子。告子下》中看出。這篇文章中寫到:「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三、承認客觀環境的影響作用孟子是一個唯心主義者,也經常誇大主觀能動性對人的作用,甚至到達了不適當的地步。但是在論及人的性格培養和心理狀態的形成時,卻沒有忽略環境的影響,也沒有忘記物質條件對人的制約。 四、 孟子認為身教重於言教,教育者假如不能做學生的楷模,就不能做到「上好之,下必有甚焉者矣。」學校的教育者應該以身作則,做榜樣。又主張因材施教,隨學者人品高下,時地遠近、先後,選擇不同教授方法。 可以看出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具有一定的科學性的。同時兼具了原則性、靈活性、啟發性、具體性和針對性。教學方法上要求博學反約、言近旨遠 。嚴格以求,深入淺出,循循誘導 。孟子為了讓別人清楚正確地理解深奧難懂的問題,常運用比喻,深入淺出,讓人一目瞭然。對於啟發誘導,他說:「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⑩意思是說善於學習的人就能從而得到其中的妙處。因此自求自得的教學方法也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孟子的教育思想與教學方法值得深入探討。盡管二千年過去了,它仍然在知道和影響著我們今天的教育, 繼承和發揚就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任務.

Ⅶ 小學生多學習孔子、孟子如何

應該多學,孔子教育思想對當代小學語文教育的作用 摘要:孔子教育思想對當代小學語文教育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從小學語文學習內容、小學語文學習方法、小學語文教學方法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孔子;小學語文;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20)06-0068-01 中國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國傳統教育思想中的一部分,在源遠流長的歲月長河中,經過不斷地傳承與改革,有著十分豐富的教育思想智慧,在當今的小學語文課堂中,中國儒家教育思想亦能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啟發和影響。作為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他的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有巨大的借鑒價值。本文從孔子對當今小學語文的小學學習內容、小學學習方法、小學語文教學方法三個方面的作用進行論述。 1.小學語文學習內容 「廣博與專深相統一」。 子曰:「君子不器」,作為大教育家的孔子認為,作為君子應該學識廣博,不應當僅局限於某一領域的技能或知識。孔子重視對弟子文、行、忠、信四個方面的教育,他教弟子如何從政,教弟子學習「六藝」,鼓勵弟子周遊列國宣傳禮治,以此拓寬知識面,這正是體現了智育與德育、實踐與書本有機結合的先進教育理念。《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中提到:「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_發展。」這也正是傳承了孔子「廣博與專深相統一」的理念,教育不僅僅局限於知識的傳播,也注重學生人格與個性的培養。 2.小學語文學習方法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適合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方法,能夠幫助小學生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 2.1 「知之為知子,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教育弟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不懂裝懂,這樣的學習態度體現學生的聰明和智慧。語文知識學無止盡,這就要求小學生要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在課堂上大膽提問,逐步排疑解惑,才能不斷地獲得進步。 2.2 「多聞、多見、多識、多問」。 孔子鼓勵弟子要在實踐中「多識」,通過「多聞、多見」把學到的知識具象化,再經過消化理解,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識。在學習《風箏》一課,我鼓勵學生課後親身實踐放風箏,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在實踐中體會到課文字里行間所表達的情感。在學習《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中,要求學生觀察蒲公英、豌豆、蒼耳,在實踐接觸中,使學生對植物媽媽的「好辦法」能有更深刻的印象和體會。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也提倡學生大膽提出不同的見解,鼓勵學生發散思維而不局限於標准答案,這也正是對「多問、多見、多識、多問」思想的一種繼承。 2.3 「學以致用」。 從學與行的關系來看,學是手段而非目的,行才是最終的目的,學習最成功的體現是在實踐中得以應用。孔子強調「學以致用」,這一思想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體現最為明顯。許多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絞盡腦汁也無法把內容寫得具體生動,歸根到底是因為缺少生活體驗或者語言匱乏。親身實踐了才能有感而發,有素材可寫,日積月累好詞好句才有組織語言的能力。所以說寫作這一「行」,可以檢驗小學生「學」是否致用。 小學語文重視日常積累,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與語文知識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拓寬知識面,再發散地思考所學的小學語文知識,才能使語文知識成為有用的學識儲備。 來源:讀與寫·下旬刊

Ⅷ 孟子的為學方法有哪些

孟子主張學習要專心致志。他以「茅塞」為喻,告誡高子不可間斷學業。
有如時雨化之者,是指長養萬物的時雨,循循善誘潛移默化的教育。有陳德者這是儒家最鮮明的立場。要與教育的助人成就道德上的理想。有達財者,不是叫人發才是叫人培養才能。有答問者,就是解答疑問的說的。有私淑艾者,沒有得到某人的親身教育而又敬仰他的學問並遵紀為師受其影響的。這五種方式都是君子的教育方式。

Ⅸ 如何運用孟子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力量引導學生成長

導致孩子學琴不喜歡有很多種原因,
比如:
1、教學方式方法不符合孩子,特別 是 3—6 歲孩子,他的學習特點、心理特點和成人是完全不一
樣的,所以必須用適合他們 的方式方法進行教學,才能讓孩子願意學,喜歡學;
2、最終讓孩子堅持學習鋼琴的必然 是音樂本身,所以我們在讓孩子學鋼琴時,首先必須讓孩子
學會理解音樂、懂得音樂, 而不是學會彈幾首曲子,因為純粹的鋼琴演奏教授是非常枯燥的肌肉
練習,孩子很難堅 持住;
3、還有可能是老師教學方式方法和溝通的問題,如果一個老師不能幫孩子解決問 題,孩子看不
到自己的進步,而且在不斷重復同樣的問題,也會讓孩子對學琴、對自己 失去信心,一樣會讓孩
子學不下去。 我們會根據導致寶貝不願意學的不同原因,幫孩子解決學習興趣的問題。這是很多
家長外面學不下去,選擇音卓的原因,而且很多孩子都可以在音卓重新拾回對音樂和鋼 10 / 22琴
的興趣,因為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閱讀全文

與該如何借鑒孟子的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礦泉水桶鍛煉方法圖解 瀏覽:170
pvz系統使用方法和技巧 瀏覽:85
尿蛋白高的治療方法 瀏覽:603
肚子撐脹右側脹氣有什麼方法 瀏覽:619
手腕腱鞘囊腫治療方法 瀏覽:304
一般分析化學的方法 瀏覽:248
如何用數數的方法做減法 瀏覽:454
水彩碼頭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345
如何激勵孩子的學習方法 瀏覽:995
八年級物理學中常見的測量方法 瀏覽:150
防蚊扣使用方法 瀏覽:320
夏天洗衣服衣領技巧方法 瀏覽:105
球囊炎的治療方法 瀏覽:580
電腦關機關閉鍵盤燈光的方法 瀏覽:905
什麼方法去額頭皺紋 瀏覽:860
如何在初中時學習好的方法 瀏覽:450
硅化木的鑒別方法 瀏覽:254
無創呼吸機的使用方法 瀏覽:861
香葯炮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435
數據沖突的四種解決方法 瀏覽: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