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研究幼兒行為的方法

研究幼兒行為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08-16 10:56:20

Ⅰ 幼兒教師如何去觀察分析幼兒的行為

幼兒是教師工作的對象,善於了解幼兒是完成教育工作任務、實現教
育目的、發揮藝術的先決條件。要想了解幼兒,就要對幼兒認真、細致地觀察。觀察能力是幼兒教師搞好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能力素質,也是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功。觀察是最直接地了解幼兒,研究幼兒的最有效的辦法,通過觀察了解幼兒,教師不僅可以發現幼兒的個別特點,發現他們的長處和不足,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調整,做到因勢利導、因材施教,而且教師的觀察力也直接影響著幼兒觀察力的培養。
1、增強教育意識,加強對幼兒的觀察

Ⅱ 學前兒童行為觀察描述的方法有哪些

摘要 又稱兒童傳記法,是針對觀察對象進行長期的跟蹤觀察,以日記形式記錄觀察對象行為表現的方法。日記描述法是幼兒研究的傳統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邊觀察邊記錄,能系統地獲取幼兒身心發展的連續變化,能提供長期、較詳細的第一手資料。

Ⅲ 有人認為觀察法是對幼兒開展研究最有效的方法,你認同或者不認同

認同。
觀察法是研究教育現象的最基本方法,特別對於作為學前教育研究對象的幼兒,是最適宜的方法。
在自然條件下,有目的、有計劃地系統觀察人的行為和活動,從中發現心理現象產生和發展的規律的方法,又叫自然觀察法。

Ⅳ 培養幼兒行為習慣的研究有哪些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實驗研究方案

一.課題名稱及界定
1. 課題名稱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實驗研究
2. 課題界定
「幼兒」是指「3-6歲的兒童」,「習慣」是指一個人不假思索,不知不覺就表現出來的一種穩定行為。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過程就是一個人的健康人格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實驗研究是通過對幼兒實施養成教育,全面貫徹新《綱要》、《規程》,從兒童外部行為習慣的養成上促進幼兒內部素質的發展,以保證幼兒健康的身心,培養興趣、獲取經驗、啟迪智慧、形成良好品格,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地發展。
二.問題的提出
(一).實施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實驗研究是貫徹《幼兒園工作規程》的需要。(二).實施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實驗研究,是貫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需要。

(三).實施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實驗研究是面向二十一世紀振興教育的需要。(四).實施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實驗研究,是面對激烈競爭,提高國民素質的需要

(五).實施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實驗研究,是優化教師整體素質,全面提高保教質量的需要。
三、實驗研究依據
(一). 政策法規依據
為貫徹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幼兒園工作規程》落到實處,優化教師的教育行為,全面提高國民素質。
我園已被四川省教委特批為「四川省少年兒童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實踐基地」(二).理論依據
1.馬克思主義理論依據
馬克思曾深刻地論述:「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體力、智力、能力和興趣,道德精神和審美情趣的各方面的發展」。同時還指出,使人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全面和諧發展是未來社會的主要目標,也是人類教育要完成的總體目標。而從小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利於促進幼兒體、智、德、美諸方面的全面發展,是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
2.生理學的科學依據

從生理上講,3歲兒童的腦重約1011克,相當於成人腦重的75%,而7歲兒童的腦重約1280克,基本上已經接近於成人的腦重量(平均為1400克);大腦皮層結構也日趨復雜化。神經纖維的髓鞘化也逐漸完成,這就使得神經興奮的傳導更加精確、迅速。從腦電波的變化來看,研究表明,在4~20歲之間,腦電發展存在兩個明顯的加速時期,第一次就在5~6歲左右,表現為枕葉α波與θ波斗爭最為激烈,α波逐漸超過θ波;從皮質抑制機能上看,3歲以前兒童的內抑制發展很慢,約從4歲起,由於神經系統結構的發展,內抑制開始蓬勃發展起來,皮質對皮下的控制和調節作用逐漸加強。這是兒童認識外界事物和調節控制自身行為的生理前提,也就是說:3-6歲幼兒已經具備了培養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物質條件了。
3.心理學的科學依據
從心理上講,3-6歲幼兒的活動范圍擴大了,獨立性也增強了,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都伴隨著行為,行為對幼兒來說都有無數個第一次,從行為習慣的培養來說,首先要建立怎麼樣的條件聯系,心理學上把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稱之為首印效應。凡事必須重視第一次,特別是行為習慣的培養。也就是說:這個年齡階段的幼兒已經有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需要了。
(三).現實依據
1.教育科研的迫切性
「少年若天成,習慣如自然」。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好習慣的養成將使孩子一生受益無窮,壞習慣的形成禍害孩子終生。
在市區幼兒園已形成了教育科研的大氣候,通過科研,可以促進我國幼兒各方面素質的提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適應未來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的發展。

2.人員結構

我國是省級示範幼兒園,教師學歷達標100%,其中有14人有大專以上學歷,高級教師7人。全園共有9個班,從小班到學前班3至6歲各年齡階段的幼兒均有。我園的條件有能力承擔本實驗課題。
3.省、市已形成教育科研的大環境,有經驗可以借鑒,有專門從事科研的專家來我園作指導。
四.實驗內容
(一).實驗目標
通過對幼兒實施養成教育,全面貫徹《規則》、新《綱要》,從兒童外部行為習慣的養成上促進兒童內部素質的發展,以保證幼兒健康的身心,培養興趣,獲取經驗,啟迪智慧,形成良好品格,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地發展。
具體目標:1.探索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內容和要求。2.探索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途徑和方法。 3.探索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評價體系。4.使在園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促進個體素質的全面發展。

(二).實驗內容

本課題將少年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分為四個大的方面,即:做人方面的好習慣;做事方面的好習慣;學習方面的好習慣;生活方面的好習慣
1.做人方面的好習慣,其體現的核心理念和價值是學會做人,有愛心,體現的重要人格特徵是會尊重他人,懂禮貌、誠信、樂觀等。
2.做事方面的好習慣,其核心理念是學會做事,守規則,體現的主要人格特徵是遵守規則、善於合作、愛護公物、樂於助人,遇到困難不退縮等。
3. 學習方面的好習慣,其體現的核心理念是學會學習,體現的主要人格特徵是善於思考和探索。
4.生活方面的好習慣其體驗的核心理念是自理自立,體現的主要人格特徵是注意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清潔、進餐、睡眠、排泄、鍛煉的好習慣。
(三).實驗方法
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心理學、教育學等理論為指導,學習、借鑒、創新相結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展開研究,採用了自然實驗法、觀察法、測查法、統計法、現場研討、經驗總結法。

(四). 實施原則

1. 注意第一次的原則
2.不要有例外的原則
3. 發揮兒童的主動性的原則
4.持之以恆,循序漸進的原則
5.多接近自然和社會的原則
(五).評價方法
1.自然實驗法
2.觀察法
3.測查法

4.統計法

5. 經驗總結法
五.實驗對象
幼兒園全體兒童
六.實驗過程
第一階段:2003年9月——2004年7月,培訓實驗人員,制訂實驗方案,構建內容體系。
第二階段:2004年9月——2005年7月,落實實驗目標,調整內容,撰寫經驗論文等。
第三階段:2005年9月——2006年7月,形成評價體系,完成研究報告,總結與推廣。

七.實驗措施

1.建立科研組(梁雁、鄧華、肖潔、李明珠等)
2. 收集、整理資料、了解研究目標。使每位研究人員做到心中有數
3.培訓實驗人員
4.聘請科研顧問
5.建立研究制度
6.建立科研激勵機制
八.實驗預期價值
1.通過實驗研究,讓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適應未來的學習生
活,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為一生的幸福奠定堅實基礎。

2.通過實驗研究,優化教師整體素質,全面提高保教質量,更好發揮示範園

的作用,有效促進全區、全市幼教事業的發展。

Ⅳ 教師如何對幼兒進行觀察

觀察法是幼兒教師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比起國外的教師更多地藉助儀器設備進行記錄,中國的教師往往更偏好使用紙筆記錄的方式。

那麼,你對觀察法又了解多少呢?

一、觀察法的分類

1.日記描述法:又稱兒童傳記法,是針對觀察對象進行長期的跟蹤觀察,以日記形式記錄觀察對象行為表現的方法。日記描述法是幼兒研究的傳統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邊觀察邊記錄,能系統地獲取幼兒身心發展的連續變化,能提供長期、較詳細的第一手資料。

2.軼事紀錄法:軼事紀錄法是教師常用的一種方法,它記錄的內容既可以是典型的行為表現,也可以是異常的行為表現;可能是表現兒童個性的事件,也可能是反映兒童身心發展的某一方面的行為事件。他運用簡單、方便、靈活,它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幼兒的個性特徵,了解幼兒的成長和發展,探討影響幼兒發展的各種因素,有助於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干預。但軼事紀錄法也有主觀性偏強的特點。

3.實況詳錄法:實況詳錄法指詳細、完整地記錄觀察對象在自然狀態下所發生的行為,並對收集的原始資料進行分類並加以分析的方法。

4.取樣觀察法:按照事先確定的標准,在研究總體中抽取部分對象作為樣本,並以樣本的結果推論總體狀況的方法。這樣既可以節省資源,又可以使觀察具體有客觀性。

二、觀察法的實施

1.觀察前的准備:實施觀察前的准備工作,包括確定觀察問題、制定觀察計劃、選擇恰當的觀察方法,選擇觀察記錄的共育與方法,進行理論准備。

2.預備觀察:正式觀察前要進行預備觀察,一方面是對觀察者的自我培訓;另一方面可以減少一些干擾因素。

3.正式觀察:根據預先設定的觀察計劃、選擇的觀察方法和記錄方法進行觀察。在實施正式觀察的過程中要避免集中干擾現象。

4.觀察反思:反思自己的推論、疑惑或猜測,記錄自己的情緒、記錄客觀事實。

三、觀察法的優缺點

1.優點

1)觀察法獲得的資料比較客觀、可靠。

2)觀察法不需要幼兒做出超越自身的行為,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特點。

3)觀察法可以考察幼兒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

2.缺點

1)不能做到絕對客觀,難免帶有一些主觀性。

2)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不適合大樣本調查。

3)無法探究事物內部聯系、內部核心等內在問題。

4)觀察過程中的無關變數容易影響觀察結果。

Ⅵ 研究幼兒的同伴互助意向與行為,宜採用的取樣方法是

摘要 取樣的方法 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把觀察對象所有行為都收集到是不可能的。 真正可以用來解釋主題行為的,可能只是觀察到的所有行為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因此,取樣觀察應運而生。 取樣觀察的基本原理與選擇被試的抽樣原理相似,即按事先選定的標准抽取部分對象為樣本,然後以樣本的結果推論總體狀況。 具體說,取樣的方法是選擇一個使用預設行為類別的方法,以便觀察者用記次或記時的方式來記錄行為或事件。 第一節 時間取樣法 第二節 事件取樣法 第一節 時間取樣法 一、時間取樣法的涵義 時間取樣法就是以一定的時間間隔為取樣標准,來觀察記錄預先確定的行為是否出現,以及出現次數的一種觀察方法。 與描述性觀察方法的不同:不必詳盡地描述、記錄被試的行為表現,只需在預先規定的時間里,觀察記錄確定的行為發生與否、發生的次數以及持續的時間。 時間取樣法包含兩個重點:一是找尋學前兒童行為中某些特定的、具有代表性的行為;二是這種代表性的行為只限於在某特定的時間間隔內。 對幼兒攻擊性行為及其發生頻率的觀察 汪老師准備從上午9:30到11:00之間,觀察自己班級15名幼兒攻擊性行為及其發生的頻率,一共觀察的時間是90分鍾。她將這90分鍾平均分配在15名幼兒身上,即每名幼兒將被觀察6分鍾。另外,為了取得具有代表性的行為,汪老師准備在一星期內,反復這個過程3次。觀察結束後,每一名幼兒一共有3次、每次6分鍾的行為記錄 。 典型研究: 帕頓對幼兒在游戲中的社會參與程度研究 6中游戲類型操作定義 在規定的游戲時間內,依次觀察每個兒童一分鍾,並根據兒童社會參與程度和6種游戲類型的操作定義,判斷每個兒童在這一分鍾中所表現的行為屬於哪種類型,記入觀察記錄表。 帕頓(Parten)關於「兒童游戲的研究」 帕頓是時間取樣法最著名的早期研究者之一。

Ⅶ 幼兒行為觀察的方法中,哪個方法適用於個體觀察

你好,我覺得你陪伴幼兒的時候,會更好地適用個體觀察的。也就是近距離接觸孩子,會比較好。

Ⅷ 如何觀察與指導幼兒的行為

實施教育,觀察先行。教師應通過有目的、有步驟、有計劃的觀察,獲得大量具體、真實的信息,理解和評價幼兒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制定、調整並實施教學計劃,最終促進幼兒全面和諧地發展。這樣一來,學會科學地觀察幼兒,就成為每個幼兒教師都必須掌握的教育技能。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很多教師沒有很好地把握科學觀察的方法,使觀察的過程得不到完善,從而影響了觀察的質量。有鑒於此,筆者擬結合實際,談談幼兒教師應該怎樣科學觀察幼兒。
一、根據觀察目的,選取合適的觀察角度,以獲取有價值的信息
無論什麼樣的觀察活動都可以讓觀察者獲取大量的信息,但觀察者從不同的角度獲取的信息,其價值是不同的。因此,觀察者首先應根據觀察目的,選取合適的觀察角度,以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實際工作中,有些教師就因為沒有根據觀察目的選取合適的角度,而使其「客觀描述」籠統、簡單,致使觀察活動流於形式,失去意義。例如,某教師對一位新生晨間入園適應情況進行觀察,觀察記錄中僅有一句「xx走到門口,抱著媽媽說不願上幼兒園」。可以說這是一次意義不大的觀察,教師無法通過這次觀察尋找有效的教育切人口。我們都知道,大多數新生在入園時都有哭鬧現象,不同幼兒有不同的表現,教師只有通過對幼兒哭鬧持續時間、父母處理方法、幼兒情緒變北過程等細節的觀察,才能針對不同幼兒的特點尋找切實有效的新生入園教育策略。
二、重視對幼兒操作過程的觀察
在觀察幼兒的操作活動時,很多教師常常重結果、輕過程。如某教師這樣記錄:「xx到美工組玩了一會兒,什麼也沒畫出來,就到別的組去了。」這位教師只注意了操作結果,對幼兒在操作過程中是否有興趣、如何擺弄材料等細節卻忽略了,而這些信息往往更能使教師受到啟發,並促使教師進一步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來促進該幼兒在現有水平上的發展。因此,教師應重視對幼兒操作活動過程的觀察。
三、提出遞進性要求,深入觀察幼兒
在連續性個案觀察中,有些教師受觀察主題的限制,往往不能及時發現新問題或針對幼兒發展情況提出更高要求。例如,有位教師在第一次觀察時,發現某幼兒洗手方法不正確,便實施了相應的教育策略;在第二次觀察時,她就將注意力放在證實已經實施的教育策略是否起作用、幼兒是否已經學會正確洗手上了。看到預期目標已經達到,觀察活動也就終止了。這種停留在原有目標層次的觀察很難使觀察活動層層遞進,深入進行。
四、注重觀察記錄的客觀性
教師所做的觀察記錄應該是對幼兒活動情況的真實而客觀的反映。在實際工作中,老師們應避免以下兩種不當的表現。
表現之—:從有些教師的觀察記錄中,我們發現他們持續觀察的時間較短,沒有將幼兒放在一個完整的情境中進行了解,教師往往只抓住幼兒說的幾句話或幾個動作就結束了觀察。用這種不夠到位的觀察來指導教育行為,難免帶有主觀性。
表現之二:有些教師記錄的觀察內容並非親眼所見,而是根據其他幼兒反映的情況記錄的,這就很難保證真實、客觀、全面,教師據此分析孩子的發展情況也不一定與實際相符。
五、提高對觀察結果分析的有效性
對觀察結果的分析是教師開展新的教育活動和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據,因此,要求做到客觀、有效。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部分教師在這方面存在以下不足,有待改進:
表現之一:分析與觀察內容不吻合,如觀察的是某個孩子的行為,分析的卻是某一類孩子的行為,這樣以點代面,欠客觀。
表現之二:分析觀察內容時,習慣於以靜止的觀點來看待幼兒發展中的問題,在觀察分析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句子:「該幼兒一向比較膽小、怯懦」「這個孩子一直比較霸道、不講禮貌」。教師簡單地給幼兒貼上了標簽,卻沒有結合觀察內容分析幼兒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
表現之四:教育分析中過分依賴家長的配合。例如,在對幼兒進餐環節的觀察中,教師發現部分幼兒放碗筷的動作很重,於是將「聯系家長配合指導」作為解決問題的途徑。其實,教師只需在幼兒園進餐時提出要求並有針對性地提醒幼兒,就有可能又快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可見,教師除了考慮家庭教育因素之外,應該更多地思考如何在幼兒園中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科學觀察幼兒,是需要每位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討、學習的基本功。

Ⅸ 大班幼兒挑食行為的研究方法

幼兒挑食行為的研究
作者 : 何夢露
摘 要: 挑食是幼兒進餐過程中最常發現的問題,它反映在就餐時幼兒只吃自己喜愛的食物而不喜歡其他食物。挑食會導致幼兒營養攝入不平衡,影響幼兒身體健康。家庭對幼兒的挑食行為影響最為重要,家長對食物的喜厭時時刻刻影響幼兒,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相似的飲食偏好。另外,食物本身的特性、就餐的環境等引起幼兒的挑食行為。通過實例研究,發現家長的積極示範及正確的教養觀念對於糾正幼兒的挑食行為起著重要作用;對家園聯系工作的重視,可以使良好的飲食習慣得以強化等,這些方法對幼兒挑食行為的改善起到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 挑食行為 家園聯系 積極示範
一、問題的提出
幼兒從家庭進入幼兒園,很多方面都不適應,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如果與爸爸媽媽分開和其他幼兒相處、大小便自理、獨自睡覺、在沒有父母的陪同下吃飯、接受知識等。而吃飯是最難過的一關,也是家長最擔心的問題。在家長接送幼兒時,總會向老師詢問幼兒的就餐情況。在幼兒進餐過程中,挑食是最常出現的問題。挑食導致幼兒攝取營養不均衡,直接影響幼兒的身體健康,導致幼兒營養不良、變得瘦小,甚至會引發其他疾病。因此,幼兒挑食成為家長與教師最擔憂的問題。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事物的品種逐漸增多,以前的人們只要能吃飽就已經很滿足,而現在的人們對食物的要求逐步增高。食品種類多了,自然就會有所挑剔,人們多多少少都會有挑食的行為,而良好的習慣是幼兒期養成的。因此,在幼兒期對挑食行為的糾正可以使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然而,是什麼引起幼兒挑食的呢?怎樣幫助幼兒改掉挑食的壞習慣呢?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對象為某幼兒園的15名幼兒,其中5名女幼兒,10名男幼兒。該班幼兒年齡均在兩三歲之間,年齡較其他小班班級幼兒年齡小,幼兒屬於托班與小班的過渡期,部分幼兒剛入園兩個月,幼兒挑食行為比較明顯,有利於對於挑食行為的研究。通過非正式訪談級觀察法對幼兒挑食行為進行研究,一日活動中的早餐、早點、午餐、午點及水果活動都為我們研究的活動內容。對幼兒進行15天的研究時間,及時記錄每日觀察的幼兒挑食行為並對其幼兒進行詢問,以了解幼兒的情況,根據每月觀察的幼兒挑食行為及幼兒言語表達的敘述進行分析研究,探究引起幼兒挑食行為的原因,對試驗的糾正幼兒挑食行為的方法進行追蹤調查,分析其方法的功用。
三、研究結果
(一)幼兒挑食行為原因
1.家長的行為直接影響到幼兒。
研究發現,家長是引起幼兒挑食行為的主要原因,家長的不良示範是引起幼兒挑食的主要原因。有的父母本身有挑食習慣,在飲食上挑三揀四,在孩子面前說這個不好吃,說那個不好吃,常在孩子面前批評食物,從而影響小孩有樣學樣,使得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相似的飲食偏好。
2.幼兒自身。
有些孩子喜愛零食,每天回家後都會吃很多膨化食品、巧克力之類的食品。幼兒喜歡吃零食,往往吃零食就飽了,等到吃飯的時候一點也不餓,養成吃零食的習慣。常吃零食會導致胃腸道消化液不停分泌,食慾下降,幼兒在幼兒園里吃了零食,到吃飯時就不吃了,只挑些喜歡的菜,久而久之養成挑食的壞習慣。
3.幼兒的心情也會影響幼兒的就餐。
幼兒的心情不好時,會對食物產生厭惡感,當幼兒再次吃到這個食物時,便會想到不好的事情,長期這樣,便養成挑食的習慣。
(二)解決幼兒挑食的方法
幼兒挑食的壞毛病會導致孩子攝取營養不足,嚴重影響他們的身體發育情況,因此應及時糾正幼兒的挑食行為。
1.與家園密切配合。
老師的鼓勵勸說僅限於幼兒園內,家中時間占幼兒生活的一大部分,此時就需要家園共育,共同解決幼兒的挑食問題。
很多幼兒來園和在家裡的表現常常不一致,在幼兒園里保持的良好習慣,但在家會變成另一副樣子。有些幼兒在園里不挑食,可是到了家裡就挑食,趙嘉瑞剛入園時就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幼兒,因為她從不吃蔬菜及水果,後來了解到,這是因為家裡人從不吃蔬菜水果,所以她養成了挑食的壞習慣。後來對她進行教育,引導她吃蔬菜、水果。第一天吃了,可第二天又回到原來的樣子,教育效果不好。但經過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瑞瑞開始吃蔬菜、水果,沒有以前那麼討厭蔬菜水果。而且現在基本上都能自己樂意吃水果了,所以家園共育特別重要。
2.老師鼓勵勸說。
幼兒初入幼兒園時,多少都會存在挑食現象。此時就需要老師的介入,鼓勵和勸說幼兒。對於大多數初來幼兒園的幼兒,陌生的人、環境會導致幼兒的恐懼心理,而當吃飯時碰到不愛吃的飯菜時,幼兒的情緒會低落。這時老師應該以和藹可親的口氣鼓勵勸說幼兒,而非嚴厲的批評。
3.家長積極示範。
挑食、偏食的習慣表現在孩子的身上,但責任卻在父母。任何一種飲食習慣都不是一日養成的,它與家庭的飲食行為有緊密的關系。家長在做飯時可以鼓勵幼兒加入進來,讓幼兒有意識地觀摩了解做飯的過程。有時孩子不願嘗試一些食物或許因為對其不熟悉、不了解。如家裡平時就不吃番茄,孩子在幼兒園時大多會不喜歡。因此,平日家裡的飯菜可以相對多樣化一些。遇到孩子不愛吃的食物,家長更應該在孩子面前津津有味地品嘗,激發孩子進餐時的興趣和願望。
4.通過游戲活動,誘導幼兒喜歡吃飯。
首先教師在游戲中有意讓幼兒扮演廚師、顧客的角色,讓她認識菜的多樣性,並且各有各的味道和營養,吃了對身體有好處,不能只吃小菜,否則會長不高長不胖,也長不漂亮,讓幼兒認識到挑食是不好的習慣。
參考文獻:
[1]陳艷.幼兒進食中存在的教育與心理問題.幼兒教育[J].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1.
[2]潘日文,侯桂蘭.幼兒教育心理學.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3]陳幗眉.幼兒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5.
[4]陳繼英.如何糾正幼兒偏食.
論文來源:《考試周刊》 2017年5期

閱讀全文

與研究幼兒行為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嘴上起皮用什麼方法能治好 瀏覽:440
礦泉水桶鍛煉方法圖解 瀏覽:170
pvz系統使用方法和技巧 瀏覽:85
尿蛋白高的治療方法 瀏覽:603
肚子撐脹右側脹氣有什麼方法 瀏覽:619
手腕腱鞘囊腫治療方法 瀏覽:304
一般分析化學的方法 瀏覽:248
如何用數數的方法做減法 瀏覽:454
水彩碼頭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345
如何激勵孩子的學習方法 瀏覽:995
八年級物理學中常見的測量方法 瀏覽:150
防蚊扣使用方法 瀏覽:320
夏天洗衣服衣領技巧方法 瀏覽:105
球囊炎的治療方法 瀏覽:580
電腦關機關閉鍵盤燈光的方法 瀏覽:906
什麼方法去額頭皺紋 瀏覽:860
如何在初中時學習好的方法 瀏覽:450
硅化木的鑒別方法 瀏覽:255
無創呼吸機的使用方法 瀏覽:861
香葯炮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