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稱大象的方法有幾種
可以運用:阿基米德原理的排水法、杠桿原理的天平、現代工具地磅等方法。
1、阿基米德原理的排水法。根據阿基米德原理浸入靜止流體中的物體受到一個浮力,其大小等於該物體所排開的流體重量。因此,大象在大的水池中排出的等體積的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2、杠桿原理的天平。根據鋼管原理,動力×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阻力×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大的天平上一端大象的重量就等於另一端砝碼的重量。
3、現代工具地磅。現代工具地板屬於設置在地面上的大磅秤,通常用來稱卡車的載貨噸數,是廠礦、商家等用於大宗貨物計量的主要稱重設備。可以直接稱重大象的重量。
聰明的曹沖所用的方法是「等量替換法」。用許多石頭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劃記號,讓大象與石頭產生等量的效果,再一次一次稱出石頭的重量,使「大」轉化為「小」,分而治之,這一難題就得到圓滿的解決。
等量替換法是一種常用到的科學思維方法。這里再講一個愛迪生的小故事。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有一位數學基礎相當好的助手叫阿普頓。有一次,愛迪生把一隻電燈泡的玻璃殼交給阿普頓,要他計算一下燈泡的容積。
阿普頓看著梨形的燈泡殼,思索了好久之後,畫出了燈泡殼的剖視圖、立體圖,畫出了一條條復雜的曲線,測量了一個個數據,列出了一道道算式。經過幾個小時的緊張計算,還未得出結果。愛迪生看後很不滿意。
只見愛迪生在燈泡殼里裝滿水,再把水倒進量杯,不到一分鍾,就把燈泡的容積「算」出來了。這里,愛迪生用倒入量杯里的水的體積代替了燈泡殼的容積,用的也是等量替換法。
❷ 曹沖稱象還可以用什麼辦法稱象
利用杠桿原理。
可以選擇一個巨大的翹板,利用杠桿原理進行稱重。將大象放在翹板的一端,然後另一端站上人。隨著人的數量的增加,在達到一定的數量之後,使整個翹板保持平衡。
因為每個人的重量不一樣,如果出現了人的體重大於大象的體重,那麼這個時候換體重輕的人既可。此時只需計算出另一端人的總體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曹沖稱象》簡介:
《曹沖稱象》是人教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第4課的課文,是根據《三國志·魏書·武文世王公傳》改寫的,又名《稱象》。由梓君、陳亮、楊海波、左小群共同參與朗讀。
本文講的是曹操的兒子曹沖小時候動腦筋想出了稱大象的辦法的故事。一個七歲的孩子,想出稱象的辦法比官員強,比官員妙,這實在難能可貴。曹沖稱象的故事,因此廣為流傳;曹沖愛動腦筋,善於觀察,富於聯想的品質,值得我們認真借鑒。
❸ 曹沖稱象一文中還有什麼辦法能稱出大象的體重
曹沖稱象一文中沒有其他辦法能稱出大象的體重。
不過我們可以選擇一個巨大的蹺蹺板,用杠桿原理來稱重。當然,操作步驟也很簡單。把大象放在蹺蹺板的一端,然後站在另一端站上人。隨著人數的增加,在達到一定數量後,整個蹺蹺板保持平衡。
因為每個人的體重是不同的,如果人的體重大於大象的體重,那麼這個時候可以使用較輕的人就行了。此時,我們只需要計算另一端人的總重量,即大象的重量。事實上,這種方法類似於曹沖的方法,但也是一種非常巧妙的手段。
(3)給大象稱重採用什麼方法擴展閱讀:
曹沖稱的大象是吳國孫權送給曹操的禮物。因為這只大象很大,曹操以前從未見過這么大的大象。大象的腿像一根柱子一樣粗,但是如何才能具體地稱出這頭大象的體重呢?這給許多謀士出了一個難題。
一個孩子的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這個人就是曹沖。他說他能准確地稱出大象的重量。曹沖首先做的是把大象帶到船上,當大象與水平面穩定後,他在船上做了一個標記。
然後把大象帶到岸邊,接著把石頭裝到船上。石頭大大小小的被裝進船里,船一點一點沉下去。在到達標記處之後,曹沖命令工人停止裝載石頭。這時,只要稱一下石頭的重量,你就能得到大象的重量。
❹ 你知道現在用什麼辦法可以稱出大象的重量嗎
用過地磅來稱出大象的重量,有一種高速公路交通警察抓超載用移動地磅。
腳印法:把大象拉到松軟的地面上,然後再量一量四個腳印的深度,再量一個已經知道重量的人在同地面上腳印深度,就可以算出大象的重量。
拖動法:設計一隻底面光滑的大木板,放於一光滑的地面,為了減少摩擦系數,還可在地面上塗一些油,用一定的力量去拉這只木板,記下拉動時的力量,(可以用一定數量的石頭的重量通過滑車轉向後作水平拉力),然後再把大象牽走,再記下拉動空木板的拉力,則大象的重量就可算出來。
排水法:類似於曹沖的辦法,挖一規則幾何形狀深水坑,深度超過大象高度,別讓大象能站在水底即可,把水灌滿,把大象趕入,然後牽出大象,算一下減少的水的體積即是大象的重量。
(4)給大象稱重採用什麼方法擴展閱讀
曹沖稱象
取自《三國志》:曹沖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大悅,即施行焉。
曹沖聰明至極,五六歲的時候像大人般聰明。當時孫權送一頭大象給曹操,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大臣們沒一個人能想法測出。
這時曹沖說,把大象放在船上,在船下沉的地方坐上標記,然後把石頭放上去沉至刻度處,就可以知道了,曹操感到很滿意,照著這個方法果然稱出了重量。
❺ 除了曹沖的辦法還有什麼辦法稱象
除了曹沖的辦法之外,其他的稱象方法如下:
首先我們可以做一個大象稱重翹翹板,大概意思是利用杠桿原理,讓大象站在一端,另一端用物品,等物品和大象重量相同時,再將物品的重量相加,便可算出大答象的重量。
接著將大象用鋼索綁定起來,然後利用吊車的滑輪,在鋼索的另一頭繫上大筐,在筐內放入重物,重量相等時,就會平衡。計算重物就可以算出大答象的重量。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做一個類似於天平的秤,大象在一邊,另外一邊放上方便稱重搬運的物體來計算。
曹沖稱象的相關原理:
實際上,聰明的曹沖所用的方法是「等量替換法」。用許多石頭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劃記號,讓大象與石頭產生等量的效果,再一次一次稱出石頭的重量,使「大」轉化為「小」,分而治之,這一難題就得到圓滿的解決。
等量替換法是一種常用到的科學思維方法,這里再講一個愛迪生的小故事。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有一位數學基礎相當好的助手叫阿普頓。有一次,愛迪生把一隻電燈泡的玻璃殼交給阿普頓,要他計算一下燈泡的容積。
阿普頓看著梨形的燈泡殼,思索了好久之後,畫出了燈泡殼的剖視圖、立體圖,畫出了一條條復雜的曲線,測量了一個個數據,列出了一道道算式。經過幾個小時的緊張計算,還未得出結果。愛迪生看後很不滿意。
只見愛迪生在燈泡殼里裝滿水,再把水倒進量杯,不到一分鍾,就把燈泡的容積「算」出來了。這里,愛迪生用倒入量杯里的水的體積代替了燈泡殼的容積,用的也是等量替換法。
❻ 三國時期稱象,除了曹沖的辦法,還有哪些方法能稱出來
可以通過“天平法”進行稱重。簡單來說就是把大象放在蹺蹺板的一端,另一端不斷的增添重物,直到蹺蹺板平衡為止,那麼重物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其實無論什麼方法,都是與曹沖稱象的方法本質一樣。因為當時沒有現代的“地磅”之類的東西,那個時候人們所使用的“秤”其實就是曹沖稱象的原理。
又或者在一棵百年大樹上掛一根繩子,或者在城牆上掛一根繩子,繩子的一端掛著大象,另一端不斷的增加重物,最終大象肯定會緩緩上升,直到大象和重物處於同一水平位置的時候,這個時候重物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再或者用人力讓大象站在一輛車上,然後讓人拉動車輛,直到車輛剛剛可以行動的程度。這個時候把大象趕下車,在車上不斷的放重物,直到拉車的人感覺和拉動大象差不多的時候,稱重車上的物品重量就可以了。當然這些方法都會有些誤差,不過總體來說都是採用了古代秤桿的同樣原理來實現。
❼ 除了曹沖稱象的辦法,還有什麼辦法能稱出大象呢
可以運用:阿基米德原理的排水法、杠桿原理的天平、現代工具地磅等方法。
1、阿基米德原理的排水法。根據阿基米德原理浸入靜止流體中的物體受到一個浮力,其大小等於該物體所排開的流體重量。因此,大象在大的水池中排出的等體積的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2、杠桿原理的天平。根據鋼管原理,動力×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阻力×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大的天平上一端大象的重量就等於另一端砝碼的重量。
3、現代工具地磅。現代工具地板屬於設置在地面上的大磅秤,通常用來稱卡車的載貨噸數,是廠礦、商家等用於大宗貨物計量的主要稱重設備。可以直接稱重大象的重量。
(7)給大象稱重採用什麼方法擴展閱讀:
曹沖稱象的辦法與阿基米德原理的聯系:
曹沖所用的方法是「等量替換法」。用許多石頭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畫記號,讓大象與石頭產生等量的效果,再一次一次稱出石頭的重量,使「大」轉化為「小」,分而治之,這一難題就得到圓滿的解決。
實際上也是利用漂浮在水面上的物體的重力等於水對物體的浮力這一物理原理。只不過其等量替換的對象不是排開的水,而是換成了等量的石頭。等量關系為:大象的重量=該物體所排開的流體重量= 等量石頭的重量。
❽ 除曹沖稱象的方法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稱象
曹沖稱象的典故,想必各位都非常的熟悉。但是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事實,如果曹沖不使用當時的稱象方法,還有沒有別的方法能夠使用,並且能夠准確地稱出大象的體重呢?
當然,如果把這頭大象放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可以供我們採取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說大型的電子地磅,這很容易就能稱出大象的重量。但是畢竟當時是在古代,我們可以利用的條件非常的有限。只有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智慧,才能得到大象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