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古代官學,私學,科舉制度的特點
官學是指中國封建朝廷直接舉辦和管轄,以及歷代官府按照行政區劃在地方所辦的學校系統。包括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最主要的官學教育制度。
中央官學
國家的中央官學,在漢朝正式創辦。魏晉南北朝時期政局紛亂,官學時興時廢,及至唐朝,中央官學繁盛,制度完備,南宋以後逐漸走下坡路。到了封建社會後期,中央官學逐步衰敗,成為科舉制度的附庸,名存實亡。清朝末年,完全被學堂和學校所代替。根據中央官學各自所定的文化程度、教育對象和教學內容的不同,可將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央官學分為最高學府、專科學校和貴族學校三大類。
最高學府
太學和國子監是中國封建國家的最高學府 ,是封建王朝培養人才的主要場所。太學和國子監在辦學育才、繁榮學術、發展中國古代文化科學方面,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在中國和世界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歷代太學、國子監都注重考試。但考試形式方法不盡相同。漢初定歲試,後實行二歲一試。考試分口試、策試和設科射策。東漢桓帝永壽二年(156),更定課試之法,每兩 年考一次 ,不限錄取名額,以通經多寡授以不同的官職。這種注重課試、以試取士的做法,打破了世卿世祿、任人唯親的制度,對於選拔封建賢德之才,具有積極的意義,在當時世界教育史上也屬罕見。唐代中央官學的旬試、歲試、畢業試;宋代太學的三舍試法;明清國子監一年積滿八分為合格的積分試法,都可看成是漢朝太學課試方法的繼承和發展。太學、國子監強調自修、自由探究學術。漢代尤是。以後歷代均不同程度地繼承和發揚漢代太學這一優良傳統,並培養出許多大學問家。
專科學校
如東漢末創立的鴻都門學;南朝的史學、文學、儒學和玄學;唐宋明三代分別創辦的書學、算學、律學、醫學、畫學、武學等,都是屬於培養某種專業人才的專科學校。它們的教師、教材、教法、生徒及管理制度等都有比較完備的規定。
貴族學校
如東漢的四姓小侯學,唐朝的弘文館、崇文館,宋代的宗學、諸王宮學及內小學,明朝的宗學,清代的旗學、宗學,都是屬於這一類型。東漢明帝永平九年(66)為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四姓小侯開立學校,置五經師。初期可入學的,只有四姓子弟。後來,門戶開放,一般貴族子弟,不分姓氏,皆可入學。此學影響漸大,聲名益彰,匈奴亦慕名遣子入學。
私學多數是個人,如一些名士,大儒或者家族私自設立的學習場所,比較自由,教授東西也比較隨意,多數是教授者本人精通的領域。
漢武帝雖宣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並沒有禁止私學,太學里所立的五經博士都是今文經學,而古文經學仍可由私人傳授。由於私學力量日益增強,至東漢末爭取到了壓倒官學的地位。有的貫通古文今文的經學,而被稱為「通儒」,如馬融、鄭玄就是當時著名的「通儒」,他們的私學中的學生達到上千人。漢代經學既重「師法」,又重「家法」,太學專經博士,必須嚴加遵守,否則就不能被選充博士,或即使當上了博士,一經發現,也有被撤換的可能。例如西漢太學博士孟喜從田王孫學「易」,因改師法就很久不準進太學當博士。又如東漢張玄被拜為「顏氏公羊春秋」博士,因他不守家法,兼講「嚴氏公羊春秋」,經學生告發他學問不專,光武帝不得不撤換他的博士職。 這種「師法」、"家法"的學風,皆由私學培養而成。孔子將春秋傳之子夏,子夏傳給公羊高,是為「公羊春秋」,數傳至胡母生、董仲舒,又數傳至眭孟,孟傳之嚴彭祖和顏安樂而成為兩家。漢代太學生可以向校外的著名經學專家學習,經師大儒往往自立「精舍」、「精廬」,開門授徒。所以漢代是經學的極盛時代,學習經學是做官的唯一途徑。經學大師的學生多至無法容納,有的可以及門受業。而有的則只要掛上一個名字,便叫做著錄弟子,不必親來受業。私家傳授經學的,主要是古文學派,講求名物訓詁,注重考證,後世名之為「漢學」。
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士族制度,但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復雜,天下分裂,國主屢遷。自東漢末已經開端的趨向老、庄之風至魏晉而日盛,300 余年間成為「清談」或「玄學」。但封建統治階級並不放棄儒學,他們的「玄學」實際上是「儒」「道」兼綜的「新學」。他們用玄學的觀點註解儒經,如何晏作《道德論》和《論語集解》,王弼著《周易注》和《老子注》。西晉「竹林七賢」(阮籍、嵇康、阮咸、山濤、向秀、王戎、劉伶)極力提倡老、庄,而尤重莊子。南朝梁時,稱老、庄、周易為「三玄」。玄學也促進了佛、道的發展。東晉僧徒支遁、慧遠最負盛名。慧遠不但精通玄學,並擅長儒學,企圖以佛學來融合儒、玄,在廬山30多年聚徒講學,使佛教有很大的發展。在儒、道、佛三家的斗爭中,佛教哲學逐漸漢化,佛教發達對中國哲學有很大的影響。佛經的「義疏之學」、禪林、精舍的講學形式,以及寺院的戒規等,對於儒家的經學義疏、對於儒家在景色秀麗的山林中建立精舍講學以及後來書院制度的產生,可能都有啟發和促進作用。儒學與道、佛既斗爭又融合,魏晉經學與漢學的注重章句訓詁變為注重義理,開辟了宋代「理學」發生和發展的道路。
儒家經學的發展歷史,就是中國古代私學發展的歷史。官學雖然也起了一定作用,然而對學術發展的最大功勞在於私學。尤其是儒家以外的各家,在官學中沒有什麼地位,其所以能保存下來,全賴私學。先秦的私學搞百家爭鳴,到漢以後儒學獨尊,官學中獨有儒學,所能容納的學生有限,大部分還是靠私學收容,並形成許多新的流派。西漢有師法家法,東漢發展了古文經學,魏晉經學雖然中衰,但具有特色,如王弼注的《周易》被稱為「獨冠古今」。兩晉私學也頗發達,名儒聚徒講學,生徒常有幾百或幾千人。如雷次宗在廬山,顧歡在天台山,劉儒業冠於當時,士子貴族莫不下席受業;沈德威在太學當博士,回家還要授徒講學,皆其著例。南朝的官學時興時廢,教育多賴私學維持。北魏雖曾一度禁止私學,整個北朝為了促進漢化,官學比較發達,但私學也頗盛,如徐遵明講學20餘年,前後學生多至萬人,劉獻之、張吾貴、李鉉等皆當時名師大儒,無不聚徒講學。
隋唐官學極盛,私學亦興。隋朝王通是一個大儒家,門弟子遍及全國,唐代的卿相多出其門下。曹憲在隋時已聚徒講學,常數百人,當時公卿以下,亦多從之受業。顏師古以考定五經著名,未顯達時以教授為業。孔穎達在未做官以前也以教授為務。劉焯以儒學名重海內,從國子學回家鄉後專門從事著述和教授。尹知章在國子學當博士,每日回家還收私徒講授。韓愈從獨孤及、梁肅學古文,成為一代文豪,對復興古文有功。他的名弟子李翱、皇甫湜、張籍等皆當時名士。柳宗元貶柳州時,江嶺間為進士者,不遠數千里皆隨宗元師法,凡經其門下者必為名士。
科舉是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為選拔人才資源,而設置的一種考試制度,讓讀書人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學而優則仕的一種制度。
科舉制的殿試部分是由皇帝親自主持、以分科考試形式錄用人才的取士制度。魏晉以來,採用九品中正制,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來選舉人才。隋煬帝時期正式設置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准。詳細內容可參考網路:古代科舉制度。
2. 中國古代社會存在著官學與私學兩種教育體系這兩種教育制度各有什麼特點
如果不在存在著官學與私學兩種教育體系,各有什麼弊端,關學的話,他就是為國家統治它的立足於國家統治,然後就是他的思想,可能比較背進步一些,而思學的話,它就是比較自由一些啊,暢所欲言
3. 我國古代的教育形式是
主要是官學和私學兩種形式。
官學:如漢朝的太學,隋朝的國子監,唐朝的弘文館等,學生多是貴族
明清時,府州縣設立府州縣學,又在邊防區衛學,鄉村設立社學
私學:如春秋時期的孔子,有三千弟子,唐朝開始興起大量書院,如著名的四大書院
4. 書院、私學、官學有什麼不同
一、性質不同
私學屬於私人性質,由私人或民間團體辦理。
官學由中國封建朝廷直接舉辦和管轄。
書院,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
二、影響不同
官學包括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最主要的官學教育制度。
私學:首先,沖破西周以來「學在官府」、學校教育為官府壟斷局面,擴大了教育對象。
其次,私學是專門的教育場所,這就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師合一的舊官學教育體制,使教育成為一種獨立的活動。私學使教育內容與教育方式得到新的發展。最後,私學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促進了先秦教育理論的發展。
書院:形成東亞古代教育制度有別於官學的另一種獨立的教育系統。
三、特點
官學:不僅具有階級性,而且具有明顯的等級性。辦學宗旨是培養各種封建統治人才,以供朝廷之用。
書院:實施藏書、教學與研究三結合。
私學:
1、私立教育經費基本為自籌,但也不排斥官方資助。
2、師資。早期私學師資來源於平民學者。
3、私學的"有教無類"沖破了種族、地域和階級界限,平民布衣受教育的機會顯著增加。
4、由於私學大多有自己獨立的學術追求又由於教育對象的廣泛性,私學教育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方式上,都具有多樣化的特徵。
5、如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私學,其開辦不受時間、地點、人員、經費等的限制。
5. 中國古代官學與私學的區別
中國古代官學與私學的區別:
一、辦學方針不同
官學由國家政權機關主辦,實行「學在官府」「學術官守」的集中辦學方針;
私學是由私家根據社會或個人需要而設立的,實行的是「學在四夷」「學術下移」的分散辦學方針。
二、入學限制不同
官學的入學受到貴族身份的限制;
私學則是受教自由。
三、學習場所不同
官學由固定的教育場所和相應的教學設備,制度比較規范化;
私學不一定有固定的場所,是以教師為中心,可以流動,且設備簡單,制度不夠規范。
四、培養方向不同
官學是按一定方向一定規格培養人才;
私學則以多種目標多種規格培養人才,適應建立封建制度的需要,為地主階級服務。
6. 中國古代「官學」和「私學」的概念定義是什麼二者有何區別
官學是指中國封建朝廷直接舉辦和管轄,以及歷代官府按照行政區劃在地方所辦的學校系統。
私學,是中國古代私人辦理的學校,與官學相對而言。
區別:
一、辦學方針不同
官學由國家政權機關主辦,實行「學在官府」「學術官守」的集中辦學方針;私學是由私家根據社會或個人需要而設立的,實行的是「學在四夷」「學術下移」的分散辦學方針。
二、入學限制不同
官學的入學受到貴族身份的限制;私學則是受教自由。
三、學習場所不同
官學由固定的教育場所和相應的教學設備,制度比較規范化;私學不一定有固定的場所,是以教師為中心,可以流動,且設備簡單,制度不夠規范。
四、培養方向不同
官學是按一定方向一定規格培養人才;私學則以多種目標多種規格培養人才,適應建立封建制度的需要,為地主階級服務。
官學特點
不僅具有階級性,而且具有明顯的等級性。辦學宗旨是培養各種封建統治人才,以供朝廷之用。設置了專門教育行政機關和教育長官來管轄中央官學。
教育內容以儒家經籍為主,以四書五經為主要教材。中央官學在培育各種優秀人才、繼承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繁榮科學、學術事業等方面,曾經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促進中國與亞歐諸國的文化交流和增進中國人民與各國人民友誼方面 ,也曾起了積極的作用。
7. 中國古代官學與私學的相同點是什麼
1。為培養人才而設立,都適應建立封建制度的需要
2.官學與私學的教授內容均為六經,漢朝後均以儒家思想為本
8. 書院,私學,官學有什麼不同
一、性質不同
1、書院:是中國古代教育機構。
2、私學:是中國古代私人辦理的學校,與官學相對而言。
3、官學:中國封建朝廷直接舉辦和管轄,以及歷代官府按照行政區劃在地方所辦的學校系統。
二、出現時間不同
1、書院:最早出現在唐玄宗時期,東都洛陽紫微城的麗正書院。
2、私學:私學產生於春秋時期,孔子雖非私學的首創者。
3、官學:國家的中央官學,在漢朝正式創辦。
三、特點不同
1、書院:直到庚子後新政,庚子詔令將全國書院改制為新式學堂,書院制度瓦解;當代中國書院紛紛舉起,大多是國學培育、書畫交流之所。規劃較大且設施、內容較完善的書院有安徽西廬書院。
2、私學:以孔子私學規模最大,影響最深,歷時2000餘年,在中國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3、官學:根據中央官學各自所定的文化程度、教育對象和教學內容的不同,可將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央官學分為最高學府、專科學校和貴族學校三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