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以下有一些治療脫肛的常用食療方法,希望可以幫到小孩: (1)黃芪黨參大棗粥: 黃芪30—55克,黨參20克,大棗10枚,大米適量,加清水共煮粥。粥成加入白糖調味再煮片刻即食。 (2)豬大腸燉糯米綠豆: 豬大腸300克,糯米30克,綠豆50克。將豬大腸洗凈,糯米與綠豆用清水浸泡1小時,然後把糯米、綠豆放入大腸內並加入少許水和食鹽,腸兩端用線扎緊,放入鍋內加水煮2小時即可服食。 (3)鱔魚苡米湯: 黃鱔250克,苡米50克。將黃鱔洗凈,與苡米同煲湯,鹽調味服食。 (4)海參瘦肉湯: 海參30克,瘦肉適量。加清水適量共煲湯,鹽調味服食。 若沒有明顯效果建議您及早帶孩子到醫院做相關檢查對症治療。 祝您孩子早日恢復健康!
⑵ 脫肛怎麼治療最好
肛門翻出,嚴重者直腸脫出肛門,呈半圓球形或者圓柱形的赤紅色突出物,突出物的表面有橫紋皺褶。輕者站立時可自行縮回。脫肛時間較長,則黏膜充血、水腫,無縮回能力,經風吹日曬,突出物為紫黑色,時間過久,突出物發炎、乾裂和壞死。病牛則排糞困難,不斷努責,不見排出,痛苦不安。行動不便,精神不振,鼻鏡乾燥,耳梢發冷,食慾減退。體溫上升,口色淡白,尾根脈搏遲細。
治療方法
(1)用溫水灌腸,排出腸中的糞便,再用0.1%高錳酸鉀或2%明礬溶液熱敷,水腫消退後把脫出的直腸送進肛門內。如果水腫嚴重,用上述方法沖洗後,用細針亂刺水腫黏膜,再用3%明礬水熱敷,此法適用初患此症的病牛。
(2)對多次患此症的病牛,先用上述方法洗凈脫出部分,再用手捏破腫脹、壞死的黏膜,並用明礬粉揉,把水腫液擠出,然後剪除黏膜碎片,最後把脫出的直腸送回肛門內。
(3)在肛門周圍分點注射酒精或10%氯化鈉溶液20~30毫升,2%普魯卡因溶液5毫升,也可防止肛門再脫出。
(4)防風、明礬煎汁,用來洗凈脫出的腸管,再用少量的冰片放進活著的田螺內,然後取出螺殼內化的水,塗在脫出的腸管上,脫出的腸管即可自行收縮進肛門。
(5)黃芪38克,陳皮30克,柴胡26克,當歸23克,白術37克,升麻38克,黨參38克,甘草20克,共研為細末,開水沖調,一次灌服。
(6)田螺7~10個,洗凈後放進熱水中,使田螺從殼內伸出來,再去殼取出肉,把肉砸碎,加上23克冰片拌勻。使用時,把上述葯物塗在脫出的腸管上。每天3次,2天可治癒。
(7)白術67克,小茴香68克,附子72克,槐花70克,牡蠣76克,升麻75克,甘草46克,陳皮60克,赤石脂55克,乾薑45克,肉豆蔻66克,當歸77克,黃芪66克,石榴皮70克,麻仁76克,訶子56克,五倍子46克,共研為細末,開水沖調,一次灌服。每天一劑、共服5~7劑。
(8)若脫出時間過長,採取上述方法均無效時可用手術切除。
⑶ 什麼是脫肛怎樣治療
直腸或直腸粘膜脫出肛門外的病證。《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脫肛者,肛門脫出也。」因氣虛下陷,或胃腸濕熱下注所致。氣虛下陷者,治宜補氣升提,用補中益氣湯,重用人參、黃芪、升麻;虛中挾火而痛者,加黃芩、黃連、槐花;虛寒者,用理中湯。因胃腸濕熱下注,肛脫腫痛者,選用抽薪飲、大分清飲等方。可同時兼用局部熏洗搽敷:寒者用荊芥、胡蔥煎洗,以伏龍肝、鱉頭灰、百葯煎研末,油調敷;熱者用朴硝、白礬湯洗,以黃柏、牡蠣粉摻搽;焮紅腫痛者,以田螺去厴,入冰片,化水搽(見《類證治裁·脫肛》)。濕熱下注大腸者,宜清利濕熱,兼以升提,方用黃芩、黃連、槐角、黃柏、升麻、柴胡等葯,外用五倍子、白礬煎湯熏洗。脫肛又稱肛管直腸脫垂,是直腸黏膜、肛管、直腸全層和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脫出肛門外的一種疾病,多見於體質虛弱的小兒和老年人,身高瘦弱者也易發生。 幼兒發育不全,骶骨弧度較直,肛門括約肌肌力較弱,啼哭和腹瀉常誘發脫垂,以部分脫垂較常見。成人因內痔經常脫出也可誘發,以直腸黏膜脫垂為多。女性因骨盆下口較大,多次分娩,可使盆底筋膜和 肌肉鬆弛,故發病率女性高於男性。 本病的臨床症狀,早期便後有黏膜自肛門脫出,並可自行縮回;以後漸漸不能自行回復,需用手上托能復位,常有少許黏液自肛門流出,排便後有下墜感和排便不盡感,排便次數增多;再後在咳嗽、噴嚏、走路、久站或稍一用力即可脫出,脫出後局部有發脹感,也可感到腰骶部脹痛,脫出的黏膜有黏液分泌,黏膜常受刺激可發生充血、水腫、糜爛和潰瘍,分泌可夾雜血性黏液,刺激肛周皮膚,可引起瘙癢。由於肛括約肌鬆弛,很少發生嵌頓,一但嵌頓發生,病人即感到局部劇痛,腫物不能用手托復位,脫出肛管很快出現腫脹、充血和紫紺、黏膜皺襞消失,如不及時治療,可發生絞窄和壞死。未脫出時,體檢可見肛口呈散開狀,指檢往往發現肛括約肌鬆弛,收縮力減弱。檢查時應排除直腸帶蒂息肉和重度內痔脫出,可囑病人下蹲用力,等肛管全部脫出後,再行檢查,確定為部分和完全脫垂。在臨床上按脫垂程度輕重分成三度:一度為直腸黏膜脫出,二度為直腸全層脫出,三度為直腸及乙狀結腸脫出。
此病多為氣虛下陷,長時間腹瀉不愈、久病卧床傷氣、大便干結,均可以出現脫肛。
治以補益中氣,升提下陷。葯用炙黃芪、黨參、白術、升麻、柴胡、當歸、陳皮。便秘加熟軍;有熱加連翹、梔子;陰虛加玄參、生地。
另外可以針灸百會、長強,病久加足三里。
治脫肛方:
1.參麥芩連歸地湯(肖正安教授)
組成:沙參5克,麥冬12克,黃芩10克,黃連5克,當歸6克,生地15克,枳殼6克,厚朴9克,烏梅9克,白芍9克。 功效:清熱涼血,利肛收斂。 主治:肺熱氣虛之脫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2.收肛散(柏蓮松教授) 組成:五倍子9克,炒浮萍草9克,龍骨9克,木賊草9大象。 功效:收澀固脫。 主治:肛門直腸粘膜脫垂Ⅰ、Ⅱ度。 用法:共研細末,乾擦或麻油調敷。
3.提肛湯(王靜安主任醫師) 組成:黃芪15克,升麻5克,當歸10克,枳殼10克,炒淮山葯15克,沙參15克,麥冬10克,烏梅15克,白芍15克。 功效:升陽舉陷,益氣滋陰。 主治:小兒脫肛。 加減:若小兒滑瀉不禁,可加煨訶子10克;炙粟殼5克,以清之;若久瀉虛寒甚者,可加良姜3克,附片5克溫補中陽。本方為自擬方,臨床運用30餘年,有效率達96%。 用法:日1劑,水煎,分早、中、晚服。
4. 脫肛液(李潤庭主任醫師) 組成:明礬6克,鹽酸普魯卡因2克,加水至100毫升。 功效:固腸收澀。 主治:直腸脫垂。 用法:注射於直腸周圍或直腸粘膜層與肌層之間。
5. 益氣升陽湯(張夢儂名中醫) 組成:黃芪15克,當歸10克,黨參15克,白術10克,柴胡10克,生麻10克,炙甘草10克,樗樹皮10克,陳皮10克,罌粟殼10克。 功效:益氣升陽。 主治:脫肛。 用法:每日1劑,水煎3次分服。
編輯本段中醫食療
1.田螺燉豬肉 用田螺肉120克、豬肉120克。將洗干凈的田螺肉、豬肉入鍋共燉。每日1劑,分4次服食。
2.何首烏煲雞 何首烏30克,雌雞1隻(約500克)。將雞宰殺去毛及內臟,以白紗布兩、三層包何首烏末,納雞腹內,加清水適量,放入鍋內,煲至雞肉離骨,取出首烏末,加鹽、油、姜、酒調味,飲湯食雞肉。一日內分2次服完。
3.黃花木耳湯 黃花菜(又名金針菜)100克、木耳25克、白糖5克。將黃花菜、木耳洗凈去雜質,加水煮1小時,原湯加白糖調勻服食。
4.鯽魚黃芪湯 鯽魚150—200克,黃芪15—20克,枳殼9克(炒)。將鯽魚去鰓、鱗、內臟,先煎黃芪、枳殼,30分鍾後下鯽魚,魚熟後取湯飲之,可少加生薑、鹽以調味。
⑷ 肛脫的脫肛 - 食物治療
脫肛大多都是長痔瘡了。
目前,痔瘡脫肛的最佳防治途徑是:
(1)每次排便應在5分鍾以內。
(2)司機、孕婦和坐班人員,在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做10次提肛動作。(在抹點紫川膏,一二期痔瘡可自行恢復,三期時間會長一點)
(3)大便乾燥者,在每天晚飯後(隔一小時)生吃白菜心三至五個。
(4)准備阿膠30克、紅糖50克,糯米10克:
將糯米煮熟後在加入紅糖和剁碎的阿膠服用。
(5)藕500克、紅糖120克,僵蠶7個:
將藕片切成片,然後加入紅糖和僵蠶一起煮20分鍾,就可服用
只有方法對了,才能更好的去掉痔瘡的。
⑸ 脫肛有什麼食療方法
患有脫肛的病人平時宜進食滋補性食物,如豬、牛、羊肉、雞、蛋類、黃鱔等。也可以用黨參、黃芪、山葯、蓮子、大米煮粥經常服食,還要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戒煙酒,對生冷滑膩及寒冷性食物,亦應盡量少食。在食物調治方面,可選擇以下食療方:
1.黃芪黨參大棗粥
2.豬大腸燉糯米綠豆
3.鱔魚苡米湯
4.海參瘦肉湯
5.黃芪燉烏骨雞
6.白鬍椒粉燉大腸
⑹ 怎樣治療脫肛
中醫認為脫肛是由於氣虛下陷,不能收攝,以致肛管直腸向外脫出.患有脫肛的病人平時宜進食滋補性食物,如豬、牛、羊肉、雞、蛋類、黃鱔等.也可以用黨參、黃芪、山葯、蓮子、大米煮粥經常服食,還要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戒煙酒,對生冷滑膩及寒冷性食物,亦應盡量少食.在食物調治方面,可選擇以下食療方: (1)黃芪黨參大棗粥:黃芪30—55克,黨參20克,大棗10枚,大米適量,加清水共煮粥.粥成加入白糖調味再煮片刻即食. (2)豬大腸燉糯米綠豆:豬大腸300克,糯米30克,綠豆50克.將豬大腸洗凈,糯米與綠豆用清水浸泡1小時,然後把糯米、綠豆放入大腸內並加入少許水和食鹽,腸兩端用線扎緊,放入鍋內加水煮2小時即可服食. (3)鱔魚苡米湯:黃鱔250克,苡米50克.將黃鱔洗凈,與苡米同煲湯,鹽調味服食. (4)海參瘦肉湯:海參30克,瘦肉適量.加清水適量共煲湯,鹽調味服食. (5)黃芪燉烏骨雞:烏骨雞250克,黃芪50克.加清水適量.共燉至爛熟,鹽調味吃肉飲湯. (6)白鬍椒粉燉大腸:豬大腸250克,胡椒適量.將胡椒放入豬腸內,兩頭扎緊,燉爛服食. (7)馬齒莧燉豬大腸:豬大腸250克,馬齒莧30克.將腸洗凈後入馬齒莧,扎緊兩頭,燉至爛熟服食.適用脫肛見大便時肛門疼痛或便後有沾液和血. (8)黃花菜煲木耳:黃花菜50克,木耳15克.加清水煎湯,白糖調服.適用脫肛見大便時肛門疼痛,或便後有血.
⑺ 脫肛的最佳治療方法有哪些
脫肛又稱直腸脫垂,根據病情的輕重及發病年齡的不同,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
兒童直腸脫垂是一種自限性疾病,一般可在5歲前自愈,故以非手術治療為主。成人完全性直腸脫垂是嚴重的,長期脫垂將致陰部神經損傷產生肛門失禁、潰瘍、肛周感染、直腸出血、脫垂腸段水腫、狹窄及壞死的危險,應以手術治療為主。同時盡量消除直腸脫垂的誘發因素。
1.一般治療:幼兒直腸脫垂有自愈的可能。非手術治療主要是便後立即將脫出直腸復位,取俯卧位,用膠布固定雙臀等。成人也應積極治療便秘、咳嗽等引起腹壓增高的疾病,以避免加重脫垂程度和手術治療後復發。
2.注射治療:將硬化劑注射到脫垂部位的黏膜下層內,使黏膜與肌層產生無菌性炎症,粘連固定。主要適用於黏膜脫垂。常用硬化劑為5%苯酚植物油、5%鹽酸奎寧尿素水溶液。對兒童與老人療效尚好,成年人容易復發。
3.手術治療: 成人完全性直腸脫垂的手術方法很多,各有優缺點和不同的復發率。手術途徑有四種,包括經腹部、經會陰、經腹會陰和經骶部。前兩種途徑應用較多。
⑻ 脫肛有什麼食療方法
1.田螺燉豬肉 用田螺肉120克、豬肉120克。將洗干凈的田螺肉、豬肉入鍋共燉。每日1劑,分4次服食。
2.何首烏煲雞 何首烏30克,雌雞1隻(約500克)。將雞宰殺去毛及內臟,以白紗布兩、三層包何首烏末,納雞腹內,加清水適量,放入鍋內,煲至雞肉離骨,取出首烏末,加鹽、油、姜、酒調味,飲湯食雞肉。一日內分2次服完。
3.黃花木耳湯 黃花菜(又名金針菜)100克、木耳25克、白糖5克。將黃花菜、木耳洗凈去雜質,加水煮1小時,原湯加白糖調勻服食。
4.鯽魚黃芪湯 鯽魚150—200克,黃芪15—20克,枳殼9克(炒)。將鯽魚去鰓、鱗、內臟,先煎黃芪、枳殼,30分鍾後下鯽魚,魚熟後取湯飲之,可少加生薑、鹽以調味。
⑼ 每次大便後都脫肛。請問有沒有用中草葯治療的方法
補中益氣湯重用黃芪治療氣虛下陷型的脫肛。但是其他疾病也可以導致脫肛(如痢疾、會陰部外傷、肺熱迫腸等),建議您還是找真正懂中醫的中醫醫生看一下吧。
⑽ 老年脫肛的治療方法
1.常見於體虛的小兒及老年人,或新產婦,或有長期瀉痢、咳嗽等病史,或有內痔環切手術史。
2.脫出為本證的主要症狀。輕者排便時直腸粘膜脫出,便後可自行還納;日久逐步發展為直腸全層脫出,除大便時脫出外,甚至咳嗽、行走、下蹲也脫出,須用手推回或卧床休息後方能回納。如脫出未即時還納,直腸粘膜充血水腫,出血或糜爛。可伴有肛周皮膚潮濕瘙癢、腰骶及腹部墜脹酸痛。脫出時間稍長,』沒有及時復位,可造成嵌頓,粘膜由粉紅色變為暗紫色,甚至糜爛壞死,腫脹疼痛,體溫升高,排尿不暢,里急後重,肛門墜脹疼痛。
3.本病常分為I、Ⅱ、Ⅲ度。
I度:直腸粘膜脫出,淡紅色,長2~5厘米。質軟,不易出血,便後可自然回復。
Ⅱ度:直腸全層脫出,長5-9厘米,呈圓錐形,淡紅色,表面為環狀而有層次的粘膜皺襞,觸之較厚,有彈性,便後需用手幫助回復,常伴發肛門鬆弛。
Ⅲ度:直腸及部分乙狀結腸脫出,長達10厘米以上,呈圓柱形,表現有較淺的環狀皺襞,括約肌鬆弛無力。
4.本病尚需與內痔相鑒別。內痔中、後期雖也能脫出,但痔核分顆清楚突起,表面多為暗紅色或青紫色,拭之容易出血。
--------------------------------------------------------------------------------
脫肛症狀
本病是因小兒氣血未旺,發育未全,或因老年氣血衰退,或因產育,氣血雙虧,或因久瀉久痢、長期咳嗽等,以致中氣不足,氣虛下陷,不能攝納升提,肛門鬆弛,直腸移位而脫出肛外而成。若因手術或外傷損及肛門,肛門失於禁固,也會導致本病。
本病病位在大腸,病因較為復雜,但其根本原因是中氣不足所致。臨床上脫肛以虛證多見。中氣不足,氣虛下陷,不能提舉內臟,氣虛肛門固攝無力,則排便或腹壓增加時直腸脫出。若脫出後未及時還納,局部氣血郁滯,濕聚熱生,則脫出物腫痛並作,里急後重,此時為標實本虛。治療以補中益氣,固攝升提為基本原則。
--------------------------------------------------------------------------------
脫肛的治療方法
中氣不足型
【證見】 直腸粘膜或全層脫出,輕重不一,有的便時脫出,有的增加腹壓即脫出,粘膜色淡紅,粘液不多,里急後重及肛門墜脹疼痛感不明顯,伴食納不佳。舌淡,苔薄白,脈沉細。
【治法】 補中益氣,固攝升提。
【方葯】
1.主方補中益氣湯(李杲《東垣十書》)加減
處方:黨參30克,黃芪30克,升麻9克,柴胡6克,當歸9克,白術12克,炙甘草3克,大棗9克,金櫻子12克,續斷9克,五倍子12克。水煎服,每日l劑。
虛寒者,加肉桂3克(煽)、炮姜9克、制附子9克。夾熱者,加黃連6克、黃芩9克、槐花9克。久瀉久痢者,加訶子12克、破故紙9克。
2.中成葯
(1)補中益氣丸,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2)人參養榮丸,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
(1)人參蘆(顧伯華《中醫外科臨床手冊》)
處方:人參蘆1個(研末)。每日1個,溫開水送服。
(2)鱉首(朱仁康《中醫外科學》)
處方:鱉首(烘乾研末)3克,內服,每日3次。適用於兒童脫肛。
(3)脫肛方(柯澤春驗方)
處方:使君子肉若干,搗爛,加飴糖適量,製成丸葯。每丸3克,每次l丸。另燉瘦豬肉100—150克,取肉湯服用。每3日服丸葯和肉湯1次,3次為1個療程。適用於小兒I、Ⅱ度脫肛。
(4)菝葜金櫻湯(曹會卿驗方)
處方:菝葜90~120克,金櫻子(根)60.90克。水煎分3次服;小兒酌減。
(5)升陷回腸湯(王建葉等驗方)
處方:黨參30克,升麻9克,甘草6克。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過濾取汁,再加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兩次葯液混合,早晚2次分服。配合外洗:用芒硝30克、甘草9克,加水2 500—3 000毫升,煮沸5分鍾;待溫坐浴,早晚各1次。
下焦濕熱型
【證見】 直腸粘膜或全層脫出,灼熱腫痛,血性粘液較多,里急後重,排尿不暢,肛門墜脹,疼痛劇烈。舌紅,苔黃膩,脈洪數。
【治法】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
【方葯】
1.主方黃連解毒湯(王燾《外台秘要》)合地榆散(王懷隱等《太平聖惠方》)加減
處方:黃連6克,黃芩9克,梔子9克,黃柏9克,地榆12克,赤芍9克,甘草3克,蒼術9克,澤瀉9克,槐花9克,鳳尾草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濕清熱退,腫消痛減後,仍以補氣升提為治則,參照中氣不足證論治。
2.中成葯
(1)黃連解毒丸,每次10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2)地榆槐角丸,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參照中氣不足證單方驗方(1)~(4)。
--------------------------------------------------------------------------------
脫肛的外治法
1.熏洗 可選用苦參湯加石榴皮、明礬、五倍子煎湯熏洗;或用蛇床子、明礬、烏梅、槐花、地榆、防風、蔥葉煎湯,先熏後洗,每日2次。
2.敷葯 可用馬勃,木賊燒灰存性,共研為細末,混合均勻。將葯末撒布患處,使之還納復位。
3.回復術 直腸脫出後,須立即回復;如脫出時間較長,局部充血腫脹,則回復困難。施術時取側卧位,粘膜塗以潤滑劑,將脫出部分緩慢推入;再將食指伸入肛門內,檢查是否推到括約肌上方。如因疼痛;回復困難,可在局麻下進行。術後病人應卧床休息2~3日,使其不再脫出。
4.注射法 將葯物注射於直腸粘膜下層,使粘膜與肌層粘連;注射到直腸周圍間隙,使直腸壁與周圍組織粘連固定。此法對兒童效果良好,對成人配合肛門緊縮手術也可治癒。如用葯量過多,濃度過大時,可能引起直腸粘膜或直腸周圍組織壞死,甚至感染和形成膿腫。
(1)粘膜下注射法:①適應症:兒童直腸粘膜脫出。②禁忌症:直腸急性炎症,腹瀉及持續性腹壓增加等疾病。③葯物:脫肛液。④操作方法:取側卧位或截石位,局部消毒後,將直腸粘膜暴露於肛外。用鼠齒鉗固定脫出的粘膜,於齒線上方l厘米處以細針頭刺入粘膜下層,作點狀或柱狀注射。每點注入O.1一O.3毫升,點間距離O.5一l厘米,每次用葯總量12毫升左右。注射完畢再予消毒後,隨即還納肛門內,外蓋無菌紗布。術後酌情服用腸道消炎葯。
(2)雙層注射法:①適應證:成人Ⅱ、Ⅲ度直腸脫出。②禁忌證:痢疾、腹瀉、肛門直腸急性炎症。③葯物:脫肛液。④操作方法:常規備皮,清潔灌腸。取側卧位或截石位,腰俞麻醉,肛門部常規消毒,鋪巾。囑病人作排便動作,使直腸盡量脫出肛外,以0.1%新潔爾滅消毒直腸粘膜後,用鼠齒鉗2—3把固定脫出的粘膜之最高層,用較細的肌肉注射針頭由此處向上作粘膜下層點狀或柱狀注射,然後向外作粘膜下點狀或柱狀注射,用葯量10毫升左右。待全部脫出的直腸注射完畢,再消毒後還入肛門。換6號針頭(長8厘米),分別於左右3、9點距肛緣1.5厘米處進針。先在左側刺人皮膚皮下及外括約肌進入坐骨直腸間隙,約4—5厘米,針頭略遇阻力即達肛提肌,通過肛提肌針頭有落空感時,即進入骨盆直腸間隙,此時左手食指伸人直腸內,觸摸針頭部位確定在直腸壁外,骨盆直腸間隙內時,再深入2~3厘米。一般進針深度,男性不超過7.5厘米,女性不超過5.5厘米。然後退針緩緩注葯,呈扇形注射5一10毫升。換針頭以同樣的方法注射對側;最後注射後側,並使針略呈弧形,在肛門與尾骨之間刺人,沿骶骨曲進針,食指伸入直腸內引導針頭進入直腸後間隙,注葯3~5毫升。三點一次注葯總量不超過25毫升。
5.手術
(1)疤痕支持固定術:
適應證:成人Ⅱ、Ⅲ度直腸脫垂。
禁忌證:直腸脫出後嵌頓、水腫、壞死。
操作方法:常規備皮,清潔灌腸。腰俞麻醉,取截石位,常規消毒鋪巾。直腸用0.1%新潔爾滅消毒,分別選定左、右兩個點,在齒線以上1.5厘米處,用鼠齒鉗將直腸粘膜縱行夾住。然後用彎圓針和0號腸線在鉗下方貫穿結扎1針,垂直向上間斷結扎共4~5針,針距1厘米,對側同法結扎。術畢,局部再消毒後,直腸內放凡士林紗條,外蓋無菌敷料固定。
(2)肛門緊縮術:
適應證:直腸脫垂並發肛門鬆弛,不完全失禁者。
禁忌證:肛周急性炎症,瀉、痢、便次增多者。
操作方法:常規備皮,清潔灌腸。腰俞麻醉,取截石位,常規消毒鋪巾。於肛門後側2厘米處,沿左右肛緣作「V」形切口,切口長短按肛門鬆弛程度而定。如肛門鬆弛可插入3指以上者,可緊縮1/2;3指以下者,緊縮1/3。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將皮瓣游離至齒線並向上牽拉,暴露肛尾韌帶、外括約肌皮下部及肛管後三角;將外括約肌縫合2針,閉合肛管後三角,縫合皮膚「V」形切口,然後再將向上的游離皮瓣作「∧」形切除。止血後肛門內放凡士林紗條引流,外蓋無菌紗布。傷口5-7日拆線,術後可服抗感染葯物。
--------------------------------------------------------------------------------
脫肛如何治療
1.針灸療法
體針:取長強、百會、合谷、足三里、承山、陰陵泉、三陰交、八髑等穴。小兒取百會穴用艾卷灸。每次10分鍾,每日1次,7日為1個療程。
耳針:取直腸下端、神門、皮質下,捻轉l~3秒鍾,留針30—60分鍾。
梅花針:肛門周圍皮膚刺打,以增強括約肌及盆腔肌肉對直腸的支持固定作用。
2.飲食療法
黃芪蒸雞:黃芪50克,母雞1隻,食鹽少許。母雞去內臟、毛、爪,將黃芪填進雞腹內,放在器皿中隔水蒸熟,放入食鹽調味,分餐食肉喝湯,適用於中氣不足證。
升麻大棗豬腸湯:升麻10克,大棗30克,豬大腸500克,食鹽少許。升麻用紗布包裹,與大棗、豬腸同燉至豬腸熟爛,加入食鹽調味。去升麻,分3次食大棗、豬腸,喝湯。適用於中氣不足證。
馬齒莧升麻粥:馬齒莧200克,升麻10克,粳米50克,食鹽或白糖適量。馬齒莧與升麻同煎水去渣,放入粳米煮為粥,加入食鹽或白糖調味。適用於下焦濕熱證。
梔子無花果泥:梔子10克,無花果500克,白糖少許。梔子研為細末,無花果搗如泥後加入梔子末、白糖,隨意服食。適用於下焦濕熱證。
3.預防調護
避免長期增加腹壓的活動,改變排便下蹲時間過久的不良習慣。
患內痔、直腸息肉等經常脫出的疾病,』應及時治療。
防止便秘或痢疾、腹瀉、便次頻繁等增加腹內壓的疾病。
年老體弱中氣不足,有胃、子宮下垂者,應用補中益氣法,既有治療效果,又可達到預防本病的目的。
脫肛後必須及時復位,Ⅲ度脫肛者用棉墊加「T」字帶束緊壓迫固定,以防嵌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