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麼判斷水裡有沒有魚
垂釣者應該學會懂魚情、知魚性,正確判斷水裡有沒有魚,有些什麼魚。這主要是依靠水泡、水紋、水色、水草、水味、水聲、水鳥動物及岸邊小魚活動情況等等判斷魚情。
一、以泡觀魚
水泡是魚類呼吸、覓食、觸動泥土或從魚嘴裡吐出的魚泡。水泡是反映魚兒浮動的方向、品種、數量、大小、密度高低的重要標志。以泡觀魚,垂釣者能得到水下信息。
鯽魚泡:水泡細小而密集,一次連續兩個或多個,大小基本相同。有時冒一大一小兩個泡,大的冒出後緊跟一小泡。水泡的大小決定鯽魚的大小,如果大泡有豌豆那麼大,魚大約在半斤以上。
鯉魚泡:水泡成團,一個泡緊跟著一團水泡。水泡越多越大,說明鯉魚也越大。不過,因鯉魚有在淤泥里拱食的習性,也表現為一路雜泡移動,或者時不時向前升起團泡。
草魚泡.一閉碎泡.一般先冒一兩個較大的水泡,然後陸續冒出一些小的水泡,泡出水面還炸開。
二、以水紋觀魚
根據水紋觀察水下魚兒的動向:風平浪靜時,水面平如鏡,看不到小魚活動,也無法判斷水下是否有魚;如水波粼粼,水面不時漾起漣漪,有魚打出水花,或追逐嬉戲,時而躍出水面,表示水下的魚很多;水面游動嬉戲的小魚突然受驚,四處逃散,或水面有隱約的波紋,多是大魚活動覓食所致:如果有魚群浮在水面嚼水,這說明水裡缺少氧氣,魚兒不會覓食。
三、以水色觀魚
俗話說:水清無大魚,渾水好藏魚。水過清大多是無魚或魚少。水清而淺,再加上沒有浮萍水草等隱蔽,魚容易看見人和魚竿的影子,不敢前來攝餌,因而很難釣獲。在溝河中垂釣,適合垂釣的水色多是淡綠色、淡藍色或淡青色,如果水草較多則水色比較清淡。而池塘中最適宜垂釣的水色是淡白色、淡褐色、淡綠色或清中略帶點渾。
四、以水草觀魚
看水中水草是否茂盛,如果水草茂盛,說明食草性魚少。看水草的痕跡,如果水草殘缺不齊,草莖漂浮,表明食草性魚類較多,並可根據水草被啃食的深淺判斷食草性魚類的大小。寸草不生,表明魚很多。水草的草葉震動,表明草叢中必有魚棲聚,是垂釣的理想場所。還可根據水草搖動的程度和狀態觀察魚的種類。獨草輕搖多是鯽魚,獨草彈動多為草魚,片草輕搖多為鯉魚。
五、以水味觀魚
垂釣之前,迎風站或蹲在岸邊,聞一聞,從水面上吹來的風有無魚腥味,或用手捧水聞聞有無魚腥味。魚腥味越濃,表明魚群留下的黏液分泌物形成的泡沫就越多,魚也就越多。反之,則魚少。
六、聽水聲
具有一定垂釣經驗的人都知道,根據魚跳躍時伴隨的擊水聲,可以判斷魚情,聽魚兒吃草發出的「嚓嚓」聲和大魚追捕小魚發出的「撲通」聲,有聲則有魚,無聲則少魚或無魚。
七、看水鳥
鸕鶿、水鴨、白鷺等都是專食小魚的鳥類,垂釣者來到湖泊、河流,如果見到棲息在水草邊的水鴨、白鷺等突然起飛,或看到白鷺在水面的上空盤旋、翱翔,鸕鶿、水鴨在水面游,說明此處的魚兒較活躍,適宜下鉤垂釣。
㈡ 怎樣判別養魚水質,怎樣看水色
腥味、腥臭味,甚至是氨水的味道那麼水質就一定出問題了。 二、檢測指標 1、氨和亞硝酸鹽
現在大家一說誰的水好首先會想到誰的水更清澈,用水的澄清度來判斷水的好壞。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水的澄清度固然重要但它決不是判斷水質好壞的決定性指標,因為即使水不算清澈、即使水的ph及硬度不太理想等等這些對魚來說都不是致命的,而水中的毒素卻能直接要了魚的性命。我們花了那麼多錢配置魚缸的過濾系統、購買濾材、培養硝化菌為的是什麼?主要就是來清除水中的毒素的。「無毒」是養魚好水的最基本條件,但也是最關鍵的指標。毒素指標是判定水質好壞的決定性指標,是排第一位的。只要檢測出有毒素指標,不管你的水有多麼清澈都不是好水,都不適合養魚。毒素的存在說明你的硝化系統還沒有建立健全,水還沒有養好,真正的好水毒素指標必須是零,這個沒有商量的餘地,是具有一票否決權的指標。判定水的毒素指標用肉眼是看不出來的,必須要使用檢測液來檢測.
魚生活在水裡,就像人活在空氣中一樣,如果空氣中充滿了毒氣人是活不了的,同理魚也是這樣。那麼水中的毒素都有那些它們都有哪些是怎麼產生的呢?
對魚有致命危害的毒素有氨和亞硝酸鹽,它們都是劇毒,極低的含量就能造成魚的死亡。氨濃度超過0.012毫克/升時魚就有中毒的危險,亞硝酸鹽含量在0.1毫克以下是安全的健康水質,0.1毫克是輕微污染,0.25毫克以上的嚴重污染,1毫克或以上水中生物便開始走向死亡。
毒素的產生是這樣的:魚的排泄物和殘餌等有機物,會使水中的異營菌大量繁殖,異營菌的代謝產物就是劇毒的氨。在一個成熟的硝化系統中氨會馬上被硝化菌分解為亞硝酸鹽然後由亞硝化菌分解為硝酸鹽,硝酸鹽的毒性很低,可以通過換水降低,這就是我們魚缸為什麼要換水的道理。
2、菌群結構
為什麼有的魚總是會得病?這除了和魚的體質有關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魚缸里的菌群結構。當病原微生物在魚缸里大量繁殖的時候,那些抵抗力不強的魚必然要發病。理想的菌群結構應該是益生菌佔主導地位,形成魚缸里的強勢菌團來抑止病原微生物的生長。菌落的數量是可以測量的,國家漁業水質標准規定:總大腸菌群每升水不超過5000個。在我們日常養魚中這個指標我們是做不了的,但我們可以通過添加EM菌來達到目的的,我會在下一篇文章中介紹怎麼使用EM菌片做日常水質維護的。
3、PH、硬度
這兩個指標一般不需要做調整,也不是必須要檢測的指標。Ph6.5-8.5都是養魚的好水,一般城市自來水的ph在7左右,是中性的不需要調整。如果調整ph必須使用溫和的方法,避免ph變動過大對魚造成不適,以後我會專門寫一貼闡述ph調整的方法。各地水質不同水的硬度也相差較大,一般情況下人能喝的水的硬度都適合養魚,這個指標一般不需要調整,除非是在魚繁殖的期間需要軟水必須降低硬度,調整的方法也很多,以後在專門論述。
4、 溶解氧
水中溶氧多少是水質好壞的重要指標。養魚水體的溶解氧一天24小時中,必須有16小時以上大於5mg/l,任何時間不得低於3mg/l。溶氧不足,會使魚類的食慾減退,體質下降,抗病力降低,當水中溶氧下降到1mg/l左右時,魚就會浮頭。這個指標一般在家庭養魚時不做檢測,養一條羅漢魚的時候只要保證濾器能正常工作,水是流動的,就不會缺氧。魚多的時候要打氧。 5、 溫度
很多人不把這個指標當回事,其實這是不對的,對於熱帶魚來說溫度是很重要的指標,而且是要經常監控的指標,熱帶魚根據魚種的不同,對應的溫度也不同,羅漢魚一般在26-30度
㈢ 如何檢測魚缸水質
好水應該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一感官判斷
判斷魚缸水質的好壞最直接的辦法就是通過眼觀鼻聞來進行感官判斷,這是每個養魚者必須具備的基本功,對水質的感官判斷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水質清澈、柔韌而不膩
判斷水質好壞首先要看的就是水的澄清度,用魚趣觀賞魚專用養水機的細心朋友說,自己的水裡懸浮顆粒較少,感覺是清澈透亮、晶瑩剔透,很擔心應驗了「水至清則無魚」的說法!
人如果生活在帝都的霧霾里會開心嗎?魚也是同理的嘛!柔韌而不膩是指好水有一定的韌性,肥瘦適中,溫潤潔凈,卻不像純凈水那樣清瘦。
2略帶水色
養水的一個基本功就是看水色,真正的好水是略帶水色的,這是熟水的標志。
養水就是在養菌,不但要養硝化菌,還要養其他有利於維持水質的各種微生物。如果魚缸的水像純凈水那樣無色透明的話,說明水太瘦,水裡的含菌量太少,不是我們希望的好水。
水色是由浮游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決定的,主要是各種藻類,硅藻、綠藻、裸藻、隱藻、甲藻等,好的水色應該是呈現非常淡的茶褐色、黃綠色、油綠色,而出現灰白色、灰黃色、黑褐色為壞水。
3氣味正常
好水應該基本是無味的,或者帶一點淡淡的魚腥味,如果出現濃腥味、腥臭味,甚至是氨水的味道那麼水質就一定出問題了。
5溶解氧
水中溶氧多少是水質好壞的重要指標。養魚水體的溶解氧一天24小時中,必須有16小時以上大於5mg/l,任何時間不得低於3mg/l。溶氧不足,會使魚類的食慾減退,體質下降,抗病力降低,當水中溶氧下降到1mg/l左右時,魚就會浮頭。
這個指標一般在家庭養魚時不做檢測,養魚少的時候只要保證濾器能正常工作,水是流動的就不會缺氧,但魚多的時候要打氧,建議使用瘋狂沙頭加大溶氧量,否則極有可能造成魚只缺氧死亡。
6溫度
很多人魚友魚病了第一反應就是換水,上加熱棒,升溫,沒錯了,溫度對於魚來說就是這么至關重要啊,而且是要經常監控的指標,不過需要提示的就是用非卡迪諾加熱棒的魚友,一定要注意防爆啊。熱帶魚的溫度跨度很廣,根據魚種的不同對應的溫度也不同,一般18-32度都可以飼養不同的魚種。
最後綜述一下:
養魚的「好水」應該是:水質無毒、清澈透亮柔韌而不膩,氣味正常可略帶水色、含有大量有益菌、溶解氧豐富、溫度適宜、硬度PH等物理化指標合格的水。
養魚自來水除氯方法:
①暴曬1天;
②靜置2-3天;
③按每100公斤水加入0.63克大蘇打(即硫代酸鈉)即可立刻使用。
水質-網路
㈣ 怎麼看水顏色知道河裡有什麼魚呀 怎麼看水的顏色知道水裡有魚沒魚都是什麼魚呀
要看是什麼魚.因為不同品種的魚對水環境的適應力不同.水的顏色有的與水中的微生物有關,有的與水中的物質成分有關.
㈤ 憑肉眼該如何判斷觀賞魚水質的問題
憑肉眼該如何判斷水質的問題
不管是家庭養魚還是專業養魚的,都知道一句話,養魚先養水。可想而知,水質的好壞對於魚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但是,我們沒有像專業的儀器設備來檢測水質,那我們是不是就沒法判斷水質的好壞呢?答案是否定的,其實,
我們可以利用經驗,用肉眼就可以辨別水質的問題。那麼具體是如何操作呢,下來,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如果水族箱里有大量的藻類繁殖,很明顯,水中的磷和氮含量超高了,這時候,
我們應換水或使用一些除磷氮的化學用品,以解決問題。
至於水族箱里有青苔生長,那就說明了是水中的有機質含量高了,雖然有機質含量過高的水並不會對魚兒產生太大的
影響,但青苔的生長,勢必影響我們觀賞魚兒,而且也會使水族箱的畫面更難看,這對喜歡水族箱造景的朋友來說更
是無法接受的,不過這事也很好解決,一條清道夫就可以幫你的忙。
如果水面上有「油膜」的出現,主要是說明水裡的硝化細菌等有益菌沒有開成,這情況通常是發生在換水後,或者水質
開始變壞的初期階段,解決方面,我們可以通過加入硝化細菌的方法來建立生物過濾,以消除「油膜」。
在水中的植物葉面變得很薄很透光,很明顯,是你的水中魚類殺菌的葯物用得太多了,植物的葉片能接受的殺菌葯量
是很低的,當殺菌葯達到一定的濃度,就會破壞水中的植物葉片細胞,甚至令植物死亡,這個可是要我們多加註意
的。
在水中有顆粒物質懸浮,顯得很混濁。這是表明水族箱里的食物的殘渣和魚糞便沒有及時給清理出來,
很明顯,這時候要加大物理的過濾。如果過濾一段時間都不起效,很明顯,你需要檢查一下你的過濾設備了.
雖說沒有儀器可以准確檢驗水的問題,但以上幾種經驗方法,可以讓你輕松地只通過肉眼就能辨別出水質的問題。
養魚先養水,養魚的水對魚兒來說,乃是直接影響到魚生命的。把水給養好,魚自然活得更精彩,
那樣我們觀賞魚的觀賞性就更強了
㈥ 怎麼判斷水裡有沒有魚
判斷有沒有魚的條件:
看水的顏色
看水泡
看水是否平靜
看水波紋
看水草
聽魚聲
聞魚腥味
聞水質味
試水溫
㈦ 怎麼看水裡有沒有魚
垂釣者應該學會懂魚情、知魚性,正確判斷水裡有沒有魚,有些什麼魚。這主要是依靠水泡、水紋、水色、水草、水味、水聲、水鳥動物及岸邊小魚活動情況等等判斷魚情。
一、以泡觀魚
水泡是魚類呼吸、覓食、觸動泥土或從魚嘴裡吐出的魚泡。水泡是反映魚兒浮動的方向、品種、數量、大小、密度高低的重要標志。以泡觀魚,垂釣者能得到水下信息。
鯽魚泡:水泡細小而密集,一次連續兩個或多個,大小基本相同。有時冒一大一小兩個泡,大的冒出後緊跟一小泡。水泡的大小決定鯽魚的大小,如果大泡有豌豆那麼大,魚大約在半斤以上。
鯉魚泡:水泡成團,一個泡緊跟著一團水泡。水泡越多越大,說明鯉魚也越大。不過,因鯉魚有在淤泥里拱食的習性,也表現為一路雜泡移動,或者時不時向前升起團泡。
草魚泡.一閉碎泡.一般先冒一兩個較大的水泡,然後陸續冒出一些小的水泡,泡出水面還炸開。
二、以水紋觀魚
根據水紋觀察水下魚兒的動向:風平浪靜時,水面平如鏡,看不到小魚活動,也無法判斷水下是否有魚;如水波粼粼,水面不時漾起漣漪,有魚打出水花,或追逐嬉戲,時而躍出水面,表示水下的魚很多;水面游動嬉戲的小魚突然受驚,四處逃散,或水面有隱約的波紋,多是大魚活動覓食所致:如果有魚群浮在水面嚼水,這說明水裡缺少氧氣,魚兒不會覓食。
三、以水色觀魚
俗話說:水清無大魚,渾水好藏魚。水過清大多是無魚或魚少。水清而淺,再加上沒有浮萍水草等隱蔽,魚容易看見人和魚竿的影子,不敢前來攝餌,因而很難釣獲。在溝河中垂釣,適合垂釣的水色多是淡綠色、淡藍色或淡青色,如果水草較多則水色比較清淡。而池塘中最適宜垂釣的水色是淡白色、淡褐色、淡綠色或清中略帶點渾。
四、以水草觀魚
看水中水草是否茂盛,如果水草茂盛,說明食草性魚少。看水草的痕跡,如果水草殘缺不齊,草莖漂浮,表明食草性魚類較多,並可根據水草被啃食的深淺判斷食草性魚類的大小。寸草不生,表明魚很多。水草的草葉震動,表明草叢中必有魚棲聚,是垂釣的理想場所。還可根據水草搖動的程度和狀態觀察魚的種類。獨草輕搖多是鯽魚,獨草彈動多為草魚,片草輕搖多為鯉魚。
五、以水味觀魚
垂釣之前,迎風站或蹲在岸邊,聞一聞,從水面上吹來的風有無魚腥味,或用手捧水聞聞有無魚腥味。魚腥味越濃,表明魚群留下的黏液分泌物形成的泡沫就越多,魚也就越多。反之,則魚少。
六、聽水聲
具有一定垂釣經驗的人都知道,根據魚跳躍時伴隨的擊水聲,可以判斷魚情,聽魚兒吃草發出的「嚓嚓」聲和大魚追捕小魚發出的「撲通」聲,有聲則有魚,無聲則少魚或無魚。
七、看水鳥
鸕鶿、水鴨、白鷺等都是專食小魚的鳥類,垂釣者來到湖泊、河流,如果見到棲息在水草邊的水鴨、白鷺等突然起飛,或看到白鷺在水面的上空盤旋、翱翔,鸕鶿、水鴨在水面游,說明此處的魚兒較活躍,適宜下鉤垂釣。
㈧ 怎樣判斷 養魚水質
好水應該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一感官判斷
判斷魚缸水質的好壞最直接的辦法就是通過眼觀鼻聞來進行感官判斷,這是每個養魚者必須具備的基本功,對水質的感官判斷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水質清澈、柔韌而不膩
判斷水質好壞首先要看的就是水的澄清度,用魚趣觀賞魚專用養水機的細心朋友說,自己的水裡懸浮顆粒較少,感覺是清澈透亮、晶瑩剔透,很擔心應驗了「水至清則無魚」的說法!
人如果生活在帝都的霧霾里會開心嗎?魚也是同理的嘛!柔韌而不膩是指好水有一定的韌性,肥瘦適中,溫潤潔凈,卻不像純凈水那樣清瘦。
2略帶水色
養水的一個基本功就是看水色,真正的好水是略帶水色的,這是熟水的標志。
養水就是在養菌,不但要養硝化菌,還要養其他有利於維持水質的各種微生物。如果魚缸的水像純凈水那樣無色透明的話,說明水太瘦,水裡的含菌量太少,不是我們希望的好水。
水色是由浮游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決定的,主要是各種藻類,硅藻、綠藻、裸藻、隱藻、甲藻等,好的水色應該是呈現非常淡的茶褐色、黃綠色、油綠色,而出現灰白色、灰黃色、黑褐色為壞水。
3氣味正常
好水應該基本是無味的,或者帶一點淡淡的魚腥味,如果出現濃腥味、腥臭味,甚至是氨水的味道那麼水質就一定出問題了。
5溶解氧
水中溶氧多少是水質好壞的重要指標。養魚水體的溶解氧一天24小時中,必須有16小時以上大於5mg/l,任何時間不得低於3mg/l。溶氧不足,會使魚類的食慾減退,體質下降,抗病力降低,當水中溶氧下降到1mg/l左右時,魚就會浮頭。
這個指標一般在家庭養魚時不做檢測,養魚少的時候只要保證濾器能正常工作,水是流動的就不會缺氧,但魚多的時候要打氧,建議使用瘋狂沙頭加大溶氧量,否則極有可能造成魚只缺氧死亡。
6溫度
很多人魚友魚病了第一反應就是換水,上加熱棒,升溫,沒錯了,溫度對於魚來說就是這么至關重要啊,而且是要經常監控的指標,不過需要提示的就是用非卡迪諾加熱棒的魚友,一定要注意防爆啊。熱帶魚的溫度跨度很廣,根據魚種的不同對應的溫度也不同,一般18-32度都可以飼養不同的魚種。
最後綜述一下:
養魚的「好水」應該是:水質無毒、清澈透亮柔韌而不膩,氣味正常可略帶水色、含有大量有益菌、溶解氧豐富、溫度適宜、硬度PH等物理化指標合格的水。
養魚自來水除氯方法:
①暴曬1天;
②靜置2-3天;
③按每100公斤水加入0.63克大蘇打(即硫代酸鈉)即可立刻使用。
水質-網路
㈨ 如何判斷水中是否有魚
垂釣者應該學會懂魚情、知魚性,正確判斷水裡有沒有魚,有些什麼魚。這主要是依靠水泡、水紋、水色、水草、水味、水聲、水鳥動物及岸邊小魚活動情況等等判斷魚情。
一、以泡觀魚
水泡是魚類呼吸、覓食、觸動泥土或從魚嘴裡吐出的魚泡。水泡是反映魚兒浮動的方向、品種、數量、大小、密度高低的重要標志。以泡觀魚,垂釣者能得到水下信息。
鯽魚泡:水泡細小而密集,一次連續兩個或多個,大小基本相同。有時冒一大一小兩個泡,大的冒出後緊跟一小泡。水泡的大小決定鯽魚的大小,如果大泡有豌豆那麼大,魚大約在半斤以上。
鯉魚泡:水泡成團,一個泡緊跟著一團水泡。水泡越多越大,說明鯉魚也越大。不過,因鯉魚有在淤泥里拱食的習性,也表現為一路雜泡移動,或者時不時向前升起團泡。
草魚泡.一閉碎泡.一般先冒一兩個較大的水泡,然後陸續冒出一些小的水泡,泡出水面還炸開。
二、以水紋觀魚
根據水紋觀察水下魚兒的動向:風平浪靜時,水面平如鏡,看不到小魚活動,也無法判斷水下是否有魚;如水波粼粼,水面不時漾起漣漪,有魚打出水花,或追逐嬉戲,時而躍出水面,表示水下的魚很多;水面游動嬉戲的小魚突然受驚,四處逃散,或水面有隱約的波紋,多是大魚活動覓食所致:如果有魚群浮在水面嚼水,這說明水裡缺少氧氣,魚兒不會覓食。
㈩ 養魚怎麼看水質
家魚養殖主要看的還是池塘水質的問題,養殖家魚如果池塘水質沒有達到要求,不僅對於的生長效益有影響,同時對於防病效果也是有所影響。那麼在養殖甲魚的池塘中,如何判斷和了解家魚池塘所需要池塘水質條件呢!
1 池塘水質的基本要求
家魚養殖池水質要求「肥、活、爽、嫩」,透明度25~30cm左右(浮游植物總量為20mg/L)。「肥」指水色濃,浮游生物多且魚類易消化種類的數量多,可通過水的透明度大小來反映,一般精養魚池的透明度在20~40厘米,最好為25~30厘米;「活」指水色和透明度常有變化(日變化和半月變化),不滯死,是浮游植物處於繁殖旺盛期的表現;「嫩」指水肥適中,水色鮮嫩不老,易消化浮游植物多(藍藻等難消化種類大量繁殖,水色灰藍或藍綠,或者浮游植物細胞衰老,均會減低水的鮮嫩度,變成「老水」);「爽」是指水質清爽而不污濁,水色不太濃,透明度一般大於20~25cm,水中溶氧量較高,水面潔凈,無油膜、浮沫、泛泡等。生產中要保持肥、活、嫩、爽的水質,就要定時、定量、定質向池塘輸送物質(飼料、肥料),經常更新池水,改善水溶氧狀況,注意水色變化。
2 養殖水質狀況的判斷
良好的水質在生長旺季應保持鰱魚和鱅魚3~5天輕浮頭一次,以清晨4點鍾前後浮頭,日出後很快下去為適宜。多年來,我國水產科技工作者和漁農總結出「四看」方法來判斷水質狀況。
2.1 看水色
水色是水中溶解物質、懸浮顆粒、浮游生物、天空和池底色彩的綜合反映。因此,可以根據水色的不同,經驗地將養殖水體劃分為不同類型,不同類型水色與水質狀況具有一定的相關性.
2.2 看水色的變化
水色與水質狀況具有一定相關性,但也有人並不十分強調水的顏色,而認為不論水的顏色優劣有變化的水就是好水。魚類易消化藻類種類的不斷更新,是「活水」的最好表現,也是穩定高產的前提。一方面,水色間隔10~15天會出現濃淡交替周期性變化,這是由於藻類的一個優勢種群被另一個優勢種群替代的結果;另一方面,以藻類為食的浮游動物也隨之出現明顯的日或月的周期性變化。這是因為魚類易消化的浮游植物具有明顯的趨光性,白天隨著光照增強,藻類逐漸趨向上層,下午2時左右藻類的垂直分布十分明顯,夜間由於光照的減弱,藻類的分布較均勻,這樣水體便形成上午透明度大、水色清淡,下午透明度小、水色濃厚的日變化特點,在產殖生產中,應根據水色掌握好水質的周期性變化規律,在上一個周期末,及時採取綜合措施,培育好下一個周期優勢藻類及浮游動物種群,利於 「活水」 建立和魚類採食。
2.3 看下風油膜
根據池塘下風處(特別是下風口的池塘角落)油膜的顏色、面積、厚薄來判斷水質好壞。好水:一般下風油膜多、較厚、性粘、發泡並伴有明顯的日變化,即上午呈褐色或煙灰色,下午多呈綠色,油膜中除有機碎屑外,還含有大量藻類;壞水:下風油膜面積過多、過厚且伴著陣陣惡心味,甚至發黑變臭,應立即進行換、沖水,同時根據天氣情況,嚴格控制施肥量或停止投餌或施肥。
2.4 看水華
水華能直觀地反映水的理化性質、生物特點,以及對魚類的影響與危害狀況,是判斷水質的理想指標。
3 水質調控的常規方法
家魚養殖中池塘水質調控的常規方法有合理施肥、調節水位、科學增氧、定期攪動塘底、施用改良劑和採用生物方法等等。
3.1 合理施肥
施肥應貫徹抓兩頭(春秋兩季水溫低時多施有機肥料)、帶中間(夏季水溫高時施用無機肥料)、重施基肥、巧施磷肥,以磷促氮的原則,通過「四看」(即看季節、看天氣、看水、看魚狀況)施肥技巧,採用有機與無機肥結合的方法合理進行施肥,可保持養魚水體處於「肥、活、嫩、爽」狀態,改善池塘溶氧狀況, 促進池塘浮游生物穩定和持續的生長。
3.1.1 首先要施好基肥 基肥以農家肥為主,要施得早、施得重,應佔全年施肥總量60%~70%,一般為有機肥250~400千克/畝。新開的魚池或淤泥較少的池塘在放養前至3月份的施肥量要佔全年施肥量的50~60%,冬季魚池清理後,便可將肥料施入池底,讓日光曝曬幾天然後加水,或清塘後魚種下塘前10天左右進行。花、白鰱魚塘,按畝施大糞1000kg或豬糞、牛糞250~750kg。淤泥多的老塘,可少施或不施。基肥的種類除糞肥外,還有廄肥和綠肥,一般按500-600 kg/畝施用。
3.1.2 其次要施好追肥 施追肥的目的是為了不斷補充水中的營養物質,為鰱、鱅等肥水魚繁殖天然餌料。應靈活追肥,做到適時、均勻和少量、多次,使池水保持 「肥、活、嫩、爽」,透明度在25~30厘米之間。一般3~5月以追施有機肥為主,6~11月份以追施無機肥和2010益藻肥為主,春季每隔10~15天追肥一次,夏秋季每隔7~10天追肥一次。對主養鰱、鱅魚的池塘,應狠「抓兩頭」(即抓春、秋兩個季節)培水,6月份以前池水透明度可在25厘米左右,因為春、秋兩季的水溫較低,適宜浮游生物繁殖,也有利於鰱、鱅魚的生長,故可大量施用各種有機肥。一般每畝一次施腐熟有機肥50~80Kg,可連續追肥幾天;每月追施無機化肥3~5次,每次每畝施氮肥尿素1.5 Kg(或碳酸氫銨4 Kg)、過磷酸鈣2~4 Kg;若氮、磷、鉀混合施用,其比例為8:8:4;一次施肥量以氮0.6、磷0.9、鉀0.45ppM為宜。在魚類快速生長的夏季(7~9 月),由於水溫較高,投飼量又大,水質一般都較肥,可採用「帶中間」(即帶夏季)培水,施用無機肥料和2010益藻肥,適當增加施肥次數,減少每次施肥量,並且此時水中含氮量較高,含磷量很低,氮、磷比例嚴重失調,追肥時,還應採用「巧施磷肥,以磷促氮」來培水。
3.1.3 巧施磷肥,以磷促氮 在高產魚池或魚類快速生長的夏季由於有機肥料和餌料的投放總量較多,會造成水中氮磷比例失調,使無機氮含量常可達到1~4毫克/升,而磷含量卻很低,經常只有0.01毫克/升,氮和磷的含量比達300~500:1,甚至高達1196:1,而正常的氮、磷含量比為100~200:1,據測定,氮磷比例維持在184:1時,魚類容易消化的藻類明顯增加。研究表明,磷含量偏低、氮磷比例嚴重失調是限制水中浮游植物生長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魚類的主要生長季節採用「巧施磷肥,以磷促氮」 的原則追施磷肥不僅補磷促氮利於浮游植物生長,提高池塘生產力作用,而且又不易敗壞水質,對池魚有利,對促進和提高池塘產魚性能有事半功倍之效。生產中, 一般在5~9月份(夏季)的高產魚池,每隔15天左右噴施磷肥一次,每次施魚特靈3.3公斤或過磷酸鈣10公斤,使池水磷肥濃度增至5ppm(魚特靈)或15ppm(過磷酸鈣),氮磷比例維持在184:1左右。
3.1.4 「四看」施肥技巧 施肥要根據季節、天氣、水色、魚活動情況來靈活進行。
1)看季節:按照「春季少施,夏季穩施,秋季重施」 的原則進行。春季水溫低,魚小攝食量不大,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可少施追肥。夏季水溫漸高,施肥總量要多於春、秋季,施肥要量少次多,要防止水質惡化,造成泛塘事故,要適時加水,改良水質;夏秋之交,由暑熱轉為秋涼,正是「魚長三伏」的時候要多施肥,以促進魚的生長。
2)看天氣:天氣晴穩,氣壓高,可多施肥;霧天霧散後再施肥;陰雨天、天氣變化無常時應少施肥;天氣悶熱,氣壓低,雷陣雨前或下大雨時則應停止施肥。
3)看水色:水色清淡,表示水質清瘦要多施肥。水呈茶褐色、淺褐色或綠豆色,表示水質好,肥度適當,可少施或不施;水呈暗灰色或藍綠色,表示水質過肥,應停肥,並要立即沖水。當水色轉淡時,要及時施追肥。水色轉濃變黑,減少投喂,並加註新水。
4)看魚活動情況:魚對水的肥瘦和溶氧的多少反應最為靈敏。晴天清晨魚不浮頭時,說明水瘦,應該多施肥,如凌晨2~3點鍾發現浮頭或嚴重浮頭到八九點鍾還不下沉,手擊掌聲浮頭的魚反應遲鈍或無動於衷,要停止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