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周的官學教育制度是什麼
經歷過夏和商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社會生產力極大的增加,也讓社會組織結構更加的細分。到了西周時期,國家對教育機構更加重視,出現了真正具備系統的學校功能的教育機構。而「官學」的出現更是進一步奠定了教育機構的地位。
所謂的「官學」指的就是「學在官府」,官府已經可以建設專門的公共建築用來進行教育和行政活動。相比之殷商時期,西周的官學已經有系統化、理論化、計劃性的教學活動。
最大的體現,就是西周教育必學的「六藝」,也就是具體的學習科目類別進行了系統的劃分和規劃。
所謂的「六藝」是指禮、樂、射、御、書、數。禮樂傳承自夏商,也是主要用在祭祀或各種典禮上的知識。射御主要是軍事技能,射是射箭,御是指駕馭戰車。書數則主要是有關於讀寫算的知識教育。書是識字,數是數學,是比較實用的知識技能。
在西周時期的人們認知中,「六藝」科目具備明顯的等級區別。「禮樂」是最高境界的道德學問,是為人君主、治理天下必學的技能,因此稱之為「大德」「大道」。而射御書數則只是「器」。
因此古代教育有明顯的偏科現象,重視德行,輕視技能。學習禮樂道德比較好的人,比射御書數更加的有地位。
西周時期,教育依舊只是統治者和貴族的專利,教育機構設置在官府之中,學術、知識、典籍、禮器等教育資源都被官府把持,普通百姓根本無法接觸。
因此西周時期的「官學」有著極為明顯的幾個特點:1、惟官有書,而民無書。2、惟官有器,而民無器。3、惟官有學,而民無學。
統治者和貴族壟斷了教育資源和教育活動本身,教師由官員兼任,學生則是官員子弟。學校不僅是教育的場所,同時也是行政場所。而對於平民百姓來說,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這其中的任何一環。
根據地域的區分,西周時期的官學又分為「國學」和「鄉學」。總的來說,設在王都之內的學校被稱之為國學,主要面向王子、諸侯、都城官員的子弟學習。設在王都外的行政區地方上的學校,則稱之為「鄉學」,入學對象為一般奴隸主和貴族子弟。
⑵ 西周教育教學特點是什麼
1、以孩子為中心。反對以成人為本位的教學觀點,視孩子為有別於成人的獨立個體。
2、新型的教育。反對填鴨式教學,主張從日常生活訓練著手,配合良好的學習環境、豐富的教具,讓孩子自發性地主動學習,自己建構完善的人格。
3、把握孩子的敏感期。順著敏感期學習的特徵,得到最大的學習效果。
4、教師扮演協助者的角色。教師須對孩子的心靈世界有深刻的認識與了解,對孩子發展的狀況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對孩子適性、適時的協助與指導。
5、完全人格的培養。其實西周教育最大的目的是協助孩子正常化,回歸自然。
6、尊重孩子成長步調。使孩子能夠專注地發展內在的需要。
7、豐富的教材與教具。教具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通過「工作」,從自我重復操作練習中,建構完善的人格。
8、爆發的教學成果。採取尊重孩子內在需求的方式,讓孩子適時、適性地成長,短期內不易察覺成果,但卻會在某一時間以爆發的力量彰顯出孩子內在心智的成長。
⑶ 西周學校教育內容主要包括什麼
西周學校已有較完備的制度。
從設置上看,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國學,一類是鄉學。國學設於王城及諸侯國都。按學生的年齡與程度可分大學與小學。天子所設的大學,規模較大,有「五學」之稱,即辟雍、成均、上庠、東序、瞽宗。其中辟雍是中心,四面環水。
諸侯所設的大學,規模比較簡單,僅有一學,半面臨水,稱「泮宮」。國學之外,又有鄉學。鄉學是地方學校,按地方行政區劃設立。由於地方區域的大小不等,設學也有不同名稱,如閭塾、黨庠、州序、鄉校等。
其學習內容:
西周學校以「六藝」為基本教育內容。所謂「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又有「大藝」、「小藝」之分,禮、樂、射、御作為大藝,是大學的課程,書、數作為小藝,主要是小學的課程。
「禮」、「樂」是大學中最重要的課程。制禮作樂的主持人,是西周初年傑出的政治家周公。西周的「禮」教,主要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行為規范、操作技能及個人素養的訓練,是貴族子弟必須具備的。「樂」包括聲樂、器樂和舞蹈。
西周有樂德之教,樂語之教和樂舞之教。「樂」和「禮」緊密相聯、互為表裡,其教育作用也各有側重:「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
意思是說:禮的作用在於約束人們的外部行為,具有一定的強制性;而樂則重在陶冶人們內心的情感,使人們潛移默化。實際上,樂教主要是教禮儀中所要使用的樂,所以它又是禮教的組成部分。
「射」指射箭,「御」指駕車,西周時文武尚未分家,貴族子弟都有從軍作戰的責任。除了戰時必用之外,平時有些典禮活動中也要表演「射」、「御」,而且有一定的技術標准要求,所以也是貴族子弟必須掌握的。「書」指寫字,「數」指算術。
⑷ 西周教育是包括什麼內容的
西周教育
西周時期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樂、射、御、書、數,合稱六藝。
西周學校已有較完備的制度,從設置上看,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國學,一類是鄉學。國學設於王城及諸侯國都。按學生的年齡與程度可分大學與小學。天子所設的大學,規模較大,有「五學」之稱,即辟雍、成均、上庠、東序、瞽宗。其中辟雍是中心,四面環水。諸侯所設的大學,規模比較簡單,僅有一學,半面臨水,稱「泮宮」。
國學之外,又有鄉學。鄉學是地方學校,按地方行政區劃設立。由於地方區域的大小不等,設學也有不同名稱,如閭塾、黨庠、州序、鄉校等。西周學校系統可參見下表: 西周學校以「六藝」為基本教育內容。所謂「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又有「大藝」、「小藝」之分,禮、樂、射、御作為大藝,是大學的課程,書、數作為小藝,主要是小學的課程。
⑸ 請問,西周的教育是怎樣的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
你了解西周的教育嗎?然後我來給你講一講。西州是中國奴隸制的全盛時期,它主要的特徵是分封制,井田制的基礎上實行了宗法世襲祿位制。
西周不論國學或鄉學,無論小學或大學,都以「六藝」為基本的學科。六藝為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徵和標志。在儒家思想居於支配地位時期,六藝教育被奉為標准,凡有所主張。要從六藝中尋找證據,有所批判,則指斥背離六藝教育的傳統,由此可見六藝教育思想產生的深遠歷史影響。
西周的教育中,後來都有延續,其中六藝教育是廣泛流傳所學的,現今的我們都還在以六藝教育為基礎學習。
⑹ 西周教育的特點是什麼
學在官府。
西周是中國奴隸社會的全盛時期。西周在文化教育上的重要特徵是「學在官府」,又稱「學術官守」,其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是西周生產力發展水平有限和社會制度結構。
教育機構設置在官府之中,學術和教育為官方所把持,國家中有文字記錄的法制規章、文獻典籍以及祭祀典禮用的禮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無法接觸。
「學在官府」具體表現為:
1、惟官有書,而民無書;
2、惟官有器,而民無器;
3、惟官有學,而民無學。
貴族壟斷了教育的物質資源,也壟斷了教育活動本身,教師由職官兼任,這也導致西周官學的一個明顯特點,即「官師合一」。
由於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局限,不可能建造很多大型公共建築供各種專門活動之用。西周的學校不僅是教學的場所,也是多種社會活動的場所,教育機構和行政機關不分,這種「政教合一」是官府辦學條件下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