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是什麼意思
是《弟子規》中的句子。意思是: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學問要專一,不能這本書才開始讀沒多久,又欣羨其他的書,這樣永遠也定不下心。
讀書法的歷史同書籍一樣悠久,自從有了書籍,就有了讀書法。但古人的「頭懸梁、錐刺股」顯然已不適應現今的社會,我們需要能適應信息時代的高效率讀書法。一般讀書分為兩種:一種是由他人組織的,通過讀書來教學;另一種是自發的讀書。
通過文字來吸收知識、培養能力,被認為是訓練思考能力的有效方法。現今知識就像飲水一樣重要,但我們面臨的問題是企業的員工一旦正式投入工作後,很難有時間和心境靜下來讀書。
(1)論語中提出的什麼讀書方法擴展閱讀:
《弟子規》是一部蒙學經典,所謂「弟子」,不是一般的意義,而是指要做聖賢弟子,而「規」則是「夫」、「見」二字的合體,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識。「弟子規」便是說,要學習聖賢經典.做聖賢弟子,成為大丈夫。《弟子規》就是其入門讀本。
此書原名《訓蒙文》,採用《論語·學而篇》:「弟子人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把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後賈存仁加以改編,改名《弟子規》。
此書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遠邪小、走正道,養成忠厚家風的必備讀物。
2. 《論語》十二章中哪些是講學習方法的
《論語》十二章中講學習方法的有如下:
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建議提問的朋友遇到正確答案時,能夠及時將最快回答正確的答案採納,免得其他朋友以為前面還沒正確的答案而費盡腦筋。
採納他人的答案,既是對他人勞動成果的肯定,且提問者和答題者雙方都能獲得財富值,正所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如果覺得我的回答未徹底解決你的問題或有其它疑難,盡可向我發起追問,亦可求助於我的團隊。
3. 《論語》八則講了那些學習的態度和方法
第一個:修養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譯文: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後按一定時間去復習,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別人不了解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嗎
第二個:溫習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說:「復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了。可以把這種人當做老師。」
第三個:學習方法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感到精神疲憊而無所得。 」 這里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第四個: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正確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有智慧的人。」 ( 這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第五個:勤學好問
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貢問道:「皇上為什麼賜給孔夫子『文』的稱號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習,並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 (這里借回答子貢的問話,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
第六個:教學態度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譯文:孔子說:「認真學習知識並且記住,學習不感到滿足,教育學生卻不感到疲倦,我又做到了哪一點呢?」
第七個: 虛心求教
孔子及子貢(2張)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當看到自己有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第八個:育人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卻不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是有話想說,不到(他)想說出來卻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不能舉一反三的人,就不再教他了。
4. 在《論語》中孔子為後人提出了哪些值得借鑒的學習方法
孔子是主張好學的,而且也強調了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在《論語》中,孔子為後人提出了很多值得借鑒的學習方法。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又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指只讀書不思考,就不會分析,只空想而不讀書,就會不明事理。這句話闡述了學習與思考的關系。
5. 論語中提到的讀書方法有什麼什麼什麼什麼宋代的朱熹認為讀書有三到什麼什麼什
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這二十四字對後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讀書方法,只要照著朱子的這幾條方法嚴格要求自己,就能很快的掌握書中的知識。
6. 論語當中所提及的讀書方法,我最喜歡的是什麼
一、分章說明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講解〕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時」,這里是副詞,相當於「以時」,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時間」或「及時」。「習」的本義是「鳥數飛」,引申為「實習」「演習」。孔子所講的功課如禮、樂、射、御等都需要實習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課如講經,那就只能是「溫習」或「復習」了。這類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朋」舊註:「同門曰朋。」跟現在說的「同學」「同班」相近。孔子說這句話是有背景的。《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辭官以後,專力講學,「弟子彌眾(越來越多),至自遠方」。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樂。這句話是孔子對他的弟子說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度,屬於個人修養范圍。「人不知」,「不知」什麼呢?沒有說出來,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從《論語·憲問》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這句話,也可以看得出來。「君子」,在《論語》一書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在這句話里,可取前義。因為這個詞現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們沒有翻譯;一定要譯,也可以譯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講解〕《論語》記孔子門人一般稱字,如對仲由稱「子路」,對端木賜稱「子貢」,對曾參獨稱「子」,因為此書是孔子二傳或三傳弟子所記,曾受業於曾參。「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諸字皆有「多」義,不是確數。下述三事,這是巧合。朱熹認為,重在為學,「傳」指受之於師,「習」則熟之於己,而「忠」「信」為「傳習」之本。從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學的人非常重視品德的修養。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過去有這樣一種理解,把「溫故」(復習舊知識)和「知新」(獲取新知識)看作相互補充的兩個方面,如子夏所說「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見《論語·子張》),這是因為忽略了下面「為師」二字。《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這說明孔子認為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可見,「溫故」和「知新」並非平列的兩件事,關鍵在於要「知新」,這就需要獨立思考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其中,「罔」「殆」二字歷來解釋紛紜。朱熹注雲:「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習其事」,指的是不讀書。講這一章,要防止產生片面理解,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是基礎。孔子就很重視「學」,反對離開「學」這個基礎去胡思亂想。他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講解〕關於這段話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記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批評了他;子路於是改服而入,但顏色依舊充盈。孔子又對他說:「……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據此,最後的「知」字當破讀,通「智」。孔子說這番話的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兩章內容相同,故予合並。
〔講解〕這兩章也是講學習態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資,也有借鑒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講解〕「士」,在《論語》中大約出現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弘」,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胸懷寬廣,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堅強,才能長期堅持奮斗。「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曾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鼓勵門人要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斗。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講解〕這是借松柏之後凋比喻社會現象。何晏集解:「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後知松柏小凋傷;平歲,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後別之。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與君子無異,惟臨利害,遇事變,然後君子之所守可見也。」二說大同小異。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講解〕曾子曾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積極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消極的一面。孔子關於「仁」說過許多話,細分析起來,都跟這兩點有關,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於子貢問的是「可以終身行之」的「一言」(實即問「道」),所以孔子拿「恕」來回答他。
二、問題研究
《論語》是過去蒙童教育的必讀書,盡管大部分內容都不易讀懂或只能讀到似懂非懂,但人們一直堅持這樣做下來,而且要求極嚴,須能通背全書。這大概出於兩個原因:一是古代典籍里常要引用這本書里的話,「反芻」的機會很多,但如不先背下來,就無法進行「反芻」;二是通過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成語感。此外,讀《論語》也有了解歷史掌故、增加識字的功能,但這是次要的。
今天的情形已經大不相同。我們讀《論語》,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精華中有益於自己思想品德修養的部分,這就大大地縮小了讀的范圍。《論語》全書各家版本的分章不一,一般都在485章左右,我們只選錄10章,而且全是短章,這又降低了學習的難度。這樣來選篇才符合「古為今用」的原則。至於個別條件較好的教學班願意多讀一些,那自然是好事,但也要注意不增加學生負擔。
所選10章,有三個方面的內容:(1)關於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包括第1、2、3、4、5章;(2)關於思想品德修養,包括第1、4、5、6、7、8、9、10章;(3)關於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的概念。包括第8、10兩章。作這樣劃分的目的是,提醒教師全面地看待課文的內容。在教學實踐中,針對初一年級學生的接受能力,第三個方面的內容是可以取消的,無妨將它並入思想品德修養的范圍,第8、10兩章同時列入第二、三兩個方面,就是這個意思。
教讀這十章,要認真研究格言的教學方法。十章中的前九章無疑都是格言,最後一章形式上是對話體,其實核心只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上,也可以算作格言。講格言有「三要」:一要弄懂字面上的意思;二要牢牢記住原話,為「反芻」創造條件;三要聯系實際,用來指導自己的言行。教師可以據此創造出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來,這是編者的一點希望。
練習說明
一 看注釋,查工具書,把下列各句譯成現代漢語,並解釋加下劃線詞語的意思。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溫故而知新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設題目的是使學生明白各章字面上的意思。翻譯格言跟譯記敘文不同,一般都要用直譯,要盡可能保留原文精練、准確的風格,不隨便增減詞語。
答案參見「有關資料」中的譯文。應注意的是,有些詞語歷來有多種解釋,例如「三省」,一說「多次反省」,一說「以三件事檢查自己」。又如「殆」,這里可解作「疑惑」,也可解作「危險」,「有害」,但課本取後一義。「弘毅」,有合解為「剛強」的,也有分解為「寬廣」和「剛強」的。教師只宜任選一種,不宜作比較、分辨。
二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對此,曾經有過不同看法。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全班討論: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設題目的是引導學生聯系實際,深入理解這句話的內容。應注意的是,孔子用這句話給「恕」字下定義,其中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有可取則予肯定,說錯了的(有可能誤解句意)要糾正。
此題又是示例性的,其餘各章也可仿此進行討論。
三 背誦全文,並把文中成語、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筆記本上。
(略)
教學建議
本課擬用兩課時教讀。
學這篇課文,能當堂成誦是關鍵,理解不必求深,能啟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就算達到了目的。
全篇課文除去「××曰」等字眼,不過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在40—50分鍾之內成誦。要保證學生的誦讀時間,並以靈活、生動的方式指導學生進行背誦練習。
課文內容當然要經過討論,但要控制討論的規模,一般只宜用師生交談的形式,個別的可讓學生自由發言。要提倡學生在反復誦讀中作獨立思考,聯系本人的實際,以加深體會;不要求在討論中解決所有的問題。
以上是基本設想。再提幾點建議:
一、要講究導入的方式,從學生熟悉的詞語或故事說起,自然說到孔子這個人和《論語》一書:如曲阜朝聖之舉和趙普(宋開國丞相)「半部《論語》治天下」一事。時間不超過5分鍾。目的是引起學生對課文的興趣。
二、介紹孔子和《論語》十分必要,也可用講故事的形式,而將知識性的內容滲進其中。
三、在教讀過程中要盡可能結合學習的內容提出問題或講點故事,使學生不感到枯燥乏味,又能學有所得。
例如學「溫故」一章,無妨先問學生:「有些老師知道世上許多事情,講起來娓娓動聽,這樣的老師算不算好老師?」由此自然導出「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的觀點,最後再落實到「知新」二字,並就此略作發揮。
又如,課文中提到曾子、子路、子貢,這在孔門七十二賢中也是卓越的人物,講講有關他們的事跡(如「曾參殺人」「子路盛服見孔子」「子貢游說五國之君」等),也可引發學生的興趣,但要講得十分簡明,每事一分鍾講完即可。
四、向課外延伸:可指定《論語》中某幾篇,讓學生從中找出常見的成語;也可用教師讀學生聽的辦法。例如《述而篇》中,第2章有「誨人不倦」,第7章有「舉一反三」,第19章有「發憤忘食」。
有關資料
一、孔子簡介
這里只從《史記·孔子世家》中摘錄幾條:(1)孔子「生而首上圩頂(四邊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2)「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倉庫管理員),料量平。」(3)「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4)「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效法)之,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5)「已而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衛,困於陳蔡之間,於是反魯」「孔子之去魯凡十四歲而反乎魯」。(6)「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7)「乃因史記作《春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8)「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志,則哭,各復盡哀;或復留。唯子貢廬於冢上,凡六年,然後去。」
二、《論語》簡介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若乾弟子的言行的書,由若干篇章組成,前後兩章之間不一定有什麼關聯。各章的體式也不盡相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一種是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包括說話的對象),內容大多是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這篇課文中的第1至9則都屬於這種體式。
一種是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這種體式的寫法很靈活:有時寫出提問者的原話,有時只寫某人問什麼(例如「孟武伯問孝」);有時寫出對話的環境或背景,有時不寫。課文中的第10則屬於這種體式,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
一種是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這種體式我們以後才能學到。
《論語》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從漢朝初年到五四運動以前的兩千年間,它一直是學童們的一本必讀書,影響很大,書中有不少語句都作為成語保留在現代語中。
三、孔門弟子簡介(引號中語皆出自《史記》)
1.子路:「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歲。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
7. 論語12章中所倡導的學習方法是
【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修身做人】
1【方法】
溫故而知新
吾日三省吾身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時習之
默而識之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學而不厭
3【修養】
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3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4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6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9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8. 古代人讀書方法有哪些
古代人讀書方法有:誦、錄、校、疑、入味、「大其心」而「使自得」。
一、誦
「誦」字的原意即大聲背誦。宋朝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黃庭堅五歲時,已經能夠背誦五經。有一天,他問老師說:「從來都稱六經,為什麼只讀五種?」老師回答:「《春秋》不足讀也。」這在當時人中是很流行的一種看法,最典型地反映在王安石把《春秋》稱作「斷爛朝報」的評語中。可是黃庭堅說:「是何言也。既曰經矣,何得不讀?」據說他於是「十日成誦,無一字或遺」。
二、錄
「錄」就是抄書。書籍難得,靠抄書保存文本,這與記誦類似。
明朝的「開國文臣第一人」宋濂,寫過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題為《送東陽馬生序》。在那篇文章里,他回憶自己幼年的經歷說:「余幼時即嗜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為什麼說「不敢稍逾約」?當時人有「三痴」的說法,其中之一便是「借書與人曰痴」。意思是借書不還的事太多,所以書不可以輕易借予人。正因為如此,宋濂不敢逾約,否則再借就難了。
三、校
「校」即校勘。在印刷術投入使用前,古書都曾經歷過以記誦文本和抄本形式流傳的階段,記誦或抄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有差錯,致使同一典籍的文本在輾轉流傳之中變得差異極大。
這種情況即使在印刷書籍出現之後仍大量存在。一是印刷本所依據的底本原有差異,二是刻板印刷過程中又可能出現新的錯誤。所以古人讀書,在誦、錄之前,第一步是先作文字上的校對,以便盡可能地保持文本的准確性。
四、疑
「疑」是指一種積極追問的精神。元朝的大教育家許衡,就最喜歡善於「疑」的學生。他的傳記有曰:「諸生或有疑問,則為之喜見顏面。因語之曰:『書中無疑,能以為有疑;有疑,能使之無疑。學斯有得矣』。」不過,這個意思並非他自己的發明,比他早一點的朱熹已經說過類似的話了。
五、入味
所謂「入味」,是我從古人的以下這些話中間概括出來的一個說法:「讀書須到不忍舍處,方是見得真味」(朱熹);「弄書冊而游息時,書味猶在胸中」(黃庭堅);「睡余書味在胸中」(陸游)。
六、「大其心」而「使自得」
「大其心」而「使自得」,是說讀書「當玩味大意,就自己分上實著體驗……學問之道無它,求其放心而已」(朱熹)。或者如程頤所說:「讀書當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聖人之意見矣。」
9. 論語十二章中孔子及其弟子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有哪些觀點選擇其中一點談談你的體會
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態度:
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體會: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最有效的讀書法。一味讀書而不去思考,就會被書本牽著鼻子走,而失去主見的,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反之一味空想而不去學習和實踐,終究一無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