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內容和方法
內容:三大部分和八大要素。
1、教學目標設計包括的要素:教學對象分析、教學內容分析、教學目標制定
2、教學策略設計包括的要素:教學內容順序設計、教學方式方法設計、教學媒體組合設計
3、教學評價設計包括的要素:形成性評價設計、總結性評價設計。
方法:
一般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講練法、練習法、實驗法、圖示法、比較法、啟發法、提問法、類比法、程序法、掌握學習法、發現法、討論法、探究法、自主法等等。教學方式方法的選擇,主要要依據不同的課型、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的設備和條件、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自身的素質和條件等而定。
② 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
1、學習需要分析,確定教學目標,
2、學習內容分析,確定教學資源
3、學習者分析,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4、設計教學策略,設計課堂環節
5、選擇教學媒體或資源
6、教學情況分析
7、教學反思。
③ 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有什麼不同
教學方法是一種手段,而教學設計則是在我們進行教學前對教學的構思。它包括教學的引入,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等。概括的說就是在教學中,教學設計就是通過教學方法,過程結合教學內容,讓教學更加的通俗易懂,更加的充滿知趣。
④ 教師的教學設計環節,原則和依據分別是什麼
《課程的基本理念》明確指出:「積極鼓勵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教育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設計都應該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再次理解「自主、合作、探索」,就知道教育設計要有什麼目標,要培養什麼能力,要朝著什麼方向努力才能有助於形成這些能力,或者不會出現「舊瓶子裝新酒的現象」。這種新的學習方式不會理解為老師的設計問題、學生討論答案、老師再次提出明確答案的問答式教育。或者以學生能否出色地回答問題為目的,忽略了學生能力的培養。這也是以老師的說明為主,無視學生獨特情感的現象。
⑤ 選擇教學模式的依據有哪些
1、教學任務和目標。教學任務對教學方法的選擇具有方向性的意義。教學目標是教學任務的具體化,它直接影響著教學方法的選擇。
2、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內容決定了所用教學方法的不同,要依據不同學科的性質和教材的特點來選擇教學方法。
3、學生年齡特徵。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主要是學生的心理特徵和知識基礎情況。
4、教學時間、設備、條件。
5、教師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
6、教學手段、教學環境等因素。
教學模式的特徵
(一)整體性
教學模式一般是由理論基礎、教學目標、操作程序、實現條件、評價等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它自身有一套比較完整的結構和機制,其組成要素及其關系具有相對的內在聯系。在運用時,必須從整體上把握,透徹了解其理論原理,切實掌握其方式、方法。
(二)簡約性
教學模式是對教學理論或實踐經驗的概括和濃縮。在表現形式上,它採用精練的語言、象徵的圖形和明確的符號來表示其構成要素之間的復雜關系,具有簡約陛特徵。
(三)指向性
每種教學模式都是為實現特定教學目標而設計的,它不是萬能的,有其特定的運用條件和運用范圍,因而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與適應性。
(四)可操作性
教學模式不是空洞的思辨推論,它提供的教學理論、操作要求和教學程序便於人們理解、把握和運用,為實際教學工作提供一套可供操作的范型、程式。這是教學模式區別於二般教學理論的重要特點。
(五)開放性
教學模式是一個動態開放的系統,有一個產生、發展、完善的過程。雖然教學模式一旦形成,其基本結構就會保持穩定,但這並不意味著該教學模式一成不變,它可以在運用中加以變通。
⑥ 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與實施
有效的教學設計與實施:
(一)分析學生情況。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要想優化教學、漸漸讀懂學生,還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實踐和探索,作好學情調查。「學情」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同能力差異和特點的具體情況但是,究竟該怎樣以學生為主體?如何了解學生的需求?這些問題都沒有現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進行學情調查。我們都知道,科學的學情調查是新課程下優化教學的一種手段。因此,每一個教學內容,每一個教學環節,學生的每一次學習活動,教師都應做到心中有數。關注了學情,掌握了學情,教師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導」的重點。另一方面,學情的多樣和多變,並不意味著我們無法了解和把握學情。教師可以走到學生中間,去傾聽、觀察、訪問,可以察言觀色,可以舉一反三,可以旁敲側擊,還可以檢視他們的學習效果。總之,教師應通過各種方式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而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去改變學情,使之調整到最為適宜教學活動展開的狀態。
(二)組織教學內容。
課堂教學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努力使學生保持持久的、穩定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一是要重視設置問題情境,把教材知識內容巧妙地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二是要遵循思維規律,抓好感悟、理解、實踐三個環節,精心創設突破難點、激活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思維能力的學習情景;三是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利用教學課件、網路資源等,使現代信息技術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四是鼓勵學生對文本質疑,向教師提問,為學生提高問題意識創設問題情境。要指導學生提問的技能,培養學生由提出疏通性的問題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問題,再到提出鑒賞性、評價性的問題。
(三)選擇教學方法。
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生質疑是至關重要的。這決不是形式主義,也不是為了熱鬧而裝點花瓶。讀書有疑源於思,這是思維的結晶,也是智慧的明燈。小學語文課上,學生面對《海底世界》這一課的插圖向老師提出疑問:「章魚不是10條腿嗎?怎麼書上只畫了6條?」這難道不令人吃驚嗎?我們都吃過章魚,但從來沒注意到它有幾只觸手,更不注重科學界對章魚的分類還有分歧。雖然學生的理解有失偏頗,但他能向教材挑戰,這就難能可貴了。教師要注重質疑解疑能力的培養,留足時間,激勵表揚,讓學生由不敢問到大膽問再到善於問;我們要真正解放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觀,淡化語文教師的表演欲,從興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養學生的表現欲。
⑦ 教學設計的依據和原則是什麼
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確地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可以說多年的試驗以來,老師們的思想觀念已基本上可以接受這種理念了,但是具體在實際教學當中的運用,可能就會碰到這樣的問題:究竟應怎樣去設計教學才能有助於這種方式的形成?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還得重新學學新課程標准。所謂語文素養就是既包括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培養,也包括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文學鑒賞能力和文化品位的養成和提高。而「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指的是學生應對學習有濃厚的求知慾、好奇心、並在它們的驅使下積極主動的去思維、學習;「合作」就是與其他同學一起解決問題,學會敢於發言,能有條理的述說自己的觀點,培養與人合作交往的能力;而「探究」則是「探究」就是「探索研究」,也就是努力尋找答案,解決問題。通過探究滿足學生的求知慾,獲得關於身邊世界的理解,培養對探索世界、探討問題的興趣。就文本解讀而言是指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能發現問題,並能根據已有的知識水平,在老師的指導下收集、分析資料,尋找問題的答案,獲得對文學世界、語文世界的感受與理解。 再次了解「自主、合作、探究」,我們就會明白教學設計應有什麼目標,應培養什麼能力,朝哪方面努力,應採取何種教學手段才有助於形成這些能力,就不會出現還是「舊瓶裝新酒」的現象;就不會把這種新的學習方式還是理解成老師設計好問題、學生討論回答、老師再明確答案的問答式的教學;或者還是以學生能否出色回答問題為目的,而忽視了培養學生能力;還是以老師的講解為主、忽視學生獨特感受的現象。 為了配合新課改的實驗,教育部還編寫了好幾套新課程標准語文實驗教材,這些教材的編寫理念很先進:選文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注意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教材內容注重情感態度,知識能力之間的聯系,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為學生設計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專題;教材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具有開放性、彈性,注意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故決不能將理念這樣先進、思想這樣明確、內容這樣新穎的教材在舊的教學設計中備受煎熬,更何況教學設計是形成這種新學習方式的有力的保證,這就關繫到這次課程改革能否達到如期的目的;學生能否如願的形成較好的語文素養;能否以這次改革給全民族來一次學習方式的革命。 圍繞著「自主、合作、探究」這個學習方式的教學設計,我認為應遵循以下的幾條原則: 1、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原則。教師自始至終都要有清醒的認識,那就是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切不可越俎代庖。 2、讓學生充分閱讀的原則。閱讀首先是學生與作品之間的對話,然後是學生之間就作品所進行的對話,再然後,才是教師的參與。從接受心理學的角度來考慮,一定要讓學生先讀、多讀,這樣才會有所領悟。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切不可在學生都課文還沒有充分的閱讀,甚至是還沒閱讀的情況之下匆匆開講。 3、尊重學生閱讀體驗的原則。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良好的語感是「悟」出來「讀」出來的,而不是「聽」出來的。故而要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切不可以自己的感受作喋喋不休的支離破碎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尊重他們想表達與述說的慾望,讓他們無所顧忌的暢所欲言,即使他們的問題與見解有時看來是粗淺白幼稚的,但是要從他們的經歷及認知能力出發尊重他們的體驗。 4、強調合作學習對意義建構起到關鍵作用的原則。堅信在學生們「亂哄哄」的討論中會有智慧火花的碰撞;堅信這種「爭吵」對他們意識的影響:敢於發言,且要言之有理,如何讓別人樂於傾聽自己,接受自己的觀點;堅信他們在合作中會認識到:樂於與別人合作,如何合作得更愉快,更出色的完成任務,解決問題;意識到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 為日後的學習、生活、工作提供良好的與人交往的基礎;為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打下基礎。 但在課堂上運用合作原則,討論問題的時候,要注意提高討論的效率與質量,不然,小組討論會變成閑聊、鬧哄哄的機會。這可從小組組隊的成員、討論的時間長度上做些變化,如成員可二個、三個、四個有所變化,討論的時間一次不宜過長等。 5、隨時提供探究性學習材料的原則。探究性學習不一定要在語文實踐活動課里提供的素材才能訓練,也不是如有關於文學與人生、於藝術、與自然等大課題的研究。我們還要把它看成是一種學習方法,因而可把探究性學習的內容難度降低,它可是以閱讀材料為基點而引出的對其語言特點、結構劃分、課文主題的討論等,也可是從課文內容出發向課外延展而進行的文化內涵、科學內涵豐富的探究。 6、教案留空的原則。傳統的教學設計要求教師從教學目標到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時數、步驟一一作好周密。詳細的設計,這固然是一種極為負責任的做法,但在新課程的要求下,這也是一種未能充分考慮學生個人閱讀體驗的做法。因為即使我們在備課時充分考慮了教學對象,仍會有一些意料不到的問題的提出,因為學生的個人經驗及認知能力是有差異的,我們應該為這些學生給予提出解決的機會。因而筆者提倡在我們的教案留出一些空白用以記錄學生的問題,並把作為一個教學設計應考慮的要素。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需要一個讓學生有更多自主權的、有更多的學習體驗和生活體驗的學習氛圍,老師的教學設計要努力營造這樣的氛圍,要有助於形成這種學習方式。
⑧ 1.什麼是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和教案是一回事嗎
教學設計是指教師依據教育教學原理,教學藝術原理,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根據學生認知結構,對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學手段進行的策略.
教學設計和教案是有區別的:
教學設計是教學的整體構思,包括具體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是如何突破的,整個教學內容是採取怎樣的教學方法.
教案是具體的上課體現,是教學過程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