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武術的基本招式
武術長拳的基本招式沖拳、仆步掄拍、五種基本步法。
沖拳:開步站立,拳心向上,兩拳抱於腰間。右拳從腰間向前猛力沖出,轉腰,順肩,右拳向前內旋沖出,力達拳面。
基層武術課安排是階段性,很難使學生達到「形神兼備」、「內外合一」所以要合理安排武術動作來進行課堂教學。首先根據體育教學大綱合理安排教學計劃,其次要充分利用課堂的准備部分。第三,在武術教學時,要根據武術的特點進行歸類記憶有助於學生掌握武術套路。第四,在武術教學時,要選擇適合於武術教學特點的教法:(1)對初學者採用分解教學法。(2)在授課時,口令與運動相結合。(3)練習和吶喊相結合。(4)新授課時,學生的站位和練習方向要固定。(5)靈活多樣的教法。
對初學者來說,首先應知道什麼是勾、掌、拳及弓步、馬步等,先學會手形變換、步型和手法變換等基本功,然後才能順利學習套路。例如,初級長拳的教學,其動作表面看似簡單,但實質上該套路具備了長拳的穿、蹦、跳、躍、方向變化等運動特點。所以必須先教武術基本功以及相關的組合動作練習。然後教學生五步拳。因為五步拳包括了武術的主要步型和手法、動作少而簡單、方向變化少,初學者易掌握,也有利用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後進行初級長拳的完整教學。只有對基本功有針對性地進行強化練習,才能清理在套路練習中的「絆腳石」,學生也會輕而易舉地掌握長拳等武術套路。
要合理安排好武術課的准備部分,改單一的徒手操為武術操,同時做一些武術基本功的練習,如:彈腿沖拳、弓步沖拳、馬步沖拳的轉換、雙臂繞環、仆步輪拍、正、側壓腿等。這樣做會使准備活動和基本練習銜接得緊密而充分,使學生建立初步的動作概念,具備良好的武術基本功,便於今後進一步學好套路。
武術套路功防特點體現在一招一式中,因此在講解時可以進行模擬示範,這樣使學生既提高了學習效率,又增強了記憶。為使動作教學簡單化,應首先幫學生找出套路動作的規律所在。例如套路起勢與收勢方向應一致且位置相同,一般練初級拳時,拳在腰間、拳心向上,沖拳時拳心向下等。
在套路教學中為了鞏固所學套路,在復習課上,教師應採用啟發和提問式來提高學生對套路的理解記憶。如在初級拳的教學中,不防這樣提問:本套路中沖拳動作有哪些?推掌動作有哪些?亮掌動作有哪些等等。通過這樣歸類提問使學生能夠理解和記憶套路,使表面看來無規律可循的套路變成有序可循,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實現教學的真正目的。
選擇適合於武術教學特點的教法
(1)對初學者採用分解教學法 在武術課堂教學中,一般先採用分解教學,如學初步拳時,先一招一式學會,再串聯在一起,使每個運動銜接起來,最後達到「形神兼備」。在學套路前可先學會基本功,如在學長拳時,可先練一練跳躍練習,再學大躍步前穿、擊步騰空飛腳等時就容易多了。
(2)在授課時,口令與運動相結合 使學生既能掌握動作節湊,又能記住動作和名稱。例如弓步沖拳、彈腿沖拳……。在復習時,教師可只喊口令,讓學生邊練習邊說出動作名稱,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所學動作。
(3)練習和吶喊相結合 在練習初拳過程中,學生可大聲齊喊「哈」或「嘿」等。一是能齊;二是能增添力量和氣勢,達到以氣推動,以聲助勢的效果。
(4)新授課時,學生的站位和練習方向要固定 否則容易使學生動作路線產生錯誤,示範面最好是背面示範,這樣容易使學生看清方向、路線,以免產生站位和方向錯誤。
(5)靈活多樣的教法 武術種類繁多,結構復雜,但有它自身的規律性、系統性和科學性。只要抓住其固有的特點,因勢利教,就不難完成教學任務,如針對它結構上的特點,就可以把有難度的單個動作分散來教,實施「各個擊破」的戰術,還可以把武術動作的名稱,術語大大形象豐富,如「望月平衡」;有的直接反應了動作結構和方法,如「躍步沖拳」,教師就可以「開門見山」直接講述動作的要領,再結合生動的比喻和恰當的誇張,教學氣氛就更活躍了。
Ⅲ 少兒武術的五龍盤打是什麼動作
是烏龍盤打吧,你寫錯了。
烏龍盤打就是「仆步掄拍」,就是雙手平展開,然後分別化立圓,前後環繞一圈,以仆步姿態拍地。
傳統武術里的烏龍盤打,和這個視頻有一些差異,這是現代國標長拳的做法。
Ⅳ 求形神拳動作分解,語述版本!!!
(一)形神拳動作方法
預備勢:直立抱拳
兩腳並攏直立,兩手五指並攏,直臂下垂貼靠大腿外側;目視前方(圖10-1)。兩手握拳屈肘抱於腰側,兩肩後展,拳心向上,下頜微收,頭向左轉,目視左前方(圖10-2)。
1.並步抱拳禮
動作要求:
(1)右腳向右後撤一步,同時上體右轉90度,兩臂從胸前向上繞至兩側,目視左手(圖10-3)。
(2)兩手經腰間左掌右拳向前推出,抱於胸前,同時左腳收至右腳內側成丁步,目視兩手(圖10-4)。
要點:撤步轉身與兩臂前後分開動作要一致,收腿、抱拳於腰間動作要協調,抱拳禮動作剛柔相濟。
2.左、右側步沖拳
動作要求:
(1)兩手變拳收到腰間,左腳向左側上一步,右腳隨即並於左腳;同時沖左拳,目視左拳(圖10-5)。
(2)右腳向右側上一步,左腳隨即並於右腳;同時沖右拳,目視右拳(圖10-6)。
要點:上步、並腿、沖拳動作要同時完成,動作干凈利落、挺胸、立腰、步穩。
3.開步前推雙掌,翻掌抱拳
動作要求:
(1)左腳向左側邁出一步,與肩同寬,同時兩拳變掌至體側斜下方,目視前方(圖10-7)。
(2)兩臂上舉屈肘於兩耳側,目視正前方(圖10-8)。
(3)從兩耳慢慢向前推掌,手背向上,小指一側向前,目視兩手(圖10-9)。
(4)兩手前推高與肩平,兩手腕內旋翻掌成手心朝上,目視兩手(圖10-10)。
(5)上動不停兩手隨即直線收回腰側抱拳,同時並左腳,目視左前方(圖10-11)。
要點:向前推掌時要頭正,頸直、挺胸、塌腰、斂臀,眼看兩掌,翻掌收抱動作快速有力,眼看左側。
4.震腳砸拳,馬步沖拳
動作要求:
(1)右腿屈膝提於身前,右手握拳外擰於頭上;右腳向左腳內側震踏,兩腿屈膝半蹲;同時右拳向下以拳背在體前砸擊左掌心,目視右拳(圖10-12、圖10-13)。
(2)蹬左腿,沖右拳,目視右拳(圖10-14)。
(3)左腳下落成馬步,沖左拳,沖右拳,目視左右拳(圖10-15、圖10-16)。
(4)左腿屈膝提於身前,左手握拳外擰於頭上,左腳向右腳內側震踏,兩腿屈膝半蹲;同時左拳向下以拳背在體前砸擊右掌心,目視左拳(圖10-17、圖10-18)。
(5)蹬右腿,沖左拳目視左拳(圖10-19)。
(6)右腳下落成馬步,沖右拳,沖左拳,目視右左拳(圖10-20、圖10-21)。
要點:提膝與向上擰臂,震腳與砸拳要協調一致。砸拳時不可低頭弓腰,蹬腿要平於膝,支撐腿稍屈,沖拳時擰腰、順肩、上體正直,馬步沖拳要步穩,身正、快速有力。
5.插步擺掌,鉤手推掌,彈踢推掌,弓步沖拳
動作要求:
(1)兩手下擺至右側,右腿成過渡橫弓步,目視兩手(圖10-22)。
(2)右腿向左腳後邁一大步成左腿彎曲,右腿伸直的後插步;同時兩臂向右、向上、經頭前擺至左側,與肩同高,左臂伸直立掌,右臂屈肘,右掌立於左肘內側,目視左掌(圖10-23)。
(3)上體右轉180度成右弓步,兩手收回腰間,右掌變鉤隨轉體向後反臂成鉤手,鉤尖朝上,左掌向前推掌,目視左掌(圖10-24)。
(4)重心移至右腿,左腿綳腳尖向前彈踢,左掌收至腰間,同時右鉤手變掌向前推擊成彈踢推掌,目視右掌(圖10-25)。
(5)左腿下落成左弓步;同時右掌變拳收至腰間,左拳從腰間向前沖出,目視左拳(圖10-26)。
要點:插步與擺掌要同時完成,轉身要圓滑,勾手推掌與弓步動作要協調一致,快速有力。彈踢與推掌要同時完成。弓步沖拳動作要與轉體、落步與沖拳協調配合。
6.掄臂砸拳,弓步沖拳
動作要求:
(1)左拳變掌向右前下方伸出,上體右轉180度成右弓步,目視左掌(圖10-27)。
(2)上動不停,向左後轉體180度,同時左臂向上、向左、向下繞環至髖高時屈臂外旋,使掌心向上置於腹前;右臂向後、向上掄起下砸,以右拳背砸擊左掌心,同時右腿屈膝提起,在砸拳的同時下落震腳成並步半蹲,上體稍前傾,目視前下方(圖10-28)。
(3)左腳向前上一步成左弓步,同時沖左拳,目視左拳(圖10-29)。
(4)上體向右轉體180度,成右弓步,同時沖右拳,目視右拳(圖10-30)。
要點:托臂、繞環轉體要協調,砸拳與震腳要同時。左右沖拳要快速有力,眼隨手走。
7.震腳左弓步雙推掌,掄臂拍腳,弓步頂肘
動作要求:
(1)身體向右轉體90度,同時右腳提起在原地下跺震腳,左腳收至右腳內側屈膝提起,同時,兩拳變掌體前交叉,經頭上畫弧分開收至腰側;左腳向前上一步成左弓步,雙手從腰間向前推掌,目視前方(圖10-31)。
(2)左手經右腋處向下、向前畫弧於頭前上方,同時右手向上、向後經下往上以右手背擊拍左手心,眼隨視右掌(圖10-32)。
(3)上動不停,右腳向上踢起,腳面綳平,用右手擊拍右腳面;目視前方(圖10-33)。
(4)前勢不停,右腿向右落成右弓步,右臂順勢屈肘,握拳於胸前,同時左臂屈肘,左掌心附右拳面上;隨即以右肘尖為力點向右頂出;目視右前方(圖10-34)。
要點:轉身、跺腳、兩臂交叉上舉、繞至腰間,動作協調一致,落步與雙推掌要同時完成。掄臂要走立圓,擊拍腳要響亮,快速有力,干凈利落。頂肘時上體、腰、肩動作剛勁有力。
8.歇步沖拳,提膝穿掌,仆步穿掌,虛步挑掌,震腳提膝上沖拳
動作要求:
(1)上體向左轉體180度,左腳向右腿後插一步,同時右拳變掌經頭上向左下蓋掌,掌外沿向前,左掌收回腰間抱拳,目視右掌(圖10-35)。
(2)上動不停,兩腿下蹲成歇步,同時左拳經右掌上方向前沖出成平拳,右掌變拳收回腰間,目視左拳(圖10-36)。
(3)身體左後轉,隨即左拳變掌,掌心向下,右拳變掌,掌心向上,由左手背上穿出,同時左腿提膝,左手順勢收回右腋下,目視右手(圖10-37)。
(4)左腳落地成仆步,左手掌指朝左貼左腿內側穿出,目視左掌(圖10-38)。
(5)上動不停,重心前移,左腿屈膝前弓,右腳蹬地向前上步,成右虛步,同時左手向上、向後畫弧成鉤手,稍高於肩;右手由後向下、向前順右腿外側向上挑掌,掌指向上,高與肩平,目視前方(圖10-39)。
(6)上體左轉90度,同時右腿屈膝提起,隨即下震右腳,提左腿,腳面綳直,腳尖下垂內扣,左掌向右、向下,經面前屈肘收於右胸前,拇指一側貼胸,掌指朝上。同時右臂微內旋,屈肘貼身向上沖拳,拳心向左,目視左前方(圖10-40)。
要點:撤步與蓋掌,歇步與沖拳動作要協調。仆步要擰腰、轉頭,上沖拳上臂貼耳,沖拳、轉頭,擰腰要同時完成。
9.弓步架拳,蹬腿架拳,轉身提膝雙挑掌
動作要求:
(1)左腳向左上一步,身體向左轉體90度,成左弓步;同時左臂內旋屈肘向上橫架於頭前左斜上方,拳心向上;右拳向下經腰間臂內旋向前沖出,拳心向下,眼向前平視(圖10-41)。
(2)重心移至左腿,右腿屈膝提起,腳尖上鉤向前下蹬踢,高不過膝;同時左臂外旋下壓於腹前,拳心向上;同時右拳收抱於腰側,目視前方(圖10-42)。
(3)上動不停,右腳後撤一步還原成左弓步架打姿勢(圖10-43)。
(4)兩拳變掌經頭上隨上體右轉180度擺至右側;兩掌由右向下、向前成雙挑掌,同時提左膝,腳面綳平,目視兩掌(圖10-44)。
要點:落步要輕、穩,弓步與架、沖拳要同時;蹬腿、下壓要有力,提膝與挑掌動作路線要清楚,眼隨手走。
10.提膝穿掌,仆步穿掌
動作要求:
(1)右掌變拳收至腰側,拳心向上;左掌向上、向右畫弧蓋壓於身前,掌心向前,同時左腿下落成腳尖點地,目視左掌(圖10-45)。
(2)上動不停,左腿屈膝提起,腳尖內扣;同時右掌從腰側經左臂內向前上方穿出,掌心向上,略高於肩;左掌順勢收至右腋下,目視右掌(圖10-46)。
(3)右腿全蹲,左腿向左後鏟出成左仆步;右臂不動,左掌由右腋下掌指向前貼身體內側向左腳面穿出,眼隨視左掌(圖10-47)。
要點:提膝穿掌支撐腿與右臂要充分伸直,仆步甩頭,擰腰、穿掌要同時完成,眼隨手走。
11.仆步掄拍,弓步架栽拳
動作要求:
(1)上動不停,重心左移成左弓步,同時右掌向左前下方伸出,掌指向下;左掌屈臂於體前,立掌貼近右臂肘關節上方(圖10-48)。
(2)上動不停,向右轉體成右弓步,同時右臂由前向上、向後掄臂畫弧至右上方,左掌下落至左下方(圖10-49)。
(3)上動不停,上體右轉,同時右臂直臂向下、向後掄臂畫弧至後下方;左臂直臂向上、向前掄臂畫弧至前上方(圖10-50)。
(4)上動不停,向左轉體成右仆步,同時右臂直臂向上,向下掄臂畫弧至右腿內側拍地;左臂向下、向左掄臂畫弧停於左上方(圖10-51)。
(5)身體上起成右弓步,同時右掌變拳,由下向右、向上架拳於頭部右上方;左掌變拳由左向上、向右下栽拳,左前臂內旋,拳面附著在右膝上方,上體左轉,眼隨視右拳,轉視左前方(圖10-52)。
要點:托臂走立圓,向上托臂要貼近耳,向下托臂要貼近腿;弓步架栽動作身法要自然。
收勢:
動作要求:
(1)左腳向前上一步,同時兩拳變掌經頭上交叉向兩側打開目視右掌(圖10-53)。
(2)右腳收回與左腳並攏,同時兩臂屈肘抱拳收於腰側;頭向左轉,目視左前方(圖10-54)。
(3)還原,兩手五指並攏,直臂下垂貼靠大腿外側,目視前方(圖10-55)。
要點:上步和分掌、並步與抱拳協調配合,腿隨手動。
(二)形神拳套路分析
1.形神拳套路的特點
形神拳具有一定的實用性,體現武術的基礎動作。以基本功為例,如基本手型,基本步型,基本腿法等,都是從武術的基礎動作和技擊的角度編排的。再以手型為例,如套路中的震右腳砸右拳,馬步右左沖拳,震左腳砸左拳,馬步左右沖拳,掄臂砸拳等,體現了「一拳多用」等技擊方法。要完成這些動作不僅要求發力完整,步法靈活,而且手、腿、身、法、步,精、神、氣均要協調配合。對發展學生的柔韌、靈敏、速度、協調等身體素質,增強肌肉韌帶的伸展性和彈性,提高中樞神經系統和內臟器官機能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套路結構簡短,動作精練,動作的起伏轉折、快慢停頓過渡銜接自然,有利於教師教,也有利於學生學習領會。全套動作除起勢、收勢外,共分4段11個基本組合動作。全套動作層次分明,相互聯系,銜接緊密,過渡自然,有利於學生掌握。
2.形神拳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1)重點:
套路中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銜接自然。動作幅度、節奏的把握與處理,攻防含義的理解與眼神的到位。配音樂練習時的感受與武術精、氣、神的體現。
(2)難點:
開步前推雙掌,翻掌抱拳;震腳砸拳,馬步沖拳;掄臂拍腳,弓步頂肘;仆步輪拍等動作有較大的難度,也是教學、練習中的難點。
3.形神拳套路中易犯錯誤與糾正方法
動作易犯錯誤指導糾正方法
動作 震腳砸拳、馬步沖拳。
易犯錯誤 震腳砸拳動作不連貫;蹬腿沖拳重心不穩,力點不明顯;馬步左右沖拳動作不規范。
指導糾正方法:強調提膝擰臂的同時震腳砸拳,反復體會動作的協調用力,連貫完整;蹬腿時支撐腿稍屈膝,發力點在足跟;馬步要做到頂平、肩平、兩大腿平、挺胸、塌腰、腳跟外蹬。
動作 震腳左弓步雙推掌,掄臂拍腳,弓步頂肘。
易犯錯誤 震腳轉身弓步雙推掌動作不連貫、完整;掄臂不協調,拍腳撥跟,送髖,擊拍不響;頂肘時動作不協調,用不上力。
指導糾正方法:強調動作的連貫性和完整性;掄臂肩放鬆,手臂走立圓;擊拍時頭上頂,直腰,正髖;踢腿要高,腳面綳平;頂肘要以腰帶動上體,用肘尖撞擊,腰、肩、上體要同時用力。
動作 仆步掄拍,弓步架栽拳。
易犯錯誤 仆步掄拍動作不協調、到位,栽拳動作無力。
指導糾正方法:強調掄臂要上貼近耳,下貼近腿,走立圓;拍地要在仆步腿足面上或腳前面,用掌心拍響;架栽拳動作身法要自然,左栽右架要有力,架栽與轉頭同時完成。
Ⅳ 武術中撲步輪拍又稱烏龍盤打後面是什麼動作啊
是 仆步掄拍 ,這是方便的圖解網址 http://course.shufe.e.cn/course/tiyu/WUSHU/jbg1.htm
肩臂練習
肩部練習作用:主要增進肩關節韌帶的柔韌性,加大肩關節的活動范圍,發展臂部力量,提高上肢運動的敏捷、松長、轉環等能力,為學習和掌握各種拳、掌等手法提供必要的專項素質。
壓肩
要求與要點:兩臂、兩腿要伸直,振幅應逐漸加大,壓點集中於肩部。增加助力時應由小到大。
單、雙臂繞環
單臂繞環
雙臂繞環
要求與要點:臂伸直,肩放鬆,畫立圓,逐漸加速。
仆步掄拍
要求與要點:向上掄臂時要貼近耳,向下掄臂時要貼近腿。右仆步掄拍時,眼隨右手;左仆步掄拍時,眼隨左手。
Ⅵ 武術中 左右輪流 的動作是什麼
仆步掄拍,長拳的經典動作,長拳套路中經常出現,也是練習肩關節靈活性的重要動作。
預備姿勢:開步站立。
動作說明:成左弓步,同時右掌向前下方伸出,左掌心朝里,插於右肘關節處(圖);
正面做完後再把相反的動作重復做一次就是正反仆步掄拍了。
Ⅶ 雲南武術高考撲步輪拍是左右各拍打地面為一次嗎
不是。
要求與要點:1、向上掄臂時要貼近耳,向下掄臂時要貼近腿。2、右仆步掄拍時,眼隨右手,左仆步掄拍時,眼隨左手。3、兩腳開立,比肩略寬,雙手側平舉,成左弓步,同時右向前下方伸出,左張心朝里,插於右肘關節處,上動不停,成右弓步。
Ⅷ 仆步掄拍
要求與要點:向上掄臂時要貼近耳,向下掄臂時要貼近腿。右仆步掄拍時,眼隨右手;左仆步掄拍時,眼隨左手。
Ⅸ 洪拳的拳術套路
洪家著名的三套套路:
*工字伏虎拳——修改十八羅漢拳而成,路線成工字形。為洪家母形拳(初級拳套路),學習扎馬,橋手、及內功基礎。
* 鐵線拳——鐵橋三所傳。屬短橋窄馬近身貼戰的武術。鐵線拳主練內功,「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的實踐套路。
* 虎鶴雙形拳——修改自五形拳而成,屬應用套路。
其他套路 五形拳,五禽拳,十二橋手及十二橋馬。
洪拳套路中有五形拳與五禽拳之分,所謂五形拳是指龍、虎、豹、蛇、鶴等五種形拳;而五禽則指虎、鶴、龍、蛇、猴五種象形武術。這兩種形拳在洪拳中都屬於中級套路,而且都偏向應用型的武術。五形拳主要為虎形練骨、豹形練力、蛇形練氣、鶴形練精、龍形練神。而五禽則為虎走剛猛、練筋骨勁力,鶴講輕巧、明角度攻守,蛇主飄纏、氣沉連綿,猴則手眼明快、迅速靈敏,龍寫神意、化剛柔。故虎形剛猛、鶴形清而巧、龍形合剛化柔、蛇形氣沉連綿、猴態快速輕靈。
五禽訣有虎似下山出林之壯、鶴似休枝啄食之意、龍似出雲游騰之觀、蛇似草行急步之形、猴似上樹取物之態。洪拳的套路很多取自飛禽走獸之形態,並藉由形拳以達習其形、究其意、成其真的效果。這和兵法中所談到的以正合、以奇勝的道理相同。因為洪拳有以內勁為主的學習方向,也有以招式之應用為得道之法,所以五形也好、五禽也好,都是藉由不同的形意,使學者能偏己所好,或者藉不同型態之激湯以提升自己的武術程度。
十二橋手及十二橋馬法:
一般講洪拳十二橋手是指十二訣,乃「剛、柔、逼、直、分、定、寸、提、流、運、制、訂」等十二橋手訣。而十二橋手法則為「穿、沉、分、架、摸、推、尋、磨、掛、撞、鎖、劈」等十二種橋手法。十二橋手訣是十二種心法,以剛為天、柔為地,配合其餘十種建立起洪拳的整體勁道要領;十二橋手法則是十二種橋手用法,講求橋來橋上過、無橋自造橋。故二者一為心法,講究體會;一是手法、主在應用。
十二橋馬:
洪拳十二橋馬是指十二步法,這十二種步法為四平馬、子午馬、伏虎馬、麒麟馬、吊馬、獨鶴馬、中字馬、三角馬、敗馬、二字鉗羊馬、跳馬、丁字馬。 洪拳三寶一般是指工字伏虎拳、鐵線拳及虎鶴雙形拳等三套洪拳套路。
工字伏虎拳傳說是洪熙官改十八羅漢伏虎拳而成,路線成工字形。它是洪拳的代表套路,主要是扎橋手、橋馬與氣息內勁。特色在於氣勢雄壯,剛勁猛烈。要求沉肩展背、勁貫骨髓,以身調氣、以氣催力。使達到「氣吼山河動,舉步風雲起。」的神態和氣概。
鐵線拳 為洪拳的內功拳術,乃洪熙官得自少林寺的秘傳武功,動作大開大合、長橋大馬。特色在於以身調氣、以氣催力。以開合吞吐,配合十二橋手訣,剛柔互用,再加上五臟六腑的調息鍛煉,使達到「內練一口氣」的效果。另有一派的說法,指鐵線拳為廣東十虎之一的鐵橋三所傳。乃屬短橋窄馬近身貼戰的武術,特色為以喜、怒、哀、樂調五臟六腑,可達健身、強身的效果。
虎鶴雙形傳說乃洪熙官與方詠春武術交流後所創的一套武藝。主要取自虎之威猛與鶴之輕巧靈敏,達到「虎鶴合一、天下無敵」的功用。大致而言,本套路的特色為洪拳橋手、步法、身法的綜合變化,再加上虎形拳的剛猛及鶴形拳的巧勁,使之成為一套實用、多變化的高級套路。此三套拳術之所以稱三寶,主要原因乃工字伏虎重根基,可扎橋手、橋馬及內功基礎,尤其它的手法及橋馬、勁法可奠定學習其它洪拳的根基,所以一般都把它作為母形拳,所以稱為洪拳的代表套路;鐵線拳主扎內功,乃洪拳名言「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的實踐套路,故稱為洪拳至寶;虎鶴雙形則為洪拳之表演及應用套路,故三者有互補互用之特點。 洪拳是一種長拳拳法。該拳內容有盤、勢、法、理四個方面:盤即基礎訓練;勢即套路;法即打手打法;理就是拳法理論。基礎訓練有「五大盤功」,其具體練習方法如下:
烏龍盤打(仆步掄拍)
烏龍盤打是練習肩臂的功法,經常練習能使肩關節靈活,增強肩關節的柔韌性,發展手臂的協調性,是洪拳重要的基本功法之一。
1.預備姿式。兩腳並步站立,身體自然正直,兩臂垂於體側,指尖向下,拇指側向前,目視正前方。
2.弓步插掌。左腳向左邁進一大步,左腿屈膝半蹲,右腿挺膝蹬直,成為左弓步,身體左轉,右臂伸直向左擺,指尖向前,拇指側向上,左臂屈肘於右臂前,指尖向上,小指側向前,目視正前方。
3.弓步掄臂。上體右轉,右腿屈膝半蹲,左腿挺膝蹬直,成為右弓步,同時右臂向上、向右掄臂,左臂向左掄臂,目隨右手環視。上體繼續右轉,右臂向下、向後掄臂,左臂向上、向前掄臂。
4.仆步拍地。上體左轉,左腿屈膝全蹲,右腿伸直,成右仆步;右臂向上、向右、向下掄臂至右腿內側以掌心拍地,左臂向下、向左掄臂至左上方,掌指尖斜向後,拇指斜向上,目視右手方向。右腿屈膝半蹲,左腿挺膝蹬直,成為右弓步,同時左臂伸直向右擺,指尖向前,拇指側向上,右臂屈肘於左臂前,指尖向上,小指側向前,目視正前方。然後照上述方法,做反式練習。 學士打躬是練習腰部柔韌性的重要功法之一,經常練習能使腰部關節靈活,增強腰腿的柔韌性,能提高動作的質量。
1.並步托舉。兩腳並步站立,兩手手指交叉,直臂上舉,手心向上,目視兩手手掌。
2.前下俯腰。上體前俯,兩手向前下伸,盡量貼地。
3.左右側俯。上體向左、向右轉動,兩手手心向下,隨之在左、右外側觸及地面。
4.面貼小腿。兩手鬆開,向後抱住跟腱部位,逐漸使胸、面部貼靠在腿部,持續一定時間再起立。照上述方法,可反復進行練習,兩腿挺膝蹬直,挺胸、塌腰、收髖,並向前折體。 風擺楊柳也是腰部的一大基本功。腰是連接上下肢運動的樞紐,是軀干范圍最大的部位,武術中的吞、吐、開、合、擰、轉、折、疊、含、閃、展等身法的變化,都表現在腰部,武術對腰部的靈活性、協調性、速度、柔韌、力量要求及高,因此腰部功法顯得特別重要。
1.甩腰。兩腳開步站立,兩臂上舉,指尖向上,掌心均向前。以腰、髖關節為軸,上體做前後屈和甩腰動作,兩臂也跟著甩動,兩腿伸直。
2.涮腰。上體前俯,兩臂隨之向左前下方伸出,接著向前、向右、向後、向左翻轉繞環。照上述動作方法,左右反復進行練習。兩腿伸直,甩腰的速度、幅度逐漸加快、加大。盡量屈體,經增大繞環幅度。 大臣吻靴是在平地上進行正壓腿的腿功之一,通過正壓腿練習,可以拉長腿部肌群和韌帶,加大髖、膝、踝關節的活動范圍。
1.預備勢。兩腳並步站立,身體自然正直,兩拳屈肘收抱於腰間,拳心向上,目視前方。
2.正壓腿。右腳尖外擺,右腿屈膝,上體前俯,左腳向前上一步,腳跟著地,腳尖翹起,腿伸直,兩手指交叉按在左膝關節上,然後上體有節奏地向前、向下壓振。反復練習一定數量後,照上述方法,換腿進行練習。挺胸、塌腰、收髖,被壓腿的腳尖勾緊。 側身卧靴是在平地上進行側壓腿的腿功之一,通過側壓腿練習,可以拉長腿部肌群和韌帶,加大髖、膝、踝關節的活動范圍。
1.預備式。兩腳並步站立,身體自然正直,兩拳屈肘收抱於腰間,拳心向上,目視前方。
2.側壓腿。右腿屈膝,上體向左側俯,左腳向左上一步,腳跟著地,腳尖向上翹起,腿伸直,右掌屈臂向上、向左舉於頭上方,掌尖斜向下,掌心斜向左,左臂屈附於胸前,掌尖向上,掌 心向右,然後上體有節奏地向左、向下壓振。左腿做一定數量後,照上述方法,換腿進行練習。挺胸、塌腰、收髖,被壓腿的腳尖勾緊。 洪拳金鎖連環步法是通過進步連環鎖扣對方前腳或後腳,施以相合的勁,擰、別對方,令其倒地的動作。練習時先以基礎的鎖扣步為主,來回一條線單操。扣腳時以前肩及膝關節向下扣壓,形成螺旋的擰合勁,做到身法與步法協調一致。待步法熟練後,再施以特殊的手法綜合練習,形成精、神、氣力、功。手、眼、身法、步,八法合一。應用時隨實戰之變化可連環鎖扣對方。令對方顧上不顧下。顧前不顧後。步步鎖扣。如環無端。
洪拳金鎖連環步具體功法練習
1.滑步前腳鎖步
呈實戰式,目視側前方,雙手防護於胸前,快速進步,以前腳內扣,後腳蹬地,直接滑步鎖扣對方前腳跟。可反復練習。要點滑步迅疾,貼地而行,落步生根,神形合一。
2.上步後腳鎖步
呈實戰式,前腳虛後腳實,雙手防護於胸前,目視側前方,旋腰擰身,速上後腳鎖步,以膝關節向里裹勁,意念扣鎖對方腳踝及後腳跟。此為左式練習,右式與左式方法相同,應反復練習。要點,肩隨腰轉,身形如弓,形成小巧的縮合力。
3.鎖步別摔
左者速滑步以前腳鎖扣右者前腳後跟,同時以右手捋其前手腕,左手置其胸前,步落手走,旋腰擰身將對方放倒。要點,鎖步進身,手腳的別勁與旋腰擰身要相合。
4.鎖步提摔
左者以前手拳擊甲面門,左者以前手捋其肘臂(以橫化直)向上攪纏對方膀臂,同時上後腳鎖步,進其中門,左者向右者右後方探身以右手抓右者小腿肌肉,順其勁向上提帶,將右者摔出。要點,上步進身,攻其中心,以鷹爪力抓對方小腿致其疼痛反應,借其勁四兩撥千斤。
實戰演示:傳統功夫實戰時常能以四兩撥千斤,功夫高手從不以拙力打人而是以巧妙的技法制服人。然而技巧的速度與力量並不表現在外形上,往往在不經意間,等對方感覺到時就倒地了。
Ⅹ 武術操有幾節,分別是什麼
武術操(形神拳的變型)
說明:這套操是在形神拳的基礎上改編的課程第一部分的內容。由武術的基本動作組成,通過六個課時左右的教學學生能較熟練地掌握動作,如果用4×8拍進行練習,時間為六分三十秒左右,心率在每分鍾150次左右,其動作左右對稱,對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尤其是協調能力效果很好,同時為學生今後學習武術套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作為早操和課間操的練習內容之一,很有氣勢。註:(有音樂口令的伴奏光碟及錄像資料,第二部分為套路的學習與改編及散手練習等內容二部分共十八學時一個學分。)限於本人的水平,在編排時肯定有不盡合理之處,懇請專家和同行批評指正。
第一節:手型變換(4×8拍)
預備姿勢:兩腳並攏,身體直立,眼向前平視,挺胸收腹,兩手抱拳屈肘收於腰際,拳心向上,兩肩後張,肘關節夾緊。以下各節,預備姿勢均相同。
口令及動作名稱:第一個八拍,1、並步雙沖拳。2、並步亮掌。3、並步平鉤。4還原。5~8同1~4。第二個八拍,2、左高虛步亮掌。2、還原。3、右高虛步亮掌。4、還原。5、左弓步架右掌沖左拳。6、還原。7、右弓步架左掌沖右拳。8、還原。
動作方法:
第一個八拍為:
1、兩拳從腰間同時向前平沖,高與肩平,兩臂與肩同寬,拳心向下。
2、兩拳變掌向下經體側向上至頭上成上舉,兩臂與肩同寬,掌心向上,成雙手亮掌式。
3、兩掌由頭上向兩側下落至側平舉,同時兩掌變鉤,鉤尖下垂。
4、還原成預備勢。(5~8同1~4)。
第二個八拍動作為:1、左腳向前半步,腳尖點地,右腿直立,同時兩手從腰間向兩側擺,左手至側平舉時成立掌,掌心向左。右手擺至頭上撐掌,掌心向上,目視左立掌中指。2、收左腳還原成預備勢。3、4同1、2唯方向相反。5、左腳向左橫跨一步成左弓步,同時左手從腰間向左沖拳,拳心向下。右拳經右體側向上舉至頭上變掌,使掌心向,成亮掌。6、收左腳還原成預備勢。7、8同5、6,唯方向相反。第三、四個八拍同一、二八拍。
第二節:彈踢沖拳(4×8拍)
預備姿勢:同前。
口令及動作名稱:第一個八拍,1、摟手左弓步沖右拳。2、右彈踢沖左拳3、馬步架沖拳。4、還原。5、摟手右弓步沖左拳。6、左彈踢沖左拳7、馬步架沖拳。8、還原。第二個八拍,2、摟手右弓步沖左拳。2、左彈踢沖左拳3、馬步架沖拳。4、還原。5、摟手左弓步沖右拳。6、右彈踢沖左拳7、馬步架沖拳。8、還原。
動作方法:
第一個八拍動作為:1、摟左手出左腳成左弓步同時右拳從腰間向左沖右拳,拳心向下。2、左腿支撐,膝蓋微屈,右腳向前彈踢,同時左拳向前沖出,高與肩平,拳心向下。3、右腳向右落步成馬步(與開始方向成180度),同時左拳變掌經右前向上架掌,指尖向右,掌心向上。右拳從腰間向右沖出,高與肩平,拳心向下。4、還原成預備勢。5~8同1~4唯方向相反。第二個八拍的1~4同第一個八拍的5~8,第二個八拍的5~8同第一個八拍的1~4。第三、四個八拍同第一、二個八拍。
第三節:砸拳側踹(4×8拍)
預備姿勢:同前。
口令及動作名稱:第一個八拍,1、震右腳砸右拳。2、左蹬踢右沖拳。3、馬步左沖拳。4、馬步右沖拳。5、震左腳砸左拳。6、右蹬踢左沖拳。7、馬步右沖拳。8、馬步左沖拳。第二個八拍,2、震右腳砸右拳。2、架掌鉤手左側踹。3、左弓步摜拳4、還原。5、震左腳砸左拳。6、架掌鉤手右側踹。7、右弓步摜拳8、還原。
動作方法:
第一個八拍 1、提右腳,使右腿屈膝於身前,右手握拳外擰於頭上;右腳向左腳內側震踏,兩腿屈膝半蹲;同時右拳向下以拳背在體前砸擊左掌心,目視右拳。2、右腿不動,左腿蹬出,力達腳跟,高與髖平;同時右拳從腰間沖出,高與肩平,拳心向下。3、左腳下落成馬步,同時左拳從腰間沖出,拳心向下,高與肩平,右拳同時收於腰間。4、右拳從腰間沖出,高與肩平,拳心向下,左拳收於腰間。5~8同1~4,唯方向相反。
第二個八拍的1同第一個八拍的1。2、右腿不動,左腳向左側側踹,高與髖平,身體微向右側傾,右手從腰間經左側胸前向頭上外擰架掌,掌心向上,指尖向左;左手從腰間向後直臂後撩成鉤手,鉤尖向上。3、左腳向左落步成左弓步,同時右掌變拳直接從頭上向左摜出,以拳背擊左掌心;左鉤變掌外旋後,向左迎右拳。4、收左腿還原成預備勢。5~8同1~4,唯方向相反。第三、四個八拍同第一、二個八拍。
第四節:弓步頂肘(4×8拍)
預備姿勢:同前。
口令及動作名稱:第一個八拍,1、(右)震腳(左)弓步雙推掌。2、掄臂拍(右)腳。3、(右)弓步頂肘。4、還原。5、(左)震腳(右)弓步雙推掌。6、掄臂拍(左)腳。7、(左)弓步頂肘。8、還原。第二個八拍,2、(左)震腳(右)弓步雙推掌。2、掄臂拍(左)腳。3、(左)弓步頂肘。4、還原。5、(右)震腳(左)弓步雙推掌。6、掄臂拍(右)腳。7、(右)弓步頂肘。8、還原。以下相同。
動作方法:
第一個八拍,1、右腳提起在原地下跺震腳,左腳收至右腳側屈膝提起,同時兩拳變掌從腰間前伸體前交叉,經頭上畫弧分開再收至腰間側;左腳下向左前上一步成左弓步,雙手從腰間向前推掌,掌心向前,指尖向上,目視前方。2、左手不動,右手向上向後經下往上以手背擊拍左手心,上支不停,右腳下向上踢起,腳面綳平,右手擊拍右腳面。3、右腿向右落成右弓步,右臂順勢屈肘,握拳於胸前,同時左手屈肘,以左掌心附於右拳面上;隨即以右肘尖為力點向右頂出,目視右前方。4、收左腳成預備勢。5~8同1~4,唯方向相反,即左變右手,左弓步變右弓步,使左右對稱。第二個八拍同第一個八拍,唯先做5~8,然後1~4。第三、四個八拍同第一、二個八拍。
第五節:轉身擺掌(4×8)
預備姿勢:同前。
口令及動作名稱:第一個八拍,1、馬步劈拳。2、(右)插步(雙)擺掌。3、(右)弓步鉤手推(左)掌。4、(左)彈踢推(右)掌接馬步橫打(左)。5、(左)插步(雙)擺掌。6、(左)弓步鉤手推(右)掌。7、(右)彈踢推(左)掌接馬步橫打(右)。8、還原。以下相同。
動作方法: 第一個八拍,1、左腳向左橫跨一步成馬步,同時兩拳從腰間前伸經體前交叉,向上由頭上向下劈拳至側平,拳心向前,拳眼向下。2、兩拳變掌下擺至右側,右腿成過渡橫弓步;右腿向左腳後邁一大步成左腿彎曲,右腿伸直的後插步,同時兩臂向右、向上經頭前擺至左側,與肩同高,左臂伸直立掌,右臂屈肘,右掌立於左肘內側。3、上體轉180度成右弓步,兩手經腰間,右掌變鉤隨轉體向後反臂成鉤,鉤尖向上,左掌向前推出,掌心向前,指尖向上。4、重心移至右腿,左腿綳腳尖向前彈踢,左掌變拳收於腰間,同時右鉤變掌經腰間向前推出成彈踢推掌;左腳向前落步成馬步,右手又掌變拳收於腰間,拳心向上;左拳從腰間向左橫擺,高與肩平,拳心向下。5、身體重心向右腿成過渡橫弓步,左腿向右腳後邁一大步成右腿彎曲,左腿伸直的後插步,同時左拳變掌經頭上與右掌同時向右、向下、向左、向上經頭前擺至右側,與肩同高,右臂伸直立掌,左臂屈肘,左掌立於右肘內側。6、7拍同3、4拍,唯方向相反,8、收左腳還原成預備勢。第二、三、四個八拍同第一個八拍。
第六節:歇步蓋打(4×8拍)
預備姿勢:同前。
口令及動作名稱:第一個八拍,1、左歇步蓋打。2、左弓步前刺。3、右弓步架栽拳。4、還原。5、右歇步蓋打。6、右弓步前刺。7、左弓步架栽拳。8、還原。以下相同。
動作方法:第一個八拍,1、左腳向右腿後插一步,同時右拳變掌經頭上向左下蓋掌,掌外沿向前,兩腿下蹲成歇步,同時左拳從腰間經右掌上方向前沖出,拳心向下,右掌變拳收於腰間,目視左拳。2、右腿後撤成左弓步,同時右拳變掌從腰間經左手上面向前直刺,掌指向前,掌心向左。左拳變掌向回收,屈肘掌向下,平掌於右腋下。3、上體右轉成右橫弓步,同時右掌向下、向後、向上架拳於頭部右上方;左掌向下、向左、向上、向右經臉前向下栽拳,左前臂內旋,拳面附著在右膝上方,眼隨視右拳,轉視左前方。4、收左腳還原成預備姿勢。5~8同1~4,唯方向相反。第二、三、四個八拍同第一個八拍。
第七節:獨立栽拳(4×8拍)
預備姿勢:同前。
口令及動作名稱:第一個八拍,1、前俯下壓。2、(右)插步架沖(左)拳。3、(右)獨立沖拳。4、還原。5、前俯下壓。6、(左)插步架沖(右)拳。7、(左)獨立栽拳。8、還原。以下相同。
動作方法:第一個八拍,1、左腳向左一步,與肩同寬;同時兩手從腰間前伸五指交叉互握並翻掌向下掌心觸地。2、上體抬起,兩手變拳收於腰間,右腳向左腳後邁一步成右腿伸直的後插步,同時左拳從腰間向左沖出,拳心向下;右拳變掌向右、向上擺至頭上成亮掌,掌心向上,掌指向左。3、右腳撤回,直腿獨立支撐,左腿提膝在上身左前側提起,腳背綳直,腳尖向下;兩手收拳於腰間,上動不停,同時右拳從腰間向右前下栽擊,拳心向前,拳眼斜向上;左拳向左向上至頭屈肘架拳。4、收左腳,還原成預備勢。5~8同1~4,唯方向相反。第二、三、四個八拍同第一個八拍。
第八節:仆步掄拍(4×8拍)
預備姿勢:同前。
口令及動作名稱:第一個八拍,1、(左)弓步插掌。2、(右)仆步掄拍。3、(右)弓步上沖拳。4、還原。5、(右)弓步插掌。6、(左)仆步掄拍。7、(左)弓步上沖拳。8、還原。以下相同。
動作方法:第一個八拍,1、右腳向右側橫跨一大步,左腿屈膝成左弓步,身體左轉90度,同時右手從腰間向左前下伸出成插掌,掌心向內,掌指向下;左手經腹前向上屈肘於體前並在右胸前立掌。2、身體向右轉體成右弓步,同時右臂由前向上,向後掄臂畫弧至右上方,左掌下落至左下方,上動不停,上體右轉,同時右臂直臂向下,向後掄臂畫弧至後下方;左臂直臂向上,向前掄臂畫弧至前上方。上動不停,繼續向左轉體成右仆步,同時右臂直臂向上,向下掄臂畫弧至右腿內側拍地;左臂向下,向左掄臂畫弧停於左上方,與右臂開成一條線。3、身體上起成右弓步,同時右掌變拳,由下向上直臂沖出,拳心向內。左手向上經臉前下落屈肘立掌於右胸前。4、收右腳還原。5~8同1~4,唯方向相反。第二、三、四個八拍同第一個八拍。
第九節:跳躍運動(4×8拍)
預備姿勢:同前。
口令及動作名稱:第一個八拍,1、馬步雙沖拳。2、還原。3、馬步雙沖拳。4、還原。5、(左)弓步撐掌(前後弓步)6、還原。7、(右)弓步撐掌。8、還原。第二個八拍,2、馬步雙推掌。2、還原。3、馬步雙推掌。4、還原。5、(左)弓步架沖(左)拳(左右弓步)6、還原。7、(右)弓步架沖(右)拳。8、還原。
動作方法:第一個八拍,1、雙腳跳起落成馬步,同時兩手從腰間向前沖拳,拳心向下,與肩同寬,高與肩平。即形成馬步雙沖拳勢。2、還原成預備勢。3、4同1、2。5、雙腳同時跳起落成前後的左弓步,同時兩拳變掌從腰間向兩側撐出,掌心向外,指尖向上,高與肩平。6、還原成預備勢。7、8同5、6,唯落成右弓步。
第二個八拍為:1、2、3、4同1×8的1、2、3、4,唯向前雙沖拳變向前雙推掌。5、雙腳跳起落成左右的左側弓步,同時左拳從腰間向左沖出,拳心向下,高與肩平;右拳向右向上至頭上成架拳勢。6、還原成預備勢。7、8同5、6,唯方向相反。第三、四個八拍同第一、二個八拍。
第十節:整理運動(4×8拍)
第一個八拍動作為:原地踏步,擺臂自然,放鬆。第二個八拍動作為,1、2、3、4為原地踏步,同時兩手從兩側向上經掌心向上的側平舉至掌心相對的上舉,並吸氣。5、6、7、8為原地踏步兩手由上向下按,經腹前至兩側,同時呼氣。第三、四個八拍同第一、二個八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