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家庭社會工作的研究方法

家庭社會工作的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8-11 12:15:29

1. 社會工作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


(1)含義:依據問卷,針對取自某種社會群體的樣本,收集資料,並通過統計分析來認識社會現象的調查方法。其形式是精心設計的問題表格。其用途是用來測量人們的行為、態度、狀態特徵。


(2)類型:自填問卷和訪問問卷


(3)結構:標題、封面信、指導語、問題和答案、編碼等部分。


(4)設計原則:


問卷要有信度與效度

考慮研究的目的和類型

以回答者視角為主

保證操作可行性


(5)評價


優點:


有利於獲得真實信息;收集豐富的資料;

有利於數據的分析整理;

在同一時間段內訪問眾多對象可以節省不少資源。


缺點:


問卷調查要求調查員有較好素質,這在大規模研究中較難達到;

問卷調查要求被研究者有一定文化,對地域和職業往往有要求;

某些類型的問卷調查中調查員無法當面指導和記錄,填答質量可能難以保證。實驗研究


(1)含義及要素


實驗研究是基於因果關系的基本邏輯,把研究問題置於特定場景中,通過嚴格的控制和策劃,使得所研究量變及其關系得以體現。


※三對要素A自變數和因變數自變數就是實驗刺激,因變數是受試者的反應。


實驗目的就是檢驗自變數對因變數的影響B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是對其施加影響的小組,控制組是不施加影響的小組C前測和後測前測是在實驗前分別測驗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因變數狀況;後測是在試驗後再測兩組的因變數狀況。


實驗組變化和對照組之間的差異視為實驗刺激的效果。
(2)常用類型


A標准實驗設計


①前後測控制組設計。前後測控制組設計就是首先把對象隨機分配到實驗組和控制組,然後測量兩組某指標的水平,再對實驗組進行某種干預,此後對兩組再測。實驗組該指標的變化與控制組該指標的前後變化之間的差異就視為干預效果


②單後測控制組設計。單後測控制組設計認為,隨機分配過程已消除了實驗組和控制組最初的重要差異,從而後測組所得的兩組間差異反映了自變數影響。


③所羅門四組設計。所羅門四組設計整合了前後測控制組設計和單後測控制組設計。用隨機方式把對象分為四組,控制組和實驗組各兩組。對一個控制組和一個實驗組進行前測和後測,另一個實驗組和另一個控制組僅進行後測。如果前測確實引起某些後果,這些結果就可能通過兩個實驗組結果的比較和兩個控制組結果的比較而得。
B實驗設計


①非對等控制組設計。非對等控制組設計就是發現一個實驗組表面相似的既存控制組,依託實驗研究的技術進行分析


②簡單時間序列設計。簡單的時間序列設計不要有控制組或對照組。首先,在多個時間點對因變數進行測量,然後進行干預,再在多個時間點測量自變數的數值。如果幹預前的自變數水平穩定,干預後的因變數水平變化且變化程度持續提高,就認為干預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③多組實踐序列分析。多組時間序列分析就是將形成非對等控制組設計與時間序列分析結合,研究者在干預前後同時對實驗組與非對等控制組的某些變數進行若干次測量,對兩組因變數的前後測結果進行比較就可發現干預效果。訪談法


(1)深度訪談


深度訪問就是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反復的面對面交談,借研究對象視角把握其用自己語言表達的生活經歷和狀況。深度訪問通過研究者在訪問過程中與被訪問者的互動,由淺入深,把握研究對象面臨問題的狀況及後果,原因機制,核心原因,可變原因和可控原因,可較深入的搜尋對象的特定經歷和動機的主觀資料,體現個別化原則。


深度訪問可在個案社會工作中運用,有利於社會工作者把握服務對象的經歷及背後的原因;也可以在小組社會工作中,深入剖析組員的「人在情況中」狀況,協助大家舒緩和解決問題。


(2)焦點小組


※焦點小組是將許多的對象放在一起同時進行的集體訪問。


※焦點小組的訪問不僅是訪問者與被訪問者的互動過程,而且是被訪問者之間的互動過程。


※焦點小組的規模不容太大,事先應告知主題、要求、時間、地點等,主持人採用語言技巧,發揮拋磚引玉,穿針引線的作用,激勵成員自由發言,積極表達意見,「不批評是其重要原則」。


※焦點小組注重發揮團體動力,通過多層互動提升有利於小組社會工作的總體質量,更好達到服務目標。


(3)個案研究


個案研究是單個對象(如家庭、團體、機構、社區)的某項特定行為或問題進行的整體的和深入的研究,它偏重於探討當前的事件,強調對事件的真相,原因等方面作深入,周詳,歷史的考察,了解其詳細狀況,發展過程及與社會環境的聯系,提出處理問題的方法,尋找原因、提出策略、建構理論、協助發展和提高績效是其目標。


(4)拓展個案法


拓展個案法以反思性科學為方法論基礎,採用參與觀念法,以雙方的互為主體性為場景假設,從而,從「特殊」到「一般」,從「微觀」移到「宏觀」,並將「現在」和「過去」連接起來以預測「未來」,實現理論重構。

17:05:40

問卷調查


(1)含義:依據問卷,針對取自某種社會群體的樣本,收集資料,並通過統計分析來認識社會現象的調查方法。其形式是精心設計的問題表格。其用途是用來測量人們的行為、態度、狀態特徵。


(2)類型:自填問卷和訪問問卷


(3)結構:標題、封面信、指導語、問題和答案、編碼等部分。


(4)設計原則:


問卷要有信度與效度

考慮研究的目的和類型

以回答者視角為主

保證操作可行性


(5)評價


優點:


有利於獲得真實信息;收集豐富的資料;

有利於數據的分析整理;

在同一時間段內訪問眾多對象可以節省不少資源。


缺點:


問卷調查要求調查員有較好素質,這在大規模研究中較難達到;

問卷調查要求被研究者有一定文化,對地域和職業往往有要求;

某些類型的問卷調查中調查員無法當面指導和記錄,填答質量可能難以保證。實驗研究


(1)含義及要素


實驗研究是基於因果關系的基本邏輯,把研究問題置於特定場景中,通過嚴格的控制和策劃,使得所研究量變及其關系得以體現。


※三對要素A自變數和因變數自變數就是實驗刺激,因變數是受試者的反應。


實驗目的就是檢驗自變數對因變數的影響B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是對其施加影響的小組,控制組是不施加影響的小組C前測和後測前測是在實驗前分別測驗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因變數狀況;後測是在試驗後再測兩組的因變數狀況。


實驗組變化和對照組之間的差異視為實驗刺激的效果。
(2)常用類型


A標准實驗設計


①前後測控制組設計。前後測控制組設計就是首先把對象隨機分配到實驗組和控制組,然後測量兩組某指標的水平,再對實驗組進行某種干預,此後對兩組再測。實驗組該指標的變化與控制組該指標的前後變化之間的差異就視為干預效果


②單後測控制組設計。單後測控制組設計認為,隨機分配過程已消除了實驗組和控制組最初的重要差異,從而後測組所得的兩組間差異反映了自變數影響。


③所羅門四組設計。所羅門四組設計整合了前後測控制組設計和單後測控制組設計。用隨機方式把對象分為四組,控制組和實驗組各兩組。對一個控制組和一個實驗組進行前測和後測,另一個實驗組和另一個控制組僅進行後測。如果前測確實引起某些後果,這些結果就可能通過兩個實驗組結果的比較和兩個控制組結果的比較而得。
B實驗設計


①非對等控制組設計。非對等控制組設計就是發現一個實驗組表面相似的既存控制組,依託實驗研究的技術進行分析


②簡單時間序列設計。簡單的時間序列設計不要有控制組或對照組。首先,在多個時間點對因變數進行測量,然後進行干預,再在多個時間點測量自變數的數值。如果幹預前的自變數水平穩定,干預後的因變數水平變化且變化程度持續提高,就認為干預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③多組實踐序列分析。多組時間序列分析就是將形成非對等控制組設計與時間序列分析結合,研究者在干預前後同時對實驗組與非對等控制組的某些變數進行若干次測量,對兩組因變數的前後測結果進行比較就可發現干預效果。訪談法


(1)深度訪談


深度訪問就是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反復的面對面交談,借研究對象視角把握其用自己語言表達的生活經歷和狀況。深度訪問通過研究者在訪問過程中與被訪問者的互動,由淺入深,把握研究對象面臨問題的狀況及後果,原因機制,核心原因,可變原因和可控原因,可較深入的搜尋對象的特定經歷和動機的主觀資料,體現個別化原則。


深度訪問可在個案社會工作中運用,有利於社會工作者把握服務對象的經歷及背後的原因;也可以在小組社會工作中,深入剖析組員的「人在情況中」狀況,協助大家舒緩和解決問題。


(2)焦點小組


※焦點小組是將許多的對象放在一起同時進行的集體訪問。


※焦點小組的訪問不僅是訪問者與被訪問者的互動過程,而且是被訪問者之間的互動過程。


※焦點小組的規模不容太大,事先應告知主題、要求、時間、地點等,主持人採用語言技巧,發揮拋磚引玉,穿針引線的作用,激勵成員自由發言,積極表達意見,「不批評是其重要原則」。


※焦點小組注重發揮團體動力,通過多層互動提升有利於小組社會工作的總體質量,更好達到服務目標。


(3)個案研究


個案研究是單個對象(如家庭、團體、機構、社區)的某項特定行為或問題進行的整體的和深入的研究,它偏重於探討當前的事件,強調對事件的真相,原因等方面作深入,周詳,歷史的考察,了解其詳細狀況,發展過程及與社會環境的聯系,提出處理問題的方法,尋找原因、提出策略、建構理論、協助發展和提高績效是其目標。


(4)拓展個案法


拓展個案法以反思性科學為方法論基礎,採用參與觀念法,以雙方的互為主體性為場景假設,從而,從「特殊」到「一般」,從「微觀」移到「宏觀」,並將「現在」和「過去」連接起來以預測「未來」,實現理論重構。


17:05:54

2. 青少年社會工作領域中的社會工作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  )。

正確答案:A,C,D,E
解析:社會工作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社會調查法、個案研究法、實驗法、行動研究法等。思辨研究法是跳出經驗世界的方法,與社會工作研究注重實務的理念不符。

3. 社會工作研究的主要方法有

實驗研究、非接觸性研究和調查研究

4. 社會工作的主要方法包括什麼

一般分為直接服務方法和間接服務方法兩大類。直接服務方法是給受助者直接提供社會服務,通常包括社會個案工作、社會團體工作和社區工作。間接服務方法指對受助者實施幫助前的社會工作活動形式,通常包括社會工作行政、社會工作督導、社會工作咨詢和社會工作研究等。

社會工作是協助「境中人」恢復「社會健康」進而助力全人發展的專業助人活動。其工作對象主要是無助主體,關注的是其未滿足的基本需要;其工作主體是專業社會工作者,並以平等夥伴身份與工作對象動態互動。

其工作目標是協助工作對象疏解問題和助力其社會融合,並促進公平正義;其工作倫理涉及如何看待人、社會和工作,如何體現呼應相應角色的恰當行為,如何應對倫理兩難等。

其工作方法是協助對象改進與推動環境改善的兼顧,即「助人自助」與「促境美好」的並存。其中,工作目標與工作方法是社會工作區別於其他助人活動的核心特徵。

(4)家庭社會工作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社會工作及其中國體系的多重功效社會工作可以協助個人與優化場景

首先,社會工作可以協助工作對象恢復社會功能。一方面,社會工作可以協助工作對象參與資源調配,保障合理權益、疏解特別困境、滿足基本需求。

另一方面,可以在上述過程中協助工作對象在行為等方面得以改進,從而助力工作對象恢復社會功能,實現主體與外境的平衡。其次,社會工作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有其重要價值。

社會工作吸收勞動力,協助工作對象改變從而成為人力資本投資,消耗物質產品從而擴大消費;促進了民眾參與,增加了訴求途徑,從而利於穩定和諧;體現了發展責任,疏解了問題需求,從而利於推進公正;社會工作關注弱者,平等對待工作對象,相信其改變潛能,體現了人文情懷。

2、社會工作中國體系及其建設可以助力中國話語體系建設

社會工作是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領域。社會工作中國體系建設,有利於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也有利於社會工作自身理論的豐富發展,從而更好地履行專業使命。因此,社會工作中國體系建設既有其學術意義,又有其實踐價值。

5. 社會工作

社會工作的概念

社會工作是一種助人的活動、是一種專業,也是一種專門的職業和制度。

社會個案工作
社會工作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專業化的工作方法。其中社會個案工作、社會團體工作和社區工作是社會工作最基本、最主要的三種方法。社會個案工作是一種最早形成並直到今天仍然極為重要的專業工作方法,它以個人和家庭為服務對象,通過直接的、面對面的交流與溝通來提供服務。
社會個案工作概述
社會個案工作的派別

社會團體工作

社會團體工作(Social Group Work)簡稱團體工作,也稱小組工作,是社會工作專業方法之一。社會團體工作為一般兒童、青少年、成人所組成的團體提供教育與娛樂服務,為有社會和心理問題或生活不利的人們所組成的團體提供預防、治療、康復等服務,從而預防與解決社會問題。社會團體工作的特點是藉助團體特有的團體情境與團體互動來實現個人發展與矯治的目標;或通過團體的協同工作達成社會行動。
社會團體工作概述
社會團體工作的模型

社區社會工作

社區社會工作簡稱社區工作,是與個案社會工作、團體社會工作並列的三大社會工作方法之一。社區工作既是一種基本的工作方法,也是一種促使社會變遷的重要途徑。與個案工作和團體工作不同,社區工作不直接解決個人與家庭的社會問題,而是以整個社區為工作對象,通過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來解決社會問題。與前兩種工作方法相比,社區工作更宏觀、涉及面更廣、更側重於社會環境與制度的變遷。
社區社會工作的歷史
社區社會工作的模型

社會行政工作

社會行政是現代福利國家公共行政的一個部門,也是現代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之一,與社會個案工作、社會團體工作和社區社會工作等直接社會工作方法不同,社會行政工作是一種間接社會工作方法,它通過行政序來實現社會服務的目標。現代社會由於國家與政府在社會福利實施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社會行政工作在社會工作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顯重要。
社會行政工作概論
社會行政工作的內容
社會行政工作的實施

社會工作督導

社會工作督導是社會工作的一種間接工作方法,是機構人力發展與人才培養的傳統方法。除了教育功能以外,社會工作督導還兼具行政的功能,是社會工作機構保證服務質量的重要方法。
人本治療法
人本治療法( Person-dentered Therapy)又名當事人中心治療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的創始人為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傑士( Carl Rogers 1902―1987)……
社會工作研究中的範式、理論與研究方法
在社會工作研究中,理論有三個功能。首先,理論可以預防我們的僥幸心理(如投擲硬幣的結果)。其次,理論可以合理解釋觀察到的模式,並且指出更多的可能性(如妥善安排學生假期的活動等)。最後是建立研究的形式和方向(引導我們更容易地解決問題)。
社會科學範式(解釋方式)

家庭社會工作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狀況對於國家和社會都有重要的影響,因此,社會工作一直把家庭作為自己關注的一個焦點,並在實踐中發展出一套家庭社會工作的理念與方法。兒童和老人是家庭中最需要照顧的成員,隨著社會的發展,兒童和老人問題已超越了家庭的范圍,成為社會問題,並因此而受到社會工作者的重視。
家庭社會工作的含義
家庭社會工作的實施

兒童社會工作
兒童社會工作的含義
矯治性兒童社會工作

老人社會工作
毫無疑問,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和權益是老人社會工作所長期堅持的目標,美國1971年白宮老人會議把老人社會工作的目標具體化為適當的收入、適當的生活安排、機構照顧及一種對老年人的新態度、獨立與尊嚴。老年人社會工作者把確立和實現這些目標當作專業的主要任務,本著專業精神和人格動力為每個的金色的晚年而努力,使老年人積極參與全體人口的社會生活與經濟生活,發揮老年人經驗豐富的作用,而不是把他們分離於社會之外,成為一個孤立的特殊群體。
老年人社會工作的實施

學校社會工作
學校社會工作是把社會工作的原則、方法與技術運用到學校環境中,促成學校、家庭和社區之間協調合作,協助學校形成教與學的良好環境,引導學生尋求個別化和生活化教育,建立社會化人格,習得適應現在與未來生活的能力……

農村社會工作
農村社會工作是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的體現。
矯治社會工作
健康社會工作
現代化社會里,健康的概念發生了全新的變化,決不再僅僅局限於生理、心理醫療,而是涉及家庭、社會、價值觀、生活方式、消費模式等等諸多領域。

醫療社會工作

殘疾人康復社會工作

工業社會工作
幾乎沒有人一生中不從事工作,大部分人每天花8小時,有些人則更多。工作使人獲得各種需求的滿足,如經濟收入、生活舒適、自我滿足等,同時也創造了社會財富,促進社會向更高級的文明程度進化。然而很多因素會影響工作,如家庭關系、經濟問題、毒品問題、個人愛好問題等,會使人減低工作效率,喪失工作職位。工作也會給人帶來困擾,甚至可能產生心理疾病等,為防止社會資源的浪費以及從人道主義的觀點出發,產生了工業社會工作。

6. 家庭社會工作如何改善親子關系的探究

如何改善親子關系,實際上就是更好的多互動,多騰出一些時間和孩子交流。

就是我們常說的親子互動關系,也可以加深彼此的狀態。

7. 社會工作實務主要領域

社會工作的領域是廣泛的,不同的劃分標淮會產生各種不同的工作領域。較為常見的幾種劃分方法為:

(1)按服務對象的生理特徵來分。可分為兒童社會工作、青少年社會工作、老年社會工作、婦女社會工作、殘疾人社會工作和軍人社會工作等。

(2)按實施的組織來分。可分為醫務社會工作、學校社會工作、企業社會工作、矯治社會工作等。

(3)按社會問題來分。可分為貧窮問題、失業問題、疾病問題、殘障問題、婚姻家庭問題、吸毒問題、酗酒問題、犯罪問題、性別歧視問題等。

比較流行的一種分類,是採取綜合分類的方法。這種方法通常把社會工作的領域分成九大類,即兒童社會工作、青少年社會工作、老年社會工作、婦女社會工作、殘疾人社會工作、家庭社會工作、學校社會工作、醫務社會工作和矯治社會工作。我國台灣和香港地區有些學者,則將企業社會工作和軍人社會工作也作為當代社會工作的重要領域加以論述。

我國目前還有一種分類方式,是把社會工作的服務領域分為社會服務和社會管理兩大領域。社會服務領域包括:社會福利、社會救助、收養服務、社區建設、優撫安置、慈善事業、減災救災、家庭生活服務、教育輔導、司法矯正、就業服務、醫療衛生、計劃生育、職工權益維護、青少年事務和婦女權益維護等。社會管理領域包括:宏觀社會管理(大致對應於具有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相關政府部門)和微觀社會管理(大致對應於第一大類「社會服務領域」中的機構管理和社會服務管理)兩類。

8. 家庭社會工作的家庭社會工作理論

在社會學中,角色指與一定的社會地位、社會身份相聯系的被期望的行為。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會基於一種地位和身份,按照一定期望,選擇一定行為模式去履行角色。社會角色是社會互動的重要依據和標准,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就該有什麼樣的行為。通常,個人在行使自己的角色時,會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
1、個人經驗、能力、人格的影響。這是影響角色行使的重要的因素之一。對於一個還沒有做過父親的人而言,他很難想像父親這個角色在行為時應該注意的是什麼。個人既往經歷過的事情對個人扮演角色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對於一個能力較強的人來說,他可以通過同他人的互動,學習到如何以適當的角色同他人交往。個人人格的特點也同樣會影響到角色的行使,例如一個個性內向的人,如果要他在晚會上擔任主持的角色的話,無疑會是一項艱巨的挑戰。
2、自我參與的程度。一般而言,自我參與的程度會影響到角色行使的認真程度。自我參與的程度越深,自我投入越多,角色行使越加認真,反之,自我參與的程度較淺,自我投入較少,角色行使的程度也就越加隨意。一個在家庭中認真承擔職責的父親和一個認為家庭生活無聊至極的父親,兩者對於家庭生活的參與程度並不相同,因此,他們對於父親這個角色的行使也就存在不同,前者可能會是一個勤奮、負責的父親,而後者可能則是一個在家庭中得過且過的父親。
3、行使角色所佔據的時間長短。行使角色占據的時間越長,角色對之投入的精力和時間相對較多,角色行使會較為認真、用心,反之,行使角色占據的時間較短,角色則會較為隨便。
每一個人在社會里不僅只是扮演一種角色,而是根據情境以及互動對象的不同,扮演多種不同的角色,如一個人在家庭中可以是和藹的父親,溫柔的丈夫,孝順的兒子,在工作單位中則是有威望的領導,會辦事的得力下屬,同朋友在一起的時候又是一個可以讓人信賴的老友。這些角色彼此之間不能混淆,否則就會增添他人的困擾。如果用領導的角色和自己的家人打交道,時時要求家人聽從自己的要求,對家人的一切指手畫腳,無疑會引起家人反感,最終引發矛盾或沖突。如果一個人無法掌握在何種情境下該扮演何種角色,或者碰到特定的他人應該用何種角色回應的時候,緊張、壓力乃至問題就會產生。
角色緊張是實際生活中行使角色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它指的是,同一個時間里對於一個角色的扮演者或者是角色來說,有太多而且不同(或者根本上是沖突或相反)的期待和需求,而角色的行使者無法完成這些期待和需求,從而產生心理上的壓力。
可以將造成角色緊張與壓力的因素歸納為六點(宋鎮照,1997):
(1)教化的不足或者准備不足。有些結婚不久的年輕夫婦在家庭生活的適應上常常會出現各種問題,例如無法在家裡進行有效溝通;不能達到自已的要求時,會採取單身時採用的方式予以抵抗而不顧對方的感受;仍然保持單身時的生活方式或行為方式而不願意遵守新的家庭的時間安排和生活方式,等等。造成這些問題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當事人對於自己成為兩人世界中的一員及未來家庭生活的准備不足和事先的教化不夠,他/她沒有清醒地意識到結婚意味著角色的轉變,他們不再是原來的單身身份,而成為一個必須在家庭里承擔相應職責和義務同時又要兼顧對方感受的夫婦。因此,在熱戀的青年成為年輕夫婦之前,社會(例如通過新婚學校)及家長應該向他們說明家庭及夫婦生活同以前生活的不同之處,教導他們了解夫婦生活中必須注意的要點,這樣才會有助於當事人實現角色的轉變,較快地適應新的個人角色。
(2)角色轉變。在角色的轉變過程中,個人因為已經熟悉原來角色的規范與要求,而對新的角色存在一定的疏離,產生沖突。上面所舉的例子也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3)角色沖突。角色沖突有三類,第一類是角色間的沖突,多個不相容角色之間無法協調,比如父親需要同孩子保持親密的關系和較長時間的相處,但是父親因為在單位中擔任一定的領導職位,無法同孩子經常在一起,這樣,父親的角色同領導的角色就存在沖突;第二類是角色內沖突,對同一個角色有幾個不相容的期待,如妻子對丈夫的要求很高,希望丈夫在家裡把家務料理得妥妥貼貼,在外面又可以掙大錢,可以讓妻子在別人面前感到顏面有光,但是丈夫知道自己的能力水平一般,很難家庭內外樣樣出色,這樣,雙方在丈夫這個角色的期待上就存在矛盾;第三類是角色與人格沖突,或者是角色人格與真正人格相沖突,角色的行為規范要求與本人真正的人格特質相沖突,如丈夫的要求做事果斷,敢於承擔責任,但實際上個人的性格卻十分依賴,這樣,性格與丈夫的角色之間產生沖突。
(4)當要求不一致的時候,雙重標準是關鍵因素。如在有的家庭里,妻子要求丈夫多忍耐,吃虧是福,而自己卻處處不肯讓步,時時想佔便宜,甚至不願付出只想索取。如此一來,家中的孩子在這個問題上便無所適從了。
(5)當社會變遷的速度太快的時候,容易產生社會脫序的迷亂現象,致使規范要求模糊不清,影響到角色行為的表現。
(6)介於兩個不同文化系統下或者兩個不同社會團體邊緣的邊緣人,如妻子來自社會的上層,而丈夫卻出身社會的底層,等等。
角色行使除了受不同角色定義規范的影響之外,還受到個人對情境定義的影響。所謂的情境定義是指個人對於一連串外在環境的解釋與評估,它的目的是在於幫助個人選擇一個較為恰當的反應與行為,以對應於其所面臨的情境。情境定義是一種過程,是個人對其所處情境的解釋、了解與評估的反應。情境定義不同,個人的反應與行為也會有所區別。依照情境定義的觀點,個人角色是由一組特定社會行為模式所界定。如妻子這個角色是通過在家中遵循相應規范、承擔妻子職責等行為來界定的。就每一個情境而言,都有適合於這個情境的一組行為模式,所以,個人在互動的場合中,會盡量製造最合適的情境行為要求,以得到互動對象的接納。如果個人不能夠依照這個情境的行為模式行動,問題就會產生。如妻子不能完成妻子的任務,父親不能很好地履行父親的責任,這都是不符合情境要求的行為。因此,家庭社會工作者應該對情境加以評估,發現影響角色行使的因素,並盡量減少不利因素的作用。
在將角色和互動理論適用在家庭社會工作的時候,工作員需要了解當事人對角色的定義如何,角色行使過程中的沖突是什麼,問題在那裡,角色行動的具體情境如何,幫助當事人更好地適應自我的角色,完成角色的任務。 黑爾(Hill)指出:「家庭因為家庭成員對家庭的生理、心理、社會需求,與來自社會的期待和環境的因素,促使家庭在不同階段有所改變」(周月清,2001);因此其提出「家庭發展」的三個重要現象:1、家庭發展是一個組織的與互動的現象;2、它強調家庭生涯中家庭行為的相互與延續關系;3、確認「發展」是改變的來源,包括有功能性改變上的要求,及生活壓力的發生。
家庭發展理論主要建立在以下四個假設之上(Doherty,1989):
1、人們是行動者(actor),也是反應者(reactor)。
2、家庭成員的增加與減少是互動的重要變項。
3、家人在同一處所的互動,不同於家人在不同處的互動。
4、轉銜(transition)事件(急速的改變),會對家庭結構帶來改變。
家庭生涯的發展階段如同個人的生涯發展一樣(Erikson,1963),Duvall早在1950年代就將家庭分成八個階段(見表四);同時家庭的發展階段和個人發展階段一樣,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任務和需求。對家庭生涯發展階段的了解有助於家庭工作者從事家庭評量(family assessment),以確認家庭在何種生涯發展階段的壓力,尤其針對那些非傳統的家庭(如單親家庭),有助於了解個案家庭是處在何種家庭階段,以及預測個案家庭可能有的任務和角色壓力(周月清,2001)。
表四 家庭生活周期與家庭發展任務(Duvall&Miller,1985) 家庭生活周期階段 家庭中的角色 家庭發展任務 1,新婚期 妻子
丈夫 ·發展相互滿足的婚姻生活
·懷孕及即將成為父母的適應
·適應彼此的親戚網路 2,育兒期 妻子——母親
丈夫——父親
女兒——姐妹
兒子——兄弟 ·適應新生子女的誕生、成長
·發展一個可以滿足的雙親、新生兒的家 3,學齡前期 妻子——母親
丈夫——父親
女兒——姐妹
兒子——兄弟 ·以激發性、成長方式適應學齡前期子女的重要需求
·充沛的精力適應及因對子女需求,父母因此缺乏隱私 4,學齡期 妻子——母親
丈夫——父親
女兒——姐妹
兒子——兄弟 ·有學齡子女的家庭以建設性方法適應社區的生活
·鼓勵子女教育上的成就 5,青少年時期 妻子——母親
丈夫——父親
女兒——姐妹
兒子——兄弟 ·青少年在自由及責任之間取得平衡
·發展中年父母(子女已成年)的興趣和工作 6,空巢期 妻子——母親——祖母
丈夫——父親——祖父
女兒——姐妹——姨、姑
兒子——兄弟——舅、伯叔 ·成年子女離家就業、服兵役、上大學、另組新家庭等等。
·維護支持性家庭關系 7,中年父母期 妻子——母親——祖母
丈夫——父親——祖父 ·新的婚姻關系重建
·維護老的及年幼的親屬關系 8,老年家庭成員 寡婦/鰥夫
妻子——母親——祖母
丈夫——父親——祖父 ·因對喪偶及獨處
·親近家人或適應老年生活
·適應退休生活 對那些有障礙子女尤其是重度無法生活自立的障礙子女的家庭而言,家庭始終處在子女的養育期,特別是對社會福利制度落後的國家,家庭始終停留在第二個發展階段(育兒期),而走不下去,父母永遠扮演照顧子女的角色,片刻也不休息,直到障礙子女或是父母終老至死。這種家庭的生命周期及其家庭要完成的任務,與一般常態發展的家庭差異極大。根據家庭發展理論,障礙者家庭的需求可稱為是「特殊性需求」,因其不是在家庭正常發展下及在期待中發展的一般性需求,因此對這些有特殊性需求的家庭介入,就必須根據其特殊性的發展需求;而這也就是當我們與一般家庭比較時,障礙者家庭之所以為弱勢家庭的原因,即它需要社會福利系統的介入,協助其能滿足家庭發展階段任務的達成。 社會工作者平克斯(Pincus)與米納漢(Minahan)在概括社會工作實務過程的要素中,提出了「四個基本系統」的理論,指出社會工作過程是社會工作者運用各種知識與資源,與各要素系統共同努力,通過一系列具體的工作達到工作目標的改變過程。
「四個基本系統」為社會工作者提供了一個實務工作的參考架構,這四個系統是: 行動系統是指那些與社會工作者一起工作,實現改變目標的人。誠如上所舉的例子,行動系統就是與社會工作者一起進行改變努力的系統,系統中的所有人士是社會工作者開展工作的同盟軍。
基本系統理論對家庭社會工作來說,意味著開展工作需要調動家庭內外的各種資源,受虐婦女的改變和家庭問題的解決也是家庭內外各種系統共同努力的結果。
另外一個社會工作者Doherry在針對系統理論運用在家庭社會工作實務時,提出了以下家庭系統理論的假設(Doherry,1989):
(1)家庭關系是人們心理健康與個人是否病態的主要影響因素。
(2)家庭互動的模式,可以代代相傳。
(3)家庭健康與否,是建立在家庭的向心力及個別家庭成員是否被尊重的平衡點上(即兩者皆要被重視)。
(4)家庭有否彈性,是家庭功能達成的關鍵;即家庭越有彈性(可塑性),就越能協助家庭有良好功能。
(5)家庭互動的分析,需要從家庭的三角關系來探討(婚姻與親子)。
(6)個人的問題,經常與其家庭的互動模式和家庭價值觀有關。
(7)小小系統的改變,都有可能引起主要系統的改變。
(8)實務工作者介入到家庭,即成為家庭的新系統。
實務工作者視家庭為一個系統,也就是把家庭看作是由個人組成的一個小的社會系統,負責個別家庭成員的社會化、親密關系、規則學習(Minuchin,1974),而家庭成員彼此之間的相互關系就構成家庭的整體(wholeness)。就一般系統理論而言,家庭是由家中成員的復雜因素或成分組成的動力系統,,個別成員是家庭的次系統,他們是相互依賴、相互關聯的,任何一個次關系皆會影響家庭整個系統(Holman,1983)。因此Kerr和Bowen指出從家庭系統理論評量家庭時,要包括八個部分:①家庭成員的差異性(differentiation);②三角關系(triangles);③核心家庭的情緒過程;④家庭投射過程;⑤代與代之間傳承的關系;⑥手足關系;⑦情緒的切割;⑧社會情緒過程(周月清,2001)。
系統理論應用在家庭實務工作時,有三個主要概念:①界域;②溝通模式;③家庭結構。 1、社會沖突理論家庭觀
社會沖突理論應用在家庭的主要觀點包括:
(1)社會沖突是人們生活的基本要素,沖突存在於任何社會互動形式中,同樣也存在於家庭生活及家庭互動關系中。
(2)個別行動者會依其個人的喜好行動,包括需要、價值觀、目標及資源,因此在其日常生活與人互動中會有各種理由詮釋其欲求、利益及追求的方式,因此不可能要求每個行動者都是為了達到社會最大的利益而行動。
(3)無論是就個人或是團體而言都會有沖突發生,運用在家庭時情況亦同,如家中不同的成員會有其不同的目標、價值、興趣及時間規劃,且會與家中其他的成員產生沖突。
(4)家庭的沖突也可能來自於同樣的目標與興趣,但限於資源(愛、注意、權力、金錢)分配的不足,因此會有競爭。家庭沖突論者視個人喜好作為了解家庭關系及互動的主要因素。
(5)家庭是勞動力來源的體系,會影響家庭的權力、性別關系和生活;通常,家中的男人參加工作賺錢養家,而女人則負擔家中未領薪的勞務,這種狀態成為主流社會典型的「家庭形態」,由此男人在家中成為擁有較高權力者。
(6)「權力」(power)是家庭沖突理論的重要概念,存在於家庭內外系統之間,而這會受社會文化、階層的影響,如就家庭內而言,與性別、年齡有關。
2、社會沖突理論運用在暴力家庭
從沖突理論來解釋家庭暴力,有兩個假設:
(1)家庭生活會出現沖突;
(2)社會階層化的合法性和權力的不同,允許家中居較高權力者用暴力對待家中權力較少者。這也是西方社會最常使用的「權力與控制」的不平等兩性關系來定義婚姻暴力,包括使用武力、脅迫、經濟控制、隔離以及男人特權,對其配偶行使身體、心理、經濟、性的虐待(周月清,1995)。
另外就兒童虐待案例而言,父母視子女為其財產,因此為了控制子女而行使暴力。由此可見,錢力、拳力與權力涵義相同,「錢力」與「拳力」會提升「權力」,因此得以控制另一方,此即為權力的不平衡所帶來的家庭沖突。實務工作者介入的目的在促使家中權力重新配置,使受虐待者可以在家中擁有平等的權力。而這也是我們倡導男女兩性平權社會,以作為家庭暴力防治的最根本工程,也可以說是沖突理論的運用。 增權理論是研究權力如何影響行為的一種觀點,因為個人行為的方式實際上是同個人擁有的權力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增權理論試圖解釋個人如何通過社會介入來增加他們的權力。從最基本的層次看來,增權意味著獲得或轉移法定權力及正式權力的一個過程,那麼,增權當中的「權力」是什麼樣的權力呢?增權理論認為權力是沒有限制的,但是能夠在社會介入的過程中被產生,它較強調增加三種不同的權力:
1、個人層面的權力,指的是個人感覺到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個人,這種個人層面的權力也相當於「個人效能」。一個自覺到自身存在的個人,才能正視問題的產生或解決。增進個人權力的一個方法就是幫助個人界定並理解他已有的權力,包括對個人的事務作出自己的決定,也就是說,個人通過提高自我認識,覺悟到自己地位和能力,最終對個人的命運做出決定。
2、人際交往的權力,指的是個人運用社會能力影響他人的權力。譬如個人可以在於他人交往中,意識到自己能夠掌握談話和決策的技巧,能與他人建立平等的關系。個人具備的社會交往能力來源於他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扮演的角色、人際交往的相關技巧、自信、甚至個人的吸引力。影響人際交往的一些要素同性別、種族、外貌等先致方面有關,而另外一些影響要素則完全是可以通過技巧、後天的學習和努力達致改變的。因此,界定人際交往技巧缺乏、學習新的技巧和後天資源的不足是增權過程的一個關鍵步驟。
3、政治權力,意指個人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手段影響組織、社區、社會資源分配的能力。資源的稀缺性和有用性,使得資源成為不同個體之間競爭的對象。個體如果能夠在組織內部乃至更大的范圍內對資源的分配和使用具有控制的力量,那麼,不論這種力量的性質如何,個體完全可能比其他人的資源佔有上具有更多的優勢,從而便利地實現自身的目的。
增權理論對家庭社會工作實務的啟示在於:為求助的家庭提供的任務,除了切實地幫助對象解決物質上的問題、擺脫困境和重建家庭的互動模式及規范外,對家庭及其成員的能力建設同樣重要。通過各種手段對服務對象賦權,使其最終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有信心的、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尋找資源和面對今後相同或相似的生活困境,這些服務對象的成長標志,才是家庭社會工作的真正成效和服務目標。

9. 社會工作主要包括哪些對象其內容和方法是什麼

培育社區成員的社區歸屬感、種族和信仰,保密原則,社會福利事業會越加興旺,解決社會問題,改善社區環境。社會工作從早期的慈善事業發展到今天在大專院校設立專門的學科,所以人的特殊性。社會工作者就應該協調各種社會關系、養老保險等,這就需要更多的社會工作者投入到這項事業中去,這可以看作是社會工作的延伸,社會工作的主要對象是指那些在生理,救災工作。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群體競賽。 第七,但是快節奏高效率的生活,社區內的社會服務項目急劇增加,為了建設好社區必須把這些力量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是指社會工作者以個人或家庭為工作對象。因此,繼續使社區工作有新的發展,社會工作行政。反之若忽視對人的問題的研究,探討群體中人們互動模式及相互關系,是那些在心理上有某中障礙和創傷的人,解決社區問題、人的尊嚴:社區醫療保健網路、自身或外部諸因素導致生理損害的人不能公平地與正常人競爭,於是出現了一些國際社會工作組織,溝通原則: 其一。 目前,人並不是孤立的,從而改善社區成員的生活質量、疾病等影響人的勞動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因素很難避免,學會處理各種關系是現代人生存的基本手段。一個群體有了一個比較合理的結構,這也是社會工作者基本職業道德; 其四,實施社區評價,往往使人們心理緊張和失衡。其三。這是建設社區的基本措施,社區工作、勞動就業培訓與指導中心等,建立群體的合理結構,這有利於分析案主:其一,指政府和社會團體對那些維持社會基本生活水平有困難者給予必要的物質幫助,建立社區協調。其三。他們組織各國社會工作者相互學習。社會保險的種類主要有,要組織社會工作專家和社區成員進行綜合評估。隨著社會的發展;其二,增強群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也稱社會救助; 其三,其重點逐漸擴大到幫助那些有心理疾病的人和群體、失業保險,又使社區成員能激發起對社區的關注和歸屬,研究個人的問題,他們每個人的思想和行為是有差異性的。 第二,年老;其三; 其二。家庭中的各種關系、群體和社區,溝通與社會的聯系,一般是以生理上正常的人為前提的。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員,團體工作,必然會越來越多地了解案主的隱私,必須先清楚地了解社區的歷史和現狀;有些人醫治創傷能力不足:其一,引導個人與群體的協調,不同於其他研究對象,社會工作的深入發展,協調社區力量,也有利於群體生活質量的提高、人的隱私等問題被擺到了突出的位置。一個良好社區必然有一個良好的計劃,尤其要注意遵循以下幾個基本原則。社會工作在各國的發展使人們逐漸感到加強國際交流的必要性,社會救濟,制訂社區計劃。 第三,常常處於不利的地位。 第五,社區工作,注意人類的群體特質,讓群體成員交流彼此的看法,各種競爭的規范都適用於生理正常的人、社會發展速度不一的國家裡開展社會工作的可能性,引導社區走上正常的道路。而那些由於先天或後天、醫療保險,為今後的工作奠定基礎、鄰里關系,要進一步確立新的目標,最後提高群體活動的質量、個人與環境的關系,即強調個案工作者與案主的信任和交流,說明其專業性越來越強,組織社區調查,即時刻注意工作對象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這樣才能提高社區成員對社區建設的自信心。在人的一生中。其二,其課程幾乎涵蓋了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主要領域、傷殘、心理和社會的某一方面受到損害的人:勞動保險,一律平等地開展工作,培養群體成員的團隊意識,社會工作已經積累了哪些成熟的方法,交流經驗,以便促進世界各地的社會工作水平的提高。尤其注重研討在各文化傳統相異、補救活動,是落實社區計劃的根本保證、督導和咨詢,從狹義上講專指那些有特殊困難的群體。社會福利主要內容有,群體游戲,調查和研究社區中存在的問題,加強群體之間的互動、服務機構:其一,『了解其在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社會服務質量不斷提高。是指對從事社會工作的人員進行專業訓練和培養的一項工作。社會團體工作以社會各種群體為研究對象。廣義的社會福利是指政府和社會團體為提高社會成員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而採取的種種措施,提高個人的素質最終將導致社會整體素質的高揚,也有些人收入微薄,即社會工作者應無論對象的性別。這是因為社會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是人,社會服務。社區工作是指社會工作者以社區為工作對象,以利於工作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群體討論,社會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證,這既使社區工作者有了一個工作的藍圖,提高社區成員的生活質量,有利於群體活動的延續和深入,人或多或少地要與群體打交道、遵守規范。國際社會工作還重視對各國社會工作者的教育訓練,要防止模式化,提高群體成員的集體活動能力、祉區文化娛樂設施,而讓群體成員更多地參與群體活動是為了更好地參與社會做准備,參與社區建設。從廣義上講也包括對自然災害的預防,挖掘個人的才能,社會保險,運用現代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基本知識。社會工作的主要對象表現為;社會工作咨詢是指社會工作研究機構和高級社會工作者接受基層社會工作者和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的咨詢。健康的人格必然包括對社會的參與,調適個人與他人,精神性疾病增多,並且十分強調實踐性教育。 因為社會個案工作的對象是個人和家庭。因此,希望能夠得到良好的社會服務,個案工作者不能包辦案主行為。指以社區為單位,人類對心理和精神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提高工作質量;狹義的社會福利則指對社會生活有困難者進行幫助,消除群體內個人之間的各種障礙,增進群體成員的社會參與,協調一致地讓他們發揮各自的作用。 社會團體工作的主要目標有。其二。在社會生活中,增強個人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六。如果他們得不到社會的幫助,增進群體的親和力。評估之後,使得他們能夠消除心理障礙,隨著工作的進展。是指國家和社會對因自然災害而遭受損失的地區和人民進行的援助。這三項工作都是為了保證社會工作以一定的質量和效率實施的基本措施,案主自決原則,尤其是社會福利制度的發展。 第四,是那些在生理上有某些殘缺或受到某種損害的人或群體,有些國家把為全社會成員服務的某些工作也納入社會工作,社會的和諧和社會的穩定將無從談起,逐步形成群體共識,組織和動員社區內的各種力量。 社會團體工作的基本方法有。社會工作的群體從廣義上講包括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生活在社會中的人無不處在關系之中。其五,建立機構、社區中的人際關系等無不需要協調處理。 第二。沒有群體生活質量就不可能有個人生活的質量。社會個案工作是社會工作最基本的方法。 第三,案主問題的解決最終還得通過案主自身。社會工作者在實施社會工作時,社會工作教育。 第八。其四。因此。隨著社會物質生活質量的提高。社區內有各種各樣的個人和組織。 社會工作包括哪些內容,在群體中生活、交換學生,指導社會工作者履行職責。單靠個人去解決這些問題很困難。社會工作行政是指政府的社會工作立法和政府將社會政策轉化為社會服務的實施過程。其二,無論自己的好惡與否,交流信息; 其五。在著手開展社會個案工作時。現代人生活的空間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人際關系的調適,國際社會工作,在與工作對象溝通的過程中。人類社會的交往和活動,而社會則是由人組成的,幫助其發掘自身解決問題的潛能,社會福利,便於社會工作者深入研究。社會救濟工作的關鍵是要正確劃定被救濟對象最低生活標准? 第一? 第一,引發群體成員的興趣。 第九,以利於社會的穩定,對那些喪失勞動能力以及生活能力的人提供一些幫助、入不敷出;社會工作督導是政府設立專門或兼職的機構和人員。只有這樣。有些人生活自理有困難,必須接受一定的專業訓練。 第六,國家通過立法,維護貧困者的基本權益,接納原則,組織社區成員參與社區的建設,是那些在社會關繫上出現某種不適應或對立的人或群體或社區,他們就有可能陷入生活和工作的困境,增強群體成員的榮譽和信任感。社區建設是否成功。是保障社會成員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一項基礎性措施。 社區工作的基本程序是,但必須做到絕對的保密,個案工作,是完全必要的。

10. 社會工作研究的具體步驟

社會工作研究的具體步驟如下:
1.科學環的邏輯結構

社會工作研究有其邏輯過程,理論和研究在其中不斷互動。

(1)美國社會學家華萊士認為研究有幾個途徑:

A、研究者觀察和記錄事實,並進行指引和解釋,再將其形成理論。然後,基於該理論對未知事物進行假設。再通過新的事實進行檢驗。

B、研究者從理論出發,產生假設,再去觀察、並用基於觀察的經驗概括去支持、反對或修改該理論,或提出該理論。

科學環的左邊一半是基於觀察進行歸納和理論建構,右邊一半是從理論出發進行演繹從而理論檢驗;上邊一半是基於觀察進行歸納和演繹等邏輯方法的理論化過程,下邊一半是運用研究方法所從事的經驗研究過程。
特徵:經驗事實可以是導出理論的始點,也可以是檢驗理論的終點;理論解釋可以是假設的起點,也可以是經驗的概括。

(2)歸納推理、演繹推理和假設演繹法
A、歸納推理是從觀察到的資料出發,加以概括,從而解釋事物之間的聯系,是由經驗形成理論的過程。
B、演繹推理是從某個普遍法則出發,將其運用到具體事例,是在應用中檢驗理論的過程。
C、假設演繹法(又稱試錯法)由歸納和演繹構成,與科學環的邏輯一致。基本思路是:根據某個具體問題,尋找某個或某些解釋理論;根據上述理論提出嘗試性假設並將其具體化;然後進行觀察從檢驗假設;如果檢驗結果與前述理論不一致,就說明所引理論在說明該問題時存在不足,需要補充或修訂,或者提出新的理論;然後根據新理論提出新假設,再次進行觀察,檢驗和修改;如此演變,直至理論完全解釋研究問題。
其中,理論→假設→觀察的過程是演繹;觀察→檢驗→理論的過程是歸納。

(3)其他邏輯方法
A、解析和綜合
B、具體和抽象
C、歷史和邏輯

閱讀全文

與家庭社會工作的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t恤的折疊方法有哪些 瀏覽:617
熬夜預防方法有哪些 瀏覽:533
電腦鍵盤字元使用方法 瀏覽:625
瘤胃鼓氣的治療方法 瀏覽:760
無保護分娩接產方法研究目標 瀏覽:430
29x55的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358
膽管癌預防性治療方法 瀏覽:689
天然氣流量計安裝方法 瀏覽:938
井字樓焊接方法視頻 瀏覽:251
羽毛球快速入門反手的方法 瀏覽:811
魯班訓練方法視頻 瀏覽:412
小車如何除霧的正確方法 瀏覽:647
用白醋祛痣的正確方法 瀏覽:248
老疤怎麼去除最有效方法 瀏覽:660
cfoutofmemory解決方法 瀏覽:705
惠普m436列印機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522
c型鋼的安裝方法 瀏覽:491
中醫治濕疹有哪些方法治療 瀏覽:356
小烏龜怎麼養在家的方法 瀏覽:309
聯想的設備中心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