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研究思路與方法有什麼不同

研究思路與方法有什麼不同

發布時間:2022-08-11 07:51:00

❶ 研究思路、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在充分收集、消化和吸收前人資料的基礎上,以現代地球科學和成礦理論為指導,並綜合礦床學、岩石學、流體包裹體、同位素地質年代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岩石地球化學等多學科知識,採用野外地質調查與室內研究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研究相結合、岩(礦)相學與礦床地球化學相結合、礦物學研究與同位素測試相結合等綜合性研究方法,對兩個典型礦床開展全方位剖析,並進行對比,總結成礦規律,建立成礦模式。

二、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

在系統的野外地質調查和詳細的室內研究工作基礎上,以哈達門溝金礦床和金廠溝梁金礦床為研究對象,通過元素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同位素年代學和流體包裹體測試等手段,深入剖析金-鉬(銅)礦床(點)的產出環境、地質特徵,以確定金-鉬(銅)礦床的礦床類型和成礦機理過程以及成礦流體的形成、運移和演化規律,探討岩漿活動和金礦成礦的關系,在此基礎上確定找礦方向;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1)全面收集前人工作成果,包括礦區地質勘查報告、研究報告、區域地質調查報告以及科研論著和文獻,綜合分析已有資料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工作。

(2)重點對兩個典型礦床開展詳細的礦床學研究,開展以路線地質觀察、典型剖面測量,了解工作區內地層、構造、岩漿岩演化特徵,查明它們之間的空間分布關系;重點觀察研究含礦地質體及礦體的產出特徵、幾何形態、接觸關系、岩礦石類型和熱液蝕變特徵。在以上野外地質調查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採集岩(礦)石標本樣品。

(3)選取代表性岩礦(石)標本,磨製光(薄)片,碎樣,挑選單礦物,為開展室內研究和各種地球化學測試做准備。

(4)對代表性金礦礦石樣品進行流體包裹體研究,進行溫度、壓力、鹽度和成分測定,查明成礦流體的主要物質組成,成礦的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推斷成礦流體的來源、運移和演化,揭示成礦作用過程。

(5)對代表性岩礦石樣品進行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和主量元素特徵研究,揭示成礦過程中元素的遷移變化特徵以及與區域岩漿活動的關系。

(6)對代表性岩礦石樣品進行鍶-釹-鉛同位素研究,確定成岩(礦)物質來源、源區特徵和演化過程,了解殼、幔物質在含礦侵入岩和金屬礦體中所佔比例。通過氫-氧-硫同位素的研究,對成礦流體的產物(礦石和蝕變岩及其所含礦物)進行系統分析,闡明成礦流體來源和運移過程以及成礦物質聚集機理,揭示地殼不同期次演化階段岩漿活動與金屬成礦作用的耦合關系。

(7)開展同位素年代學研究,通過鋯石SHRIMP U-Pb和LA-ICP-MS U-Pb方法對岩體年齡進行約束,通過輝鉬礦Re.Os,絹雲母和鉀長石等含鉀礦物Ar-Ar年齡測定來確定成礦作用的時限。

(8)綜合研究,結合本次野外觀察和室內測試成果,對礦床產出的地質環境、礦體特徵、礦床成因開展解剖性研究工作,探討礦床成因和成礦機制。在此基礎上,開展兩個典型礦床的對比研究工作,並結合區域構造-岩漿演化,深化對華北板塊北緣金礦成礦規律的認識,為區域金礦找礦勘查提供指導。

❷ 研究思路與方法

土壤是各類農作物生長的基礎,土壤重金屬元素經過作物根系的吸收、植物體內的運移而部分蓄積於果實籽粒等食用器官,從而影響到農產品安全質量。因此,土壤和大氣、水、農葯、化肥等是影響農業生態環境、農產品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土壤有機質、酸鹼度、氧化還原條件、質地與結構等土壤理化條件決定了土壤重金屬存在形態,這是影響作物對重金屬吸收累積率的重要土壤環境因素;另一方面,作物重金屬含量與作物類型及品種有關,根系吸收的重金屬往往需要經過植株體內長距離運移才能到達果實籽粒等食用部位;再者,土壤重金屬不是作物及農產品中重金屬的唯一來源,沉降於作物株葉、果實籽粒上的塵土,以及噴灑的農葯、化肥所含的重金屬,也可以通過葉面吸收等方式進入植株和農產品,所有這些因素導致了食用部位與土壤重金屬含量關系的復雜化。因此,研究土壤重金屬對農產品安全性的影響,必須考慮土壤環境、作物種類,以及大氣、水等其他農田生態環境要素,選擇代表性地塊、典型作物,相同點位採用「作物-根系土配套采樣」等采樣方法,盡量消除各種因素的影響,並採取科學合理的數據處理方法,研究土壤重金屬對農產品的影響模型,為土壤重金屬污染生態效應評價提供科學依據。

什麼是研究思路

研究思路是一種研究方法,可以從以下四點介紹:

1、選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主要說明所選課題的歷史背景、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歷史背景部分著重說明本課題前人研究過,研究成果如何

2、研究的基本內容和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相對於選題的意義而言,研究的基本內容與擬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比較具體的。畢業設計(論文)選題想說明什麼主要問題,結論是什麼,在開題報告中要作為研究的基本內容給予粗略的,但必須是清楚的介紹。

3、研究方法及措施

選題不同,研究方法則往往不同。研究方法是否正確,會影響到畢業設計(論文)的水平,甚至成敗。

4、研究工作的步驟、進度

課題研究工作的步驟和進度也就是課題研究在時間和順序上的安排。畢業設計(論文)創作過程中,材料的收集、初稿的寫作、論文的修改等,都要分階段進行,每個階段從什麼時間開始,到什麼時間結束都要有規定。

相關作用:

從某種意義上說,有什麼樣的研究方法,就有什麼樣的科學研究。如果說歸納法產生經典科學,假說演繹法產生相對論,那麼系統方法則產生復雜科學,恰如手工鐵鏟代表農業社會、蒸汽機代表資本主義社會、計算機代表信息社會一樣。研究方法對於社會進步、學科建設和學術規范均有重要的作用。

研究方法對於學術爭鳴中的「平等」規范和學術評論中的「量性統一」同樣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這些都是學術規范的重要組成內容。我們應該努力把研究方法應用於科學研究中,並且注意把研究方法中所蘊含的積極精神轉換成科學研究的規范。

❹ 研究思路、技術路線和方法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盆地分析已成為地學研究的熱點(Miall,1990)。結合昌都地區的實際情況,作者擬定的分析思路為:以多島弧-盆系統作為工作假說或模式,搜集區內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等資料;作精細沉積相研究,建立沉積相模式;運用層序地層學知識,結合地質事件,進行盆地分析與成礦耦合研究。

研究思路與技術路線見圖1.1。

圖1.1 盆地分析思路和技術路線框架

擬定的研究方法如下:

(1)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開發和提取區內「七五」、「八五」成果資料和區域、物探、化探、遙感等地質資料,立足於高層次開展工作,避免低水平重復。

(2)層序地層學研究,通過對盆地內沉積體系、三維構形、體系域的疊置樣式、關鍵層序界面識別,分析海平面變化規律。結合構造、沉積事件的探討,闡明層序地層的形成機制和沉積盆地的演化過程。

(3)在典型礦床的成礦條件分析基礎上,運用成礦動力學理論和方法,探討盆地成礦作用過程。

(4)利用各種測試方法和手段,例如同位素、包裹體、稀土元素、X熒光分析、電子探針等方法,進行盆地分析與成礦作用的研究。

(5)運用多媒體技術,處理區內多元地質信息資料,進行定量化研究。

❺ 研究思路、基本原理與技術方法

1)基本思路:數據融合就是綜合利用不同測量原理下的電法數據,使其能夠綜合反映地下淺部以及深部的電性分布結構。淺部(0~200m)基於高密度電法的數據,中部(200~600m)基於CSAMT數據,深部(600~1000m)基於MT數據。

2)基本原理:主要是利用高密度直流電阻率法的淺部數據,深度范圍為(1/3~1/2)AB,基於均勻大地電性分布結構的視電阻率計算公式得來,測點的視電阻率也是一定深度范圍內電性分布的綜合反映,是一種綜合的體積效應;CSAMT和MT方法分別基於電磁波的傳播理論,即麥克斯韋方程得來的,其電阻率由法國人卡尼亞給出,電阻率隨著頻率的變化而變化,其深度是根據趨膚深度定義(電磁波振幅衰減至1/e時的傳播深度,頻率越高衰減越快,深度越小;頻率越低,衰減越慢,深度越大),其頻率相關的卡尼亞視電阻率轉換為深度剖面時,深度與轉換當中各層的電阻率有關,是其綜合衰減反映的結果,也是一種體積效應。

3)理論依據:融合的依據是在忽略相同正演模型以及視電阻率理論計算原理的前提下,只是根據深度關系進行一種數據的綜合,目的只是在實際應用中快速地利用相同剖面內不同電法的數據,為分析地下電性結構提供一種綜合的典型分布參考。

4)技術方法:目前的方法是根據淺部的高密度數據和中淺部的CSAMT數據,以及深部的MT數據進行視深度的一種歸一化,由於高密度電法和電磁法的深度定義有所不同,因此在進行相同深度內電阻率融合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其原始結果圖進行歸一化的處理,具體是根據相同深度內的電阻率進行擬合,使得高密度數據、CSAMT和MT的數據能在相同深度范圍內相吻合,其結果是進一步提高MT測量結果的解析度。利用模型直接進行聯合反演的融合技術正在研究中。

圖5.12 融合剖面與不同方法剖面對比

❻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術路線

本書的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

(1)系統收集、歸納整理黑龍江省小興安嶺東南地區的區域地質、專題、專項研究成果及論文和礦床勘探、物化探等方面的資料,重點收集早中生代花崗岩構造-岩漿組合圖、區域地質構造圖和與早中生代花崗有關的礦產系列圖、文字總結等資料。

(2)研究中採用重點區重點解剖、重點問題重點解決,點、線、面上工作並重、協調調查,以及宏觀與微觀相結合、野外與室內綜合分析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選擇早中生代花崗岩及其有關礦床出露的典型和重點地區(如伊春美溪—金山屯、湯旺河—新青、鐵力興安—鹿鳴—前進地區等)進行重點解剖,測制早中生代花崗岩代表性剖面,完善花崗岩類的劃分和歸屬,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早中生代花崗岩演化的時空格架。同時在花崗岩岩石學、岩石-構造組合,地球化學、年代學及同位素地質學等研究基礎上,討論花崗岩岩石成因與基性岩漿的底侵作用關系、花崗岩形成與古亞洲洋構造域閉合、碰撞、碰撞後垮塌等大陸動力學演化關系等,進而探討古亞洲洋和濱太平洋兩大構造域演化歷史,以及該地區早中生代花崗岩有關(超)大型礦床形成與碰撞後的大規模伸展體制下的大地構造背景關系等;進行與花崗岩有關礦床成因研究,如在礦體、礦化圍岩等進行成礦元素、主微量元素、穩定同位素等樣品的採集,來研究不同礦床的成岩成礦作用、賦礦構造、圍岩蝕變和地球化學特點,以及與早中生代花崗岩有關成礦地質背景、礦床賦存條件、礦床(點)空間展布特徵、成礦時空演化等,進行區域成礦系列的對比;要在進一步總結區域成礦條件和成礦規律的基礎上,逐步完善本區與早中生代花崗岩類有關的礦床的成礦系列及其演化特徵,利用礦床成礦系列上存在的成礦元素、成礦特徵、礦床類型、礦化強度等的差異性、互補性和繼承性、過渡性特徵,來預測該地區找礦方向、礦床類型,使找礦工作多層位的飛躍;總結區域與早中生代花崗岩有關多金屬成礦規律,根據控礦地質因素、物化遙因素、找礦標志分析來建立與早中生代花崗岩有關多金屬找礦模型,劃分成礦遠景區等,從而進行找礦潛力分析。

(3)小興安嶺南部-張廣才嶺地區的部分早中生代花崗岩體,為高Sr低Y、低Yb花崗岩類,屬於埃達克質岩(孫德有等,2001;張炯飛等,2005)。埃達克質岩與斑岩銅(鉬)、金(銀)礦之間具一定的成礦專屬性(張旗等,2002,2003,2005,2009a,b;侯增謙,2004;芮宗瑤等,2006),那麼,本選題的研究區是否存在「C」型埃達克岩?其代表的構造含義是什麼?以及與斑岩型鉬(金)或中溫熱液型多金屬礦床之間有何內在聯系?以及其時空分布如何?這些問題的解決,將會對探討小興安嶺東南地區花崗岩(包括含礦花崗岩)成因、成礦預測以及成礦大地構造背景具有重要的意義。

❼ 開題報告中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與研究的技術路線有什麼區別

開題報告雖然多數學生都是第一次寫,但只要你認真寫並按照學校的格式要求根據按老師意見修改總會通過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可以問我,提供一個範例範本供參考祝開題報告寫作過程順利:

你可以按下面幾部分開始寫:

技術路線是指進行研究的具體程序的操作步驟,應盡可能詳盡。每一步驟的關鍵點要闡述清楚並具有可操作性。如有可能,可以使用流程圖或示意圖加以說明,以達到一目瞭然的效果。

技術路線圖可以直接用wrold來畫:用文本框 實現,插入文本框,在文本框中插入點符號,然後改變字體大小至自己想要的點大小 即可。
「點」就是一個縮小的圓。就當圓或方塊畫吧。 若是連接點,需用「連接點工具」來畫。

一、"技術路線"的解釋

1 技術路線是指申請者對要達到研究目標准備採取的技術手段、

具體步驟及解決關鍵性問題的方法等在內的研究途徑。技術路線在敘述研究過程的基礎上,採用流程圖的方法來說明,具有一目瞭然的效果。技術路線強調以研發項目為主線,完成項目研究內容的流程、順序、各項研究內容間的內在聯系和步驟。合理的技術路線可保證順利的實現既定目標,技術路線的合理性並不是技術路線的復雜性。

2 技術路線是指進行研究的具體操作步驟,應盡可能詳盡.每一步驟的關鍵點要闡述清楚並具有可操作性.如有可能,可以使用流程圖或示意圖加以說明,以達到一目瞭然的效果

二、技術路線編寫格式(包括研究路線流程圖和生產工藝流程圖)

(一)、研究路線流程圖即產品開發流程圖

1、做成樹形圖,按照研究內容流程來寫,一般包括研究對象、方

法、擬解決的問題,相互之間關系。

2、做成結構示意圖:根據研究項目的子內容、研究順序、相互關

系,方法、解決問題做成結構示意圖。

(二)、產品生產工藝流程圖

❽ 開題報告中,研究方法與研究手段的區別

兩者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別。研究方法多指那些具有明確定義的實驗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多是指那些沒有明確定義名稱的方法。

這是運用智慧進行科學思維的技巧,一般包括文獻調查法、觀察法、思辨法、行為研究法、歷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是人們在從事科學研究過程中不斷總結、提煉出來的。

由於人們認識問題的角度、研究對象的復雜性等因素,而且研究方法本身處於一個在不斷地相互影響、相互結合、相互轉化的動態發展過程中,所以對於研究方法的分類很難有一個完全統一的認識。

研究方法的使用

科學研究通常是分階段進行的,在不同的階段應該選擇不同的研究方法來完成相應的研究任務。選題階段通過可以借觀察法、文獻調查法、歷史研究法等來獲取相關的數據,進而保持所選課題的學術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等。

調研文獻階段可以藉助問卷調查法、文獻調查法,從各種期刊、圖書、檔案等傳統文獻和現代的光碟、網路等新型資源當中,查找相關的學術信息,研究成果。在提出假說和構建理論階段,可以藉助公理化方法、從抽象到具體方法、歷史與邏輯相統一法等,將自己的想法和觀念通過符號化而成為顯性信息。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研究方法

❾ 研究內容、思路和方法

1.2.1 主要研究內容

以遙感、地質、航放、重磁、DEM 信息處理分析為基礎,以多源信息深入挖掘和深化應用為目標,以相山地區進一步找礦方向的釐定為目的,重點開展了以下研究工作:

圖 1.1 相山礦田鈾礦分布略圖

1.2.1.1 相山火山- 侵入雜岩總體形態研究

主要研究其形成背景、基底構造、形態特徵、與區域地層構造的關系和成因定位機制。相山火山- 侵入雜岩的總體形態研究是深部成礦條件研究的基礎。

1.2.1.2 新構造運動研究

通過 Landsat-7ETM+多光譜數據的圖像融合和 RGB 合成,對相山地區地貌景觀、岩性、線狀構造和環狀構造進行全面分析,並重點研究線狀構造的第四紀活動形跡,探討新構造運動對該區成礦幅度和礦床保存的影響。

1.2.1.3 相山西北與東南部的對比研究

相山鈾礦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南東部很少。筆者將進行構造岩漿發育特徵、遙感影像、重磁表現、基底形態、成礦特徵的對比分析,探索相山鈾礦空間分布差異性的主控因素。

1.2.1.4 侵蝕作用和保存狀態研究

礦床是地質作用的歷史產物,礦床形成後還會經歷各種變化和改造。相山礦田全盲礦床很少,礦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蝕作用。雖然以往礦床成因研究成果頗豐,但礦田的侵蝕深度以及保存狀態研究薄弱,因此筆者開展了侵蝕深度或侵蝕程度的評價研究。

1.2.2 研究思路

以地球系統科學理論為指導,在前人豐富資料、成果及野外調查的基礎上,採用空間資料庫技術、信息集成技術、三維可視化技術等,對相山火山- 侵入雜岩總體特徵及礦床保存狀態進行研究,為相山礦田深入找礦提供依據。

(1) 調研、收集國內外遙感、地質、航放、重磁、DEM 技術的發展態勢和技術資料,了解多源信息集成技術在地質勘查中的應用現狀和動態,明確技術關鍵,確定研究重點及所採用的 GIS 技術平台。

(2) 系統地收集相山地區區域地質、遙感、航放、航磁、地面物化探和水文地質等資料以及相關論文、專著。了解研究區的工作程度和研究現狀,成岩成礦方面存在的問題。

(3) 對收集的資料和數據進行數字化和影像化,構建相山地區空間資料庫。

(4) 在空間資料庫技術、三維可視化技術支持下,首先對相山地區積累的多源信息逐一進行單信息分析,然後進行多源信息集成處理。通過信息挖掘,發現規律,形成認識,並應用於勘查實踐。

技術路線框圖見圖 1.2。

1.2.3 研究方法

在文獻調研、資料收集、建立空間資料庫的基礎上,主要採用以下技術方法:

(1) 野外地質調查,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新構造運動的調查,重點觀察主斷裂的活動形跡。

(2) 地質、ETM、航放、重磁、DEM 單信息分析。ETM 圖像處理在 Erdas imagine8.6 平台進行,通過增強處理、比值分析、主成分變換,提取線性構造和蝕變異常並進行地質分析; 航放信息採用能譜參數計算、圖像編碼等技術方法; 重、磁信息則採用不同高度的向上延拓和方向導數處理; DEM 主要採用地形形態分析等方法。

圖1.2 技術思路框圖

(3) 在空間資料庫等相關技術的支持下,將遙感信息與地質、航放、重磁和 DEM 數據進行集成處理,開展相山火山- 侵入雜岩總體特徵和侵蝕狀態保礦條件研究。信息集成是本次研究將要採用的主要技術方法,包括遙感與航空放射性信息的集成,遙感與重磁信息的集成,遙感與地球化學信息的集成,遙感與地質地理信息的集成。

(4) 採用 C 語言和 MATLAB 軟體開發平台相結合的方式,對地學數據進行三維可視化分析。

(5) 以基礎地質信息的深入挖掘為主導,結合其他地學信息和集成處理成果,開展相山地區關鍵地質問題的綜合應用研究。

本選題的創新點主要有:

(1) 研究思路上實現兩個轉移,即從單信息研究到多源信息的對相山地區的總體研究; 從成礦作用研究為主到成礦作用和保礦研究並重。

(2) 在研究內容上,注重了新構造運動和剝蝕狀態研究。

(3) 在研究方法上,側重於多源地學信息的綜合運用,其中傳統的地學研究方法與空間資料庫技術、信息集成技術相結合是本次研究的主要技術手段。

❿ 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有什麼區別

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沒有區別。根據研究方法的定義: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發現新現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論、新觀點,揭示事物內在規律的工具和手段,可以看出研究方法等價於揭示事物內在規律的手段,即研究手段。

根據研究活動的特徵或認識層次,可以分為經驗方法和理論研究;根據研究對象的規模和性質,可以分為戰略研究方法和戰術研究方法;按方法的普遍程度不同,可以分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根據研究手段的不同,可以分為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

(10)研究思路與方法有什麼不同擴展閱讀:

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的分類:

1、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

2、觀察法

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

3、文獻研究法

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

4、實證研究法

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研究方法

閱讀全文

與研究思路與方法有什麼不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t恤的折疊方法有哪些 瀏覽:617
熬夜預防方法有哪些 瀏覽:533
電腦鍵盤字元使用方法 瀏覽:625
瘤胃鼓氣的治療方法 瀏覽:760
無保護分娩接產方法研究目標 瀏覽:430
29x55的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358
膽管癌預防性治療方法 瀏覽:689
天然氣流量計安裝方法 瀏覽:938
井字樓焊接方法視頻 瀏覽:251
羽毛球快速入門反手的方法 瀏覽:811
魯班訓練方法視頻 瀏覽:412
小車如何除霧的正確方法 瀏覽:647
用白醋祛痣的正確方法 瀏覽:248
老疤怎麼去除最有效方法 瀏覽:660
cfoutofmemory解決方法 瀏覽:705
惠普m436列印機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522
c型鋼的安裝方法 瀏覽:491
中醫治濕疹有哪些方法治療 瀏覽:356
小烏龜怎麼養在家的方法 瀏覽:309
聯想的設備中心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