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葯膏葯的製作
第一步 炸葯
先將油料加熱,倒入葯料,文火再炸,並不斷攪動,使葯物受熱均勻,直炸至制膏所要求的程度為止(如變黃,炸焦黃,炸枯黑等)。去渣濾凈,即為膏油。
注意:
1.有時未炸前,往往需將葯料在油內浸泡一定時間,經驗上有春五、夏三、秋七日之說。
2.葯料倒入前須酌予碎斷,太粗則不易炸出葯內有效成分,太細則易於沉積鍋底,不易濾凈。
3.入葯順序依葯料性質不同,一般有先炸、後炸之分。肉質葯及鮮葯宜先炸,如甲魚、鮮莧菜之類;質地堅實的葯物也應先炸,如介殼、樹根之類。而質地疏鬆或形體細小的葯物,宜待先炸葯物已枯黃時在下鍋,如花葉和種子類。
第二步 炒丹
把黃丹放在干凈的鐵鍋或銅鍋內,文火炒至丹中水氣盡,鬆散為度。急住火,需用鏟子不斷翻炒。
注意:
丹中有水氣膏葯則嫩,丹炒過頭膏葯則老。黃丹炒制過程中會變成深紅色,勿慌,取出冷涼,自會恢復原色。
第三步 煉油
葯油可選桐油、香油等。若用香油,則把不放鹼的香油放入干凈的鍋內,武火煮翻花,再改文火,一開始油水之氣會直向上升,再過一時則氣體會向鍋周旋升,急用竹筷點油滴入涼水上,成珠不散,為煉油已成。
注意:
1.香油即為麻油,有黑芝麻、白芝麻之分。習慣用黑芝麻油。油中若摻鹼,不但溢鍋,而且膏葯不粘。
2.煉油之火不易過猛,如已著火,用鐵鍋蓋將火壓滅。葯油將煉成時,撩油速度要快,但應避免觸及鍋底,以防著火。
第四步 下丹
油丹比例一般按每500克油用鉛丹195克計算,並注意季節(夏季鉛丹可用至240克,冬季僅用140克,春秋用210克為宜)。經驗上亦有比例取油丹16:7,多一斤香油用四至五兩丹,冬嫩(四)些,夏老(五)些。下丹分火上下丹和離火下丹兩種情況。前者繼續用微火熬油,把炒丹緩緩放入沸油內,用槐木或柳木棍、桑木棍不斷順時針攪拌,油會上溢氣泡,冒出濃煙,待煙氣稍盡,則急用竹筷點油滴到涼水上三四滴,稍成珠不散,拿珠擦凈水,用干手試捏,以粘手而離手時不膩手為度,急住火,或把鍋抬離火爐,繼續攪拌候其涼。離火下丹即將煉好的葯油離開火爐後方下丹。
注意:
1.萬萬不可用鐵器攪拌,此時鐵器與鍋底相碰,一鍋膏葯起火而毀。
2.一般多採用火上下丹,因它比之離火下丹較易去除丹中毒性,膏葯不癢。
3.下丹時應一人攪拌,一人下丹,利於操作。
4.鍋內油量不能超過鍋容量的三分之一,否則易溢出。
5.此節是熬制膏葯的關鍵,必須掌握好葯油離火的時刻,以保證成膏的質量。常用以下標准來判斷煉油程度:①油煙:始為淡青色,漸轉濃黑,進為白色濃煙,撩油時煙更明顯,以看到白色濃煙為准;②油花:沸騰開始時,油花多在鍋壁附近,待油花向鍋中央聚集時為准;③油珠:即「滴水成珠」,取油少許滴入水中成珠不散,膏色黑亮為准。
6.「膏葯黑之功在於熬,亮之功在於攪。」下丹時撒布要勻,並不停地順一個方向攪拌,以防沉聚。
7.掌握好下丹速度。下丹的速度太快易溢鍋,且膏葯質地不勻;太慢時,則離火下丹的葯油溫度下降,影響效果。
8.如下丹時著火,應熄滅後再下,否則易引起爆炸。
9.膏葯應老、嫩適宜。如偏老,即兌入較嫩的膏葯油;偏嫩,則再加熱。一般宜嫩些,因攤膏時仍需加熱。
第五步 去火毒
膏成後,用冷水噴灑於膏葯鍋內,即有黑煙冒出,然後將膏葯擰成小坨,浸於冷水中3~10日,每日換水1~2次。亦有成膏後直接「傾入器中,以水浸三日去火毒用。」
第六步 加細葯將方中的貴重細葯,如冰片、麝香等研細面,加入已熔化的膏葯內攪拌。
注意:
熱油加涼葯面,必有溢起,勿怕。需一點點加入葯面,急攪拌則無事,不然一鍋膏葯溢出而廢。
第七步 攤膏葯
急把尚未冷涼的膏葯,用竹筷團起,隨紙布大小,以竹筷點紙布之中心作順時針攤一周,則為膏葯已成。
注意:
1.需用棉布放入煮熟放溫的稀麵糊中,趁熱混和揉均,搭與高處曬干,此為漿布已成。膏葯則不滲、不癢,貼七天無事。
2.攤膏時,塗的面積一般圓形的占膏葯褙的1/3,長方形的約佔2/5。用於治表的膏葯,宜塗薄些;治里的膏葯,宜塗厚些。勤換的膏葯宜薄,久貼的膏葯宜厚。
B. 膏葯怎麼貼
當身體出現疼痛時,很多人都會選擇在身上貼膏葯,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膏葯適合貼多久。平時貼膏葯兩三天,以為膏葯可以達到持久的效果,其實這種行為是錯誤的,那麼多久換一次膏葯,讓我們了解一下。
一.每天換一次膏葯
一般來說,膏葯一天換一次,甚至半天換一次,具體要看說明書上的效果持續時間長短。對於破裂的傷口,換葯間隔應縮短,最好是5-6小時。在兩次塗抹之間,還應適度清潔患處,去除附著在皮膚表面的污垢,然後讓皮膚休息1至2小時。因為皮膚需要呼吸,汗腺和皮脂腺需要排出體外,長期貼膏葯會造成局部高溫高濕,代謝廢物不能排出,會刺激局部皮膚,引起不適等瘙癢。
二.長期貼膏葯的影響
膏葯貼3天,或者兩次貼片之間沒有清洗干凈,膏葯中的成分可能會通過汗孔深入皮膚,誘發過敏,引起接觸性皮炎,俗稱「膏葯風」 .出現與膏葯形狀相同、邊界清晰的紅斑,伴有劇烈瘙癢、嚴重的水皰甚至大皰,非常痛苦。如果遲遲不撕掉,會增加皮膚的負擔,阻礙毛孔的通透性,阻礙汗液的排出,甚至引起局部皮炎。首先盡量不要弄破水泡。用無菌紗布包好,讓水泡自行消失。就算要破水泡,也可以去醫院。也可以用家裡的縫紉針把針尖在火上燒紅。稍稍冷卻後,將其從水泡底部折斷。水泡出水後,水泡不要動皮膚,用無菌紗布敷上,等待其自行癒合。
三、膏葯的正確使用方法
先用80%酒精消毒紅腫痛處,或用薑片擦拭;如果有傷口,用稀高錳酸鉀溶液清洗膿血並盡量擦乾,然後將折疊好的膏葯攤開,放在小火上。上烤軟,有時因病情原因,將一些粉末均勻撒在烤膏上,將膏葯反復折疊,將膏葯攤開,使粉末混入,才能達到效果更快更好。
膏葯往往含有芳香成分,所以孕婦要小心,尤其避免貼在肚臍、腰腹部,皮膚過敏者不宜使用。膏葯在使用過程中,應避免生冷食物,未用完的膏葯可存放於陰涼乾燥處,以防夏季融化或生蟲。
C. 中葯帖膏製作方法用什麼方法使膏葯粘性強
摘要 您好!
D. 膏葯的醫學原理
膏葯經皮膚發揮作用貼膏葯療法是中醫臨床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它遵循中醫辨證論治及中葯的功效、主治與歸經的原則,充分調動葯物互相協調為用的效能,組成多味葯物的復方,以發揮葯物的良好效果。由於膏葯直接敷貼於體表,而製作膏劑的葯物大多氣味較濃,再加入辛香走竄極強的引經葯物,通過滲透入皮膚,內傳經絡、臟腑,起到調氣血、通經絡、散寒濕,消腫痛等作用。
據現代葯理研究,黑膏葯在吸收、療效方面優於橡膠膏。但由於黑膏葯的製作工藝較為復雜,沒有統一標准,不易進行質量控制,導致黑膏葯的質量參差齊。因黑膏葯的製作費時費力,中醫醫院多開展中葯外敷,即用中草葯粉碎後調入蜂蜜、凡士林等基質呈軟膏狀外敷後以棉紙、綳帶固定,每24小時換葯次,使用成本較高。黑膏葯每貼可使用3—15天,揭下後可再次貼敷,不影響療效,因此費用較低。
中醫外科膏葯是運用中葯歸經原則,運用葯物互相協調為用的效能,組成多味葯物的大復方,以發揮葯物的良好效果。由於膏葯用於肌表薄貼,所以膏葯中取氣味具厚的葯物,並加以引葯率領群葯,開結行滯直達病所。因此可透入皮膚產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經走絡,開竅透骨,祛風散寒等功效。貼於體表的膏葯刺激神經末梢,通過反射,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達到消腫,消炎和鎮痛的目的。同時葯物在患處通過皮膚滲透達皮下組織,在局部產生葯物濃度的相對優勢,從而發揮較強的葯理作用。此外,因膏葯中有些刺激性強的葯物,強刺激通過神經反射,可以調節肌體功能促進抗體形成,提高人體免疫力。葯物穿通皮膚及黏膜後,經過血管或淋巴管進入體循環,也可產生全身性葯物作用。
E. 腰椎間盤突出,貼膏葯有科學依據嗎
用貼膏葯的方法治療腰間盤突出,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在現代社會中,腰間盤突出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疾病,由於長期久坐,腰間盤就會出現問題,一旦患上腰間盤突出,基本上就很難治癒,這種疾病也會跟隨人一生。也正因為如此,現代人為了治療腰間盤,想出了很多種方法,貼膏葯就是其中的一種。
對於中醫而言,腰間盤突出就是一種腰腿痛,之所以會出現腰間盤突出,是外傷、寒、濕及房勞過度等造成局部氣血瘀阻,進而引起痛感。所以,腰間盤突出完全可以不需要進行手術,而通過外部手段進行治療,貼膏葯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手段。對於腰間盤突出的患者而言,貼膏葯可以使得中葯的成分直接經由皮膚直達病灶,不需要經過消化道,省去了消化吸收血液循環的麻煩,在治療腰間盤突出的同時,也不會對五臟六腑產生影響。因此,貼膏葯是一種治療腰間盤突出非常有效的手段,其治療的原理就是除濕拔寒、舒筋活絡、活血化瘀。
總而言之,用貼膏葯的方法治療腰間盤突出,是一種不錯的手段。
F. 熬的中葯能當膏葯貼嗎
中醫治病的方法有很多,貼膏葯就是常用的一種治病方法,是一種中葯外用的形式。膏葯可以起到很多的治病功效,如緩解疼痛,緩解扭傷等。
G. 膏葯到底是不是屬於葯品
膏葯屬於葯品。
膏葯經皮膚發揮作用貼膏葯療法是中醫臨床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它遵循中醫辨證論治及中葯的功效、主治與歸經的原則,充分調動葯物互相協調為用的效能,組成多味葯物的復方,以發揮葯物的良好效果。
由於膏葯直接敷貼於體表,而製作膏劑的葯物大多氣味較濃,再加入辛香走竄極強的引經葯物,通過滲透入皮膚,內傳經絡、臟腑,起到調氣血、通經絡、散寒濕,消腫痛等作用。
據現代葯理研究,黑膏葯在吸收、療效方面優於橡膠膏。但由於黑膏葯的製作工藝較為復雜,沒有統一標准,不易進行質量控制,導致黑膏葯的質量參差齊。
因黑膏葯的製作費時費力,中醫醫院多開展中葯外敷,即用中草葯粉碎後調入蜂蜜、凡士林等基質呈軟膏狀外敷後以棉紙、綳帶固定。
每24小時換葯次,使用成本較高。黑膏葯每貼可使用3—15天,揭下後可再次貼敷,不影響療效,因此費用較低。
中醫外科膏葯是運用中葯歸經原則,運用葯物互相協調為用的效能,組成多味葯物的大復方,以發揮葯物的良好效果。由於膏葯用於肌表薄貼,所以膏葯中取氣味具厚的葯物,並加以引葯率領群葯,開結行滯直達病所。
因此可透入皮膚產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經走絡,開竅透骨,祛風散寒等功效。貼於體表的膏葯刺激神經末梢,通過反射,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達到消腫,消炎和鎮痛的目的。
同時葯物在患處通過皮膚滲透達皮下組織,在局部產生葯物濃度的相對優勢,從而發揮較強的葯理作用。
此外,因膏葯中有些刺激性強的葯物,強刺激通過神經反射,可以調節肌體功能促進抗體形成,提高人體免疫力。葯物穿通皮膚及黏膜後,經過血管或淋巴管進入體循環,也可產生全身性葯物作用。
(7)中葯貼膏葯屬於什麼方法擴展閱讀:
使用注意事項:
1、平時運動或勞動時不慎造成肌肉挫傷或關節、韌帶拉傷時,不要立即用傷濕止痛膏、麝香追風膏貼於受傷部位。因這類膏葯具有活血散瘀的作用,傷後即貼不能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
2、局部有破損者,不可將膏葯直接貼在破損處,以免發生化膿性感染。
3、凡是含有麝香、乳香、紅花、沒葯、桃仁等活血化瘀成分的膏葯,孕婦均應禁用。
4、如果貼膏葯後局部皮膚出現丘疹、水皰,自覺瘙癢劇烈,說明對此膏葯過敏,應立即停止貼敷,進行抗過敏治療。
5、過敏不能貼 如果貼上膏葯後,10分鍾左右感到被貼部位的皮膚出現發癢、灼熱、刺痛時,要趕緊揭掉。這說明患者對膏葯過敏。
過敏體質者,通常不宜貼膏葯,因為他們的皮膚很容易出疹子,貼上後不僅不利於葯物吸收,反而會帶來皮膚問題。
6、不超過24小時 由於膏葯用於肌表,因此膏葯一般取氣味厚重的葯物,貼於體表刺激神經末梢,通過反射,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改善周圍組織營養,達到消腫、消炎和鎮痛的目的。一般一劑膏葯最長不要超過24小時,時間長了,不僅葯物已經失去效用,而且還對皮膚不好。
H. 胃病可以用中葯葯膏治療嗎
其實中醫中葯中用葯膏治療的方法叫內病外治法,有的也很有效果。如大家知道的孩子用的丁桂兒貼就是治療小兒消化不良的好方法。指導意見慢性胃炎也可以用外治療法。不過最好是找這方面的專業醫生進行對症外治。
I. 中醫膏葯的中醫膏葯使用方法
先在紅腫痛部位,用80%酒精消毒,或用生薑片擦拭;如有傷口,可用稀高錳酸鉀溶液洗凈膿血後試干,再將摺合的膏葯攤開,放在小火上烘軟,有時因病情需要,在烘軟的膏葯上均勻撒上一些葯粉,再反復摺合,攤開膏葯,使葯粉混入其間,以便更快、更好地發揮療效。
如出現患部發癢時,需在膏葯外面按摩,如果不見效,可將膏葯揭下,用酒精棉球塗擦發癢處,再將膏葯加溫貼上。如出現患處膿液時,可在膏葯表面加些紗布,或在膏葯被紙中夾剪一小孔,使孔與傷口對應貼敷,以便排膿。對已糜爛,疼痛不止,或出現水泡者,可貼拔毒膏治療,或將膏葯揭下,用酒精消毒,再塗紅葯水,用紗布包紮。
貼橡皮膏葯,如傷濕止痛膏、消炎止痛膏等時,應先將患處用酒精棉球擦凈,撕去膏葯上的薄膜進行貼敷。但如皮膚發生糜爛及外傷合並感染者,不宜貼用。
膏葯中常含有芳香走竄的成分,因此孕婦要慎用,尤其忌在臍、腰、腹部貼用;皮膚過敏者也不宜貼用。在貼膏葯期間,應忌食生冷食物。不用的膏葯可貯放在陰涼乾燥處,以防夏季溶化或被蟲蛀。
在貼膏葯之前,用熱毛巾將疼痛處洗凈、擦乾,再將葯貼貼於疼痛部位和相關穴位,撫平按實即可。天氣寒冷時,可將膏葯貼好後再用熱水袋熱敷一下,以便使膏體迅速軟化,增加治療效果。
J. 膏貼用什麼做
中葯外用的一種,古稱薄貼,用植物油或動物油加葯熬成膠狀物質,塗在布、紙或皮的一面,可以較長時間地貼在患處,主要用來治療瘡癤、消腫痛等。早在久遠的年代,我國醫學家就有言曰:"膏葯能治病,無殊湯葯,用之得法,其響立應。"
傳統膏葯的製作方法
一、歌訣及注意事項
一丹二油,膏葯呈稠,三上三下,熬枯去渣,滴水成珠,離火下丹,丹熟造化,冷水地下,其形黑似漆,熱則軟,涼則硬,貼之即粘,拔之即起。熬膏葯應掌握的技術要領:1。炸葯勿太過或不及,如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影響膏葯黏度。2。下丹注意掌握火候和劑量大小,溫度低影響丹油化合,其色不澤。大火易燃,丹量小則膏嫩,易流失起不到固定作用。丹量大 則膏老,質脆而不粘,貼敷易脫落。3。祖曰:膏葯之黑功在熬,亮之功在攪,下丹後要不停的攪,並用扇子或風扇煽動,盡量使油丹化合時產生的氣體跑掉,則膏葯光亮,粘膩。
二、詳細步驟
黑膏葯系以食用油炸取葯料,去渣後在高溫下與黃丹反應而成的鉛硬膏。
一、基質原料的選擇與葯料的處理
1. 植物油:以質地純凈的麻油為好。其優點是煉時泡沫少,有利於操作。且製成的膏葯色澤光亮,性粘,質量好。亦可以採用棉子油、菜子油、花生油等,不宜用豆油。
2. 黃丹:又稱章丹、鉛丹、紅丹、陶丹,橘黃色,質重,粉末狀,主要成為為四氧化三鉛,純度要求在95%以上。(可在大型葯店或化工店買到)
3. 葯料的處理:葯料可分為一般葯料(粗料)與細料兩類。粗料為一般性的中葯根莖葉等,細料為貴重葯與芳香葯。粗料按處方取好,並進行適當的粉碎,為熬枯去渣作準備。細料如麝香等研成細粉備用,攤塗時撒在膏葯表面;可溶性或揮發性的細料如冰片、樟腦、沒葯、乳香等可先研為細粉備用,在攤塗前投入熔化的膏葯中混勻。(細粉要過120目篩)
二、傳統黑膏葯的製作工藝
1.葯料的提取(熬枯去渣):取植物油置鍋中,微熱後將葯料投入,加熱並不斷攪拌,直至葯料炸至表面深褐色內部焦黃為度。此時溫度可達220度,炸好後可用鐵絲篩撈去葯渣,去渣後的油為葯油。(鍋最好用銅鍋,控制溫度可用專用高溫溫度計,醫療器械商場都有賣)
2.煉油:取上述葯油繼續熬煉,待油溫度上升到320度(一定要達到溫度,很關鍵),改用中火。煉油的火候:一是看溫度計,達到規定溫度;二是看油煙,開始為淺青色,漸為黑而濃,進而為白色濃煙,無風時白煙直上;三是看油花:沸騰開始時,油花多在鍋壁周邊附近,當油花向鍋中央聚集時為度;四是看滴水成珠:取少許葯油滴於水中,不散開成珠狀為度。(本關最難,一定要煉油到滴水成珠,一定要注意防火,溫度太高)
3.下丹成膏:葯油煉成後,離火下丹,一般500克油可加250克左右丹,黃丹在下前先乾燥並過100目篩。少量加丹,邊加邊攪動,一定要向同方向攪拌。攪成粘稠的膏體,膏葯不粘手,拉絲不斷為好,過硬則老,過粘則嫩。
4.去火毒:膏葯製成後放入冷水,浸泡,每一日換一次水,七日後膏成。
5. 取膏葯團置於容器中,在水浴或文火上熔化,將細料兌入,攪勻,用竹簽取一定量的膏葯在牛皮紙或膏葯布上即可,麝香等特別貴重的葯可最後撒上。
無鉛無丹膏葯的滲透主要靠膏葯的促進滲透劑如麝香、冰片、氮酮等,無鉛無丹膏製作方便,環境衛生,較易為患者接受。
檢查法
取供試品5張,分別稱定出總重量。剪取單位面積(cm<2>)的裱背稱定,折算出裱背重量。膏葯總重量減去裱背重量即為葯膏重量,與標示重量相比較不得超出上表規定。
6相關規定
一、葯材應依法加工、碎、斷,按各該品種項下規定炸枯;質地輕泡不耐油炸的葯材,宜待其他葯材炸至枯黃後加入。
二、炸葯後的油煉至「滴水成珠」,放至一定溫度後加入紅丹,攪拌使充分混合,噴淋清水。葯膏成坨置清水中浸漬。
三、揮發性葯物、礦物葯及貴重葯應研成細粉,於攤塗前加入,溫度應不超過70℃。
四、膏葯應烏黑光亮、油潤細膩、老嫩適度、攤塗均勻,無紅斑、無飛邊缺口,加溫後能粘貼於皮膚上且不移動。
五、膏葯應密閉,置陰涼處貯藏。
7重量差異
膏葯重量差異限度應符合下表規定:
━━━━━━━━┯━━━━━━━━━━━
標示重量│重量差異限度
────────┼───────────
3g或3g以下 │±10%
3g以上至12g│±7%
12g以上至30g │±6%
30g以上│±5%
━━━━━━━━┷━━━━━━━━━━━
8膏葯秘密
曾有人笑言:在中國,沒有用過膏葯的老人可以申請貼上「稀有動物」標簽。雖是笑言,但也反映了膏葯在我國使用的廣泛性。古代醫學家有言曰:「膏葯能治病,無殊湯葯,用之得法,其響立應。」與打針吃葯相比,膏葯方便、無痛,更容易為人們接受。特別是常有腰酸背痛的老年人,更是對膏葯情有獨鍾,家中常備。本期專家評葯,為您——
膏葯在我國由來已久,是中葯五大劑型——丸、散、膏、丹、湯之一。早在戰國秦漢時期,《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等著作中都有關於膏葯的記載,《內經》中記載了一種豬脂膏之類的軟膏,稱之為「豕膏」,用於塗治腋部小潰瘍。唐、宋時期,醫葯大為興盛,膏葯的種類隨之越來越多,治療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有的用於跌打損傷的止痛散淤,有的用於膿腫癤子的「抽膿拔毒」。到清代,膏葯已經發展成為普遍的民間醫葯,是常用的外治措施之一。
貼膏葯治病,取材方便、操作簡單、費用低廉、安全無痛苦,加之其治病范圍廣泛,易被人們所接受。特別是常患頸、肩、腰、腿痛等慢性勞損性疾病的中老年人,對膏葯更是情有獨鍾。
膏葯經皮膚發揮作用貼膏葯療法是中醫臨床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它遵循中醫辨證論治及中葯的功效、主治與歸經的原則,充分調動葯物互相協調為用的效能,組成多味葯物的復方,以發揮葯物的良好效果。由於膏葯直接敷貼於體表,而製作膏劑的葯物大多氣味較濃,再加入辛香走竄極強的引經葯物,通過滲透入皮膚,內傳經絡、臟腑,起到調氣血、通經絡、散寒濕,消腫痛等作用。
3種劑型,作用各有特色膏葯種類繁多,綜合古今膏劑,除去內服煎膏,外用貼膏大致分軟膏、硬膏、敷膏三大類劑型。
軟膏人們習慣稱它為「葯膏」或「油膏」,是用植物油、蜂蠟、凡士林或動物脂肪等作為基質,配上中葯而製成。軟膏對皮膚具有保護、濕潤、潤滑作用。有些膏葯中的葯物可透皮吸收而發揮全身作用。這種劑型特色突出,療效肯定,患者樂意使用,一般的葯店均有出售。
硬膏製作過程比較復雜,多由特殊工藝製作而成的近似固體的劑型。使用時需加熱軟化後攤在干凈的厚布、牛皮紙或熟制後的狗皮上,貼於患處或穴位。此類硬膏葯具有局部或全身的治療作用,根據基質和製作工藝不同,有鉛膏葯、松香膏、橡皮膏、狗皮膏、巴布膏劑等。
敷葯膏是將配製好的中葯粉,用各種液體調成糊狀或軟膏狀,攤在紗布上貼敷患處或一定的部位。這類劑型製作較簡單,可在醫生的指導下對證調配使用。
經過臨床經驗的不斷總結,對膏葯的配方、製作工藝不斷改進,膏葯的療效也顯著提高,應用范圍更加廣泛。特別在劑型上有了改革和創新,市場上已出現新一代不同配方膏葯劑型,廣泛運用於臨床各科,受到患者的青睞。
如今,除了醫院(特別是中醫院)的葯房,大大小小的葯店、診所,甚至地攤上都可見到膏葯的身影。面對眼花繚亂的膏葯市場,您若需要,該怎樣選擇?
對證選膏葯科學的方法是對證選擇,並非根據價格或者品牌來選。因為每種膏葯都有其獨特的功效和適應證,世上沒有通治百病的膏葯。最可靠的方法是在醫師或葯師的指導下根據適應證來選擇。
關節疼痛(風濕痛)、僵直、肌肉麻木、骨折、傷筋(扭傷、挫傷)患者,可選用有祛風除濕、行氣活血、通經止痛作用的太乙山黑膏、萬應膏、消炎止痛膏、活血膏、橡皮類膏葯和接骨膏等。
因熱毒郁結引起的癰疽初起時硬結不消、紅腫疼痛、膿不成潰或久潰不散者,以及有瘡癤、疔的患者,可選具有消腫止痛、去腐生肌等作用的太乙膏、拔毒膏、獨角蓮膏、陽和解凝膏、水黃膏和黃連膏等。
如因感受風寒引起的腰痛、關節痛等,可用狗皮膏葯或追風膏葯以散寒祛風、舒筋通絡、活血止痛。
救心膏是選用活血化淤、芳香去濕的中葯如麝香、冰片、紅花、乳香、沒葯再加上硝酸甘油製成的敷貼膏葯。一旦出現心絞痛症狀,可立即取1片貼於心前區,5~6分鍾心絞痛即可緩解。如每日貼1次,有預防心絞痛的作用。
識別優劣膏葯根據1995版《中國葯典》對中葯膏葯質量的判斷標准,合格的膏葯應滿足以下要求:老嫩皮膚均適宜,貼於皮膚上有適宜的黏性,不會移動位置;外觀油潤細膩,對皮膚無刺激性;同種膏葯的厚度和重量應基本一致;在常溫下保存,兩年內不變質,不失去黏性。
以上這些只有在使用後才能知道。對於普通患者來說,在選購膏葯時應該了解的是:合格的膏葯外包裝應標明生產廠家、葯品准字型大小、生產日期、保質期(一般為2年),葯品說明書詳細明了。
認准國葯准字型大小膏葯屬於中葯的一種劑型,正規合法銷售的膏葯應有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核發的葯品准字型大小。根據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頒布的《葯品說明書規范細則》有關規定,中葯說明書格式中應標明主要成分。在葯品說明書上還應標明:功能與主治、用法與用量、貯藏、不良反應、禁忌證(有的標為禁忌症)、注意事項等內容。
謹慎購買地攤「祖傳膏葯」
地攤上的「祖傳膏葯」不能說都是假葯,但是良莠不齊,恐怕騙人的不少。賣葯者吹噓膏葯療效非常好的往往不可信。由於地攤上的葯販流動性大,上當了只能自認倒霉。患者還是應該到正規醫院或葯房購買具有葯品准字型大小的膏葯,有些正規醫院的自製膏葯也可以使用。
應用篇很多患者自己選購膏葯,沒向醫生咨詢或閱讀說明書,就貼在疼痛的地方。然而,這樣做有一定的盲目性,不一定有效,還有可能有損健康。須知,膏葯貼法也是有講究的。
膏葯貼法有講究☆找准貼葯部位在貼膏葯前應選擇正確的貼葯部位,如偏頭痛貼太陽穴;跌打損傷、各種皮膚病等貼敷患處;慢性支氣管炎貼肺俞、天突等穴;胃痛貼脾俞、胃俞或上脘、中脘。
有些膏葯必須貼於體表特定部位,如治療小兒寒積腹痛的小兒暖臍膏,必須貼於肚臍上。
清洗貼葯處在貼膏葯前,應先用毛巾蘸溫水洗凈患處,擦乾後再貼膏葯;紅腫痛部位應先用醫用酒精消毒後再貼膏葯。
關節扭傷應先冷敷關節扭傷,不應馬上貼膏葯。因為用於扭傷的膏葯具有活血散淤的作用,如傷後馬上就貼膏葯,不但達不到消腫止痛的目的,反而會使局部軟組織充血腫脹、疼痛加重。
正確的方法是,在皮膚無破損的情況下,應先用冷水沖洗患處或用冰敷患處。待24小時後再熱敷或貼敷膏葯,這樣既可減輕疼痛和腫脹,又可縮短病程。
熱敷可貼牢膏葯冬天氣候寒冷,橡皮類膏葯往往不易粘貼住,這時可將膏葯貼好後再用熱水袋熱敷一下或用電吹風吹兩三分鍾,以便粘貼牢靠,提高治療效果。
不良反應的處理輕微不適多數人貼膏葯後並無明顯不適,部分人會感到局部微發熱、發癢,這屬於正常反應,可以不管。
還有一些人在貼上膏葯後會出現水皰,如果皰不大,也不易磨破,則停用膏葯,待皰消退後再貼。如果皰較大,容易磨破,則可用消毒的注射器或用普通的縫衣針火燒一下後,將皰挑破,擠凈皰內的液體,然後用酒精消毒或搽龍膽紫葯水。如果反復起皰,則按過敏反應處理。
過敏貼膏葯後局部皮膚出現丘疹、水皰、瘙癢,說明對膏葯過敏。
應立即揭下膏葯,如果過敏反應較輕,則用溫水將貼膏葯處清洗干凈即可。
若貼膏葯處起疹子、水皰等,應立即將膏葯取下,用鹽水或雷佛奴爾(乳酸依沙吖啶,又名利凡諾)消毒患處,再用紗布包紮。
如果水皰大,應到醫院用消毒針管將泡內液體抽出,再作相應處理。
9清洗膏葯
取下膏葯後應該如何清洗身上殘渣呢?
用取下的膏葯反復沾取,很快就可以清除葯印,簡單有好用。
10黑膏草葯文化
陝西省秦嶺終南山的主峰,終年積雪,寒光四射,故稱太白山(周代稱太乙山),太白山遍地葯草,從古至今吸引著從醫的聖人、郎中。相傳上古時代的"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就發生在秦嶺北坡長安、周至、寶雞沿山一帶。唐代著名的上林苑是皇家種葯狩獵的場地,就在終南山腳下的戶縣、周至沿山一帶。東漢著名葯醫家韓康,拒漢恆帝之封,隱居太白山研究醫葯。唐朝蘇敬在《唐本草》中載:茯苓和茯神「雍州南山亦有」。隋末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居太白山10餘年,從事醫葯研究、採集、栽種和炮製中草葯,研究葯性,為民治病,著有《千金異方》,收載葯物800餘種,並詳細記載了200餘種葯物的採集、炮治、主治功能。後人為紀念孫思邈對醫葯學的功績,稱為葯王,稱太白山為「葯山」 。
太白山葯用植物多達3000多種。許多葯用植物都有著有趣的民間傳說。一種草葯因形似鹿蹄,具有強骨壯髓、修骨化刺、祛風除濕等功能的「鹿蹄草」則相傳是一隻金鹿的傑作。相傳很久以前,王母娘娘跟前的一隻金鹿私自跑到太白山遊玩,王母娘娘發現後立即派神兵捉拿,金鹿使盡神力,躍起四蹄,奔向天涯海角,直到海南島的南端才被玉索套住拉回。金鹿賓士時,留在太白山上的蹄印變成鹿蹄草,而金鹿被捉住的地方,至今仍叫鹿回頭。 祖師麻植物名黃瑞香,是一種落葉灌木,有祛風除濕、溫中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民間有「打得順地爬,離不開祖師麻」的諺語。太白山草葯經過千百年的臨床實踐,師傳口授,在民間已形成獨特的醫療理論體系和太白草葯的配伍理論。草醫們所編著的《太白草葯性賦》、《太白草葯湯頭歌》和《太白草葯性歌括》,是太白草葯醫療理論和草葯配伍理論的集成。它不僅在民間的衛生保健上起著一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為我們研究新葯源提供了基礎,而謝士元教授研製的「太乙山」膏葯,正是建立在太白山草葯的文化基礎上,根據家鄉流傳的奇方,以鹿蹄草配伍山中無污染的祖師麻、血竭、骨碎補等72味保密配方為基質,外加遠紅外陶瓷粉,使古法工藝巧妙結合清華生物提純技術,研製的新一代黑膏葯。專門針對:骨刺、增生、膝關節退行性病變、半月板磨損、滑膜炎、頸腰椎病等。